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退耕还林重建遵义美丽山河

一、全力推进退耕还林 再造遵义秀美山川(论文文献综述)

汪美灵[1](2020)在《《甘肃日报》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研究(1949-2019年)》文中认为祁连山在我国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位置,2017年,祁连山因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国关注,而媒体在环境传播中作为重要一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在环境传播视角下,对涉及到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报道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隔年抽样,将《甘肃日报》1949—2019年所有奇数年份的缩微以及纸质版报纸进行翻阅,将其中涉及到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报道抽取出来,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报道610条。笔者将这70年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报道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初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四个阶段,媒体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所关注的议题存在明显不同,初现时期媒体是在“保护——利用”林业的主题框架下,充分发挥教育与引导功能,动员群众;在形成时期,媒体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下,强调祁连山的“命脉”作用;在发展时期,媒体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下,逐渐将祁连山构建成“生态屏障”;而在成熟时期,媒体是在“保护——治理”的主题框架下,关注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改问题。议题的不同不仅反映出我国针对生态环境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也体现出媒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宣传、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并且媒体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扮演着记录者的角色。另外,媒体在政府这一主体影响下构建祁连山生态环境时,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视觉图像缺失。总之,笔者在梳理相关报道时发现媒体在环境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马娟[2](2012)在《生态政策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学研究 ——基于陕南X县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生态建设运动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特点。本研究通过对陕南X县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生态政策在农村的实践逻辑,进而来探讨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结构和乡村社会结构中地方政府的行动逻辑,以此来达到对国家政策实施过程的真实理解。笔者认为要理解生态政策的实施过程应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生态问题是如何被建构起来,进入到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地方政府是如何将国家的生态话语纳入到地方的议事日程中?第二,地方政府又是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逻辑来保证中央生态政策和生态建设任务的贯彻落实?第三,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有着怎样的认知,在实践中又会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退耕农户的策略行动对于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有着怎样的影响?首先,生态问题进入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视野中的过程是一个生态问题被不断“建构”的过程。在中央层面上,中央政治话语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为“可持续发展”促成了生态建设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生态问题被建构成为中央关注的中心问题。然而对于具体实施生态建设的地方政府而言,生态建设只有与地方发展联系在一起才会突显出其自身的价值。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生态建设的理解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庞大的国家机器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对待生态建设这个问题上国家要的是生态而地方要的是发展。其次,关于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地方政府的实践逻辑,我认为应当回到地方政府所处的场域中来理解。首先,从制度设计来看,地方政府是国家科层体制的组成部分,处于荣敬本所概括的“压力型体制”之中,上级布置的任务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完成。同时,地方政府退耕还林的实践场域又是一个充满了非正式逻辑的乡土社会。这种乡土社会有自己“隐藏的文本”,乡镇干部通过将正式的行政权力与非正式的乡土社会逻辑相结合,从而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最后,笔者认为,研究一项社会政策不仅要分析政策是如何被建构起来,如何被具体操作,而且还要理解政策的接受者——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消解了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如何理解这一政策,又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逻辑。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对农民的有效动员,往往将退耕还林与各种“脱贫致富”项目结合起来,他们的生产生活是被政府“设计”的。然而退耕农户他们并没有真正对生态建设产生主观上的自觉认同他们更关心的是那永远不会停下的生活。

焦居仁[3](2011)在《依法推进 水土保持事业获得历史性突破——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1年6月29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推进的新时期,水土保持的地位日益显现。水利部成立机构,抓规划,抓投入,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完善综合防治技术路线,推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在综合治理、预防监督、生态修复、监测评价、基础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成效,实现了水土保持的历史性突破。

薛引娥,高锋,王彦军,潘怀平,纪昱[4](2010)在《以退耕还林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多来,吴起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矢志不渝,致力开展退耕还林,在"红色圣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吴起退耕还林的伟大实践,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典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典范,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吴宏[5](2010)在《让山青起来 让水绿起来 让人民富起来》文中研究表明10年退耕还林路满目青翠谱华章——省林业厅副厅长徐来富就全省退耕还林10年成就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吴宏为您报道 2001年8月,朱镕基总理在我省视察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时强调,“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和政策措施是正确的,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退耕还林?

王心同[6](2008)在《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生态效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这直接导致了“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成为21世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为加快林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其中充分肯定了林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由于林业既可以是一种天然资源,也可以进行人工培育,既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也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林业资源的培育,既不可能仅仅靠市场来完成,也不必完全由政府来承担。但在林业经济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对林业进行支持和调控。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基本理论、政策学、林业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借鉴,同时借鉴森林经营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的林业经济政策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林业发展,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我国林业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实施上述林业经济政策的具体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基于我国林业发展状况,对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发展的影响,林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林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对我国的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等主要的林业经济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并对这些政策在林业发展中所发挥的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设计我国林业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并提出促进林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系统梳理了我国的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主要的林业经济政策,并对这些林业经济政策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评价;(2)设计了包括林业产业政策、林业财政政策、林业税费扶持政策、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林业贸易政策和林业国际化政策等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3)提出了在现阶段具有现实操作性、推动我国林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林业财政投入、产权改革、国际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等具体政策措施。

何磊[7](2007)在《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利益实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民利益的实现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尽管退耕还林工程自从2002年全面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初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缓解了三农问题。但是,目前退耕农户的收入提高速度还是很慢,甚至有些地方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国家的退耕补贴。因此,如何构建一套机制尽快提高退耕农户收入,保证退耕农户长期利益的实现急需做出理论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对国内退耕还林还草历史进行全面回顾,并在总结国内经验、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退耕农户收入提高的制约因素,特别是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户、政府、市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性与保障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农民利益实现的关系方面论证了保障退耕农民利益实现的必要性。再次,以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后续产业发展模式为典型案例论证了在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地区构建退耕农户长期利益实现机制的可能性。最后,从市场激励、教育引导、生态产业化、制度保障以及完善政府服务五方面构建了一套退耕农户利益实现机制,并就农村金融体制、农业合作组织和土地制度给出改革建议。

杨文杰[8](2006)在《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是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西北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森林培育是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森林问题的根本是森林培育问题,而森林培育的动力和源泉是森林培育主体的积极性,抓住森林培育主体积极性便是抓住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因此,森林培育激励机制是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本文应用市场经济、激励、林业经济学、产权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从分析森林培育的基本过程及其特性入手,结合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现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森林培育的激励机制体系。本研究为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持和提高该地区森林培育积极性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全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森林培育的过程及其经济学特性。阐述了森林资源、森林资产的概念;分析了森林资产的特性,认为森林资产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外,还是一种特殊商品,论文分析了其特殊性;阐述了森林培育的概念及其经济学特性。第三章,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现状及问题。介绍了西北地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了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的现状与特点,总结了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认为西北地区森林培育问题,除了自然、历史原因外,主要原因是营林主体的积极性问题,文章通过西北地区营林主体积极性调查表结果分析,概括出影响营林主体积极性的四大因素,并且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分析了这些因素形成的机理;本章为构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指明了目的和方向,在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章,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林权流转机制。市场机制是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的基石。针对森林产权残缺和缺乏流转机制的问题,把市场机制引入森林培育行为之中。论述了森林产权流转的意义;研究了森林产权制度创新的内容;阐述了森林资产的价值机制;总结了林权流转的类型与形式,提出了林权流转按主体分类的10种类型;阐述了林权流转的原则和林权流转中的林木管护形式;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市场化的思路。第五章,西北地区森林培育主体利益保障机制。森林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特性,其培育具有外部性,需要国家和社会对森林培育予以生态效益补偿和实行优惠的林业税费政策,森林培育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且培育周期长,因此,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需要森林保险,而我国现有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林业税费政策和森林保险政策还不

马明[9](200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林业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下,我国林业发展的现实还远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殊阶段,要求林业必须跨越式发展。没有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速度就难以与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林业的特殊要求。林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林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处于治理与破坏的相持阶段,这一阶段表现出来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和艰巨性,更是迫切要求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本文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总结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林业生态建设中的“绿色GDP”、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非公制林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等四个重点问题,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来加强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加快实现林业的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的逐渐加深,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关注自然生态成本”成为社会共识,“绿色GDP”由此应运而生,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推行“绿色GDP”制度对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对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中介绍了生态建设中“绿色GDP”问题的提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开展“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绿色GDP”核算及其森林核算的内容与方法。通过“绿色GDP”问题研究,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公益林的建设费用投入的总量严重不足,缺口很大,并且公益林建设重点区大多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很难为公益林建设投入足够的资金。各级林业部门经济实力薄弱,要为公益林投入资金也确有难度。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公益林建设将难以保障。确保稳定的资金投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了确保生态公益林建设所需的资金,全面抓好公益林建设,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必须建立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本文通过对森林生态补偿问题的研究,力求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好的途径。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要想有大的发展,要求非公制林业要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国家制定的林业六大工程规划主要解决了林业生产力布局问题,但在理顺生产关系,制定相关林业政策时,使林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同样重要,其中一项战略

吴承斌[10](2003)在《全力推进退耕还林 再造遵义秀美山川》文中提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森林所维护的良好生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山川秀美的标志。失去森林,人类将失去生存基础。人类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再造秀美山川,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先进生产力

二、全力推进退耕还林 再造遵义秀美山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力推进退耕还林 再造遵义秀美山川(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日报》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研究(1949-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二)环境传播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
        (一)作为主流媒体的《甘肃日报》
        (二)作为生态安全屏障的祁连山
        (三)关于生态环境
        (四)《甘肃日报》与祁连山
    四、研究样本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七、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一章 初现时期: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最初展现(1949—1978年)
    第一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总体概况
    第二节 “保护——利用”林业的主题框架
    第三节 媒体发挥教育与引导功能
    第四节 媒体进行群众性动员
    小结
第二章 形成时期: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逐渐聚焦(1979—1998年)
    第一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总体概况
    第二节 “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
    第三节 “命脉”:祁连山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第四节 植树和环境保护成为关键词
    小结
第三章 发展时期: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不断完善(1999—2012年)
    第一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总体概况
    第二节 “改善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
    第三节 “生态屏障”:恢复和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
    第四节 特定事件驱动下的媒体报道
    小结
第四章 成熟时期: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日渐成熟(2013—2019年)
    第一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总体概况
    第二节 “保护——治理”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主题框架
    第三节 “整改”:政治在媒体建构祁连山生态环境中的体现
    小结
第五章 《甘肃日报》建构祁连山生态环境影响主体及不足
    第一节 不同主题框架下的祁连山生态环境
    第二节 政府对《甘肃日报》建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甘肃日报》呈现祁连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生态政策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学研究 ——基于陕南X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2.1 理论基础
        1.2.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2.3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退耕还林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关于乡村政治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生态问题的建构: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
    2.1 中央生态话语的建构过程
        2.1.1 中央政治话语的变迁:从“经济建设”到“可持续发展”
        2.1.2 绿色政治:从世界到中国
        2.1.3 中央退耕还林生态政策的出台
    2.2 地方生态话语的建构过程
        2.2.1 “绿色”的价值
        2.2.2 “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地方政府
第三章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
    3.1 重要的结构背景:压力型政治体制与乡村“社区情理”
        3.1.1 压力型体制
        3.1.2 乡村社会的“社区情理”
    3.2 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实践逻辑
        3.2.1 地方政府在压力型政治体制中的行动逻辑
        3.2.2 “代理型政权经营者”与“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的双重角色
    3.3 运作于乡土社会中的地方政府
        3.3.1 政策的再界定及“用足用活政策”
        3.3.2 通过检查验收的策略
        3.3.3 权力的非正式运作
第四章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农户认知及行为
    4.1 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知
        4.1.1 村干部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知
        4.1.2 村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知
    4.2 政府的蓝图与农户的变通行为
        4.2.1 政府的“蓝图”
        4.2.2 农户的变通行为
        4.2.3 对农户变通行为的理解:“生存理性”抑或“经济理性”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以退耕还林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谋发展
    1. 人与自然由掠夺相克向和谐共存转变。
    2. 农业生产由粗放耕作向集约经营转变。
    3. 经济结构由重农轻商向农工商协调发展转变。
    4. 城乡格局由二元分割向一体化发展转变。
    5. 生态建设由国家埋单向群众自发治理转变。
二、因地制宜, 科学决策绘蓝图
    1. 封山禁牧, 一步到位。
    2. 决定退耕, 一步到位。
    3. 还林还草, 一步到位。
三、典型示范, 干部群众聚合力
四、承前启后, 巩固成果有保障
    1. 加大林分结构调整力度。
    2. 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和品位。
    3. 全力培育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产业。
    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 加快生态资源开发和转化利用步伐。

(6)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概况
    2.1 理论基础
        2.1.1 林业理论的发展
        2.1.2 经济政策理论
    2.2 林业经济政策的相关研究概况
        2.2.1 国外林业经济政策现状
        2.2.2 我国学者对于林业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
3 中国林业发展概况
    3.1 中国林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3.1.1 气候
        3.1.2 地貌
        3.1.3 土壤
    3.2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3.2.1 基本情况
        3.2.2 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
    3.3 中国林业的开发与利用
        3.3.1 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3.3.2 我国林业发展的成就
        3.3.3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4 我国林业发展趋势
    3.4 小结
4 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4.1 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4.1.1 对林业发展的依赖
        4.1.2 对林业发展的促进
        4.1.3 对林业发展的负面作用
        4.1.4 对林业发展的新要求
    4.2 林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4.2.1 林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2.2 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
        4.2.3 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森林生产的外部性)
        4.2.4 林业发展与贫困问题
    4.3 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5.1 林业产权改革政策
        5.1.1 林业产权的演变
        5.1.2 森林资源产权
    5.2 森林资源限额采伐政策
    5.3 林业税费政策
        5.3.1 林业税费改革历程
        5.3.2 农林特产税
        5.3.3 所得税
        5.3.4 增值税
        5.3.5 育林基金、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
    5.4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政策
    5.5 林产品流通和林业市场政策
    5.6 林产品贸易政策
    5.7 封山育林政策
    5.8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6 中国林业经济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1 天然林保护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1.1 生态方面的影响
        6.1.2 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
        6.1.3 天然林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6.2 退耕还林政策对林业发展影响的分析
        6.2.1 退耕还林政策在生态方面的影响
        6.2.2 退耕还林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6.2.3 退耕还林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6.3 封山育林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3.1 有利于顶极群落或稳定性较强的混交次生林的形成
        6.3.2 森林结构优化
        6.3.3 增加了天然生幼树,植被类型增多
        6.3.4 林木生长量增加
        6.3.5 林地植被的盖度增加
        6.3.6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
        6.3.7 封山育林投资效率高
        6.3.8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6.3.9 增加收入
        6.3.10 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6.4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6.4.1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成为必然选择
        6.4.2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现状
        6.4.3 非公有制林业面临的问题
    6.5 林业产权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5.1 当前林业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6.5.2 林业产权改革的思路
    6.6 林业流通和市场政策的影响分析
        6.6.1 当前林业市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推进林业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6.7 林业税费政策的影响分析
        6.7.1 当前林业税费政策的弊端
        6.7.2 林业税费改革的建议
7 当前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分析评价
    7.1 林业产权改革的分析评价
    7.2 森林采伐限额政策的分析评价
    7.3 林业税费政策分析评价
    7.4 林业市场改革的分析评价
    7.5 林业重点工程政策的分析评价
8 促进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
    8.1 林业经济政策设计的理论分析
    8.2 中国林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8.2.1 发展原则
        8.2.2 发展目标
    8.3 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框架
    8.4 林业产业政策
        8.4.1 林业产业政策的目标
        8.4.2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
        8.4.3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
        8.4.4 林业产业布局政策
        8.4.5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8.5 林业财政政策
        8.5.1 林业财政政策的构成
        8.5.2 建立促进林业投资的政策框架
        8.5.3 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
    8.6 林业税费扶持政策
    8.7 林业贸易政策
    8.8 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8.8.1 林业产权改革政策
        8.8.2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8.9 林业国际化政策
        8.9.1 林业国际化政策构成
        8.9.2 利用林业国际化规则完善林业发展
9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7)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利益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2 退耕还林理论研究综述
    2.1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价值分析理论
        2.1.1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2.1.2 土地稀缺性理论
        2.1.3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2.1.4 外部性理论
    2.2 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经济补偿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生态资本理论
        2.2.3 再生产理论
        2.2.4 需求理论
        2.2.5 养护者受益理论
3 退耕还林的历史回顾及经验借鉴
    3.1 退耕还林的历史回顾
    3.2 中国退耕还林(草)历史的经验总结
    3.3 西方国家退耕还林的经验与启示
4 退耕还林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关于政策安排问题
        4.1.1 补助的年限问题
        4.1.2 基层林业单位工作经费及工作负荷问题
        4.1.3 林业经营的产权问题
        4.1.4 政策的稳定性问题
    4.2 关于政府行为问题
        4.2.1 农户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被调动
        4.2.2 政策兑现中存在违规操作
        4.2.3 规划设计不科学
    4.3 关于农户行为问题
        4.3.1 缺乏主动管护,复耕隐患大
        4.3.2 只重数量,不管质量
        4.3.3 人为破坏严重
5 退耕农户收入提高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缺乏市场激励机制
    5.2 退耕农民素质不高
    5.3 科技、服务体系滞后
    5.4 退耕农民就业不充分
    5.5 退耕还林政策的缺陷
6 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与保障农民利益的关系
    6.1 以人为本与退耕还林的本质
    6.2 保障农民利益是退耕还林可持续推进的前提
    6.3 退耕还林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6.4 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性与保障农民利益可以取得双赢
7 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模式
    7.1 吴起县介绍
    7.2 吴起县退耕还林成就
    7.3 吴起模式
        7.3.1 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型农业
        7.3.2 发展草畜产业,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7.3.3 依靠科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7.3.4 工业反哺农业
    7.4 评析吴起模式
        7.4.1 经济效益
        7.4.2 生态效益
        7.4.3 社会效益
    7.5 吴起模式的启示
8 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利益的实现机制及政策建议
    8.1 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利益的实现机制
        8.1.1 退耕还林持续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
        8.1.2 退耕农户收入提高的科教引导机制
        8.1.3 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产业化推动机制
        8.1.4 退耕农民利益实现的制度保障机制
        8.1.5 完善政府服务机制
    8.2 政策建议
        8.2.1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8.2.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8.2.3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9 结论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9.2 构建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利益实现机制的预期效益
    9.3 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森林培育的过程及其经济学特性
    2.1 森林资产及其经济学属性
    2.2 森林培育的基本过程
    2.3 森林培育的经济学特性
第三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现状及问题
    3.1 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状况
    3.2 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3.3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3.4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主体营林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
    3.5 森林培育问题的制度根源
第四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林权流转机制
    4.1 林权流转对森林培育的意义
    4.2 森林培育中的林权制度创新
    4.3 森林资产价值评估
    4.4 林权流转及其类型
第五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主体利益保障机制
    5.1 森林培育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5.2 森林培育税费激励机制
    5.3 森林培育保险机制
第六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投资激励机制
    6.1 我国林业投资的历史回顾
    6.2 我国林业投资的经验与问题
    6.3 国外森林培育投资政策及其借鉴
    6.4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投资机制创新
第七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精神激励机制
    7.1 重新认识和审视森林
    7.2 森林培育精神激励的机理
    7.3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精神激励机制创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结构及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框架结构
        1.3.3 研究方法
2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科学发展观理论
        2.1.1 科学发展观内涵
        2.1.2 科学发展观的特点
        2.1.3 科学发展观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2.2 现代林业理论
        2.2.1 现代林业理论的内涵
        2.2.2 现代林业理论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指导价值
    2.3 所有制理论
        2.3.1 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理论的内容
        2.3.2 所有制理论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诊释
        2.4.2 可持续发展及其基本思想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2.5 本章小结
3 林业生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作用
    3.1 林业生态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3.1.1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阶段
        3.1.2 林业生态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3.2 林业生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新内涵
        3.2.1 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
        3.2.2 加速林业生态发展同时必须全面提高发展质量
        3.2.3 多层次、多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
    3.3 林业生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3.3.1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和主体作用
        3.3.2 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3.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林业生态发展战略思想
        3.4.1 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4.2 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评析
    4.1 林业生态建设的成绩与经验
        4.1.1 建设成效显着
        4.1.2 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4.1.3 全民生态意识增强
        4.1.4 探索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
        4.1.5 推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4.1.6 形成与生态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4.1.7 探索林业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治理模式
        4.1.8 履行国际公约,提高国际地位
    4.2 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4.2.1 森林资源不足
        4.2.2 生态环境的整体形势严峻
        4.2.3 森林资源面临着巨大的综合压力
        4.2.4 林产品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4.2.5 建设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使用不合理
    4.3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进入“相持阶段”
        4.3.1 治理与破坏相持是当今我国林业发展的现实
        4.3.2 生态建设相持阶段的实证与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绿色 GDP”问题
    5.1 生态建设中“绿色 GDP”问题的提出
        5.1.1 生态形势的恶化导致“绿色 GDP”问题提出
        5.1.2 “绿色 GDP”对生态建设的意义
    5.2 生态建设中“绿色 GDP”核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2.1 生态建设中“绿色 GDP”核算的必要性
        5.2.2 生态建设中“绿色 GDP”核算的可行性
    5.3 “绿色 GDP”森林核算的内容、方法
        5.3.1 “绿色 GDP”核算
        5.3.2 “绿色 GDP”森林核算
    5.4 正确认识“绿色 GDP”的森林核算
        5.4.1 “绿色 GDP”下的林业核算问题
        5.4.2 完善“绿色 GDP”下的林业核算措施
        5.4.3 “绿色 GDP”森林核算的发展趋势
        5.4.4 “绿色 GDP”森林核算不能解决所有林业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
    6.1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1.1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6.1.2 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的可行性
    6.2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思路
        6.2.1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的原则
        6.2.2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途径
        6.2.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机制
    6.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
        6.3.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核心
        6.3.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具体内容
    6.4 本章小结
7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问题
    7.1 生态建设中非公有制林业的作用及现状分析
        7.1.1 非公有制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7.1.2 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现状分析
    7.2 生态建设中非公制林业存在的问题
        7.2.1 对非公有制林业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7.2.2 政府的扶持政策缺乏
        7.2.3 社会服务不到位
        7.2.4 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7.2.5 非公有制林业自身的局限性
    7.3 拓宽非公制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发展空间
        7.3.1 企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7.3.2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7.3.3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7.3.4 拓展发展领域,防止出现短期行为
    7.4 优化非公制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发展环境
        7.4.1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7.4.2 深化产权机制改革
        7.4.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4.4 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
        7.4.5 创造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
        7.4.6 加强与国外的借鉴交流
    7.5 本章小结
8 社会主义新林区生态建设问题
    8.1 把新林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
        8.1.1 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8.1.2 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总体思路
    8.2 新林区生态建设的支撑
        8.2.1 新林区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8.2.2 新林区林业生态产业化建设的内容
    8.3 新林区达小康的突破口
        8.3.1 特色经济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8.3.2 我国特色经济林发展的现状
        8.3.3 新时期特色经济林发展的措施
    8.4 新林区生态建设的切入点
        8.4.1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8.4.2 森林旅游的生态效益
        8.4.3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措施
    8.5 本章小结
9 实证案例分析
    9.1 “绿色 GDP”问题实证案例——对新疆“绿色 GDP”的实证分析
        9.1.1 新疆“绿色 GDP”测算和分析
        9.1.2 “绿色 GDP”实证分析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启示
    9.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案例——对湖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调查研究
        9.2.1 湖北省生态林业建设现状
        9.2.2 公益林效益补偿形式
        9.2.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3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问题案例——对河北省廊坊非公有制造林的调查分析
        9.3.1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历程
        9.3.2 非公有制造林模式
        9.3.3 非公有制造林的主要特点
        9.3.4 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9.4 社会主义新林区生态建设案例——对浙江省仙居县林区生态建设的调查研究
        9.4.1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9.4.2 林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和“三农”的贡献
        9.4.3 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4.4 发展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全力推进退耕还林 再造遵义秀美山川(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日报》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报道研究(1949-2019年)[D]. 汪美灵. 兰州大学, 2020(01)
  • [2]生态政策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学研究 ——基于陕南X县的实证研究[D]. 马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3)
  • [3]依法推进 水土保持事业获得历史性突破——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20年[J]. 焦居仁. 中国水土保持, 2011(08)
  • [4]以退耕还林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调查与思考[J]. 薛引娥,高锋,王彦军,潘怀平,纪昱. 理论导刊, 2010(07)
  • [5]让山青起来 让水绿起来 让人民富起来[N]. 吴宏. 经济信息时报, 2010
  • [6]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D]. 王心同.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6)
  • [7]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利益实现机制研究[D]. 何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8]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D]. 杨文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研究[D]. 马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 [10]全力推进退耕还林 再造遵义秀美山川[J]. 吴承斌. 当代贵州, 2003(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