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护理程序对绝症患者进行护理

一、运用护理程序对临终患者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唐咏,陈海燕,叶芙蓉,罗鹏[1](2021)在《二维政策工具框架下我国临终关怀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临终关怀政策对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以基本政策工具为X维度、临终关怀发展则为Y维度,构建二维政策工具框架对1994—2020年期间国家出台的48份临终关怀政策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政策工具未能在我国现行的临终关怀政策中得到均衡运用,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据临终关怀政策的主导地位,需求型与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存在结构性失调,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临终关怀相关政策的系统性仍不完善。基于政策工具的分析结果,从优化政策工具、建构文化环境、正常拥抱"死亡"三个方面提出了调整和完善临终关怀政策体系的建议。

吴慧琴[2](2021)在《叙事护理策略在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解决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现实情境中临终患者和家属主要“社会-心理”困扰的研究,厘清其类型与特点。结合“社会-心理”困扰的实际情境特点,在叙事学、叙事护理学、华生人文关怀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制定符合当下临终关怀护理实践情境、临终患者家庭心理需求与特征的叙事护理策略,并在实践中检验应用效果。为临终患者家庭提供一种促进情感沟通、发现生命意义、舒缓心理痛苦的护理人文实践方法,弥补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介入、护理困难的短板,提升我国临终关怀的护理质量与人文关怀水平。方法第一阶段,文献研究。设立关键词,检索国内外临终关怀中叙事实践与应用的相关论文,通过滚雪球法获得更多相关文献。研究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临终关怀实践中常用叙事策略与方法、作用特点及效果考察方法,为后期本研究中叙事护理策略的研究制定与应用提供文献依据。第二阶段,现况研究。进入研究现场开始叙事研究,以目的抽样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收集临终患者家庭的真实“社会-心理”困扰资料并对临终相关“社会-心理”困扰类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临终关怀护士的叙事性访谈对临终患者家庭常见的“社会-心理”困扰进一步验证,并总结分析护士发现、处理各类困扰的方法及疑惑。第三阶段,策略构建与应用研究。依据叙事护理、人文关怀等相关理论,结合实际“社会-心理”困扰类型与特点,借鉴文献回顾及临终关怀护士实践中有益的方法策略,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制定基于临终关怀实践情境的叙事护理策略。采用制定的叙事护理策略帮助上一阶段具有临终“社会-心理”困扰的患者家庭解决实际困扰,并根据困扰的实际解决情况、临终患者家庭的感受、研究者反思获得叙事护理策略实施的效果总结。结果结果1:临终患者家庭的常见“社会-心理”困扰主题及特点临终患者家庭的常见“社会-心理”困扰主要涉及10个方面的主题(情感交流不畅、缺乏情感支持、不舍亲人分离、家属身心疲乏、人生价值迷惘、不接受临终结局、担忧家庭发展、遗愿实现受阻、恐惧死亡过程、病情沟通不畅),这些主题具有7个方面的特点(多样性、独特性、普遍性、复杂性、紧迫性、重要性、反复性)。结果2:护士发现、处理临终相关“社会-心理”困扰的现况当前临终关怀中,护士具备一定发现、处理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的技巧,主要依靠职业精神、个人经验与在实践中积累与学习获得具体的解决方法。在困扰的发现中,以获得信任、主动沟通、注意倾听、仔细观察为主要方法;在困扰的处理中,以认真倾听为了解问题的基础手段,以语言沟通为缓减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护士对困扰的介入与自身的能力存在一定疑惑,主要为是否应该参与解决困扰、直白的语言沟通效果有限及已干预过的心理困扰反复出现。结果3:基于实践情境研究构建的叙事护理策略的阶段与内涵基于实践情境构建的叙事护理实践策略主要包括发现、鼓励临终患者家庭叙事,解构、分析临终患者家庭叙事,构建新意义叙事与反思四个阶段,即在获得临终患者家庭信任、给予其身心支持、鼓励其完整叙事的基础上,按照7个叙事特征(人物特征、事件发展、场景主题、目的意义、行动改变、情感态度、有无缺失)对困扰叙事进行解构,以相关的内部故事、相关的外部故事、可发展的预期故事3个方向探索可用资源,并以生命纪念册、自传体写作、信件/信息为叙事的表达载体进行新意义叙事的构建,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分析与反思。结果4:叙事护理策略解决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的效果叙事护理策略在4个具有临终“社会-心理”困扰的患者家庭中得到应用,实践效果较为良好、稳定。在叙事护理实践中,“护-患”超个人关怀性关系得以形成,临终患者家庭成员获得了支持性陪伴,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理解与个人的启发,形成了叙事性的实物遗产,提高了临终患者家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研究者介入、解决临终相关“社会-心理”困扰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结论本研究基于理论、文献、实践及现实依据确立了一套临终关怀实践情境下的叙事护理策略。在实践应用中,临终患者及家属得到了情绪的宣泄与身心支持,在各项困扰叙事中重新发现、构建了新意义叙事,并留下了对临终患者家庭具有纪念意义的叙事文档,促进了观念、价值、情感、沟通等向好转变,各项“社会-心理”困扰得到妥善解决且效果良好。同时,叙事护理策略注重关注个人的价值与声音,实践要素突出人文特性,在关怀的互动中平等、尊重地与临终患者家庭成员分享人生故事,在实践过程中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关怀性关系。本研究提出的叙事护理策略兼具人文性与实操性,丰富了临终关怀领域中精神和心理关怀的策略与方法体系。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叙事护理策略应用的成功案例,在实践领域对叙事护理理论进行了案例的丰富,为进一步推广研究与临终关怀人文培训提供了经验借鉴。

宋莉娟[3](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孙寒璞[4](2021)在《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愈发重视老年群体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同时,基于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理念,老年人善终问题被日益关注,相关研究逐渐从医学向法学领域延伸。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研究为老年人善终的实现提供法理基础和法治保障,然而,作为一项具有内容多样性、社会保障性、国家义务性的新兴的基础权利,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存在着现行相关立法不完备,缺乏专门的立法,相关的政策与保障尚未跟进等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从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内涵、上位概念、法理基础入手,结合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护现状,明确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护的必要性,以期加强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法治保障,规范安宁疗护服务。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对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相关问题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老年人临终关怀权概述,通过厘清临终关怀权和相关概念的区别,明确临终关怀权的含义,并指出临终关怀权的主体和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性质,简要介绍临终关怀权的上位概念,同时阐明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法理基础。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保障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安宁疗护的发展概况和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立法保障,进而指出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存在的问题,为后文研究作铺垫。第三部分着眼于域外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的经验与借鉴,介绍了日本安宁缓和照护和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的发展和立法概况,进而归纳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第四部分旨在为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的实现提出建议,通过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域外经验,针对第二部分讨论的问题,提出完善现有法律、进行专门立法、完善配套政策三个方面的建议。

程诺[5](2021)在《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构建适用于我国医疗机构的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检验该评价工具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调查安宁疗护质量现状,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宁疗护质量,为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半结构化访谈、专家讨论和两轮Delphi专家函询,形成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2、通过问卷调查,检验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工具的信效度和实用性。3、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现状。结果:1、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34个。2轮Delphi专家咨询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2,Kendall’s分别为0.50和0.64。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维度权重分别为症状管理0.52、舒适照护0.20、社会文化支持0.20、心理精神护理0.08。2、对沈阳市综合医院的187位临终老人进行应用研究。评价工具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11,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637~0.800,综合评分法和加权秩和比法评价结果相关系数r=0.94(P<0.01)。3、临终老人安宁疗护质量总体得分为(4.07±1.11)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各维度均分从高到低分别为舒适照护(4.67±0.62)分、社会文化支持(4.14±1.21)分、症状管理(3.94±1.04)分、心理精神护理(3.55±1.21)分。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一套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经检验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可用来评价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服务质量,为改善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提供依据。2、临终老人安宁疗护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症状管理和心理精神护理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赵亚[6](2021)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临终关怀》第二章至第三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材料是康科迪亚大学护理专业教授乔伊斯·V·泽维克的着作《临终关怀: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照护》(Nursing Care at the End of Life:Palliative Care for Patients and Families)第二、三章节选片段,属于医学科普性文章。这两章主要讲述了临终关怀运动对临终关怀质量带来的深远影响,并详述了护士的自我意识及自补能力在临终护理模式中的重要性。此次翻译实践既有利于大众对临终群体有更多了解,也为广大医护从业者及医学子提供有关临终关怀发展模式的启示。此次翻译项目采用翻译软件云译客(Power Echo),译前建立了相关术语库。因是医学科普性读物,源语文本中除若干不常见的专业术语外,无太多生僻词汇,多长句,且目标受众是大多数普通民众或某一类疾病的患者及家属,以及医护从业者。因此,本次任务的翻译目标是译文须准确、流畅,既有专业性,又要通俗易懂。本文以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法对源文本出现的长难句进行分析,并采取词性转换、句序调整、增译、减译、拆译等翻译技巧对文本进行有效翻译,以求达到原语与译语的词义平衡、句意平衡;内容专业化与普及化的平衡;原语与译语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平衡这三大平衡。本翻译报告以详细的分析证实了生态翻译理论对指导医学类文本翻译具有可行性。最终,该报告希望通过对所选文本的翻译可以促进我国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相关性研究。同时也给予研究生态翻译理论应用的学者以及从事医学着作翻译的译者一些参考和启示。

李敏[7](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祁怀乐[8](2021)在《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的传播及其媒介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纪录片是对现实医疗生态的记录与再现,利用影像和声音对医疗领域内的事件进行“创造性处理”,借助影像内容可以将信息、思想与观点传播给大众,有很强的教育与传承功能,对临终关怀的观念传播有很大帮助。但目前国内医疗纪录片大多从整个医疗生态环境入手,拍摄场景集中在急诊、手术室、妇产等冲突性较强的科室,以临终关怀为题材的纪录片拍摄数量较少,相关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界针对临终关怀在纪录片领域的传播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临终关怀纪录片内容进行多领域综合分析,探讨临终关怀观念在纪录片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媒介伦理失范行为,为临终关怀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弥补临终关怀议题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不足。本文选取了《生命里》、《人间世》、《一九玖一》、《人生规划》、《有一天我死了》、《人生末路》等国内外现存有关临终关怀题材的医疗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符号学角度探析临终关怀观念在医疗纪录片中的传播表征、传播特点以及对媒介伦理的维护。应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与日韩、欧美的相关医疗纪录片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在叙事风格、拍摄对象以及拍摄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从文化和国情两个角度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在对比过程中归纳出当下国内临终关怀题材纪录片情节内容单一、创作者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制作者与观众缺乏互动的传播问题以及感性情绪未能有效升华至理性解读、对纪录片播出后舆论场构建能力不足、纪录片内容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的媒介伦理失范行为。通过借鉴国外的优秀案例以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取长补短地提出多主体共同参与、丰富故事情节、新旧媒体结合的传播策略以及加强拍摄者媒介伦理素养、以人为本展现人文关怀、明确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契约关系的媒介伦理维护建议。通过探究临终关怀观念在医疗纪录片中传播和媒介伦理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处于起步阶段的临终关怀事业优化传播路径、扩大传播范围,更好地引起媒体、受众对临终人群的关注和重视,让普通人能够有效地理解临终关怀的观念与原则,促进死亡教育的发展,缓和老龄化日益严峻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让更多的临终者能够善始善终。

李凤侠[9](2021)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护士死亡教育方案的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构建渐进式死亡主题(听见死亡-看见死亡-触碰死亡-超越死亡)的护士死亡教育方案并探讨该方案对护士自身的死亡态度、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和死亡应对能力的影响,为护士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促进安宁疗护的实施和推广。方法首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函询法及预实验构建护士死亡教育方案,然后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选取安徽省某三甲医院112名1~5年的护士为本研究对象,对照组52例,实验组60例,培训中脱落6例,最终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实验组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接受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死亡教育干预,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照顾临终患者态度量表(The Frommelt Attitude Toward Care of Dying Patients,FATCOD)和死亡应对能力量表(Coping with Death Scale,CDS)进行效果评价,测量时点为培训前(T0)、培训中(T1)、培训后(T2)和培训后4W(T3)共四次。两组护士各测量指标在不同测量时点的整体变化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验组护士各测量指标在不同测量时点的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护士各测量指标在不同测量时点的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干预方案的构建1.1文献研究:经文献筛选共纳入15篇文献,通过内容分析法初步构建包括“听见死亡-看见死亡-触碰死亡-超越死亡”的死亡教育干预方案草案。1.2专家函询:共选取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新疆等11个省份涉及安宁疗护、肿瘤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及护理心理学领域的23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7.39±5.63)岁,工作年限(26.83±6.04)年,专家判断依据(Ca)=0.91,专家熟悉系数(Cs)=0.84,专家权威系数(Cr)=0.87。各条目变异系数在0.04~0.18之间,两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174和0.465(P均<0.001)。1.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护士死亡教育干预方案终稿: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函询、预实验及课题组头脑风暴最终形成干预方案终稿包括4个主题8种教育方法:听见死亡(讲授法+小组讨论法)7个条目,干预时长120分钟;看见死亡(影片欣赏法+经验分享法)5个条目,干预时长150分钟;触碰死亡(情境模拟法+价值澄清法)5个条目,干预时长120分钟;超越死亡(人生回顾法+体验式方式)5个条目,干预时长150分钟。2干预方案的应用2.1干预后护士对“生前预嘱”的知晓情况由94.44%提高到100%,对“我的五个愿望”的知晓情况由37.04%提高到100%,对“生前预嘱的填写方式”知晓情况由12.96%提高到87.04%,认为“生前预嘱对于维持患者尊严死有意义”的由96.30%提高到100%。2.2两组护士死亡态度量表得分比较(1)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护士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和趋近接受维度得分在不同测量时点存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P<0.01或P<0.05);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存在分组效应(P<0.05或P<0.01);实验组护士的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呈逐渐下降趋势,趋近接受维度得分从培训前(T0)至培训后(T2)阶段呈现上升趋势,而从培训后(T2)至培训后4W(T3)变化不明显。对照组护士的得分变化波动均不明显。(2)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护士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和趋近接受维度得分在不同测量时点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在培训前和培训中(T0-T1)、培训前和培训后(T0-T2)及培训前和培训后4W(T0-T3)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趋近接受维度得分在培训前和培训后(T0-T2)及培训前和培训后4W(T0-T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护士的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在干预后各个测量点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在培训后(T2)及培训后4W(T3)两个测量时点,实验组护士的死亡恐惧维度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在培训后(T2)测量点,实验组护士的趋近接受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3两组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量表得分比较(1)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除死亡处理能力和生命省察能力维度外)均存在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和分组效应(P均<0.01),实验组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从培训前(T0)至培训后(T2)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培训后(T2)至培训后4W(T3)呈现少许下降趋势,而对照组护士的得分变化均波动不明显。(2)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测量时点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两两比较发现,在培训前与培训中(T0-T1)比较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除死亡处理能力维度外)存在显着差异(P<0.01或P<0.05),培训前与培训后(T0-T2)相比和培训前与培训后4W(T0-T3)相比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或P<0.05),培训中与培训后(T1-T2)相比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除死亡处理能力、生命省察能力和讨论他人死亡能力维度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培训中与培训后4W(T1-T3)相比死亡应对能力总分、死亡接受能力、处理失落能力和讨论自己死亡能力维度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1)。(3)组间比较显示,在培训中(T1)测量点,实验组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除死亡处理能力和死亡思考表达能力维度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在培训后(T2)及培训后4W(T3)两个测量时点,实验组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除死亡处理能力维度外的各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4两组护士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量表得分比较(1)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护士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P均>0.05),照顾临终患者积极态度维度得分存在分组效应(P<0.05);实验组护士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从培训前(T0)至培训后(T2)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培训后(T2)至培训后4W(T3)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对照组护士的得分变化波动不明显。(2)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护士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总分在不同测量时点存在显着性差异(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其差异性体现在培训前和培训中(T0-T1)、培训前和培训后(T0-T2)及培训前和培训后4W(T0-T3)之间,而照顾临终患者积极态度和整体照顾意识维度得分在不同测量点间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3)组间比较显示,在培训后(T2)测量点,实验组护士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训后(T2)及培训后4W(T3)两个测量点,实验组护士的照顾临终患者的积极态度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构建渐进式护士死亡教育方案(听见死亡-看见死亡-触碰死亡-超越死亡)具有较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持久性,能够迅速而显着地缓解护士自身的死亡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促进其死亡态度和照顾临终患者态度的积极正向转变,增强其死亡应对能力,可作为护士死亡教育的初级课程,实现以改善护士自身的死亡态度为前提的死亡教育模式。同时本研究发现该方案在改善护士照顾临终患者态度的持久性方面欠佳,且在死亡处理能力方面效果不理想,因此课题组会在后续的进阶性护士死亡教育的培训中重点增加死亡及濒死的处理及调试相关培训,同时加强情境模拟和体验式培训方式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以保证效果的持久性。

刘先锋[10](2021)在《基于护士视角的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引入濒死及死亡质量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应用中文版问卷调查基于护士视角的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癌症患者的死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问卷的汉化、问卷的评价及应用三个部分。(1)参照改良的Brislin模型对问卷进行翻译与回译、跨文化调试、源问卷研制团队审核等步骤形成中文版问卷。(2)便利选取沈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变异系数法、区分度分析法、内部一致性信度法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问卷条目进行分析与筛选;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3)根据濒死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影响因素的概念框架及文献回顾形成一般资料调查表,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问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等描述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现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经汉化后,中文版濒死及死亡质量问卷包含6个维度,29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为症状和个人护理、死亡准备、死亡时刻、家庭、治疗偏好及整体关怀。问卷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24,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613~0.882之间。专家咨询显示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及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均为1.0,说明问卷内容效度较好;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累计解释变异量为68.444%,与源问卷因子结构基本相同,说明结构效度较好。(2)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现状:236例患者濒死及死亡质量问卷总分为(52.71±17.51)分,症状和个人护理维度得分为(28.37±10.32)分,死亡准备维度得分为(41.85±19.75)分,死亡时刻维度得分为(16.39±6.92)分,家庭维度得分为(21.36±8.78)分,治疗偏好维度得分为(12.73±6.99)分,整体关怀得分为(11.93±6.58)分。(3)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于责任护士来说,单因素分析显示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在不同职称、职务、来自地区、宗教信仰及以往接受安宁疗护教育情况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离世患者来说,单因素分析显示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在不同性别和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责任护士的职务、以往接受安宁疗护的教育情况及患者性别这三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说明上述三个变量是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的影响因素;决定系数R2为0.229,调整后R2为0.181,说明本研究的影响因素仅能解释18.1%的结果。结论:(1)将汉化后的濒死及死亡质量问卷应用于沈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调查研究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说明中文版濒死及死亡质量问卷可用于评估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水平。(2)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处于中低水平,症状和个人护理维度得分情况表明目前终末期癌症患者症状控制不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终末期癌症患者症状的控制;得分最低的维度为整体关怀维度,表明目前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患者精神维度的需求。同时,受传统文化影响终末期癌症患者存在着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准备不足、逃避探讨死亡、对死亡存在恐惧的情况。(3)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影响因素有责任护士的职务、以往接受安宁疗护的教育情况及患者性别。提示未来仍需加强护士安宁疗护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也要考虑到患者本身的文化特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其死亡质量,使其走好人生的最后历程。

二、运用护理程序对临终患者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护理程序对临终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叙事护理策略在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解决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与方案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的确认分析
    一、患者家庭视角:临终期“社会-心理”困扰
    二、护士视角:“社会-心理”困扰与护理应对
    三、讨论
    四、小结与启示
第三部分 叙事护理策略的构建与应用
    一、叙事护理策略的构建
    二、叙事护理策略的应用
    三、策略应用的效果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
    一、叙事护理策略的作用分析
    二、策略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三、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反思
小结
    一、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主要创新点
    三、局限性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批件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规范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概述
    1.1 临终关怀相关概念辨析
        1.1.1 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
        1.1.2 尊严死与安乐死
    1.2 临终关怀权的主要内容
        1.2.1 临终关怀权的含义
        1.2.2 临终关怀权的主体
        1.2.3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特征
    1.3 临终关怀权的上位概念
        1.3.1 民法范畴的各项权利
        1.3.2 医事法范畴的各项权利
    1.4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的法理基础
        1.4.1 尊严理论
        1.4.2 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理论
        1.4.3 社会福利理论
        1.4.4 需要理论
第二章 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现状
    2.1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发展概况
        2.1.1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出现
        2.1.2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
    2.2 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立法现状
        2.2.1 老年人“临终关怀”立法现状
        2.2.2 现行相关立法介绍
        2.2.3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立法现状总结
    2.3 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护的必要性
        2.3.1 获得安宁疗护权保护之必要
        2.3.2 拒绝维生治疗权保护之必要
        2.3.3 配套政策优化之必要
第三章 域外老年人临终关怀立法经验与借鉴
    3.1 日本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现状
        3.1.1 日本安宁缓和照护发展概况
        3.1.2 日本临终关怀权立法现状
    3.2 中国台湾地区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现状
        3.2.1 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发展概况
        3.2.2 中国台湾地区临终关怀权立法现状
    3.3 比较与借鉴
        3.3.1 日本经验与借鉴
        3.3.2 中国台湾地区经验与借鉴
第四章 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权保障实现的建议
    4.1 获得安宁疗护权保障实现的建议
        4.1.1 加强地方安宁疗护服务规范
        4.1.2 出台国家层面的安宁疗护服务条例
    4.2 拒绝维生治疗权保障实现的建议
        4.2.1 完善现有相关法律
        4.2.2 立法保障拒绝维生治疗权
    4.3 完善配套政策
        4.3.1 协调医疗卫生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
        4.3.2 减轻安宁疗护的费用负担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1 文献回顾提取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2.1.2 半结构化访谈提取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2.1.3 专家讨论拟定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4 Delphi法确定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5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2 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
        2.2.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2.2.2 研究工具
        2.2.3 资料收集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
    2.4 伦理问题及对策
3 结果
    3.1 构建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文献回顾结果
        3.1.2 半结构化访谈结果
        3.1.3 专家讨论结果
        3.1.4 Delphi法结果
        3.1.5 层次分析法结果
    3.2 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信度检验
        3.2.3 效度检验
        3.2.4 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现状
4 讨论
    4.1 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4.2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分析
    4.3 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现状分析
5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临终关怀》第二章至第三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Description of Project
    2.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2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2.2.3 Glossary and CAT Tool
    2.3 While-Translation
        2.3.1 Time Arrangement
        2.3.2 Problems Met and Solved
    2.4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Eco-translatology
    3.1 Introduction to Eco-translatology
        3.1.1 Background of Eco-translatology
        3.1.2 Elements of Eco-translatology
    3.2 Three-dimension Transformations
        3.2.1 Linguistic Dimension
        3.2.2 Cultural Dimension
        3.2.3 Communication Dimens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Linguistic Dimension Transformation
        4.1.1 Amplification
        4.1.2 Conversion
        4.1.3 The Change of Voices
    4.2 Cultural Dimension Transformation
        4.2.1 Reduplication
        4.2.2 Choice of Word Meaning
    4.3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Transformation
        4.3.1 Omission
        4.3.2 Negation
        4.3.3 Division
Chapter Five Evaluation
    5.1 Self-Evaluation
    5.2 Fellow Translator’s Evaluation
    5.3 Project Party’s Evaluat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Glossary
Appendix B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C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Report

(7)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阐述
    1.4 文献回顾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1.4.6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2.4.1 参会对象
        2.4.2 实施过程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过程
        3.1.5 质量控制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3.2.4 Cronbach'sα系数
    3.3 讨论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3.4 小结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4.1 研究过程
        4.1.1 形成函询问卷
        4.1.2 专家遴选
        4.1.3 调查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4.3.4 数据汇总分析
    4.4 讨论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附录9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的传播及其媒介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论文内容结构
第一章 中外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现状
    第一节 中外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一 临终关怀概述
        二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区别
        三 临终关怀事业的国外发展
        四 临终关怀事业的国内发展
    第二节 中外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的表征
        一 临终关怀观念的显性表征
        二 临终关怀观念的隐性表征
    第三节 中外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差异
        一 中外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存在的差异
        二 中外医疗记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形成差异的原因
第二章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特点
    第一节 临终关怀观念利用纪录片传播的优势
    第二节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特点
        一 媒介特点:国内使用网络媒体,国外新旧媒体结合
        二 内容特点:紧贴临终关怀原则,还原真实医疗生态
        三 观众特点:感性解读占据主导,不断思考生死意义
    第三节 国内临终关怀观念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 情节内容过于单一
        二 创作者专业水准参差不齐
        三 制作者与观众间缺乏互动
第三章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媒介伦理分析
    第一节 尊重与真实:临终关怀观念在纪录片中需要注重的媒介伦理
        一 尊重被拍摄者的个人权利
        二 纪录片创作的不越界
        三 纪实与真实的平衡
    第二节 侵犯与曲解:临终关怀观念在纪录片中的媒介伦理失范
        一 感性情绪未能有效升华至理性解读
        二 对纪录片播出后舆论场构建能力不足
        三 纪录片内容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第四章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及媒介伦理维护建议
    第一节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发展建议
        一 多主体共同参与,加大宣传力度
        二 丰富纪录片情节,避免单一化叙事
        三 新旧媒体结合,加强与观众互动
    第二节 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传播的媒介伦理维护建议
        一 加强拍摄者的媒介伦理素养
        二 以人为本,展现人文关怀
        三 明确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契约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与临终关怀相关的医疗纪录片研究样本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护士死亡教育方案的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对本研究的启示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创新性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护士死亡教育方案的构建
    1 对象与方法
        1.1 文献研究法
        1.2 专家函询法
        1.3 预实验
    2 结果
        2.1 文献研究
        2.2 专家函询
        2.3 预实验
        2.4 死亡教育干预方案终稿
    3 讨论
        3.1 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护士死亡教育方案的重要性
        3.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护士死亡教育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第二部分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护士死亡教育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场所
        1.3 测量工具
        1.4 研究过程
        1.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
        1.6 质量控制
        1.7 伦理考虑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死亡相关经历
        2.2 干预的可行性分析结果
        2.3 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
        2.3.1 两组护士的各测量指标基线得分比较
        2.3.2 干预对护士生前预嘱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影响
        2.3.3 干预对护士死亡态度的影响
        2.3.4 干预对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的影响
        2.3.5 干预对护士照顾临终患者态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干预对护士死亡态度的效果分析
        3.2 干预对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的效果分析
        3.3 干预对护士照顾临终患者态度的效果分析
    4 总结
    5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国内外护理人员死亡教育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基于护士视角的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终末期癌症患者
        1.3.2 死亡质量
        1.3.3 终末期生活质量
        1.3.4 临终关怀照护质量
    1.4 理论基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问卷的汉化
        2.1.2 问卷的评价
        2.1.3 问卷的应用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样本量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过程
        2.4.1 问卷的发放
        2.4.2 问卷的回收
    2.5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2.5.1 资料的整理
        2.5.2 数据的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研究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问卷汉化结果
        3.1.1 问卷翻译与回译结果
        3.1.2 问卷跨文化调试结果
        3.1.3 问卷条目的分析与筛选结果
    3.2 问卷信效度分析结果
        3.2.1 问卷信度分析结果
        3.2.2 问卷效度分析结果
    3.3 问卷应用结果
        3.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3.2 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水平
        3.3.3 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中文版濒死及死亡质量问卷的形成
    4.2 中文版濒死及死亡质量问卷的评价
    4.3 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现状
    4.4 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基于护士视角的实践意义
5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附录一 授权书
    附录二 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三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综述 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运用护理程序对临终患者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维政策工具框架下我国临终关怀政策研究[J]. 唐咏,陈海燕,叶芙蓉,罗鹏.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04)
  • [2]叙事护理策略在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解决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吴慧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老年人临终关怀权研究[D]. 孙寒璞. 兰州大学, 2021(02)
  • [5]临终老人安宁疗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程诺.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临终关怀》第二章至第三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亚.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7]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8]医疗纪录片中临终关怀观念的传播及其媒介伦理研究[D]. 祁怀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护士死亡教育方案的构建及实证研究[D]. 李凤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基于护士视角的终末期癌症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先锋.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