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抗菌活性研究

一、紫苏全草抗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飞亚[1](2020)在《唇形科植物精油体外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Manila Vorlasan[2](2020)在《不同来源紫苏酚类和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及活性比较》文中指出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草本植物,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多国具有丰富的种植资源,叶、梗、种子均可入药,已被收入《中国药典》。紫苏叶也具有食用价值,在中国被列入食、药两用植物来源,早在2000年前便已有栽培种植。紫苏全草具有芳香气味,紫苏子含油丰富,因此紫苏还在香料和油品产业中发展势头强劲。紫苏在中药中为解表药,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血栓、降血脂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紫苏化学成分丰富,主要活性物质包括酚酸、黄酮类、挥发油、脂肪酸等成分。由于紫苏种植地繁多,来源复杂,无法保证入药时的临床效果;国内外大多研究者聚焦于紫苏的叶、梗以及紫苏子,而紫苏的花以及花序极少得以充分研究并加以利用,因此,有必要以紫苏中的药效物质和生物活性为评价指标,对紫苏各来源以及各个部位进行评价和比较,从而优化紫苏资源的利用,并促进其相关产品业的发展。一、不同来源、部位紫苏酚类物质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本章将对5个不同来源紫苏的叶、穗、梗三个植物部位的酚酸、黄酮类成分组成,总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比较以评价紫苏中较优的来源以及部位。采用液-质联用方法,从紫苏的三个部位中一共鉴定出包括木犀草素-7-氧-二葡萄糖醛酸苷在内的30个酚类成分。同时采用化学显色法对总酚酸、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叶的含量最高,穗次之,梗最低。通过体外抗氧化试验,我们对各样品潜在的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皮尔森相关系数计算表明抗氧化能力与酚酸、黄酮类物质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最后,我们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样品分类,结果表明各来源紫苏叶与来源2的穗的质量总体较好,可暂定为较优的用药来源。二、紫苏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种类比较及紫苏穗挥发油抑菌活性评价本章以紫苏的挥发油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将提取得到的挥发油以气-质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最后将紫苏穗挥发油用以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来源紫苏的成分种类差异较大,各部位之间以紫苏穗中成分最多,叶次之,梗最少。在抗氧化活性评价实验中,来源2紫苏穗挥发油与其叶挥发油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无差异,来源1紫苏穗挥发油与其叶挥发油的还原能力无差异。紫苏穗挥发油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因此认为该部位可能为潜在的药用部位。

涂洪润[3](2020)在《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分析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不仅可以了解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及利用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区域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同时通过研究叠彩区野生药用植物区系,丰富了本地区植物区系资料,揭示了同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关系,探讨了该区药用植物区系的性质及起源,对于寻找新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中药区划和深化对有关区系地理问题的认识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基于实地踏查,通过文献查阅、市场及访问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等工作,对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了解了叠彩区药用植物的组成特点,分析了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生长型和生活型、特有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外来种和栽培种、药用特征等内容,并研究了该地区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的数量组成、地理成分以及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中的问题,以期为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叠彩区药用植物是广西药用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药用植物640种,隶属于154科467属。野生药用植物则是本区域内药用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72.34%。本地区共有野生药用植物463种,隶属于131科340属。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以单种科(含1种)和寡种科(含2-5种)为主;属的组成以单种属(含1种)和寡种属(含2-4种)为主。科内种和属内种的数量结构表明野生药用植物有明显的优势科和优势属现象。2.根据叠彩区药用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划分结果可知:本地区药用植物生长型以一、二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共有313种,占总种数的48.91%,最少的为藤本植物有69种。本地区药用植物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有264种,占总种数的41.25%,最少的为地面芽植物有50种。3.叠彩区内属于我国特有和珍稀濒危的药用植物分布较少。属我国特有药用植物33种,隶属于24科28属,其中,广西的特有种3种,隶属于3科3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3种,隶属于12科12属。本地区药用植物中属于外来和栽的程度并结合相关文献将其划分为6个入侵等级。药用植物中属栽培类有117种,隶属于60科107属。4.叠彩区640种药用植物按入药部位的不同可划分为11类,其中以全草类入药的最多,共有215种,占总种数33.59%;其次是根类,有203种,占总种数31.72%。以全草类、根类为主要的药用部位,对药用植物有较大损害甚至具有毁灭性。按药用部位的药性可划分为5类,其中平性类的药用植物种类最多,有209种,占总种数32.66%,所占比例最少的是热性类药用植物。一个药用部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药味,按药用部位药味的不同,叠彩区药用植物药味可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以苦味药最多,有318种,占总种数49.69%,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咸味药。叠彩区药用植物功效类型多样,可分为21类,其中以清热药最多,有265种,占总种数41.41%。5.叠彩区野生药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表现为热带分布为主且呈现向温带过渡的趋势。从科的区系类型看,叠彩区药用植物131科共有9个分布区类型及6个变型。其中热带科69科,占非世界性科总数的81.17%,在本地区分布的科内占绝对优势。从属的区系类型看,叠彩区药用植物340个属可划分为12种分布区类型及16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的属有180属,占非世界性属总数的63.38%。从科和属级水平看,热带成分占有明显的优势,表明本研究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这也符合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处于华南植物区系所呈现出的典型中亚热带气候。其中,热带分布以泛热带广布为主,表明本地区缺少典型的热带分布类型,而温带分布中北温带典型分布有36属,占总属数的12.67%,表明温带分布的属在本地区分布分化良好,如松属(Pinus)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本地区大面积自然分布,所以本地区植物区系主要为热带性向温带性过渡的类型。6.本地区药用植物的单种属(含1个种)较多,但特有程度低,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和独特性。药用植物属的组成以单种属为主,单种属内的很多属都是起源于温带和中国特有分布的原始类群,说明了本地区地理区系起源具有一定的古老性,这也符合叠彩区所属的桂林热带岩溶发育历史和地质地貌的特点。这些单种属和特有属在本地区分布广泛,一些属内种甚至成为本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建群种或关键种,它们经过长时间的发育进化已经完全适应了岩溶石山地区的亚热带气候,并向热带气候过渡,最终演变为热带性分布。本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特有程度低,没有特有科的分布,特有种中中国特有分布仅有两种,但东亚及中国特有分布属共28属,这表明本地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7.叠彩区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表明,其与临桂区、恭城瑶族自明显的纬向地带性,随纬度的升高,药用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逐渐减弱。根据R/T值的大小结合植物区系谱分析可知:从全局来看,影响某一地区药用植物区系分布类型的主要因素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变迁;从局部地区来看,纬向地带性、异质性生境、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导致了水热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药用植物的分布类型。

彭小芝[4](2020)在《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药效作用与化学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中药中筛选抗肿瘤活性成分以及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是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如紫杉醇、喜树碱、长春新碱等天然成分己作为许多肿瘤治疗的首选药物。我国的药用植物自然资源丰富,如果能将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分离出来,明确其抗肿瘤作用及机理,对于抗肿瘤药物的研制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鞘蕊苏为民间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散寒解表、祛痰止咳之功效,民间将其用于治疗哮喘、肿瘤等疾患,疗效显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其植物名为毛喉鞘蕊花Coleus forskohlii Briq.,系唇形科(Labiatae)鞘蕊花属(Coleus lour.)植物,印度民间称其为“神药”,我国民间则称之为“灵药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鞘蕊苏提取物对支气管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具有明显药效。为了阐明鞘蕊苏的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寻找抗肿瘤活性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结合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运用中药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方法将鞘蕊苏提取分离为不同物质部位,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分离,从中筛选抗肿瘤有效物质部位Q3,采用色谱方法将活性部位进一步分离纯化,用MTT法从鞘蕊苏药材中筛选出系列抗肿瘤有效成分,其中14-去氧鞘蕊酮U(14-Deoxycoleon U)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2.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14-去氧鞘蕊酮U的抗肿瘤药效。通过对四种肿瘤细胞株的生物活性筛选,MTT实验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均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抗癌谱较广;且有一定的选择性,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的敏感瘤株为A549和LLC细胞,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IC50=18.99μg/mL)和小鼠肺癌细胞LLC(IC50=10.04μg/mL)抑制增殖作用显着;体内实验利用C57BL/6小鼠的Lewis肺癌模型研究14-去氧鞘蕊酮U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4-去氧鞘蕊酮U对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达到40.3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体重平稳,肝、肾、脾、肺各脏器系数与无明显影响,表明14-去氧鞘蕊酮U是一种天然的安全性较高的活性成分。3.运用体外实验进一步探讨14-去氧鞘蕊酮U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自噬和周期阻滞的分子机制,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为14-去氧鞘蕊酮U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不同浓度14-去氧鞘蕊酮U对A549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14-去氧鞘蕊酮U浓度的增加发现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见浓染致密的颗粒状荧光,细胞的凋亡小体逐渐增多,表明14-去氧鞘蕊酮U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生。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通过诱导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PARP表达增加来诱导细胞凋亡,且成剂量依赖性关系;但对促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没有显着影响,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不能通过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这条线粒体途径来诱导A549和LLC细胞凋亡。通过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内质网应激(ER stress)介导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上调了IRE1-α,XBP1s和CHOP的表达,提示ER应激被激活,ER stress发生caspase-12或caspase-4被激活,14-去氧鞘蕊酮U诱导细胞发生了内质网和线粒体联合应激,并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发生。运用Alexa Fluor?488 Conjugated LC3Ⅰ/Ⅱ染色荧光分析实验,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14-去氧鞘蕊酮U对A549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和自噬体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14-去氧鞘蕊酮U能够促进细胞自噬体的形成,诱导A549和LLC的细胞自噬发生。进一步通过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14-去氧鞘蕊酮U可上调LC3II/I蛋白的比例和Atg5的表达,对Beclin-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表明14-deoxycoleon U通过上调LC3II/I和Atg5促进细胞自噬体的形成和诱导细胞凋亡。通过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周期阻滞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14-去氧鞘蕊酮U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D3)、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CDK6),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DC2)和上调p21,表明14-去氧鞘蕊酮U可以通过影响CyclinD3、CDK6、CDC2和p21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细胞从G2进入M期,引起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但是,由周期蛋白E激活并导致G1/S过渡的CDK2不受14-去氧鞘蕊酮U的影响。4.根据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和化学合成可行性,为增强抗肿瘤活性,选取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二萜类化合物Coleolic acid为先导化合物,在分子中引入小分子抗肿瘤药物中常见的苯环、杂环等基团,在Coleolic acid的11位碳上设计并合成了18个新型的Coleolic acid衍生物,所有终产物经1H NMR、13C NMR结构确证。实验结果证明所采用的合成路线经济、操作简便和收率较高,通过MTT检测了它们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最优化合物PX15,其IC50值为1.84μg/mL,与先导化合物Coleolic acid(IC50=40.47μg/mL)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生物活性跟踪分离,从鞘蕊苏中筛选出单体活性成分14-去氧鞘蕊酮U,并在细胞水平、整体动物水平、和分子水平三方面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和机制,并以抗肿瘤有效成分Coleolic acid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改造,合成系列衍生物,发现有研究前景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为鞘蕊苏抗肿瘤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为研制抗肿瘤化学药物提供可供进一步优化的先导化合物。

王菲[5](2020)在《不同产区紫苏种芽营养物质含量及其油脂的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起源地之一,并且有着异常丰富的紫苏种质资源,但是我国对紫苏的研究还在初步阶段,对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且国内外对紫苏种芽油脂的研究鲜有报道,开发紫苏作为一种新型食用油原料,不但可以突出其保健及营养的特点,而且也很符合人们目前的消费需求,本论文不仅填补了我国紫苏种子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对我国紫苏种子资源的开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用国内七个产区的紫苏籽作为实验原料,于培养箱内对其进行发芽,发芽七天后对其营养物质含量、酶活力进行测定分析;发芽后的种子于60℃的烘箱内进行烘干,磨碎后用溶剂冷凝回流法对其油脂进行提取,分析每个产区紫苏种芽油脂的抗氧化、理化指标、脂肪酸组分,研究结果如下:1.以黑龙江、河南、甘肃、安徽、广东、云南以及河北七个产区的紫苏种子进行发芽作为实验材料,对其蛋白质含量、脂肪酸含量、可溶性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区之间的营养物质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河北产区脂肪酸含量最高,为1.6mL/g;黑龙江最高,达到40.13mg/g;而淀粉含量最高的产区是甘肃,为19.13mg/g;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产区为河南,达到2.81mg/g。2.河南产区的紫苏种芽的淀粉酶(α-淀粉酶和α+β-淀粉酶)、脂肪酶及蛋白酶的活力相对于其他地区较高,分别为 31.37mg/(g·min)和 24.13 mg/(g·min)、17u/g、180.96u/g,且存在显着差异,其次为黑龙江产区,七个产区之间的糖化酶活力无明显差异。3.在抗氧化实验过程中发现,以Vc作为阳性对照,紫苏种芽油对DPPH和ABTS清除能力不是特别的敏感,紫苏种芽油脂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灵敏,计算各个产区的IC50值,黑龙江产区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7.50 mg/mL和13.23 mg/mL,而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好的产区是河南,其IC50值为0.25mg/mL。4.采用GC-MS法对七个产区的紫苏种芽油脂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产区的紫苏种芽油脂亚麻酸含量最高,为84.83%,云南产区的亚麻酸含量为76%,河北含量最低,为72.88%。不同产区紫苏种芽油脂均含有9-十六烯酸甲酯、棕榈甲酯、亚麻酸、亚麻酸乙酯、亚油酸甲酯、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棕榈酸甲酯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亚麻酸含量为主,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85%以上。

冯春特[6](2020)在《富含迷迭香酸药用植物筛选及目标成分分离》文中研究说明迷迭香酸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实验用富含迷迭香酸的药用植物为原料,以迷迭香酸含量为检测指标,建立高效液相检测迷迭香酸的色谱条件;运用超声波细胞破碎辅助提取技术,通过响应面设计对夏枯草中的迷迭香酸和异迷迭香酸苷进行工艺优化;采用双水相萃取技术对迷迭香酸和异迷迭香酸苷进行富集纯化。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迷迭香酸含量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其色谱条件为:检测波长325 nm;柱温25℃;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10μL;流动相体系为0.1%三氟乙酸-甲醇(60:40,v/v),等度洗脱30 min。在该条件下迷迭香酸峰型良好。2.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UAE)对多种药用植物中迷迭香酸进行提取并测定含量,运用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得到不同药用植物中迷迭香酸的最佳提取工艺,其最佳条件分别为:泽兰(ALL):液料比20 mL/g,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30 min;丹参(RRSM):液料比20 mL/g,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40 min;夏枯草(FPV):液料比20 mL/g,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50 min;紫苏叶(LPF):液料比25 mL/g,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50 min;紫苏籽(FPF):液料比25 mL/g,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40 min。乙醇体积分数均为50%,温度为20℃。在最佳条件下,迷迭香酸的得率分别为:7.78±0.06 mg/g;1.87±0.04 mg/g;5.79±0.08 mg/g;1.71±0.03 mg/g;2.68±0.57 mg/g。3.用超声波细胞破碎辅助提取技术(UCGE)提取夏枯草中的迷迭香酸和异迷迭香酸苷,通过动力学实验与响应面实验考察不同因素对目标产物得率的影响,得到同时提取夏枯草中迷迭香酸和异迷迭香酸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体积分数50%,液料比25 mL/g,空化时间1.5 s,缓冲时间2.0 s,超声功率310 W,提取时间6 min。在最佳条件下迷迭香酸和异迷迭香酸苷的得率分别为.:5.66±0.01 mg/g、0.71±0.06 mg/g。4.采用双水相萃取技术(ATPE)技术对夏枯草中迷迭香酸与异迷迭香酸苷的纯化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四种双水相体系(PEG/硫酸铵、PEG/柠檬酸钠、乙醇/硫酸铵和乙醇/柠檬酸钠)对目标产物的萃取能力,选择PEG/柠檬酸钠作为双水相体系萃取目标产物。通过对成相物的质量分数、温度、中性盐等因素的考察,确定了双水相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PEG600质量分数为20%,柠檬酸钠质量分数为22%,萃取温度40℃,外加中性盐NaCl的质量分数为2%,采用匀浆辅助萃取15 min。在该最佳萃取工艺下,得到迷迭香酸和异迷迭香酸苷的萃取率分别为:92.3%±0.03%、90.7%±0.02%,通过双水相萃取,迷迭香酸与异迷迭香酸苷的纯度提高了2倍以上。本研究通过对富含迷迭香酸药用植物进行筛选,建立了高效液相检测迷迭香酸的色谱条件;将超声探头直接接触植物组织与提取溶剂,优化了夏枯草中迷迭香酸与异迷迭香酸苷的提取工艺,采用双水相萃取技术对目标成分进行富集纯化。此方法绿色环保,成本较低,为迷迭香酸的高效提取分离奠定了理论基础。

代亚贤[7](2019)在《东紫苏精油微波无溶剂法提取及杀线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全球农业每年因植物寄生线虫危害造成的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目前,国内外植物寄生线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虽见效快、效果好,但因其高毒、高残留、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利用植物精油防治线虫是目前植物寄生线虫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云南省丰富的天然植物资源东紫苏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波无溶剂法提取东紫苏精油并用GC-MS分析化学成分,再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研究东紫苏精油的杀线虫活性,从基因水平探讨其杀线虫机理,为东紫苏的开发利用及绿色新型杀线虫剂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 法]以东紫苏全草为原料,采用微波无溶剂法提取精油,考察工艺中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微波功率对精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GC-MS分析东紫苏精油的化学成分。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确定东紫苏精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24h半数致死浓度,利用精油对秀丽隐杆线虫生殖、个体运动行为毒性的影响来评价其在生理水平上的毒性效应。运用RNA-seq测序方法得到精油原液和对照溶剂分别处理后秀丽隐杆线虫基因表达量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文库。通过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东紫苏精油影响秀丽隐杆线虫的主要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的信号途径。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微波无溶剂法提取东紫苏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6,提取时间60min,浸泡时间2h,微波功率600W,精油得率0.096mL/50g。采用GC-MS对东紫苏精油进行成分分析,共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乙酸松油酯,相对含量达到了 56.25%,其次为丙酸香叶酯(6.8%)、棕榈酸(4.95%)、依朴酚醇(4.83%)、氧化石竹烯(4.41%)、乙酸(Z)-5-十二烯醇酯(3.28%)、α-松油醇(2.91%)、百里香酚(1.6%)、(S)-(+)-5-(1-羟基-1-甲基乙基)-2-甲基-环己烯-1酮(1.18%)、萜品醇(1.14%)、植酮(1.1%)。东紫苏精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24h LC50为271mg·mL-1。精油处理秀丽隐杆线虫后,对照组和处理组秀丽隐杆线虫虫卵分别是(183.1±3.88)个和(117.4±3.71)个、头部摆动频率分别是每分钟(87.2±2.92)次和每分钟(55.3±3.30)次、身体弯曲频率分别是每20s(29.4±3.33)次和20s(17.9±2.83)次。RNA-seq测序,通过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转录组数据比较,发现8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81个基因表达上调,449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中共同涉及了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三大领域。KEGG富集中: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脂肪酸分解、P450药物代谢细胞色素、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过程、溶酶体的形成、ABC转运蛋白等。[结 论]微波无溶剂提取法对东紫苏精油具有较高的提取率。通过精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研究,确定精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殖能力、头部摆动、身体弯曲均有抑制作用。说明精油对秀丽隐杆线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和神经毒性。GO功能富集分析中,分子功能方面,被归类到功能结合、催化活性基因较多;生物学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过程、扩膜转运的基因数量较多;细胞组分方面与细胞、细胞组分和细胞膜相关基因较多。KEGG富集分析中,两大解毒代谢酶系: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过程和P450药物代谢细胞色素基因表达上调、ABC转运蛋白基因中表达下调,由此推测细胞色素P450和ABC转运蛋白在代谢精油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秦惠珍,邹蓉,唐健民,覃芳,何志红,韦霄[8](2019)在《12种清热解毒类药食两用植物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结合临床用药及民间常见用于清解热毒的偏方,选出12种具有开发价值的清热解毒类药食两用植物。此类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抗氧化、抗毒、抗菌消炎、保护肝脏、增强免疫等多方面的药理功能,在食品、保健品和美容化妆品方面有广泛运用,是一类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药食两用植物。通过综述这12种药食两用植物的清热解毒功效和药理研究,概括其在食品、保健品和美容化妆品等方面的运用,为其发展提供依据。

郭莎莎[9](2018)在《紫苏在圣女果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应用领域涉及广泛,但主要集中在药用和食用上,是国家卫计委颁布的第一批60种“药食同源”的中药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紫苏具有丰富的生理活性成分,有研究表明紫苏对酱油、肉制品、卤制品、海鲜等具有良好的防腐保鲜作用,但在果蔬防腐保鲜中的应用未见详细研究报道。由于化学防腐保鲜剂的滥用造成病原菌抗性的提高,环境污染以及农药高残留危害人体健康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增多,现代人对绿色生活的追求使得天然防腐保鲜剂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索紫苏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本研究测定了紫苏提取液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同时对紫苏中的有效抑菌成分及其抑菌机制进行了研究,特别是从微生物群体效应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抑菌机制的探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以圣女果为供试果蔬,紫苏提取物为供试材料,在室温(20-25℃)下采用浸泡的处理方法。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CK),以25%咪鲜胺和可湿性1-MCP的等比复配1000倍稀释液作为药剂对照进行为期27d的观察测定。就紫苏提取液对圣女果保鲜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在常温下,紫苏提取液可以有效提高水果好果率,降低腐烂指数;保持水果硬度,抑制果实VC的氧化分解及丙二醛的增加;减缓可溶性固形物的消耗和延缓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有效保持圣女果营养价值,使果实的可食性更好。2.从导致圣女果腐烂变质的病原微生物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通过反接试验发现此菌对圣女果的致病性为100%。通过r-DNA ITS序列比较鉴定方法,发现此菌与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同源性为99%,通过形态鉴定和显微观察得出此菌具有蜡孔菌属的显着特征:菌丝壁光滑,菌丝交叉分布平行分布,偶尔有隔且具有分枝。经乳酚棉蓝染液染色后有嗜蓝反应。因此确定导致圣女果腐烂的致病菌为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系首次在圣女果中发现此菌。3.紫苏抑菌有效成分的确定及联合用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对紫苏主要活性成分迷迭香酸进行挖掘验证。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紫苏水提液进行检测,发现样品中含迷迭香酸。对迷迭香酸进行含量计算后取相同浓度的迷迭香酸标准品对所分离得到的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进行抑制力测定,结果表明迷迭香酸是紫苏水提液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接着对紫苏进行复配应用,结果表明紫苏水提液与苯甲酸钠的联合使用在比例为2:3时对圣女果中的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的抑制率最高,为14.8%。4.对紫苏中的活性成分迷迭香酸进行深度探究,试图从微生物群体效应方向来阐述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干扰。结果如下:迷迭香酸作为群体效应(Quorum Sensing)信号分子类似物,两种方法结晶紫法和MTT法均证明迷迭香酸在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成熟和未成熟时期分别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且具有浓度效应。具体表现为在大肠杆菌生物膜生长期间,迷迭香酸随着浓的升高对生物膜有抑制作用,而在生物膜成熟后迷迭香酸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罗汉[10](2018)在《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对石台县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利用情况、资源变化趋势等本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可用于分析石台县药用植物的区系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类,制定区域内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引入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集成的“3S”技术,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并为数据的有效采集提供保障。结果:通过110天的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采集标本1678号,共6000余份,鉴定出石台县药用植物184科662属1208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发现无距虾脊兰和浙江凤仙花两种安徽省植物新分布。基于样方调查结果,以黄精为例,估算出石台县野生多花黄精的蕴藏量达到159309kg。对石台县药用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5个变型,泛热带和北温带特征较为显着,这也印证了石台县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基于对石台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宗药用植物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药用植物;通过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特征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其致危原因,找出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根据石台县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将石台县中药发展规划分为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和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的建议。结论:石台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地拥有较多种类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需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为促进石台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该县中药发展规划。

二、紫苏全草抗菌活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苏全草抗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来源紫苏酚类和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及活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称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不同来源、部位紫苏酚类物质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来源、部位紫苏挥发油成分种类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紫苏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2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药用植物的研究
        1.1.1 药用植物的概念
        1.1.2 药用植物的分类
        1.1.3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2 药用植物区系的研究
        1.2.1 区系概念
        1.2.2 区系研究对象及内容
        1.2.3 国外研究进展
        1.2.4 国内研究进展
        1.2.5 广西地区研究概况
        1.2.6 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区系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物资源
    2.2 社会概况
        2.2.1 人文概况
        2.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1.1 文献查阅
        3.1.2 野外调查
        3.1.3 访问调查
        3.1.4 室内整理
    3.2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3.2.1 种类组成特征
        3.2.2 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第4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特征
    4.1 种类组成
        4.1.1 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
        4.1.2 野生药用植物属的组成
    4.2 药用植物种的生长型和生活型
        4.2.1 药用植物种的生长型
        4.2.2 药用植物种的生活型
    4.3 特有药用植物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4.3.1 特有药用植物
        4.3.2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4.4 外来种和栽培种
        4.4.1 外来种
        4.4.2 栽培种
    4.5 药用资源的特征
        4.5.1 药用部位分析
        4.5.2 药用植物的性味分析
        4.5.3 药用功效类型多样性分析
    4.6 讨论
第5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5.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1.1 世界广布型
        5.1.2 热带分布型
        5.1.3 温带分布型
    5.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 区系成分特点
        5.3.1 药用植物科的特点
        5.3.2 药用植物属的特点
    5.4 叠彩区药用植物特有现象
    5.5 与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研究
        5.5.1 R/T值比较
        5.5.2 区系谱比较
    5.6 讨论
        5.6.1 叠彩区药用植物分布区类型特征
        5.6.2 不同比较方法的对比
        5.6.3 与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比较
第6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6.1 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6.2 可持续利用策略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特征
        7.1.2 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7.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叠彩区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叠彩区部分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药效作用与化学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筛选
    1.鞘蕊苏的物质部位和组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筛选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细胞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鞘蕊苏部位和有效组分的制备
        1.2.2 MTT检测鞘蕊苏不同部位对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1.2.3 MTT检测鞘蕊苏Q3 部位不同流份段对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1.2.4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Q1-Q9 各部位对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1.3.2 鞘蕊苏抗肿瘤活性部位Q3 的不同流份段对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1.4 讨论
    2.鞘蕊苏抗肿瘤活性组分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筛选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活性流份段G、H、J的分离与纯化
        2.2.2 MTT检测鞘蕊苏活性部位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
        2.2.3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各化学成分对HeLa、A375、HCT-8和LS174-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4 讨论
第二章 鞘蕊苏有效成分(14-去氧鞘蕊酮U)抗肿瘤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1.14-去氧鞘蕊酮U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细胞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药物母液的配制
        1.2.2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4-去氧鞘蕊酮U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1.2.3 14-去氧鞘蕊酮U抑制A549和LLC细胞增殖的时间效应变化
        1.2.4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14-去氧鞘蕊酮U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1.3.2 14-去氧鞘蕊酮U抑制A549和LLC增殖的时间效应变化
        1.4 讨论
    2.14-去氧鞘蕊酮U对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
        2.2.2 移植瘤平均体积、重量、脏器系数及肿瘤抑制率检测
        2.2.3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14-去氧鞘蕊酮U对 LLC荷瘤小鼠体重和抑瘤率的影响
        2.3.2 14-去氧鞘蕊酮U对 LLC荷瘤小鼠瘤体积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鞘蕊苏有效成分(14-去氧鞘蕊酮U)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Hoechst33258 染色检测不同浓度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 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1.2.2 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PARP、caspase-3和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 蛋白的表达
        1.2.3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Bax和Bcl-2 的表达
        1.2.4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caspase-4、caspase-12、CHOP、Bip和 IRE1-α的表达
        1.2.5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2.6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Atg5、beclin-1 和LC3Ⅱ/Ⅰ的表达
        1.2.7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CDC2、CDK2、CDK6、CyclinB1、CyclinD3和p21 的表达
        1.2.8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Hoechst33258 染色检测不同浓度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 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1.3.2 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和LLC细胞中PARP、caspase-3 和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Bax和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
        1.3.3 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和LLC细胞中Bip,IRE1-α,XBP1s、CHOP、caspase-4和Cleaved-caspase-12 蛋白表达的影响
        1.3.4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3.5 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和LLC细胞中Atg5、beclin-1、LC3Ⅱ/Ⅰ蛋白表达的影响
        1.3.6 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和LLC细胞中CDC2、CDK2、CDK6、CyclinB1、CyclinD3、p21 蛋白表达的影响
    1.4 讨论
第四章 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类似物的化学合成及活性筛选
    1.C-11位不同侧链的Coleolic acid类似物的合成及活性筛选
        1.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3 合成实验部分
        1.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2 目标化合物PX1-PX6 的合成
        1.4 C-11 位不同侧链的Coleolic acid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1.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4.2 实验方法
        1.4.3 实验结果
        1.5 讨论
    2.N-取代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系列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筛选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3 合成实验部分
        2.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2 目标化合物PX7-PX18 的合成
        2.4 N-取代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系列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2.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不同产区紫苏种芽营养物质含量及其油脂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紫苏简介
        1.1.1 紫苏的生物学性状和生理特征
        1.1.2 紫苏的资源分布与分类
    1.2 紫苏茎叶的营养成分
        1.2.1 酚类物质
        1.2.2 迷迭香酸
        1.2.3 紫苏精油
        1.2.4 紫苏花青素
    1.3 紫苏种子的研究开发
        1.3.1 紫苏籽的主要营养功效
        1.3.2 紫苏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目的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2 不同产区紫苏种芽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种子发芽
        2.2.2
        2.2.3 测定紫苏种芽营养物质含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2.3.2 脂肪酸含量分析
        2.3.3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产区紫苏种芽酶活力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种子发芽
        3.2.2 生化指标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淀粉酶活力分析
        3.3.2 脂肪酶活力分析
        3.3.3 糖化酶活力分析
        3.3.4 蛋白酶活力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产区紫苏种芽油脂提取及抗氧化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种子发芽
        4.2.2 油脂提取
        4.2.3 紫苏种芽油脂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产区紫苏种子芽油脂提取率
        4.3.2 不同浓度紫苏种芽油脂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作用
        4.3.3 不同浓度紫苏种芽油脂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作用
        4.3.4 不同浓度紫苏种芽油脂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作用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产区紫苏种芽油脂理化指标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种子发芽
        5.2.2 油脂提取
        5.2.3 紫苏种子芽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产区紫苏种芽油脂GC-MS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油脂甲酯化
        6.2.2 GC-MS分析条件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富含迷迭香酸药用植物筛选及目标成分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迷迭香酸的性质与生物作用
        1.1.1 迷迭香酸的理化性质
        1.1.2 迷迭香酸的生产方法
        1.1.3 迷迭香酸的药理作用
    1.2 富含迷迭香酸植物资源调查
    1.3 迷迭香酸的检测方法
        1.3.1 纸色谱和薄层色谱法
        1.3.2 硫酸亚铁比色法
        1.3.3 紫外可见光谱法
        1.3.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5 液质联用
    1.4 迷迭香酸的提取方法
        1.4.1 煎煮法
        1.4.2 溶剂提取法
        1.4.3 微波辅助提取法
        1.4.4 超临界萃取法
        1.4.5 超声提取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迷迭香酸检测条件建立及多种药用植物中迷迭香酸含量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2 迷迭香酸HPLC检测波长的确定
        2.3.3 分析方法
        2.3.4 药用植物的初筛
        2.3.5 单因素实验
        2.3.6 工艺优化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PLC检测波长的确定
        2.4.2 色谱条件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4 药用植物的初筛
        2.4.5 单因素实验
        2.4.6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参数
        2.4.7 验证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从夏枯草中同时提取迷迭香酸、异迷迭香酸苷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3.3.2 HPLC检测波长的确定
        3.3.3 分析方法
        3.3.4 实验内容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4.2 色谱条件
        3.4.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4.4 单因素结果分析
        3.4.5 时间动力学
        3.4.6 工艺优化结果分析
        3.4.7 验证试验
        3.4.8 与UAE方法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双水相萃取迷迭香酸、异迷迭香酸苷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分析方法
        4.3.2 双水相体系的选择
        4.3.3 相图的绘制
        4.3.4 粗提液的制备
        4.3.5 双水相萃取迷迭香酸、异迷迭香酸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2 双水相体系的成相情况及性质
        4.4.3 双水相体系的确定
        4.4.4 不同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
        4.4.5 验证试验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东紫苏精油微波无溶剂法提取及杀线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
    1.2 植物杀线虫活性成分
    1.3 东紫苏精油研究现状
    1.4 微波无溶剂提取法
    1.5 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
    1.6 本研究意义与目的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东紫苏精油微波无溶剂法的提取工艺及化学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东紫苏精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结论
5 创新点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12种清热解毒类药食两用植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清热解毒类药食两用植物的药理研究
    1.1 马齿苋的现代药理研究
    1.2 蒲公英
    1.3 鱼腥草
    1.4 车前草
    1.5 紫花地丁
    1.6 菊花
    1.7 金银花
    1.8 山银花
    1.9 布渣叶
    1.1 0 紫苏
    1.1 1 薄荷
    1.1 2 连翘
2 清热解毒类药食两用植物其他用途
    2.1 食品方面
    2.2 保健品方面
    2.3 美容化妆品方面
3 结论
4 展望

(9)紫苏在圣女果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果蔬采后腐烂状况
    2 果蔬贮藏中使用的保鲜措施
        2.1 化学保鲜技术
        2.2 物理保鲜技术
        2.3 生物保鲜技术
    3 果蔬天然保鲜剂的研究
        3.1 药用植物类保鲜剂
        3.2 天然香辛料类保鲜剂
    4 紫苏研究现状
        4.1 紫苏
        4.2 紫苏功能
        4.2.1 抗衰老、抗氧化
        4.2.2 抗炎
        4.2.3 抗微生物
    5 紫苏有效成分
        5.1 挥发油
        5.2 黄酮类物质
        5.3 迷迭香酸
    6 微生物群体效应
        6.1 群体效应与生物膜
        6.2 植物提取物对生物膜的抑制
        6.3 迷迭香酸抑制生物膜的研究
    7 立题依据
    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苏提取液对圣女果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1.1.2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紫苏提取液的制备
        1.2.2 果蔬处理
        1.2.3 指标测定方法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圣女果好果率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圣女果腐烂指数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圣女果硬度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圣女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对圣女果维生素C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对圣女果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2.7 不同处理对圣女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圣女果贮藏期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培养基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及药品
        1.2 方法
        1.2.1 圣女果果实贮藏期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1.2.2 致病性检测
        1.2.3 圣女果果实病原菌的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发病症状
        2.2 致病性检验结果
        2.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4 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分析
        2.4.1 rDNA-ITS序列测定结果
        2.4.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紫苏提取液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复配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培养基
        1.1.2 主要仪器
        1.1.3 试剂及药品
        1.2 试验方法
        1.2.1 紫苏提取液中迷迭香酸含量的测定
        1.2.1.1 色谱柱条件
        1.2.1.2 迷迭香酸对照品溶液
        1.2.1.3 供试品溶液
        1.2.1.4 样品的测定
        1.2.2 紫苏中迷迭香酸与纯品迷迭香酸抑菌活性比较
        1.2.2.1 药品的制备
        1.2.2.2 抑菌活性的测定
        1.2.3 联合用药对撕裂蜡孔菌的抑制力比较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迷迭香酸对照品标准曲线
        2.2 样品中迷迭香酸含量的测定
        2.3 紫苏中迷迭香酸与纯品迷迭香酸的抑菌活性比较
        2.4 联合用药对撕裂蜡孔菌的抑制力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试验药品
        1.1.4 试验器材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悬液及药液的制备
        1.2.2 大肠杆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测定
        1.2.3 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1.2.4 结晶紫法测定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生长中生物膜的影响
        1.2.5 结晶紫法测定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
        1.2.6 MTT法测迷迭香酸对生长中生物膜的影响
        1.2.7 MTT法测迷迭香酸对成熟生物膜的影响
        1.2.8 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生长中生物膜多糖的影响
        1.2.9 光学显微镜对成熟生物膜的观察
        1.2.10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肠杆菌生物膜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2.2 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结果
        2.3 结晶紫法测定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生长中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2.4 结晶紫法测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2.5 MTT法测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生长中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2.6 MTT法测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2.7 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生长中生物膜多糖的影响
        2.8 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成熟生物膜中多糖的影响
        2.9 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成熟生物膜的作用
    3 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石台县自然概况
    1 地形地貌
    2 气候特征
    3 土壤类型
    4 水文条件
    5 植被概况
第二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分布与蕴藏量调查
    1 调查时间及路线
        1.1 踏查阶段
        1.2 调查阶段
    2 调查方法
        2.1 文献调查
        2.2 线路调查
        2.3 样方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石台县药用植物生态分布
        3.2 安徽省植物新纪录
        3.3 石台县药用植物蕴藏量的计算
第三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区系研究
    1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点
        1.1 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1.2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2 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
        2.1 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2.2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第四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1 石台县大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2 石台县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3 石台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利用分析
第五章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
    1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1.1 国家级保护植物
        1.2 其他稀有植物
    2 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2.1 铁皮石斛的分布
        2.2 铁皮石斛的生境特征研究
        2.3 讨论
    3 石台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究
        3.1 石台地区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
        3.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保护的基础
        3.3 建立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
第六章 石台县中药资源发展规划建议
    1 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
    2 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
    3 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
    4 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
结语
    1 调查结果
    2 区系研究
    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石台县药用植物名录

四、紫苏全草抗菌活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唇形科植物精油体外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罗飞亚.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不同来源紫苏酚类和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及活性比较[D]. Manila Vorlasan. 重庆医科大学, 2020
  • [3]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D]. 涂洪润.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4]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药效作用与化学合成研究[D]. 彭小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不同产区紫苏种芽营养物质含量及其油脂的性质研究[D]. 王菲.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富含迷迭香酸药用植物筛选及目标成分分离[D]. 冯春特.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东紫苏精油微波无溶剂法提取及杀线虫活性研究[D]. 代亚贤.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12种清热解毒类药食两用植物研究进展[J]. 秦惠珍,邹蓉,唐健民,覃芳,何志红,韦霄.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01)
  • [9]紫苏在圣女果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D]. 郭莎莎.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10]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罗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