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知数数学论文

问:《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其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
  1. 答:这道题的意思是:有一批物品,不知道有几件。如果三件三件地数,就会剩下两件;如果五件五件地数,就会剩下三件;如果七件七件地数,也会剩下两件。问:这批物品共有多少件?
    变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就是:有一个数,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2。求这个数。
    这个问题很简单:用3除余2,用7除也余2,所以用3与7的最小公倍数21除也余2,而用21除余2的数我们首先就会想到23;23恰好被5除余3,所以23就是本题的一个答案。
问:中国数学的发展历史的论文
  1. 答:中国古代是一个在世界上数学领先的国家
    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和“夏候阳算经”(公元六、七世纪)在论分数之前都开始讲度量衡,“夏侯阳算经”卷上在叙述度量衡后又记着:“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万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万除退四等。”这种以十的方幂来表示位率无疑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问:孙子算经‘物不知其数’是怎么解决的?
  1. 答:问物几何 = mod((三三数之剩二)2*70 + (五五数之剩三)3*21 +(七七数之剩二) 2*15 ,105)
    =mod(140 + 63 + 30 ,105)
    = 233-210(105*2) =23
    所以符合题意的数的通式为83+105n(n为自然数,其中n=0时所得的83为符合题意的最小值)
  2. 答: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算法如下!三三数之剩二就是说这个数除以三余数为2则,这个数为 3N+2五五数之剩三也就十除以五余三 为 5N+3七七数之剩二就是除以七余二 为7N+2 N为自然数,用带入法,可得出
  3. 答:三三余二,五五数也余二,这数是三乘五加二得十七,用七去除十七恰好余三,所以十七为所求之数。
问:中国剩余定理,此定理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物不知数”的问题:“今有
  1. 答:我们首先需要先求出三个数:
    第一个数能同时被3和5整除,但除以7余1,即15;
    第二个数能同时被3和7整除,但除以5余1,即21;
    第三个数能同时被5和7整除,但除以3余1,即70;
    然后将这三个数分别乘以被7、5、3除的余数再相加,即:15×2+21×3+70×2=233.
    最后,再减去3、5、7最小公倍数的若干倍,即:233-105×2=23.
    故答案为:23,105k+2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