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潮间带水体中稀土元素浓度、分布规律及各因素影响

一、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Water Body from Intertidal Flat of Tianjin and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21)在《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制备及其对水体沉积物内源污染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治理难题之一,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是水体中营养盐的超标,水体中营养盐的超标会造成水生植物的过量繁殖,降低水中溶解氧从而诱导水体富营养化,对于水体中营养盐的控制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针对此问题本研究拟制造一种新型、高效、经济的吸附材料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首先以粉煤灰为载体,通过负载对磷有高效吸附效果的镧元素,再对其进行造粒使其在泥水界面处形态更加稳定,不易受扰动而上浮。底泥中的磷酸盐向上覆水体中释放时,将首先被改性粉煤灰颗粒吸附,同时也会对上浮水体中存在的磷酸盐进行吸附达到抑制内源磷释放、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粉煤灰改性研究:研究3种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去除效果,镧改性粉煤灰较酸改性、碱改性粉煤灰吸附效率分别提高了 3 4%和40%。通过投加量试验,确定最佳投放比为0.3 g/L。通过对不同改性粉煤灰的XRD分析可知,经酸改性和碱改性的粉煤灰,Fe、Al、Ca等元素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而这些元素对磷酸盐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以与磷结合生成化合物,通过XRF分析可知,在结合了 4.7%的镧元素后,镧改性粉煤灰对磷酸盐吸附效果提升明显,表明镧有效粘附在改性粉煤的表面,镧可以与磷酸盐生成稳定化合物。镧改性粉煤灰吸附水体中的磷受pH影响,在中性偏碱性的条件下有更好效果。改性粉煤灰的吸附等温线模型更加接近Langmuir吸附模型,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特征,吸附过程是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同时进行。(2)粉煤灰造粒研究:通过对粉末状的镧改性粉煤灰添加黏土材料及粘结剂进行造粒研究,确定辅助材料后通过正交实验对粉煤灰小球进行吸附效果研究。分别使用不同配比的粉煤灰蒙脱土,在4:6、5:5、6:4、7:3的配比条件下制得粉煤灰小球生胚,在温度600℃、700℃、800℃、900℃下进行煅烧,煅烧时间控制为1h、2h、3h、4h,制得粒径大小分别为3 mm、5 mm、8 mm、11 mm的小球。对粉煤灰小球进行成球效果及吸附性能分析得出,粉煤灰小球的最佳合成条件为:粉煤灰/蒙脱土配比为7/3,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4 h,粒径3 mm以下。改性粉煤灰小球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与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最大吸附量为6.3 mg/g。(3)改性粉煤灰小球控制泥水界面内源磷释放研究:通过将粉煤灰小球投入到富营养化水体中,研究其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小球对泥水界面内源磷释放控制效果良好。通过60 d的沉积物磷释放观察,沉积物中活跃磷逐渐转化为较为稳定的磷形态,60 d后沉积物中稳定的钙磷占总无机磷的70%,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对上覆水体中总磷去除率达到40%以上,正磷酸盐去除达到60%以上,控磷效果明显。对吸附磷酸盐后的粉煤灰小球进行材料表征后发现,磷元素均匀地吸附材料表面。改性粉煤灰小球具有较好的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污染控制能力。

张翠玲[2](2019)在《农田退水和养殖废水中氮磷及重金属去除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提高及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体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已逐渐由工业转向农业。农业污染水体因水量大、污染物浓度相对比较低、处理难度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农田退水与畜禽养殖废水的污染最为普遍,危害最大,如山东南四湖流域65.06%的总磷来源于畜禽养殖业。论文主要围绕农田退水及畜禽养殖废水这两类农业面源污染中代表性污染物质氨氮、磷和重金属的去除方法及机理展开研究。首先研究了天然及改性沸石对农田退水中氨氮及磷在不同条件下的去除效果,然后利用絮凝沉淀法对畜禽养殖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制得了两种对养殖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絮凝效果的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探讨了絮凝法除重金属离子的机理及工艺条件。最后,研究了磷酸铵镁沉淀法对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与磷的最佳处理工艺条件。研究内容和结论有如下三个方面。1.天然及改性沸石脱除农田退水中氮磷的性能。首先利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测定仪(BET)、x射线衍射(XRD)和能谱分析(EDS)等对甘肃白银产沸石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孔隙率、物相组成等方面进行表征,采用pH计指示电位滴定法测定了天然及NaCl改性沸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CEC)。然后分别以改性前后的白银沸石为吸附材料,以模拟农田退水为处理对象,采用静态吸附法对不同条件下沸石的脱氮除磷性能进行研究,并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了沸石脱氮除磷的机理。相关结论为:(1)电子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天然沸石表面具有发达的孔穴结构;天然沸石的比表面积9.29m2/g;XRD分析得出斜发沸石、伊利石和石英是试验所用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EDS测定结果显示,天然沸石铝元素含量为11.36%,硅铝比mSi/mAl=4.62,铁含量高达14.55%,使得沸石外观呈砖红色;天然及NaCl改性沸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分别为80mmo1/100g和87.5mmo1/100g。(2)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用于除氨氮的沸石的最佳改性条件为将4g沸石放入100mL浓度为8%的NaCl溶液中于35℃条件下改性6h;用于除磷的沸石的最佳改性条件为改性剂FeCl3溶液的浓度是4.5mol/L、焙烧温度为200℃、焙烧时间是4h、沸石粒径为80100目,四个因素对改性沸石吸附除磷性能的影响大小次序为焙烧温度>沸石粒径>焙烧时间>氯化铁溶液浓度。(3)沸石粒径、氮磷的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温度、pH值及沸石投加量等因素都会对改性前后沸石脱氮除磷效果产生影响:沸石改性前后对氮、磷的吸附量均随初始浓度先迅速增加,然后逐渐趋于平缓;都具有“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特点,但吸附平衡时间不同;当pH值范围为49时,天然及改性沸石对水中氨氮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pH<8时,沸石吸附磷酸根的量随pH值升高而增大,pH=8时吸附效果最好。(4)共存阳离子对沸石除氨氮影响的大小顺序为:K+影响最大,其次为Na+,Ca2+影响最小;废水中阴离子对沸石除氨氮的影响顺序为:SO42-影响最大,NO3-次之,H2PO4-影响最小。(5)沸石对磷的吸附以表面不均匀的多分子层吸附为主,而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则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沸石去除氨氮与磷的过程属于自发进行的过程,此过程中系统的熵值不断增加;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沸石脱氮除磷的动力学过程。(6)FeCl3改性沸石对养殖废水中磷的去除率可达75%。2.絮凝沉淀法对养殖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性能。文中分别以巯基乙酸(TGA)与左旋半胱氨酸(L-CySH)为材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将重金属离子的强配位基—巯基引入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CTS),得到了MAC和MCC两种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详尽研究了MAC与MCC两种絮凝剂的制备机理、制备条件及不同环境下絮凝去除养殖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u2+、Cd2+的性能,同时对改性后絮凝剂的稳定性能及絮体中有价金属的回收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1)通过酰胺化反应可以将重金属离子的强配位基-巯基引入天然高分子絮凝剂CTS的分子链。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与目标污染物的性质有关,如制备MCC时,选用Cu2+、Cd2+两种不同目标物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时,最佳制备条件并不相同。(2)MAC及MCC与CTS相比,水溶性及絮凝去除养殖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能力都显着增强。(3)当用MAC或MCC处理重金属离子及致浊物质共存体系时,重金属离子及致浊物质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会发生协同作用,使MAC或MCC絮凝除重金属及除浊性能都得到改善。重金属与浊度共存体系中,浊度的最高去除率可达100%。(4)絮体形貌随絮凝剂投加量及预处理水样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絮体的分形维数越小,絮体中空隙越多,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越好。(5)共存物质对絮凝剂MAC及MCC絮凝除重金属离子的性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与共存物质的本性、浓度及絮凝剂投加量有关。(6)絮凝剂MAC及MCC与重金属形成的絮体沉降性能较好,残渣稳定,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对有价金属铜等的回收。3.磷酸铵镁沉淀(MAP)法同步去除养殖废水中氨氮与磷的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及响应曲面逐步优化了MAP法同步脱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工艺条件,并探讨了外部条件对磷酸铵镁沉淀纯度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养殖废水pH值是MAP去除氨氮与磷最重要的影响因素,pH值为10.5时,MAP法去除氨氮与磷效果达到最佳,搅拌速度、搅拌时间、静置时间、废水中氮磷物质的量之比及沉淀剂投加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脱氮除磷效果,当摩尔比n(Mg):n(N):n(P)=1.2:1:1时,氨氮及磷都能取得较好的去除效果。(2)适当浊度的存在有利于氮磷的去除效果,而低浓度的HCO3-可以促进应用MAP法对氮磷进行脱除。SO42-的存在不利于氨氮的去除,对磷的去除略有促进作用。(3)pH值对MAP法脱氮除磷的产物磷酸铵镁的纯度影响较大,n(Mg):n(P):n(N)、HCO3-含量等因素也会影响磷酸铵镁的纯度。(4)采用响应曲面Box-Behnken Design设计,以pH值、n(P):n(N)、n(Mg):n(N)为影响因子,分别以氨氮和磷的去除率为响应值,得到氨氮及磷去除率的响应面模型,氨氮的去除率模型极显着,磷的去除率模型显着,两模型均准确可靠。(5)MAP法脱氮的最佳条件为:pH=9.5,n(P):n(N)=1.08,n(Mg):n(N)=1.34;除磷的最佳条件为:pH=10.2,n(P):n(N)=0.99,n(Mg):n(N)=1.11。在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氨氮与磷的过程中,除氨氮与除磷所需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不一致。本研究的成果可为消减农田退水和养殖废水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参考。

祝思频[3](2018)在《TiO2基光催化剂降解苯胺黑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建设绿色矿山的发展要求,不少矿企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因此对矿山的重要污染来源——选矿废水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选矿废水中都含有较多的选矿药剂且性质复杂较难处理。苯胺黑药作为一种优良的硫化矿浮选捕收剂被广泛应用,属于有毒害、难降解苯胺类有机物。TiO2光催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中,兼具安全、稳定、无毒等优良的化学性能及其应用廉价性。本研究以苯胺黑药为降解对象,以二氧化钛为基础,稀土掺杂和半导体复合改性提升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同时考察了催化剂稳定性和作用机理,并通过降解产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推测苯胺黑药的光催化降解历程。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如下:(1)以溶胶-凝胶法和热分解法制备出不同Sm掺杂比、不同煅烧温度的Sm-TiO2及不同g-C3N4复合比、不同升温速率、不同煅烧温度、不同保温时长的g-C3N4/TiO2光催化剂。XRD、UV-Vis DRS、SBET及SEM分析表明不同条件下催化剂晶相各不相同,Sm和g-C3N4的掺杂均抑制了 TiO2锐钛矿向金红石的转变,使TiO2紫外光吸收性能提高。FT-IR表征结果表明Sm掺杂至TiO2晶格中,g-C3N4由于掺杂量太少而能被检测。(2)以苯胺黑药为降解对象,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的TiO2光催化剂的紫外光降解性能。Sm掺杂TiO2正交实验中,影响光催化活性各因素影响程度:掺杂比>温度>投加量,其中,500℃煅烧的TiO2投加0.6g/L的0.25%Sm-TiO2光催化活性最佳达91.9%,与单因素实验中最佳催化活性条件一致。g-C3N4掺杂TiO2正交实验中,影响光催化活性各因素影响程度:煅烧温度>投加量>升温速率>复合比>保温时间,其中,投加0.6 g/L的U40T600R5H6-g-C3N4/TiO2光催化活性达到最佳,与单因素实验中最佳催化活性条件为投加0.8 g/L 的 U20T550R10H6-g-C3N4/TiO2 不一致。(3)进行了光催化活性物质的实验,结果表明,0.25%Sm-TiO2和U20T550R10H6-g-C3N4/TiO2催化剂降解苯胺黑药主要是羟基自由基·OH和空穴h+的氧化还原作用。另外,通过重复性实验,制备的0.25%Sm-TiO2和U20T550R10H6-g-C3N4/1TiO2催化剂稳定性高,为工程应用提供可能。

孙晓蕊[4](2018)在《铈掺杂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降解头孢类抗生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生素造成的水环境污染是目前水处理的一大难题,机体摄入的抗生素最终进入环境,形成污染,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而水中抗生素的治理随着新型环境污染物的提出,逐渐发展为新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对纳米氧化锌及改性方面的研究颇多,在染料废水等方面均显示出了良好的降解效果,但以抗生素为目标物进行的应用研究还很少。光催化技术相对传统水处理技术更加绿色环保,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理抗生素污染的研究,也为此类物质降解研究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课题研究ZnO及Ce/ZnO的最佳制备条件,及其对头孢类抗生素的降解效率。本实验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并采用XRD、SEM、FT-IR进行表征。在抗生素降解条件为催化剂投加量50 mg、初始底物浓度5 mg/L、初始pH值7、紫外光照反应1 h时,得到最佳纳米ZnO的制备条件,即:煅烧温度为550℃、煅烧时间为3 h、添加0.5 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同降解条件下得到最佳纳米Ce/ZnO的制备条件,即:铈的掺杂量(nCe/nZn)为0.05、煅烧温度为550℃、煅烧时间为3 h、添加0.4 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XRD结果表明:自制的纳米氧化锌呈六方纤锌矿结构,结晶度、纯度较高;部分未进入ZnO晶格中的铈离子以氧化铈的形式存在。SEM结果表明:自制的纳米氧化锌为椭球状,粒子尺寸均一,平均粒径80 nm,且分散性较好,但是有局部团聚现象。FT-IR结果表明:证实了自制催化剂中ZnO晶胞的存在;推测有氧化铈的存在。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头孢呋辛钠以及头孢他啶的光催化降解效果以及影响光催化降解的重要工艺参数进行了考察和优化。结果表明,以ZnO为光催化剂,头孢呋辛钠为目标物,得到最佳的降解条件,即:催化剂投加量为50 mg、初始底物浓度为5 mg/L、初始pH值为8、紫外光照时间为80 min,最佳降解率为64.52%;同条件下以Ce/ZnO为光催化剂,最佳降解率为77.54%。通过对比,掺杂稀土铈(Ce)可以提高光催化活性,头孢呋辛钠降解率提升了 13%。以ZnO为光催化剂,头孢他啶为目标物,得到最佳的降解条件,即:催化剂投加量为40 mg、初始底物浓度为5 mg/L、初始pH值为7、紫外光照时间为80 min,最佳降解率为62.79%;Ce/ZnO为光催化剂,投加量为30 mg时,最佳降解率为70.52%。通过对比可知,掺杂稀土铈可以提高光催化活性。催化剂Ce/ZnO经过5次的重复使用,降解率仍在60%以上,说明Ce/ZnO稳定性较好,可以循环使用。

杨小明[5](2017)在《镧铜改性碳纳米管电极降解水中头孢类抗生素的研究》文中认为PPCPs是一类全球性的、持续性的低浓度难降解污染物,电化学法在降解PPCPs具有很好的优势。采用电催化氧化方法来降解水中低浓度头孢类抗生素,为了研究制备催化活性更高、降解时间更快、回路电流密度更低的新型电极,以碳纳米管为电极基底材料,通过浸渍法将金属元素镧铜掺杂到碳纳米管上进行修饰,对制备的电极进行表征并采用修饰电极对头孢他啶进行电催化降解,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浓硝酸加热回流8 h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纯化,通过SEM和FTIR对纯化前后碳纳米管的进行表征,并优化电极制作参数,通过SEM、XRD、XPS、循环伏安曲线、塔菲尔曲线对修饰前后的碳纳米管电极进行表征对比。结果表明纯化后的碳纳米管表面新增了羧基、羟基、醛基等官能团,循环伏安表征分析也表明修饰后的电极相比于修饰前的电极性能和电极寿命都有显着提高。(2)采用镧铜修饰电极碳纳米管电极对头孢他啶溶液进行电化学催化降解研究,得到最佳降解条件如下:电流密度为0.8 mA·cm-2、极间距为2 cm、pH为6、支持电解质浓度为1.0 g·L-1、溶液体积为100 mL。在此条件下修饰电极的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而未修饰电极则只有不到40%,证明经过镧铜修饰后电极的催化性能大大增强。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对8种头孢类抗生素同时降解,降解60 min后,各抗生素去除率基本都在90%以上。(3)考察修饰前后电极电催化降解头孢他啶过程中电流效率的变化,镧铜修饰碳纳米管电极的电流效率均大于未修饰电极。修饰电极在各个因素条件下的最大电流效率在20%~35%左右。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电流效率逐渐下降。(4)考察修饰前后电极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反应动力学,得到在各条件变化时未修饰电极和修饰碳纳米管电极在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电解质浓度、pH和溶液体积五个因素分别符合一级或二级动力学曲线。(5)通过取降解10 min、30 min和60 min的样富集后,采用LC-MS检测电催化降解过程可能的中间产物。头孢他啶的内酰胺四元环张力较大,容易降解,与其连接的二氢噻嗪六元环结构结构不太稳定,容易发生元素置换,头孢他啶上还有多个手性中心不饱和双键,容易断裂,支链上存在的C-N键键能较弱,在电催化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和电子的攻击下,这些结构和键位容易发生破坏和断裂,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石岩[6](2017)在《改性沸石对微污染灌溉水中Cd(Ⅱ)的吸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工业化及经济的飞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体是重金属污染物扩散的主要途径,世界上的许多河流系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的河流水体也不例外。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的河流都担负着农田灌溉的使命,而这大部分的河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镉离子很容易通过灌溉残留到土壤当中,再被作物吸收,转移到农产品中去,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因此,根据灌区的水源、土壤、作物等情况,研发简便易行、经济可行的污水处理技术与新装备,能够有效去除有毒重金属等污染物,使水质能够达到农田灌溉的水质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这对于非常规水资源的农业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含低浓度Cd(Ⅱ)为典型微污染灌溉水源,选用天然沸石为原材料,分别采用酸化高温加热改性和壳聚糖负载的方法,成功制备了新的吸附材料,提高了天然沸石的吸附性能,通过静态批试验和动态柱吸附试验分析了两种改性的沸石吸附材料去除低浓度Cd(Ⅱ)的效果,并分析了其对Cd(Ⅱ)的吸附机理,还通过动态吸附模拟试验验证了制备的两种改性沸石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酸化加热改性天然沸石和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进行低浓度Cd(Ⅱ)的灌溉污水处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制备了活化沸石(AZ)和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活化沸石的最佳改性条件是,经5%的稀盐酸浸泡2 h以上,然后温度控制在350℃左右,在高温炉中高温焙烧1 h左右;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的最佳改性条件是,壳聚糖与天然沸石质量比为0.05,壳聚糖溶液浓度为1.0%。(2)采用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天然沸石NZ、活化沸石(AZ)和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的表面特性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BET测试结果表明,与天然沸石相比,经过酸化后高温加热改性处理的活化沸石(AZ)比表面积比天然沸石的要大,孔径也增大了;而经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其平均孔径与总孔容积稍有减小,说明了壳聚糖已负载于沸石中,填充了天然沸石的部分孔道或壳聚糖覆盖在了天然沸石表面。SEM表明,改性后活化沸石的表面凹凸不平,内部结构较为分散、疏松,有明显的孔洞;经壳聚糖负载的沸石表层附着有更细的粉状小颗粒物质。XRD图谱显示,两种改性沸石的晶体结构没有出现明显改变;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的X射线衍射光谱图中出现一个特有的衍射吸收峰,说明壳聚糖已负载其上。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的红外光谱中出现—NH2和—OH振动带,也证明壳聚糖已负载于沸石滤料中。(3)不同吸附剂的投加量、溶液的pH值、温度、吸附时间和溶液的起始浓度对活化沸石AZ和CNZ两种改性沸石吸附低浓度Cd(Ⅱ)吸附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活化沸石AZ在温度为25℃,pH为6,投加量为6 g/L,吸附反应平衡时间为180 min条件下,对100 mL浓度为100μg/L的含Cd(Ⅱ)溶液去除率达到95.1%;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在温度为25℃,pH为6,投加量为8 g/L,吸附反应时间为60 min条件下对100 mL浓度为100μg/L的镉溶液去除率达到94.51%以上。(4)通过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改性沸石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d(Ⅱ)在活化沸石(AZ)和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上的吸附均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25℃条件下,Cd(Ⅱ)的最大理论吸附容量分别为149.25μg/g和112.4μg/g,吸附均以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为主,根据热力学的计算,其吸附过程均是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过程熵是增加的。(5)在相近试验条件下,活化沸石(AZ)和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进行比较,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的吸附速率比活化沸石(AZ)高,但是在对Cd(Ⅱ)去除率近似时,活化沸石(AZ)的投加量略低于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说明两种改性沸石均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相近试验条件下,这两种改性的吸附材料和其他改性方式的吸附材料对比,它们的吸附性能比大多数其它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更好,这说明活化沸石(AZ)、复合材料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都是良好的吸附剂材料,在含低浓度Cd(Ⅱ)的微污染灌溉水的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根据静态吸附试验得到的最佳吸附条件,参考农田灌溉模式,采用间歇运行的方式进行了动态柱吸附模拟试验,探讨了吸附柱试验中吸附介质类型、进水滤速、吸附剂量对吸附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从满足出水水质达标、节约投资成本等角度综合考虑,在本文的动态柱吸附试验中吸附滤柱的直径为30 mm,高为190 mm,吸附介质粒径0.3 mm0.45 mm,间歇运行,得出最佳运行条件为:吸附介质可选择单一的活化沸石滤柱或混合介质(AZ:CNZ=4:1),滤速为6 m/h,滤柱高度500 mm,吸附剂量30 g。试验结果还表明,改性沸石滤料对含Cd(Ⅱ)浓度为100μg/L的溶液有显着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99.5%以上,滤后出水中Cd(Ⅱ)平均浓度为0.41μg/L,远远低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标准中规定的0.01mg/L,达到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

魏倩[7](2016)在《脲醛树脂及其改性树脂对核电废水中Co2+、Ce4+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水,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废水以中低放废水为主,其中放射性Co和Ce的含量较高。58Co的放射性半衰期为71.3天,60Co的放射性半衰期则是5.271年,两者会在衰变过程中释放能量较高的β射线和Y射线,对人体危害较大;Ce属于稀土元素,且核素144Ce半衰期为284.91d,是公认的对人类有效剂量当量贡献较大的放射性核素。因此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去除这些带有放射性的元素,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放射性废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脲醛(UF)树脂的合成方法,同时使用三聚氰胺对树脂进行改性,采用激光粒度扫描仪、SEM、FT-IR等手段对树脂进行详细表征。结果表明:UF树脂和三聚氰胺改性脲醛(MUF)树脂上含有大量的氨基、羟基等活性基团,可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作用,并且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达到吸附净化水体的目的。加入三聚氰胺后,增加了氨基等活性基团,并提高了UF树脂的刚性,形成的树脂颗粒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本文还探讨了UF树脂和MUF树脂对模拟低放废水中Co2+、Ce4+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UF树脂对Co2+和Ce4+的吸附效果优于UF树脂。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UF树脂和MUF树脂对Co2+、Ce4+的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并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UF树脂和MUF树脂在25℃条件下反应24h后对Co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26mg/g和1.61mg/g;UF树脂和MUF树脂在25℃条件下反应2h后对Ce4+的吸附容量分别为7.39mg/g和18.22mg/g。以HCl溶液作为脱附剂处理吸附后的树脂,重复5次实验,树脂依然有较好的吸附效果。UF树脂和MUF树脂由于具有大量活性基团,较大的比表面积,成本低廉等优点,可利用其作为吸附剂去除放射性核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曾文赛[8](2015)在《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的研究》文中提出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高新技术材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镧铈元素是地壳含量最多,工业储量和产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两种稀土元素。目前工业上镧铈的分离主要采用以皂化P507为主体萃取剂的溶剂萃取工艺,该体系存在含氨氮皂化废水量大和酸碱消耗高、非稀土杂质乳化、三相等问题,进而造成生产成本高和环境污染。因此,开发一种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萃取新工艺代替原有的皂化工艺已迫在眉睫。本文采用P507-LA-HC1体系分离镧铈,从源头上杜绝皂化废水的产生,采用TBP对络合剂乳酸进行回收。首先研究了 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的性能,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La、Ce的分配比随水相酸度升高而下降,随络合剂乳酸浓度增加而提高,并遵循“正序萃取”的规律,且明显高于P507-HC1体系;萃取容量随着水相酸度增加而降低,随络合剂乳酸浓度增加而增大,且明显大于P507-HC1体系的萃取容量,其中镧、铈的最大萃取容量 SLa=40.06g/L、SCe=44.88g/L,高于 P507 皂化体系 S=28g/L。表明 P507-LA-HCl体系对镧铈有较好的萃取性能。(2)镧铈分离系数随着平衡酸度增加而增大,随络合剂乳酸浓度增加而降低,P507-LA-HCl体系β(Ce/La)为7.45~12.92,明显高于P507-HCl体系与P507皂化体系β(Ce/La)=6.6。表明P507-LA-HCl体系对镧铈有较好的分离性能。(3)采用斜率法确定了 P507-HCl体系、P507-LA-HC1体系萃取镧铈的萃取机理为阳离子交换机制,同时证明乳酸没进入有机相。计算平衡常数得知,乳酸体系K(La-HCl)>纯盐酸体系K(HCl),铈的平衡常数KCe>镧的平衡常数KLa。(4)红外分析表明,在萃取过程中RE3+同时与P507分子中磷羟基P-OH的H+发生置换作用、并与磷酰基P=O上的氧发生配位。其次研究了 P507-LA-HC1体系萃取分离镧铈的工艺,通过单级萃取测得不同镧铈组分下的分离系数,建立了镧铈分离系数与组成关系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此模型建立了恒定混合萃取比逐级递推模型,得到了有机相进料的最优工艺方案与各级槽体镧铈纯度、浓度曲线并进行了简单实验验证,其中最优工艺为LA:RE=1:1,平衡酸度pH=2.5,经过理论级数14级萃取7级洗涤,可得镧的纯度99.995%,铈的纯度为99.991%。最后对该体系中的络合剂进行了回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果:(1)TBP萃取乳酸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表明:LaC13浓度、TBP浓度和料液酸度对萃取率的影响高度显着,萃取温度具有一定的影响。(2)TBP多级萃取乳酸实验表明:当相比1:1,萃取温度20℃、料液pH=1.0、乳酸浓度0.6mol/L、LaC13浓度0.2mol/L,采用75%TBP-25%煤油时,经过10级错流萃取后,萃取率达到99.98%,COD值为11.57mg/L,达到工业排放要求。以镧铈分离工艺出口水相为料液,采用13级逆流萃取,乳酸的萃取率达到99.97%,COD值为57.6mgL/,达到了稀土工业排放标准。(3)TBP萃取乳酸的反应式:TBP+LA=TBP.LA,属于放热反应,TBP萃取乳酸是通过分子间氢键与乳酸分子缔合萃取。(4)负载LA有机相的反萃取实验研究表明:相比对乳酸反萃取率的影响显着,温度影响较大。采用去离子水在90℃温度下对负载乳酸的有机相进行错流反萃取,当相比为1:1、1.5:1、2:1、2.5:1时分别需要6级、8级、10级、12级才能反萃完全;McCabe-Thiele图解法得到相比1:1、反萃取率为99.5%逆流反萃取的理论级数为11级,实际级数14级。乳酸还须进一步的蒸发浓缩,才能循环利用。总之,P507-LA-HC1体系萃取分离镧铈的实验实现了非皂化络合萃取体系分离镧铈的可能性,是一种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可循环分离工艺。

李国强[9](2014)在《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基础研究》文中提出以焦炉煤气中的氨为碱源的HPF湿式氧化脱硫技术,因其可以充分利用焦炉煤气中的氨,而无需外加碱的特点被焦化企业广泛采用。在HPF脱硫过程中产生的脱硫废液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污染物,外排或外泄会造成严重的环境事故,严重威胁工人和周边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现有技术无法对其经济有效的处理,如何有效地处理脱硫废液是摆在所有焦化企业面前的技术难题。课题组以焦化企业采用HPF氨法湿式氧化脱硫过程中产生的脱硫废液为研究对象,经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工艺。本文以这一工艺为主线,进行了脱硫废液的基本性质研究;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COD、氨氮和硫化物的分布特性和脱除方法研究;脱硫废液蒸发后的固体混合盐中硫氰酸铵的提取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开发建立了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中试装置,并进行了较系统的中试研究。经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一、脱硫废液的基本性质研究HPF焦化脱硫废液中的主要无机物有硫代硫酸铵、硫氰酸铵、硫酸铵、亚硫酸铵、悬浮硫和PDS等;主要有机物有含氧和含氮化合物,其中含氧化合物有苯酚、2-甲酚、3-甲酚、2,4-二甲酚和2,3-二甲酚,它们共占到有机物总量的87.25%,含氮化合物有异喹啉、喹啉、吲哚、4-溴,2-氯苯胺,3、3-丙烷腈和咔挫,它们共占到有机物总量的11.54%;脱硫废液蒸发所得的混合盐热稳定性较差,其热失重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为92.5℃~167.7℃、167.7℃~231.6℃和 231.6℃~349.0℃,三阶段共失重98.27%,其中第二阶段的失重最多,占总失重量的61.39%;脱硫废液的密度和沸点随着溶液中盐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其密度与含盐量可用线性关系Y=3.19*10-4+1.007来表示(其中Y表示溶液密度,X表示含盐量),当浓度增大到450 g/L时,脱硫废液的沸点可达到124℃。二、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COD、氨氮和硫化物的分布特性和脱除研究(1)在脱硫废液蒸发浓缩的过程中,蒸发冷凝液中的COD的分布情况呈抛物线状态,可用方程Y=12.25X2-1019X+21722(其中Y表示COD mg/L,X表示时间t min)来描述;前期蒸发冷凝液中的高COD含量主要由酚类、含氮有机物和烷烃等有机物引起,其贡献高达90%以上,它们分别占到初冷凝液中有机物总量的81.51%、17.38%和1.1%;而后期蒸发冷凝液中的高COD含量主要由硫代硫酸根等无机还原性物质引起,其贡献高达85%以上。(2)过渡金属Cu对脱硫废液蒸汽中COD的氧化降解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u附载量为5%,焙烧温度为400℃;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50℃,氧/酚>8,空速<2.37ml/g.h,在该条件下,COD的降解率≥90%,寿命≥1200 h,脱硫废液蒸汽经该催化剂处理后,其COD稳定在1200 mg/L~2800 mg/L,满足生化处理入水口 COD<3500 mg/L的要求;采用SEM、BET及TGA对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析表明,催化剂失活是由反应过程中Cu的流失所致。(3)脱硫废液在蒸发过程中氨氮进入冷凝液的主要原因是由废液中游离氨挥发,硫化铵(或硫氢化铵)、多硫化铵及硫代硫酸铵的水解及热分解所致;调节脱硫废液pH至5.00左右,采用保温或氧化等预处理手段和控制蒸发温度可达到降低冷凝液中氨氮的目的。(4)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氨氮的吹脱率随着温度的提高、气液比的增大和pH值的升高而增大;同样条件下,各种气体的吹脱效果次序为H2>ΔE CH4>CO>N2>02;氨氮吹脱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dC/dt=-Ae-ΔE/RT NmC,吹脱动力学反应为一级反应,H2、CH4、CO、N2和02吹脱氨氮过程中的活化能分别为46.34,42.64,40.10,34.03和32.24 kJ/mol;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焦炉煤气的吹脱效果优于空气,其吹脱率可以利用推导所得的动力学方程计算单种气体的吹脱率,然后按各气体所占的比例加权得到;(5)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氨氮可用MAP沉淀法脱除,以MgSO4·7H2O和Na2HP04 · 12H20作为镁源和磷酸源,在pH=9.63,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20℃,n(Mg2+):n(MH4+):n(PO43-)=1:1:1.1的最优工艺条件下对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氨氮进行处理,氨氮去除率可达到93.94%;所得沉淀的SEM和XRD分析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的磷酸铵镁沉淀颗粒较大,晶型比较规则。(6)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硫化物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脱硫废液中热稳定性较差的NH4HS或(NH4)2S的水解及热分解所致,调节脱硫废液的pH至5.0左右后进行减压蒸发可以达到降低脱硫废液冷凝液中硫化物的目的,经处理后冷凝液中的硫化物含量可稳定在25mg/L左右,满足焦化企业生化处理入水口的要求(硫化物≤75 mg/L);在硫化物测定过程中,S2032-或SO32-对硫化物测定有严重的干扰,采用乙酸锌-沉淀过滤法预处理水样,并用浓度10%的氢氧化钾溶液洗涤沉淀2次可有效消除S2032-或S032-对硫化物测定过程的影响;采用该改进后的方法测定硫化物时的加标回收率在95%以上,该法可用于焦化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硫化物含量的准确测定。三、蒸发后固体混合盐中的Nh4SCN提取研究硫氰酸铵的提取率随着液料比的增大,提取次数的增加、提取温度的升高、混合盐粒径的减小和搅拌速度的加大而增大;实现硫氰酸铵高提取率的关键是强化硫氰酸铵浸取液和滤渣的分离及实行多次浸取;硫氰酸铵在间歇浸取过程中符合Spiro稳态模型,同样的条件下,L1与L2相比具有更高的提取效率,其浸取动力学方程分别为:ln[4Cs,0-4Cl,t(αρ+1)/Cs,0]=-0.375/αRρe97412/T+1.386和ln[4Cs,0-4Cl,t(αρ+1)/Cs,0]=-0.456/αRρe106346/T+1.368,其浸取活化能分别为8.10 kJ/mol和8.84 kJ/mol;硫氰酸铵结晶时最佳的结晶条件为不加晶种、自然冷却且低速搅拌(≤50r/min),在此条件下可得到大片状的硫氰酸铵晶体,洗涤后其纯度可达99%以上。四、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中试研究(1)中试研究所用的旋转薄膜蒸发器在蒸汽温度为126℃,蒸汽压力为0.12MPa,蒸汽流量为126.75kg/h的条件下,其蒸发率可达到50%以上;蒸发率及单位时间内蒸发量随着进料流量的增大而减少;在相同的进料流量下,提高进料温度对蒸发率的影响较小;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蒸发率与真空度呈线性关系:Y=11.50+1085.07*X(其中,X为真空度,MPa;Y为蒸发率,%);干燥器的间歇进料比连续进料时工作效率更高;干燥器需真空度在0.084MPa以上,蒸汽压力达到0.07MPa以上时可获得干料;在上述条件下,当蒸发器的进料量为85L/h时,蒸发器和干燥器可以匹配,但当进料量增大至100L/h时,蒸发器和干燥器则无法匹配。(2)在蒸发器的进料量为80 L/h,干燥器进料量为60 L,炉温恒定在600℃左右时,进反应器蒸汽的温度可以达到400℃,在此条件下连续15天运行,经处理后水样中的COD,NH4-N和硫化物均可满足生化处理入水口的标准(COD≤3500 mg/L,NH4-N≤300 mg/L,硫化物≤75 mg/L),而且运行过程稳定,实现了蒸发器、干燥器和催化转化炉的联动,形成了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产业化运行的基础。

吴翔[10](2014)在《中国绿色经济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的“增长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就经济总量的增长而言,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但就资源的利用效率来看,由于长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中国却是缺乏效率的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强调GDP量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是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即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其二,是由于片面追求GDP量的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即经济增长的环境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考察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情况。本文尝试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构建一套涵盖环境污染、生态资源和自然灾害三大方面的环境综合质量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一组反映各省份环境综合质量相对好坏的环境综合指数,利用该指数对传统GDP进行调整测算出绿色GDP,并以绿色GDP代替传统GDP作为产出指标,对经济增长施加资源和环境约束。在深入分析经济效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从对外经济开放度、经济社会结构、政策制度、人口结构和环境投资五个方面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测算出剔除外部影响后的绿色经济效率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结论如下:(1)环境综合质量较好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较差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三大区域中无论是区域内省份的差异还是时间变化趋势,东部地区都最为稳健,中部和西部地区则显得较差;环境综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东、中、西部,西部与中部地区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而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外部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效率存在显着影响,忽略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对效率的影响会高估我国的经济效率。外资依存度对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贸易依存度对资本利用效率有提升作用,而对劳动力利用效率则存在降低作用;国有产权结构对效率的提升存在阻碍作用,城镇化水平对资本利用率有负面影响,对劳动力利用率则由正面影响;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程度对经济条率的提升均有正向影响;老龄化程度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对效率有促进作用,但显着性水平较低;环境投资对效率存在正向提升作用。(3)经过调整后的中国经济的传统和绿色经济效率值都较低,效率损失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绿色经济效率相比传统经济效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受西部地区的影响。西部地区在各个时期的绿色经济效率均低于传统经济效率,而东部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均高于传统经济效率,中部地区两者则比较平衡,没有明显的差异。三大区域的绿色综合效率基本保持稳定,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期间小范围的波动或是受外部政策或经济因素的影响。(4)平均而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各项分解指数均小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但两者差距逐渐缩小,我国环保工作有所成效。东部地区无论是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还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处于上升态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出现下降,中部地区的下降幅度比西部地区更大;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受技术进步推动的,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出现技术倒退的现象,但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并没有朝着清洁技术的方向发展。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技术革新者”的角色,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对东部地区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但效果并不理想;中部地区处于规模不经济的阶段,而东部地区由于技术进步的支持,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西部地区传统意义上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但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后,由于缺乏技术进步的支持,处于规模报酬不经济的阶段。

二、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Water Body from Intertidal Flat of Tianjin and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Water Body from Intertidal Flat of Tianjin and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制备及其对水体沉积物内源污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技术路线
2 粉煤灰改性及吸附效果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主要仪器、药剂及原材料
    2.3 改性方法与分析手段
        2.3.1 改性方法与表征手段
        2.3.2 吸附试验方法
        2.3.3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吸附效果与性能
        2.4.2 材料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改性粉煤灰造粒及其吸附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粉煤灰成球工艺流程
    3.3 配比及粒径对合成效果的影响
    3.4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合成条件
    3.5 造粒原理分析
    3.6 粉煤灰小球的性能表征
    3.7 粉煤灰小球的吸附特性和除磷机理分析
        3.7.1 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3.7.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7.3 吸附原理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改性粉煤灰小球对泥水界面内源磷原位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反应器组建
        4.2.2 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的分析方法
        4.2.3 不同磷形态的测定步骤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水体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
        4.3.2 水体中正磷酸盐的变化分析
        4.3.3 水体中总磷的变化分析
        4.3.4 水体中总氮的变化分析
        4.3.5 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变化分析
    4.4 吸附机理研究
        4.4.1 表征与测试方法
        4.4.2 表征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农田退水和养殖废水中氮磷及重金属去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面源污染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典型污染物
        1.1.1 面源污染的定义、分类
        1.1.2 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1.1.3 农业面源污染中典型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1.2 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1.2.1 生物法
        1.2.2 吸附法
        1.2.3 化学沉淀法
        1.2.4 离子交换法
        1.2.5 空气吹脱法
    1.3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3.1 化学法
        1.3.2 物理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沸石的结构、特性、改性方法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沸石的结构
        1.4.2 沸石的特性
        1.4.3 沸石的改性方法
        1.4.4 沸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意义
        1.5.5 创新点
2 农田退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处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2 天然及改性沸石去除农田退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
        2.2.1 天然沸石除氨氮效果与分析
        2.2.2 改性沸石的制备及吸附氨氮效果分析
        2.2.3 氯化钠改性沸石改性条件的优化
        2.2.4 外部因素对氯化钠改性沸石去除农田退水中氨氮的影响
    2.3 天然及改性沸石对农田退水中磷的去除性能
        2.3.1 试验方法
        2.3.2 天然沸石除磷结果及讨论
        2.3.3 氯化铁改性沸石的制备及其在农田退水中的应用
        2.3.4 氯化铁改性沸石在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养殖废水中重金属处理研究
    3.1 试验仪器与试剂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试剂
    3.2 MAC的制备及其对养殖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性能
        3.2.1 MAC的制备机理及其絮凝机理
        3.2.2 MAC的优化制备及其对养殖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性能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本节结论
    3.3 MCC的制备及其对养殖废水中Cu(Ⅱ)离子的去除性能研究
        3.3.1 MCC制备机理及其絮凝机理
        3.3.2 MCC的优化制备及其絮凝性能
        3.3.3 结果与讨论
    3.4 MCC絮凝除Cd(Ⅱ)性能研究
        3.4.1 MCC絮凝除Cd(Ⅱ)
        3.4.2 MCC絮凝除Cd(Ⅱ)机理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养殖废水中高浓度氨氮及磷处理研究
    4.1 试验仪器与试剂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磷酸铵镁沉淀法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
        4.3.2 基于正交试验的试验条件优化
        4.3.3 响应面优化MAP法脱氮
        4.3.4 响应面优化MAP法除磷
        4.3.5 外部因素对MAP法沉淀物组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TiO2基光催化剂降解苯胺黑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苯胺黑药简述
        1.2.1 苯胺黑药物化性质
        1.2.2 苯胺黑药废水来源
        1.2.3 苯胺黑药废水危害
        1.2.4 苯胺黑药废水处理现状
    1.3 TiO_2 改性技术进展
        1.3.1 元素掺杂改性TiO_2
        1.3.2 半导体复合改性TiO_2
    1.4 TiO_2 粉体制备方法简述
    1.5 g-C_3N_4制备方法简述
    1.6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6.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制备
        2.2.1 TiO_2
        2.2.2 Sm-TiO_2
        2.2.3 g-C_3N_4/TiO_2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衍射
        2.3.2 紫外-可见漫反射
        2.3.3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
        2.3.4 扫描电镜
        2.3.5 傅里叶红外
    2.4 光催化降解实验
        2.4.1 苯胺黑药最大吸收波长
        2.4.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4.3 苯胺黑药标准曲线
        2.4.4 自然光降解苯胺黑药
        2.4.5 光催化降解苯胺黑药
第三章 Sm-TiO_2降解苯胺黑药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表征结果及分析
        3.2.1 XRD
        3.2.2 UV- Vis DRS
        3.2.3 S_(BET)及孔径
        3.2.4 SEM
        3.2.5 FT-IR
    3.3 光催化降解苯胺黑药
        3.3.1 单因素实验
        3.3.2 正交实验
    3.4 催化剂的稳定性
    3.5 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C_3N_4/TiO_2降解苯胺黑药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表征结果及分析
        4.2.1 XRD
        4.2.2 UV-Vis DRS
        4.2.3 S_(BET)及孔径
        4.2.4 SEM
        4.2.5 FT-IR
    4.3 光催化降解苯胺黑药
        4.3.1 单因素实验
        4.3.2 正交实验
    4.4 催化剂的稳定性
    4.5 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m-TiO_2降解苯胺黑药产物分析
    5.1 引言
    5.2 产物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4)铈掺杂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降解头孢类抗生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抗生素污染与处理技术
        1.2.1 水中抗生素的污染特点
        1.2.2 水中抗生素处理方法研究
    1.3 纳米ZnO概述
        1.3.1 纳米ZnO光催化机理
        1.3.2 纳米ZnO制备方法
        1.3.3 纳米ZnO改性方法
        1.3.4 ZnO的光催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纳米氧化锌与铈掺杂纳米氧化锌的优化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纳米氧化锌制备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5 纳米氧化锌的优化制备
        2.2.6 铈掺杂纳米氧化锌的优化制备
        2.2.7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ZnO的优化制备
        2.3.3 Ce/ZnO的优化制备
        2.3.4 催化剂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ZnO对头孢呋辛钠的光催化降解效能及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ZnO光催化效果的影响研究
        3.2.4 Ce/ZnO光催化效果的影响研究
        3.2.5 ZnO及Ce/ZnO光催化条件的优化
        3.2.6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ZnO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3.3.2 Ce/ZnO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3.3.3 ZnO及Ce/ZnO光催化条件的优化与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纳米ZnO对头孢他啶的光催化降解效能及条件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 ZnO光催化效果的影响研究
        4.2.5 Ce/ZnO光催化效果的影响研究
        4.2.6 ZnO及Ce/ZnO光催化条件的优化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ZnO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4.3.3 Ce/ZnO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4.3.4 ZnO及Ce/ZnO光催化条件的优化与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
    5.2 纳米氧化锌制备优化研究
    5.3 纳米氧化锌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5.4 铈掺杂对提高ZnO活性的研究
    5.5 头孢类抗生素降解效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镧铜改性碳纳米管电极降解水中头孢类抗生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PCPs概述
    1.2 PPCPs的研究与处理现状
        1.2.1 生物法
        1.2.2 物化法
    1.3 电催化氧化法
        1.3.1 电催化氧化工艺原理
        1.3.2 电催化氧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电催化氧化的局限性
    1.4 电极材料进展
        1.4.1 金属材料电极
        1.4.2 DSA电极
        1.4.3 碳素材料电极
    1.5 碳纳米管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1.6 电极掺杂金属的选择
    1.7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设备试剂及材料
    2.2 实验运行和数据测定分析
        2.2.1 实验方法
        2.2.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镧铜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3.1 修饰电极的制备
        3.1.1 电极基底的选择
        3.1.2 修饰金属的选择
        3.1.3 碳纳米管的纯化
        3.1.4 金属掺杂及电极压制成型
    3.2 电极制作的参数优化
    3.3 修饰前后电极表征
        3.3.1 修饰前后电极的扫描电镜分析
        3.3.2 纯化前后前后碳纳米管的红外谱图分析
        3.3.3 修饰前后电极的晶体结构分析
        3.3.4 修饰前后电极的能谱分析
        3.3.5 电极的循环伏安分析
        3.3.6 电极的塔菲尔曲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修饰前后电极对头孢类抗生素的电催化降解研究
    4.1 降解抗生素的选定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流密度的影响
        4.3.2 电极间距的影响
        4.3.3 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4.3.4 溶液PH的影响
        4.3.5 降解溶液体积的影响
    4.4 多种头孢类抗生素的降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解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及降解途径研究
    5.1 电极修饰前后电流密度的动力学分析
    5.2 电极修饰前后间距的动力学分析
    5.3 电极修饰前后电解质浓度的动力学分析
    5.4 电极修饰前后溶液PH的动力学分析
    5.5 电极修饰前后溶液体积的动力学分析
    5.6 头孢他啶降解途径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改性沸石对微污染灌溉水中Cd(Ⅱ)的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水资源紧缺现状
        1.1.2 国内河流重金属镉离子的污染现状
        1.1.3 重金属微污染灌溉水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1.1.4 国内外污水排放及灌溉标准制定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污水灌溉发展历程
        1.3.2 国内外污水灌溉预处理技术发展状况
        1.3.3 国内外微污染水中重金属镉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4 沸石对水体中重金属镉的吸附技术发展现状
        1.3.5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改性沸石的制备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化学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2.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 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的制备方法
        2.2.1 沸石的预处理
        2.2.2 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方法
        2.2.3 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影响因素分析
        2.2.4 改性沸石对镉离子的吸附试验
    2.3 试验测试及分析方法
        2.3.1 测定水体中低浓度镉的标准方法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数据处理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壳聚糖溶液浓度对负载天然沸石去除镉离子效果的影响
        2.4.2 壳聚糖溶液浓度对负载活化沸石去除镉离子效果的影响
        2.4.3 壳聚糖与沸石的质量比对镉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2.4.4 两种改性沸石对镉离子去除效果比较分析
        2.4.5 改性前后沸石的材料价格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沸石的性能表征
    3.1 测试材料和仪器
        3.1.1 测试材料
        3.1.2 测试仪器
    3.2 测试条件
        3.2.1 BET比表面积测试条件
        3.2.2 扫描电镜(SEM)测试条件
        3.2.3 XRD衍射测试条件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改性前后沸石的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3.3.2 改性前后沸石的扫描电镜(SEM)结果分析
        3.3.3 改性前后沸石的XRD结果分析
        3.3.4 改性前后沸石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化沸石对微污染水中镉离子的静态吸附机理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2 试验方法与测试指标
        4.2.1 试验方法
        4.2.2 测试指标
        4.2.3 数据处理
    4.3 活化沸石(AZ)对水中镉离子的吸附性能
        4.3.1 活化沸石(AZ)投加量对镉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3.2 PH值对镉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3.3 温度对镉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3.4 吸附时间对镉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3.5 镉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 活化沸石(AZ)去除镉离子的吸附机理分析
        4.4.1 活化沸石(AZ)吸附镉离子的吸附等温模型
        4.4.2 活化沸石(AZ)吸附镉离子的吸附热力学模型
        4.4.3 活化沸石(AZ)吸附镉离子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负载沸石对微污染水中镉离子的静态吸附机理
    5.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2 试验方法与测试指标
        5.2.1 试验方法
        5.2.2 测试指标
        5.2.3 数据处理
    5.3 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
        5.3.1 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投加量对镉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5.3.2 PH值对镉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5.3.3 温度对镉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5.3.4 吸附时间对镉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5.3.5 镉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4 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吸附镉离子的吸附机理分析
        5.4.1 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吸附镉离子的吸附等温模型
        5.4.2 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吸附镉离子的吸附热力学模型
        5.4.3 壳聚糖负载天然沸石(CNZ)吸附镉离子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5.5 改性沸石AZ和CNZ对镉离子的静态吸附机理分析比较
    5.6 不同改性沸石吸附镉离子的性能分析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性沸石对镉离子的动态吸附规律
    6.1 试验材料和仪器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仪器
    6.2 动态吸附的试验装置
    6.3 试验方法和测试指标
        6.3.1 柱体安装
        6.3.2 测试指标
        6.3.3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吸附介质对镉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6.4.2 滤速对镉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6.4.3 吸附介质剂量对镉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脲醛树脂及其改性树脂对核电废水中Co2+、Ce4+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1 放射性废水的分类
        1.1.2 放射性废水的来源
        1.1.3 放射性废水的危害
    1.2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蒸发浓缩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吸附法
    1.3 脲醛树脂及其改性树脂对低水平放射性废水处理的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主要内容
2 树脂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树脂的制备
        2.1.3 树脂性能表征方法
        2.1.4 树脂材料合成条件的优化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脲醛树脂的表征
        2.2.2 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的表征
    2.3 树脂材料合成条件的优化
        2.3.1 F/U摩尔比的影响
        2.3.2 三聚氰胺投加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脲醛树脂及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对Co~(2+)的吸附研究
    3.1 吸附原理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3.2.3 水体中Co~(2+)的检测方法
        3.2.4 恒温振荡吸附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附前后树脂的分析
        3.3.2 恒温振荡下各因素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脲醛树脂及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对Ce~(4+)的吸附研究
    4.1 吸附原理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4.2.3 水体中Ce~(4+)的检测方法
        4.2.4 恒温振荡吸附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附前后树脂的分析
        4.3.2 恒温振荡下各因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脲醛树脂及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的再生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脱附剂对脱附效果的影响
        5.2.2 树脂重复性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概述
    1.2 稀土资源概况
        1.2.1 世界稀土资源分布
        1.2.2 我国稀土资源分布
    1.3 稀土溶剂萃取概述
        1.3.1 溶剂萃取体系
        1.3.1.1 离子缔合萃取体系
        1.3.1.2 中性萃取体系
        1.3.1.3 酸性萃取体系
        1.3.1.4 协同萃取体系
        1.3.1.5 配位络合萃取体系
        1.3.3 皂化萃取技术
        1.3.3.1 NH_4~+、Na~+皂化技术
        1.3.3.2 非NH_4~+、Na~+皂化技术
        1.3.4 非皂化萃取技术
        1.3.4.1 非皂化萃取分离技术
        1.3.4.2 P204(P507)-N235体系相转移催化技术
    1.4 络合剂乳酸的回收
        1.4.1 络合剂乳酸的性质与应用
        1.4.2 络合剂乳酸的回收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萃取剂的配制
        2.3.2 料液的配制
        2.3.3 萃取操作
        2.3.4 萃取分配比、分离系数的计算方法
    2.4 化学分析及测试方法
        2.4.1 化学分析方法
        2.4.2 分析检测手段
    2.5 实验数据处理
        2.5.1 正交实验的设计
        2.5.2 正交表的方差分析
第三章 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的性能研究
    3.1 P507-LA-HCl体系镧、铈分配比的研究
        3.1.1 实验条件的确定
        3.1.1.1 稀土浓度确定
        3.1.1.2 料液酸度确定
        3.1.1.3 乳酸浓度选择
        3.1.2 料液酸度对镧铈分配比的影响
        3.1.3 乳酸浓度对镧铈分配比的影响
    3.2 P507-LA-HCl体系镧铈分离系数的研究
        3.2.1 料液酸度对镧铈分离系数的影响
        3.2.2 乳酸浓度对镧铈分离系数的影响
    3.3 P507-HCl-LA体系中P507萃取容量的研究
    3.4 P507-HCl-LA体系中萃取RE(Ⅲ)的机理研究
        3.4.1 P507-HCl体系萃取RE(Ⅲ)的机理研究
        3.4.2 P507-HCl-LA体系萃取RE(Ⅱ)的机理研究
        3.4.3 萃取平衡常数的研究
    3.5 萃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5.1 络合剂LA对P507有机结构的影响
        3.5.2 萃合物的有机结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的工艺研究
    4.1 P507-LA-HCl体系镧铈分离系数随组成关系变化的研究
        4.1.1 P507-LA-HCl体系镧铈分离系数随组成关系变化的研究
        4.1.2 P507-LA-HCl体系镧铈分离系数随组成关系变化的回归分析
    4.2 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逐级递推模型
        4.2.1 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逐级递推模型的建立
        4.2.2 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最优串级萃取工艺
    4.3 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的最优工艺
        4.3.1 最优工艺物料分布及实验验证
        4.3.2 最优工艺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BP回收LA的研究
    5.1 TBP萃取乳酸的影响因素研究
        5.1.1 TBP萃取乳酸的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
        5.1.2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5.1.3 TBP萃取乳酸影响因素研究
        5.1.3.1 温度对乳酸萃取率的影响
        5.1.3.2 LaCl_3浓度对乳酸萃取率的影响
        5.1.3.3 TBP浓度对乳酸萃取率的影响
        5.1.3.4 酸度对乳酸萃取率的影响
    5.2 TBP萃取回收乳酸的工艺研究
        5.2.1 错流萃取实验
        5.2.2 逆流萃取回收LA的研究
        5.3.2.1 逆流萃取探索实验
        5.2.2.2 逆流萃取实验
        5.2.3 萃取过程的COD分析
    5.3 TBP萃取LA-La溶液的热力学及机理研究
        5.3.1 萃合机理和热力学分析
        5.3.2 红外分析
    5.4 TBP负载LA的反萃取研究
        5.4.1 TBP负载LA的反萃取影响因素研究
        5.4.1.1 温度对TBP负载LA反萃取的影响
        5.5.1.2 相比对TBP负载LA反萃取的影响
        5.4.2 TBP负载LA错流反萃取实验
        5.4.3 TBP负载LA逆流反萃取浓缩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湿式氧化脱硫技术及HPF脱硫工艺简介
    1.2 脱硫废液处理现状
        1.2.1 提盐法
        1.2.2 昆帕库斯法
        1.2.3 希罗哈克斯法
        1.2.4 配煤炼焦法
    1.3 含酚废水处理
        1.3.1 处理现状
        1.3.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3 催化湿式氧化降解苯酚的反应机理
        1.3.4 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
    1.4 含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1.4.1 物化法
        1.4.2 生物法处理含氨氮废水
        1.4.3 化学法
    1.5 浸取研究进展
        1.5.1 浸取溶剂的选择
        1.5.2 浸取方法的选择
        1.5.3 浸取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脱硫废液的基本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3 脱硫废液中主要无机物组成
    2.4 脱硫废液中主要有机物组成
    2.5 脱硫废液中混合盐的热解特性
    2.6 脱硫废液中含盐量与密度的关系
    2.7 脱硫废液浓度与沸点的关系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COD的脱除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试验方法
    3.3 脱硫废液冷凝液中引起COD含量高的原因
        3.3.1 蒸发过程中COD的分布特性
        3.3.2 前期冷凝液中引起COD增高的原因
        3.3.3 前期冷凝液中有机物组成
        3.3.4 后期引起冷凝液中COD含量增高的原因
    3.4 气相催化湿式氧化降解模拟化合物苯酚试验研究
        3.4.1 活性组分的选择
        3.4.2 Cu负载量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3.4.3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3.4.5 氧酚比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3.4.6 空速的影响
        3.4.7 对脱硫废液处理效果的考查
        3.4.8 催化剂失活原因研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脱硫废液冷凝液中氨氮的脱除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氨氮测定方法
        4.2.3 吹脱试验方法
        4.2.4 化学沉淀法试验方法
    4.3 脱硫废液冷凝液中氨氮原因分析
        4.3.1 溶液pH对蒸发冷凝液中氨氮的影响
        4.3.2 硫化铵溶液蒸发过程中氨氮的变化规律
        4.3.3 保温温度对蒸发冷凝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
        4.3.4 保温时间对蒸发冷凝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
        4.3.5 硫代硫酸铵溶液在蒸发过程中冷凝液中氨氮变化规律
        4.3.6 H_2O_2在不同温度下对蒸出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
    4.4 吹脱法脱除氨氮研究
        4.4.1 吹脱条件的考查
        4.4.2 氨氮吹脱动力学研究
        4.4.3 模拟焦炉煤气与空气吹脱的比较
    4.5 化学沉淀法脱除氨氮研究
        4.5.1 pH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4.5.2 反应时间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4.5.3 反应温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4.5.4 沉淀剂投配比例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4.5.5 最适条件下沉淀的晶形和组成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硫化物的脱除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及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蒸发冷凝液中硫化物的分布规律
    5.4 蒸发过程中硫化物的去除
    5.5 硫化物测定时干扰物浓度的影响
    5.6 预处理方法的改进
        5.6.1 改进方法的提出
        5.6.2 氢氧化钾溶液浓度的确定
    5.7 改进方法的验证
        5.7.1 改进方法消除S_2O_3~(2-)干扰的验证
        5.7.2 KOH溶液洗涤沉淀消除SO_3~(2-)的干扰
    5.8 改进方法在焦化脱硫废液中的应用
    5.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蒸发后混合盐中硫氰酸铵的提纯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仪器及试剂
        6.2.2 试验方法
        6.2.3 分析方法
    6.3 硫氰酸铵提取研究
        6.3.1 液料比对提取硫氰酸铵的影响
        6.3.2 不同提取次数对提取硫氰酸铵的影响
        6.3.3 粒径对提取过程的影响
        6.3.4 搅拌速度对提取过程的影响
        6.3.5 不同浸取剂对提取过程的影响
        6.3.6 浸取动力学研究
    6.4 结晶条件研究
        6.4.1 晶种的影响
        6.4.2 搅拌速率的影响
        6.4.3 降温速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中试研究
    7.1 引言
    7.2 工艺流程
        7.2.1 蒸发-催化转化-沉淀法处理脱硫废液工艺流程
        7.2.2 浸取-蒸发-结晶提纯硫氰酸铵工艺
    7.3 工艺参数采集
        7.3.1 流量测定
        7.3.2 压力测定
        7.3.3 温度
    7.4 蒸发器工作特性研究
        7.4.1 蒸汽流量
        7.4.2 真空度的影响
        7.4.3 进料流量影响
        7.4.4 进料温度的影响
    7.5 干燥器工作特性研究
        7.5.1 连续进料
        7.5.2 间歇进料
    7.6 蒸发器与干燥器的匹配研究
    7.7 蒸发器与干燥器联合处理脱硫废液研究
    7.8 转化炉工作特性研究
        7.8.1 转化炉的工作原理
        7.8.2 转化炉结构
        7.8.3 转化炉的调试
    7.9 蒸发器、干燥器及转化炉的联动处理脱硫废液研究
        7.9.1 蒸发器、干燥器及转化炉的联动
        7.9.2 蒸汽进口温度的影晌
        7.9.3 连续运行稳定性的考查
    7.10 NH_4SCN的分离和提纯
        7.10.1 分离提纯设备及工作原理
        7.10.2 分离提装置的改进
    7.11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Ⅰ 吹脱塔的研究
附录Ⅱ 中试鉴定

(10)中国绿色经济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概念界定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率
    1.2.2 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2.3 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1.2.4 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 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
2.1 理论模型
2.2 影响机制
    2.2.1 经济开放度
    2.2.2 经济社会结构
    2.2.3 政策制度
    2.2.4 人口结构
    2.2.5 环境投资 3. 效率测度方法分析
3.1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
3.2 传统数据包络分析(DEA)
3.3 四阶段DEA模型
3.4 三阶段DEA模型
3.5 方向性距离函数
3.6 绿色经济效率测度方法分析 4. 中国各地区环境综合指数研究
4.1 文献回顾与绿色GDP
4.2 环境综合指数指标体系
4.3 研究方法
4.4 环境综合指数核算
4.5 各地区环境综合指数分析
    4.5.1 各省份ECI比较分析
    4.5.2 ECI地区差异分析
    4.5.3 各省份绿色GDP测算
4.6 小结与建议 5. 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分析
5.1 文献回顾与测度方法
5.2 模型与变量
    5.2.1 三阶段DEA模型
    5.2.2 变量及数据
5.3 绿色经济效率分析
    5.3.1 第一阶段DEA分析
    5.3.2 第二阶段SFA分析
    5.3.3 第三阶段DEA分析
5.4 小结与建议 6. 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6.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6.2 各省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6.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分析
6.4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趋势分析
6.5 小结与建议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Water Body from Intertidal Flat of Tianjin and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制备及其对水体沉积物内源污染控制研究[D]. 刘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农田退水和养殖废水中氮磷及重金属去除方法研究[D]. 张翠玲.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3]TiO2基光催化剂降解苯胺黑药的研究[D]. 祝思频.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1)
  • [4]铈掺杂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降解头孢类抗生素的研究[D]. 孙晓蕊.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5]镧铜改性碳纳米管电极降解水中头孢类抗生素的研究[D]. 杨小明.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6]改性沸石对微污染灌溉水中Cd(Ⅱ)的吸附机理研究[D]. 石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7]脲醛树脂及其改性树脂对核电废水中Co2+、Ce4+的吸附性能研究[D]. 魏倩.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8]P507-LA-HCl体系萃取分离镧铈的研究[D]. 曾文赛. 东北大学, 2015(01)
  • [9]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基础研究[D]. 李国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4)
  • [10]中国绿色经济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 吴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