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在溶出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一、Excel在溶出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阮祥春[1](2018)在《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的创制及释放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伊维菌素(IVM)广泛用于畜禽和伴侣动物的寄生虫疾病防治。传统的IVM口服与注射制剂需要频繁给药,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影响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目前,虽然有相关的长效制剂或缓释丸剂报道,但是均存在着不同的缺陷。本研究制备了含可溶性硅酸盐玻璃IVM缓释丸剂,避免了现有IVM制剂的缺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IVM缓释丸剂的创制采用廉价的碳酸钠和二氧化硅,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可溶性玻璃。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显示可溶性玻璃的碳酸根特征峰消失,仅有1000波数左右硅酸盐的特征峰。电镜扫描发现,可溶性玻璃粉末表面有不规则的孔隙。用制备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溶性玻璃作为IVM缓释丸剂的辅料之一。以丸剂在人工瘤胃液中崩解时间为指标,用单因子、部分因子和全因子试验筛选IVM缓释丸剂组分及制备工艺参数。以微晶纤维素、淀粉、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因子,用Box-Behnken进行响应面优化。丸剂最佳组方为重晶石粉与可溶性硅酸盐玻璃粉比例为2:1,微晶纤维素比例为8%,淀粉比例为0.5%,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比例为0.25%。最佳制备工艺为湿法12目制粒,60℃烘干30min,14目整粒,37.5 T压力压制丸剂,30℃固化24 h。分别制备了两种IVM规格的缓释丸剂,IVM缓释丸剂长28.12 mm±0.14 mm,宽16.10 mm±0.13 mm,高13.03 mm±0.05 mm,每个丸剂质量为 11.4842 g±0.1675 g,平均密度为 1.95 g/cm3。2.IVM缓释丸剂相关检测方法建立建立了缓释丸剂中IVM含量HPLC-UV检测方法。丸剂经粉碎后,用甲醇提取,样品稀释后进行HPLC检测。色谱条件为Waters Symmetyr-C18(4.6×250 mm,5 μm)柱,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v/v),检测波长245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体积10 μL。结果表明在0.5 μg/mL~50 μg/m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回收率在95.47%~106.72%之间。批内变异系数在1.41%~6.44%之间,批间变异系数在1.21%~2.28%之间,均小于10%。建立了 IVM在人工模拟瘤胃液与血浆中HPLC-FLD检测方法。人工模拟瘤胃液与血浆样品分别经乙酸乙酯与乙腈提取,50℃氮气吹干,用N-甲基咪唑与三氟醋酐对样品进行衍生化。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97:3,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40℃;荧光检测器的激发波长为365 nm,发射波长为475 nm。IVM在人工瘤胃液中标准曲线0~2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4),在1 ng/mL~1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2)。IVM在血浆中标准曲线在0~1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3)。IVM在人工瘤胃液回收率在96.65%~99.76%之间,批内平均变异系数在1.52%~5.46%之间,批间的变异系数为3.73%±2.01%。人工瘤胃液中IVM最低检测限为0.3 ng/mL,最低定量限为0.5 ng/mL。血浆中IVM回收率在93.61%~99.79%之间。批内平均变异系数在2.73%~3.74%之间。批间变异系数为3.34%±0.53%。IVM在血浆中检测限为0.1 ng/mL,定量限为0.3ng/mL。样品中高、中、低、LOQ的IVM浓度在不同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方法学的要求。3.IVM缓释丸剂释放动力学的研究将IVM缓释丸剂放入装有900 mL含0.5%SDS的人工瘤胃液的溶出杯中,在温度39.5℃,转速100 rpm的条件下进行体外释放试验。在不同的时间采集1 mL样品,并每天更换释放介质,直至试验结束。添加0.50gIVM原料的丸剂在第1d出现突释,释放IVM达到48.37 mg±3.04 mg,占丸剂中IVM总量的10.56%。在7 d~53 d,为丸剂缓释阶段,每天IVM释放量在2 mg~9 mg之间。在54 d~57 d,IVM的释放量增加到每天10 mg~13 mg。在58 d~62 d IVM释放量降低至释放结束。丸剂在人工瘤胃液的累积释放IVM达到423.72 mg±5.49 mg,累积释放率为92.52%。添加0.25 g IVM的丸剂在第1 d也出现突释现象,IVM释放量达到27.74 mg±1.62 mg,占丸剂含IVM的12.27%。在7 d~59 d,为丸剂缓释阶段,每天IVM释放量在1 mg~6 mg。丸剂累积释放IVM达到209.10 mg±4.56 mg,累积释放率为92.49%。最佳拟合释放动力学方程均为Korsmeyer Peppas方程,释放方式的参数n值分别为0.5180和0.4581,介于0.45和0.89之间。表明IVM缓释丸剂在体外是通过扩散侵蚀方式释放IVM。6只体重为21.20 kg~24.20 kg的绵羊(小尾寒),每只羊口服一个IVM缓释丸剂。在不同的时间采集2.5 mL血液样品,经3000rpm离心10 min,分离血浆,至-20℃保存。丸剂持续在瘤胃内滞留近1个月,平均达峰浓度为6.69ng/mL。在1 d~14 d血浆IVM浓度相对稳定,维持在1 ng/mL~6 ng/mL。在28 d时,血浆中IVM的浓度为0.63 ng/mL±0.12 ng/mL。分别用WinNolin 5.2软件计算其房室模型和非房室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依据赤池判据(AIC)和施-贝氏判据(SBC),IVM丸剂体内释放符合一级一室(无滞留期)模型。房室模型的Ka,Ke,Tmax,Cmax,AUC,CL分别为 1.69 d,0.06 d,2.33 d,4.42 ng/mL,86.86 ng·day/mL,122.26 L/day/kg。非房室模型的Ke,t1/2β,Tmax,Cmax,AUC,Vd,CL,MRT分别为8.33d,6.37 d,1.5 d,7.53 ng/mL,76.63 day·ng/mL,2501.93 L/kg,270.31 L/day/kg,12.71 d。通过比较两种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现非房室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更加接近单次口服IVM缓释丸剂的药代动力学结果。4.IVM缓释丸剂初步质量评价IVM缓释丸剂含量在标示量的98.87%~102.06%之间,符合含量在90%~110%之间的规定。IVM缓释丸剂之间重量差异符合相关规定。鉴别项下,IVM缓释丸剂中IVM出峰时间与对照品保持一致。IVM缓释丸剂对高温、高湿和光照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高湿试验丸剂质量增加不超过3%,说明丸剂没有吸湿性。对包装在铝箔袋的IVM缓释丸剂进行的加速试验,在40℃,相对湿度75%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本研究制备的羊用IVM缓释丸剂,制备方法简单,具有安全、高效、动物体内无异物残留的特点。IVM缓释丸剂在羊体内持续释放近1个月,优于常规IVM制剂,对我国,特别是北方牧区的羊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青宇[2](2018)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制药领域中,95%以上化学药品为仿制药。近几十年来,仿制药在保障基本医疗供给,满足人民群众药品可获得性及可负担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国产仿制药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与原研药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前批准的仿制药,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连续发文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进行监测,对改革背景、政策目标、改革进程、激励政策等进行分析、探讨,对美、日等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实施过程、政策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对一致性评价利益相关者支持度进行调查分析,对一致性评价与药品标准的关系进行探讨,以为我国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提供政策建议。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及临床试验数据自查和核查,开启了仿制药注册申报及质量严格监管的良好开端,但目前政策推行中遇到一些问题。首先,作为阶段性政策,一致性评价推动多以国务院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为主,缺乏上位法的联系和衔接,缺少前瞻性及长期制度设计,包括仿制药市场准入制度、上市后再评价制度以及仿制药欺诈惩罚制度等;其次,参比制剂可获得性较低或者不匹配,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豁免品种有待进一步探讨,复杂、特定仿制药指南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首批基本药物目录中2007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前批准的289个口服固体制剂品种(以下简称289品种)完成率较低,企业评价动力不足,改革任务重、困难大等。第四,部分仿制药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不足。在对美、日历史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分析中,发现美国的DESI评价方法是依据政府、企业以及科学文献三方证据,日本药品有效性评价参考了美国的DESI,评价方法上确立了科学文献筛选评价品种,企业提交证明材料、药事委员会审议等方法。药品品质再评价主要采用体外溶出试验的方法,以制剂在4种不同溶出介质溶出曲线比较来进行评价。我国方法主要采用市场准入制度,人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为主。在代表药物药品标准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药品标准的比较中,我国药品标准中部分项下规定不够详细、标准较低,这将会对仿制药品质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在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工作中,还应该注重药品质量标准的提升,建立适合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注册标准及国家药品标准等标准体系。问卷调研部分,受访者认为总体上仿制药在安全性方面与原研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厂家仿制药疗效和安全性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抗生素、心血管类仿制药在临床使用时受到抱怨或投诉。药师对我国目前仿制药信任度较低,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支持度较高。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中信息透明度较高,沟通渠道多样,上市药物目录集数据库初步建立。但目前基本药物目录中289品种一致性评价通过率较低,建议考虑国情与患者需求,时间上有一定缓冲期。继续加大289品种一致性评价的激励制度,包括完善财政激励、采购、医保支付政策等。尽快完善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参比制剂应尽早明确,基于BCS分类豁免品种应逐步公布,完善特定、复杂仿制药审批指南。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集中采购、使用、医保支付政策等应逐渐细化、落实。防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变为“一次性评价”,需要建立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制度。不断提升仿制药信任度,发挥药师主体责任,逐步推行仿制药替代政策,不断完善仿制药政策。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对仿制药及参比制剂定义的要素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2)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的背景、进程及阻碍、利益相关者、审评透明度等进行了监测分析和评价。(3)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和药品标准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4)本研究对国内药师对仿制药知识、观点及一致性评价的看法等进行了详细调研。开放式问题的设计则为未来循证药学研究以及真实世界证据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宝春,杨祺,孙萍[3](2017)在《运用Excel程序快速计算药物的溶出度参数》文中认为运用Excel编辑的程序,即可快速的计算出片剂的溶出度参数,及任何时刻的溶出度,减少人工测绘方法繁琐的过程,避免了操作误差,与以往文献传统方法比较,结果一致,但此方法操作更简便,计算更快速,结果直观。

赵婷[4](2015)在《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质量标准研究及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7种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进行初步研究;2.研究布洛芬缓释胶囊、呋塞米片和盐酸哌唑嗪片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并评价其体内外相关性。方法:1.采用UV、HPLC和管碟法对7种口服固体制剂进行含量测定;2.采用FODT-601仪,在线实时测定7种口服固体制剂在两种溶出度试验条件下的溶出/释放度,采用直观分析法、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法以及f2相似因子法,比较7种口服固体制剂在不同溶出条件下的溶出行为差异以及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溶出曲线相似性;3.采用HPLC法测定布洛芬缓释胶囊、呋塞米片和盐酸哌唑嗪片单剂量口服给药后在动物体内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考查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间的生物等效性。4.用Wagner-Nelson法计算t时间体内吸收分数F,以F为应变量,以对应时间体外累积溶出百分率Fd为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得体内外相关性方程F=a X+b和拟合优度R2,判断布洛芬缓释胶囊、呋塞米片和盐酸哌唑嗪片的体内外相关性是否显着。结果:1.7种口服固体制剂的含量测定结果均满足Ch.PⅡ(2010年版)规定,所有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含量差异均未超过5%;2.改变同一溶出度试验条件,对7种口服固体制剂的不同药物之间以及同一药物不同厂家之间的药物的溶出曲线及溶出行为的改变存在差异。另外,布洛芬缓释胶囊受试制剂1的释放曲线与参比制剂相似,溶出行为较为一致,呋塞米片的受试制剂4的溶出曲线与参比制剂不相似,溶出行为不一致,盐酸哌唑嗪片的受试制剂1的溶出曲线与参比制剂不相似,溶出行为差异较大;3.本实验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灵敏、准确,布洛芬缓释胶囊的受试制剂1和盐酸哌唑嗪片的受试制剂1与其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呋塞米片的受试制剂4和参比制剂不具有生物等效性。4.布洛芬缓释胶囊、呋塞米片和盐酸哌唑嗪片的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均具有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结论:本实验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实验中的7种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释放度质量标准研究,以及布洛芬缓释胶囊、呋塞米片和盐酸哌唑嗪片的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梁家龙[5](2014)在《基于Weibull函数的常释口服制剂溶出一致性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一种仿制药研发中快速筛选常释口服制剂处方辅料比例的方法,使溶出达到一致。方法:诸多国家的药政部门在仿制药的指导原则列明,仿制药申报时需要提供与参比制剂质量一致的试验,两者体外的溶出行为相似,是质量一致的具体表现。研究溶出曲线的方法有很多,拟合溶出曲线的Weibull函数是常见的一种。大部分的常释口服制剂的溶出曲线都能用Weibull函数拟合,其将溶出曲线拟合为一条含决定溶出曲线特征的α(位置参数)、β(尺度参数)和m(形状参数)三参数的方程,全面概括药物的溶出特性。药物的溶出行为由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决定,其影响着溶出曲线的形状、位置、尺度等。在仿制药开发过程中,处方中辅料比例的研究一直是关键,也是研究中的难点。从理论上推测,辅料的种类和用量与溶出曲线间存在某种关系,而通过试验与统计分析,可以将这种关系用一条关于辅料用量和Weibull函数参数的方程表达。利用该方程,便可简单、快速地解决仿制药与原研药溶出一致性的问题。本试验以卡培他滨为例子,借助均匀设计安排试验,制备一系列受试制剂,测定溶出度,并拟合溶出曲线的Weibull函数,得到位置参数α、尺度参数β和形状参数m。通过对处方中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的比例与Weibull函数参数间关系式的推导,建立辅料用量和受试制剂溶出曲线Weibull函数参数间的多元回归方程。测定参比制剂溶出曲线,拟合Weibull函数,再以参比制剂Weibull函数参数为目标值,求出相应的辅料比例。利用该比例制备受试制剂并测定溶出曲线,运用相似因子法f2,与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作比较。当相似因子f2>50,即判断两条溶出曲线具有相似性。结果:建立的辅料用量与Weibull函数参数间的多元回归方程为β=424.479+21.864×B-118.218×C-2.675×A2+9.086×C2和m=1.024×B+0.068×A×C-0.054×B×C-0.071×A2-0.128XB2。把参比制剂溶出曲线参数β和m分别代入方程,求出辅料CCMC-Na、HPMC、MCC的比例分别为3.36%、1.68%和6.00%,乳糖比例为8.96%。利用该比例制备的受试制剂,经验证,其素片与参比制剂间的相似因子f2 = 92,包衣后的片剂与参比制剂间的相似因子f2= 64,显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相似。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能快速筛选常释口服制剂处方中辅料比例,解决仿制药与参比制剂溶出一致性问题。

朱骤海[6](2013)在《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制备、理化性质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厚朴酚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难题,本论文对以溶剂法制备的厚朴酚磷脂复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达到增加其口服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制备条件的评价标准,即厚朴酚与磷脂的复合率,并以其考察反应溶剂的种类、磷脂与原药的投料比、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等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率的影响,并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反应溶剂的种类与投料比为制备关键工艺条件;经验证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溶剂为四氢呋喃,磷脂与厚朴酚投料比为3:1,40℃条件下反应3h。(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含量,并根据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重复性和耐用性好,可作为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3)采用紫外光谱、扫描量热、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吸收以及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了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后,厚朴酚的晶型特性消失,表现出无定形特征,并高度分散于磷脂分子中。厚朴酚苯环骨架或其酚羟基与磷脂极性端的相应红外信号发生变化,但磷脂的非极性端仍保持原有红外特征,推测两者结合部位应发生在厚朴酚的苯环骨架或其酚羟基与磷脂的极性碱基部位。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厚朴酚的质子信号明显减弱,可推测是由于厚朴酚与磷脂的极性端彼此被固定,其自由转动的脂肪酸链的包覆作用所导致;由于未产生新的质子信号,进一步表明两者是以分子间力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而非生成了新的化合物。影响因素和加速试验研究表明,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与原药及其物理混合物相比,复合物中厚朴酚的酚羟基与磷脂的极性端结合后,脂肪酸链减少了氧、光能等对厚朴酚易于氧化部位的影响,热稳定性显着提高。(4)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和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在水中的表观溶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以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在水中的表观溶解度更大,其差别说明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中两者分子间力的形成改变了厚朴酚的溶解特征。厚朴酚、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和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在pH1.2~8.0范围内,各自的溶解度无明显差异,说明厚朴酚的溶解度在生理酸碱度范围内非pH依赖型。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表明,不含表面活性剂不同pH溶出介质对厚朴酚、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和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溶出速率无显着影响;但作为一种外部机械力,不同的溶出转数可影响复合物中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5)分别口服给予Spragu-Dawley大鼠相同剂量的厚朴酚、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厚朴酚磷脂复合物,进行了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比较三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与原药相比,Cmax、Tmax、AUC、MRT等主要药动学参数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在试验测定时间范围内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97%,并表现出一定的缓释特征。对体内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厚朴酚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后其分子间力的存在以及厚朴酚的亲脂性使其从磷脂扩散入体液或细胞膜双脂层的作用被延缓,其体内药动学特征区别于单纯以增溶作用增加厚朴酚水溶性的物理混合物,说明磷脂复合物可通过增加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并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达到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目的。(6)在已经取得的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体外释放度、体内血药浓度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卷积法与反卷积法分别对体内外相关性进行了建立和分析,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发生实验数据波动的情况,采用卷积分方法比反卷积分方法能有更好的拟合;以此筛选出的体外释放测定条件为:桨法,转数100转,溶出介质为1%SDS的1000mL水溶液,为未来确立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本文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与探索:(1)将厚朴酚制成磷脂复合物,该研究尚未见国内外相关报道;(2)对制成的厚朴酚磷脂复合物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并分析推测了反应发生的部位;(3)通过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厚朴酚制成磷脂复合物后,在体内表现出一定的缓释特征,未见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4)同时采用卷积分/反卷积分方法对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体内外相关性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证明参比制剂选择的重要性,并提出以缓释与参比制剂AUC比值作为矫正因子对计算过程进行修正;(5)以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为基础,筛选和确定了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体外溶出度测定条件,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张明玥[7](2012)在《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评价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盐酸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氨苄片》文中提出目的:结合国家评价性抽验任务选择了三类临床常用基本药物: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片、喹诺酮类抗菌药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及抗生素类药物头孢氨苄片为考察对象。原创药品作为临床用药的先导,但仿制药品仍是我国人们医疗卫生用药的主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制剂水平、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上都存在着差异。本试验采用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技术建立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及头孢氨苄片的药物溶出度方法,评价同一药品规格而不同生产厂家药物溶出度所反映的体外生物等效性。根据数据结果从体外溶出度客观评价临床常用药物制剂的质量及所表现的制剂工艺优劣。方法:用系列浓度溶液(以溶出百分率表示)20%,40%,60%,80%,100%,120%考察最佳光程。根据100%溶出率的吸光度和浓度及朗伯比尔定律计算,确定探头规格;建立临床常用药物在四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数据库;对比临床常用原研药与仿制药溶出度曲线并以f2因子法分析结果。结果:建立利巴韦林片溶出度过程分析方法,并与USP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检测都合格的样品溶出行为差异很大,用建立的方法对11批不同厂家利巴韦林片进行四种溶媒溶出行为测定,采用f2因子法进行分析评价不同厂家利巴韦林片体外生物等效性,一致性不好,没有比较意义;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方法,对5批不同厂家的头孢氨苄片及9批不同厂家的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在四种溶媒中的溶出行为进行测定,溶出行为差异很大,不符合进行f2因子法比较的条件。结论:本试验采用光纤药物溶出仪,通过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技术建立了利巴韦林片、头孢氨苄片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的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方法,评价同一药品规格而不同生产厂家药物溶出度所反映的体外生物等效性,发现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制剂质量参差不齐,都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在临床效果上与原研药却相差很远。根据数据结果从体外溶出度客观评价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片、头孢氨苄片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的质量及工艺优劣,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准确可靠的评价指标。

谢沐风[8](2012)在《论溶出度/释放度试验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的重要意义——对仿制药研发“两座大山”的深入解析(溶出度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阙慧卿,陈梦玲,钱丽萍,林绥,彭华毅,郭舜民[9](2011)在《贴剂溶出度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贴剂的溶出度测定可用于指导贴剂的研究,提高贴剂的研制水平。贴剂的溶出度与其他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没有多大差别,一般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均可用于贴剂的溶出度测定。通过比较固体制剂溶出度的研究方法,阐述贴剂溶出度测定的方法、溶出溶剂的选择、溶出度的检测方法、溶出数据的处理等,介绍新型制剂透皮贴剂的溶出度研究情况,为贴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郭剑伟,吴俊珠,王成军,高鹏飞,缪菊莲,杨志勇[10](2011)在《三种方法求解药物溶出度Weibull分布参数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种方法求算药物溶出度Weibull分布参数的结果差别。方法:分别采用计算器、EXCEL和SPSS软件处理药物溶出数据。结果: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T50、Td值和Weibull分布参数m值很接近,但参数г和t0间相差较大。结论:药物溶出度Weibull分布参数的计算结果在准确度上SPSS法>EXCEL法>计算器法。

二、Excel在溶出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cel在溶出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的创制及释放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羊常见寄生虫病
        1.1 捻转血矛线虫病
        1.2 羊鼻蝇蛆病
        1.3 蝉病
        1.4 螨病
        1.5 虱
    2 羊常见抗寄生虫药
        2.1 大环内酯类
        2.2 有机磷类
    3 兽用丸剂研究进展
        3.1 丸剂的特点
        3.2 缓控释丸剂的应用
    4 可溶性玻璃
        4.1 可溶性玻璃制备方法
        4.2 可溶性玻璃体内降解
        4.3 可溶性玻璃应用
第二章 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创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可溶性玻璃制备
        1.2.2 人工瘤胃液的配制
        1.2.3 IVM缓释丸剂单因子考察
        1.2.4 DOE法优化IVM缓释丸剂
        1.2.5 IVM缓释丸剂制备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制备可溶性玻璃结果
        2.1.1 可溶性玻璃组方筛选结果
        2.1.2 可溶性玻璃组方优化结果
        2.1.3 可溶性玻璃表征结果
        2.2 单因素考察结果
        2.3 DOE法优化结果
        2.3.1 部分因子试验结果
        2.3.2 全因子试验结果
        2.3.3 压力因素试验结果
        2.3.4 响应面优化结果
        2.4 制备IVM缓释丸剂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IVM缓释丸剂相关检测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HPLC-UV色谱条件
        1.2.2 HPLC-FLD色谱条件
        1.2.3 标准曲线制备
        1.2.4 样品处理方法
        1.2.5 特异性考察
        1.2.6 IVM原料含量测定
        1.2.7 准确度测定
        1.2.8 精密度测定
        1.2.9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中IVM最低检测限与定量限测定
        1.2.10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中IVM样品稳定性试验
        1.2.11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标准曲线
        2.1.1 IVM紫外标准曲线
        2.1.2 IVM在人工瘤胃液标准曲线
        2.1.3 IVM在血浆中标准曲线
        2.2 特异性
        2.2.1 HPLC-UV检测方法特异性
        2.2.2 HPLC-FLD检测方法特异性
        2.3 IVM原料药含量测定
        2.4 准确度
        2.4.1 HPLC-UV检测方法准确度
        2.4.2 HPLC-FLD检测方法准确度
        2.5 精密度
        2.5.1 HPLC-UV检测方法精密度
        2.5.2 HPLC-FLD检测方法精密度
        2.6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中IVM最低检测限与定量限
        2.7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样品稳定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IVM缓释丸剂释放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IVM缓释丸剂含量测定
        1.2.2 IVM缓释丸剂溶出度试验
        1.2.3 IVM缓释丸剂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1.2.4 IVM缓释丸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1.2.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含量测定结果
        2.2 溶出度结果
        2.3 体外释放动力学
        2.4 IVM缓释丸剂药代动力学
        2.4.1 血浆IVM浓度
        2.4.2 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
        2.4.3 非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IVM缓释丸剂初步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外观性状
        1.2.2 鉴别
        1.2.3 检查
        1.2.4 影响因素试验
        1.2.5 加速试验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IVM缓释丸剂外观
        2.2 IVM缓释丸剂鉴别
        2.3 检查
        2.3.1 IVM缓释丸剂重量差异
        2.3.2 IVM缓释丸剂含量检测
        2.4 影响因素试验
        2.4.1 高温试验
        2.4.2 高湿试验
        2.4.3 光加速试验
        2.5 加速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2)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仿制药与原研药体外溶出试验、体内BE试验
        1.3.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关政策研究
        1.3.3 仿制药及参比制剂研究
        1.3.4 仿制药上市后与原研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系统综述
        1.3.5 医生、药师和患者对仿制药信任度的研究
        1.3.6 仿制药价格、可获得性、可负担性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
        1.4.2 理论研究
        1.4.3 比较研究
        1.4.4 问卷调研
        1.4.5 统计分析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仿制药、参比制剂、标准制剂
        2.1.2 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等相关概念
        2.1.3 质量及其度量
        2.1.4 政策、政策过程、药物政策
    2.2 相关理论
        2.2.1 质量源于设计
        2.2.2 全面质量管理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回顾
    3.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背景
        3.1.1 政治、经济背景
        3.1.2 行业背景
    3.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监测
        3.2.1 政策目的及观点
        3.2.2 政策文件
        3.2.3 政策立法及实施
        3.2.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申报程序
    3.3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进展
        3.3.1 一致性评价品种来源分类
        3.3.2 分品种、分剂型阶段实施
        3.3.3 公布的参比制剂分析
        3.3.4 已获批品种、剂型、厂家分析
        3.3.5 一致性评价审评受理情况
    3.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激励措施
        3.4.1 国家层面激励措施
        3.4.2 各省、市对一致性评价的激励措施
第四章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进程中呈现的问题
    4.1 参比制剂相关问题
        4.1.1 参比制剂选择争议
        4.1.2 参比制剂的可获得性问题
    4.2 基于BCS分类的BE豁免的研究
    4.3 特定、复杂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问题
    4.4 一致性评价进程中基药通过率过低
        4.4.1 从企业角度分析
        4.4.2 从管理主体角度分析
        4.4.3 从行业角度分析
    4.5 部分仿制药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
        4.5.1 盐酸二甲双胍片
        4.5.2 阿司匹林片
        4.5.3 伊曲康唑胶囊
        4.5.4 注射用头孢他啶
        4.5.5 小结
第五章 国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及借鉴
    5.1 美国仿制药相关制度
        5.1.1 美国Hatch—Waxman法案
        5.1.2 药物有效性研究实施项目
        5.1.3 美国橙皮书及参比制剂选择
        5.1.4 特定、复杂仿制药的审批
    5.2. 日本仿制药相关政策
        5.2.1 日本仿制药市场准入制度
        5.2.2 日本仿制药再评价政策
    5.3 中美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比较
第六章 药师对一致性评价政策态度调研
    6.1 目的
    6.2 方法
        6.2.1 问卷设计
        6.2.2 数据收集的时间和方法
        6.2.3 数据处理及统计
    6.3 结果
        6.3.1 调研概况
        6.3.2 药师对仿制药的认知及观点
        6.3.3 药师对仿制药信任度及政策支持度
        6.3.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建议
    7.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需进一步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7.2 一致性评价期限、方法
    7.3 一致性评价特殊考量
        7.3.1 参比制剂的界定应尽快明确并考虑例外情形
        7.3.2 尽快建立基于BCS分类豁免品种名单
        7.3.3 建立特定药品仿制药审批路径
    7.4 基本药物一致性评价品种激励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
    7.5 通过一致性评价政策后的品种管理
        7.5.1 防止一致性评价变“一次性评价”
        7.5.2 提升仿制药信任度
        7.5.3 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上市后药品再评价
        7.5.4 逐步推行仿制药替代制度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8.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卫生政策改革监测问卷
附录2: 药师对仿制药认知及一致性评价政策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致谢
附件

(3)运用Excel程序快速计算药物的溶出度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配备
2 使用说明
3 结语

(4)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质量标准研究及体内外相关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七种口服固体制剂的含量测定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采用FODT仪进行溶出度测定
    2.1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其药品生物等效性评价
    3.1 实验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药物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4.1 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基于Weibull函数的常释口服制剂溶出一致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原研药与仿制药
    1.2 仿制药处方辅料筛选
        1.2.1 处方中辅料筛选的意义
        1.2.2 当前辅料筛选的方法
        1.2.3 处方筛选过程中的试验设计
    1.3 药物的溶出模型
    1.4 Weibull模型介绍
    1.5 卡培他滨介绍
        1.5.1 基本性质与含量测定
        1.5.2 药理作用
        1.5.3 药效学、药动学和临床应用
        1.5.4 临床应用
第二章 利用Weibull函数与辅料比例的关系快速处方筛选的研究
    2.1 Weibull函数参数与辅料比例的关系的分析
    2.2 利用Weibull函数和辅料比例的关系快速处方筛选的试验
        2.2.1 仪器与试药
        2.2.2 参比制剂的选择
        2.2.3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卡培他滨片剂溶出度的方法学考察
        2.2.4 预实验
        2.2.5 卡培他滨片处方的辅料筛选
第三章 处方筛选结果的验证
    3.1 处方筛选结果的验证
        3.1.1 验证受试制剂的制备
        3.1.2 验证受试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3.1.3 参比制剂溶出度测定
        3.1.4 溶出曲线比较
        3.1.5 验证制剂包衣后溶出曲线的比较
    3.2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制备、理化性质与生物利用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厚朴酚研究现状
        1.1.1 厚朴酚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1.1.2 厚朴酚的药理作用
        1.1.3 厚朴酚的体内代谢特征
        1.1.4 厚朴酚制剂研究现状
    1.2 磷脂复合物的特性与研究现状
        1.2.1 磷脂的组成及在磷脂复合物上的应用
        1.2.2 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1.2.3 磷脂复合物理化性质研究
        1.2.4 药物磷脂复合物的药动学研究
        1.2.5 药物磷脂复合物的药效学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2.1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实验仪器与试药
        2.1.2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2.2.1 实验仪器与试药
        2.2.2 制备工艺的评价标准
        2.2.3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制备条件的考察
        2.2.4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条件的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理化性质研究
    3.1 检测样品的准备
    3.2 紫外吸收光谱
        3.2.1 测定仪器
        3.2.2 测定过程
        3.2.3 结果与讨论
    3.3 红外吸收光谱
        3.3.1 测定仪器
        3.3.2 测定过程
        3.3.3 结果与讨论
    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4.1 测定仪器
        3.4.2 测定过程
        3.4.3 结果与讨论
    3.5 X-射线粉末衍射
        3.5.1 测定仪器
        3.5.2 测定过程
        3.5.3 结果与讨论
    3.6 核磁共振氢谱
        3.6.1 测定仪器
        3.6.2 测定过程
        3.6.3 结果与讨论
    3.7 稳定性试验
        3.7.1 测定仪器
        3.7.2 试验方法
        3.7.3 结果与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体外溶出度考察
    4.1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溶解性能
        4.1.1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溶解度范围确定
        4.1.2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在水中的表观溶解度
    4.2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体外溶出度考察
        4.2.1 不同pH条件下厚朴酚磷脂复合物溶解度
        4.2.2 体外溶出度曲线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5.1 大鼠血浆中厚朴酚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5.1.1 药品、仪器与动物
        5.1.2 色谱条件
        5.1.3 血浆样品处理
        5.1.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1.5 方法专属性实验
        5.1.6 标准曲线的制备
        5.1.7 进样精密度
        5.1.8 回收率和精密度
        5.1.9 溶液稳定性
    5.2 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比较试验
        5.2.1 灌胃液的配制
        5.2.2 给药方案与血样采集
        5.2.3 数据处理
        5.2.4 实验结果
        5.2.5 药代动力学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6.1 反卷积分方法的体内外相关性分析
    6.2 卷积分方法的体内外相关性分析
    6.3 体外溶出条件的选择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设想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评价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盐酸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氨苄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利巴韦林片光纤药物溶出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溶出度评价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与结果
        1.2.1 溶出介质的制备
        1.2.2 检测波长及光程的选择
        1.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1.2.4 精密度试验
        1.2.5 加标回收率试验
        1.2.6 溶出度试验方法
        1.2.7 光纤药物溶出度测定仪30min时溶出度与液相测定结果比较
        1.2.8 相似因子法评价利巴韦林片体外溶出度
        1.2.9 不同规格利巴韦林片的测定
        1.3 讨论
    2. 头孢氨苄片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溶出度评价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2.2.1 溶出介质的制备
        2.2.2 检测波长及光程的选择
        2.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2.2.4 精密度试验
        2.2.5 加标回收率试验
        2.2.6 溶出度试验方法
        2.2.7 统计分析
        2.3 讨论
    3. 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溶出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溶出度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与结果
        3.2.1 溶出介质的制备
        3.2.2 检测波长及光程的选择
        3.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3.2.4 精密度试验
        3.2.5 溶出度试验方法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三种方法求解药物溶出度Weibull分布参数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电子计算器求解法
        1.2.2 EXCEL求解法
        1.2.3 SPSS求解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Excel在溶出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的创制及释放动力学研究[D]. 阮祥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2]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研究[D]. 王青宇. 沈阳药科大学, 2018(06)
  • [3]运用Excel程序快速计算药物的溶出度参数[J]. 王宝春,杨祺,孙萍.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21)
  • [4]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质量标准研究及体内外相关性评价[D]. 赵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5]基于Weibull函数的常释口服制剂溶出一致性方法研究[D]. 梁家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5)
  • [6]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制备、理化性质与生物利用度研究[D]. 朱骤海. 西北大学, 2013(02)
  • [7]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评价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盐酸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氨苄片[D]. 张明玥.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8]论溶出度/释放度试验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的重要意义——对仿制药研发“两座大山”的深入解析(溶出度部分)[A]. 谢沐风. 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开发与注册申报及质量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9]贴剂溶出度的研究进展[J]. 阙慧卿,陈梦玲,钱丽萍,林绥,彭华毅,郭舜民. 药物评价研究, 2011(05)
  • [10]三种方法求解药物溶出度Weibull分布参数的探讨[J]. 郭剑伟,吴俊珠,王成军,高鹏飞,缪菊莲,杨志勇. 大理学院学报, 2011(08)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