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冬春丰收类型及防治新技术

一、小麦旺长类型及冬春控制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鞠正春,吕鹏[1](2021)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上)》文中提出2021至2022年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围绕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示范应用优良品种,开展瓶颈技术攻关,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试验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耕种管收新机具、新装备,实现节种、节水、节肥、节药等小麦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在技术措施上,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陈春先,王程远[2](2020)在《社旗县优质强筋小麦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指出介绍了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在社旗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优质强筋小麦发展潜力,探讨了制约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提出了持续深化产业发展坚持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途径,扎实推进小麦产业向深度发展。

王祯仪[3](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孟瑞娟[4](2020)在《气温变化对鲁西南小麦前期生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说明试验时间为2011-2017年,每年在鲁西南地区小麦新技术展示田内进行,本试验通过在不同年份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鲁西南小麦根系和茎叶的生长状态进行定点调查,分析不同温度条件对小麦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墒情较适宜的情况下,小麦根系的次生根条数、干物质积累量与同时期的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则次生根条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温度低则条数相对较少、干物质积累量少;异常的气温同样影响小麦生长的协调性。文章给出了在不同气温条件下小麦管理的应对措施。本研究对鲁西南地区小麦适期播种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张延梅,王璐,刘清瑞[5](2018)在《小麦根茎病害诊断及防治方法》文中认为小麦根茎病害主要有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在新乡县大部分麦田连年发生危害,对小麦生产影响日趋严重。总结了小麦根茎病害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播期、土壤类型、整地质量、土壤湿度、营养状况、其他病虫害发生情况、品种抗性等,通过调查分析,明确了其发病原因,结合田间试验示范,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方面提出了小麦根茎病害的防治方法。

沈志河[6](2018)在《小麦绿色增效及轻简化田间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小麦绿色增效及轻简化田间管理技术。在麦田冬前、春季、后期管理的三个关键阶段,科学运用绿色技术措施,除生产中多余的和不必要的物化投入和劳务投入,精准管理,增加种植效益,实现小麦生产向高质量发展。

刘慧华[7](2017)在《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瓜作为重要的高效园艺作物,在促进农民快速增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发展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河南省是我国西瓜的主产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周口市是河南西瓜种植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太康县和扶沟县。本论文就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历程、区域分布、品种结构、成本收益、种植模式、销售体系以及比较优势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借助农业产业以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结合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调研,从经济学角度探寻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现状,为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1)国内外西瓜产业发展现状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2010-2015年期间河南西瓜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基本稳定在20.00%左右,而周口市是河南西瓜产业的主产区,2015年在全省的西瓜市场占有率为25.52%,说明太康县所属地区具有西瓜种植的区位优势。(2)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结合从文献中收集到的统计数据,从综合比较优势、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等方面对太康县2011-2015年的西瓜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太康县种植西瓜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基本稳定在4.60左右(河南省在1.70左右,周口市在1.80左右),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CA)基本稳定在1.00左右(河南省在1.20左右,周口市在0.90左右),综合比较优势指数(CCA)基本稳定在2.10左右(河南省在1.50左右,周口市在1.30左右),说明太康县西瓜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种植模式统计分析表明西瓜间套种模式的收益比单一种植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高,销售体系以瓜农-西瓜市场-收购商的模式为主。(3)用SWOT分析方法对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及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康县具有种植西瓜的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等,但存在着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卖瓜难,规模化程度低,种植的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高等劣势。外部发展机会有国家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撑,西瓜市场不饱和,综合种植效益高以及“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但太康县西瓜种植成本的提高以及知名度低等威胁着西瓜产业的发展。(4)对太康县的西瓜产业现状综合分析表明,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存在着连作障碍、自然灾害等种植问题,上市期集中、售价低、合作社贡献力度小、卖瓜难、品牌影响低等销售问题,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弱等政策问题。(5)针对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在种植方面,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轮作,合理采用间套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引导瓜农减少露天栽培面积,推广西瓜设施栽培技术,促进西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销售方面,加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错开成熟期,缓解卖瓜难的问题,探索西瓜销售新模式;在政策方面,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保险,应对自然风险,培养西瓜种植专业农民。

冯艳莉[8](2017)在《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育高产抗旱节水型小麦新品种,是长期以来旱地小麦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目前旱地小麦生产中,农民普遍重施化肥轻视有机肥。长期持续下去,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瘠薄、生产能力降低,直接影响小麦单产提高,总产的稳定性。本文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采用常规育种方法,选用遗传背景不同的亲本材料,组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杂交组合,创造高水平的优良变异,增加分离世代群体量,扩大杂交后代遗传变异幅度,确保优质变异的充分表现,选育抗逆性更强的旱地小麦新品种的同时,研究其高效施肥技术,探索并实践有效的新品种推广方式。得出以下结论:1.选用遗传背景不同的亲本材料,采用常规杂交的方法,选育出对条锈病免疫、高抗白粉病和中抗赤霉病的节水型旱地小麦新品种铜麦6号,在两年区试14点次中,13点次增产,平均产量5179.5kg/hm2,比对照晋麦47增产4.9%。2.多点多年施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比常规施肥处理有显着的增产效果,增产585kg/hm2,增幅12.0%;在传统施肥水平下,同时提高氮磷钾水平可显着提高产量,增产8.7%17.7%,如果氮肥水平不变,增加磷和钾,产量变化不大,增产-0.5%2.6%;筛选出铜麦6号最佳施肥方案为纯N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30.0 kg/hm2,最佳的氮:磷:钾的比例为1:0.5:0.2。3.平衡施肥具有十分显着的增产效果。铜麦6号具有较大的品种丰产潜力,大田表现抗逆性和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突出、耐旱性优于目前生产上主推品种。当生产条件适宜,良种良法配合得当,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同时增施磷钾肥增产38.4%35.1%,同时增加氮磷钾增产幅度达到89.5%116.9%。当良法配合得当,铜麦6号最高产量可达10141kg/hm2,创陕西省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4.铜麦6号的推广,采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示范农户+种业企业”联合的组织方式,建设“百亩核心示范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的示范引领推广方法,“主推品种+配套技术+主体培训”新技术组装配套推广手段,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构建起从供种到种植、到生产多方共赢的平台。这种方式,有利于新品种的快速推广。

高姣姣[9](2016)在《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突发性及致灾性的气象灾害明显增多,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逐渐增大。重庆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受到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共同影响,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较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广、造成的损失较严重。因此,研究重庆市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1997-2013年重庆市农作物受灾面积以及旱灾、水灾、风雹灾和冷冻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农作物成灾面积以及旱灾、水灾、风雹灾和冷冻害造成的农作物成灾面积数据;农作物绝收面积以及旱灾、水灾、风雹灾和冷冻害造成的农作物绝收面积数据;粮食产量、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等数据探索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然后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找出影响不同农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在此基础上,利用C-D生产函数,计算不同气象灾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程度。利用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等数据进行2006年特大干旱、2007年特大暴雨洪灾、2008年特大冷冻害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最后对重庆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1997-2013年重庆市农业气象灾害以旱灾和水灾为主,其次是风雹灾和冷冻害;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旱灾、水灾和风雹灾受面积呈下降趋势,冷冻害受灾面积略有上升趋势。(2)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得到粮食单产与四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关联序:旱灾>风雹灾>水灾>冷冻害。从农作物与气象灾害的关联趋势看,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是旱灾、洪灾和风雹灾;主要经济作物与气象灾害的关联度差异较大,说明不同农作物抵抗灾害的能力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灾减灾。(3)利用C-D生产函数分析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程度,得到农作物受灾面积每增加1%,粮食单产下降0.1667%,农作物绝收面积每增加1%,粮食单产下降0.075%。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每增加1%,粮食单产下将0.0924%,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每增加1%,粮食单产下降0.0698%,农作物冷冻害受灾面积每增加1%,粮食单产下降0.0184%。(4)对重庆市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重庆市1997-2013年农业生产出现轻灾的年份占研究时段的11.76%;农业生产出现中灾的年份占研究时段的23.53%;农业生产出现重灾的年份占研究时段的29.41%;农业生产出现特大灾的年份占研究时段的35.29%。从1997-2008年、2009-2013年这两个阶段灾情综合指数的平均值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情综合指数逐渐减小。

李昕升[10](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小麦旺长类型及冬春控制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旺长类型及冬春控制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小麦品质
二、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一)小麦减垄增地宽幅绿色生产技术
        1.深翻整地
        2.减垄扩幅
        3.宽苗带适期精量播种
        4.冬春机械镇压
        5.精准肥水管理
    (二)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

(2)社旗县优质强筋小麦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县域优质强筋小麦发展现状
    1.1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实现了0到1的突破
    1.2 规模化种植初具规模
    1.3 产业化发展扬帆起航
2 本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潜力分析
    2.1 局部地势平坦、土类、土质适中、土壤肥沃
    2.2 气候适宜
    2.3 社旗县水利资源及浇灌条件较好
3 制约强筋小麦产业发展的因素
4 发展建议
    4.1 实施现代种子工程、调优品种结构
    4.2 因地制宜,选用抗灾高产、强筋小麦栽培技术新集成
        4.2.1 深耕整地、耙深、耙碎、耙实、耙平。
        4.2.2 实行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研究表明: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
        4.2.3 播种准备
        4.2.4 高质量播种
        4.2.5 化除。
        4.2.6 化控。
        4.2.7 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干热风。
        4.2.8 防旱排涝。
        4.2.9 去杂去劣。
        4.2.1 0 适时机械专收,专运、专晒、专烘、专储。
    4.3 科学布局、区域化发展
    4.4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4.5 加强生产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4.6 加强技术培训
    4.7 促进面粉加工企业和种植基地的深度融合
    4.8 打造互联网+优质强筋小麦产业数字化平台

(3)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地貌特征
    2.6 土壤类型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方法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4.6 小结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5.4 小结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6.5 小结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7.3 小结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8.7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气温变化对鲁西南小麦前期生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条件
    1.2 试验品种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生长中前期温度变化分析
    2.2 气温变化对小麦次生根数量的影响分析
    2.3 气温变化对小麦根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 气温变化对小麦茎叶生长的影响
3 情况分析
4 生产建议
5 结论

(5)小麦根茎病害诊断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根茎病害诊断及发病原因
    1.1 小麦纹枯病
    1.2 小麦根腐病
    1.3 小麦茎基腐病
    1.4 小麦全蚀病
2 小麦根茎病害影响因素
    2.1 秸秆还田
    2.2 气象条件
    2.3 施肥
    2.4 虫害
3 小麦根茎病害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3.2 化学防治

(6)小麦绿色增效及轻简化田间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增效
    1.1 什么是绿色增效
        1.1.1 概念
        1.1.2 核心
    1.2 轻简化技术核心
        1.2.1 减少物化投入
        1.2.1. 1 适期播种
        1.2.1. 2 播后镇压
        1.2.1. 3 综合减耗
        1.2.2 减少劳务投入
2 田间管理
    2.1 冬前管理
        2.1.1 浇好越冬水
        2.1.2 因地精准管理
    2.2 春季管理
        2.2.1 春管特点
        2.2.1. 1 考量因素多
        2.2.1. 2 综合性强
        2.2.1. 3 后续影响大
        2.2.2 春管作用
        2.2.2. 1 确保适宜亩穗数, 打好丰产架子
        2.2.2. 2 培育健壮茎秆, 预防后期倒伏
        2.2.2. 3 培养发达根系, 预防熟前早衰
        2.2.2. 4 塑造理想株型, 实现高产稳产
        2.2.2.5病虫草多发, 是防病治虫关键期
        2.2.3 春管依据
        2.2.4 春管措施
        2.2.4. 1 追肥浇水
        2.2.4. 2 旺长控制
        2.2.4. 3 划锄镇压
        2.2.4. 4 化学除草
        2.2.4. 5 病虫防治
    2.3 后期管理

(7)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西瓜产业发展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西瓜产业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河南省及周口市西瓜产业发展现状
    2.1 河南西瓜生产基本情况
        2.1.1 河南西瓜产业竞争力分析
        2.1.2 河南西瓜的区域分布和品种结构
        2.1.3 河南西瓜产区的发展现状
    2.2 周口市西瓜产业发展现状
        2.2.1 周口市农作物种植结构分析
        2.2.2 周口市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
        2.2.3 周口市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
        2.2.4 周口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省的占比
        2.2.5 周口市西瓜单产及在全省的占比
        2.2.6 周口市西瓜发展历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康县西瓜产业分析
    3.1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发展历程
        3.1.1 自然环境条件
        3.1.2 地理位置优势
        3.1.3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历程
    3.2 太康县西瓜种植的地域分布和品种结构
        3.2.1 地域分布
        3.2.2 西瓜品种结构
    3.3 太康种植西瓜的优势分析
        3.3.1 综合比较优势指标
        3.3.2 综合比较优势数据统计
        3.3.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结果分析
    3.4 西瓜种植成本与收益分析
        3.4.1 西瓜种植成本分析
        3.4.2 西瓜种植收益分析
    3.5 太康县西瓜种植模式分析
        3.5.1 太康县西瓜种植模式
        3.5.2 西瓜种植模式选择
        3.5.3 太康县农作物收益分析
    3.6 西瓜销售体系分析
        3.6.1 瓜农-西瓜市场-收购商的销售模式
        3.6.2 "互联网+"的销售模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1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优势
        4.1.2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劣势
        4.1.3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机会
        4.1.4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威胁
    4.2 太康县西瓜产业存在的问题
        4.2.1 种植问题
        4.2.2 销售问题
        4.2.3 政策问题
    4.3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建议
        4.3.1 种植建议
        4.3.2 销售建议
        4.3.3 政策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瓜农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8)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小麦生产现状
    1.2 陕西省小麦生产概况
        1.2.1 关中平原冬麦区
        1.2.2 渭北高原冬麦区
        1.2.3 陕南平坝区和秦巴浅山丘陵冬麦区
    1.3 陕西旱地小麦品种选育状况
        1.3.1 制定选育目标
        1.3.2 正确选配组合
        1.3.3 严格后代选择
        1.3.4 旱地小麦良种繁育技术
    1.4 旱地小麦施肥技术
    1.5 旱地小麦新品种推广方式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铜麦6号小麦品种选育
    2.1 育种目标的制定
    2.2 试验地点
    2.3 亲本材料的选择
    2.4 试验调查及田间记载指标
        2.4.1 物侯期调查及记载标准
        2.4.2 形态特征调查及记载标准
        2.4.3 生育动态调查方法
        2.4.4 抗逆性记载标准和方法
        2.4.5 病害调查方法及记载标准
        2.4.6 室内考种指标及方法
        2.4.7 产量测试
        2.4.8 数据处理方法
    2.5 品种选育过程
    2.6 区域试验结果
    2.7 生产试验结果
    2.8 品种审定
第三章 铜麦6号小麦品种配套技术研究
    3.1 铜麦6号小麦品种的良种繁育方法及技术
        3.1.1 三年三圃提纯法
        3.1.2 二年二圃提纯法
        3.1.3 穗选法和片选法
        3.1.4 提纯技术
    3.2 铜麦6号小麦品种因苗管理技术
        3.2.1 铜麦6号冬前苗情诊断
        3.2.2 因苗管理技术
    3.3 秸秆还田对铜麦6号小麦产量效应
        3.3.1 试验时间、地点与方法
        3.3.2 试验调查指标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4 试验结论
    3.4 不同养分配置对铜麦6号小麦产量的效应
        3.4.1 试验时间、地点与方法
        3.4.2 主要调查指标及数据处理方法
        3.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4 试验结论
    3.5 多点施肥试验对产量的效应
        3.5.1 试验地点及材料来源
        3.5.2 试验方法
        3.5.3 主要调查指标
        3.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5 试验结论
    3.6 肥效试验小结
第四章 铜麦6号推广方法分析
    4.1 铜麦6号推广方法
        4.1.1 制定系统的推广计划
        4.1.2 探索新的推广方式
        4.1.3 良种与良法配套
        4.1.4 抓示范培训,引领客户消费
        4.1.5 科技服务到户,宣传观摩并举
    4.2 铜麦6号推广实效
    4.3 经验与启示
        4.3.1 完备的良种繁育技术是保持品种优良种性的根本保证
        4.3.2 良种和良法配套实现了品种优势潜力的更好发挥
        4.3.3 高标准示范样板田建设坚定了企业推广的信心和群众选择品种的意愿
        4.3.4 推广体制的创新为品种大面积推广顺畅了通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新意之处和可行性分析
        1.5.1 新意之处
        1.5.2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重庆市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资源
        2.1.2 土地资源
        2.1.3 水资源
        2.1.4 生物资源
    2.2 重庆市农业生产概况
        2.2.1 重庆市农作物播种情况
        2.2.2 重庆市农作物产量情况
        2.2.3 重庆市粮食单产情况
        2.2.4 重庆市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的关系
第3章 重庆市气象灾害概况
    3.1 重庆市气象灾害特征
    3.2 重庆市气象灾害类型
        3.2.1 旱灾
        3.2.2 水灾
        3.2.3 风雹灾
        3.2.4 冷冻害
        3.2.5 连阴雨
第4章 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
    4.1 农业气象灾害灾情指标统计
        4.1.1 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变化
        4.1.2 灾害强度指数变化
        4.1.3 粮食单产与农作物受灾面积
    4.2 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与农作物单产的灰色关联分析
        4.2.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方法简介
        4.2.2 粮食单产与四种主要气象灾害的灰色关联分析
        4.2.3 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与四种主要气象灾害的灰色关联分析
        4.2.4 主要经济作物单产与四种主要气象灾害的灰色关联分析
    4.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
        4.3.1 C-D生产函数原理与方法简介
        4.3.2 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程度
        4.3.3 旱灾、水灾、风雹灾和冷冻害受灾面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程度
    4.4 小结
第5章 2006 年、2007 年和2008年特大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2006 年特大干旱概况
        5.1.1 2006 年特大干旱特点
        5.1.2 2006 年特大干旱对重庆市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2 2007.7 特大暴雨洪灾概况
        5.2.1 2007.7 特大暴雨洪灾特征
        5.2.2 2007.7 特大暴雨洪灾对重庆市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3 2008 年冷冻害概况
        5.3.1 2008 年冷冻害特点
        5.3.2 2008 年冷冻害对重庆市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重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价
    6.1 气象灾害等级划分和评分标准
    6.2 确定气象灾害的影响权重
    6.3 灾情综合评价方法
    6.4 综合评价与年景评价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10)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小麦旺长类型及冬春控制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上)[J]. 鞠正春,吕鹏. 农业知识, 2021(19)
  • [2]社旗县优质强筋小麦发展现状及建议[J]. 陈春先,王程远. 中国农技推广, 2020(12)
  • [3]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4]气温变化对鲁西南小麦前期生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孟瑞娟.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2)
  • [5]小麦根茎病害诊断及防治方法[J]. 张延梅,王璐,刘清瑞. 种业导刊, 2018(10)
  • [6]小麦绿色增效及轻简化田间管理技术[J]. 沈志河.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7)
  • [7]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研究[D]. 刘慧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冯艳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9]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D]. 高姣姣. 西南大学, 2016(02)
  • [10]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