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米饭一超有1号

一、香米水稻一超优一号(论文文献综述)

付晨帅[1](2021)在《《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新闻编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的沟通交流方式有了巨大变化,随着世界进入后疫情时代,这些变化对全球对外交流的影响也十分深远。疫情期间,人们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对于年轻人而言,社交媒体成为了信息的重要来源。我国在这一时刻要把握好对外宣传的机会,其中国家主流媒体就承担着重要责任。《人民日报》作为我国重要媒体,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报告基于笔者在《人民日报》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稿件,涉及到的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社交媒体新闻编译与传统新闻编译不同之处在于引入了除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委托方之外的社交媒体平台这一第五角色,平台本身的字数限制、读者阅读习惯等因素对编译本身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实习过程中稿件的分析,总结社交媒体新闻翻译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以及问题的应对解决方案。本报告参考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理论,分析实践过程中笔者的译文以及编辑审校后给出的参考译文。通过对译文的分析,译者发现社交媒体新闻翻译中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处理信息过载、文化差异、专业术语、修辞、阅读习惯。由于平台字数限制、社交媒体阅读习惯,译者无法完整翻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译文读者、原文作者和实习单位以及多方面的需求加以筛选和修改。笔者认为社交媒体新闻编译可以通过信息的压缩、增添、重写来适应平台变化带来的新挑战。笔者通过本报告总结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希望本报告可以为社交媒体新闻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希望能够为未来从事社交媒体新闻翻译的人提供一些启发。

刘俊雄[2](2020)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多年生稻品质性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食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稻米香味性状和咀嚼口感是稻米食味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香稻和糯稻的培育是提高稻米附加值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具有轻简化优势的多年生稻技术是水稻生产体系的重要补充,体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潜力,而多年生稻米品质性状的改良可以进一步促进多年生稻的应用。随着众多基因功能的验证和相关功能标记的开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香稻育种面临遗传背景来源单一的瓶颈大大制约了香稻的育种进程。发掘和利用香稻种质资源,扩大香稻遗传多样性,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多年生香稻是提高多年生稻应用潜力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利用已知水稻香味基因Badh2的分子标记,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17份水稻种质资源及25份野生稻祖先的Badh2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均为野生型Badh2,表明香味性状是在栽培稻驯化过程中由香味基因Badh2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筛选到83份品种具有突变型Badh2基因,并通过人工咀嚼法对这83份稻米进行了香味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有28份稻米具有明显的香味性状,其中籼稻为20份,粳稻7份,中间型1份,并且籼稻香味浓郁程度普遍高于粳稻,推测Badh2受遗传背景影响而导致2-乙酰-卜吡咯啉在籽粒中积累量不同。本研究鉴定的香稻种质资源将为开展多年生稻米香味性状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材料支撑。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进行定向改良的逐渐显示出其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多年生稻(PR23和云大107)分别进行香味香味基因Badh2和直链淀粉合成基因Wx的定点编辑,以期进一步改良PR23香味性状和降低云大107的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分别构建了Badh2和Wx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分别对PR23和云大107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21个PR23-Badh2-Cas9转基因株系(T0代)和23个云大107-Wx-Cas9转基因株系(T0代)。分子检测表明,21个PR23-Badh2-Cas9转基因株系中,6个株系发生了不同类型的突变,并且香味表型分析显示,其中4个株系稻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香味。23个云大107-Wx-Cas9转基因株系中,8个株系产生了突变,稻米外观性状分析发现,其中5个株系稻米种子呈现乳白色,猜测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降低。本研究结果证明,定点编辑多年生稻PR23和云大107的Badh2和Wx基因可以定向改良它们的香味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多年生稻米品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培育优质的多年生稻品种和提高多年生稻应用潜力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

黄日德[3](2018)在《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一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一直以来,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一号文件将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内容。因此,在当前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如何优化农业发展结构,提升农业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改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环境,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理显得十分关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农业建设相关文献的理论研究,分析现代农业的研究现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以及不同主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总结提炼出与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的战略理论,比如: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中,通过分析江西成新农场概况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结合近5年来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的指标数据,构建出一套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多层次评价指标模型。接着又通过对江西成新农场内外部发展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找出了该农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最后,得出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制定(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发展战略)和战略实施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与人才保障)

梁将[4](2018)在《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主要是对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展开研究,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归纳总结,得出南宁市青秀区在精准扶贫工作政策的指引下所采用的几种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并分析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而为持续推动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事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调查研究表明,南宁市青秀区目前主要采用5个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其分别为“科技兴村”模式、“一镇一业”模式、“一村一品”模式、“城乡互帮”模式、“公司+农户”模式,给南宁市青秀区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这5个模式的推行,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逐渐形成规模产业,促使脱贫速度得以加快,农产品总产量增长,区域经济效益提升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成绩显着。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产业规模小型分散,“造血”扶贫功能有待强化;二是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扶贫动力不足;三是资金短缺,制约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四是贫困村(户)农业产业效益低,产业扶贫效果有待提高;五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低,贫困村(户)产业风险基金采集困难。存在的影响因素有:一是农户文化教育水平低,自主产业发展滞后;二是劳动力依然缺乏,性别、年龄比例失衡;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四是土地确权工作时间长,流转程度不够高且趋于被动;五是产业融合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业缺乏、批发市场规模小。这些问题与制约因素都需要解决或避免。因此,针对目前在农业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南宁市青秀区在后续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应该从完善构建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业扶贫被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产业风险防控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引导农户自主产业开发、突出市场主体,持续开发地域性特色主导产业着手,加快农业产业扶贫事业建设。

向小娇[5](2016)在《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品种抗瘟性改良》文中提出稻瘟病是危害水稻产量的重要生物胁迫之一。本研究一方面利用1219份种质资源在稻瘟病重病区进行不同时期的自然诱发鉴定和病情调查,筛选稻瘟病抗性材料,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检测材料中的抗性位点。另一方面,利用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9、Pigm和pi21的供体材料改良京作1号的稻瘟病抗性,以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Pi33、Pi1和香味基因fgr的供体材料改良宁粳43号的稻瘟病抗性和香味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1219份生育期较一致的种质资源在湖北恩施的重病区进行田间自然诱发和稻瘟病抗性评价,筛选出34份田间表现和稻瘟病抗性都较好的材料。通过对抗病材料进行30个稻瘟病菌籼稻小种的接种鉴定分析,证实其中17份材料的苗期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抗谱较广,可作为抗源材料。17份材料中,EJ0537、EJ0616和EJ0666的农艺性状也表现较好,具较大利用价值。2.利用6,350,347个SNP和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稻瘟病表型数据进行GWAS研究,阀值设为P<10-8。苗瘟和叶瘟关联的位点较少,而穗瘟关联位点较多,其中芭蕉病圃中籼稻群体的稻瘟病发病率数据的关联位点达1345个。所有检测到的关联位点附近搜索到69个已报道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和36个参与稻瘟病害应答调控的基因和一些新的候选R基因。GWAS初步定位结果还需要验证。3.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京作1号背景不同抗瘟性基因及其组合的改良系。采用15个籼稻小种和15个粳稻小种接种评价京作1号抗性改良系的苗期稻瘟病抗性,发现Pi9抗性改良系的抗性频率达100%,Pigm抗性改良系平均为90%,均极显着高于轮回亲本的抗性频率,且农艺性状与京作1号基本一致。pi21抗性改良系的抗性水平与京作1号没有明显差异,单株产量极显着低于京作1号。与轮回亲本相比,Pi9+pi21聚合系的抗性频率极显着提高,达到93.33%,但单株产量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证实了Pi9和Pigm都具有较大的育种利用价值,而基因pi21的应用需谨慎。4.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宁粳43号背景不同抗瘟性基因及其组合的改良系。采用15个籼稻小种和15个粳稻小种接种评价宁粳43号抗性改良系的苗期稻瘟病抗性,发现Pigm抗性改良系的抗性频率为80%,Pi33抗性改良系抗性频率为60%,均极显着高于轮回亲本的抗性频率。Pi33+Pigm聚合系的抗性频率为76.7%,介于两个单基因改良系的抗性频率之间。结果表明Pigm比Pi33抗谱更广,两者聚合可能存在负效应。香味基因的改良效果及其与稻瘟病抗性基因的聚合效应有待验证。5.Pigm在两个遗传背景下抗性频率均提高约40%,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不受遗传背景影响,可广泛用于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

邱密[6](2014)在《中国农业创新经纪人研究》文中指出“条块分割”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长久存在的难题,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推力不足的体制性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深层推进,中国已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农民对于农业技术和科技创新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政府统一化的技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和创新诉求。为了适应新的状况与需求,一些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开始在农业技术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为中国农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本研究将那些在农业创新过程中,促进跨界的知识传播、技术扩散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个人和机构定义为农业创新经纪人,他们通过各种服务和策略使农业知识、科技信息和创新成果为小农户、家庭农场和农商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者所接受,并应用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经营实践和商业化过程中。农业创新经纪人通常采用争取合作对象的信任、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搜索和社会联接能力、联接不同行动者集体协作等行为策略进行科技创新服务,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表达创新需求、建立农业创新资源整合的创新网络、推动资源整合与集成创新过程等。基于中国农业创新的现实状况以及农业生产经营者对科技创新服务的多重需求,论文主要分析讨论了四种类型的农业创新经纪人:以科技特派员为代表的系统型农业创新经纪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互助型农业创新经纪人;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资经销代理人为代表的市场型农业创新经纪人;以农业高校科技服务机构为代表的知识型农业创新经纪人。本研究以“行动者为导向”的研究方法为基础,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以上四种不同类型农业创新经纪人的行为动机、行动策略、社会作用等进行讨论,发现:农业创新经纪人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行为客观上推动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现代农业发展,完善了农业创新服务体系,加速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改变了传统以“研究”或“技术”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增加了农户家庭收入、提高了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中国农业创新经纪人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中国推进农业经营体制转换、加速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麻勇恒[7](2014)在《敬畏:苗族神判中的生命伦理》文中提出神判是初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制度,由此看来苗族的神判制度已有久远的历史。然而当今,苗族这种古老制度并没有随着现代法制不断普及和强化而消退,它依然在苗族地区如黔东南、松桃等地充满活力地存在着。这种古老的制度为何能够与现代法制并行?本研究发现:神判至今仍然被苗族民众用来处理村落社会纠纷和维持社会秩序,正是基于它背后有一套以“神性为尊”的生命伦理的存在。基于这一发现,本文从苗族的信、德、理三个视角探讨敬畏神性的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作用。从“信”的维度来看,苗族生命伦理的形成可能与苗族早期农耕生计模式下对植物生命神性的理解有关,它的基本法则是遵循“万类有命”、“万命共尊”与“万命互换”。生命被认为是“灵魂”与“肉体”合一的神性存在。所以,生命的主要责任是实现种族繁衍,求得生生不息,避免断裂。换言之,苗族人以追求生命的连续与繁衍作为世俗生命价值的最高境界;而确保肉体生命消失后灵魂生命得以转世或升华为神灵,则为他们神灵世界的最高追求。这意味着在苗族的生命观里,生命是一轮“封闭式的圆环”——生与死本来就没有边界。在这种正常死亡是生命升华的生命伦理观指引下,人虽贪生但并不怕死,因为正常死亡会使人变成神,并能回到祖先故地与先祖团聚。“德”被认为是苗族生命伦理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从“德”的维度看,凡是恃强凌弱、强取豪夺他人财物、趁人之危等均为失德行为。懂得敬畏被认为是德行的表征。神判仪式的高频率举行就意味着对德性不断地重塑和修补,因为一旦没有了德,生命伦理的根基也就缺失,人性就被扭曲,道德就会偏离社会规制的方向。苗族村落社会对生命伦理的操守,恰是神判导致灾厄报应所产生的敬畏对道德、神性不断强化的结果。苗族生命伦理观念中,“理”的基本内涵是“天理”。从这个维度来看,在苗族村落社会中,人人敬尊“天理”,而“神判”活动则是“天理”的展现与表达,所以使人人产生敬畏。人们相信只有通过神灵的裁决,公正、公平与正义才可能实现。正如本研究的个案所表明那样,规约一旦在神灵面前议定和起誓后,便成了附有神意的“公理”,人人必须无条件遵守,否则,违者必遭神罚。因此,敬畏成了苗族神性的生命伦理得以存在的基石,使得神判制度作为一套借用神性“致序”的地方性知识还在苗族村落社区活态运用,仍然是人们处理纠纷、应对不确定性优先选择的手段。

张奎[8](2015)在《辽宁盘锦市大米品牌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食品消费日益增长,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食品消费的增长,粮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社会性问题。如何在保障基本口粮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盘锦大米产自辽河三角洲腹地的盘锦市,独特的平坦地势、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返碱类型土壤使其具备了营养、外观、口感等方面的良好品质,从而使大米产业在当地农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盘锦大米品牌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得以快速成长。本文通过对盘锦大米品牌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出发,了解盘锦大米品牌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大米品牌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现状的深入调查出发,长年累月的大米品牌拥有企业面临诸如企业经营规模小,品牌支撑力度弱;经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品牌的持续强化;品牌建设中过度重视产品形式,深度品牌建设力度不足等问题,影响盘锦大米品牌的做强与做大;针对盘锦品牌建设与发展存在的上述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主观与客观双方面的分析,主观方面主要存在对品牌建设与管理认识误区、小富即安缺少长远规划、管理水平与经营理念落后导致,在客观方面,初期市场快速发展,阻碍了企业市场创新动力、市场规范化程度低,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与市场准入制度等影响品牌创新的积极性。针对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盘锦大米品牌战略发展的模式选择、品牌识别界定、品牌延伸、品牌管理及远景等方面发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盘锦大米品牌发展的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与背书品牌准入制度、扩大规模保障产品与品牌的可持续性、注重品牌内涵建设及适应需求变化不断进行品牌创新等发展建议。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盘锦大米品牌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方法及框架、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大米品牌研究的品牌理论与品牌发展的其他相关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盘锦大米品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盘锦大米品牌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为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发展思路;第五部分提出盘锦大米品牌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在全面进行回顾基础上,对盘锦大米品牌发展进行了展望。

熊志远[9](2010)在《亚洲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籼-粳分化代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遗传分化中主要的分化类型,长期以来也是栽培稻遗传分化及其利用研究的焦点。由于籼稻和粳稻之间在形态、生理、遗传以及对应的生境存在一系列差异,有些极端分化的籼稻和粳稻类型在杂交时存在显着的生殖隔离,因此,栽培稻被划分为籼稻亚种(O.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粳稻亚种(O.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本研究首次采用高效精确鉴定籼-粳分化的插入-缺失分子标记(Insertion/Deletion, InDel),系统阐明栽培品种的籼-粳遗传分化,并定量地确定籼-粳遗传分化的程度。本研究根据不同类型栽培稻品种的地域适应性,分析其地理分布规律,并分析海拔和纬度怎样影响这一分布,为进一步理解籼稻和粳稻种植区的划分提供依据;同时,籼稻和粳稻类型的精确鉴定,为其在育种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在分子辅助育种中有效地选择亲本的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栽培稻品种沿着海拔梯度的籼-粳分化及其分布:采用34对能够特异区分籼粳的InDel分子标记,分析了来自中国云南省的203份亚洲栽培稻品种和14份野生稻种,海拔梯度在450m到2350m之间。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栽培稻品种发生了显着的遗传分化,分成籼稻和粳稻两大类群,其中只有极少数的栽培稻和几乎所有的野生稻种表现为中间类型,没有发生分化;(2)籼稻适应区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采样区域,而粳稻更适应于海拔高于1400m的区域,表明籼稻对海拔具有很宽的适应范围,而粳稻则更适应于高海拔地区;(3)云南的栽培稻品种未出现大量的中间类型,表明在云南分化程度较高的籼稻和粳稻可能由其它地方引种而来,因此云南可能不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而是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2.栽培稻品种沿纬度梯度的籼-粳分化及其分布:采用34对InDel分子标记,对分布于亚洲南纬3°到北纬45°的纬度区间内的387个品种以及5个不同来源的非洲栽培稻品种和52个野生稻种群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1)亚洲栽培稻聚类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表明亚洲栽培稻发生了显着的遗传分化,而非洲栽培稻和野生稻则没有相应的遗传分化;(2)籼稻和粳稻沿纬度梯度的地理分布呈现不同的模式:籼稻在南纬2°到北纬40°的广大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粳稻则明显集中分布在高于北纬15°的地区;大部分的中间类型则分布在低于北纬27°的地区;(3)对取样区间的栽培稻类型的种植比例和各纬度梯度30年年均温的相关分析表明:籼稻的分布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粳稻的分布则对温差变化反应敏感;同样中间类型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因此,栽培稻沿着不同纬度梯度的籼-粳遗传分化以及地理分布与其所在环境的生态因子——温度紧密相关。3.为了进一步了解能够特异区分籼-粳的InDel分子标记与籼-粳遗传分化功能基因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与InDel分子标记紧密连锁的基因序列,发现有50条基因序列具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域。比对日本晴和93-11中获得序列结果发现:(1)与标记R2M10紧密相邻的基因序列存在90个变异;(2)与标记R4M43紧密相邻的基因序列存在19个变异;(3)与标记R8M46紧密相邻的基因序列存在18个变异;(4)与标记R3M10紧密相邻的基因序列存在1个变异,在420bp位置日本晴有一个缺失突变,93-1l在此位置插入碱基T,造成蛋白序列发生移码突变,且93-11中该基因在609bp位置提前终止。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序列并进行进一步验证其功能,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过程中所受到的选择作用,为栽培稻籼-粳分化的起源和形成机理提供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支持。

李军民[10](2007)在《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大米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稻谷年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0%。近年来,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及品质的提升,大米己成为我国大宗作物产品中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湖南省是我国稻谷生产第一大省,当前,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优质稻米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这种增长既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这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另一方面,湖南优质稻米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竞争,更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优质稻米质量涉及到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消费各环节,优质稻米产业面临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本论文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及消费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探讨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政府、优质稻米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正确认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提供依据,从而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湖南优质稻米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主要观点如下:(1)优质稻米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及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等指标。优质稻米产业链包括优质稻品种选育、优质稻生产、优质稻谷供应、优质稻米加工、优质稻米贮运、优质稻米销售、消费等功能环节,并对应不同的功能主体,各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2)促进优质稻米质量形成,既要抓好优质稻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等产前工作,又要搞好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工作,同时更要做好收购加工转化、市场推广等产后工作,各项工作必须环环相扣。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要使更多的稻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同时要积极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稻米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人们对稻米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化、安全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我国稻米产业向前发展。(3)大米在世界谷物生产与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与消费均主要集中在亚洲,因此世界大米贸易市场狭小,并具有垄断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同时,世界稻谷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稻米产量居世界首位,而贸易量仅占4%左右。日、韩市场的开放及美、欧削减对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但又面临来自泰国、越南与美国的竞争压力。(4)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具有生产条件的组合优势、产业开发优势、品质改良优势、“订单粮食”初具规模、企业带动功能不断增强,但其发展面临着品种更新换代、生产比较效益低、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稻米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5)湖南是我国籼稻主产区,也是籼米的主要消费地区。对湖南省稻米区域比较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等进行分析,湖南省稻谷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不明显,没有成本优势。(6)能否提高优质稻的种植效益是农户是否愿意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关键,也是农户决策理性的体现。对农户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与农户家庭中20-50岁农业劳动力人数、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含初中)的人数、从事农业劳动成员是否有人拥有技术特长或受职业培训呈正相关。(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中信息链、组织链、价值链、物流链管理及食品安全链进行实证分析。在信息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沟通技术(ICT),但信息在加工产业链中的流动不很流畅,信息共享不够充分;在组织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与农户主要是以市场为联系纽带,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加工企业难以得到优质稻米稳定供应与质量方面的保障;在价值链管理层面,目前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上的价值创新主要由农户、加工企业、销售商独立承担,产业链运作效率不高,价值创新成果有限;在物流管理层面,运输与仓储费用是加工企业最主要的物流成本,要从加工产业链管理中获得利益,关键是通过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在食品安全链层面,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质量报告、内部认证、外部认证来保障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内部质量控制程序而不是外部认证来验收稻谷,这是湖南省乃至全国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质量管理存在的一大缺陷。湖南省深加工企业的运作效率与组织效率都比初加工企业高,但深加工企业与初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的状态。(8)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选择性普遍增强,其选择内容由过去的单项选择(以价格选择为主)转为多项选择,包括优质稻米的安全、营养、质量、品种、外观、风味、价格、包装、产地以及服务等,优质稻米的需求在湖南呈增加趋势。影响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依据效用最大化原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花色、品种等差异性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在目前稻米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偏好将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政府确保优质稻米的高价与优质对等,促进优质稻米产业链持续发展。(9)对湖南金健米业、天龙米业的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股权投资和契约投资两种方式;组织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占主导地位。由于我国各地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为获取较高的产业链运行绩效,各主体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10)“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基本原则。湖南省龙头企业基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具有适度规模效益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实现了优质优价,保证了大米价格的稳定和所联结农户的利益。

二、香米水稻一超优一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米水稻一超优一号(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新闻编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Task description
    1.3 Special requirements on translation
    1.4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1.5 Research questions
Chapter Ⅱ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2.2 Translation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Ⅲ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Previous studies
    3.2 The evolu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3.3 The framework of adaptation theory
    3.4 The value and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Chapter Ⅳ Case Study
    4.1 Difficulties in social media news trans-editing for social media
        4.1.1 General challenges for news trans-editing
        4.1.2 Specific challenges for social media news trans-editing
        4.1.3 A quantitative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4.2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4.2.1 Condensation
        4.2.2 Addition
        4.2.3 Rewriting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Limitations
    5.3 Future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ces

(2)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多年生稻品质性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多年生稻育种和应用现状
    1.2 分子标记鉴定在香稻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1.3 水稻香味基因Badh2及其研究进展
    1.4 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相关基因Wx及其研究进展
    1.5 基因编辑技术
        1.5.1 基因编辑在作物育种中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1.5.2 ZFNs简介
        1.5.3 TALENs简介
        1.5.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
        1.5.5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的作用原理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香稻资源分子鉴定和筛选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水稻种质资源和野生稻材料
        2.1.2 DNA提取及检测
        2.1.3 分子标记
        2.1.4 稻米品尝方法和外观品质图片采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稻香味基因分子标记筛选检测
        2.2.2 水稻种质资源香味基因分子鉴定
        2.2.3 水稻种质资源香味性状鉴定
        2.2.4 香米外观品质鉴定
    2.3 讨论
3 利用CRISPR/Cas9 定点编辑香味基因Badh2 和糯性基因Wx
    3.1 试验材料
        3.1.1 多年生稻材料
        3.1.2 载体和菌株
        3.1.3 主要仪器
        3.1.4 实验试剂及各类培养基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相关试验方法
        3.2.2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的载体构建
        3.2.3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
        3.2.4 转基因植株分子和表型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多年生稻PR23 香味基因Badh2 和云大107 糯性基因Wx靶点设计及基因型检测
        3.3.2 Badh2和Wx基因g RNA表达盒的构建
        3.3.3 pRHCas9-Badh2和pRHCas9-Wx目的载体构建
        3.3.4 多年生稻PR23、云大107转基因植株分子鉴定
        3.3.5 突变转基因株系籽粒表型鉴定
    3.4 讨论
4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现代农业研究现状
        1.2.2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2.3 不同主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现代农业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2.1.2 现代农业发展的演变及特征
        2.1.3 现代农业的衡量指标
    2.2 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2 可持续农业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3 战略管理理论
        2.3.1 战略管理的概念
        2.3.2 战略管理的内容
        2.3.3 发展战略
第三章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与发展综合评价
    3.1 江西成新农场概况
    3.2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3.2.1 硬件建设
        3.2.2 软实力发展
    3.3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3.3.1 多指标评价模型构建
        3.3.2 数据标准化
    3.4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果评价和分析
        3.4.1 结果评价
        3.4.2 结论分析
第四章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
        4.1.1 政策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生态环境
    4.2 内部环境
        4.2.1 组织机构健全
        4.2.2 科技支撑有力
        4.2.3 管理模式先进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挑战
第五章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制定
    5.1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5.1.1 总体目标
        5.1.2 具体目标
    5.2 战略任务
        5.2.1 打造高效农业展示区
        5.2.2 打造农业科研示范区
        5.2.3 打造特色养殖繁育区
        5.2.4 打造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区
        5.2.5 打造林业绿化防护区
        5.2.6 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区
        5.2.7 建设生态健康养老基地
        5.2.8 建设法治教育警示基地
    5.3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5.3.1 高产孵化区位发展战略
        5.3.2 院士引领产业发展战略
        5.3.3 智慧农场科技发展战略
        5.3.4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第六章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6.1.1 以现代农业战略为目标,鼓励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
        6.1.2 以现代农业供给为导向,打造精品私人订制工程
        6.1.3 以现代农业人才为核心,深化人力资源战略实施
    6.2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组织保障
        6.2.2 制度保障
        6.2.3 人才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4)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资料搜集法
    2.3 实地调查法
    2.4 抽样问卷调查法
    2.5 案例研究法
    2.6 综合分析法
第三章 产业扶贫相关理论
    3.1 精准扶贫理论
    3.2 增长极理论
    3.3 资源禀赋理论
    3.4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
    3.5 技术创新理论
第四章 南宁市青秀区贫困现状及产业扶贫模式
    4.1 南宁市青秀区贫困现状
    4.2 产业扶贫模式
        4.2.1 “科技兴村”模式
        4.2.2 “一镇一业”模式
        4.2.3 “一村一品”模式
        4.2.4 “城乡互帮”模式
        4.2.5 “公司+农户”模式
第五章 南宁市青秀区产业扶贫的功能
    5.1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规模产业形成
    5.2 加快完成脱贫任务,保证脱贫工作成果
    5.3 农业产业效能提升,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
    5.4 区域产业经济效益提升,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六章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存在问题
    6.1 产业规模小型分散,“造血”扶贫功能有待强化
    6.2 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扶贫动力不足
    6.3 资金短缺,制约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
    6.4 贫困村(户)农业产业效益低,产业扶贫效果有待提高
    6.5 农业保险覆盖面低,贫困村(户)产业风险基金采集困难
第七章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制约因素
    7.1 农户文化教育水平低,自主产业发展滞后
    7.2 劳动力依然缺乏,性别、年龄比例失衡
    7.3 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
    7.4 土地确权工作时间长,流转程度不够高且趋于被动
    7.5 产业融合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业缺乏、批发市场规模小
第八章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对策
    8.1 构建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产业科技服务效益
    8.2 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8.3 完善产业扶贫被套设施建设
    8.4 建立健全产业风险防控机制
    8.5 加快推动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引导农户自主产业开发
    8.6 突出市场主体,持续开发地域特色主导产业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的选择性
        9.1.2 南宁市青秀区产业扶贫发展与制约因素
        9.1.3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与政府参与角色
        9.1.4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科技与产业扶贫
    9.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5)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品种抗瘟性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稻瘟病的抗性机理
    1.2 稻瘟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1.3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4 稻瘟病抗性基因聚合育种
    1.5 问题与展望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种质资源稻瘟病抗性材料筛选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与试验地点
        2.1.2 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稻瘟病抗性
        2.1.3 苗期接种鉴定病圃抗性材料的抗性水平
        2.1.4 病圃抗性材料农艺性状及粒型性状考察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
        2.2.2 苗期接种鉴定结果
        2.2.3 农艺性状及粒型性状考察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种质资源田间稻瘟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技术路线
        3.1.3 群体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3.1.4 系数矩阵和特征矩阵评估
        3.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6 关联候选基因整理及生物信息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苗叶穗瘟发病情况分布
        3.2.2 群体分化与主成分分析
        3.2.3 苗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4 叶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5 穗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6 关联位点候选基因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京作1号的稻瘟病抗性改良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DNA提取
        4.1.3 PCR扩增与PAGE电泳
        4.1.4 分子标记的筛选
        4.1.5 京作1号改良技术路线
        4.1.6 稻瘟病抗性鉴定
        4.1.7 农艺性状考查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性基因Pi9、Pigm和pi21的分子标记辅助导入与聚合
        4.2.2 抗性改良株系的稻瘟病抗性表现
        4.2.3 抗性改良株系的农艺性状评价
    4.3 讨论
第五章 宁粳43号的稻瘟病抗性和香味的分子改良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分子标记筛选
        5.1.3 稻瘟病抗性和香味改良技术路线
        5.1.4 稻瘟病抗性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Pigm、Pi33、Pi1和fgr的导入系或聚合系
        5.2.2 各株系的稻瘟病抗性评价
        5.2.3 不同遗传背景下Pigm抗谱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中国农业创新经纪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关于农业创新体系的研究
        1.2.2 关于农村和农业创新经纪人的研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农业创新经纪人相关理论
    2.1 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2.2 农业创新经纪人概念界定
        2.2.1 创新经纪人
        2.2.2 农业创新经纪人
    2.3 农业创新经纪人的主要功能
    2.4 农业创新经纪人的行动策略
第三章 中国农业创新经纪人的研究框架
    3.1 农业创新经纪人的特征
    3.2 农业创新经纪人的主要类型
        3.2.1 国外农业创新经纪人的主要类型
        3.2.2 中国农业创新经纪人的主要类型
    3.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 系统型农业创新经纪人
    4.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1.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
        4.1.2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与探索
    4.2 科技特派员制度设计与发展实践——以“宁夏模式”为例
        4.2.1 “宁夏模式”的制度设计
        4.2.2 科技特派员农业创新服务行为动机
        4.2.3 科技特派员农业创新服务行动策略
    4.3 科技特派员农业创新服务的社会作用
    4.4 小结
第五章 互助型农业创新经纪人
    5.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与发展
    5.2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行为分析
        5.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行为动机
        5.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行动策略
    5.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市场型农业创新经纪人
    6.1 市场型农业创新经纪人Ⅰ:龙头企业
    6.2 典型案例:河北秦皇岛嘉诚商贸集团
        6.2.1 河北秦皇岛嘉诚商贸集团科技服务行为动机
        6.2.2 河北秦皇岛嘉诚商贸集团科技服务行动策略
    6.3 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作用
    6.4 市场型农业创新经纪人Ⅱ:农资经销代理人
    6.5 农资经销代理人农业科技服务行为分析
        6.5.1 农资经销代理人农业科技服务行为动机
        6.5.2 农资经销代理人农业科技服务行动策略
    6.6 农资经销代理人的社会作用
    6.7 小结
        6.7.1 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7.2 农资经销代理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第七章 知识型农业创新经纪人
    7.1 典型案例: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
    7.2 “科技小院”农业科技服务行为分析
        7.2.1 “科技小院”农业科技服务行为动机
        7.2.2 “科技小院”农业科技服务行动策略
    7.3 “科技小院”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社会作用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8.1 农业创新经纪人对中国农业创新的意义
        8.1.1 农业创新经纪人研究丰富了农业创新体系理论
        8.1.2 中国多元化农业创新经纪人是对传统农业推广者的有力补充
        8.1.3 农业创新经纪人对中国农业创新服务体系的意义
    8.2 中国农业创新经纪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8.3 促进中国农业创新经纪人发展的几点思考
        8.3.1 政府在促进农业创新经纪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8.3.2 转变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由主导者变为协助者
    8.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研究过程概要
    附录二 访谈对象情况简介
    附录三 主要人物访谈提纲汇总
作者简介

(7)敬畏:苗族神判中的生命伦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关于神判研究的回顾
    1.3 “敬畏”与“生命伦理”的研究回顾
        1.3.1 关于敬畏研究的观点
        1.3.2 关于生命伦理研究的观点
        1.3.3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1 生命伦理:人类危机的化解
        1.4.2 生命伦理:人类发展的反思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3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神判依存的乡土及其概况
    2.1 田野点的概况
        2.1.1 贵州:苗族文化的核心区
        2.1.2 松桃与松桃苗族
        2.1.3 苗王城
        2.1.4 响水洞村
        2.1.5 纪巧村
    2.2 几个关键词的界定
        2.2.1 神判
        2.2.2 神
        2.2.3 敬畏
        2.2.4 生命伦理
    2.3 神判作为一套地方性知识存在的种类
        2.3.1 是非曲直判
        2.3.2 吉凶判
        2.3.3 按时间分:过去判与未来判
    2.4 神判作为一套地方性知识存在之规仪
        2.4.1 歃血神判术语及其语义解码
        2.4.2 苗族“歃血神判”之规仪
        2.4.3 苗族“歃血神判”仪式中的规则与禁忌
    2.5 神判作为一套地方性知识存在的构成要素
        2.5.1 神
        2.5.2 秩序的不确定性
        2.5.3 “判”的执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苗族生命伦理中的“信”
    3.1 相信生命神性永存
        3.1.1 生命是一种神性的存在
        3.1.2 生命是一种完美的存在
        3.1.3 苗族丧葬习俗中的“死丑”与“死好”
    3.2 相信神灵与人同在:麻、唐二氏的历史结盟
        3.2.1 麻氏的入驻:基于神性的指引
        3.2.2 麻、唐二氏缔结兄弟盟约的背景
        3.2.3 麻、唐二氏缔结兄弟盟约的过程
    3.3 相信神灵威严而不容冒犯
        3.3.1 神意不可违
        3.3.2 尊神意则兴
        3.3.3 违神意必遭灾
    3.4 信仰巫师有神圣的权力
        3.4.1 权力的本质及其来源的两个维度
        3.4.2 苗族巫师的本底角色的探源
        3.4.3 男性巫师作职业群体的社会职能
        3.4.4 世俗权力扩张与神性权力的衰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苗族生命伦理中的“德”
    4.1 神判对道德秩序的建构逻辑
        4.1.1 苗族生命伦理“德”的内涵
        4.1.2 报应与灾厄的常态化归因
        4.1.3 神判场域中的“报应”理解
        4.1.4 神判是对公平的呵护
        4.1.5 神判是对横蛮的惩处
        4.1.6 神判是对强恶的制约
        4.1.7 神判是对信任的重建
    4.2 生命罹难事件的道德诠释维度
        4.2.1 生命罹难的道德解释:对神性生命伦理的建构
        4.2.2 苗族道德秩序中的母性尊严
        4.2.3 神判遭厄符合道德建构的预期
    4.3 敬遵神性,操守道德
        4.3.1 报应灾厄被确认的条件及其表征
        4.3.2 失信于人与诬陷他者乃失德
        4.3.3 男怕得盗名,女忌得蛊份
        4.3.4 神判与惩奸锄恶
        4.3.5 神判与社区动员
        4.3.6 敬畏神判,操守道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苗族生命伦理中的“理”
    5.1 敬尊“理”的文化表达
        5.1.1 “理”生成的信仰基础
        5.1.2 “理”之内涵的文化表达
        5.1.3 依“理”致序,化解纠纷
        5.1.4 尊“天理”甚于法律
    5.2 人神共遵社会公理
        5.2.1 人神共遵公理,遏制贪心
        5.2.2 人神共遵禁忌:遏制对群体的背叛与凌驾
        5.2.3 对群体利益的出卖遭报应
    5.3 生命平等,神随众意
        5.3.1 生命平等
        5.3.2 神随众意
        5.3.3 求平等但遵公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案例索引
附录 B: 神判诅咒选译
附录 C: 相关的示意图解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课题研究与奖励

(8)辽宁盘锦市大米品牌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大米品牌的相关理论
    2.1 品牌相关理论
    2.2 其他相关理论
第三章 盘锦市大米品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盘锦市基本概况
    3.2 盘锦大米品牌发展现状
    3.3 盘锦大米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 盘锦大米品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第四章 盘锦大米品牌发展思路
第五章 促进盘锦大米品牌发展的对策
    5.1 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背书品牌准入制度
    5.2 扩大产业规模,保障产品与品牌的可持续性
    5.3 引导自主品牌注重内涵建设
    5.4 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组织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亚洲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栽培稻的分类地位及其起源与驯化
        1.1.1 分类地位
        1.1.2 祖先种
        1.1.3 起源与驯化
    1.2 栽培稻的籼-粳分化
        1.2.1 栽培稻的分化
        1.2.2 籼-粳分化以及亚种间差异
        1.2.3 籼-粳分化的途径
        1.2.4 现存问题及研究意义
    1.3 栽培稻籼-粳分化的研究方法
        1.3.1 形态学和生理学
        1.3.2 分子标记
        1.3.3 InDel分子标记的优势
        1.3.4 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栽培稻品种的籼-粳遗传分化
        1.4.2 沿海拔梯度和纬度梯度的分化和分布
        1.4.3 与籼-粳相关分子标记连锁的基因初步分析
第二章 栽培稻沿着海拔梯度的籼-粳遗传分化及其分布规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稻种材料
        2.2.2 取样设计
        2.2.3 DNA提取与纯化
        2.2.4 InDel位点选择及PCR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品种内籼-粳分化
        2.3.2 品种间籼-粳分化
        2.3.3 籼-粳类型鉴定及其地理分布
        2.3.4 籼、粳稻沿海拔梯度的分布
        2.3.5 籼、粳稻数量与海拔变化的相关
    2.4 讨论
        2.4.1 栽培稻沿海拔梯度的显着籼-粳分化
        2.4.2 籼稻和粳稻沿海拔梯度的地理分布
        2.4.3 籼稻和粳稻的引种适宜海拔
第三章 栽培稻沿纬度梯度的籼-粳遗传分化及其分布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取样设计
        3.2.3 种子萌发与幼苗培养
        3.2.4 分子实验程序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亚洲东部和东南亚地区栽培稻的遗传分化
        3.3.2 栽培稻的地理分布和遗传关系
        3.3.3 年平均温度和纬度梯度的关系
        3.3.4 籼稻和粳稻沿纬度梯度的地理分布
        3.3.5 中国和东南亚栽培稻多态性指数比较
    3.4 讨论与分析
        3.4.1 栽培稻的遗传分化
        3.4.2 栽培稻的地理分布和类型鉴定
        3.4.3 籼-粳遗传分化及其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
        3.4.4 鉴定籼-粳为育种应用提供分子背景
第四章 与InDel分子标记连锁的功能基因初步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种子萌发和总DNA提取与纯化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分子实验验证
        4.2.5 特异片段测序和数据比对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与分子标记连锁的功能基因
        4.3.2 基因序列的潜在功能
        4.3.3 分子生物学验证结果
        4.3.4 与分子标记连锁的基因序列在籼-粳中的差异
    4.4 讨论
        4.4.1 与InDel分子标记连锁的基因分析的意义
        4.4.2 籼-粳分化基因序列的信息挖掘
        4.4.3 籼-粳分化机理的基因组探索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和已投稿的论文
附表
致谢

(10)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论文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农业产业链理论
        1.1 产业链的科学内涵
        1.2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1.3 农业产业链相关研究
    2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2.1 供应链的内涵
        2.2 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
        2.3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研究
    3 产业组织理论
        3.1 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
        3.2 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研究
第三章 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系统认识
    1 优质稻米质量形成分析
        1.1 农业标准与稻米品质的内涵
        1.2 稻米品质分类分级与质量标准
        1.3 产业链功能环节影响优质稻米的质量形成分析
    2 世界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2.1 世界稻谷生产持续发展
        2.2 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是稻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2.3 稻谷销售、贸易竞争激烈
        2.4 稻米消费缓慢增长
    3 中国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3.1 稻米(稻谷)生产持续发展,但优质率不高
        3.2 稻米总体供需平衡,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
        3.3 稻米加工业有所发展,但加工转化率仍较低
        3.4 挑战与机遇并存,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4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4.1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优势
        4.2 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竞争力分析
    1 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1.1 竞争力理论
        1.2 稻米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分析
        2.1 湖南省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2.2 湖南省优质稻谷(米)贮藏加工
        2.3 湖南省优质稻米消费分析
        2.4 湖南省优质稻米国内外贸易分析
    3 湖南省优质稻米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
        3.1 区域比较优势
        3.2 成本优势比较
        3.3 价格优势比较
        3.4 质量优势比较
        3.5 信誉优势比较
        3.6 技术优势比较
    4 提高湖南稻米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4.1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
        4.2 守住耕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稻米生产的综合效益
        4.3 培育绿色精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4.4 进一步搞好以稻米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
        4.5 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优质稻米产业链
第五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实证分析
    1 湖南省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分析
        1.1 研究背景
        1.2 调查与数据
        1.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1.5 结语与建议
    2 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管理实证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调查与数据
        2.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4 优质稻米加工行业产业链效率分析
        2.5 结语与建议
    3 湖南省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消费实证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调查与数据
        3.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3.5 结语与建议
第六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1 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2 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2.1 案例一: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2.2 案例二:天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3 案例分析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1 主要研究结论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2 强化优质稻米产业链主要功能环节
        2.3 创新优质稻米产业制度
        2.4 完善优质稻米产业链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课题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香米水稻一超优一号(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新闻编译实践报告[D]. 付晨帅.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多年生稻品质性状[D]. 刘俊雄. 云南大学, 2020(08)
  • [3]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黄日德.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2)
  • [4]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研究[D]. 梁将. 广西大学, 2018(12)
  • [5]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品种抗瘟性改良[D]. 向小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6]中国农业创新经纪人研究[D]. 邱密.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7]敬畏:苗族神判中的生命伦理[D]. 麻勇恒. 清华大学, 2014(09)
  • [8]辽宁盘锦市大米品牌化对策研究[D]. 张奎. 延边大学, 2015(01)
  • [9]亚洲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D]. 熊志远. 复旦大学, 2010(12)
  • [10]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D]. 李军民.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