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医保体制改革后的思考

一、杭州市卫生防保体制改革后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婷[1](2021)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评价研究 ——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文中提出

陈丹阳[2](2020)在《国有林区改革后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城市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基础空间。传统的社区规划模式通常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既定蓝图式的机械规划,无法适应快速的社会发展和居民日益变化的使用需求,而对居民需求的无法满足导致社区活力缺失、居民社区归属感差等社区问题。论文研究的社区规划指的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需求的规划过程,目的是激发社区活力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论文将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其社区发展的因素的整理与分析,建立了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筛选出社区社会人口指标、社区经济指标、社区管理服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物质空间环境五个方面共44项指标。通过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查阅资料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将各指标进行量化评分,进而得出社区五个方面的分别得分及社区综合得分,并根据得分情况进行相应的规划策略研究。通过问题分析及归纳,将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策略分为社区经济产业发展策略、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策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策略和社区物质空间改善四个部分进行研究。论文最后以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为例,利用建立的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得出社区各项指标得分,进而分析出社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社区规划策略。论文以社区规划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建立了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社区规划策略,对指导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有重要意义。并通过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的社区规划实证研究作为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的范例,为我国国有林区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提供了思路。

张宁芮[3](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田孟[4](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张西凡[5](2015)在《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我国人群疾病谱的演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成为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重心已经由“大范围覆盖阶段”进入到了“强化内涵建设阶段”,服务质量的提高成为了目前该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枢纽和主要承担者,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农村居民所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目前国内对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研究仍多限于对其文化程度、职称和执业资格等外部条件的描述和分析,对影响员工公共卫生工作绩效的深层次原因的研究还缺乏有效的方法。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胜任力理论视角,深入挖掘影响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工作绩效的内在素质,为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构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素质模型,对影响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工作绩效的内在素质进行识别;通过编制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素质量表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借鉴国内外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构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素质模型来识别其核心胜任力素质,共对贵州省思南县的16名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进行了行为事件访谈,其中14份访谈结果有效,绩优组与普通组各7人;采用情景判断测验(SJT)方法编制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素质量表来测量其核心胜任力素质等级,共对贵州省思南县,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和浙江省安吉县的272名公共卫生人员进行了量表调查,有效问卷256份;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CFA)和效标关联效度法对模型的构念效度进行了检验。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工作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以及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来辅助进行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工作。[结果]1.行为事件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绩优组和普通组间在成功导向、学习和发展、团队合作、弹性与适应和责任心5项素质的平均等级得分上呈现显着差异。本研究将公共卫生知识技能与这5项素质共同组成了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素质模型;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素质量表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一阶测量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量表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效标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各项胜任力素质得分与外部效标判断的绩效水平显着相关,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3.样本地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评价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的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普遍不理想,深入开展服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不容乐观;4.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知识和技能得分与年龄、职称和执业资格呈现显着正相关,与文化程度无显着的相关性。调查对象的绩效水平和文化程度、职称和执业资格呈现显着正相关,与年龄无显着关联。[结论]结论:1.本研究通过BEI方法得到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素质模型与目前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非常吻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特别是深入开展服务所需要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建议:1.开展基于胜任力素质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管理理论研究,强化理论指导:要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员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提升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用胜任力素质相关理论指导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制定:建立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才选拔机制,在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培训要更加注重胜任力因素,并建立基于胜任力素质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职称评定体系;3.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符合胜任力要求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基层机构补偿机制和技术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展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4.与时俱进,开展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新与不足]创新:本研究采用心理学测量和研究方法,对农村地区一线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从他们内在特征的角度来挖掘影响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在国内尚属首次;本研究通过BEI方法得出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素质模型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实际高度吻合,对乡镇卫生院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所开发的量表有较高的效度,可以作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评价量表开发的基础,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不足:本研究模型的建立基于BEI,而BEI的焦点为访谈对象过去的工作内容,所构建的模型的有效性有可能是基于过去工作内容的。因此,为了使量表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还可以在后续研究中加入必要的胜任力素质。但是考虑到胜任力素质模型所关注的素质为个人内在的深层次的动机,自我概念等因素,在对工作内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上可能具有一致性和较强的预测性,因此,该模型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喻林玲[6](2014)在《重庆市某区基层防保网络机构运行情况及效果评估》文中认为目的:基层防保机构是我国三级卫生防保网的网底,是新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基础,是疾病防控措施的具体实施者,是保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及深入访谈等方式收集重庆市某区基层防保网络体系的各种资料,并通过对比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以了解目前防保体系运行情况,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其运行效果的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基层防保网络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结合现场调研,理论研究结合实践调查。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及实地考察法对重庆市渝北区防保网络体系状况进行研究。综合运用T检验、卡方分析及Logistic回归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基层防保网络体系的因素。结果:1、人员结构:全区20个医疗单位的防保医师共计216人,其中女性比例达71.30%;年龄在40岁以下的比例为70.37%;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8.06%,所学专业主要为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没有预防医学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为8.80%。2、公卫所基本情况:20个医疗单位公卫所服务的辖区面积为1452平方千米,服务的总人口数为1271250人,公卫所业务用房面积平均值为178.25±68.25平方米,62.50%的医疗单位的防保医师数量在10个以下,且80%医疗单位表示防保医师有一人承担多项任务的情况。各单位防保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县级财政拨款及单位自筹三方面,单位自筹的经费比例为16.04%±4.85%。3、影响防保网络体系运行情况因素:全区整个防保网络体系中,20个医疗单位综合考核分数在80分以上的有18个,占90%;各单位均表示拥有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设施。多因素分析中发现,医疗单位对防保工作的重视程度越高(OR=0.650,95%CI=(0.480,0.880))、防保投入经费越多(OR=1.423,95%CI=(1.079,1.877))、各项任务有专人独立承担(OR=0.569,95%CI=(0.414,0.783))、防保医师数量越多(OR=1.696,95%CI=(1.037,2.774))、业务用房面积越大(OR=2.458,95%CI=(1.306,4.624))、每年对防保医师培训次数越多(OR=1.456,95%CI=(1.098,1.951))以及防保医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比例越大者(OR=1.877,95%CI=(1.156,3.023))运行效果越好。结论:1、根据全区工作项目开展情况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核情况,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医疗单位比例为45%,考核结果为优良的比例为45%,这也提示我区基层防保网络体系整体运行状况基本良好。2、全区基层防保人员数量和年龄结构尚可,但存在专业不对口,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缺乏、对防保人员专业培训较少、防保医师准入条件执行不到位,比如有部分防保医师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另外,防保医师常常要兼任数项工作任务,工作负荷较重,需花费大量精力才能完成,但同时待遇并没有相应提高,易造成基层防保人员心理不平衡。加之医疗单位重临床轻预防的现象普遍存在,防保人员认为自己的待遇不如临床医师等,更会加重其心理的不平衡。故在人力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3、全区防保体系在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很大。城区防保机构服务辖区面积小,人口多业务用房面积大、防保医师人员多、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中级职称医师较多,财政投入多,运行效果相对较好,而乡镇单位相比之下还有所欠缺。4、影响防保网络体系运行的因素。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设备不完备、缺乏对防保工作综合考评机制、人员素质不高、培训次数不够是影响我区防保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建议:加强防保工作经费投入,特别是乡镇医疗单位。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预防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基层防保医师的收入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综合考评机制,积极探索适合我区的防保模式,以促进防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徐勇[7](2013)在《我国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问题研究 ——以兴化市为例》文中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营化改革成为西方国家治道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力量与市场机制来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做法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推广,并迅速地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开来。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一方面源自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影响,以及为解决因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引致的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源自于对全球医疗服务市场化供给的模仿与学习。遗憾的是,我国医疗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化的能力还比较弱,公众对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的支持与理解不够,进驻医疗行业的社会力量还比较弱小。所以,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在提升服务供给的效率与公平上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巩固了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城区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强化了医疗行业的逐利行为。为此,社会各界对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批评与质疑之声也随之增多。学界对基本医疗服务是否已经民营化,是否需要民营化,医改不足是否是民营化所致等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为解决基本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出台了新的医改政策,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指导原则。自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在“保基本”、“强基层”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医疗服务供给机制的建设却显得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尽管中央政府积极推动医疗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大力提倡并积极鼓励社会办医,但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确保中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后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的有效实现,毅然中止了公立医疗机构的民营化改革。基本医疗服务是否只能完全由政府供给才能保证服务的公益性,政府供给是否一定能保证服务的公益性,民营化期间医疗服务供给中的问题是否就是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中服务供给的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鉴于实践中的两难困境、学界的争论、以及社会的质疑,我们有必要对基本医疗服务的民营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细致缜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医疗服务民营化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探究其中的原因,并对民营化在医疗服务供给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此对学界颇有争议的观点进行验证,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服务供给路径做一些理论上的准备。论文将对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放入其依托的政治、经济、行政与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从民营化改革中医疗机构的治理结构、政府与医疗机构的行为选择与民营化对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结果的影响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系统研究与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医疗服务的民营化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操作层面的微观分析。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以兴化市作为研究个案,采取解剖个案的研究方式,充分运用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与文献资料的查阅等方法获取真实有效的资料,对民营化的结果与成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基本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既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外部制度环境影响的结果。在由上至下的制度诱致与压力之下,很多地方政府难以形成周密的改革方案,而一些设计合理的方案也很难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外部制度环境的要求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脱节为后来的改革面临重重困难埋下了伏笔。第二,公立医疗机构的民营化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由于基本医疗服务带有极强的社会福利性,一些地方政府为消除人们对改革的顾虑,也为减少改革的风险采用多元渐进的改革路径,在保留公立医疗机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公立医疗机构实行产权的部分私有化改革,并允许一定数量的民营医疗机构存在。尽管部分私有化的改革模式代表了政府改革的良好愿景——即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服务供给效率的提升,通过保留医疗机构所有权的公有性质以及相应的政府干预来维护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但从改革的实际效果看,改革并没有实现效率与公共责任的“优势叠加”。这些改制公立医疗机构既没有象完全私有化的医疗机构那样追求效率,又容易游离于公益目标之外。第三,组织的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影响医疗机构行为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当两者实现平衡时,基本医疗服务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共责任的双赢。民营化并不必然导致医疗机构公共责任的丧失与服务效率的提升。民营医院的效率的提升与社会责任的实现源自于其合理的治理结构、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与较为严厉的外部约束,而公立医疗机构的劣势在于其利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失衡。所以,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中,产权性质只是改革的外在形式,和民营化改革相适应的组织治理结构的变革与相应的制度设计与产权性质的变更相比更为重要。第四,民营医院并不必然走高端化与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县域民营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目前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供给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为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培育民众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公民精神,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基本医疗服务有必要采取多元化的供给路径。关键的问题是不管是社会力量的进驻还是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都应该保持医疗机构利益激励机制与以公共责任为基础的约束机制之间的平衡。总之,本文认为,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并不是改革本身所引致,而是改革不彻底的结果。在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中,改革主体过分注重产权改革的形式,对医疗行业原有的制度安排过于依赖,忽视了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组织治理结构的变革与相应的制度建设,导致医疗机构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失衡,从而促成医疗机构消极行为的产生,影响了民营化改革的成效。与此同时,行政部门并没有就民营医院的出现而对医疗行业的监管与业务指导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对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不甚清楚,所以,地方政府对民营医院的政策规定与违规行为的惩戒较为严厉。这种严格的事后约束与医疗市场的竞争压力形成了对民营医院营利性动机与行为的制约,对规范民营医院的业务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客观上促成了民营医院效率与社会责任的双赢。当然,这种由政府的偏见与防微杜渐的心理促成的重典式约束机制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事实上,政府部门并没有对该行业中存在的信息高度不对称现象进行深刻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这些机制成果的取得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制度效率的损失为代价的,机制本身的交易成本较高。由此可见,基本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与公共责任的实现与医疗机构产权的性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的问题是要保持组织的利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两者间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对医疗机构的治理结构与配套制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科学的设计。

李静[8](2012)在《新医改背景下杭州市村卫生室运行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了解新医改背景下杭州市村卫生室人、财、物运行现状;评价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给村卫生室带来的改善及存在的问题;从村卫生室的管理者(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疗服务对象(就诊村民)两个方面对村卫生室进行评价;找出乡村医生对村卫生室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讨国内外其他地区农村基层卫生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杭州市村卫生室自身特点提出使其更好运行发展的对策及措施;探讨萧山、余杭两地村卫生室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做法及实施步骤。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杭州市村卫生室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杭州市五个农村县市(富阳、建德、桐庐、临安、淳安)部分村卫生室人员、村民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对部分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访谈。共计有效调查村卫生室106家,村民500名,乡镇卫生院院长38名。运用spssl7.0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三、研究结果调查的106家村卫生室中,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较高(96.23%),一体化管理模式使村卫生室药品质量得以保障、公共卫生信息上报更及时畅通、规范了村医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村医的医疗风险;绝大多数村卫生室实现了“三室分开”(95.28%的门诊室、药房、治疗室实现了规范化建设);乡村医生平均年龄为53.50±9.502岁,年龄结构偏老化;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为主;行医方式以西医为主,占总行医方式的74.5%;乡村医生月薪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85名乡村医生仅持有乡村医生证书,21名乡村医生取得了执业医师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未有任何医疗保障的5人,未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有23人;影响乡村医生对于村卫生室运行状况评价的主要因素为乡村医生的收入状况、乡村医生对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满意度及乡村医生所拥有的执业证书。四、研究结论贯彻新医改精神,回归村卫生室的公益性质;进一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待遇,激发其积极性;出台针对性政策,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开展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一些中医类服务;在条件成熟时实现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转型。五、创新之处1、首次全面地对当前杭州市村卫生室的运行情况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在新医改背景下杭州市村卫生室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总结其他省市在村卫生室发展和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萧山、余杭两地村卫生室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做法,为村卫生室更好的运行和将来的发展去向提供现实依据。六、不足之处1、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样本的选取不能完全保证其代表性,样本量还有待扩大。2、调查问卷主要是根据杭州市村卫生室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因而普适性不是很强。

周利红[9](2011)在《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研究 ——基于浏阳X镇卫生院的调查》文中认为乡镇卫生院的产权制度改革曾是人们探索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中比较具有争议的课题之一。作为农村卫生工作主导力量的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是其破解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选择。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产权制度和国内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相关综述。一方面阐述了乡镇卫生院和产权制度的基本概念以及乡镇卫生院改制的主要理论依据:科斯定理和公共产品理论。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用科斯定理和公共产品理论分析乡镇卫生院改制。另一方面探索了乡镇卫生院改制的现实意义。乡镇卫生院改制对农村卫生资源的优化重组、自身运行效率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浏阳市某乡镇卫生院的改制效果进行研究。在对个案的数据和访谈记录分析基础上,对乡镇卫生院改制后的效果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乡镇卫生院改制后的问题,例如“以药补医”的情况、公益性如何保持、家族式管理的瓶颈、卫生院与卫生管理所的关系、政策与制度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补偿机制缺位、管理制度制约、卫生政策不到位、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等。第四部分根据全国各地部分乡镇卫生院改制后的总体状况以及对个案的系统分析,从经验中可以得出完善改制后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方向。从明确相关主体权属关系、功能定位、管理体制的完善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保障资金来源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改制后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建议。乡镇卫生院产权的理论和实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乡镇卫生院改制必会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完善。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的乡镇卫生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这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总体发展。

赵新平[10](2008)在《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现状及其配置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在近几年应急处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中,暴露了我国疾病控制体系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不少问题,还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疾病控制服务及应急的需求,因而,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急需研究与解决的一个重点工作,中西部地区的县级疾病控制中心(CDC)也是我国疾控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根据现阶段的国情,在合理界定中西部县CDC职能基础上、配置有限的卫生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是卫生部“世行贷款/国外赠款中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其它传染病应对项目”中的一个实施性研究课题。选择了中西部的江西、青海、云南三省作为研究现场。研究目的1.调查中西部三省县尤其是贫困县CDC机构运行和提供疾病控制服务的现状2.调查并评估中西部三省县级CDC,尤其是贫困县CDC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3.调查并评价调查并评价中西部三省县级CDC,尤其是贫困县CDC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需求和能力4.界定贫困县CDC的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工作项目及评估履行现状5.评估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的影响因素6.研制贫困县CDC人力资源最低配置标准7.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文件与常规统计资料采集、县CDC问卷抽样调查、知情人深入访谈、专题小组和选题小组讨论、改良的Delphi法、差距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研究综合集成的方法。定量资料根据数据类型及分布情况,采用相应方法进行统计描述与推断,以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制定人力配置标准;定性资料采用类属分析法与归纳综合法加以分析,并以引语、图表方式做具体描述。主要结果1.从社会经济水平和居民的健康状况比较,本研究所选的中西部三省和调查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三个省调查县之间比较,社会经济指标以青海省相对处于劣势;而在国贫县、省贫县和非贫困县之间未见有明显差别。2.政府投入不足,基本上仅能解决员工工资,目前三个省的调查县CDC开展的疾病控制服务有限,并且都在不同程度地搞创收、开展有偿服务,但仍有至少半数的县CDC处于不同程度的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状况,尤其在贫困县。3.中西部三省的县级CDC人员数量、卫技人员数量及其职称构成未见明显差别,而不同经济类型县在每万人口县CDC的卫技人员数量、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背景结构、人员减少途径等方面有差别。4.县CDC人员数量不足和人浮于事现象并存,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年龄断层,非专业人员太多,中专学历、临床与药学专业的人员较多,真正能够胜任疾控工作和应急任务的人员太少,素质不高,没有人才储备。防疫站分家后的CDC人员结构更加不合理,CDC又常常成为塞进非专业人员的机构。5.中西部国贫县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捉襟见肘”的财政,政府财政对县CDC的经济补偿不足,从而也限制了人员编制。县CDC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相应的人员引进、录用标准、以及对在职人员的绩效评估。6.由于经费匮乏,目前三省6个国贫县CDC和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的方式主要是“以会代训”、“以一传十”的短期培训,这虽对完成下达的工作任务有一定的作用,但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提高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7.三省调查县虽已基本建立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但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难以满足应急需求,资金和物质的储备机制尚未完善,乡镇、村级的信息基础建设薄弱,整体处突能力脆弱,很难保证一旦遇到诸如“非典”突发事件时能够真正地“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赢”。8.将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县CDC的7项基本职能,24个工作类别,207个工作项目,通过选题小组讨论后再经过专家咨询,界定中西部县CDC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项目,调整为8项基本职能,21项工作类别和89项工作项目。9.咨询专家和县CDC工作人员对目前国贫县CDC履行8项基本职能及其工作类别和项目情况的总体评价普遍较低。若按新界定的CDC基本职能、工作类型和任务的要求,现有的县CDC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疾病控制服务以及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需求。10.三个省的县CDC都期望在未来5年内能减少非专业人员和无职称人员的比例,提高人员的专业学历和职称,改变目前以中专学历为主的人员结构。综合本次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县CDC人力配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受到当地人口的影响,还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辖区面积、地理地貌特征、交通便利程度、现有卫技人员结构、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网络、以及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以往单纯以服务人口多少配置卫生人力的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11.县CDC人力资源配置参考标准方程为:Y=1.67+2.5×10-6×辖区面积-0.11×每个乡的乡镇卫生院数+4.38×10-3×人口+0.0169×县CDC机动车辆数+ 0.0156×县CDC联网电脑数-0.14×县CDC大专学历人员百分比-0.12×县CDC公卫专业人员百分比-0.081×是高原地貌。12.在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疾控机构调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县CDC基本职能的界定与人员配置标准的研制都应有一定的时效性,且不宜预期太长。应用本研究提出的县CDC人员配置参考标准需有一定的前提、范围及支撑条件。政策建议1.强化政府职能,增加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建立合理规范的责任分担和筹资机制。政府应按界定的疾控机构基本职能和公共卫生应急需求,合理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源,购买相应的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包。2.改革县CDC人事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循序渐进地深化疾控机构人事管理与制度改革,加大CDC用人自主权,建立并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制度,公开、规范用人程序和标准,建立竞争、监督和激励三个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卫生人才交流中心,对新聘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对分流人员集中管理,提供安置信息和指导。多种培训形式结合,提高县CDC人员能力。3.合理提供有偿服务,加强监督管理目前暂时不能规避CDC开展有偿服务,要在切实落实CDC应有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其提供有偿的、适宜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但要加以监督管理。4.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机构的职能和范围,加强各机构的合作明确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医疗服务、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相关部门的职能、管理范围等,加强相关机构和部门的协调合作。县、乡、村的疾病控制机构的协调,尤其要加强业务指导与监督的管理体制,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5.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制的建设,重点进行能力建设必须强化政府在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职能和管理工作,改变财神跟着瘟神转的局面,对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在人财物配置方面要继续给予倾斜支持,还要加强监管。在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CDC建设的同时,CDC及有关机构要立足提高日常疾控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平战结合,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防患于未然。6.切实履行基本职能CDC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内容的界定具有时效性和区域性特征,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各级CDC的基本职能进行界定。目前国家实施的国债项目对改善中西部县CDC的硬件和工作条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实验室的检测和工作能力建设与提高方面,需考虑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在加强县CDC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扶持乡村两级预防保健工作网底的建设与发展,保证疾控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7.对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标准的应用本研究制定的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标准的应用有一定的前提,包括县CDC人事制度改革,拥有人事自主权,建立严格准入制度,分流原来的占岗不工作的人员,并且工作能切实履行制定的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项目。目前,宜将本研究提出的人力配置预测值作为县CDC人员需要量的最低限度配置标准;如果通过有力、有效的措施使县CDC的基本职能落实到位的话,可逐步按上限值配置。

二、杭州市卫生防保体制改革后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市卫生防保体制改革后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国有林区改革后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有林区改革的政策背景
        1.1.2 国有林区林业职工家庭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1.3.1 国外社区规划研究
        1.3.2 国内社区规划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2.1.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
        2.1.4 社区
        2.1.5 社区规划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社区发展理论
        2.2.2 内源式发展理论
        2.2.3 邻里单位理论
        2.2.4 社区微更新理论
    2.3 社区规划案例借鉴
        2.3.1 国外社区规划案例分析
        2.3.2 台湾社区规划案例分析
        2.3.3 大陆社区规划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3.1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概况
        3.1.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
        3.1.2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家庭现状
        3.1.3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现状
        3.1.4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特点
    3.2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及原则
        3.2.1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3.2.2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3.3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3.3.1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选取
        3.3.2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3.3.3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释义
    3.4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3.4.1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研究方法
        3.4.2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3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4.4 社区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3.4.5 社区评价指标评分
    3.5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评分
        3.5.1 林业职工社区样本选取
        3.5.2 林业职工社区评价指标评分
        3.5.3 林业职工现状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
    4.1 社区经济产业发展策略
        4.1.1 发展特色林下产业经济
        4.1.2 开展林下经济相关培训
        4.1.3 加强林下经济信息宣传
    4.2 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4.2.1 “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结构
        4.2.2 “公众参与”的社区规划过程
        4.2.3 “专家引导”的社区规划模式
        4.2.4 “常备不懈”的卫生应急机制
    4.3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策略
        4.3.1 社区共同体意识建立
        4.3.2 居民社区归属感营造
        4.3.3 社区自治意识培养
        4.3.4 社区特色文化塑造
        4.3.5 社区整体活力提升
    4.4 社区物质空间改善策略
        4.4.1 社区生态环境优化
        4.4.2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
        4.4.3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4.4.4 社区道路交通规划
    4.5 本章小结
5 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
    5.1 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概况
        5.1.1 背景概况
        5.1.2 社区调研情况
        5.1.3 社区数据分析
    5.2 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现状分析
        5.2.1 社区社会人口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5.2.2 社区经济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5.2.3 社区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5.2.4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5.2.5 社区物质空间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伊春市林业职工A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5.3.1 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产业
        5.3.2 调整传统社区规划模式
        5.3.3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3.4 改善社区物质空间环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社区评价指标选取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B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C 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4)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研究概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6 资料来源
    1.7 质量控制
    1.8 技术路线图
2. 胜任力理论研究
    2.1 胜任力理论的产生
    2.2 胜任力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2.3 我国卫生领域的胜任力研究
    2.4 本研究的胜任力模型设定
3.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功能分析
    3.1 乡镇卫生院功能历史演变
    3.2 现阶段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功能分析
    3.3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岗位分析
4. 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4.1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数量
    4.2 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资源对比
    4.3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现状
    4.4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问题分析
5.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5.1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5.2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验证
    5.3 样本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5.4 相关因素分析
    5.5 样本地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小结
6.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策略
    6.1 开展基于胜任力素质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管理理论研究,强化理论指导
    6.2 用胜任力素质相关理论指导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制定
    6.3 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符合胜任力要求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6.4 与时俱进,开展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7. 创新和不足
    7.1 创新
    7.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
    附件2 调查表

(6)重庆市某区基层防保网络机构运行情况及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前言
    2.1 基层防保网络机构的概念解析
    2.2 国内外基层防保体系发展现状
第三章 重庆市某区乡镇基层防保网络机构运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内容
    3.3 公卫所防保医师人员结构
    3.4 被调查基层防保人员工作情况
    3.5 被调查基层防保医师对防保经费投入情况认识
    3.6 被调查基层防保医师对目前防保体系认知情况
    3.7 医疗单位公卫所情况
    3.8 防保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2 建议
全文总结
    1.研究成果
    2.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我国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问题研究 ——以兴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问题的提出
        四、本文的假设
    第三节 概念界定、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
        一、坚持市场统治
        二、主张有限的政府干预
        三、确立个人责任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二、治理“政府失灵”的对策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二、新公共管理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的现状及其争论
    第一节 国外医疗服务民营化现状及其争论
        一. 医疗服务民营化得现状
        二、关于医疗服务民营化的争论
    第二节 中国医疗服务民营化的现状及其争论
        一、医疗服务民营化的缘起与契机
        二、医疗服务民营化的发展现状
        三、关于医疗服务民营化的争论
    第三节 兴化市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现状
        一、兴化市概况与个案选择的理由
        二、兴化市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动因
        三、兴化市医疗服务的民营化与逆向民营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医疗机构的治理结构
    第一节 医疗机构治理结构改革的策略
        一、公共组织治理结构变迁的缘由
        二、我国医疗机构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改革的推进和构想
    第二节 医疗机构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践
        一、我国医疗机构治理结构改革的实践类型
        二、兴化市医疗机构治理结构的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医疗机构的行为选择
    第一节 对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抵制与被动接受
    第二节 增加组织业务收入
        一、增加业务收入的客观原因
        二、增加业务收入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一、控制运行成本
        二、优化分配和激励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过程中政府机构的行为选择
    第一节 改革的艰难推进
        一、改革方案的拟定
        二、改革动员
        三、招标方案的拟定与公示
        四、竞标与签约
    第二节 对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制度规定
        一、人事制度的规定
        二、资产与财务制度的规定
    第三节 对医疗服务市场的规制与管理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准入规制
        二、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规制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业务规制与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之结果:服务效率的视角
    第一节 医疗服务效率评价的指标
        一、关于效率的评价
        二、医疗服务民营化效率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医疗服务的效率(一)——投入、产出与效果
        一、医疗资源的投入
        二、医疗机构的服务产出、效率与效果
    第三节 医疗服务的效率(二)——供给中的交易成本
        一、患者购买医疗服务的交易成本
        二、公立医疗机构服务外包中的交易成本
        三、医保基金购买医疗服务的交易成本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之结果:公共责任的视角
    第一节 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责任
        一、公益性
        二、公平性
        三、回应性
    第二节 民营化对医疗服务公共责任的影响
        一、基本医疗服务公共责任的评价指标
        二、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中的公共责任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医改背景下杭州市村卫生室运行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课题设计路线
2 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村卫生室
        2.1.2 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生
        2.1.3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假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抽样方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文献复习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调查内容与工具
    3.4 调查质量控制
4 结果与分析
    4.1 杭州市社会经济与农村基层卫生总体情况
        4.1.1 杭州市社会经济状况
        4.1.2 杭州市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基本情况
    4.2 调查村卫生室的基本情况
        4.2.1 村卫生室房屋情况
        4.2.2 村卫生室业务开展情况
        4.2.3 调查村卫生室人员的基本情况
    4.3 村卫生室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情况
        4.3.1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4.3.2 一体化管理给村卫生室带来的变化
        4.3.3 被调查乡村医生对于一体化管理的评价
    4.4 乡村医生对村卫生室运行状况评价的影响因素
    4.5 被调查村民(村卫生室服务对象)对村卫生室的评价
        4.5.1 被调查村民的基本情况
        4.5.2 被调查村民对村卫生室的评价
    4.6 萧山、余杭两地室转站历程
        4.6.1 萧山、余杭两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4.6.2 萧山区村卫生室转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历程
        4.6.3 余杭区村卫生室转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历程
5 国内其他省市有关村卫生室管理的做法及启示
    5.1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方面
        5.1.1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与新农合同步推进
        5.1.2 对偏远地区开展远程医疗实现乡村医疗互助
        5.1.3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5.2 人员培养方面
        5.2.1 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
        5.2.2 现有村医培育和新进村医造就相结合
    5.3 人员保障方面
6 国外有关基层卫生管理的做法及启示
    6.1 澳大利亚
    6.2 马来西亚
    6.3 泰国
7 讨论
    7.1 一体化管理使村卫生室运行更加有序
    7.2 人员保障问题还有待解决
    7.3 乡村医生对村卫生室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7.4 村民对村卫生室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8 建议
    8.1 贯彻新医改精神,回归村卫生室的公益性质
    8.2 进一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8.3 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待遇,激发其积极性
    8.4 出台针对性政策,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
    8.5 根据乡村医生的需求开展培训
    8.6 根据需求和条件增设一些中医类服务
    8.7 在条件成熟时实现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转型
参考文献
附录1:杭州市村卫生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杭州市村卫生室人员访谈记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9)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研究 ——基于浏阳X镇卫生院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乡镇卫生院改制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2.1 核心概念
        2.1.1 乡镇卫生院
        2.1.2 产权制度
    2.2 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
        2.2.1 科斯定理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3 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2.3.1 有利于农村卫生资源的优化重组
        2.3.2 有利于乡镇卫生院运行效率的提高
        2.3.3 有利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改善
        2.3.4 是破解乡镇卫生院生存与发展难题的现实选择
第三章 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评析
    3.1 X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3.2 X镇卫生院改制过程
    3.3 X镇卫生院改制的效果分析
        3.3.1 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改善
        3.3.2 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状况改善
        3.3.3 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提高
        3.3.4 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模式改进
        3.3.5 乡镇卫生院的社会效益显着
    3.4 X镇卫生院改制后的问题讨论
        3.4.1 "以药补医"的情况仍然存在
        3.4.2 民营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疑
        3.4.3 家族式管理的瓶颈难以突破
        3.4.4 卫生院与卫生管理所的关系处理难
        3.4.5 制度与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
    3.5 改制后乡镇卫生院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补偿机制不完善
        3.5.2 管理制度不规范
        3.5.3 相关政策不到位
        3.5.4 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3.6 小结
第四章 完善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4.1 协调改制后相关主体的权责利关系
    4.2 科学定位改制后卫生院的主要职能
    4.3 完善改制卫生院相应的配套制度
    4.4 建立卫生院管理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
    4.5 完善吸引民间资本的相关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现状及其配置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和研究现场
    2 资料收集和内容
    3 质量控制
    4 分析方法
    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西部三省和县CDC的基本情况分析
    1 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居民健康情况
    2 中西部三省调查县的基本情况
    3 调查县CDC的收支情况
    4 调查县CDC的工作情况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中西部三省县CDC的人力资源分析
    1 中西部三省疾病控制体系的机构和人力资源
    2 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资源现状
    3 知情人对贫困县CDC人力资源现状的评价
    4 中西部三省县CDC人事制度与管理现状
    5 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员培训现状与需求
    6 讨论
    7 小结
第三章 中西部县CDC公共卫生应急建设和能力初步评估
    1 我国SARS后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构建
    2 中西部三省调查县及其CDC应急处置组织建设和运作
    3 中西部三省县CDC的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价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中西部贫困县CDC基本职能界定和履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影响因素和标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1 主要发现与结论
    2 政策和建议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综述
    1 中西部疾病控制体系外部环境的分析
    2 中西部的疾病预防体系内的各要素分析
    3 小结
附件二: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和科研活动
附件三: 调查工具
附件四: 专家情况一览表

四、杭州市卫生防保体制改革后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评价研究 ——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D]. 赵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2]国有林区改革后黑龙江省林业职工社区的社区规划研究[D]. 陈丹阳.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3]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4]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5]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研究[D]. 张西凡.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6]重庆市某区基层防保网络机构运行情况及效果评估[D]. 喻林玲.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5)
  • [7]我国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问题研究 ——以兴化市为例[D]. 徐勇. 南京大学, 2013(01)
  • [8]新医改背景下杭州市村卫生室运行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静. 杭州师范大学, 2012(12)
  • [9]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研究 ——基于浏阳X镇卫生院的调查[D]. 周利红. 中南大学, 2011(01)
  • [10]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现状及其配置标准研究[D]. 赵新平. 复旦大学, 2008(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