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印刷工程研究生进修班招生

一、2002年印刷工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论文文献综述)

庞梦宇[1](2019)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为切入点,以三大构成引入为线索,以具有代表性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为例,展现和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育变革的历程。通过梳理和比较各院校教学改革的内容,总结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呈现的三种面貌:革新、融合和传统。通过分析三大构成的源流,阐释了三大构成并非源于包豪斯,认为三大构成是对抽象形态多种可能性造型的研究;研究点线面组织规律,和图案讲求的形式美的法则有一定相似之处。最后,笔者在文末提出了设计基础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罗先锋[2](2018)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就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而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是主流,但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从改革开放复兴后至今仍非常弱小,其发展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美国的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发展为借鉴,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分析维度,将组织发展理论、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应用历史、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时期的非营利性私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外部发展环境、院校发展情况、院校发展成效和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基于此归纳发展经验、教训,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展望。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是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适应协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兼具非营利性组织特征和大学组织特征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若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根据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影响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几个重要环境力量,即法律环境、政府各级组织、市场以及公立和营利性高校等组织的影响。组织自身主要关注办学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3)根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定义界定,论文对我国近代59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国人自办38所,教会大学21所)、当代38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当代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为个案就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民智民力兴办私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形成了私立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适应性等独特品质;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社会传统带来的观念障碍长久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困境以及组织合法性存疑的困境等。(4)为便于借鉴,论文选取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以来近40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其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宗教慈善兴学传统的巨大影响、适宜制度环境的形成和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独特品质私立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精英性和适应性的形成;其发展的历史教训是政府干预下的私立性隐忧、过度市场导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营利性对非营利性的侵蚀。(5)研究认为中美两国的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院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使命与价值观、治理结构和组织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面对观念变革乃是改善环境的首要之举和制度完善才是发展保障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积极地影响、改变和创造发展环境并直面产权问题。对于组织自身,研究建议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完善治理结构、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早日破解组织合法性困境。对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身份的确认,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完善及实施、举办者规范、公益产权明确及监督机制实施。(6)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时间差异,本研究把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观念建立到制度建立再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阶段。目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观念建立阶段转向制度建立的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还需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提醒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忽视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7)研究认为未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也将增强。但需关注“大学公私界限模糊”可能导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办化”问题。目前尽管弱小的、但独具特殊发展价值和意义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群体成为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值得期待。

冯阳[3](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4](2013)在《推动内涵创新 发挥示范作用——北京印刷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综述》文中提出特色专业建设是推动学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有力杠杆。北京印刷学院十分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以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印刷出版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统筹专业布局、

电子工程学院[5](2011)在《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发展历史与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是由1958年建立的物理系和1985年成立的黑龙江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共同发展起来的。1993年在物理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子信息科学系,在应用数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动化系。2000年1月14日原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系)和自动化系合并成立黑龙江大学电

黄佐斌[6](2010)在《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印刷业高级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印刷业前进步伐日益加快,告别了"铅与火",经历了"光与电",迎来了"0和1"的历史性飞

李雨洁[7](2010)在《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结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研究生作为教育链中的最高端,已经成为拉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为适应和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人力及智力资源支持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对其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相应地进行调整和优化。近年来,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素质都得到显着增强与提高,但是不得不承认,河北作为一个东部沿海省份却无法显示出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我省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省应该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就需要我们有人才资源及智力资源支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战略,调整好教育结构。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一级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库、知识库,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地方研究生教育结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合理的高层次人才的有效保证。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点是调整研究生的学科建设。研究生的学科建设应与我省各行业的发展需求相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什么专业类型的人才以及各层次人才的比例都是学科建设应考虑到的。因此,这些都需要我省在研究生教育结构上作出一定的调整,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加强学校实力,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急需的人才,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同时,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学科建设,使学科建设可以与时俱进,也有利于我省专业学科的发展,增加国家批准我省硕博点建设的竞争力。本论文通过对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形式结构的现状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与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联系,针对河北研究生教育结构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

冯国平[8](2009)在《跨国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跨国教育是指各种跨越国界实施的教育学习计划或服务,其学习者所在国家和颁发证书机构所在国家不同。跨国教育活动既可以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可以面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但其主体无疑在前者,因而跨国高等教育和跨国教育基本是同义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跨国高等教育,但统一用跨国教育这一术语(除非引用他人的研究)。跨国教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伦敦大学面向校外学生的“外部系统”(External System)在英国的殖民地国家举办考试。但是随着全球化过程的深入,通信交流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营利性教育机构、公司、专业团体等进入传统的教育领地,还有本身具有跨国扩张特点的虚拟课堂、网络课堂的出现,使跨国教育进入了崭新的加速发展阶段。跨国教育兴起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从政治、军事竞争转移到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教育的经济功能,即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从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使传统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之相比黯然失色,教育的商品属性得到彰显。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的商品化、私有化、市场化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潮流。跨国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教育领域的各种边界日益模糊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跨国教育在中国主要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存在。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后,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从发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探索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与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颁布后的规范管理与稳定发展阶段。跨国教育一方面满足了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引进新的课程计划和内容,使其更多样化和灵活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跨国教育机构鱼龙混杂,甚至一些骗子机构混迹其间,严重影响了跨国教育的声誉和学生的利益。因此,加强对跨国教育这一现象的研究无疑对中国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文献查阅与材料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践,提炼出3个互相关联的研究问题:1)国家应如何对待、管理跨国教育?2)地区应如何对待、管理、吸引跨国教育?3)机构应如何对待、管理、吸引、实施跨国教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澳、英、美、德、法是全球主要的高等教育出口国,也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机构的主要来源国,对其跨国教育输出的仔细研究构成了本论文主体第一大部分的内容。在对以上各国跨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特点特色等方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了跨国教育输出的三种模式:1)英澳模式:政府大力推动,机构积极进取,跨国教育规模大、声誉较好、仍具发展潜力;2)美国模式:政府不闻不问,机构自行其是,跨国教育绝对规模大、相对规模小、声誉参差不齐、发展潜力大;3)德法模式:政府开始推动,机构开始行动,跨国教育规模小、声誉好、潜力大。其他跨国教育进口国的经验对我国无疑更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在分析了跨国教育出口国之后,本研究以与中国同列跨国教育四大目的地的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以及新兴的跨国教育热点地区——中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这些地区在引进外来教育,提升当地高教能力、科技水平、经济竞争力,甚至从单纯教育进口转为进口与出口并举、成为地区教育中心的措施。它们在引进外来教育上的积极进取精神与丰富多彩的创新手段,比如新加坡的吸引世界级大学、香港的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对外来教育项目的管理、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迪拜设立的高等教育自由贸易区、卡塔尔教育城的吸引美国名校开办分校,都给我们以种种启示。总结教育进口国的实践,可以发现以下共同点:1)立法允许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办学,并把跨国教育纳入私立高等教育的框架进行管理;2)争做地区教育中枢;3)分校的模式日益受到青睐;4)国际学术城、教育城等外来教育机构集中的教育特区开始出现,并和研发部门、知识产业等比邻而居,营造了一个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知识经济示范区。国别研究之后,本论文对跨国教育的核心议题——主权、外部质量保证、模式、国家的宏观管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在梳理了主权、教育主权概念并分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教育开放的可能影响后,本论文提出应少提或不提教育主权这类涉及意识形态的概念,多关注质量保证及消费者保护之类的实际问题。本研究用最大的篇幅探讨了跨国教育的外部质量保证机制。在详细介绍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这两个最为成熟的质量保证机制后,本研究对国际组织、教育输出国、教育输入国三个层面涉及跨国教育外部质量保证的动议与措施进行了评介,得出以下共同点:1)质量成为跨国教育的焦点问题;2)对跨国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达到与其在母国相同的水平;3)跨国教育项目要考虑办学所在地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语言环境,对输出、输入的课程进行适当的改动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4)跨国教育的外部质量保证目前主要是以各个国家的质量保证机构和国际专业认证机构实施的,呈现出合作和竞争并存的局面。在跨国教育的模式上,本研究根据办学模式分成跨国分校、海外支持大学、特许及双联课程、企业大学、虚拟及远程教育,对其发展现状及特点一一进行了总结。在国家的宏观管理方面,本研究在分析了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在跨国教育上的复杂关系图景,以及教育出口国、教育进口国对跨国教育进行管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对外来跨国教育项目的进入,应秉承开放的念度,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防止在母国未受承认的机构来华办学。另外,应该允许各地、各高校大胆实践创新,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提升学术水平,使中国高等教育能博采众长,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国家的需要。在完成了国别研究及核心议题研究后,论文关注的焦点又回到中国,用具体的案例探讨地区和机构层次的跨国教育实践。这五个引进国外教育机构来华办学、提高本地本机构教育竞争力的案例为: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聚集地——南京仙林国际高教园区;一个通过全面合作办学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一个国外大学分校——宁波诺丁汉大学;一个成功的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一个成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温州医学院视光学中美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在论文的结论部分,本人引用波普尔开放社会的理论,提出国家应对教育持更开放的态度,给各地、各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自主权,乐观其创新尝试;引用张五常地方竞争的理论,提出地方政府应大力引进外来教育资源,支持本地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外合作办学;引用大学竞争的理论,提出高校应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自身实力与竞争力。总而言之,本人主张我们应该秉持“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多元文化观,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外来教育的进入,通过消化、吸收、融合,努力使中国的教育、科学、技术进入世界先进之列。而最终,我们要创造高水平的知识与文化产品,对世界做出和我们人口比例相称的贡献。

周建伟,王振林[9](2008)在《长三角包装高等教育的调研与发展策略》文中提出回顾了国内外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包装本科和研究生高等教育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提出了若干提升该地区包装人才培养水准的发展策略,为进一步深化包装教学改革及完善包装工程学科体系提供了参考。

张梅俊[10](2008)在《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当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并有着交叉综合性课题领先并带动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也是推动高等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交叉学科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之一。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是取得创新成果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而建立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适应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教学科学化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在整体优化、目标协同、集成创新、反馈互动原理的基础上,试图揭示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机理,探讨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体系运行机理等问题,并结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实践,对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内涵、要素、特征及建立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原则和意义。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指以交叉学科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体系、校园环境等进行优化匹配,所形成的师资队伍复合、课程综合、教学组织形式复合、阶段复合、教学方法手段复合等的人才生成复杂系统。该系统具有开放性、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征。(2)分别运用目标协同、整体优化、集成创新、反馈互动原理对构建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3)分析了国内外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演进以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单一式教学体系与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区别和联系。(4)分析了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提出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动力目标子系统、驱动子系统、服务支持子系统和绩效评价子系统。同时分析了各部分内在机理及各自运行模式。(5)构建了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评价数据进行隶属度分析,最终得出评价结果。(6)对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进行实证验证。通过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教学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跟踪调查,对其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良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2002年印刷工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印刷工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研究现状
        2、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设计教育史的梳理及研究
        (2)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
    (三)研究路径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艺术教育变革的因素
    (一)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背景
        1、经济环境
        2、教育环境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变革的催化剂——构成教学的引进
        1、构成作为造型规律——中国的构成
        2、构成作为基础造型——日本的构成
        3、构成作为造型的一种方式——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构成
三、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思想交锋
    (一)理清概念、重视图案——第一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二)深挖教学方法、构建图案理论——第二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三)重申图案和构成地位,反思图案教学——第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四、百舸争流——各代表院校设计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试验
    (一)秉承革新观——以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为例
        1、突破传统、敢为人先——广州美术学院
        2、别具一格、艺术为重——中央美术学院
    (二)秉持融合观——以浙江美术学院为例
        1、以写生-变化为基础的图案教学时期
        2、图案与构成融合时期
    (三)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法、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
        1、坚守传统,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南京艺术学院
        2、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潢美术、染织美术与陶瓷美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变化整理
    附录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基础课部分授课内容
    附录三:采访记录
        采访一:冯罗铮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二:陈淞贤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三:宋浩霖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四:宋建明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五:孙恒俊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六:孙晴义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七:王敏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八:王善珏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九:王雪青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十:吴德隆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十一:谭平老师采访记录
致谢

(2)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636-1818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819-1943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1944年以后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882-1952年我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982-2009年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2010年以后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四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厦门华厦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传承
    第三节 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3)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4)推动内涵创新 发挥示范作用——北京印刷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培育新专业,拓展专业布局,丰富办学层次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内涵创新,打造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成果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推行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1. 专业发展历程
        2. 主要建设亮点
        3.社会声誉与就业
◎[编辑出版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专业发展历程
    2. 主要建设亮点
    3. 社会声誉与就业

(6)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印刷业高级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隐忧
二、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的路径与实践
三、总结与思考

(7)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结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关于研究生教育结构方面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关于研究生教育结构方面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分析
第2章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现状
    2.1 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总体现状
    2.2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现状
        2.2.1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
        2.2.2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现状
        2.2.3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现状
第3章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结构问题的分析
    3.1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问题的分析
        3.1.1 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比例不合理且各层次培养规模较小
        3.1.2 研究生教育层次缺乏多样性
    3.2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问题的分析
        3.2.1 学科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3.2.2 学科间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协调
    3.3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问题的分析
        3.3.1 各学科专业学位发展不协调
        3.3.2 非全日制研究生发展规模不够
第4章 优化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有关对策
    4.1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
        4.1.1 调整好研究生各层次规模比例,适当提高研究生教育规模
        4.1.2 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保证研究生教育各层次上差异互补
    4.2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优化
        4.2.1 学科结构的设置要适应河北省行业需求
        4.2.2 明确各学科门类的性质和特色,促进学科结构优化
    4.3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优化
        4.3.1 各学科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联系
        4.3.2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培养能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跨国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全球化背景下跨国教育的兴起
    一 术语的界定
    二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教育的兴起
    三 跨国教育对中国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迅猛发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外研究
        三 研究机构
    第二节 研究问题、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问题及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出口国的跨国教育输出
    第一节 跨国教育的领头羊:澳大利亚
        一 澳大利亚跨国教育现状
        二 澳大利亚跨国教育的政策及宏观质量管理
        三 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合作办学
        四 澳大利亚跨国教育的特点、经验与问题
    第二节 跨国教育的发源地—英国
        一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跨国教育概况
        二 英国跨国教育政策
        三 英国跨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四 英国在中国的办学项目
        五 英国跨国教育的特点、问题及启示
    第三节 高等教育最强者美国的跨国教育输出
        一 美国大学的海外分校
        二 美国营利性大学的海外扩张
        三 美国网上大学课程、企业大学与IT认证培训
        四 美国在中国的办学项目及问题
        五 美国跨国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第四节 起步中的德国跨国高等教育
        一 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展
        二 德国的跨国高等教育
        三 德国跨国教育项目的特点
        四 德国跨国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节 法国的跨国教育
        一 法国跨国办学概况
        二 法语大学组织的跨国办学
        三 中法合作办学项目
        四 法国跨国教育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第六节 教育出口国发展跨国教育理念、路径之异同
第四章 教育进口国的跨国教育引进
    第一节 引进国外教育机构提升本国竞争力的模范—新加坡
        一 新加坡教育进口政策发展的脉络
        二 新加坡外来教育机构及项目基本情况
        三 中国高校在新加坡的办学项目
        四 新加坡引进外来教育提升本国竞争力的经验
    第二节 香港的非本地高等及专业课程
        一 香港非本地高等及专业课程基本情况
        二 香港对外来课程的规管
        三 大陆在港办学项目
        四 香港管理跨国教育课程的经验
    第三节 特许课程的生发地—马来西亚的跨国教育
        一 马来西亚跨国教育发展的背景及历史轨迹
        二 马来西亚跨国教育的法律、政策及发展现状
        三 马来西亚发展跨国教育的优势及劣势
    第四节 新兴的跨国教育热点地区—中东
        一 迪拜知识村
        二 卡塔尔教育城
        三 中东其他国家的跨国教育
        四 中东跨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五节 教育进口国跨国教育理念与路径异同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 教育进口国跨国教育理念与路径异同
        二 教育进口国跨国教育的实践与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第五章 跨国教育的核心议题
    第一节 教育主权、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市场准入
        一 主权、国家主权、教育主权的概念辨析
        二 世贸组织及服贸总协定背景下的教育开放
        三 在教育主权与世贸组织双重影响下的中国教育市场准入
        四 教育主权与服贸总协定张力下的教育市场开放
    第二节 跨国教育的外部质量保证
        一 跨国教育的质量问题
        二 典型的外部质量管理系统
        三 跨国教育的质量保证
        四 中国的跨国教育质量保证
    第三节 跨国教育的模式
        一 跨国分校
        二 国外支持大学
        三 特许及双联课程
        四 企业大学
        五 远程及虚拟教育机构
    第四节 政府对跨国教育的宏观管理
        一 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在跨国教育上的复杂关系图景
        二 教育出口国对跨国教育的宏观管理
        三 教育进口国对跨国教育的宏观管理
        四 中国对跨国教育的管控
第六章 中外合作办学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际高等教育特区—南京仙林国际高教园区
    第二节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学校整体水平的典型—上海理工大学
    第三节 国外大学分校—宁波诺丁汉大学
    第四节 一个成功的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第五节 中外合作项目成功的典范—中美联合培养视光学博士项目
第七章 结论
    一 国家应对教育持更开放的态度,给各地、各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自主权
    二 地方政府应大力引进外来教育资源,支持本地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外合作办 学
    三 高校应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升自身实力与竞争力
    四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当代克莱登—巴灵顿大学
附录二 汉密尔顿大学与美国国土安全部信息部副主管的假文凭案
附录三 利用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典型案例
附录四 从李书福创业经历看封闭社会对人的创造力的压抑
附录五 给英国“无边界高等教育观察”提交的报告
后记

(10)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
    2.1 "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内涵
    2.2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建构思想
    2.3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内涵、要素及结构
    2.4 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特征
    2.5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因果关系模型分析
    2.6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3.1 整体优化原理
    3.2 目标协同原理
    3.3 集成创新原理
    3.4 反馈互动原理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范式演进
    4.1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4.2 国外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4.3 单一式教学体系与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5.1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动力目标子系统
    5.2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驱动子系统
    5.3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服务支持子系统
    本章小结
第6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绩效评价系统
    6.1 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概念
    6.2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4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教学评价反馈系统
    本章小结
第7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实证分析
    7.1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实施的总体情况
    7.2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
    7.3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运行的初步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教学情况调查表(学生用表)
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师用表)
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情况(用人单位用)
学校教学情况调查表(毕业生用)
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管理者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四、2002年印刷工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D]. 庞梦宇.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2]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18(02)
  • [3]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4]推动内涵创新 发挥示范作用——北京印刷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综述[J]. 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3(09)
  • [5]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发展历史与现状[J]. 电子工程学院.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1(03)
  • [6]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印刷业高级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J]. 黄佐斌. 印刷杂志, 2010(09)
  • [7]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结构问题研究[D]. 李雨洁. 河北大学, 2010(11)
  • [8]跨国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 冯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1)
  • [9]长三角包装高等教育的调研与发展策略[J]. 周建伟,王振林. 包装工程, 2008(10)
  • [10]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梅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