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中部骨折致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附36例报告)

一、颜面中部骨折所致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附3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曾子芸[1](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宋君涛,郭志坤[2](2013)在《骨科修复重建中医用钛网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钛网在骨科修复重建治疗中效果良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目的:探讨钛网在颅骨缺损、四肢骨缺损、大块胸壁缺损、掌指骨骨折及颌面部骨折等相关骨科疾病应用中的可靠性及优越性。方法:收集钛网在颌面骨缺损、大块胸壁缺损、颅骨缺损、四肢长骨干骨缺损、掌指骨折等骨科疾病修复重建的临床研究及相关实验研究,评价钛网治疗骨科疾病的效果。结果与结论:与其他修复材料相比,钛网在骨科修复重建中有明显的优越性,但作为重建材料尚有一定的缺点,如X射线透光性差等。因此,在骨科应用中应针对不同部位的缺损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达到更好的修复重建效果。

汪永新[3](2011)在《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及颌面外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由于前颅底的毗邻结构解剖关系复杂,发生于此的病变因解剖位置深在,手术不易充分暴露和彻底切除,容易造成术后畸形、功能障碍或发生其他并发症。而经鼻内镜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技术,随着光学、机械及电子技术的进步,近十年来获得了新的生命。经鼻内镜可以取代传统的显微镜,经由天然的鼻腔空隙,直接进到蝶鞍部和前、中、后颅底,直视下处理这些部位的病变,损伤小,恢复快,没有美容问题。经鼻内镜技术和颅底外科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颅底外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颅底外科的治疗手段,而且拓宽了颅底外科的诊疗范围,使颅底外科不仅能处理中线区域病变,还向侧颅底区域发展。然而,由于颅底区域解剖结构复杂,颅底外侧面的解剖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够熟悉。鼻腔空间不大,可供操作的范围有限。而且内镜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仅视野与显微镜不同,而且操作时也不固定,随着器械的进出鼻道随时变化,使初学者难以适应。陌生部位的解剖知识缺乏和对于内镜操作技术的不习惯,成为妨碍神经外科医生介入这一领域的两大难点。另一方面,内镜在国内外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发展迅猛,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新疆仍处在初始阶段。本研究的目的就是:1)通过对内镜下前颅底的应用解剖进行观察和测量。以丰富和掌握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内镜下解剖知识;2)通过在尸体头颅标本上的模拟训练,熟悉和掌握开展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解剖知识,并习惯内镜下操作;3)然后将神经内镜应用于临床,治疗前颅底常见疾病如脑脊液鼻漏、视神经管减压、各种前颅窝底肿瘤等,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提高神经内镜诊疗水平及颅底外科诊疗水平。由于经蝶垂体瘤手术已趋于成熟,不在本研究的范围内。方法:本研究分三阶段进行:1)首先对10具20侧颅骨标本的颅底外侧面以及矢状剖面骨性鼻腔的相关解剖标志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对6具12侧经过灌注的尸体头颅进行内镜下观察和描述;2)于内镜下在2具4侧颅骨干标本,和4具8侧尸体头颅上完成几种模拟手术:内镜下蝶窦切开术;内镜下筛窦手术;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内镜下眶减压术等;3)于解剖研究和内镜模拟手术完成的前提下,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对前颅底常见病,如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各种原因脑脊液鼻漏,前颅底良性肿瘤等进行治疗。结果:1)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鼻棘点至前床突的平均距离为72.9±3.9mm。即在手术中器械深入鼻腔6~7cm时就要提防进入中颅窝的可能;2)鼻棘点至视神经管眶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3.4±5.3mm。鼻棘点至视神经管颅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9.3±4.9mm。鼻小柱基点至视神经管颅口的距离为78.3±4.5mm。表明在行视神经减压术或眶尖部手术时距离鼻棘点超过50mm以上时就应十分小心,过深操作有可能进入中颅窝甚至损伤颈内动脉;3)蝶窦开口至视神经管颅口,也是二者间最短距离,平均为15.3±3.8mm,蝶窦开口与视神经管联线与正中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平均为63±7.9°。因此打开蝶窦后,向蝶窦开口的外上方约1.5cm的部位寻找,有利于发现视神经管;4)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位于蝶窦外侧3侧(25%),位于筛窦外侧3侧(25%),位于蝶窦和筛窦之间最常见,占6侧(50%)。因此寻找视神经管的另一方法为在蝶筛交界处寻找,大部分视神经管位于蝶筛交界或其附近区域;5)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据此可定位垂体前界。在此处操作如深入超过60mm,应提防损伤颈内动脉。(6)内镜为二维图像,管状视野有鱼眼镜头效应,解剖结构失真变形较严重,镜头角度越大,这种改变就越明显,与普通解剖学观察的差别就越大。因此熟练掌握内镜解剖,反复练习,习惯这种视野,有助于克服内镜图像失真所引起的盲目性和迷失感;7)内镜治疗13例无光感视神经损伤患者,随访3~12个月,7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6例无效。视力恢复多于术后1~2周出现,约2个月后停止。视力提高一个级别3例,2个级别1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3.8%(7/13)。按受伤后视力丧失至手术时间分为3~7天组,8~14天组,15~21天组和21天以上组,各组间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17例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共18眼,10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8眼无效。视力提高一个级别5例,2个级别2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5.6%(10/18);9)内镜治疗7例医源性脑脊液鼻漏,漏口均在原手术部位,一次修补成功;10)共治疗24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内镜组共13例15次手术13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6.6%;开颅组11例12次手术10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3.3%;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及二次手术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11)内镜下治疗蝶筛窦骨化纤维瘤1例,近全切除,病理为:青少年型骨化纤维瘤,术后患侧眼视力明显恢复。结论:1)对于术前无光感的视神经损伤患者,仍应行视神经管减压术以挽救其视力;2)视神经损伤后视力的恢复主要取决于视神经受伤机制及程度,与时间关系不大,因此只要患者有治疗意愿,无论伤后多久,都应该进行手术以挽救视力;3)经鼻内镜处理前颅底区域病变能最大限度的暴露病变区域,而又不加重对脑的牵拉损伤,保留了正常的神经血管结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致残率。具有微创、无颅面切口,病人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在一系列临床手术中展示了常规开颅手术和鼻外进路无法替代的优势;4)在熟练掌握颅底相关解剖知识,并经过严格内镜操作训练后,经鼻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有很高的安全性。

李谊[4](2011)在《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发性颅面骨骨折{包括探讨鼻内镜下眶内下壁(鼻颌筛)复合骨折;探讨鼻内窥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修复上颌骨(窦)后外侧壁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探讨对游离髁状突快速有效的寻找方法和治疗方法;探讨鼻内镜下高密度多聚乙烯(Medpor)植入板和瑞士可吸收固定材料在眼眶骨折整复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恢复患者正常面容及功能。方法对不同部位的颅面骨骨折在鼻内窥镜引导下(洗镜器术中冲洗鼻内镜,以利视野清晰)采取不同的手术微创及美容切口或局部疤痕切口并用钛板钛网或快速固定材料等固定方法,以修复颅面骨骨折或矫正眼球内陷等;应用医用耳脑胶(EC)对于颅颌面碎骨片进行复位和固定等。结果患者术后外形全部得到明显改善;双眼眶及面部对称,眼球凹陷在2mm以内;上下咬合关系正常,张口无受限;术后无感染,种植物无排异、无移位,患者面部饱满、自然。医用耳脑胶胶膜与创面镶嵌紧密,粘接后红细胞不能通过,有良好的止血和骨组织粘接固定作用,但数日后胶膜在体内可被降解吸收。结论对不同的颅面骨骨折在鼻内镜引导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整形美容效果,对骨折病人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洗镜器术中冲洗鼻内镜,鼻内镜手术过程中不必进进出出,这样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医用耳脑胶对于颅面碎骨片能进行很好的复位和固定;Medpor植入板是一种良好的骨替代材料.瑞士可吸收固定材料适用于颅颌面部骨折和重建的治疗,包括鼻筛部和面部诸骨的粉碎性骨折,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易塑形、可血管化等诸多优点,其最终代谢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对人体无害,明显优于其他材料。尤其在鼻内镜引导下手术,更能使骨折断端达到完美的结合,并能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鼻内镜引导下的下颌骨髁状突游离骨折的寻找和复位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寻找方法和治疗方法;鼻内窥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修复上颌骨(窦)后外侧壁骨折术式简单易行,疗效显着,安全性好,本术式解决了目前困扰整形医生在治疗上颌骨后外侧壁骨折的困惑。

宋彬[5](2008)在《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在治疗半侧颜面短小中的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采用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的方法来治疗半侧颜面短小,对此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我们采用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的方法进行了动物试验及相关临床病例的治疗,并对此方法进行了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动物实验研究:8-12月龄成年小香猪10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头。每只实验动物分别进行下颌骨外板劈开,之后将塑形好的珊瑚人工骨植入下颌骨内外板之间的间隙内。A组:一侧为空白对照,一侧植入厚0.5cm的珊瑚人工骨;B组:一侧植入厚0.5cm珊瑚人工骨,一侧植入厚1cm珊瑚人工骨。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进行CT检查。术后第3个月,每组随机挑选1只试验动物处死后取下颌骨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HE染色、扫描电镜),剩余动物于术后6个月处死,对其中6只的下颌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对另外2只的骨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HE染色、扫描电镜、Azan-mallory特殊染色)。结果发现:①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后,下颌骨厚度明显增加,组织学的超微结构均与正常骨组织无显着差异,对下颌骨最大应力的影响不大,论证了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是扩展下颌骨厚度的有效手段,为其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②珊瑚人工骨于植入后的6个月组织学达到基本修复,大体观察可见试验侧下颌骨创面均已基本愈合,下颌骨下缘局部可见凹陷及软组织长入,此种现象在珊瑚人工骨厚度为1cm时更加明显。下颌角区可见增生的骨结节。临床应用研究:采用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的方法治疗半侧颜面短小11例。应用CT分割技术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下颌骨厚度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并对患者面部进行形态观察,结果:(1)下颌骨术后6个月厚度明显增加,术后即刻比术前平均增厚5.80mm,术后6个月比术前平均增厚4.81mm;(2)由于珊瑚植入侧下颌骨相应部位厚度增加,术后6个月患者面下部1/3不对称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本文结论: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后,间隙内有新骨生成,组织学结构可基本修复,下颌骨厚度明显增厚。虽然局部有软组织长入,但对下颌骨最大应力的影响不大。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相比下颌骨存在一定的骨质吸收,但无显着差异。动物实验结果支持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法矫正半侧颜面短小的临床应用。对吸收率的量化可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得到的下颌骨吸收率不完全一致,尚需进一步改进实验条件并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宋跃[6](2007)在《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及相关生物力学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人颅骨标本模拟人的颅部环境采用DH5937动态应变测试系统检测到不同部位和不同作用力撞击人颅骨后眼眶内壁筛骨为最容易受到应力作用的骨骼,遭受的应力、应变最大,是主应力方向。为临床上非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中多伴发眶内壁骨折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和视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重点提出了对爆裂性内、下以及内下眶壁爆裂性骨折的CT亚型分类的新观点和分类方法并报告了不同亚型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这对相对定量评价和指导临床研究有临床实用价值。同时首次总结出东北地区引起爆裂性和非爆裂性骨折的首要致伤因素分别是殴斗和交通意外;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眶内壁骨折发生率最高,眶内下壁骨折复视发生率最高、眼球内陷程度最重。眼球破裂伤和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分别是导致爆裂性和非爆裂性眼眶骨折病人发生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伴有视神经管骨折的后部眶壁骨折患者的致盲率最高,应根据病人视力的具体情况决定激素和手术治疗方案。同时也论述了眼眶骨折整复手术残存复视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吴刚[7](2004)在《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 高位食管疾病是指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的良恶性病变,包括食管-胃吻合口瘘、食管癌弓上或颈部吻合术后复发和高位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食管癌性狭窄、放射性食管狭窄、腐蚀性食管炎等。此类疾病或导致食管严重狭窄不能进食,或因进食后气道误咽剧烈呛咳而不敢进食,病人进食障碍,直接危及生命。内科治疗效果差,外科治疗缺乏有效方法。 所有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良恶性食管病变采取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能迅速有效地解除狭窄或瘘所致的吞咽困难,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使之在食管瘘或狭窄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高位食管疾病的内支架置入治疗仍属于盲区,原因在于对食管入口和上段解剖结构认识存在极大的偏差。对于高位食管病变内支架置入,大多采用骨性标志一颈椎来定位支架最上界,部分学者认为支架上缘最高不能超过第七颈椎上缘水平或第1胸椎水平。食管入口随体位、头部活动变化相对于椎体位置变化较大,X线以椎体作为解剖标志既不能准确显示食管入口的位置,又不能反映食管入口的动态变化。 为了详细了解食管入口的毗邻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充分利用上段正常食管,准确、合理放置支架,减少支架置入后下滑、移位等并发症,扩大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位食管疾病的适应症,本研究旨在进行梨状隐窝下极和食管入口位置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寻找和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食管入口定位法,指导临床准确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 材料与方法 ①随机、自愿的原则对257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年龄5~86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斌淤争介屯砂盛书淤淤犷几奈粉讲飞移称仁溺犷介君‘旦杂犷诵艺二绍;矛魏拔卫么弃飞欲梦‘淤介势姗盛韶忙石需匕舒尹护夯照若户宝纷行咬必佗簇宁缺睽嚣笋七溺产丫奋留‘押了求沙货珍于呀经先沸;褪梦‘绷,冷黔必泛藻粉形了泌二溯梦端少潇职‘口二由盼‘奋欲岁,平均46.1士15.6岁,记录其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并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咽腔及食道造影。180位被检查者使用n xl4寸X线胶片四分格拍片,分别摄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77位被检查者只摄直立平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4位用一张胶片)。随机抽出10位被测者进行X线造影片放大率校正。通过X线片将椎体平分三等份、椎间盘一份,分别记录梨状隐窝下极对应的椎体位置;以第五颈椎(C5)下缘平面为基线,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C5下缘基线的距离。在直立平头位图片上测量颈5、6高度,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C5上缘中点和第六颈椎(C6)下缘中点间的距离。 ②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颈部尸体标本61例,正中矢状断面切开,用1/50Inm游标卡尺和两脚规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板下缘平面之间距离、梨状窝下极与CS下缘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环状软骨板下缘与C5下缘平面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 ③26例高位食管疾病患者,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278岁,平均52.0士22.3岁。食管癌或责门癌根治性切除食管一胃弓上吻合或颈部吻合术后形成食管一胃吻合口痰10例、吻合口癌性复发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合并气管痰2例和高位食管一气管屡6例、腐蚀性食管炎4例。根据病变性质、长度、部位个体化选择食管内支架。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头尽量抬高后仰,X线监视下置入食管内支架。支架置入后食管造影,了解支架位置、膨胀程度,观察食管通畅和痰口封堵情况,感染控制效果。 结果X线片梨状隐窝下极位置测量:①梨状隐窝下极随着体位的变化而相对椎体位置变化。②四种体位下男女之间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均有显着性差异 (户0.000),且女性梨状隐窝下极位置高于男性。③男性或者女性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四种体位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别,且直立仰头位高于仰卧仰头位、仰卧仰头位高于直立平头位、直立平头位又高于直立低头位。④将被测试者以蕊30岁、31一60岁、)61岁年龄段分组,四种体位下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年龄段间均有显着性差异。⑤将被测试者体重指数分为<18.5、18.522.99和>2.99三组,分析显示四种体位下各体重指数段间均无显着性差异。⑥梨状隐窝下极活动度不受性别、年龄、体型的影响。⑦颈5、6高度与身高呈正相关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欲绝J犷令舀叮扁岁命犷房甲理期护汤犷笼狱说卖今凌男货势汉鲜浦尹彩r袱峨凭黔届路舅臼多诬户篇祝弱娜全斜洲彩洲蛇翎群必一拐广飞罗,涛男协洲韶尹;游峪韶黔苏尹佗诫照谈笋扩矛螃诀比蔑赞卜洲货抖裕筑分留哟今磅,」死华炭仁属粉宝砰卜浦尸拼架几淤哪歼屯甲李拼勺盼口谈、徽礴粉减汹气面绷护产线性关系。 尸体标本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下缘相距约2.ocm,而与C5下缘相距约1.Icm,环状软骨下缘与C5相距约一0.scm。尸体标本梨状隐窝下极多位于C4一CS一6水平(94.8%),环状软骨板下缘多位于C5一C6刃之间(97.4%)。 临床高位食

穆雅林,吴德宏[8](2000)在《颜面中部骨折所致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附36例报告)》文中认为

王冠[9](2018)在《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眶上裂综合征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眶上裂综合征又称为Rochon-Duvigeaud综合征,是经过眶上裂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及外展神经等损害后出现功能障碍的疾病。损伤的神经不同,病人的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可能出现上睑下垂,眼肌麻痹,眼球运动受限,角膜、结膜及额部皮肤感觉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甚至消失等。本文报告1例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及讨论。本例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在药物治疗无效后,及时采取眶尖减压术进行治疗,达到解除神经受压迫的目的,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术后患者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消失,验证了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疗效。

李丹[10](2014)在《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眶距增宽症是指两眼眶之间骨性距离过度增宽的一类疾病,有许多病因可引起眶距过宽的临床症状,亦可见于各种先天性综合征,如0-14型颅面裂以及、Apert综合症和Crouzon综合症等。患者大多为先天性畸形,可伴发颅面器官的缺损或位置异常,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畸形有可能伴发大脑发育迟缓或脑组织受损,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眶距增宽症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其中以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最为经典且有效,它是由法国整形医师Paul Tessier于1968年首创,经颅内和颅外联合径路做眼眶四周的完全截骨术,游离移动和拼接重建松动的眼眶骨架,去除眼眶之间多余的骨组织以缩小骨性眶间距离。随着颅面外科的发展,该手术在手术方法、材料学及计算机三维辅助手术系统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对经典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进行了很多改进与补充。但因为手术过程复杂,需多科配合,安全性较差,可能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术中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很多整形科医生对其望而生畏。为什么我们会惧怕该类手术呢?对眼眶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不够透彻了解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令我们认识到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眼眶及其周围应用解剖学研究,分析眶距增宽症矫正术术中、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及对策,为更好地开展眶距增宽矫正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相关理论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良好效果的同时,而不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课题主要探讨与眶距增宽矫正术相关的眶区解剖,用局部解剖、断层解剖的方法观察、测量,探讨一个眼眶截骨术的安全截骨线区域,在其安全范围内,以最小的创伤、最小的并发症,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并将该技术改进应用于临床眶距增宽症病例的手术,术后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第一部分眼眶骨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学研究目的眶距增宽矫正术是颅面外科较为经典的手术之一,手术过程复杂,主要是通过改变眼眶内部骨性结构的位置,同时处理眼眶软组织,以改善患者面部畸形。但眼眶内结构细小复杂且数量众多,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其功能影响较大,在进行该手术时安全性较差,可能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为了避免术中损伤眼眶骨及其周围组织,我们需要对眼眶相关解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题主要针对眶周截骨术相关方面对尸体标本的眼眶进行大体解剖、断层解剖、组织学观察及相关测量,为国人眼眶骨组织测量补充数据资料,为安全进行眶周截骨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基础。材料和方法选取13例26侧成人干颅骨标本(性别不详),行常规观察测量各骨结构的位置比邻关系;10例20侧(其中男6例12侧、女4例8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8例16侧行常规局部解剖,其余2例行断层解剖。主要观察眼眶形态结构、测量与眶周截骨术相关的解剖项目、眼眶骨与周围器官的比邻关系、眼眶骨与内眦韧带的关系、眶内软组织及周围窦腔和眼眶的关系。最后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个测量项目的参考值范围。结果1.骨性眼眶的测量测量眶宽平均为40.44mm,眶高平均为34.21mm,内眶距平均为20.41mm,外眶距平均为95.29mm,眶深测得平均为41.73mm。眶上孔下距平均为2.86mm,眶下孔上距平均为8.01mm,眶上裂前距平均为35.26mm,眶下裂前距平均为15.72mm,视神经前距平均为36.85mm,筛前孔前距平均为16.82mm,筛后孔前距平均为20.46mm。2.眶壁解剖结构眶口略呈四边形,向前、下、外倾斜,由眶缘围成,眶缘可分为上、下、内侧、外侧四缘。眼眶骨为两个四棱锥状骨性深腔,由七块不规则骨组成:额骨、颧骨、蝶骨、筛骨、泪骨、腭骨、上颌骨。眶顶壁由额骨的眶板及蝶骨小翼构成,厚薄不均,除蝶骨小翼部分稍厚以外,其余均薄而脆弱,半透明,脑回压迹处可菲薄,甚至一部分可以被吸收。眶上壁在后部较平坦,前部则明显凹陷,凹陷最显着处与眼球的赤道部相当。眶上缘内1/3和外2/3交界处为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壁前外侧为泪腺窝,后内侧为一椭圆形的视神经管。眶上壁前部内上方邻额窦,上方为颅前窝。眶内壁从前向后依次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板、蝶骨体(仅有一小部分)四块骨从前向后连接。前部为泪囊窝,向下借鼻泪管与鼻腔相通。筛骨纸板构成眶内壁的大部分,是眶壁中最薄的部分,易骨折破碎。筛骨纸板与额骨眶板交界处有筛前孔和筛后孔。眶腔借此菲薄的筛骨眶板与筛窦相邻。前中部有Dacryon点,内侧壁后部中份有矢状位的额筛缝,最后部为视神经孔,它们基本在一水平位上。眶下壁由上颌骨眶面、颧骨眶面和腭骨眶突构成,其中以上颌骨的面积最大,颧骨构成其前外侧部,腭骨在上颌骨之后只占一小区,三块骨间的骨缝常难以辩认。在眶下壁眶下裂处可见眶下沟,向前形成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眶下壁为上颌窦的顶部,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眶外壁后2/3由蝶骨大翼的眶面构成,前1/3由颧骨眶面构成,较坚固,不与鼻旁窦相邻。颧骨眶面的小突起为眶外侧结节,外直肌节制韧带、眼球悬韧带、上睑提肌腱膜及睑外侧韧带附着于此。3.眶壁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和裂,容纳一些重要的组织结构,提供血管、神经的通道。眶上孔位于眶上缘内1/3和外2/3交界处,可为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内为眶上神经血管束。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下方内1/3与外2/3交界,眶下血管神经出于此孔。眶上裂位于眶上壁与外侧壁之间,蝶骨大小翼间的裂隙,是眶外壁及顶壁之间的分界,内段有多条颅神经、动静脉通过,是眼眶与颅中窝最大的交通要道。眶下裂位于眶外壁与下壁之间,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颧神经、眶下动脉、翼腭神经节的眶支以及眼下静脉和翼静脉丛的交通支经过此处。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个根构成,沟通眶尖与颅中窝,内容视神经。筛前孔和筛后孔位于眶顶和眶内壁间的额筛缝或缝附近的额骨内,内有鼻神经及筛前动脉通过;筛后管自筛后孔向内至筛窦,有筛后神经、血管通过。结论经过测量,眶外缘截骨在眶壁内沿着眶缘从眶上壁和眶外侧壁向后剥离可以达35mm,从眶下壁向后剥离最多可达15mm,而眶内侧壁有泪囊和鼻泪管的存在,需要在两者后进行骨膜下剥离,向后剥离深至筛前孔,深度约在Dacryon点后18.8mm。故在做眶骨膜剥离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血管神经束,注意在该区域有所缓冲,避免术后因神经受压、断裂而出现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眶壁截骨线可根据上述剥离的深度及临床需要适当调整,结合经典的眶周截骨术,我们设计出安全的截骨线:眶上、内、外侧壁的截骨线约在距离眶缘25-30mm处,眶下壁截骨线则在距离眶缘15mm左右。建议在上述安全范围内,充分保护眶内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尽可能从眶壁深部作截骨,更好的达到眼眶充分内移的效果。第二部分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复习眶距增宽症的诊断和分类标准,探讨何时才是该手术最佳的手术时机,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给与相应的治疗手段,并讨论各种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提出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为安全开展眶距增宽矫正术理提供合理的参考信息。第三部分颅内外联合径路眶距增宽矫正术的临床应用临床资料本组共10例患者,均为重度眶距增宽症,IOD为3.9~4.4cm,其中2例伴有眼眶水平轴倾斜。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其中正中截骨切除7例,旁正中截骨切除3例,截骨宽度2.0~3.4cm;鼻部多余皮肤切除6例,鼻尖采用肋软骨修复3例,局部切除骨回植隆鼻3例,术中假体隆鼻1例,鼻额成形2例;术前行两侧颞部软组织扩张2例。方法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经口气管插管内全麻。横颅冠状切口,如事先放置扩张器应同时取出两颞部的软组织扩张器。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游离截骨,眶距增宽矫正术。以筛骨中线为中线行眶间正中截骨,截除包括额骨鼻突、鼻骨及部分软骨在内过宽的骨质。常规眶周截骨,彻底游离的框架只有鼻泪管与眶内容物相连。眼眶向中间靠拢,眶内容物无受压,无明显限制眼眶向内侧移的张力,钢丝固定,并行内眦韧带重建固定。最后修整鼻裂、发际线过低等合并畸形。结果10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可逆副损伤。3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均自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鼻泪管堵塞,予眼科行鼻泪管再通术后恢复良好。2例患儿原本斜视症状有所改善。本组10例患者术后内眶距缩小2.0~3.4cm(头颅CT),外眦距离缩小1.7-2.8cm。10例患者均同时矫正合并畸形,所有患者面部外观得到明显改善,4例患者行二期、三期手术修复鼻、眼外形,如隆鼻术、内眦开大术、重睑成形术等。术后随访1-7年无其他异常。结论应用此方法进行眶距增宽矫正,手术效果确切,可明显缩短过宽的眶间距,术中还对合并畸形进行适当调整,是一种经典而实用的手术方式。然而,每种手术入路方式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每位患者都因病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手术要求,我们在手术前要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二、颜面中部骨折所致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附3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颜面中部骨折所致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附3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2)骨科修复重建中医用钛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骨科常用的钛网产品
3 钛网在颅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4 钛网在四肢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5 钛网在掌指骨骨折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6 钛网在颌面部骨折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7 钛网在大块胸壁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8 钛网椎管成形预防腰椎术后综合征
9结论

(3)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前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研究内容与方法
    1. 颅骨干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头颅湿性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附图
第二部分 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学观察研究及模拟手术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干性标本模拟入路及观察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尸头标本内镜模拟手术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附图
第三部分 经鼻内镜在前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无光感的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行内镜视神经管减压的临床价值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 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经鼻内镜修补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医源性脑脊液鼻漏的内镜治疗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神经内镜治疗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6. 神经内镜下切除前颅窝底蝶筛窦骨化性纤维瘤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个人简介
导师评阅表

(4)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和附表清单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鼻内镜下眼眶骨折微创治疗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眼眶骨折分类探讨
        二、眶内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三、眶内侧壁复合骨折晚期整复治疗
        四、眶外壁骨折晚期手术治疗
        五、枪击或弹药爆炸所致的眶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六、眶内下壁战伤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七、眶上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八、眶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鼻内镜下下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髁状突冠突游离骨折微创治疗
        二、泪前隐窝入路微创治疗上颌骨后外侧壁骨折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鼻内镜下修复颅面骨骨折所用材料临床探讨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眼眶骨折眼球缺失后眼窝凹陷修复材料的应用
        二、Medpor修复材料在爆裂型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三、瑞士快速吸收固定材料在颅面骨折中应用
        四、瑞士快速吸收固定材料在眼眶骨折中应用
        五、医用耳脑胶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观察成果
附件
致谢

(5)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在治疗半侧颜面短小中的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及前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一、适应症
    二、术前检查
    三、手术方法
    四、临床资料
    五、结果
    六、典型病例
    七、讨论
    附图
全文总结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半侧颜面短小的治疗进展和下颌骨外板劈开术的应用以及珊瑚人工骨的研究进展
    一、半侧颜面短小的治疗进展
    二、下颌骨外板劈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
    三、珊瑚人工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及相关生物力学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主要名词中英文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颅骨受外力撞击后对不同眶壁应力、应变及主应力方向影响的动态力学初步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取材及实验模型的建立
        二、试件的处理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预选
    结果
        一、理论公式
        二、编程计算
        三、数据分析及计算
    讨论
        一、眼眶的基础解剖学与眶壁骨折临床基础
        二、颅部受撞击后各眶壁骨承受破坏的能力
    结论
第二章 中国北方眶壁骨折病人的临床特征系列研究
    背景
    目的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检查方法
        1、眼科检查
        2、CT扫描及眼眶骨折的分类
        3、视力的评价标准
        4、眼球内陷和眼肌功能检查
        5、眼肌功能改变判定
        6、爆裂性眶壁骨折亚型分类标准
        7、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及视神经管骨折病人的治疗
    结果
        一、眼眶骨折病人的基本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致伤原因
        2、眶壁骨折病人的分类情况
        3、不同类型骨折病人的CT临床特征
        二、不同类型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的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性
        三、眼眶骨折病人视力损伤特点
        1、眼眶骨折导致视力损伤的眼外伤类型
        2、眼眶骨折病人视力变化特点
        四、影响视神经管骨折病人视力预后的因素及治疗效果
        五、爆裂性眶壁骨折各亚型病人眼球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六、不同类型眶爆裂性骨折病人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后眼外肌功能状况
    讨论
        一、眶壁骨折概述
        1、眶壁骨折的影像学检查
        2、眶壁骨折CT特征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3、眶壁骨折CT影像中眼外肌的形态学改变特点
        4、CT对眼球和其他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意义
        二、眼科医生关于眶壁骨折诊断和治疗的新理念
        1、眶壁骨折病人的临床评估
        2、手术适应症
        3、手术时机
        4、眶底骨折的手术修复
        5、眶壁骨折的手术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三、中国北方眶壁骨折病人的临床特征
        1、眼眶骨折分类、发生机理
        2、眼眶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1) 致伤原因
        (2) 不同类型眶壁骨折的分布及临床特点
        (3) 爆裂性眶壁骨折各壁发生率的异同
        (4) 眼球内陷、复视的发生比率
        3、眶壁骨折与视力损伤
        (1) 眼眶骨折类型与视功能损害的特点
        (2) 导致视力损伤的眼外伤类型的问题
        (3) 眼眶骨折引起视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4) 眶壁骨折与视力丧失
        (5)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与视力损伤
        4、儿童及青少年爆裂性眶壁骨折的临床特点
        (1) 基本临床资料
        (2) 儿童及青少年骨折类型及CT特点
        (3) 眼外肌功能改变
        (4) 致伤原因与发生机制
        (5) 儿童单纯眶底骨折发生率及典型临床表现
        (6) 儿童眶壁骨折伴随的视力损害特点
        (7) 儿童眶壁骨折的手术治疗
        5、眶上壁及额窦骨折的临床特点
        (1) 基本资料
        (2) 眼眶上壁和额窦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
        (3) 导致眶顶及眶上缘骨折的发生机制
        (4) 临床表现
        (5) 眶上壁和额窦骨折的CT形态学特点和类型
        (6) 手术治疗问题
        6、视神经管骨折视力预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闭合性脑外伤发生视力损伤的发生率
        (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问题的概述
        (2-1) 眶壁骨折的部位、治疗方法可能对视神经病变的治疗结果有影响
        (2-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临床治疗方向的研究与发生机制研究的差距与违背
        (2-3) 关于有眶周骨折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病人的视力预后的问题
        (2-4) 关于激素的治疗作用问题
        (2-5) 中国经验
        (3) 我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7、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障碍
        (1) 眶内结缔组织系统与眶壁骨折后眼外肌功能改变一新的理解
        (2) 眼眶创伤相关斜视的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及运用问题
        感觉检查
        运动检查
        遮盖-去遮盖检查、三棱镜检查和交替遮盖检查
        Lancaster红绿检查
        Hess屏
        复像眼肌功能检查方法
        同视机检查法
        其他外伤性斜视的检查
        (3) 眶壁爆裂性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变化的临床特征
        (4) 爆裂性眶壁骨折CT亚型分类的概念及其眼外肌功能损伤性质相关性的临床意义
        (4-1) 爆裂性眶壁骨折CT亚型分类标准
        (4-2) 不同亚型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的性质和特点
        (5) 眶壁爆裂性骨折病人手术后眼外肌功能变化的初步评价
        (5-1) 眼外肌功能损伤类型对与眼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5-2) 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手术时间对眼外肌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5-3) 眼外肌功能检查对预测术后眼外肌功能恢复情况的指导意义
    结论
第三章 眶壁骨折与斜视——文献综述
    第一节 眶骨骨折继发性斜视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
    第二节 眼眶骨折修复术后斜视的处置
    第三节 眼外肌直接创伤的处理
    第四节 外伤性颅神经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第五节 颅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治疗原则
    第六节 麻痹性斜视的专科手术技巧
参考文献
2002-2007年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个人简历

(7)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高位食管疾病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获奖证书
致谢

(8)颜面中部骨折所致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附3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论

(9)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眶上裂综合征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病例报告
    2.1 病史
    2.2 附图
第3章 临床分析
    3.1 病例特点
    3.2 诊断要点
    3.3 诊治经验
第4章 讨论
    4.1 文献复习
    4.2 眶上裂的解剖基础
    4.3 眶上裂综合征的诊断
    4.4 眶上裂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4.5 眶上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4.6 眶上裂综合征治疗
    4.7 眶上裂综合征的预后
    4.8 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眶上裂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眼眶骨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1. 材料
    2. 方法
        2.1 断层解剖标本处理
        2.2 测量相关解剖项目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眶口及四缘解剖结构
        3.2 眶壁解剖结构
        3.3 眶壁的孔与裂
        3.4 眶骨膜
        3.5 泪道系统
        3.6 内眦韧带
    4. 讨论
        4.1 临床手术安全性与解剖研究关系
        4.2 与眶周截骨术相关的眼眶解剖要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
    2.1 眶距增宽症概述
        2.1.1 病因
    2.2 临床表现及分类
        2.2.1 眶距增宽症诊断标准
        2.2.2 通过三维CT重建进行眶距增宽症的测量
    2.3 手术治疗
        2.3.1 手术时机选择
        2.3.2 手术方式选择
    2.4 术中、术后并发症
        2.4.1 术中出血
        2.4.2 颅内压增高
        2.4.3 脑脊液鼻漏
        2.4.4 眼科问题
    2.5 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
        2.5.1 术后护理
        2.5.2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2.6 二期修复
    参考文献
第3章 颅内外联合径路眶距增宽矫正术的临床应用
    3.1 资料和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手术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手术照片
第4章 软组织扩张后眶距增宽矫正术的临床随访研究
    4.1 临床资料
    4.2 手术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颜面中部骨折所致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附3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2]骨科修复重建中医用钛网的应用[J]. 宋君涛,郭志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12)
  • [3]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汪永新.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4]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D]. 李谊. 郑州大学, 2011(10)
  • [5]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人工骨植入在治疗半侧颜面短小中的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D]. 宋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6]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及相关生物力学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D]. 宋跃. 吉林大学, 2007(04)
  • [7]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吴刚. 郑州大学, 2004(04)
  • [8]颜面中部骨折所致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附36例报告)[J]. 穆雅林,吴德宏.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00(01)
  • [9]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眶尖减压术治疗眶上裂综合征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D]. 王冠. 南昌大学, 2018(07)
  • [10]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D]. 李丹.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