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自己"动"起来(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学[1](2021)在《“石头画”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任荟静[2](2021)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实践与创造”的解读与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田琳[3](2020)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WCU)也被称为全球研究型大学(Global Research Univeristies),这些大学有公认的、区别于其他(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包括:(1)人才汇聚;(2)资源丰富;(3)全球参与;(4)国际声誉;(5)良好治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在提升一国国家软实力、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只增不减,但是,没有研究从对比分析和国际比较视角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鉴于大学功能既是大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大学实践的出发点,且世界一流大学有着不同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及特征,那么,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探索能在加深人们对世界一流大学认识的同时,有助于充实学术理论,为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开辟新的视角。以结构功能主义为指导,采用混合研究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系统探索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具体而言,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比分析了43所世界一流大学和40所一般研究型大学四类官方文件的文本(校长寄语、使命宣言、愿景描述、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深入访谈了74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访者。然后,研究者向世界一流大学校领导和国际(学术)专家发放了网络问卷(N=118)以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围绕四大研究问题展开:(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有何差异?(2)除三大基本功能外,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特有功能?(3)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其功能上有何不同?(4)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在未来会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因素将会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存在差异。在科学研究功能上,两类大学的差异最为明显,两类大学在科学研究的类型、内容、层次和规模上不同;在人才培养功能上,两类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方法和途径上差异较大;在社会服务功能上,两类大学最大的差异在于社会服务的范围不同。以上差异受到了大学的可用资源、理念、定位、视野等的影响,也与大学对不同外部需求的回应有关。(2)世界一流大学有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主要表现在服务全球共同利益和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两个方面,其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和全球合作。以上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及其全球性也被不断强化。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与其三大基本功能密切相关但又存在差异,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全局性和深远性、其实践途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已超越了三大基本功能的范畴;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是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特有的作用和特殊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之所以为世界一流大学所特有与其独特优势密切相关,包括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和全球声誉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定义为全球化使命(GLOBALIZING),即面对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加的全球性挑战以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世界一流大学凭借其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全球声誉等独特优势,服务全球共同利益、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并持续强化其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全球合作等。(3)中国、美国和欧洲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受到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和大学管理架构等的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千校一面”,不同大学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也因此在发挥各项功能上各有所长、有所差异。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性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和多样性的体现,这些大学共同构成了全球学术网络中的顶尖大学并利用自己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引领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其所在国家以及全球社会做出贡献。(4)世界一流大学三大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基本功能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在功能的发挥上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体现其国家和地区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将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而被不断强化。但是,很难预测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是否会产生新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因素包括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其中,前三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各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下,还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影响因素,如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包含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首次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全球化使命;(2)系统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3)首次探索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阐释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大学管理架构等所带来的影响;(4)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并揭示了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虽然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但本研究仍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因素,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有关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研究。

陈纵[4](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吴红云[5](2018)在《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型大学具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往往是各国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从人才培养这一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来看,目前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当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从中国的情况看,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也是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从现有的关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文献来看,基于结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学理论、基于社会经济视角的三螺旋理论及源自生态学领域的创业生态系统等理论,均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尚不足以支撑研究型大学实现其创业教育的本然使命。本研究系统地对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努力将创业教育中零散的人本主义实践上升为理论自觉。创业教育是以培养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发展、服务人民大众为宗旨,其实现依赖于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过程有利于学习者的成长,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这一理念不仅符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而且有助于研究型大学统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之间的关联。从长远发展来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能让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本质,不至于迷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误区。本选题的意义首先是通过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案例调研,剖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方式和途径,为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其次,本研究对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相关成果可以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和战略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第三,从学科建设层面而言,本研究得出的人本主义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文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主线,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选取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四所研究型大学作为案例,通过访谈、文献查阅、参加会议、现场考察等方式,围绕中外四所大学创业教育中的学习者、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和关键环节,探寻不同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异同,对他们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进行深度剖析。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优化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创业教育模式,有助于避免创业教育的功利性,矫正创业教育“唯利是图”倾向而导致人的异化,从而实现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本然使命。二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此模式有助于促进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多重使命。三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具有可调性、亲和性的特征,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的系统,适应当前复杂多元的创业教育需求。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建议,可以进一步探索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大学创业教育中的实现模式,促进创新创业的官方推动与个人需求的有效协同,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为世界贡献中国的创业教育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文娟[6](2018)在《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合格公民的职责,《政治生活》作为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的课程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意识又是公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政治生活》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虽然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没有被明确提出,但其内容和精神却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内容中渗透贯穿整本《政治生活》教材,依托高中《政治生活》课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培养已经成为共识。所以本文试图在准确把握和界定国家意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明确高中《政治生活》课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的内容;结合调查问卷明确当前高中生国家意识培养的现状、追本溯源探究原因,寻求切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水平。本文从四个部分论述这一问题。第一部分为引言。当前全球化潮流的深入发展严峻挑战主权国家国民的国家观念,国内高中生思想上没有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结合这一现状在认真听取指导老师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选题。通过研究,希望在理论上能够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增强培养高中生国家意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明确国内和国外在课堂教学学生国家意识培养已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研究缺口。最后说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概述。在这一部分首先对国家意识等相关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其次结合国内外关于国家意识已有研究成果、《政治生活》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高中《政治生活》课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最后从民族发展、课程发展、学生发展三个方面分析《政治生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培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这一部分笔者结合教育实习经历,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发现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高中生的爱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方面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结合课堂教学要素主要从教师专业素养、学生主动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教学对策。针对文章第三部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部分“对症下药”,主要从提高教师素质专业化,力图使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做到教学评价科学化;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拓展相结合,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切实增强在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提升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王莹莹[7](2017)在《卡甘结构法对初中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合作学习是国内外教学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学生参与倍受研究者的重视。学生课堂参与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力,而且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是广大教师所热切追求的。但是,现阶段的学生参与状况却差强人意,存在诸如参与度不均、被动参与等诸多问题。本文以七年级学生为被试,采取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进行了15周的教学实验,以此探讨卡甘结构法对初中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利用研究者修订的《合作学习课堂中学生参与量表》测查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为了进一步探究卡甘结构法对学生课堂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者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运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卡甘结构法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显着影响。在卡甘结构法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意愿显着高于其在常规合作学习法的课堂中的表现,尤其是在学生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方面。二、卡甘结构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愿。在卡甘结构法的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参与过程更加愉快,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水平更高。三、卡甘结构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参与影响不同。在卡甘结构法的课堂中,学困生课堂参与以及课堂参与意愿的提升显着,相对而言,学优生和中等生提升程度都不大。四、卡甘结构法可以显着地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验班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实验前后存在显着差异,实验后其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都明显高于实验前。五、卡甘结构法能明显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意愿。实验后大多数学困生都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安全舒心的教学环境、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困生的重视。

李雨洋[8](2017)在《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而且还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渠道与方法。学习现代文阅读可以多元化地增强高中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教师通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能力。新课标的理念是"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现代文阅读教学在遵循该理念的同时,也为学生拓宽了解科技及其他领域文化知识的渠道。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题目的分数占试卷总分数的比例较大,因此,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学生对于这类题理解的并不是很好,得分率很低。并且在2016年吉林省语文高考试卷,第一次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词汇。什么是语文素养?高中生通过学习现代文阅读应怎样提高语文素养,教师通过怎样的教学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本论文提出的重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是很少有人从养成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角度来思考现代文阅读教学。所以,当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并未取得新课标要求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改进教学方法,对现代文阅读的教育意义也认识不清,那么,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就很难培养。本论文一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首先就问题的提出阐明本论文的价值所在;然后介绍该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关于此选题研究的现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以及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简要说明高中现代文阅读和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第一节分析了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第三章第二节分别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论述了延边二中在现代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第四章分析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时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大方面尝试提出解决对策,完善延边二中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更好地实施、发展、推进提供可行性建议。

付超[9](2017)在《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自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界对智慧教育的研究热情成倍数的上升,主要以“(教育、教学、教师)+智慧”等类型为研究主题。其中对智慧课堂的研究开始的时间稍晚,但是在研究的热情上却是后来者居上。2001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传统的课堂和教学都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使得很多一线教师不得不“穷则思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一线教师把研究的基点落脚于智慧课堂,因为和传统课堂相比,智慧课堂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学生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智慧课堂顾名思义,最终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等具有典型智慧特征方面的能力。小学语文科目是百科之母,因此本研究选择以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策略为研究主题,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选取了重庆市某区三所小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深入课堂观察和对教师进行标准化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为依据,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文章通过对智慧教育、教学智慧、智慧课堂等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课堂教学观察和调查的情况,提出了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本研究在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教师依然是课堂中心,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整堂课依然是老师在唱“独角戏”。(2)学生学习缺少动力。通过观察和跟部分同学的交流发现,因为语文分数尤其能衡量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因此对语文的学习都带有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感兴趣。(3)教学内容比较固化。语文教材的编排因为要照顾到全国各地的普适性,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会包含东西南北各方面的要素,但是上课老师不根据学校所处位置以及学生所处阶段对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化解掉南北差异、东西差异,而以书教书的话,就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固化,不灵活。(4)教学方法不够新颖。教学方法的选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安排,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前进行预设,不管课堂的突发情况或者学生的临堂反应如何,不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就会导致课堂效果不佳,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研究表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文课堂过分强调教师中心。一切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层面,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关注较少。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一来到课堂似乎就应该对语文、对数学这些所谓的主科充满热情,但可能在学习的初期,因为孩子处于抽象思维发展不太成熟的期间,对语文这种文字较多的课程并不感兴趣,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格外的关注(3)知识处理方式单一。本就枯燥、抽象的文字对小学生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如果教师再不对内容加以多样化、个性化的处理,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整个语文学习情况不佳、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本研究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学及智慧教育、教学智慧、智慧课堂等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1)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质疑。必须彻底贯彻学生主体思想,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才有挖掘他们内心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等潜力的可能。(2)创设智慧情境、促进学生创新。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能对文字背后的知识自我消化和理解的更加透彻。(3)注重课堂内外、提高学生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将课内所学运用到课外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能力。(4)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内容的灵活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有趣性,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好知识,锻炼能力打下基础,埋下伏笔。(5)培养良好习惯、孕育学生智慧。习惯决定成败,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为整个学习时代打基础的阶段,必须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孕育学生个人智慧造就可能。由于本研究调查的学校样本较小,访谈的人数也不多,涉及的学校及教师较少,不完全具有代表性,所以,本研究中观察发现的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原因的分析也就不够深刻和透彻,建构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策略可能不够全面、不太科学合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完全具有推广价值,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和反复的验证,以使得本研究提出的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推广性,更加具有建设性和发展性,更加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质量,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

厉娜[10](2016)在《中学美术设计模块教学问题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改下,中学美术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在美术教学中,学科教师们也尝试着很多不同的先进教学模式,其中就有“问题设计教学模式”。但是,在美术的实践教学中,“美术问题设计教学”的理论还尚未完善,还不能完全实现有效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中学实习期间,笔者发现问题教学思想被许多有经验一线美术教师釆用,但是仅仅是将所设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填鸭式”,而不是把“问题设计”当作整堂课的“中心”这样的美术课堂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问题精心设计所得到的课堂效果。本文是针对高中美术教学“问题设计教学”的研究,本文首先针对中学现阶段美术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从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出发,并对中学美术教学中问题设计环节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描述归纳美术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并得出存在的问题缺少对美术课堂问题设计的意识,一部分教师有意识的对问题进行设计,但是设计中尚有缺陷,对大量的一线教师教案进行收集分析得出问题如下:设计覆盖范围小,答案缺乏想象空间,问题设置回答形式单一。同时,对一线教师的教案问题设计进行分析,笔者针对这类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真实的设计课程案例进行分析针对发现具体实施中的问题。第三部分是针对不足,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原则策略并加以论证。第四部分主要是在正确认识美术设计教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后,扎根于美术设计模块课堂教学的日常实践中,通过对“问题设计”相关的教学和具体的美术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美术课教学过程中的有效问题设计为具体的切入点,在结合中学美术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并设计出对学生有审美启发,激发对美术学科兴趣,突出设计思维的问题,探索美术问题设计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自己"动"起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自己"动"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3)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清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学功能
        (四)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
    三、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主义概述
        (二)结构功能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基于AGIL模型的大学功能分析框架
    四、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大学功能的历史演变
        (一)三大基本功能的演变过程
        (二)多视角的大学功能划分及演变过程
    二、现代大学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一)人才培养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二)科学研究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三)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四)现代大学的新功能或其他功能的内涵与表现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与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四、大学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二)全球化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三)知识经济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五、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一)文献资料法的数据来源
        (二)文献资料法的数据分析
    二、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数据来源
        (二)访谈法的数据分析
    三、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调查法的数据来源
        (二)问卷调查法的数据分析
第四章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四、两类大学三大基本功能差异的讨论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讨论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讨论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研究结果
        (一)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二)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特征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二)全球化进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内涵界定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源于其独特优势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定义
        (四)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案例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发挥科学研究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三)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四)发挥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三、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历史文化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二)经费来源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三)国家/政治因素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国家发展水平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五)大学管理架构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预测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二)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程度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二)全球化和国际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三)全球性议题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五)渐增的全球合作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三)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四)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二、论文的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资料法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2 受访者详细情况及代号(N=74)
附录3 中、英文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4 中、英文访谈提纲
附录5 问卷发放院校名单(N=112)
附录6 中、英文问卷
附录7 有关人才培养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8 有关科学研究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9 有关社会服务功能的编码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现状
        1.1.2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1.1.3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设计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基础理论、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中国古代朴素的人本思想概述
        2.1.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背景
        2.1.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理论
        2.1.4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创业教育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创业教育
        2.2.2 创业教育模式
        2.2.3 研究型大学
    2.3 文献综述
        2.3.1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及总体情况研究综述
        2.3.2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2.3.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应用研究综述
第3章 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3.1 人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及其创业教育
        3.1.1 人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
        3.1.2 人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
    3.2 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3.2.1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创业教育目标
        3.2.2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学习者
        3.2.3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课程内容与方法
        3.2.4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资源与环境
第4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分析
    4.1 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4.2 哈佛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4.2.1 哈佛商学院创业教育背景
        4.2.2 创业教育目标
        4.2.3 创业教育学习者
        4.2.4 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4.2.5 哈佛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4.2.6 哈佛大学案例总结
    4.3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4.3.1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4.3.2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目标
        4.3.3 创业教育学习者
        4.3.4 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4.3.5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4.3.6 马里兰大学案例总结
第5章 中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分析
    5.1 中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5.2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5.2.1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5.2.2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目标
        5.2.3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学习者
        5.2.4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5.2.5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5.2.6 清华大学案例总结
    5.3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5.3.1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5.3.2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目标
        5.3.3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学习者
        5.3.4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5.3.5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5.3.6 复旦大学案例总结
第6章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中美大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比较
    6.1 中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背景比较分析
    6.2 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比较分析
        6.2.1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比较
        6.2.2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学习者比较
        6.2.3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比较
        6.2.4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比较
    6.3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差异原因分析
        6.3.1 创业文化背景差异
        6.3.2 创业历史生态氛围差异
        6.3.3 中美两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差异
        6.3.4 中美两国大学创业教育主导推动因素差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性
    7.2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7.3 政策建议
        7.3.1 进一步探索人本主义创业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7.3.2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氛围
        7.3.3 促进官方推动与个人需求的有效协同
        7.3.4 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创业教育有关文本信息词频分析
    附录3: 马里兰大学“生活与学习”创业教育项目(Living and LearningPrograms)访谈
    附录4: 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访谈提纲
    附录5: 马里兰大学创业成果展示活动现场观察记录
    附录6: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访谈提纲
    附录7: 清华大学iCenter创客教育基金运维方案
    附录8: 马里兰大学、哈佛大学创业教育邮件调研情况节选
        (1) 马里兰大学调研对象的邮件回复:
        (2) 哈佛大学商学院调研对象的邮件回复: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

(6)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的含义和意义
    (一) 国家意识的内涵
        1.国家的含义
        2.国家意识的含义
        3.国家意识培养的内容
    (二) 《政治生活》教材中国家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1.爱国意识
        2.民族团结意识
        3.国家主权意识
        4.国家利益意识
    (三) 《政治生活》教学中加强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加强学生国家意识培养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2.加强学生国家意识培养是《政治生活》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的要求.
        3.加强学生国家意识培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政治生活》教学中国家意识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政治生活》教学中国家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二) 《政治生活》教学中国家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2.学生主体性发挥有限
        3.国家意识培养内容的时效性落后于时事发展
        4.国家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5.国家意识培养评价不够科学
三、《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国家意识培养教学对策
    (一) 增进教师素质专业化
        1.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知识
        2.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道德素质
        3.教师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二) 丰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三) 优化教学方法
        1.精选契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2.课内教学和课外补充结合
    (四) 优化评价机制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卡甘结构法对初中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有益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1.2.2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2.3 有利于促进学困生的转变
2 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2.1 概念界定
        2.1.1 学生课堂参与的概念研究
        2.1.2 学困生的概念研究
        2.1.3 卡甘结构法的概念研究
    2.2 国内合作学习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相关研究
        2.2.1 课堂参与度不均衡
        2.2.2 学生普遍属于被动参与
    2.3 国内外卡甘结构法的相关研究
        2.3.1 卡甘结构法的基本要素
        2.3.2 卡甘结构法的理论基础
        2.3.3 卡甘结构法的应用现状
        2.3.4 卡甘结构法对学生课堂参与影响的相关研究
    2.4 问题的提出
        2.4.1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4.2 本研究探讨的问题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过程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工具
    3.6 研究方法
        3.6.1 实验法
        3.6.2 问卷调查法
        3.6.3 课堂观察法
        3.6.4 访谈法
    3.7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7.1 数据的收集
        3.7.2 数据的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卡甘结构法对初中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
        4.1.1 实验班和控制班全体学生课堂参与的后测差异对比
        4.1.2 实验班和控制班全体学生课堂参与的前后测差异对比
    4.2 卡甘结构法对学困生课堂参与的影响
        4.2.1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困生课堂参与的后测差异对比
        4.2.2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困生课堂参与的前后测差异对比
    4.3 卡甘结构法对初中学生参与意愿的影响
        4.3.1 实验班和控制班课堂主动举手人数比的差异对比
        4.3.2 实验班学生课堂参与意愿变化比较
5 分析讨论
    5.1 卡甘结构法对初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的影响
        5.1.1 卡甘结构法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5.1.2 卡甘结构法可以显着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度
    5.2 卡甘结构法对初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意愿的影响
        5.2.1 卡甘结构法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愿
        5.2.2 卡甘结构法可以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意愿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6.2.2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合作方法的培训
        6.2.3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同时互动
        6.2.4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公平参与
        6.2.5 教师应注重视营造舒适又信任的环境
    6.3 研究不足
    6.4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新课标下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和语文素养的理论依据
    2.1 新课标对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2.2 新课标对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建议
    2.3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第三章 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
    3.1 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3.1.1 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情况的现状
        3.1.2 延边二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3.2 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3.2.1 课前渗透语文素养的方法
        3.2.1.1 班级文化角字词积累
        3.2.1.2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3.2.2 阅读教学课堂中加强语文素养的方法
        3.2.2.1 开展诵读教学
        3.2.2.2 培养探究能力
        3.2.2.3 联系生活实际
        3.2.2.4 重视课外延伸
        3.2.2.5 关注情感发展
        3.2.3 课后注重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教育
        3.2.3.1 增加课后扩展阅读
        3.2.3.2 搜集名篇佳作
        3.2.3.3 多做读书笔记
第四章 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4.1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4.1.1 青年教师缺乏经验
        4.1.2 过分重视习题训练讲解
    4.2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4.2.1 教学方法缺少多样化
        4.2.2 教师角色定位略有偏颇
    4.3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4.3.1 缺少现代文阅读时间
        4.3.2 学生缺少生活常识积累
第五章 对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建议
    5.1 对学校的建议
        5.1.1 多安排新老教师教学交流
        5.1.2 举办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5.2 对教师的建议
        5.2.1 将多样化阅读教学引进课堂
        5.2.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5.3 对学生的建议
        5.3.1 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5.3.2 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9)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观察研究法
        1.4.3 访谈调查法
2 智慧课堂及其理论基础
    2.1 智慧课堂的内涵
    2.2 智慧课堂的要素
        2.2.1 拥有智慧的教师
        2.2.2 追求智慧的学生
        2.2.3 实施智慧的教学
        2.2.4 创设智慧的环境
    2.3 智慧课堂的特性
        2.3.1 创造性
        2.3.2 灵动性
        2.3.3 发展性
        2.3.4 实践性
    2.4 智慧课堂的理论基础
        2.4.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4.2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3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内涵及特性
    3.1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内涵
    3.2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特性
        3.2.1 创设有趣的情境
        3.2.2 体现情智的教学
        3.2.3 创建灵动的课堂
        3.2.4 回归生活的本真
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4.1.1 调查内容设计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4.2.2 学生学习缺少动力
        4.2.3 教学内容比较固化
        4.2.4 教学方法不够新颖
    4.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教师教育理念比较陈旧
        4.3.2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4.3.3 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较少
        4.3.4 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5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策略
    5.1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的必备条件
        5.1.1 创设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
        5.1.2 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5.1.3 拥有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
    5.2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策略
        5.2.1 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质疑
        5.2.2 创设智慧情境促进学生创新
        5.2.3 注重课堂内外激发学生兴趣
        5.2.4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能力
        5.2.5 培养良好习惯孕育学生智慧
    5.3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实录
        5.3.1 《学写人物动作》教学实录
        5.3.2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实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学美术设计模块教学问题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
    三、国内外问题设计研究的现状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学美术中设计模块的设置及教学现状
    一、中学美术中设计模块的设置
    二、中学美术中设计模块存在的意义
    三、中学美术设计模块问题设计的意义
    四、中学美术设计模块教学问题现状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中学美术设计模块的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中学美术设计模块课程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案例总结与评述
第三章 中学美术设计模块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原则和对策
    一、问题设置原则的理论依据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策略
    三、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四、以明确的设计审美目标为基准
    五、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
    六、问题与讨论的有机结合
第四章 教学问题设计理论下的中学美术设计模块教案设计
    一、中学美术设计模块教案设计
    二、中学美术设计模块教案设计评述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自己"动"起来(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头画”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D]. 王艺学.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实践与创造”的解读与教学研究[D]. 任荟静.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3]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D]. 田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 吴红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3)
  • [6]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研究[D]. 王文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7]卡甘结构法对初中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研究[D]. 王莹莹.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8]延边二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 李雨洋. 延边大学, 2017(01)
  • [9]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策略研究[D]. 付超.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10]中学美术设计模块教学问题设计策略研究[D]. 厉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