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

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万敏[1](2021)在《5G移动通信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挑战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5G移动通信技术引入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带来的挑战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和5G移动通信技术特点提出了5G网络新环境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新思路与未来工作构想。研究并分析了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1.0和2.0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关联与差异。从5G需求、空口新技术、网络新技术三方面深入分析5G移动通信技术特点并凝练出5G环境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面临的安全问题与核心挑战。最后,提出了5G环境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新思路与未来工作构想。该研究为提升我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吴新松,王惠莅,周洲[2](2021)在《NIST SP800-53标准最新进展与分析》文中认为NIST SP800-53是美国联邦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石,在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方面已形成完整体系。本文介绍了SP800-53系列标准的发展演进历程,对比了r5相较于r4版本的重要更新,分析了这些更新的思路与内在逻辑。结合以等级保护为代表的国内系列标准,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针对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思路、防护对象和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并提出了我国下一步开展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

孔斌[3](2021)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很多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挥着支撑、保障、服务、监管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安全保密隐患,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乃至于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确保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特指第三级、第四级和和第五级信息系统。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融合了十几年的风险评估经验和案例,优化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改进了评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合理建议,为深入高效的开展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优化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及防护要求,选取了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指标体系,将博弈理论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把评估人员的防御方法与攻击人员的攻击方法作为攻防博弈的基础,通过构建攻防博弈模型,分析了评估人员及攻击人员在攻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及付出的开销,并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得到信息系统的风险值,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2)提出了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从虚拟化体系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脆弱性和引入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矩阵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序值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基于风险矩阵的信息安全风险模型将分析结果进行量化,引入了合理的权重分配策略,得到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结果,为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提供有力参考[2]。(3)提出了面向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采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的风险评估,提出了不同互联互通情况下的风险评估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控制能力。(4)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基于优化完善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原型系统,从关键评估项入手,量化了不同关键评估项扣分的频次,定位了频繁扣分的关键评估项及其对应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维度的有效的网络特征,实现了同类网络安全隐患的预测。同时,基于采集数据,从常见评估问题入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出现这些评估问题的原因,对于指导评估人员工作,简化评估人员的业务量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控制区域,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蔡跃[4](2020)在《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90年代兴起的网路技术在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1994年中国互联网进入国际互联网这个国际大家庭后,中国互联网发展方式和规模堪称翘楚。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之势,我国不断提升互联网基础建设水平,网民规模基数和年龄跨度增大,互联网应用形式多样,新技术新功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等。网络在深刻改变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事件花样翻新、防不胜防。一方面给个人或机构损害了个人隐私、商业机密,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运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科学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交通运输行业的海事单位,其重要性更是举足轻重,特别是随着“海洋强国”、“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海上的政治经济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当前我国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多是模型和方法研究,等级保护更多的是关于测评系统和项目控制的研究,关于安全评估和等级保护相结合的研究还不甚多。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海事信息系统特点和安全需求,提出AHP、信息熵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海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论文详细的阐述了信息安全评估模型和等级保护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海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方向;其次,依据海事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和安全特点,从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等六个方面,构建基于等保2.0包含5个准则层18个指标的海事信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然后,结合海事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相关标准,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安全评估指标初始数据,AHP法分配主观权重,信息熵调整客观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核定最终权重,构建适合海事信息系统特点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应用T海事潮流预报系统实例验证该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分析出影响该信息系统风险值,指导等保安全建设。综上所述,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构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识别出影响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海事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与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陈秀兰[5](2020)在《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个人征信系统全覆盖的趋势,个人征信信息的应用目的由金融风险防范逐渐转向综合社会治理。大数据征信时期,个人征信信息在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因此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研究对于征信业市场健康发展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立法体系与制度内容的演化路径,寻找隐藏于经验之中的规律,为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路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与鉴别,分析国内外立法现状与研究现状,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对个人征信信息及其法定类型、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关系进行分析后,选择个人信息保护理论、信息周期理论和法律制度构成理论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论述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的立法体系、法律关系与相关各项法律制度的演化路径。通过对法律制度演化路径全面深入的研究过后,指出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化、注重制度内容向治理效能的转化的好成绩,但同时存在诸如相关立法效力等级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各项制度规范内容分散,缺乏跨境转移制度和第三方监管机构;个人征信信息采集、使用范围有底线不上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一是继续加快立法进程,敦促全国各地方政府本土化相关法律制度;二是系统化完善制度内容,考虑建立信息专员制度、着重解决跨境转移难题;三是在审慎态度之上,增加信息主体新型权利,提升消费者保护意识。旨在通过完善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筑牢社会诚信基石。

李小龙[6](2020)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海南省高度重视,旅游标准化工作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推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作为旅游标准化工作推进的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行业规范化管理的蓝图和技术支撑,成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最重要抓手。本文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抢抓历史机遇,复盘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的精髓,并做出归纳和总结,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打下了科学的研究基础,基于对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的解读,考虑到建设旅游标准体系要符合本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覆盖产业各相关要素,从而引领各地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并将视角锁定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在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状况和总结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后,提出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问题以及建议,然后根据系统原则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尝试构建一套适度超前的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框架,并逐个分析各子体系应制定的标准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预期给产业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空间,在新业态出现时便建立适宜的标准,从而引领新业态科学、规范的发展,为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此地方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既符合标准体系基础理论要求,又与海南省旅游业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相吻合,于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既是探究本省旅游强省之路,又能为其他省份构建或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季静,冯响林,吴伟[7](2020)在《安徽省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标准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规范测评机构各项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化理论,以安徽省等级保护测评机构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了标准体系的研究意义和结构框架,以期明确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邹岩鹏[8](2020)在《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整合规范化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交通数据资源的价值日益重视。交通数据的运用不仅能对优化运输结构和提高运输效率提供参考,还能为行业管理和决策提供辅助分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由于各级交通信息系统建设时间先后不一、标准不同,多而散乱,加之交通运输领域信息资源数据量大、实时变化快、情况复杂,海量交通数据一直未得到有效利用。本文根据当前数据整合面临的问题,应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广泛收集、梳理相关标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数据元标准化编制方法、数据元的命名和分类方法,通过基于业务流程和基于用户视图的两种数据元提取方法,制定了数据元标准化的框架,并结合对省级交通运输行业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应用框架的研究,提出对交通运输数据标准的两种分类,提出了直接引用、部分引用、参考引用、新增补充四种规范标准的编制方法,用于规范和指导交通运输数据标准的研究和开发。最后根据本文提出的交通运输数据标准开发方法,完成我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文档开发,包括数据交换的范围、策略、数据转换规则、交换任务等。通过实践证明,从数据元标准入手开展交通数据标准研究,能够保障我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数据交互质量,有利于促进数据整合。同时,使用信息标准模型和方法构建交通运输数据标准体系,开发数据交换文档规范,也为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标准开发方法提供指导和信息标准支撑。

王旭[9](2019)在《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截至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8%,使用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的网络用户占比超过70%。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经济规模指数方面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网络生态都需要建立在网络基础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的保障之上。但是新技术伴随新风险,随着诸如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物联网等新兴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推进,对于我国众多服务于基础互联网业务的企业来说,快速有效的构建基于新型网络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保障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以系统论为核心思想,木桶理论为保障方法,PDCA循环理论为推进工具。首先通过对云服务发展特点和风险的分析,研究云服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保障框架。之后探讨了云安全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性,等级保护制度是我国网络安全的法律基准,而等级保护体系标准面对网络安全新威胁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通过梳理等级保护体系针对云计算新技术的标准发展,明确了“云等保”新标准。并提出“云等保”是指导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理想方法。最后以理论研究为指导,运用“云等保”标准指导S公司构建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改进优化方案实践。改进方案落实后,S公司云服务系统顺利通过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成功解决了 S公司云服务面临的安全问题和发展挑战,促进S公司云服务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满足了国家网络安全政策的合规要求。希望本次依据新标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案例,对其他企业实践云服务安全管理工作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马力,陈广勇,祝国邦[10](2019)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国家标准解读》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国家标准体系,分析和总结了主要标准的特点和变化,解读了主要标准的框架和内容等,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国家标准的内容。

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5G移动通信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挑战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发展概述
    2.1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提出的背景
    2.2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1.0标准体系
    2.3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体系
3 5G移动通信新技术特点概述
    3.1 5G移动通信需求分析
    3.2 5G移动通信空口技术特点
    3.3 5G移动通信网络新技术特点
4 5G环境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面临的挑战
    4.1 5G移动通信面临的安全问题
        4.1.1 5G网络架构演进带来的风险
        4.1.2 5G网络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4.1.3 5G行业应用面临的风险
    4.2 5G环境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面临的挑战
5 5G环境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构想
    5.1 更新等级保护对象识别标准
    5.2 建立等级保护对象测评机制
    5.3 引入面向5G行业的新型防御技术
6 结束语

(2)NIST SP800-53标准最新进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新版修订特点与内涵
    1.1 新版变更特点
        (1)提升标准的通用性。
        (2)提高标准的灵活性。
        (3)保持标准的先进性。
        (4)增强标准的体系化。
    1.2 关于新版本标题变更和适用范围的理解
    1.3 关于新版本分类和内容变更的说明
2 我国等级保护标准体系建设思路
3 SP 800-53与我国等级保护制度的差异
4 结束语

(3)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现状
        1.2.2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及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
        2.1.2 虚拟化技术
        2.1.3 工业控制系统
    2.2 方法理论概述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2.2.3 博弈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传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挑战
    3.1 传统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3.1.1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3.1.2 存在的不足之处
    3.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3.2.1 虚拟化技术对传统信息系统的影响
        3.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3.2.3 虚拟化技术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3 互联互通带来的变化
        3.3.1 互联互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3.3.2 互联互通带来的安全风险
        3.3.3 互联互通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4 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博弈论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及特点
        4.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
        4.1.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特点
        4.1.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防护要求
    4.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4.2.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及优化原则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步骤
        4.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4.3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1 风险评估流程
        4.3.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3 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4.3.4 信息系统风险计算
        4.3.5 风险评估模型对比
        4.3.6 实验与分析
    4.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4.4.1 检测结果判定
        4.4.2 专家评估意见
        4.4.3 评估结论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5.1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5.2 虚拟化系统脆弱性分析
        5.2.1 虚拟机及内部系统
        5.2.2 虚拟机监控器
        5.2.3 虚拟网络
        5.2.4 虚拟化资源管理系统
    5.3 虚拟化系统威胁分析
    5.4 虚拟化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
        5.4.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5.4.2 构建专家二维矩阵
        5.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5.4.4 风险量化模型
    5.5 虚拟化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5.6 本章小结
6 面向互联互通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6.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及防护要求
        6.1.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
        6.1.2 互联互通防护要求
    6.2 互联互通的安全分析
        6.2.1 互联互通的风险点
        6.2.2 互联互通的应用场景
    6.3 不同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风险评估
        6.3.1 多个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6.3.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互联互通
        6.3.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互通
        6.3.4 风险评估策略及结果判定
    6.4 本章小结
7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7.1 信息系统评估内容的关联分析
        7.1.1 模型构建
        7.1.2 关联分析方法
        7.1.3 关联分析结果
        7.1.4 结论
    7.2 评估团队能力评估
        7.2.1 已有相关研究工作
        7.2.2 模型构建
        7.2.3 能力分析
        7.2.4 结论
    7.3 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联分析
        7.3.1 关键评估项分析与感知
        7.3.2 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与感知
        7.3.3 结论
    7.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建议
        7.4.1 风险控制策略
        7.4.2 风险控制应用实例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1.1 风险评估模型总结分析
        8.1.2 研究结论
        8.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B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情况检查表
附录 D 评分对照表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评估标准研究
        1.2.2 等级保护标准研究
        1.2.3 现有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方法、内容
        1.3.2 研究路线
2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信息熵
        2.1.2 等级保护
    2.2 相关方法概述
        2.2.1 安全评估方法
        2.2.2 AHP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等级保护的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设计思路
    3.3 设计过程
    3.4 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海事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安全评估模型构建
    4.1 基于海事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安全评估方法的选择
    4.2 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4.3 信息熵理论判断客观权重
    4.4 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最终评估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T海事潮流预报系统实例应用
    5.1 系统介绍
    5.2 评估过程
    5.3 问题及建议
        5.3.1 存在的问题
        5.3.2 提出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等级保护的海事信息系统安全综合评估调查问卷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发表论文
    三、参与科研项目
    四、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立法现状
        1.2.1.1 国外立法现状
        1.2.1.2 国内立法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研究现状与分期
        1.2.2.2 主要研究内容与学术观点
        1.2.2.3 相关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趋势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个人征信信息及其法定类型
        2.1.2 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个人信息保护理论
        2.2.2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2.2.3 法律制度构成理论
第三章 个人征信信息保护立法进程与立法体系的演化
    3.1 传统征信立法萌芽时期(1979 年-1996 年)
        3.1.1 立法背景与相关立法:个人征信业发展缓慢,立法体系萌芽
        3.1.2 立法特点:法律间接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3.2 网络征信立法建立时期(1997-2012 年)
        3.2.1 立法背景与相关立法:个人征信业快速发展,立法体系建立
        3.2.2 立法特点:地方法间接保护个人信用信息
    3.3 大数据征信立法健全时期(2013 年-今)
        3.3.1 立法背景与相关立法:个人征信呈全覆盖趋势,立法体系健全
        3.3.2 立法特点:多层次法律法规直接保护个人征信信息
    3.4 现行立法体系的整体评价
        3.4.1 立法体系评价:多层次立法相互配合
        3.4.2 标准体系评价: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为主、信用标准起步
第四章 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内容的演化
    4.1 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关系的演化
        4.1.1 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权利主体从部分走向全体
        4.1.2 个人征信信息保护义务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
        4.1.3 个人征信信息保护实质客体从“隐私”到“数据”
    4.2 个人征信信息保护信息生命周期各项法律制度的演化
        4.2.1 采集制度:采集范围扩大,“知情同意”机制升级
        4.2.2 使用制度:跨境转移环节亟需立法,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升级
        4.2.3 评估制度:保障信息安全为核心,从信息系统安全到网络安全
        4.2.4 监管制度:管理与监督双管齐下,实现内控与外防目标
        4.2.5 问责制度:法律责任的追究细化,法律救济措施增加
        4.2.6 典型案例分析: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仍需完善
第五章 结论、问题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化
        5.1.2 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注重制度内容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5.1.3 未来研究趋势
    5.2 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5.2.1 相关立法效力等级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5.2.2 制度规范内容分散,缺乏跨境转移制度和第三方监管机构
        5.2.3 个人征信信息采集、使用范围有底线不上限
    5.3 建议
        5.3.1 加快立法进程,敦促全国各地方政府本土化相关法律制度
        5.3.2 系统化完善制度内容,考虑建立信息专员制度、着重解决跨境难题
        5.3.3 审慎态度之上,增加信息主体新型权利,提升消费者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综述
        (2)国外旅游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旅游标准化研究
        (2)旅游标准体系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标准、标准化、旅游标准化
    2.2 标准体系、旅游标准体系
    2.3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2.3.1 历史机遇
        2.3.2 概念阐释
        2.3.3 建设路线分析
3 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概述
    3.1 国外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3.1.1 国际组织的旅游标准化
        3.1.2 发达国家的旅游标准化
    3.2 我国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3.2.1 初级萌芽阶段
        3.2.2 发展完善阶段
        3.2.3 逐渐成熟阶段
        3.2.4 小结
    3.3 海南省旅游业及旅游标准化发展分析及存在问题
        3.3.1 海南旅游业发展分析
        (1)发展优势
        (2)劣势分析
        3.3.2 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
        (1)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轨迹
        (2)地方旅游标准体系构建
        (3)旅游标准制定和实施
        (4)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
        3.3.3 存在问题
        (1)标准制定滞后于海南旅游产业发展
        (2)旅游标准实施的有效性不显着,宣贯力度有待加强
        (3)旅游标准化人才严重缺乏
        (4)现行旅游地方标准出现“老化”、“地域限制”等问题
4 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总体思路
    4.2 构建方法与原则
        4.2.1 构建方法
        4.2.2 构建基本原则
        (1)目标要明确
        (2)要全面成套
        (3)层次要适当
        (4)要划分清楚
    4.3 框架结构
        4.3.1 总体构成
        4.3.2 基础标准体系构成
        4.3.3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构成
        4.3.4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构成
        4.3.5 国际化标准体系构成
    4.4 标准体系项目研究
        4.4.1 基础标准体系JC1
        (1) 指南、指引、导则JC101
        (2) 术语、代号、缩略语JC102
        (3) 图形、标识、符号JC103
        4.4.2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XG2
        (1) 旅游产品与业态XG201
        (2) 生态资源与规划XG202
        (3) 旅游目的地XG203
        (4) 品牌建设XG204
        (5)信息技术与服务XG205
        4.4.3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XH3
        (1) 消费安全与应急XH301
        (2) 公共设施与服务XH302
        (3) 人力资源保障XH303
        (4) 资金(金融)保障XH304
        (5) 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XH305
        4.4.4 国际化标准体系GJ4
        (1) 国际化设施GJ401
        (2) 国际化服务GJ402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1:明细表
    附件 2:明细表(国际相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相关标准、我国港澳台地区标准)
    附件 3:明细表(建议制订修订地方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安徽省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标准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发展概况
2 研制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标准体系的意义
3 标准体系总体结构
    3.1 等级测评机构测评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
    3.2 等级测评机构测评服务保障标准体系
    3.3 等级测评机构测评服务提供标准体系
    3.4 等级测评机构工作标准体系
4 结语

(8)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整合规范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需求分析
    2.1 问题分析
    2.2 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2.2.1 管理决策用户需求
        2.2.2 行业主管部门用户需求
        2.2.3 行业内从业单位及人员
    2.3 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2.4 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共享的需求
    2.5 数据交换需求分析
    2.6 横向管理部门的数据交换需求
    2.7 公众出行服务的数据整合需求
    2.8 政府协同管理、应急决策的数据支撑需求
    2.9 数据管理需求分析
第三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1.1 资源整合概念
        3.1.2 数据整合概念
        3.1.3 数据仓库技术
    3.2 相关理论
        3.2.1 资源价值理论
        3.2.2 生命周期理论
        3.2.3 数据治理理论
        3.2.4 本体论
    3.3 相关方法
        3.3.1 数据元
        3.3.2 信息互操作性模型
        3.3.3 信息标准体系模型
第四章 数据元标准化编制
    4.1 编制原则
    4.2 编制目的
    4.3 数据元属性及描述规则
        4.3.1 数据元命名规则
        4.3.2 数据元类型
    4.4 数据元提取
        4.4.1 数据元的抽取方法
        4.4.2 我省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集提取方法选择
        4.4.3 云南省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的抽取
        4.4.4 数据元规范化
        4.4.5 数据元标准化
第五章 信息标准体系开发
    5.1 业务分析
        5.1.1 省级交通运输行业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应用框架
        5.1.2 数据中心管理平台架构
        5.1.3 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库总体架构
    5.2 信息标准体系
        5.2.1 数据规范制定原则
        5.2.2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分类
        5.2.3 方法研究
    5.3 新增标准的开发
        5.3.1 标准体系编号和标准建设工作的通用流程
        5.3.2 新增标准的要求
    5.4 形成的标准规范
        5.4.1 数据编码规范
        5.4.2 数据元规范
        5.4.3 数据交换规范
        5.4.4 数据服务规范
        5.4.5 数据治理规范
第六章 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数据交换规范文档开发
    6.1 项目背景
    6.2 开发框架
    6.3 分析建模
    6.4 数据交换内容
    6.5 规范概述
第七章 数据应用实践和应用效果
    7.1 数据处理中的容错技术
    7.2 数据信息安全
        7.2.1 数据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7.2.2 数据信息分级原则
    7.3 应用效果
    7.4 当前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
    7.5 解决问题的思路
    7.6 解决问题的措施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1 信息安全
        2.1.2 云服务安全
        2.1.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2.1.4 系统论
        2.1.5 木桶理论
        2.1.6 PDCA循环理论
    2.2 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
        2.2.1 云服务安全保障
        2.2.2 云服务安全与等级保护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S公司云业务信息安全现状和挑战
    3.1 S公司简介
    3.2 S公司业务发展概况
    3.3 S公司信息安全的管理现状
    3.4 S公司信息安全的技术现状
    3.5 基于云等保的S公司信息安全差距对标分析
        3.5.1 信息安全管理差距分析方法
        3.5.2 S公司信息安全调研
        3.5.3 云等保三级防护差距对标分析
    3.6 S公司云服务面临的安全挑战
        3.6.1 缺乏信息安全战略和制度体系支持
        3.6.2 安全管理组织和人员安全技能不健全
        3.6.3 系统安全建设缺乏体系化管理
        3.6.4 信息安全技术能力有待加强
        3.6.5 信息安全的运维体系和措施不完善
        3.6.6 信息安全的评估和改进需要加强
第四章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优化方案
    4.1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思路
        4.1.1 信息安全管理优化目标
        4.1.2 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方法
        4.1.3 云等保指导信息安全管理优化的框架和流程
    4.2 S公司云服务系统安全定级和备案
        4.2.1 云服务系统安全定级
        4.2.2 云服务系统安全备案
    4.3 云服务的管理安全改进方案
        4.3.1 构建安全政策改进方案
        4.3.2 完善安全组织改进方案
        4.3.3 规划安全建设管理体系
        4.3.4 完善安全运维管理体系
    4.4 云服务的技术安全改进方案
        4.4.1 优化物理环境改进方案
        4.4.2 规划安全通信改进方案
        4.4.3 构建主机设备安全改进方案
        4.4.4 应用和数据安全改进方案
    4.5 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优化实施和等级保护测评
    4.6 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成果和评价
        4.6.1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成果
        4.6.2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优化评价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信息安全访谈记录表
附录2 信息安全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国家标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等级保护标准体系
    2.1 等级保护1.0标准体系
    2.2 等级保护2.0标准体系
3 主要标准的特点和变化
    3.1 标准的主要特点
    3.2 标准的主要变化
4 主要标准的框架和内容
    4.1 标准的框架结构
    4.2 安全通用要求
        (1) 安全物理环境
        (2) 安全通信网络
        (3) 安全区域边界
        (4) 安全计算环境
        (5) 安全管理中心
        (6) 安全管理制度
        (7) 安全管理机构
        (8) 安全管理人员
        (9) 安全建设管理
        (10) 安全运维管理
    4.3 安全扩展要求
5 结语

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5G移动通信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挑战与思考[A]. 万敏.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2]NIST SP800-53标准最新进展与分析[J]. 吴新松,王惠莅,周洲. 网络新媒体技术, 2021(04)
  • [3]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D]. 孔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4]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蔡跃.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演化研究[D]. 陈秀兰. 山西大学, 2020
  • [6]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李小龙. 海南大学, 2020(12)
  • [7]安徽省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标准体系的研究[J]. 季静,冯响林,吴伟. 中国标准化, 2020(05)
  • [8]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整合规范化的研究[D]. 邹岩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 王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10]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国家标准解读[J]. 马力,陈广勇,祝国邦. 保密科学技术, 2019(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