中华根茎发生与环境关系研究

一、中条山红脂大小蠹发生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亚琴,徐茂胜,刘随存,孙永明,姚丽敏[1](2020)在《林火对森林虫害发生的影响与防控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灾是影响森林的重要生态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直接作用,也直接影响森林昆虫的寄主和生存条件。特别是在火因子的强烈干扰下,火烧迹地林分极易受到森林虫害侵袭,影响下一阶段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林火与森林虫害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火烧迹地上喜迹地昆虫的分布与扩散,以及火烧强度与虫害发生的相关关系等。基于森林生态系统自身、调控对象和生态因子3个方面提出防控策略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有效控制森林虫害发生,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保障火烧迹地森林生态系统的顺利恢复和持续控灾提供理论参考。

杨波[2](2019)在《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林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数据获取与存储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数据体量将持续增长,数据格式与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基于可视化可视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和洞悉林业数据的模式和规律,解决林业生产科研中的问题,给林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森林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森林病虫害作为最主要的森林自然灾害,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给林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分析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森林病虫害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多层次且高维度,而且涉及时空属性,不同时间和空间粒度的分析结果千差万别。其次,数据中各属性并非完全孤立,属性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难以直观地呈现数据间的联系与规律,因而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数据可视化是一种使用人类可感知的视觉符号来增强数据认知的有效方法,可以辅助数据分析者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数据蕴含的规律。本文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交互式可视分析为研究核心,围绕森林病虫害数据建模、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方案设计等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指导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更有利的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种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用于提高森林病虫害数据的数据质量。在数据清洗过程中为了比较森林病虫害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性,提出了文本型数据相似性匹配算法。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的特点,设计了可视数据清洗框架,对数据进行交互式地检测分析及清洗,实现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2、设计了一种聚类数据可视分析方法,其可定量评估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各地区的相似性。在可视化绘制算法研究方面,提出了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对树图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数据中的有序层次数据;提出了基于引力场的聚类边绑定算法对平行坐标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聚类数据的分布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用于揭示各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相似性的数据聚类可视化方案。3、基于三种模型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的设计。提出了多视图协同可配置模型,其可针对相似数据分析情景模式进行配置;基于该模型针对不同的情景分析模式所包含的数据属性是否一致,设计了不同的可视分析模板对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层次关联交互模型,该模型用于指导多个具有层次性的属性进行渐进式关联交互分析;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分析不同病虫害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发展情况的交互式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多个自变量与单一因变量之间的多种组合构成的线性关系;基于该模型和数据流模型并结合统计学原理和可视化技术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可视分析方法,针对森林病虫害病情指数与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的特点展开分析研究。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分析原型系统。基于论文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结合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的时序、地理、灾害等级、灾害种类等特征,综合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等数据,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多角度综合性分析,从而提供一种快捷、方便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观察及分析工具。5、基于论文所设计实现的原型系统,针对真实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病虫害数据的时空特性及多维属性间的关系,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以期找到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子。实施了相关用户研究和专家评估以验证上述所提模型、方法等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工作结合了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为解决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和利用面临的问题,探索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为辅助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王鸿斌,赵丽稳,罗茜,张真,孔祥波[3](2012)在《红脂大小蠹声音信号记录、分析与发声器官电镜观察》文中提出应用开发设计的昆虫声音采集与录制系统,对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玻璃板夹心、木段钻孔、室外直接测定)的红脂大小蠹两性成虫声音信号进行了采集、放大与数字化记录,并应用Adobe Audition与matlab软件分别对雌雄成虫的胁迫声、雄虫求偶声、雄虫竞争声、雌虫回应声等声音信号进行了脉冲组、频率、持续时间、频谱等特征分析,此外,还应用扫描电镜对其摩擦发声器官进行了观察与记录。研究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整体摩擦声音频率为35.3 kHz;雌雄间声音有显着区别,其摩擦发音结构音锉也有明显不同;而不同行为下所发出的声音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也略有差异,显示其与行为交流密切相关。

秦春英,赵桂香,李峥,薄燕清[4](2011)在《气候变化对红脂大小蠹生存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深入探讨和认识红脂大小蠹暴发的深层原因,笔者以其危害严重的山西省吕梁山、中条山和太行山为例,选取适当的代表站点,利用1957—2005年降水、气温、湿度、日照、风等气象资料、相关红脂大小蠹观测资料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改变对红脂大小蠹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危害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迁徙地气候特点与原产地气候特点极其相似,为该虫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态条件。(2)气候变化导致出现适宜于红脂大小蠹发生的气候条件,是红脂大小蠹暴发的重要原因。(3)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是导致红脂大小蠹发生的环境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提高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遏制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泛滥。

潘杰,王涛,宗世祥,温俊宝,骆有庆[5](2010)在《北京地区红脂大小蠹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北京地区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成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红脂大小蠹本身的聚集行为或聚集行为与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引起。同时,应用Iwao统计方法,提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

张蕾蕾[6](2010)在《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文中认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是秦岭巴山林区华山松(Pinus armandi)的毁灭性先锋害虫,主要危害树龄超过30年的健康华山松,导致大量华山松的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华山松大小蠹主要依靠寄主挥发性物质进行准确的寄主定位、入侵、产卵、繁殖。触角是华山松大小蠹感知植物挥发性物质的主要器官,而触角电生理反应是昆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最直接的反应。为此,研究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对揭示华山松大小蠹的扩散机制和侵害机理以及华山松大小蠹的可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应用昆虫触角电位仪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华山松主要挥发物质单萜和华山松针叶、韧皮部挥发油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得到结果如下:(1)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华山松挥发物中的α-菲兰烯、(S)-(?)-β-蒎烯、(R)-(+)-α-蒎烯、(S)-(?)-α-蒎烯、3-蒈烯、β-月桂烯、(S)-(?)-柠檬烯、(+)-莰烯、(R)-(+)-柠檬烯、α-蒎烯、莰烯和柠檬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电生理反应,其中对α-菲兰烯、(S)-(?)-β-蒎烯和(S)-(?)-α-蒎烯的反应阈值最低,而(R)-(+)-柠檬烯和乙酸龙脑酯的反应阈值最高。(2)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具有性别的差异性,其中雌成虫对(S)-(?)-α-蒎烯、(?)-莰烯和α-菲兰烯的EAG反应较强,雄虫对(+)-3-蒈烯、(R)-(+)-α-蒎烯和(+)-莰烯的反应较强。(3)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浓度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EAG反应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挥发性物质低浓度刺激下华山松大小蠹触角对(S)-(?)-β-蒎烯、α-菲兰烯、(S)-(?)-α-蒎烯的EAG反应最大,随挥发性物质浓度的升高,在浓度达到100μg/μL时,雌虫对α-菲兰烯、(?)-莰烯的EAG反应最大,雄虫对α-菲兰烯、(R)-(+)-α-蒎烯和(+)-莰烯反应最大;在低浓度下(S)-(?)-β-蒎烯和(?)-莰烯雄虫的反应显着性大于雌虫,而在高浓度下雌虫的反应大于雄虫。(4)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立体异构化合物的EAG反应有差异性,雌雄虫对两种莰烯((+)-莰烯、(?)-莰烯)和两种柠檬烯((R)-(+)-柠檬烯、(S)-(?)-柠檬烯)的EAG反应均有显着性差异;雄虫对两种立体异构体((R)-(+)-α-蒎烯、(S)-(?)-α-蒎烯)的反应差异显着,而雌虫差异不显着(P<0.01)。(5)华山松大小蠹雌虫对华山松针叶挥发油、健康木韧皮部挥发油和枯萎木韧皮部挥发油的EAG反应均明显大于雄虫(P<0.01),而且华山松大小蠹对枯萎木韧皮部挥发油的EAG反应大于健康木。在枯萎木挥发油和健康木挥发油0.1μg/μL及以下浓度,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间触角EAG反应没有显着差异,但当浓度上升到1μg/μL以上时,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对枯萎木挥发油和健康木挥发油的EAG反应具有显着差异(0.01

姚剑,张龙娃,余晓峰[7](2008)在《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红脂大小蠹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入侵害虫。对红脂大小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加强检验检疫技术研究,防止扩散;加大信息素、天敌等生物因子的应用和科学育林等林业管理措施。

李文爱[8](2008)在《红脂大小蠹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黄龙林区利用饵木、野外剖析虫害木、室内饲养观察及诱捕器诱捕成虫的方法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习性及发生规律;利用塑料裙围树干投放磷化铝片、树干注药和树干喷药等化学防治技术和饵木诱杀、植物性引诱剂等措施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技术。结果如下:1.明确了红脂大小蠹在陕西黄龙林区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虫在陕西黄龙林区1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和3~4龄幼虫在油松根部越冬;在低海拔地区以1年发生1-2代,在高海拔地区1年发生1代。发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2.阐明了红脂大小蠹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林分的郁闭度、寄主生理状况、寄主立地条件及林分结构有重大影响。油松林的郁闭度小、人为砍枝、抚育间伐、割取松脂强度较大、残败林地、立地条件差的林地,及林缘、山沟、山脊立木受害重,长势良好的立木、林分中树种结构的多样性指数越大、被害越轻。此外,坡度、坡位与立木的被害也有关,而海拔高度与危害无关系。3.通过分布型研究确定了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该虫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中的负二项分布,其自然集群可区分为I型即新建群体、II型即增长危害期的群体、III型即扩散危害期群体,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确定了控制、基本扑灭、基本铲除3个类型的治理指标。在治理步骤上,首先采取拔点除源措施,即首先控制处于扩散危害期群体、以减少其扩散和蔓延的态势;其次采用重点治理措施,即清除增长危害期的群体、彻底降低发生区的虫口数量和林木的被害率;最后采用彻底扑灭的措施,使所有被害林分的虫口密度下降到基本扑灭和铲除的指标以下。4.确定了红脂大小蠹化学防治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树干注药机注射乐果和塑料裙围干投放鳞化铝片剂等内吸性杀虫药剂,能有效的杀灭危害树干、树木根部的红脂大小蠹幼虫、蛹甚至新羽化的成虫。采用树干注药的防治效果基本和塑料裙围干的效果相同。5.确定了饵木和植物性引诱剂的诱杀效果饵木诱杀试验表明,使用50-60cm的低饵木诱杀可降低被害林分内红脂大小蠹的侵入率28.3%,林缘设置的饵木诱集效果好于林内。植物性引诱剂诱杀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性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对红脂大小蠹成虫的最大诱捕距离不超过400m;应用诱捕器诱杀后,林地红脂大小蠹平均侵入孔数下降76.1%。

陈龙官,徐正会,和作萍[9](2007)在《华山松害虫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国内已记载华山松害虫7目35科105属191种,以鞘翅目种类最丰富,鳞翅目次之,半翅目第三;华山松害虫以枝干害虫种类最丰富,针叶害虫次之,苗木害虫第三,根部害虫第四,种实害虫第五;根据危害程度筛选出了主要危害种类.

孙永明[10](2006)在《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植物性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生物学特性和植物性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作者于2001年~2005年在山西省沁源县和晋中市庆城林场及晋城市大尖山林场进行了定点研究。红脂大小蠹在山西省晋城地区一年发生2代。种群整体发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成虫、蛹、幼虫在树干基部主、侧根皮层的取食坑道内越冬,少数成虫在根基部周围土壤腐殖质层中和树干老翘皮缝中越冬。红脂大小蠹成虫出土的主要方式为在受害根的位置咬破根皮后直接向上出土,靠近干基部越冬的成虫则由原侵入孔飞出。越冬代成虫3月中旬开始扬飞,寻找新寄主扩散;蛹于3月下旬开始发育,4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幼虫于4月上旬开始取食,老熟幼虫4月下旬发育为成虫。新老成虫均于4月下旬开始侵入新寄主为害,5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扬飞、侵入和产卵盛期。7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末期。经观察红脂大小蠹在山西沁源太岳山林区,60%~70%为1a1代,30%~40%为3a2代,或2a1代。调查表明红脂大小蠹对混交林和纯林危害无差异。 在沁源县龙泉林场林间的生物测定表明(S)-(+)-3-蒈烯的引诱效果最好;(R)-(+)-α-蒎烯和(S)-(-)-β-蒎烯没有引诱效果,少量添加柠檬烯、绿叶素会减弱(S)-(+)-3-蒈烯的引诱效果。引诱效果次序为(S)-(+)-3-蒈烯、(S)-(+)-3-蒈烯+香叶烯、(S)-(+)-3-蒈烯+绿叶素、(S)-(+)-3-蒈烯+柠檬烯。不同诱捕器引诱红脂大小蠹试验中粘虫胶型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极差,十字型诱捕器、漏斗型诱捕器和狭槽型诱捕器虽然三者之间的诱捕量没有显着差异,但十字型诱捕器的装卸方便,易于携带,建议在生产中用十字型诱捕器逐步取代漏斗型诱捕器。利用信息素监测红脂大小蠹发生期,结果表明扬飞高峰主要集中在5月中下旬,7、8月份天气晴好时也会有小高峰出现。5月中旬的高峰期短,成虫数量大;对诱捕量新增侵入孔应用11种模型的曲线进行估计,表明诱捕量与新增侵入孔及当年林木危害率之间回归关系显着,以诱捕量与新增侵入孔之间的3次多项式关系最好。大量引诱红脂大小蠹减轻了该虫当年对油松林危害;驱避剂林间应用试验表明高释放率驱避剂间距离20m处理能最佳增加红脂大小蠹诱捕量。所有驱避剂处理都能减少当年红脂大小蠹对寄主危害。

二、中条山红脂大小蠹发生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条山红脂大小蠹发生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林火对森林虫害发生的影响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防控策略
    3.1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防控策略
        3.1.1 营林技术
        3.1.1.1 调整林分结构
        3.1.1.2 抚育
        3.1.2 选栽抗性树种
    3.2 基于调控对象的防控策略
        3.2.1 严格检验检疫
        3.2.2 森林虫害监测
        3.2.3 防治技术
        3.2.3.1 化学防治
        3.2.3.2 生物防治
        3.2.3.3 利用天敌
    3.3 基于生态因子的防控策略
        3.3.1 土壤因子
        3.3.2 光照因子
        3.3.3 人为活动
4 对策建议
    4.1 小蠹类
    4.2 天牛类
    4.3 吉丁类

(2)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1 数据可视化的发展
        2.1.2 数据可视化的流程
        2.1.3 数据可视化在各领域应用现状
        2.1.4 多种数据可视化技术
        2.1.4.1 时序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2 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3 高维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4 文本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5 可视化交互技术分析
        2.1.4.6 混合可视化方法分析
    2.2 森林病虫害研究现状及分析
        2.2.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及预防措施
        2.2.2 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2.2.3 森林病虫害监测
        2.2.4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2.2.5 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
        2.2.5.1 林分结构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2 土壤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3 地貌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4 生物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5 气象因子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6 人为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3 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森林病虫害数据体系结构
        3.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3.2.2 森林病虫害发生环境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3.3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点分析
    3.4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关键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数据清洗方法
    4.1 引言
    4.2 数据质量与数据清洗
        4.2.1 数据质量
        4.2.1.1 数据质量的定义
        4.2.1.2 数据质量问题的分类
        4.2.1.3 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4.2.2 数据清洗
        4.2.2.1 数据清洗的定义
        4.2.2.2 数据清洗的原理
        4.2.2.3 常用数据清洗算法
        4.2.2.4 数据清洗的一般过程
        4.2.3 可视数据清洗
    4.3 森林病虫害数据质量问题
    4.4 森林病虫害数据清洗方案
        4.4.1 数值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4.4.2 文本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4.4.2.1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检测与清洗策略
        4.4.2.2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匹配方法
        4.4.2.2.1 Jaro-Winkler距离
        4.4.2.2.2 改进Jaro-Winkler距离
        4.4.2.2.3 改进算法数值分析
    4.5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思路
        4.5.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主要功能
        4.5.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清洗过程
        4.5.3 规则库和算法库
    4.6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
        4.6.1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清洗任务需求
        4.6.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设计原则
        4.6.3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采用的可视化技术
        4.6.3.1 数据异常检测可视化
        4.6.3.2 交互设计
    4.7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分析
        4.7.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
        4.7.1.1 错误数据可视清洗
        4.7.1.2 不完整数据可视清洗
        4.7.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效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的聚类可视分析
    5.1 引言
    5.2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研究
        5.2.1 树图简介
        5.2.2 典型树图布局算法
        5.2.3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
        5.2.3.1 算法描述
        5.2.3.2 示例说明
        5.2.4 实验评估与分析
        5.2.4.1 评价指标
        5.2.4.2 实验说明
        5.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聚类边绑定分析方法
        5.3.1 平行坐标聚类绑定方法分析
        5.3.2 基本平行坐标绘制
        5.3.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设计
        5.3.3.1 聚类中心控制点
        5.3.3.2 簇内引力场绑定
        5.3.3.3 算法实现流程
        5.3.3.4 不透明度视觉增强设计
        5.3.4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绘制
    5.4 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聚类可视化设计
        5.4.1 数据聚类可视化需求分析
        5.4.2 数据聚类可视分析管线
        5.4.3 数据的降维与聚类
        5.4.4 数据聚类可视化技术
        5.4.5 数据聚类可视化交互设计
    5.5 案例研究
    5.6 用户反馈
        5.6.1 可视化设计
        5.6.2 可用性评价
        5.6.3 相关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
    6.1 引言
    6.2 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模型
        6.2.1 可配置模型建模
        6.2.2 可配置模型的一致性约束
    6.3 基于多视图可配置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6.3.1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需求分析
        6.3.2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设计方案
        6.3.2.1 可视分析管线
        6.3.2.2 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模板
        6.3.2.3 配色方案
        6.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可视化技术
        6.3.3.1 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6.3.3.2 病虫害相邻年份发生面积比较
        6.3.3.3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
        6.3.3.4 各地区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6.3.3.5 病虫害发生在地域上的分布
        6.3.3.5.1 Choropleth地图
        6.3.3.5.2 邮票地图
        6.3.3.6 病虫害发生地区间比较
    6.4 案例研究
        6.4.1 数据来源
        6.4.2 案例1: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6.4.2.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2.3 单个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3 案例2: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4.3.1 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6.4.3.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4.3.3 单个地区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5 用户反馈
        6.5.1 可视化设计
        6.5.2 可用性评价
        6.5.3 相关建议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层次关联交互模型的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
    7.1 引言
    7.2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
        7.2.1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建模
        7.2.2 层次间的交互约束
    7.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设计
        7.3.1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需求分析
        7.3.2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可视化设计方案
        7.3.2.1 可视分析管线
        7.3.2.2 总体概览
        7.3.2.3 配色方案
        7.3.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技术
        7.3.3.1 基于标签云的病虫害种类视图
        7.3.3.2 不同地区各等级病虫害发生分布视图
        7.3.3.2.1 基于环形堆栈图的可视化方法
        7.3.3.2.2 基于雷达图的可视化方法
        7.3.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关系视图
        7.3.3.4 病虫害发生在不可标注地域的分布视图
        7.3.3.5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视图
        7.3.3.6 病虫害在各地区随时间动态变化视图
        7.3.4 可视化相关辅助设计
        7.3.4.1 地区和病虫害种类选择器
        7.3.4.2 交互设计
    7.4 案例研究
        7.4.1 研究区概况
        7.4.2 数据来源
        7.4.3 案例1: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7.4.4 案例2:某种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7.4.5 案例3:某地区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7.4.6 案例4:某地区某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7.5 用户反馈
        7.5.1 可视化设计
        7.5.2 可用性评价
        7.5.3 相关建议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MCMVLR模型的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
    8.1 引言
    8.2 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8.3 基于MCMVLR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8.3.1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需求分析
        8.3.2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设计方案
        8.3.2.1 可视分析管线
        8.3.2.2 数据流模型
        8.3.2.3 总体概览
        8.3.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数据可视化技术
        8.3.3.1 数据分析模块
        8.3.3.1.1 数据集统计量表
        8.3.3.1.2 数据集分布度量
        8.3.3.1.3 属性间相关关系度量
        8.3.3.1.4 属性间相关关系评价
        8.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块
        8.3.3.2.1 研究变量选择
        8.3.3.2.2 归一化方法选择
        8.3.3.2.3 多组合线性回归分析
        8.3.3.2.4 预测分析
        8.3.4 可视分析交互设计
    8.4 案例分析
        8.4.1 案例1:云杉矮槲寄生在天然云杉林内的发病因子分析
        8.4.2 案例2:气象因子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分析
    8.5 用户反馈
        8.5.1 可视化设计
        8.5.2 可用性评价
        8.5.3 相关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9.1 引言
    9.2 可视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9.2.1 系统架构需求分析
        9.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9.3 可视分析系统架构设计
        9.3.1 架构设计原则
        9.3.2 系统架构设计
        9.3.3 系统设计模式
        9.3.4 功能结构设计
    9.4 技术选型和数据获取
        9.4.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9.4.2 实现技术
        9.4.3 数据获取
        9.4.4 数据库构建
    9.5 可视分析系统实现
        9.5.1 可视数据清洗模块
        9.5.2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9.5.2.1 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9.5.2.2 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聚类可视分析模块
        9.5.2.3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关联分析模块
        9.5.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模块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工作总结
    10.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红脂大小蠹声音信号记录、分析与发声器官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昆虫来源
    1.2 发声器官的电镜观察
    1.3 声信号的采集
        1.3.1 采集设备
        1.3.2 采集方法
        1.3.3 采集声音信号的类型
    1.4 声信号的处理分析与比较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红脂大小蠹的发声器官电镜结果
    2.2声信号的分析
3 讨论

(4)气候变化对红脂大小蠹生存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资料来源
    1.3 试验方法
2 红脂大小蠹生存环境及其危害特点
    2.1 概述
    2.2 迁徙地与原产地的气候特点比较
        2.2.1 原产地气候特点
        2.2.2 迁徙地气候特点
    2.3 生育期温度观测研究
        2.3.1 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2.3.2 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2.4 红脂大小蠹在山西省的危害特点
3 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
    3.1 温度及温度变化
        3.1.1 平均气温
        3.1.2 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
    3.2 降水和湿度条件
    3.3 风力和光照条件
    3.4 原因分析
        3.4.1 具备基本生态条件
        3.4.2 气候原因-气候适宜指数计算
        3.4.3 生态环境的变化
4 结论
5 讨论

(5)北京地区红脂大小蠹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空间分布型
        2.2.1. 1 测定方法
        2.2.1. 2 回归模型分析法
        2.2.2 抽样技术
        2.2.2. 1 理论抽样数
        2.2.2. 2 序贯抽样
3 结果与分析
    3.1 空间分布型
        3.1.1 扩散型指数的测定
        3.1.2 回归模型分析法
    3.2 影响红脂大小蠹聚集分布的原因
    3.3 抽样技术
        3.3.1 理论抽样数
        3.3.2 序贯抽样
4 结论与讨论
    4.1 入侵北京原因
    4.2 空间分布状态
    4.3 抽样技术
    4.4 决策应用

(6)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华山松大小蠹研究概况
        1.1.1 小蠹虫种类、分布与危害
        1.1.2 华山松大小蠹的危害与生活习性
        1.1.3 华山松大小蠹的研究现状
    1.2 寄主挥发物质与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
        1.2.1 植物次生挥发性物质的防御作用
        1.2.2 昆虫对寄主挥发性物质的识别
        1.2.3 植物挥发物质的收集及成分分析
        1.2.4 华山松的挥发性物质组成成分研究
    1.3 昆虫对寄主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
        1.3.1 触角在感受化学信息物质中的作用
        1.3.2 影响EAG 反应的因素
        1.3.3 大小蠹属昆虫的EAG 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 实验用品的准备
        2.2.1 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准备
        2.2.2 酒精喷灯拉制微玻璃电极
        2.2.3 Ringers’电生理溶液的配制
        2.2.4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的采集
    2.3 实验方法
        2.3.1 挥发性物质的选择与浓度设计
        2.3.2 触角电位记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正己醇EAG 反应
    3.2 华山松大小蠹对十一种挥发物触角电位反应
        3.2.1 挥发物浓度与EAG 反应的关系
        3.2.2 挥发性物质EAG 反应的阈值
        3.2.3 华山松大小蠹EAG 反应的雌雄差异
        3.2.4 华山松大小蠹对11 种挥发物EAG 反应的差异性
    3.3 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健康木和被害木挥发物的EAG 反应
        3.3.1 华山松挥发油引发EAG 反应的雌雄差异性
        3.3.2 健康木韧皮部和被害木韧皮部提取物反应比较
    3.4 红脂大小蠹引诱剂和华山松粗提α-蒎烯EAG 反应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学研究
2 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生活史
    2.2 生物习性
3 适生性、暴发流行机制及风险性研究
    3.1 适生性研究
        3.1.1 寄主范围
        3.1.2 地理分布
        3.1.3 传播方式
    3.2 暴发流行机制研究
    3.3 风险性分析
4 防治方法研究
    4.1 化学防治
    4.2 生物防治
    4.3 营林措施的应用
    4.4 信息素的应用
5 问题与展望
    5.1 高效快速的检验检疫手段的研究
    5.2 昆虫信息素的开发与应用
    5.3 天敌因子的应用研究
    5.4 科学造林技术的研究

(8)红脂大小蠹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红脂大小蠹的分布与寄主
        1.1.2 红脂大小蠹形态学特征
        1.1.3 生物学特性研究
        1.1.4 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防治现状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研究
        2.2.2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和林分生境的关系
        2.2.3 防治指标研究
        2.2.4 防治试验研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
    3.2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和林分生境的关系
    3.3 红脂大小蠹分布型和防治指标
    3.4 化学防治
        3.4.1 塑料布围裙密闭熏蒸法
        3.4.2 虫孔、树干注药法
        3.4.3 树干喷药法
        3.4.4 药剂涂环法
    3.5 生物技术防治
        3.5.1 饵木诱杀
        3.5.2 植物性引诱剂诱杀研究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4.1.2 红脂大小蠹在林区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4.1.3 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指标
        4.1.4 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技术
    4.2 结论
        4.2.1 红脂大小蠹在陕西黄龙林区的生物学特性
        4.2.2 红脂大小蠹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4.2.3 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指标
        4.2.4 红脂大小蠹化学防治技术
        4.2.5 饵木和植物性引诱剂的诱杀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华山松害虫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研究概况
2 华山松害虫及危害特点
    2.1 等翅目 (Isoptera) 害虫
    2.2 直翅目 (Orthoptera) 害虫
    2.3 半翅目 (Hemiptera) 害虫
    2.4 同翅目 (Homoptera) 害虫
    2.5 鳞翅目 (Lepidoptera) 害虫
    2.6 鞘翅目 (Coleoptera) 害虫
    2.7 膜翅目 (Hymenoptera) 害虫
3 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研究概况
    3.1 球蚜研究
    3.2 蛾类研究
    3.3 叶蜂研究
    3.4 天牛研究
    3.5 小蠹研究
    3.6 象甲研究
4 小结与讨论

(10)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植物性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小蠹虫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的提出
    1.1 红脂大小蠹的分布与寄主
    1.2 红脂大小蠹的形态学特征
        1.2.1 成虫
        1.2.2 卵
        1.2.3 幼虫
        1.2.4 蛹
    1.3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征
    1.4 生态学研究概况
        1.4.1 气候条件对小蠹发生的影响
        1.4.2 树木生长势对小蠹虫发生的影响
        1.4.3 小蠹虫发生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
    1.5 小蠹虫信息素研究进展
        1.5.1 小蠹虫的聚集行为与树体的挥发性物质
        1.5.2 小蠹虫的聚集行为与虫体信息素
        1.5.3 树体挥发性物质与信息素的相互作用
        1.5.4 信息素用于监测和防治
        1.5.5 小蠹虫对信息素的行为反映
        1.5.6 红脂大小蠹信息素研究进展
    1.6 小蠹虫饲养方法研究
    1.7 小蠹虫的防治研究
        1.7.1 小蠹虫的种群数量动态及猖獗危害原因分析
        1.7.2 防治策略
    1.8 科学问题的提出
        1.8.1 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
        1.8.2 红脂大小蠹不同配方的植物性诱芯野外试验
        1.8.3 不同诱捕器引诱红脂大小蠹效果研究
        1.8.4 利用植物性诱芯监测红脂大小蠹技术的研究
        1.8.5 利用植物性诱芯引诱防治红脂大小蠹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研究
        2.2.2 红脂大小蠹不同配方的植物性诱芯野外进一步优化试验
        2.2.3 不同诱捕器引诱红脂大小蠹效果研究
        2.2.4 利用植物性诱芯监测红脂大小蠹技术的研究
        2.2.5 利用植物性诱芯引诱防治红脂大小蠹研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研究
        3.1.1 红脂大小蠹生活史
        3.1.2 生活习性
        3.1.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1.3.1 郁闭度
        3.1.3.2 坡向、坡位
        3.1.3.3 寄主生理状况
        3.1.3.4 天然混交林与纯林危害调查
    3.2 红脂大小蠹不同配方的植物性诱芯野外进一步优化试验
    3.3 不同诱捕器引诱红脂大小蠹效果研究
    3.4 利用植物性诱芯监测红脂大小蠹技术的研究
        3.4.1 红脂大小蠹成虫发生期监测
        3.4.2 红脂大小蠹诱捕量与林木危害间的关系
    3.5 利用植物性诱芯引诱防治红脂大小蠹研究
        3.5.1 诱捕器大量引诱红脂大小蠹研究
        3.5.2 红脂大小蠹植物性驱避剂林间应用技术研究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四、中条山红脂大小蠹发生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林火对森林虫害发生的影响与防控对策[J]. 崔亚琴,徐茂胜,刘随存,孙永明,姚丽敏. 山西林业科技, 2020(03)
  • [2]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D]. 杨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红脂大小蠹声音信号记录、分析与发声器官电镜观察[J]. 王鸿斌,赵丽稳,罗茜,张真,孔祥波. 林业科学研究, 2012(01)
  • [4]气候变化对红脂大小蠹生存的影响分析[J]. 秦春英,赵桂香,李峥,薄燕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9)
  • [5]北京地区红脂大小蠹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研究[J]. 潘杰,王涛,宗世祥,温俊宝,骆有庆. 昆虫知识, 2010(06)
  • [6]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D]. 张蕾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7]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的研究进展[J]. 姚剑,张龙娃,余晓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
  • [8]红脂大小蠹防治技术研究[D]. 李文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华山松害虫研究综述[J]. 陈龙官,徐正会,和作萍.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7(05)
  • [10]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植物性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研究[D]. 孙永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1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