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一、西葫芦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真,田佳星,张国裕,张帆,贾长才[1](2021)在《“十三五”我国南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我国在南瓜遗传育种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应用基础研究快速发展,分子育种技术在南瓜育种中的应用愈加普遍,培育出一批优质多抗的南瓜新品种。本文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南瓜的应用基础研究、育种技术研究、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分析了在南瓜遗传育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庆华,董晨晨,雷逢进,袁嘉玮,刘秀丽,马理军[2](2021)在《西葫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文中提出为阐明不同西葫芦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和农艺性状间的关联性,在常规种植条件下,以20份西葫芦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数量性状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西葫芦种质的15个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系数为7.46%~53.20%,遗传材料具有多样性。通过讨论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叶片长度的选择会极显着影响叶片宽度;主蔓、叶柄粗壮会使瓜纵径增加;子叶长度增加有利于瓜横径的增加,瓜横径与瓜纵径之间也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瓜横径一旦增加,瓜纵经必然减小;嫩瓜重量直接影响到老瓜重量,且两者重量的增加会增加单瓜种子数。通过提取5个因子可涵盖挑选的13个农艺性状的76.49%的信息,进一步利用聚类分析将20份西葫芦种质资源分为3类。利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西葫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评价,筛选出优异的亲本材料,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赵夏云,杨静,马关鹏,瞿飞,田颖,文林宏[3](2021)在《裸仁南瓜种皮发育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裸仁南瓜是南瓜中的一种自然突变类型,其种皮在发育过程中因缺乏木质素和纤维素逐渐退化成一层薄膜。裸仁南瓜营养丰富,方便食用和加工,是优异的种质资源,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其种皮形成机制复杂,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决生产难题和促进裸仁南瓜籽产业发展。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裸仁南瓜种皮发育相关基础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包含南瓜籽主要营养成分研究、南瓜种皮分类、种皮形态学研究、相关酶分析、育种研究、种皮颜色研究、基因定位研究等。分析了目前裸仁南瓜种皮发育相关基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期为裸仁南瓜育种及种皮发育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王凯玥,张沙沙,张国裕,田佳星,张帆,李海真,王建书,耿丽华[4](2021)在《西葫芦PRSV-W病毒病抗病种质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RSV-W)是危害西葫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减少产量损失,加快西葫芦抗病品种的选育,本研究拟通过人工苗期子叶摩擦接种,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及反转录PCR(RT-PCR)检测分析,建立西葫芦PRSV-W抗性鉴定技术,并对148份西葫芦品种及高代自交系育种材料进行抗性评价,同时利用抗、感自交系构建六世代群体,探究西葫芦PRSV-W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播种2周后最适宜对子叶进行病毒摩擦接种。接种病毒15~25 d后西葫芦抗、感特性表现充分,易于鉴别,从高抗到高感可分为0~4级。148份西葫芦种质材料中,22份种质材料表现为高度抗病,11份种质材料表现为抗病,总抗病种质材料占比22.3%;12份种质材料表现为感病,103份种质材料表现为高度感病,总感病种质材料占比77.7%。此外,在叶片组织的病毒检测中,RT-PCR技术比ELISA更为灵敏准确;在西葫芦高抗自交系BV21中,PRSV-W抗性受1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本研究结果为西葫芦PRSV-W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材料及技术支持。

张健[5](2020)在《西葫芦核心种质幼苗耐低温弱光性评价及GWAS分析》文中提出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瓜类蔬菜,我国的栽培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近年来,西葫芦的保护地栽培面积仅次于黄瓜,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栽培作物。但北方地区的反季节保护地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低温弱光条件下,为保障产量与品质,需要西葫芦品种具备耐低温弱光特性。目前,育成的耐低温弱光西葫芦品种较少,缺少高效的选育技术手段,同时对西葫芦低温弱光耐性的分子机理研究鲜有报道,严重阻碍了优良品种的培育。本研究对110份西葫芦种质材料进行苗期耐低温弱光鉴定与评价,筛选出耐低温弱光的西葫芦种质材料;并利用重测序技术获得全基因组范围内的SNP数据,进行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进一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与西葫芦低温弱光耐性显着关联的SNP位点并筛选潜在的候选基因,为完善西葫芦低温弱光耐性评价技术,发掘低温弱光耐性相关基因以及选育耐低温弱光优良新品种奠定基础,也为解析耐低温弱光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10份西葫芦种质材料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低温弱光下西葫芦幼苗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82%,净光合速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7%。低温弱光下西葫芦幼苗叶面积变化量、下胚轴变化量、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异系数都超过了50%,说明这4个性状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净光合速率的变异系数小于25%,表明这个表型性状的遗传特性比较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这7个表型性状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可将这7个表型性状归纳为两个主成分,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5.03%,说明这两个主成分可以代表西葫芦7个耐低温弱光相关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2.在处理温度为15/5℃和光照强度为60μmol·m-2·s-1的低温弱光胁迫下,不同西葫芦种质幼苗之间的叶面积变化量、下胚轴变化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冷害指数都有比较大的差异。综合考虑这7个性状,最终筛选出9份西葫芦种质为耐低温弱光材料,分别为D54、D73、D79、D61、D80、D71、D64、D76、D59,其中D54和D79为强耐低温弱光材料。3.利用2,476,696对SNP标记对110份西葫芦种质材料的群体结构、亲缘关系和连锁不平衡进行分析。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可以将这110份西葫芦种质材料分为三个亚群;亲缘关系分析表明,亲缘关系系数大于0.20的材料占总材料的7.81%,这110份种质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基因组的LD衰减值为18.3 kb,各染色体LD衰减物理距离范围跨幅较大,表现不均衡。4.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对与西葫芦耐低温弱光相关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4个显着关联的SNP位点,分布于8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在显着SNP上下游各延伸300 kb的区段内进行基因注释并挖掘候选基因,最终推测Cp4.1LG20g04830为与低温弱光处理后光合速率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推测Cp4.1LG04g14030基因可能为控制低温弱光处理后西葫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潜在候选基因。

张健,田佳星,张国裕,张帆,张沙沙,王建书,李海真[6](2020)在《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弱光胁迫是瓜类作物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瓜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商品产量的影响极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的研究进展,包括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光合特性、分子基础等方面,展望了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性的研究前景。从施用外源物质、选育耐低温弱光品种和农艺措施等方面论述了提高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性的途径和措施,旨在建立科学快速的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鉴定体系,为解决生产过程中低温弱光问题提供参考。

王凯玥[7](2020)在《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育种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是葫芦科南瓜属重要的栽培蔬菜,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我国的栽培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西葫芦适应性强、产量高、易管理、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目前,西葫芦设施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实现了周年供应。而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加重了病毒病等病害的危害。番木瓜环斑病毒病西瓜株系(PRSV-W)是危害西葫芦等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西葫芦植株被侵染后,出现花叶、泡斑、植株矮化、果实畸形等现象,可造成40%以上的产量损失,严重者甚至绝产。目前尚没有防治病毒病的有效药剂,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PRSV-W病毒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国内对西葫芦PRSV-W抗病鉴定技术及抗病种质鉴定的研究较少,导致抗性种质资源缺乏;同时传统抗病育种效率低、周期长,严重阻碍了抗病品种的选育,导致抗病品种少,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在前期初步探索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西葫芦PRSV-W苗期抗性评价鉴定技术,对收集的西葫芦种质资源及当前主栽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筛查,并构建六世代群体以揭示PRSV-W抗性遗传规律;进一步对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进行了定位研究;开发了与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应用于西葫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西葫芦种质资源及主栽品种的抗性评价筛查及PRSV-W抗性遗传规律的揭示利用进一步完善的西葫芦PRSV-W苗期抗性评价鉴定技术体系,结合DAS-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收集的148份西葫芦品种及种质资源进行抗性评价筛查,获得抗PRSV-W病毒病材料33份,感病材料115份。其中,高代自交系“BV21”表现为高度抗病,接种PRSV-W病毒病后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自交系“BV37”表现为高度感病。利用这两个自交系配制六世代群体,并对单株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F1植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中137株抗病,55株感病,符合显性单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3:1(χ2=1.36,P=0.24);BC1P1(F1×BV21)群体均为抗病,而BC1P2(F1×BV37)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1。结果表明西葫芦材料“BV21”的PRSV-W抗性性状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2.PRSV-W抗病基因的定位利用897对SSR分子标记,在抗、感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子标记筛查,获得149对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利用筛选获得的亲本间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对F2群体内植株进行分析,筛查获得4个与抗病基因CpPRSV-W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与抗病基因连锁最为紧密的标记SSR47,与抗病基因遗传距离为1.0 cM;另一侧的标记SSR113与抗病基因遗传距离为1.5cM;其余两个标记SSR21、SSR276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为缩小抗病基因候选区间,进一步通过双亲重测序,在上述分子标记SSR47与SSR113之间开发新的InDel标记后筛查交换单株。最终将抗病基因CpPRSV-W定位在InDel标记ID523与ID1317之间,该区间包含753 Kb序列。根据西葫芦基因组注释信息,该候选区域包含30个候选基因。3.与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在抗病基因候选区域内设计新的InDel标记,筛查获得多态性好、扩增稳定的分子标记ID307。利用ID307建立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苗期对西葫芦抗病转育单株进行检测选择,淘汰非目标单株。自2018年以来,对西葫芦回交转育的四个批次植株材料,约20000株,进行苗期抗性筛查,获得6707株抗病植株。病毒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分子标记筛查获得的转育抗病植株获得了PRSV-W病毒病抗性。本文研究结果为PRSV-W抗病基因的高效利用、快速创制抗病西葫芦新种质及选育抗病新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分离鉴定抗病基因、揭示抗性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张沙沙[8](2020)在《西葫芦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育种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瓜类蔬菜,我国的栽培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西葫芦产量高,易于管理,具有较好的种植效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但西葫芦生产中常常受到病毒病的危害,造成严重的产量与经济损失。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病(ZYMV)是侵染西葫芦等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西葫芦植株感染ZYMV后表现为植株矮小、花叶、叶片畸形、果实变色、果肉苦涩僵硬,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轻则减产,重则绝产,给种植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栽培抗病品种是减小生产风险,降低损失的最有效途径,但国内抗病育种技术落后,育种效率低,导致抗病毒病的品种较少,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本研究通过建立西葫芦ZYMV病毒病的苗期接种精准抗性鉴定技术,筛查收集种质材料,获得高抗种质,并利用高抗与高感自交系配制六世代群体,以揭示西葫芦ZYMV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开发获得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技术平台,应用于西葫芦抗病种质创制及抗病新品种选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葫芦材料“08-1”的ZYMV抗性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利用建立的西葫芦ZYMV病毒病苗期接种精准抗病评价技术体系,对收集的207份西葫芦种质材料及主栽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获得高抗ZYMV病毒病材料14份。其中,自交系“08-1”表现为高度抗病,接种ZYMV病毒病后与未接种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利用“08-1”与和高感自交系“纤一白12”配制六世代群体,并对群体单株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F1植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BC1P1(F1×08-1)群体均表现抗病,而BC1P2(F1×纤12)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1。表明自交系“08-1”的ZYMV抗性性状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2.将ZYMV抗病基因定位在673 Kb的区间内,获得与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西葫芦20条染色体上合成均匀分布的SSR标记1500对,经试验,其中953对可以有效扩增。利用这953对标记在抗、感亲本间进行多态性标记筛查,获得稳定扩增的多态性标记179对。利用多态性标记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SA),筛查与ZYMV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获得5个与抗病基因CpZYMV连锁的SSR标记,其中SSR103与抗病基因CpZYMV连锁最为紧密,遗传距离仅为0.7 cM,抗病基因另一侧的标记SSR46,遗传距离1.1 cM。进一步利用双亲重测序,在上述两个标记间开发新的InDel标记,缩小目标基因候选区间,最终将抗病基因CpZYMV定位在InDel标记7716与8214之间。该区间包含673 Kb。根据西葫芦基因组注释信息,该候选区域包含40个候选基因。3.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建设与抗病育种在抗病基因候选区域内合成稳定扩增、多态性好的分子标记ID8013,利用该标记对抗病回交转育的西葫芦植株进行检测选择,在苗期淘汰不含有抗病基因的单株。2018年以来,对27000余株西葫芦抗病转育后代植株进行了检测,部分检测单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分子标记对抗病单株的检测准确率可达到99%以上。该技术平台的建立为抗病种质创制及抗病新品种快速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武向斌[9](2019)在《美洲南瓜全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南瓜属历史悠久,是葫芦科一个重要的植物种群,包含种类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栽培种是中国南瓜(C.moschata)、印度南瓜(Cmaxima)和美洲南瓜(C.pepo)。南瓜不仅营养丰富,同时对多种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截止到2016年,我国南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2×105 hm2,产量高达7.78×106吨。与葫芦科其它物种相比,我国关于南瓜的种质资源较少,市场上更是缺少优质品种,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可以不受环境影响,缩短育种年限,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的育种方式。本研究从已经测序完成的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中进行了全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和引物设计,统计了不同SSR类型的频率和分布;同时利用电子PCR的方法,从中国南瓜、印度南瓜、西瓜、黄瓜和甜瓜基因组中开发了种间SSR标记,并与美洲南瓜进行了染色体的同源性分析。另外,根据已开发的标记选择96对SSR引物在葫芦科7个物种间进行通用性分析。最后,从已开发的标记中选择66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对本实验室引进的61份美洲南瓜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从公布的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基因组中分别开发出34375、30577、38104个SSR标记,标记间的平均距离分别是127Mb、113Mb和145Mb,其中有29133个、28905个和36234个标记被设计成为SSR引物。结果表明美洲南瓜基因组标记密度最高。2.对二碱基重复至八碱基重复SSR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在3个基因组中,数量最多的是二碱基重复SSR,其余依次是: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七碱基、六碱基和八碱基重复SSR;各SSR类型在染色体上的数量呈随机分布。同时,对每种碱基重复类型SSR的重复次数进行统计,发现每种类型SSR的个数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减少。3.电子PCR结果表明,中国南瓜的种间SSR数量最多,达到15274个;黄瓜的种间SSR数量最少,只有391个。对这些种间SSR进行染色体比对,发现南瓜属3个物种之间染色体同源性很高,其中有8条染色体之间存在极高的同源性。4.利用96对引物在7个葫芦科作物之间进行通用性分析,其中有87对具有良好的多态性。这87对引物在作物之间的通用性比率范围是90.0%-96.6%,多态性比率的范围是5.7%48.2%,单一多态性比率的变化范围是0-12.6%;聚类结果与传统植物学分类的结果一致。证明本研究所选用的标记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多态性,也验证了葫芦科不同作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5.61份美洲南瓜15个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04,变异系数平均值为0.35;主成分分析可将15个性状综合成5个主成分,最大贡献率为18.794%,累积贡献率为67.741%;聚类分析可以按表型不同特征划分为6个类群。6.利用66对SSR引物在61份种质中共扩增出276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18个位点;Na(观测等位基因)的变化范围为2-9,Ne(有效等位基因)的变化范围为1.03-1.67,香农信息指数(Ⅰ)平均值为0.83,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值为0.43。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选用美洲南瓜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进行育种工作时可以加以筛选和利用;PIC值反映出SSR引物多态性很好。7.依据SSR标记可以将所有种质聚为两大类,其中类别Ⅰ包括5份野生种;类别Ⅱ包括56份栽培种;群体结构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种质同样可以按野生和栽培分为两个类群。

申琼[10](2019)在《薄种皮南瓜种皮发育生理及分子标记筛选》文中提出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esne)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南瓜属(Cucurbita)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南瓜属主要的三个栽培种之一,肉用生产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鲜食产品,籽用生产为炒货市场和深加工提供了原材料。特色南瓜薄种皮材料的发现,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可以直接利用,省去正常种皮脱壳程序,从而节省大量生产成本。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异南瓜资源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53份南瓜材料的19个农艺性状变异性、性状间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期望揭示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各农艺性状之间的差异性,为筛选优良的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变异系数较高的性状为:单瓜质量、单瓜种子数和单瓜种子质量,三者的变异系数都大于30%,表明这三个性状的遗传基础很丰富,开发出优良南瓜品种的潜力大。有种皮南瓜材料的种子横径、种子纵经、种子厚度、种子千粒重等种子性状的均值都极显着大于薄种皮南瓜材料,而在其他果实性状中,有种皮材料和薄种皮材料差异不显着。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果实性状之间和种子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一致。通过对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主成分分析,发现果实性状综合排名前15份材料具有单瓜质量高、果肉厚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等优良特性。种子性状综合排名前15份材料具有单瓜种子数多、种子千粒重高、种子质量高、籽大、籽厚等优良特性。在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都排名前15位的材料共有4份,其中,有种皮南瓜3份,薄种皮南瓜1份,这4份材料可逐渐利用于南瓜选育工作中。2、通过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的两个自交系材料的种皮组织形态发现有种皮南瓜的种皮具有典型的5层组织结构,由外而内为表皮层(epidermis E)、下皮层(hypodermis H)、厚壁组织层(sclerenchyma S)、薄壁组织层(aerenchyma A)和绿色组织层(chlorenchyma C)组成。在授粉后10 d,两个材料都具有五层细胞结构,并且轻微木质化。有种皮南瓜的种皮在授粉后15 d木质素沉积逐渐增加,在授粉后50 d木质素高度沉积,种皮结构高度木质化。相比之下,在薄种皮南瓜种皮中,在授粉后15d,随着种子的发育,种皮中的木质素沉积缺失,五层种皮结构具有明显的连续降解的表现,在授粉后50 d没有维管束和脂肪粒。在授粉后50 d,厚壁组织层和下皮层在两种材料中差异显着,在有种皮南瓜种皮中,在厚壁组织层内出现骨状石细胞,并且层状细胞壁变得更厚,更密集,更木质化。下部皮层细胞具有厚细胞壁,细胞紧密。相反,在薄种皮种子中,在授粉后50 d,在部分种皮区域,可以观察到一些残留的具有中空细胞腔的大细胞,但其他细胞层完全塌陷。3、通过测定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自交系材料在授粉后10 d、15 d、20 d、25 d、30 d、35 d、40 d和50 d(DPA)的瓜皮、种皮和果肉组织中木质素聚合物含量及木质素代谢关键酶活性,表明:薄种皮南瓜的种皮组织的木质素含量在20d DPA开始下降,在50 DPA时只有0.22 mg/g。相比之下,有种皮南瓜种皮木质素含量在20-50 DPA期间持续增加,在50 DPA时达到64.22 mg/g。我们认为木质素在种皮形成中起关键角色。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肉桂醇脱氢酶(CAD)四种酶的活性到授粉后50 d(DPA),活性分别为:PAL,243.45 U/g.h;C4H,16.76 U/g.h;4CL,63.36 U/g.h;CAD,89.36 U/g.h;相反,薄种皮南瓜种皮组织中PAL、C4H和CAD三种酶的活性从20 DPA(4CL活性从15 DPA)逐渐下降,在50DPA,分别为:PAL,46.15 U/g.h;C4H,2.84 U/g.h;4CL,7.33 U/g.h;CAD,12.4 U/g.h。薄种皮南瓜种皮中四种木质素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减少一致。结果表明,薄种皮南瓜种皮坍塌或缺乏是由于木质素生物合成酶的活性降低造成的。4、通过简化基因组SLAF-seq技术,对薄种皮和有种皮南瓜亲本、薄种皮和有种皮F2代混池进行关联性分析、鉴定差异性SNP位点,共开发了140,638个SLAF标签,其中6,816个为多态性SLAF标签,多态性比例为4.85%。对多态性SLAF标签进一步筛选,总共有3,342个标签与南瓜薄种皮性状相关。通过SNPindex计算,筛选出与南瓜薄种皮性状显着关联的34个标记。在与黄瓜基因比对的KEGG代谢通路中,核孔蛋白nsp1-like基因(Csa6M108530.1)与胚珠发育相关,由于胚珠的形成与种皮形成密切相关,因此推测Csa6M108530.1基因可能和南瓜种皮发育相关。进一步相关研究将为南瓜薄种皮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综上所述,薄种皮南瓜种皮坍塌或缺乏是由于PAL、C4H、4CL和CAD四种木质素生物合成酶的活性降低造成的,四种酶直接参与种皮木质素的合成。木质素沉积量的减少不仅造成薄种皮南瓜种皮塌陷,而且对南瓜种子性状产生明显改变,这些影响可以通过种子横径、种子纵经、种子厚度等种子外观性状来衡量。Csa6M108530.1基因与胚珠(种皮)发育相关,进一步研究基因Csa6M108530.1并筛选其他候选基因,结合木质素代谢途径研究,将有望更深入的了解南瓜种皮的发育机理。

二、西葫芦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葫芦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我国南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瓜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 克隆和定位了一批控制南瓜重要性状的基因/QTL
    2.1 抗病抗逆性状
    2.2 强雌性状
    2.3 品质性状
    2.4 形态建成
    2.5 性别分化
3 重要育种技术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建立
    3.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取得全面进步,成为南瓜类作物育种技术革新的主要引擎
    3.2 未授粉胚珠培养DH育种技术的建立和完善,加快了南瓜优异材料纯化的速度
    3.3 遗传转化技术取得一些新进展
4 种质资源评价和优异种质创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5 育成和推广了一批抗性强、品质好、产量高、能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6 问题与展望

(2)西葫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及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葫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2.2 西葫芦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西葫芦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4 西葫芦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2.5 西葫芦主要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裸仁南瓜种皮发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瓜籽主要营养成分
2 南瓜种皮类型
3 种皮形态学
4 裸仁南瓜种皮发育的相关酶
5 裸仁南瓜种皮性状遗传规律
6 裸仁南瓜种皮颜色
7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8 存在问题及展望
    8.1 开发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8.2 加强裸仁南瓜遗传多样性分析
    8.3 开展南瓜籽营养成分和种子表型相关性研究
    8.4 加快裸仁南瓜单倍体育种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4)西葫芦PRSV-W病毒病抗病种质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PRSV-W苗期接种方法
    1.3 DAS-ELISA及RT-PCR检测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筛查鉴定
    2.2 西葫芦PRSV-W抗病性状遗传分析
3 讨论
    3.1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的评价鉴定
    3.2 西葫芦PRSV-W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
4 结论

(5)西葫芦核心种质幼苗耐低温弱光性评价及GWA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低温弱光胁迫对植物生长、生理以及光合的影响
        1.1.1 低温弱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2 低温弱光对瓜类生长的影响
        1.1.3 低温弱光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1.4 低温弱光胁迫对瓜类光合特性的影响
        1.1.5 低温弱光胁迫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1.6 低温弱光胁迫对瓜类生理指标的影响
    1.2 低温弱光对蔬菜作物生产的危害
    1.3 提高瓜类作物作物耐低温弱光性的途径和措施
        1.3.1 施用外源物质
        1.3.2 选育耐低温弱光性品种
        1.3.3 低温锻炼
        1.3.4 嫁接
        1.3.5 其他措施
    1.4 低温弱光耐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5.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概念、原理
        1.5.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策略
        1.5.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优势
        1.5.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影响因素
        1.5.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作物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西葫芦核心种质苗期低温弱光耐性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低温弱光处理
        2.1.3 测定叶面积变化量和下胚轴变化量
        2.1.4 测定光合系数
        2.1.5 冷害指数的划分及确定方法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葫芦7个表型性状的描述统计
        2.2.2 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2.2.3 西葫芦7个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4 西葫芦种质材料幼苗耐低温弱光性评价
        2.2.5 聚类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西葫芦核心种质幼苗耐低温弱光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序样品准备及DNA提取
        3.1.3 全基因组重测序
        3.1.4 SNP检测与注释
        3.1.5 连锁不平衡分析
        3.1.6 群体结构分析
        3.1.7 亲缘关系分析
        3.1.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型数据
        3.2.2 基本数据统计
        3.2.3 群体结构分析
        3.2.4 亲缘关系分析
        3.2.5 连锁不平衡分析
        3.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7 候选基因挖掘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6)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瓜类作物适宜的生长温度和光照
2 低温弱光对瓜类作物的影响
    2.1 低温弱光对瓜类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2 低温弱光胁迫对瓜类形态指标的影响
    2.3 低温弱光对瓜类作物光合特性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2.3.1 低温弱光胁迫对瓜类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2.3.2 低温弱光胁迫对瓜类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2.3.3 低温弱光对瓜类作物叶片结构的影响
3 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的鉴定指标
4 提高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性的途径和措施
    4.1 施用外源物质
    4.2 选育耐低温弱光品种
    4.3 低温锻炼
    4.4 嫁接
    4.5 其他措施
5 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5.1 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性状的QTL定位
    5.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中的应用
    5.3 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6 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性研究展望

(7)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西葫芦概述
    1.2 西葫芦病毒病类型及流行原因
    1.3 番木瓜环斑病毒的研究进展
        1.3.1 株系划分、寄主范围和传播方式
        1.3.2 分布与危害
        1.3.3 抗病性鉴定和检测技术
        1.3.4 西葫芦PRSV-W病毒病的防治
    1.4 抗病种质筛查与抗病性状遗传规律
        1.4.1 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
        1.4.2 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1.5 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1.5.1 分子标记概述
        1.5.2 分子标记主要方法
        1.5.3 PCR技术
        1.5.4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鉴定及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工具
        2.1.3 PRSV-W苗期接种鉴定
        2.1.4 病毒病的DAS-ELISA及 RT-PCR检测
        2.1.5 荧光定量PCR
        2.1.6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葫芦PRSV-W病毒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评价
        2.2.2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鉴定筛查
        2.2.3 西葫芦PRSV-W抗病性状遗传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的评价鉴定
        2.3.2 西葫芦PRSV-W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
第三章 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3.1.3 PRSV-W苗期接种技术
        3.1.4 西葫芦DNA提取
        3.1.5 西葫芦DNA质量和浓度检测
        3.1.6 PCR扩增
        3.1.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与银染
        3.1.8 0.8%琼脂糖凝胶电泳:
        3.1.9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样品质量检测
        3.2.2 抗、感亲本间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查
        3.2.3 抗病基因定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在西葫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分析
    4.3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亲本间分子标记适用性筛查
        4.4.2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检测
    4.5 讨论
        4.5.1 西葫芦PRSV田间抗病种质检测
        4.5.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8)西葫芦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侵染葫芦科的植物病毒
    1.2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病
        1.2.1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结构特点及危害
        1.2.2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传播特点
        1.2.3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鉴定与检测
        1.2.4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防治方法
        1.2.5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抗病机制研究
    1.3 分子标记在瓜类育种中的应用
        1.3.1 分子标记的类型
        1.3.2 瓜类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研究
        1.3.3 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1.3.4 鉴定品种纯度
        1.3.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4 南瓜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西葫芦ZYMV病毒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处理
        2.1.3 植株培养
        2.1.4 病毒接种
        2.1.5 西葫芦ZYMV病情指数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西葫芦ZYMV病毒病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3.1.3 西葫芦叶片DNA提取
        3.1.4 PCR扩增
        3.1.5 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样品质量检测
        3.2.2 分子标记扩增有效性分析
        3.2.3 抗、感亲本间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查
        3.2.4 抗病基因初步定位
        3.2.5 候选基因分析
        3.2.6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的建立与抗病育种应用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PCR扩增
        4.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效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的建立
        4.2.2 西葫芦ZYMV抗病种质创制
        4.2.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9)美洲南瓜全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南瓜属起源与生产现状
        1.1.1 南瓜属起源与传播
        1.1.2 南瓜的种类和生产现状
        1.1.3 南瓜的产业现状及育种进展
    1.2 分子标记的研究
        1.2.1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1.2.2 SSR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2.3 南瓜属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3 南瓜属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3.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3.3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南瓜属测序物种全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及分析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主要试剂和配制方法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葫芦科全基因组SSR位点的鉴定与开发
        2.2.2 电子PCR (in silico PCR)及物种间SSR标记的线性化关系分析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6 聚类运算
    2.3 结果分析
        2.3.1 基因组中不同SSR类型分布
        2.3.2 南瓜属测序物种中每条染色体上不同类型SSR标记的分布情况比较与分析
        2.3.3 美洲南瓜全基因SSR标记在葫芦科物种间和南瓜属物种内的相关性比较与分析
    2.4 SSR标记在葫芦科不同作物间的通用性分析
    2.5 讨论
3 美洲南瓜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材料来源
        3.1.2 所选引物
        3.1.3 试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3.1.4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种植
        3.2.2 田间性状调查标准
        3.2.3 基因组DNA提取和质量检测
        3.2.4 PCR扩增程序
        3.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3 数据统计和运算方法
        3.3.1 表型数据统计和运算
        3.3.2 SSR条带统计和运算
    3.4 结果分析
        3.4.1 表型数据分析
        3.4.2 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5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10)薄种皮南瓜种皮发育生理及分子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南瓜的起源及在生产中的地位
    2 南瓜的营养及开发利用价值
    3 南瓜农艺性状调查及变异性分析
    4 南瓜属种皮特性研究进展
        4.1 薄种皮来源及类型
        4.2 正常种皮形成特点及组织结构
        4.3 西葫芦薄种皮性状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4.4 西葫芦薄种皮性状的生理生化研究
        4.5 南瓜等薄种皮性状的遗传关系研究
        4.6 薄种皮性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
    5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目标
    6 研究技术路线
    7 论文整体安排
第二章 南瓜群体农艺性状调查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性状调查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2.2 南瓜材料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种皮发育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扫描电镜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组织发育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前处理
        1.2 木质素含量和合成相关酶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木质素聚合物含量测定
        2.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2.3 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活性的测定
        2.4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测定
        2.5 肉桂醇脱氢酶活性(CAD)测定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SLAF-BSA技术对南瓜薄种皮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高通量测序及筛选基因功能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LAF标签统计及多态性分析
        2.2 关联分析
        2.3 Blast比对得到相关基因注释结果
        2.4 基因功能注释
    3 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讨论
    1 南瓜种皮的形成与木质素含量的关系
    2 南瓜种皮与木质素合成四种关键酶的关系
    3 Csa6M108530.1 基因与种皮的形成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西葫芦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三五”我国南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李海真,田佳星,张国裕,张帆,贾长才. 中国蔬菜, 2021(09)
  • [2]西葫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及聚类分析[J]. 刘庆华,董晨晨,雷逢进,袁嘉玮,刘秀丽,马理军. 种子, 2021(02)
  • [3]裸仁南瓜种皮发育研究进展[J]. 赵夏云,杨静,马关鹏,瞿飞,田颖,文林宏. 中国瓜菜, 2021(01)
  • [4]西葫芦PRSV-W病毒病抗病种质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J]. 王凯玥,张沙沙,张国裕,田佳星,张帆,李海真,王建书,耿丽华. 核农学报, 2021(02)
  • [5]西葫芦核心种质幼苗耐低温弱光性评价及GWAS分析[D]. 张健.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6]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研究进展[J]. 张健,田佳星,张国裕,张帆,张沙沙,王建书,李海真. 中国瓜菜, 2020(10)
  • [7]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育种应用[D]. 王凯玥.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8]西葫芦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育种应用[D]. 张沙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9]美洲南瓜全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D]. 武向斌.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薄种皮南瓜种皮发育生理及分子标记筛选[D]. 申琼.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