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与指导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影响

一、康复训练与指导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惠珠[1](2021)在《六字诀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六字诀应用于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探讨六字诀对患者吞咽功能、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社区和家庭提供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脑卒中吞咽障碍中医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根据方便抽样原则,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抽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收治于福州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护理及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六字诀训练,每天练习1次(30min),共训练12周。两组都在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进行评估,评估内容:(1)通过进食评估问卷(EAT-10)以及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患者吞咽功能;(2)采用中风病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痰瘀阻络证),评估患者中医证候积分;(3)使用肺功能测定仪测量患者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以及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评估患者呼吸功能;(4)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1.研究开展情况: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4例。干预期间,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研究并纳入数据分析的患者共79例,其中试验组39例,对照组40例。2.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婚姻、文化程度、吸烟情况、入院前病程(天)、是否留置胃管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前两组患者EAT-10得分、洼田饮水分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候积分、呼吸功能指标(FVC、FEV1及MVV)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可比性。3.吞咽功能:(1)进食评估问卷(EAT-10):干预后,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的EAT-10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EAT-10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洼田饮水试验: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较干预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显效36人,有效2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7.43%;对照组显效28人,有效9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2.5%,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痰瘀阻络证候积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中风病痰瘀阻络证候积分较干预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的中风病痰瘀阻络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5.呼吸功能:干预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患者的FVC、FEVl及MVV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提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FVC、FEVl及MVV较干预前略有提升,但无统计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FVC、FEVl、MVV值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在吞咽负担、进食意愿、进食时间、吞咽症状、语言交流、饮食恐惧、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疲惫程度、睡眠质量等10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总分方面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物选择维度与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吞咽负担、进食时间、吞咽症状、语言交流、睡眠质量等5个维度及总分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进食意愿、食物选择、饮食恐惧、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疲惫程度等6个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六字诀能改善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2.六字诀能提高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呼吸能力,有助于增强吞咽时对呼吸的控制,促进吞咽障碍康复。3.六字诀能改善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祖璋[2](2021)在《基于肌骨超声分析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采用肌骨超声观察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并采用相关量表评价其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0例患者分为电子灸组和对照组,最终电子灸组完成34例,对照组完成33例,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常规治疗、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等基础治疗,电子灸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廉泉穴、天突穴、天鼎穴(双)以及扶突穴(双)4个穴位的电子灸治疗,每次治疗为30min,每周5次,治疗4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Vital Stim吞咽治疗,每次治疗为30min,每周5次,治疗4周。于首次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行肌骨超声检测,于首次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周对患者行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定。结果:(1)咽侧壁活动度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咽侧壁活动度值均较前增加(电子灸组P<0.01,对照组P<0.01),且电子灸组咽侧壁活动度值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2)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结果:经整体分析,时点的P<0.01,时点*组别的P<0.01,组别的P<0.05。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较前下降(P<0.01),治疗2周及4周后电子灸组评分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3)洼田饮水试验结果:经整体分析,治疗2周后电子灸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电子灸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评定与时间变化均相关(P<0.01),两组治疗均在治疗2周后起效,而电子灸组疗效较对照组疗效更为显着。结论:咽部穴位的电子灸治疗能够有效增加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并能降低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杜佳颖[3](2021)在《“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引发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疗措施见效慢、且临床疗效欠佳。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本病有一定有优势。本研究旨在观察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明确通关利窍针刺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皆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通关利窍针刺法,共治疗1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价,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表(the modified Mann swallowing ability assessment form,MMASA)对两组患者的吞咽情况进行评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比较两组基线材料,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基线材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对比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表(MMSAS)、NIHISS评分,显示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WST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FOI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MMASA评分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5.两组患者MMASA子项目中反映患者口腔期和咽期吞咽功能的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较好。6.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NIHSS分数都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咽功能及整体神经功能的改善,但前者疗效更明显,临床前景较好。7.两组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及单纯应用康复训练均有助于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及整体神经功能的改善,但前者疗效更明显,临床前景较好。

蔡泽旭[4](2021)在《苍龟探穴针法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作为世界常见三大疾病之一的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一大困难,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针刺疗法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是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见疗法,苍龟探穴针刺法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相较于传统针刺手法,苍龟探穴长于疏经通络、活血行气,对于治疗邪气深入的疾病很有效果。因此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比较,客观地评价苍龟探穴针刺法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试验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区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病房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共计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分30例,经数据分析后两组基线一致。对照组予以内科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基于内科治疗及康复治疗上结合苍龟探穴针刺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治疗后21天分别对患者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及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的评定。最后建立数据库,以SPSS26.0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对比两组间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以及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功能,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其中治疗组在最后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上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结论苍龟探穴刺法能有效地增强针刺得气后的针感及针刺效果,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上较常规针刺法为优,能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形成了优势互补的疗法,临床上有推广的价值。

莫映楠[5](2021)在《超声引导下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和导尿管球囊扩张对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差异,为针灸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1次/日,周一至周六,共4周;观察组采用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30min/次,1次/日,周一至周六,共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摄食-吞咽等级评定、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Rosenbek penetration aspiration scale,PAS)、舌骨位移幅度、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TSF)、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并评定两组拔管成功率、总体疗效,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试验共纳入84例,80例完成临床试验观察,4例脱落病例,观察组、对照组各脱落2例。1.两组资料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客观指标:(1)摄食-吞咽等级评定: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PAS评分: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舌骨位移幅度: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舌骨前位移、上位移幅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且观察组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营养指标: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安全性指标:(1)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观察组15%(6/40),对照组47.5%(1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皮下淤青、血肿发生率:试验过程中观察组未发生皮下血肿、淤青。4.疗效评价:(1)总体疗效评价: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拔管成功率: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拔管成功率为82.5%,对照组拔管成功率为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与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两者相比,超声引导下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疗效更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吴艳丽[6](2021)在《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了解姿势控制和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探索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方法:以脑卒中后15天-6个月的恢复期并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住院时间为2019年至2020年期间且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在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终止1例,最终纳入患者观察组为30例、对照组为29例。观察组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上穴位按摩。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1)治疗前从两组患者的可行性方面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一般资料分析如性别、年龄、病程和卒中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有效率方面:采用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穴位按摩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且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从SSA评分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患者SSA评分均有显着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4)从饮水实验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二者P值都小于0.05,说明两组的治疗都有效。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统计学有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从是否有误吸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6)关于两组并发症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从有无发热和营养障碍方面比较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程度,使患者的吞咽功能进一步的恢复,误吸、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明显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结合穴位按摩的方式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彭旋[7](2021)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卒中后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定量分析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以及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为中西医治疗方案及改善吞咽功能提供临床研究支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70例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均在常规吞咽康复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以28天为治疗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测量患者在进行半流质饮食时其舌骨和甲状软骨向上、向前的运动幅度,以及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渗透-误吸量表的评分变化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组出现剔除1例,对照组出现脱落1例,实际完成68例,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入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类型及治疗前的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渗透-误吸量表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各评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渗透-误吸量表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渗透-误吸量表评分的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舌骨上移和前移的幅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舌骨上移和前移的幅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1.2%,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8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方案更优于对照组。结论:1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均具有临床疗效,且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方案疗效更佳。2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利于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并有效减少误吸、呛咳、渗透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更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组。

彭文清[8](2021)在《针刺为主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观察针刺为主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对不同吞咽分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纳入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同时收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及相关理化资料,并对患者吞咽障碍分期及中医证候进行整理分析。对照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体针综合治疗方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6天后休息1天,每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洼田饮水试验评定量表(Evaluation of water swallowing test)对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统计结果,尝试对针刺不同吞咽分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疗效进行探讨分析。结果:(1)基线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入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卒中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统计结果:本次研究中,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热腑实>肝阳暴亢。(3)疗效研究: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及GU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吞咽功能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4)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0.0%,两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5)吞咽分期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内咽期与口腔期患者的疗效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期与对照组口腔期患者的疗效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咽期与对照组咽期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综合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咽期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6)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观察组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热腑实、肝阳暴亢五种证型疗效的两两比较,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疗效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热腑实、肝阳暴亢五种证型疗效的两两比较,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疗效比较差异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同一中医证型之间疗效比较差异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无显着差异。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临床上以风痰阻络证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血瘀证;采用头针、体针联合康复的综合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尤以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咽期患者的疗效明显。

曹笑[9](2021)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困难评价标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探讨基于益气活血通络法的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新思路,为今后中医药的开发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补阳还五汤组、穴位贴敷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2例,每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对前后三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困难评价标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评估,并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整理。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三组各脱落2例患者,最终实际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补阳还五汤30例,穴位贴敷组30例,联合治疗组30例。(2)疗效性分析:(1)纳入三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可进行研究比较。(2)洼田饮水试验:三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均较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治疗后三组进行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改善情况较其他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吞咽困难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分较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后三组进行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评分高于单纯穴位贴敷组或者单纯补阳还五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治疗后三组进行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评分较其他两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益气活血通络法的补阳还五汤、穴位贴敷以及二者联合治疗均能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症状,且联合治疗组较单纯补阳还五汤或单纯穴位贴敷的疗效更佳;(2)基于益气活血通络法的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具有一定的疗效;(3)基于益气活血通络法的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

饶艳芳[10](2021)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比研究门德尔松手法与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康复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10月入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康复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门德尔松手法,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干预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SSA量表、SWAL-QOL量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LSD多重比较。结果:在干预过程中有7例脱落,最终纳入53例,其中干预组26例,对照组27例。(1)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划分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划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周后、干预4周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划分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2)SSA量表总分比较:两组患者的SSA量表总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显示,SSA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方法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可认为不同时间、不同组别,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是不同的,且干预组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3)SWAL-QOL量表总分比较:SWAL-QOL量表总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显示,SWAL-QOL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方法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可认为不同时间、不同组别,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程度是不同的,且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二、康复训练与指导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复训练与指导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六字诀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1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认识
    2 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方法
        2.1 中医学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
        2.2 西医学对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
    3 呼吸训练在吞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4 六字诀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5 六字诀干预脑卒中吞咽障碍的预实验
    6 六字诀干预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理论依据
        6.1 中医学理论依据
        6.2 西医学理论依据
    7 作用机制
    8 本研究的创新点
    9 研究目的和意义
        9.1 研究目的
        9.2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临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样本量估算
    3 分组设置
        3.1 分组方式
        3.2 分组隐藏
        3.3 盲法设置
    4 干预方法
        4.1 干预开始时间
        4.2 干预方式
    5 一般资料
    6 评价指标
        6.1 吞咽功能
        6.2 吞咽功能临床疗效
        6.3 中风病痰瘀阻络证候积分
        6.4 呼吸功能
        6.5 生活质量
    7 数据分析
        7.1 基线资料分析
        7.2 疗效指标分析
    8 质量控制
    9 伦理学审核
    10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结果
    1 研究开展情况
    2 试验前基线资料评估
        2.1 一般资料
        2.2 吞咽功能
        2.3 中风病痰瘀阻络证候积分
        2.4 呼吸功能
        2.5 生活质量
    3 干预效果
        3.1 吞咽功能
        3.2 中风病痰瘀阻络证候积分
        3.3 呼吸功能
        3.4 生活质量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六字诀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3 六字诀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4 六字诀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及指导作用
    6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吞咽障碍诊断及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肌骨超声分析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观测指标
        2.6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2.7 数据分析
    3 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2 临床指标观察结果
        2.1 咽侧壁活动度值比较
        2.2 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比较
        2.3 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课题设计与分析
        1.1 中医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2 西医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3 选择咽侧壁活动度的依据
        1.4 电子灸的中医理论依据
        1.5 电子灸的西医理论依据
        1.6 穴位处方的中西医理论
        1.7 肌骨超声理论
        1.8 量表的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咽侧壁活动度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2 量表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3 时间因素分析与讨论
    3 课题创新点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离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观察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对比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WST评级比较
        3.3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OIS评分比较
        3.4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MASA评分比较
        3.5 观察组和对照组MMASA量表相关子项目的比较
        3.6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7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3.8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2.西医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2.1 吞咽障碍的分期
        2.2 吞咽活动的神经调节
        2.3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特点
    3.吞咽障碍的筛查和评估
    4.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
        4.1 通关利窍针刺法的中医治则
        4.2 通关利窍针刺法的现代机制研究
        4.3 通关利窍针刺法的选穴依据
    5.康复训练
    6.试验结果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苍龟探穴针法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脑卒中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中止与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分组治疗方法
    2.3 不良事件处理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观察指标
        2.4.2 主要观察指标
        2.4.3 疗效评价
    2.5 安全指标
        2.5.1 安全性评价
        2.5.2 观察并发症
    2.6 统计学方法
    2.7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最终入选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2.1 两组间性别比较
        3.2.2 两组间年龄比较
        3.2.3 两组病程比较
    3.3 疗效观察指标
        3.3.1 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的比较
        3.3.2 洼田饮水试验疗效的比较
        3.3.3 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的比较
        3.3.4 总有效率的比较
    3.4 安全性指标评价
        3.4.1 不良反应统计
4 小结
讨论
    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2 苍龟探穴刺法的概念
    3 苍龟探穴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机理分析
    4 腧穴的选择
    5 研究结果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7 创新点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分表
    附录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
    附录三:标准吞咽功能评价表(SSA)
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超声引导下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筛选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类型
        3.2 样本量估算
        3.3 分组方法
        3.4 治疗方法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观察指标
        4.2 疗效评定指标
        4.3 疗效评定时间
    5 安全性观测
        5.1 吸入性肺炎监测
        5.2 针灸安全性检测
    6 不良反应的控制与记录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分析方法
    9 试验流程图
    10 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试验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比较分析
    3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吞咽功能疗效评定
        3.1 摄食-吞咽功能量表
        3.2 PAS量表
        3.3 舌骨位移幅度
    4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营养状况评价
        4.1 血清前白蛋白
        4.2 血清白蛋白
        4.3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5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监测情况
        5.1 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
        5.2 皮下血肿、淤青发生情况
    6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
        6.1 总体疗效评定
        6.2 拔管成功率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CPD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1 脑卒中后CPD的检查方法
        1.2 脑卒中后CPD的现代医学疗法
        1.3 现代疗法的局限性
    2 中医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2.1 中医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认识
        2.2 中药疗法
        2.3 针灸治疗
        2.4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3 选题依据
    4 治疗依据
        4.1 选穴依据
        4.2 针刺操作手法选择依据
        4.3 选择用肌骨超声引导齐刺的依据--精准而安全
    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5.1 对照组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5.2 超声评估舌骨位移幅度
        5.3 评定量表选择依据
        5.4 营养指标选择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基线资料分析
        6.2 观察指标分析
        6.3 安全性指标分析
        6.4 疗效分析
    7 机制探讨
        7.1 廉泉穴、天容穴齐刺调神醒脑,启咽通窍
        7.2 廉泉、天容齐刺改善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
        7.3 超声引导下针刺提高准确性、安全性
        7.4 廉泉、天容齐刺改善环咽肌功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见表1
        1.6 病例脱落标准:见表2
        1.7 病例终止标准:见表3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神经内科基础治疗
        2.2.2 分组治疗及疗程
        2.2.3 康复治疗方法
        2.3 吞咽障碍评定方法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对照组和观察组性别比较
        3.1.2 对照组和观察组年龄、病程比较
        3.1.3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卒中类型比较
        3.2 治疗结果分析
        3.2.1 对照组和观察组疗效比较
        3.2.2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SSA评定比较
        3.2.3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饮水实验评定比较
        3.2.4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是否有误吸的比较
        3.2.5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关于有无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的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1.1 脑卒中的西医认识
        1.2 脑卒中的中医认识
        1.3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1.4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评估
        1.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1.5.1 针灸治疗
        1.5.2 穴位按摩治疗
        1.5.3 中药治疗
        1.5.4 常规康复训练
        1.5.5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1.5.6 冰刺激治疗
        1.5.7 呼吸训练治疗
        1.5.8 bobath治疗
        1.5.9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
        1.5.10 其他治疗方式
    2 穴位按摩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1 卒中后偏瘫
        2.2 卒中后失眠
        2.3 卒中后便秘
        2.4 卒中后抑郁
        2.5 卒中后尿潴留
        2.6 肩手综合征
        2.7 卒中相关性肺炎
    3 姿势控制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4 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姿势控制概述
        1.1 姿势控制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机理
    2 穴位按摩概述
        2.1 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中穴位的选择及作用机制
    3 各评定方法对本课题的意义
    4 本课题的疗效评价
        4.1 两组可比性分析
        4.2 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分析
        4.3 两组SSA评分结果分析
        4.4 两组饮水实验结果分析
        4.5 两组误吸结果分析
        4.6 两组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卒中后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吞咽障碍的认识
        1.1 病名来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3.1 耳穴贴压
        1.3.2 针刺
        1.3.3 艾灸
        1.3.4 手指点穴
        1.3.5 药棒
        1.3.6 中药汤剂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2.1 正常吞咽过程及各个期的吞咽特点
        2.2 舌骨喉复合体在吞咽中的作用
        2.3 评估量表
        2.3.1 吞咽障碍的筛查
        2.3.2 临床评估
        2.3.3 仪器评估
        2.4 西医治疗方法
        2.4.1 神经肌肉电刺激
        2.4.2 肉毒毒素治疗
        2.4.3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
        2.4.4 外科介入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入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脱落标准及相关处理原则
    2 试验方法
        2.1 样本量及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分组治疗
    3 评定方法
        3.1 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详见附录1):
        3.2 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评分,详见附录2):
        3.3 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分,详见附录3):
        3.4 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详见附录4)
        3.5 吞咽造影检查
        3.6 临床疗效的评定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两组WST评分对比
        5.3 两组SSA评分比较
        5.4 两组FOIS评分比较
        5.5 两组PAS评分比较
        5.6 两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比较
        5.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舌骨喉复合体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2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舌骨喉复合体的影响
    3 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理论依据
        3.1 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3.2 耳部神经与吞咽功能的关系
        3.3 耳穴贴压在吞咽障碍中的运用
    4 各评估量表对本课题的意义
    5 本课题的疗效评价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吞咽造影技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针刺为主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起源与发展
        1.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古文献研究
        1.3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现代文献研究
        1.4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2.1 假性延髓麻痹的定义与表现
        2.2 吞咽的生理过程及分期
        2.3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理机制
        2.4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与处理
    2 临床资料采集
    3 随机分组方法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2 观察组
        4.3 对照组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安全性指标
    8 统计方法
    9 研究结果
        9.1 基线比较
        9.2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9.3 疗效比较
    10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穴位选择与机理分析
        1.1 头部穴位
        1.2 颈项穴位
        1.3 远部选穴
    2 康复治疗机理分析
    3 中医证候学特点
    4 观察指标的选择
    5 关于本研究试验结果的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临床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6.1 存在的问题
        6.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3 补阳还五汤的学术研究
    4 穴位贴敷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5 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的交互作用
    6 结果分析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综述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
    2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主要并发症
    3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干预现状
    4 运动想象疗法的研究进展
    5 理论依据
    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质量控制
    6 医学伦理原则
    7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和SSA量表得分比较
    3 两组患者SWAL-QOL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2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可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综述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康复训练与指导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字诀对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影响[D]. 王惠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肌骨超声分析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D]. 陈祖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佳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苍龟探穴针法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 蔡泽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超声引导下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莫映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吴艳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卒中后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D]. 彭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针刺为主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D]. 彭文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曹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研究[D]. 饶艳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