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电网首台智能稳控装置

一、湖北电网首套智能稳定控制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曹更新,刘刚,宋湘萍[1](2021)在《深圳网荷智能互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乌东德水电站送出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的投运,为保证特高压直流严重故障时电网的频率和电压稳定,设计了以企业可中断负荷为精准控制对象的深圳网荷智能互动系统。重点阐述了深圳网荷智能互动系统的整体方案,分析了系统各层级装置的控制策略和装置功能,介绍了控制终端的3种通信接入方式。作为南方电网的首套网荷智能互动系统,深圳网荷智能互动系统已建成投运。现场联调和应用情况说明,它拓展了电网故障时的可控资源,提高了切负荷控制的精细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用户停电的干扰,丰富了深圳电网的安全稳定控制手段。

李辉,陈江波,陈维江,田野,万保权,戴敏,邵苠峰,尹晶,杜砚,吴雪琼,程婷[2](2021)在《基于真型试验平台的配电网柔性消弧实证测试研究》文中认为介绍了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10 kV真型试验平台,该平台具有网架结构多态重构、接地方式灵活切换、试验场景一键顺控、多态故障灵活复现和多元负荷随机接入能力的特点,解决了配电网真实故障不易复现的难题。通过试验平台可对配电网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全面实证测试与长期带电考核。利用试验平台复现了配电网不同过渡电阻接地、间歇性弧光接地故障,开展了新型配电网接地故障柔性消弧处置成套装置的实证测试,验证了该新型装置选相、选线的正确性和故障点补偿效果,并开展了3 h长时补偿试验考核,对装置主要部位进行红外测温,验证了该装置长时运行的可靠性。通过真型试验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有效解决了配电网新设备考核不够全面的难题,促进了配电网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支撑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综合提升。

孔志鹏[3](2020)在《多源船舶岸电系统设计与仿真》文中认为船舶靠港后使用岸电取代船上的辅机为负载供电可以有效控制港口的污染排放。在一些市电接入困难或市电不稳定的边远港口,风、光发电接入的多源岸电技术研究有助于船舶岸电的推广应用。论文对多源船舶岸电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风、光发电和LNG燃气发电等多种供电方式的岸电系统,建立了多源岸基电源的仿真模型,并对控制策略和船岸并网过程进行了系统仿真分析。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风光多源可增容岸电结构设计。分析了船舶岸电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了风光多源可增容岸电系统,可根据船舶负载需求实现岸电容量的逐级增容;建立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电源的仿真模型,研究建立了多源岸电并离网操作流程以及整体仿真系统。(2)风光多源岸基电源设计。针对应用需求对光伏电源和风力电源进行了选型配置研究,并对光伏电池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了风光储能系统,为提高储能系统蓄电池健康状态的准确监测,设计了一种基于灰色模型和RBF神经网络的蓄电池SOH实时估算系统。(3)船舶岸电并网控制系统仿真。研究建立了岸电和船舶电力的数学模型及仿真结构模型,分析了岸电的并网条件、并网流程及无缝并网原理,研究了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和下垂控制的并网控制方法,对岸电并网逆变器的进行了建模分析和控制仿真,通过对船岸并网控制策略及多源岸电并网控制方法的仿真,验证了控制模型的正确性和稳定性。(4)移动式LNG岸电系统设计与仿真。采用燃汽轮机发电机组作为岸基电源,设计了燃气轮机转速控制、加速度控制、温度控制、燃料控制等各环节的数学模型,搭建了移动式岸电的仿真模型,对移动式LNG岸电的并网控制策略以及并网、离网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和验证。

丁梦妮[4](2020)在《特高压交直流接入后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电网公司根据江西电网的用电需求及对华中电网的整体规划,计划在江西建设特高压交直流工程。预计2020年投运雅中~江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新建南昌换流站;预计2021年华中电网荆门~武汉~南昌~长沙~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双环网投运。特高压交直流投运后,江西电网最高电压等级由500kV连续跨越至1000kV,之前单一的超高压交流电网架构也将转型升级为特高压交直流并存的混联电网,电网的转型升级也将使电网的各方面特性发生巨大变化,如交直流耦合特性更加复杂,全网阻尼转矩/惯量水平整体下降,电压稳定特性下降等。电网受到严重故障扰动时的恢复能力也会下降,更容易出现大面积停电从而导致系统崩溃,江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电网第三道防线作为极端紧急状态下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承受第Ⅲ类严重故障扰动时可以采取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解除故障,防上系统发生大面积停电和全网崩溃性事故。因此在特高压交直流接入前对系统进行故障模拟,研究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的现有配置在江西电网发生严重故障时是否能够有效的解除故障、使电网快速恢复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PSASP仿真软件,根据2021年江西电网规划情况对江西电网进行建模,分别对死区故障、中开关拒动故障、雅中直流跨越故障三种严重故障进行故障仿真,并验证了属于第三道防线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鄂赣联络线解列、切机、切负荷等措施可以解决大部分故障,但仍存在一些站点的故障是现有配置无法解决的,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对第三道防线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刘欢[5](2019)在《在线供电模式的移动储能装置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能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用电需求的迅猛增长[1],供电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突然的断电必然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造成破坏,特别是针对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来说[2],一朝发生电力中断情况,将会带来巨大的政治影响以及经济损失。目前常用的应急保电设备主要以柴油发电机组为主,同时也有飞轮储能设备在电力应急保障的应用,举世瞩目的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洲运动会等重要的活动中均有应急电源车的使用,担负着重要会场电力供应的任务。这些成功的案例,推动着现代应急电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移动式应急电源车主要以柴油机为主,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研究开发能够替代传统柴油机的新型移动式供电系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3]。本文介绍了以电池储能为平台的移动式供电系统的特点和组成结构,详细阐述了在线供电模式移动储能装置的功率转换装置、监控系统及系统集成设计等内容,并分析了移动式电池储能供电系统的并网运行控制技术、应用需求及应用模式,创新性的提出了移动储能串联、并联及母联三种接入运行模式,同时对移动储能系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内容对开发新型移动式电池储能供电系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玉麟[6](2019)在《特高压入赣特性分析及对江西电网二、三道防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网公司特高压工程建设规划,预计2021年雅中-江西±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和华中电网荆门-武汉-南昌-长沙-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将相继投运。江西电网结构将由单一的超高压交流环网转型升级为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电网特性及其运行控制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江西电网本身负荷较小、峰谷差较大,与外界交流联系较弱,大容量电力馈入后更有可能造成元件过载、受端发生暂态稳定问题。因此,特高压入赣对江西电网的第二、三道防线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2021年特高压交直流接入江西电网为研究背景,以2021年规划数据为基础。通过PSASP仿真软件对特高压交直流馈入江西电网后电网特性进行分析,并对电网二、三道防线适应性及其策略优化进行研究。对于特高压交直流馈入特性研究,根据交直流投运时序。从潮流约束和暂稳约束两大方面,分析了交流环网投运前后基于受端电网约束的直流馈入能力,并得出不同约束条件下直流馈入的极限值。通过对比交流环网投运前后直流馈入极限的差异得出结论,若不考虑长南线南送的极端运行方式,直流馈入极限提升量达到3900MW。验证了交流环网工程的投运对直流馈入极限有较大提升。通过典型同塔双回线路同跳故障和直流双极闭锁故障研究第二道防线稳控措施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大容量直流馈入江西电网后,现有稳控切负荷量略显不足。建议将大负荷方式下可切负荷量提升至1500MW左右,并需考虑直流功率速降措施。可保证在正常方式下,故障后稳控措施有较好的适应性;在检修方式下,需对交直流功率进行预控,可使故障后稳控措施有较好的适应性。针对江西电网现有的第三道防线难以应对特高压直流接入后第三类扰动故障带来的稳定性问题。提出通过低压减载继电器快速动作的解决方案,并给出直流跨越故障和中开关拒动故障后的低压减载设置方案,仿真验证其有良好的适应性及可靠性。同时通过研究严重故障下机组的同调性,找出江西同调机群,并分析江西电网内部解列断面,提出优先设置解列点的位置。

张克宇[7](2019)在《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是减轻环境负担、节约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小水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九江地区非统调小水电较为分散,据统计达289座,总装机容量为563.679MW,长期以来,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非统调电厂设备落后,管理效率低下,每年均发生因电网调度无法监控非统调电厂运行状况导致的线路跳闸和电器烧毁事件,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接入电网调度系统的需求,考虑现场设备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光纤组网、载波组网、GPRS无线组网等几种组网方式的优劣,最终确定GPRS无线组网的方式,根据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现场设备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基于GPRS公网的非统调电厂专用网络,实现了厂站端与主站端的实时通信,并对九江地区远程监控系统的主站和RTU进行设计和设备选型,实现电网调度对非统调电厂的远程在线监测,解决了以往非统调电源运行数据缺失问题,加强了全口径发电数据采集与统计工作,全面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电网企业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为提升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程青青[8](2019)在《含大规模光伏接入的区域互联系统低频振荡分析及阻尼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静止发电单元,大规模光伏接入会对系统阻尼特性造成影响,特别是大型区域互联电网联络线极易因缺乏阻尼而发生低频振荡,因此本文以光伏接入区域互联系统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大规模光伏接入对系统低频振荡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光伏直接参与抑制低频振荡的无功阻尼控制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光伏电站以及同步发电机组的动态特性,建立了单级式光伏电站以及同步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基于此,采用线性化分析方法,详细推导了光伏接入前与接入后的多机系统线性化模型,并初步分析了光伏接入对系统机电振荡的影响。2)以四机两区域系统以及8机36节点系统为算例,采用模式分析法以及TLS-ESPRIT法,针对光伏替换同步机组和光伏直接接入电网这两种研究策略,详细分析了光伏并网对区域互联系统局部振荡以及区间振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研究策略下,光伏并网会对系统阻尼特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与光伏并网点、并网容量等因素也有关。3)针对光伏并网系统的弱阻尼区间模式,研究了光伏参与抑制系统低频振荡的无功阻尼控制策略。首先基于伪随机信号以及MATLAB的ident工具箱完成了系统降阶开环传递函数的辨识;然后综合考虑待选信号的可观性和鲁棒性,基于留数指标以及留数比指标选择控制器广域输入信号;接着借鉴传统PSS的结构,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光伏附加阻尼控制器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将考虑多种运行状态的控制器参数整定问题转换成基于光伏并网系统机电振荡特征值的目标函数寻优问题,确保了控制器的鲁棒性;最后基于四机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扰动或者运行状态下,本文所设计的光伏阻尼控制器均能快速平息振荡,且与基于单个运行状态设计的控制器相比,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与鲁棒性。

吴闯[9](2018)在《智能变电站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智能变电站技术、设备的发展,推动了智能变电站的大量工程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次设备智能化水平较低、二次系统集成度不高、在线监测系统分散布置、功能单一、系统调试能力不足,检修维护效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当前智能变电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具备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更加紧凑、信息一体化、应用更高级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以及智能变电站现场调试、集中集成调试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以智能变电站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系统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系统结构及其关键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包括IEC61850协议体系、一次设备在线监测原理、过程层设备原理、间隔层设备原理、站控层设备原理等内容。其次,基于220千伏北湖智能变电站,提出了该变电站工程配置方案,包括一次设备配置、层次化继电保护配置、网络组网方式,重点分析智能一次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方案和二次设备集成方案。最后,针对北湖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在二次系统有较大差异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阐述并总结了北湖智能变电站的集中集成测试技术及现场测试技术,为新设备启动投运前的调试、验收工作提供借鉴。

朱锐钦[10](2017)在《水乡莞城片区电网稳控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电力系统在大扰动下一旦失去稳定,往往造成大范围、长时间停电,重则可能使电力系统崩溃和瓦解,所以历次大停电事故都受到各国政府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各个国家对电网的稳定控制都非常重视,且各国电网结构及存在的问题不同,其侧重面也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东莞水乡莞城片区电网研究和实施相应的安全稳定控制措施,合理地配置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对提高现有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电网控制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对水乡莞城片区电网稳控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论述。其次,在分析和计算水乡莞城片区区域电网稳定性的基础上,结合水乡莞城片区的区域稳定控制系统的实际需求,根据主变下送过载联切负荷动作逻辑、500kV线路过载联切负荷动作逻辑等方法,深入分析并重新设计其稳定控制策略,将稳控装置升级为PCS-992型稳定控制装置;此外,对整个稳定控制系统的信息接入、通信站点规模、通信网络设置与协议制订也进行全面的修订。通过前述工作,使得该稳定控制系统安全有效地完成区域电网稳定控制功能,大大提高了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性,根据水乡控制子站、莞城控制子站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改造方案及控制策略。最后,仔细分析了升级改造工程工作中存在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电网安全等风险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使该稳控系统符合工程实际要求,具备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二、湖北电网首套智能稳定控制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电网首套智能稳定控制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网荷智能互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网荷智能互动系统架构
    1.1 总体架构
    1.2 装置配置
2 各层级负荷控制装置功能与控制策略
    2.1 网荷控制主站
    2.2 网荷控制子站
    2.3 常规控制子站
    2.4 网荷控制终端
3 网荷控制终端通信接入方式
    3.1 专用光纤星型接入就近站
    3.2 专用光纤环网接入就近站
    3.3 5G通信试点接入方案
4 系统实施与联调
5 结论

(2)基于真型试验平台的配电网柔性消弧实证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真型配电网试验平台
    1.1 整体规划
    1.2 试验电源
    1.3 配电网网架
    1.4 多元负荷
    1.5 组态式试验监控主站
2 实证测试
    2.1 试验系统条件
    2.2 试验结果分析
3 结语

(3)多源船舶岸电系统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岸电发展状况
        1.2.2 风光发电技术在岸电领域应用现状
        1.2.3 移动式岸电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风光多源可增容岸电系统结构设计
    2.1 船舶岸电系统整体结构
    2.2 风光多源可增容岸电系统
        2.2.1 风光多源岸电系统结构
        2.2.2 多源可增容岸电系统结构
        2.2.3 岸电系统并离网操作流程
    2.3 风光多源可增容岸电系统仿真结构
        2.3.1 风力电源仿真结构
        2.3.2 光伏电源仿真结构
        2.3.3 风光多源岸电系统仿真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光多源岸基电源设计
    3.1 光伏电站选型及配置
        3.1.1 选址原则
        3.1.2 光伏电池组件
        3.1.3 光伏逆变器
    3.2 光伏电池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3.2.1 光伏电池基本原理
        3.2.2 太阳能电池数学模型
        3.2.3 光伏电池特性分析
        3.2.4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模型
    3.3 风力发电选型与配置
        3.3.1 选型原则
        3.3.2 风力发电机组
        3.3.3 风机控制器
    3.4 风光储能系统设计
        3.4.1 储能系统选型与配置
        3.4.2 储能电池管理系统设计
    3.5 储能电池SOH实时估算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岸电并网控制系统仿真
    4.1 船舶岸电并网控制总体仿真结构
    4.2 岸侧电力系统仿真结构
        4.2.1 岸电整流器数学模型
        4.2.2 岸电逆变器数学模型
    4.3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结构
        4.3.1 柴油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
        4.3.2 同步发电机及其励磁控制系统模型
    4.4 船舶岸电并网原理
        4.4.1 船舶岸电并网过程
        4.4.2 船舶岸电并网条件
    4.5 岸电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4.5.1 虚拟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4.5.2 虚拟同步发电机功频控制器模块设计
        4.5.3 虚拟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器模块设计
        4.5.4 虚拟同步发电机仿真实验与分析
    4.6 下垂控制
        4.6.1 下垂控制原理
        4.6.2 功率环控制器设计
    4.7 多源船舶岸电系统并网控制仿真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式LNG岸电系统设计与仿真
    5.1 移动式岸电系统结构
    5.2 燃气轮机数学模型
        5.2.1 转速控制环节
        5.2.2 加速度控制环节
        5.2.3 温度控制环节
        5.2.4 燃料控制环节
        5.2.5 燃气轮机环节
        5.2.6 燃气轮机整体模型
        5.2.7 燃气轮机发电机仿真分析
    5.3 移动式LNG岸电系统仿真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特高压交直流接入后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我国电力系统三道防线的相关概念
        1.1.1 电力系统三级安全标准
        1.1.2 电力系统三道防线配置原则
    1.2 电网第三道防线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电网第三道防线的研究背景
        1.2.2 建设电网第三道防线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电网第三道防线配置及仿真工具
    2.1 国内第三道防线典型配置
        2.1.1 系统频率稳定措施
        2.1.2 系统电压稳定措施
        2.1.3 系统振荡抑制措施
    2.2 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配置现状
    2.3 仿真工具
        2.3.1 PSASP简介
        2.3.2 PSASP在本论文中的功能应用
    2.4 仿真结果判定原则
第3章 基于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的死区故障研究
    3.1 死区故障概述
    3.2 死区故障仿真结果
    3.3 故障分析及安控措施
        3.3.1 严重故障
        3.3.1.1 故障仿真及分析
        3.3.1.2 安控措施设置
        3.3.1.3 安控结果分析
        3.3.2 较严重故障
        3.3.2.1 故障仿真及分析
        3.3.2.2 安控措施设置
        3.3.2.3 安控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的中开关拒动故障研究
    4.1 中开关拒动故障概述
    4.2 中开关拒动故障仿真结果
    4.3 故障分析及安控措施
        4.3.1 严重故障
        4.3.1.1 故障设置及分析
        4.3.1.2 安控措施设置
        4.3.1.3 安控结果分析
        4.3.2 较严重故障
        4.3.2.1 故障设置及分析
        4.3.2.2 安控措施设置
        4.3.2.3 安控结果分析
    4.4 低压减载继电器参数多种设置方法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的直流跨越故障研究
    5.1 跨越故障概述
    5.2 故障分析及安控措施
        5.2.1 故障设置及分析
        5.2.2 安控措施设置
        5.2.3 安控结果分析
    5.3 安控措施可靠性校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在线供电模式的移动储能装置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在线供电模式的功率转换装置及监控系统研究
    2.1 功率转换装置拓扑设计
    2.2 功率转换装置电气设计
    2.3 功率转换装置结构设计
        2.3.1 整机结构
        2.3.2 一次回路模块化设计
        2.3.3 低感层叠母排设计
        2.3.4 散热环节设计
    2.4 功率转换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2.4.1 并网型PCS原理及拓扑结构
        2.4.2 离网型储能变流器原理及拓扑结构
        2.4.3 并网模式下控制策略
        2.4.4 离网模式下控制策略
    2.5 功率转换装置人机界面设计
    2.6 功率转换装置实验测试
        2.6.1 V/F控制实验
        2.6.2 恒定功率放电实验
        2.6.3 并网状态下电流谐波含量测试
        2.6.4 满功率连续运行实验
    2.7 开关柜及接口柜
        2.7.1 开关柜设计
        2.7.2 接口柜设计
    2.8 电池系统
        2.8.1 电池单体
        2.8.2 电池模组
        2.8.3 电池组
        2.8.4 电池组管理系统
    2.9 就地监控系统设计
        2.9.1 数据采集功能
        2.9.2 监控系统设计
    2.10 手持监控系统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储能系统集成设计
    3.1 移动储能系统集成设计要求
    3.2 移动储能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3.3 车厢总体设计及加工
    3.4 设备固定方式
    3.5 厢体内部散(加)热设计
    3.6 车辆辅助系统设计
        3.6.1 GPS倒车影像系统
        3.6.2 电缆绞盘及电缆
        3.6.3 液压支撑系统
        3.6.4 智能气体灭火系统
        3.6.5 其他
    3.7 产品试验及检测
        3.7.1 移动储能车道路试验
        3.7.2 淋雨测试
        3.7.3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检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储能系统并网运行控制研究
    4.1 移动储能系统运行控制技术
        4.1.1 串联接入模式下运行控制技术
        4.1.2 并联接入模式下运行控制技术
        4.1.3 母联接入模式下运行控制技术
    4.2 系统实验测试
        4.2.1 实验系统搭建
        4.2.2 串联型接口柜情况下实验测试
        4.2.3 并联型接口柜情况下实验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储能系统应用模式研究
    5.1 移动储能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5.1.1 应急供电和重要负荷保电
        5.1.2 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
        5.1.3 配电网供电质量改善
        5.1.4 电动汽车救援服务
        5.1.5 区域能源辅助服务
    5.2 移动储能系统应用模式分析
        5.2.1 独立电源场合及运行方式
        5.2.2 应急电源场合及运行方式
        5.2.3 备用容量场合及运行方式
        5.2.4 新能源接入场合及运行方式
    5.3 移动储能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5.3.1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5.3.2 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5.4 移动储能系统社会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第七章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6)特高压入赣特性分析及对江西电网二、三道防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高压现状及其发展历程
        1.2.2 特高压直流对受端电网影响研究现状
        1.2.3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研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特高压接入方案及仿真条件
    2.1 特高压接入江西电网方案
    2.2 特高压直流模型
    2.3 仿真工具
    2.4 仿真故障设置及稳定判据
        2.4.1 仿真故障设置
        2.4.2 仿真稳定判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高压交直流馈入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特高压直流馈入后潮流特性研究
        3.2.1 潮流计算理论
        3.2.2 潮流疏散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3.2.2.1 华中电网对雅中直流接纳能力分析
        3.2.2.2 江西交直流受电能力分析
        3.2.2.3 直流功率疏散能力分析
        3.2.2.4 小结
    3.3 特高压直流馈入后暂态稳定特性研究
        3.3.1 直流馈入后暂态稳定水平分析
        3.3.2 直流故障对雅中直流暂稳约束受电能力分析
        3.3.3 交流故障对雅中直流暂稳约束受电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西电网第二道防线适应性研究
    4.1 第二道防线概述及配置原则
        4.1.1 第二道防线概述
        4.1.2 第二道防线的配置原则
    4.2 江西电网第二道防线配置现状
    4.3 同塔双回线同跳稳控策略适应性分析
        4.3.1 屏梦、咸梦II线 N-2 故障计算分析
        4.3.2 南昌特至进贤N-2 故障计算分析
        4.3.3 南昌换至抚州N-2 故障计算分析
    4.4 雅中直流双极闭锁故障稳控策略研究
        4.4.1 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投运前稳控策略研究
        4.4.1.1 基于热稳约束的稳控策略研究
        4.4.1.2 基于暂稳约束的稳控策略研究
        4.4.2 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投运后稳控策略研究
        4.4.2.1 基于热稳约束的稳控策略研究
        4.4.2.2 基于暂稳约束的稳控策略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优化策略研究
    5.1 第三道防线概述及配置原则
        5.1.1 第三道防线概述
        5.1.2 第三道防线的配置原则
    5.2 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配置现状
    5.3 基于第三类扰动的低压减载快速动作方案研究
        5.3.1 基于跨越故障低压减载方案研究
        5.3.1.1 故障特性分析
        5.3.1.2 安控措施设置及仿真验证
        5.3.1.3 安控措施校验
        5.3.1.4 小结
        5.3.2 基于中开关拒动低压减载方案研究
        5.3.2.1 故障特性分析
        5.3.2.2 安控措施设置及仿真验证
        5.3.2.3 安控措施校验
        5.3.2.4 小结
    5.4 解列点与振荡中心探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非统调电厂
        1.2.1 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实现目标
第2章 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系统需求分析和整体设计
    2.1 引言
    2.2 需求分析
        2.2.1 适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展的需要
        2.2.2 满足电网公司对非统调电厂的调控需要
    2.3 方案整体设计
        2.3.1 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终端情况
        2.3.2 方案设计
        2.3.2.1 光纤组网方案
        2.3.2.2 载波组网方案
        2.3.2.3 GPRS无线组网方案
        2.3.3 组网方式确定
    2.4 非统调电厂现场设备情况
    2.5 无线GPRS通讯方案
    2.6 GPRS无线公网通信的综合防护
        2.6.1 终端身份认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RTU的设计与实现
    3.1 常用规约简介
        3.1.1 应答式规约
        3.1.2 循环式规约
    3.2 规约选择
        3.2.1 101规约说明
    3.3 FTU方案设计
        3.3.1 FTU功能设计
        3.3.2 FTU设计要求
        3.3.3 FTU设备设计方案
        3.3.4 FTU设备实施
    3.4 无线GPRS功能的通讯协议转换装置要求
        3.4.1 支持各种标准或非标准的通讯规约
        3.4.2 支持向双中心后台系统发送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站的设计与实现
    4.1 典型的电网监控调度自动化系统
        4.1.1 信息采集和命令执行子系统
        4.1.2 信息传输子系统
        4.1.3 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控制子系统
        4.1.4 人机联系子系统
    4.2 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自动化系统设计
        4.2.1 主站功能设计
    4.3 信息交互功能
        4.3.1 无线通信方式
    4.4 主站系统设计基本功能指标
        4.4.1 系统软硬件配置
    4.5 系统应用
        4.5.1 系统应用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含大规模光伏接入的区域互联系统低频振荡分析及阻尼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低频振荡概述
        1.2.1 低频振荡机理
        1.2.2 低频振荡分析方法
        1.2.3 低频振荡抑制方法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伏并网对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研究
        1.3.2 光伏参与抑制低频振荡的控制策略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含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的多机系统线性化建模
    2.1 光伏电站建模
        2.1.1 光伏阵列建模
        2.1.2 逆变器及其控制部分建模
        2.1.3 直流电容器建模
    2.2 多机电力系统线性化模型
        2.2.1 同步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建模
        2.2.2 含PSS的多机系统线性化模型
    2.3 含光伏接入的多机系统线性化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大型光伏电站接入对区域互联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
    3.1 模式分析法
    3.2 基于TLS-ESPRIT法的模式辨识方法
    3.3 算例仿真
        3.3.1 四机两区域系统
        3.3.2 EPRI8机36 节点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光伏参与抑制系统低频振荡的无功阻尼控制策略
    4.1 基于无功控制的光伏阻尼控制策略
    4.2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辨识
    4.3 广域输入信号的选择及其时滞的处理
        4.3.1 广域输入信号选择方法
        4.3.2 广域信号时滞的处理
    4.4 基于AFSA的光伏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方法
        4.4.1 控制器结构
        4.4.2 AFSA算法基本原理
        4.4.3 基于AFSA的光伏阻尼控制器参数优化
    4.5 仿真验证
        4.5.1 控制器设计过程
        4.5.2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四机两区域系统参数
    B EPRI8机36 节点系统参数

(9)智能变电站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2.1 智能变电站系统结构
        2.1.1 传统智能变电站系统结构
        2.1.2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系统结构
    2.2 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
        2.2.1 智能一次设备技术特征
        2.2.2 智能一次设备的结构
        2.2.3 智能变压器
        2.2.4 智能断路器
        2.2.5 电子式互感器
    2.3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
        2.3.1 IEC61850协议体系
        2.3.2 过程层设备
        2.3.3 间隔层设备
        2.3.4 站控层设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变电站工程设计及其优化
    3.1 工程配置
        3.1.1 一次系统配置
        3.1.2 继电保护配置
        3.1.3 信息高级应用
    3.2 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优化设计
        3.2.1 系统设计思路
        3.2.2 系统结构方案
        3.2.3 子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3.3 二次设备集成方案
        3.3.1 过程层设备集成
        3.3.2 间隔层设备集成
        3.3.3 站控层设备集成
    3.4 采用层次化保护配置方案
        3.4.1 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3.4.2 就地层保护配置方案
        3.4.3 站域层保护配置方案
        3.4.4 广域层保护实现方案
    3.5 预期成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技术
    4.1 集中集成调试技术
        4.1.1 整体思路
        4.1.2 设备单体调试
        4.1.3 过程层调试
        4.1.4 网络性能调试
    4.2 现场调试技术
        4.2.1 整体思路
        4.2.2 光纤检查及光功率裕度调试
        4.2.3 保护整组联动
        4.2.4 程序化操作
        4.2.5 全站遥信试验
        4.2.6 通流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水乡莞城片区电网稳控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乡莞城片区电网和稳控概况
    2.1 电网发生较大结构性变化
    2.2 主网系统运行风险显着增加
    2.3 稳控改进目标与需求
        2.3.1 线路N-2 功能标准化设计调整
        2.3.2 主变下送过载切负荷功能整定模式调整
        2.3.3 其它设计调整
        2.3.4 元件N-2 功能误动的防范措施
    2.4 稳控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稳控系统原理及标准逻辑分析
    3.1 稳控系统原理
        3.1.1 就地稳定控制
        3.1.2 区域稳定控制
    3.2 控制子站判投停策略
    3.3 控制子站判跳闸策略
        3.3.1 主变判跳闸策略
        3.3.2 线路判跳闸策略
    3.4 控制子站控制策略
        3.4.1 主变下送过载标准判别策略
        3.4.2 500kV线路过载联切负荷动作策略
        3.4.3 断面N-2 动作策略
        3.4.4 可切负荷量收集与分配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乡控制子站稳控装置控制功能与策略
    4.1 水乡控制子站稳控装置量测量
        4.1.1 主机输入量
        4.1.2 从机输入量
        4.1.3 主机显示模拟量
    4.2 水乡控制子站稳控装置逻辑与分析
        4.2.1 主变下送过载联切负荷动作逻辑
        4.2.2 500kV线路过载联切负荷动作逻辑
        4.2.3 穗水N-2、水增N-2 联切负荷逻辑
        4.2.4 稳控装置策略定值
    4.3 水乡控制子站稳控装置控制策略
    4.4 水乡控制子站稳控装置通信
        4.4.1 稳控装置通信
        4.4.2 子站两套系统装置间信息交换
        4.4.3 子站与其余各站通信信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莞城控制子站稳控装置控制功能与策略
    5.1 莞城控制子站稳控装置量测量
        5.1.1 主机输入量
        5.1.2 从机输入量
        5.1.3 主机显示模拟量
    5.2 莞城控制子站稳控装置逻辑与分析
        5.2.1 主变下送过载联切负荷动作逻辑
        5.2.2 500kV线路过载联切负荷动作逻辑
        5.2.3 水莞N-2、纵莞N-2 联切负荷逻辑
        5.2.4 稳控装置策略定值
    5.3 莞城控制子站稳控装置控制策略
    5.4 莞城控制子站稳控装置通信
        5.4.1 稳控装置通信
        5.4.2 子站两套系统装置间信息交换
        5.4.3 子站与其余各站通信信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乡莞城片区电网稳控改造分析
    6.1 改造主要内容
        6.1.1 500kV水乡站
        6.1.2 500kV莞城站
        6.1.3 安全风险评估
        6.1.4 工程流程及计划
    6.2 稳控系统改造的作用
        6.2.1 500kV水增N-2
        6.2.2 500kV水莞N-2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湖北电网首套智能稳定控制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网荷智能互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曹更新,刘刚,宋湘萍. 湖北电力, 2021(03)
  • [2]基于真型试验平台的配电网柔性消弧实证测试研究[J]. 李辉,陈江波,陈维江,田野,万保权,戴敏,邵苠峰,尹晶,杜砚,吴雪琼,程婷. 供用电, 2021(04)
  • [3]多源船舶岸电系统设计与仿真[D]. 孔志鹏.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2)
  • [4]特高压交直流接入后江西电网第三道防线适应性研究[D]. 丁梦妮. 南昌大学, 2020(01)
  • [5]在线供电模式的移动储能装置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D]. 刘欢. 东南大学, 2019(01)
  • [6]特高压入赣特性分析及对江西电网二、三道防线的影响研究[D]. 王玉麟. 南昌大学, 2019(02)
  • [7]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应用研究[D]. 张克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2)
  • [8]含大规模光伏接入的区域互联系统低频振荡分析及阻尼控制研究[D]. 程青青.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智能变电站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吴闯. 东南大学, 2018(01)
  • [10]水乡莞城片区电网稳控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朱锐钦.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