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浓缩配比器的应用

一、乳化液浓度配比仪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实[1](2021)在《非钙离子依赖型磷脂酶A1的异源表达及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脂酶A1(phospholipase A1,EC 3.1.1.32,PLA1)是一种水解酶,其可以特异性催化磷脂分子sn-1位酯键的水解生成溶血磷脂和游离脂肪酸。PLA1在植物油脱胶、奶酪生产、面包烘焙、磷脂改造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目前已发现多种微生物可以分泌表达PLA1,其中大部分为沙雷氏菌等致病菌,使用这些具有致病性的野生菌发酵生产PLA1,不仅发酵液中杂质多,而且产出的PLA1在应用时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因此,相关研究多通过构建基因工程菌异源表达PLA1。然而,受限于PLA1对宿主细胞的毒性,目前已报道的PLA1的异源表达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大部分PLA1需要钙离子激活其活性,当溶液中存在螯合剂时,这些PLA1的催化活性会显着降低,极大的降低了PLA1的酶解效率。因此,有必要进行非钙离子依赖型PLA1异源表达和制备的研究。本论文以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来源的非钙离子依赖型磷脂酶A1(saPLA1)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saPLA1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和包涵体复性的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制备saPLA1的方法;然后,基于分子对接技术设计并合成可以特异性结合于saPLA1催化活性口袋的亲和配体,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saPLA1;最后,对saPLA1的杂化纳米花固定化和基于融合功能性短肽的改造进行了研究,并将saPLA1和磷脂酶C组成复合酶进行了脱胶应用,尝试开发一种适合工业化应用的PLA1。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了saPLA1在大肠杆菌中最佳制备方法为包涵体复性并研究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本章首先将saPLA1的基因通过表达载体p ET-28a(+)和p ET-22b(+)分别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胞内表达和周质表达。其中胞内可溶性表达测得细胞破碎上清中酶活为1.1 U?m L-1。周质表达后重组酶被分泌至胞外,酶活为0.2 U?m L-1,这可能是由于saPLA1对细胞膜的损伤,导致重组酶渗漏至胞外。其次,将saPLA1以包涵体形式在胞内表达,每毫升发酵液可提取0.3 mg包涵体蛋白,占细胞总蛋白的39%,并且包涵体复性后酶活为12 U?m L-1,纯化后的比酶活为1380 U?mg-1。以上结果证明,通过包涵体表达saPLA1既可获得较高的表达量也可避免重组酶潜在的细胞毒性。最后,酶学性质研究显示重组酶最适反应p H为6.5,最适反应温度为60℃,且为非钙离子依赖型酶。底物谱分析显示重组酶对含有亲水性基团的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磷酯酰丝氨酸水解能力较强,偏好水解含有十六烷酸的饱和脂肪酸链的磷脂,并且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脂肪酶活力。(2)确定了稀释复性的最优条件并使用连续稀释复性策略实现了saPLA1高效制备。本章首先通过对稀释复性条件的优化得到稀释复性最适p H为8.0,最适GSSG和GSH浓度配比为0.2 mmol?L-1 GSSG和0.8 mmol?L-1 GSH,最适尿素浓度为1.6 mol?L-1,最适蛋白浓度为75μg?m L-1。最优稀释复性条件下,复性16 h后酶活达到最高(29.6 U?m L-1),是优化前的2.4倍,复性收率为28.6%。其次,通过对连续稀释复性的蛋白补加量和补加次数的优化,得到最优补加策略为每4 h向复性液中补加75μg?m L-1包涵体蛋白量,连续补加5次。按照此策略连续稀释复性,获得了155 U?m L-1酶活,比优化前提高了5.2倍,且是该酶在变铅青链霉菌中的重组表达酶活的1.7倍。(3)基于分子对接技术,设计了可与saPLA1底物催化口袋特异性结合的亲和配体,一步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酶saPLA1。本章首先通过四步反应将亲和配体通过环氧氯丙烷结合于琼脂糖凝胶CL-4B之上,合成的亲和介质表面基团密度为22.5μmol?g-1。其次,亲和吸附分析试验测得亲和介质的最大吸附量Qmax为10.7 mg?g-1,解吸附常数Kd为426.6μg?m L-1。最终,通过100 mmol?L-1乙酸线性洗脱,一步纯化得到了纯度96.6%的saPLA1,纯化倍数为7.6倍,回收率为52.5%。(4)确定了重组酶saPLA1与Mn2+、Cu2+、Al3+、Co2+四种金属离子制备杂化纳米花固定化酶的最优条件,对比了固定化前后重组酶在稳定性、底物特异性以及有机溶剂耐受性的方面的改变。首先,在最优制备条件下,分别获得了包封率为72%,比酶活为1.23 U·mg-1的固定化酶saPLA1-Mn;包封率为69%,比酶活为2.59 U·mg-1固定化酶saPLA1-Cu;包封率为82%,比酶活为1.23 U·mg-1固定化酶saPLA1-Al;包封率为100%,比酶活为4.8 U·mg-1固定化酶saPLA1-Co。其次,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结果表明Mn2+、Cu2+、Al3+、Co2+四种金属离子形成的固定化酶的Tm值高于游离酶。saPLA1与Cu2+、Al3+、Co2+三种金属离子形成的固定化酶后热稳定性明显提高,50℃条件下保温30 min后仍保留有70%左右的酶活。固定化酶4℃条件下储存10天后仍保留有60%以上的酶活。最后,有机溶剂耐受性测试显示固定化酶对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丙酮、异丙醇、二氧六环、正丁醇、正己烷的耐受性均明显优于游离酶。(5)基于融合双亲短肽NKC和卷曲螺旋短肽MAT提高了saPLA1对底物的亲和性。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显示融合酶NKC-saPLA1-MAT具有最高的kcat/Km和最低的Km。首先,根据前期脱胶实验结果,将saPLA1、融合酶NKC-saPLA1-MAT、液化沙雷氏菌来源的磷脂酶A1(sl PLA1)分别和磷脂酶C(PLC)复配为复合酶。其次,三种复合酶脱胶最适条件测定显示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时间为3 h,saPLA1和NKC-saPLA1-MAT分别与PLC组成的复合酶最适脱胶p H为6.5,sl PLA1和PLC组成的复合脱胶的酶最适p H为7.0。最后,脱胶应用中saPLA1和NKC-saPLA1-MAT的加酶量为2070 U·kg-1,低于sl PLA1的加酶量(13240U·kg-1)。且相同条件下,融合酶比原始酶脱胶效果有所提高。

宋赫男[2](2019)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煤矿综采工作面是我国重要能源煤炭开采的工作平台。煤矿用乳化液是在综采工作面上工作的液压掩护支架等液压设备的重要工作介质。综采工作面工作覆盖范围大,因此对乳化液的消耗量大,同时液压设备工作时对乳化液浓度精度有较高要求。在大流量的工作背景下,乳化油浓度过高,会大大增加乳化液的成本,降低乳化液的消泡能力,增加橡胶等材质的密封设备的溶胀性,当乳化液发生气泡空蚀和密封设备损坏时,更会降低采煤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系统一旦发生泄漏高比例的乳化油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反之,如果乳化油浓度过低,则会降低乳化液的抗硬水性,润滑性和耐腐蚀性。综采工作面上每年有大量单体液压支柱因为缸筒和活塞腐蚀严重而损坏。因此如何配置浓度精准的乳化液对综采工作面有极大的研究意义。现有的乳化液配比系统大多采用浓度传感器测量所配置乳化液浓度信号并进行反馈调控的闭环浓度控制系统。但由于综采工作面覆盖范围广,响应时间和反馈时间都比较长,且乳化油的亲水性导致浓度传感器浓度测量困难,测量精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现有的闭环控制系统不能很好的达到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的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种以柱塞泵为执行元件,实时流量为反馈信号的闭环控制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具体方案如下:计算选型两效率高的三柱塞泵分别输送静压水和乳化油,通过开关进行乳化液不同配比浓度的模式选择。在确定好配比浓度后,变频器以初始频率启动两电动机,电动机带动柱塞泵工作。设计选择高精度的涡轮流量传感器进行静压水路的实时流量监测,将采集到的流量信号输送至可编程控制系统中,系统根据流量与电动机频率间的关系,计算得出油路电动机应调节的频率,并将这一信号反馈给油路控制变频器,进行油路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将系统的反馈信号测量采集点控制在静压水泵的输出口附近,通过控制输入系统中的乳化油和静压水的体积比,实现乳化液配比系统的精度要求。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矿井综采工作面的自动配比,并增加如急停按钮和警报指示灯之类的示警装置,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关于静压水和乳化油的混合,作者创新性的提出使用高压对冲喷嘴的方式。利用雾化喷嘴的形式,将有一定压力一定速度的静压水和乳化油雾化成水滴、油滴分子,增加二者的接触面积和分散度,转换其本身动能使二者混合更为均匀,操作更为简单可靠。对上述方案进行了AMEsim仿真分析,并基于仿真分析的结果进行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实验台的搭建。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在乳化油支路增加涡轮流量计以测量油路系统的实时流量。在搭建好的模拟实验台上,实地运行了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对三种不同浓度的乳化液自动配置情况。测量并记录了三种不同浓度的乳化液配置流量数值曲线图,通过计算发现输入系统的乳化油和静压水的体积比在配置要求误差范围内。该设计方案良好的实现了有关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的精度要求。汇总和分析了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并罗列其解决办法。说明本设计方案能切实的解决综采工作面乳化液配比上的高精度自动配比问题。

杨阳[3](2018)在《综采面乳化液工作状态实时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新景矿12406综采工作面采用BP神经网络实现对液泵系统工作状态的智能化识别,达到了对综采工作面液泵中乳化液浓度、液位、压力以及泄漏等的实时监测与报警的目的,同时能够对液压系统压力的下降进行自动判别。采用超声波传感技术对乳化液浓度进行在线监测,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奠定了基础。

石启杭,张卫东[4](2018)在《便携式风动乳化液泵站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一种以压风为动力源的便携式液压泵站。该泵站可实现一键控制压风、进、出液体、高压管路卸载、自动远程控制、乳化液自动配比,同时可提供高达28MPa和每分钟5升的高压乳化液。由于采用集成阀体、无电机、压风动力设计,所以该泵站重量轻、体积小、不污染环境,轻松摘枪且没有飞起伤人的安全问题。现场应用良好,为局部使用单体的地点提供了一个新的供高压乳化液的方式。

袁继成[5](2017)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设计与优化》文中提出乳化液被誉为井下支护设备的血液,在煤矿中有着重要作用。乳化液浓度是影响其使用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对配制乳化液的浓度进行准确控制。传统的乳化液手动法配比和机械配比法由于配比精度低,操作复杂等缺点已被逐渐淘汰,现多用自动配液的方式。自动配液系统主要有双缸定比配液系统、自力式自动配比系统、单片机控制配液系统以及PLC控制配液系统。双缸定比配液系统由于缺少传感器,无法对系统的配比浓度进行监控;而自力式自动配比系统由于井下风压、水压不稳定,配比精度无法保障;单片机控制的自动配液系统多为开环控制;而PLC控制的自动配液系统由于浓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易受污染影响精度,故设计时不用浓度传感器直接测量,而采用液位传感器的方式对乳化液浓度进行间接测量,实质上乳化液充分混合后,浓度传感器在清洁的情况下对系统乳化液浓度的精度把控远高于液位传感器,因此自动配液系统的改进需解决乳化液充分混合以及浓度传感器污染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对配液装置整体进行了设计,配液装置集乳化液箱和乳化油箱于一体,且为了整体美观,将各类执行机构和传感器都嵌于配液装置内部,各类器件在箱体内部都通过钢管走线并汇总到接线盒内,配液装置整体结构紧凑、简洁、美观。同时对配液装置进行了壁厚优化,在满足使用条件的基础上使箱体轻量化,节省成本的同时减少井下工人劳动量。接着对乳化液混合起关键作用的搅拌器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圆盘式四直叶涡轮搅拌器、圆盘式45°涡轮搅拌器以及开式45°涡轮搅拌器完成配液的混合时间和能量消耗,结果表明开式45°涡轮搅拌器作用下,液箱体内部湍流强度最为均匀,混合完成时间最短以及混合消耗能量最少。同时就搅拌器的不同安装高度对乳化液混合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当桨叶距底高度为250mm时,乳化液整体混合完成所需时间最短。其次就浓度传感器的堵塞问题进行了探究,不同安装位置以及箱体堵板不同的开孔形式在搅拌器的剪切作用下,都不足以对浓度传感器起到冲洗的作用,故需要设置冲洗装置进行传感器的清洗。通过对比不同喷嘴的轴向速度分布以及传感器感光元件壁面的动压和打击力,得出角型喷嘴形成的壁面动压和打击力最大,并在入口直径为8mm、收缩角α为13°、出口直径d为4mm、出口扩散角β为20°以及入口压力为3MPa的参数条件下对浓度传感器起到良好冲洗效果的结论。最后设计了基于浓度传感器直接测量的自动控制系统,完成了相应程序编写和画面组态。系统经地面试验和实际井下运行验证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蔡海龙,冯凯,王然风[6](2015)在《乳化液自动配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全新的基于PLC的煤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液系统的设计,该系统主要采用射流泵和防爆电磁阀,结合液位传感器和浓度传感器来实现自动配液功能。系统的两套配液方案分别为体积法配比和浓度计配比,自动配液时可以实现方案的自适应。另外通过对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开发了智能故障诊断功能,并且在故障时可以实现两种配液方案的无扰切换,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在与乳化液泵站的配套工作中安全、稳定、准确,效果良好。

杨飞[7](2014)在《高压大流量节能乳化液泵站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2013年煤炭产能达到37亿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电力、冶金、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用煤量的大幅增加煤炭需求量也将持续上升,而与此同时煤炭开采成本也随之大幅增加,这就迫使我国必须走集约化、高产高效的现代化采煤道路。乳化液泵站集成系统作为煤矿井下重要的液压动力源,也是井下的能耗大户,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论文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乳化液泵站集成系统的现状,发现目前乳化液泵站集成系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现有的乳化液泵站集成系统均采用一台大流量的乳化液泵实现停产保压,现场调研表明,正常情况下,该阶段实际乳化液消耗量非常小,现有保压方式造成较大的电能损耗;国产卸载阀普遍存在卸载压力高、可靠性低的缺点;现有集成系统的配液方式结构复杂、故障率高,而且配比精度达不到要求,乳化液浓度不当必将缩短液压设备的使用的寿命,随着煤矿对乳化液浓度要求的提高现有配比方式愈发暴露出很多缺陷。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以现有乳化液泵站成套设备为对象,根据当前国内乳化液泵站现有条件,重新设计研发了“多泵并联供液和小流量变频保压相结合的乳化液泵站集成系统”。系统以乳化液泵站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控箱为核心,通过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对成套设备的控制。系统具有自动控制、自动诊断、自动显示、配置灵活、适应性强、安全可靠的特点。为解决现有乳化液自动配比不精确的问题,巧妙的设计了一种基于液位传感器的自动配比装置,经过实验室和工业现场试验验证,采用该方法完全可以配制出高精度的乳化液。能够提供符合浓度要求的乳化液,并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的可靠性、稳定性,降低故障率和停机时间。对液压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卸载阀(国产)进行详细的分析。建立国产卸载阀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AMESim软件对卸载阀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并利用遗传算法对国产卸载阀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一台变频器分时拖动四台乳化液泵电机方式中,变频切换工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大量试验找到合理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本课题设计的集成系统提高了煤矿综采工作面乳化液泵站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了乳化液泵站的变频调速,改善了因泵站电机启停及压力波动对煤矿井下电网的冲击,降低了电能损耗,延长乳化液泵站的寿命,保护了液压系统的液压元件;提高乳化液配比的精度,实现供配液完全自动化。真正意义实现工作面乳化液泵站无人值守,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促进国内煤炭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煤矿产业向高产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

林尚飞[8](2014)在《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化液在煤矿行业常用作液压支架的传动介质,其浓度及稳定性对煤矿生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乳化液配比多采用手动或机械配比法,存在配比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和乳化液浓度不稳定的缺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阐述了乳化液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特性,以及水包油型乳化液的配比机理,从液滴的形成和乳化机理两个方面叙述了乳化液的形成过程,介绍了乳化液的分层和沉降、絮凝、奥氏体化和相变4种主要的破坏形式及其防止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在ANSYS Workbench13.0平台下对系统的关键部件-搅拌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工况下搅拌槽内的稳态流场和瞬态浓度场,结果表明:桨叶倾角的变化对流线形式影响显着,倾角增大,流体的轴向速度分量也越大,稳态流场由混合流动向轴向流动转变,低湍流强度区域面积减小,混合时间缩短;桨叶安装位置的变化对流速分布影响很小,但能改变流线形式,当桨叶与搅拌槽底部的间距为1/5液位高度时,流体呈现轴向流动,湍流强度分布比较均匀,混合时间较短;增大搅拌转速不影响流线形式和流速的整体分布规律,但速度值增大,湍流强度增强,混合时间减小;增大桨叶数量不改变流线形式和速度分布规律,湍流强度分布趋于均匀,混合时间明显缩短。为了实现乳化液的自动配比,设计了基于西门子PLC的控制系统,以液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控制油泵和电磁阀的开闭,超声波浓度传感器在线检测乳化液浓度,并与设定的目标浓度对比来计算需加入的乳化油或水的体积。控制系统选用西门子S7-200CPU224XP,外加2个模拟量输入扩展模块EM231CN构成硬件,完成I/O地址分配,编写PLC梯形图。为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及所配的乳化液是否符合要求,利用试制的样机进行乳化液自动配比实验,对比分析混合时间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差异,并测量乳化液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各个工况下的混合时间实测值都略大于模拟值,两者的变化规律基本吻合,说明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乳化液浓度随放置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搅拌转速越高,乳化液的初始浓度越接近目标浓度,浓度的稳定性也越好;与专用搅拌器相比,所设计的自动配比系统制得的乳化液稳定性与前者的基本相当,说明该配比系统能满足使用要求。

赵四海,王琦,刘志强[9](2012)在《国内乳化液浓度检测与自动配比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阐述了我国乳化液浓度检测、配比技术的概况,对比研究了乳化液浓度检测技术、乳化液自动配比技术和乳化液浓度检测与自动配比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技术特点,指出:结合传感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乳化液浓度在线检测和自动配比是符合现代化矿井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研发精度高、实用性强的乳化液浓度传感器是现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乳化液浓度的自动检测配比系统将朝着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它将与乳化液的泄漏监控子系统结合,对整个乳化液泵站系统进行监控,以保证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护系统正常工作。

赵四海,曲继鹏,颜斌,刘志强[10](2012)在《节能型配比可调的乳化液质量分数自动配比装置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现有的乳化液质量分数自动配比技术,研制了一种容积式、节能型、质量分数配比连续可调的乳化液自动配比装置。该装置以井下压力自来水为动力源,以高精度的椭圆齿轮马达为流量-转速转换元件,同时也是整个装置的动力元件,通过机械传动机构与变量油泵联接,调节变量泵的排量即可改变配制乳化液的体积分数。该装置已在许多煤矿投入使用,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二、乳化液浓度配比仪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化液浓度配比仪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非钙离子依赖型磷脂酶A1的异源表达及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脂与磷脂酶概述
        1.1.1 磷脂
        1.1.2 磷脂酶
    1.2 磷脂酶A_1
        1.2.1 磷脂酶A_1的来源
        1.2.2 磷脂酶A_1的异源表达
        1.2.3 磷脂酶A_1的应用
    1.3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与包涵体复性
        1.3.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3.2 包涵体
        1.3.3 包涵体复性
    1.4 亲和吸附纯化
        1.4.1 亲和吸附纯化与亲和配体
        1.4.2 天然配体
        1.4.3 合成配体
    1.5 酶的固定化
        1.5.1 传统的固定化酶方法
        1.5.2 磷脂酶A_1的固定化
        1.5.3 杂化纳米花固定化
    1.6 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磷脂酶saPLA_1的异源表达和性质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菌株和质粒
        2.2.2 仪器和试剂
        2.2.3 培养基
        2.2.4 重组菌的构建
        2.2.5 磷脂酶saPLA_1的重组表达与包涵体复性
        2.2.6 重组酶saPLA_1的分离纯化
        2.2.7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磷脂酶saPLA_1基因的合成与异源表达
        2.3.2 重组酶saPLA_1的分离纯化
        2.3.3 重组酶saPLA_1酶学性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saPLA_1包涵体稀释复性关键因素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仪器和试剂
        3.2.3 培养基
        3.2.4 磷脂酶saPLA_1的重组表达
        3.2.5 包涵体的洗涤与溶解
        3.2.6 包涵体稀释复性与条件优化
        3.2.7 连续稀释复性
        3.2.8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包涵体的洗涤与溶解
        3.3.2 包涵体稀释复性条件优化
        3.3.3 连续稀释复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aPLA_1亲和配体设计及亲和吸附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菌株和质粒
        4.2.2 仪器和试剂
        4.2.3 培养基
        4.2.4 磷脂酶saPLA_1的重组表达与包涵体复性
        4.2.5 配体与saPLA_1分子对接
        4.2.6 亲和层析介质的制备
        4.2.7 重组酶saPLA_1的亲和纯化
        4.2.8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亲和配体和磷脂酶saPLA_1分子对接
        4.3.2 亲和介质的合成
        4.3.3 亲和介质和磷脂酶saPLA_1亲和吸附分析
        4.3.4 使用亲和介质分离纯化重组酶saPLA_1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aPLA_1杂化纳米花固定化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菌株和质粒
        5.2.2 仪器和试剂
        5.2.3 培养基
        5.2.4 saPLA_1的重组表达与包涵体复性
        5.2.5 saPLA_1的分离纯化
        5.2.6 saPLA_1的杂化纳米花固定化与条件优化
        5.2.7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aPLA_1-Mn杂化纳米花固定化
        5.3.2 saPLA_1-Cu杂化纳米花固定化
        5.3.3 saPLA_1-Al杂化纳米花固定化
        5.3.4 saPLA_1-Co杂化纳米花固定化
        5.3.5 杂化纳米花固定化酶的性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融合短肽的saPLA_1改造与脱胶应用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菌株和质粒
        6.2.2 仪器和试剂
        6.2.3 培养基
        6.2.4 重组菌的构建
        6.2.5 重组菌的发酵与包涵体复性
        6.2.6 重组酶的分离纯化
        6.2.7 复合磷脂酶脱胶实验
        6.2.8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融合酶的制备
        6.3.2 融合短肽对saPLA_1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6.3.3 复合酶脱胶实验
        6.3.4 杂化纳米花固定化酶在脱胶中的可复用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2)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乳化液配比系统研究现状(Research Status of Emulsion Ratio System)
    1.3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现有问题(Existing Problems of Emulsion Automatic Proportioning System)
    1.4 主要研究内容(Existing Problems of Emulsion Automatic Proportioning System)
2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总体设计
    2.1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的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 of Emulsion Automatic Proportioning System)
    2.2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主要技术参数(Main Technical
    2.3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液压系统设计(Design of Hydraulic System for Emulsion Automatic Proportioning System)
    2.4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液压元件选型(Selection of Hydraulic Components for Emulsion Automatic Proportioning System)
    2.5 对冲喷嘴设计(Design of contra-jet nozzle)
    2.6 液压系统安全注意事项(Safety precautions of hydraulic system)
    2.7 本章小结(Summary)
3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的组成(Summary)
    3.2 系统控制总体方案(Overall scheme of system control)
    3.3 硬件设计(Hardware Design)
    3.4 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
    3.5 系统抗干扰设计(Anti-jamming design of system)
    3.6 本章小结(Summary)
4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变频调速设计
    4.1 变频调速原理(Principle of Frequency Conversion Speed Regulation)
    4.2 变频器建模与调试(Modeling and debugging of frequency converter)
    4.3 变频调速程序(Frequency Conversion Speed Regulation Program)
    4.4 本章小结(Summary)
5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
    5.1 实验系统仿真与分析(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system)
    5.2 实验方案与内容(Experimental scheme and content)
    5.3 实验过程与结果(Experimental process and results)
    5.4 故障分析与总结(Experimental process and results)
    5.5 本章小结(Summary)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Summary)
    6.2 展望(Prospects)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综采面乳化液工作状态实时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乳化液压力与泄漏关系测定试验
2 乳化液浓度及温度在线监测
    2.1 浓度监测
    2.2 温度监测
3 乳化液参数采集与传输
4 结论

(5)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乳化液自动配比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对搅拌器的研究
        1.2.3 国内外对射流冲洗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乳化液配比总体设计及箱体壁厚优化
    2.1 配比系统工作原理
    2.2 配液箱体整体设计
        2.2.1 配液箱尺寸设计
        2.2.2 主要执行机构选型
        2.2.3 传感器选型设计
        2.2.4 配液箱总体设计方案
    2.3 配液箱壁厚优化数值分析
        2.3.1 配液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约束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液搅拌器仿真优化研究
    3.1 乳化液配液箱数值建模
        3.1.1 配液箱几何模型
        3.1.2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3.2 数值模拟方法与策略
        3.2.1 动静区域相互作用处理方法
        3.2.2 湍流模型
        3.2.3 多相流模型
        3.2.4 求解步骤和参数设置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搅拌器选择分析
        3.3.2 搅拌器安装高度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浓度传感器清洗方案设计及仿真研究
    4.1 浓度传感器安装设计
    4.2 搅拌作用下不同参数的浓度传感器清洗分析
        4.2.1 模拟前处理和仿真设置
        4.2.2 传感器安装位置对感光元件清洗的影响
        4.2.3 箱壁堵件开孔对感光元件清洗的影响
    4.3 射流清洗仿真分析
        4.3.1 模拟前处理以及计算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4.3.2 喷嘴的选择模拟分析
        4.3.3 喷嘴主要参数的选择
        4.3.4 射流入口压力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配液控制系统设计、试验及应用
    5.1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控制系统流程
        5.2.2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2.3 控制系统通讯设计
        5.2.4 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5.3 配液系统的地面试验和现场应用
        5.3.1 配液系统地面试验
        5.3.2 系统井下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乳化液自动配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2系统的原理及工作过程
    2.1体积法配比
    2.2浓度计配比法
    2.3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及配液方案的无扰切换
3系统的实验验证和实际应用
4结语

(7)高压大流量节能乳化液泵站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发展的动态
        1.2.2 国内发展的动态
    1.3 现有泵站集成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目标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目标
    1.6 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泵供液与小流量泵变频保压相结合集成系统设计
    2.1 集成系统的总体设计
        2.1.1 多泵供液与小流量变频保压相结合系统的建立
        2.1.2 乳化液泵站集成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
    2.2 小流量停产保压泵控系统
        2.2.1 采用小流量泵实现停产保压意义
        2.2.2 停产保压泵控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
        2.2.3 停产保压泵控系统的组成
        2.2.4 节能效果测算
    2.3 乳化液泵站变频控制系统
        2.3.1 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变频器组成
        2.3.2 乳化液箱组成
        2.3.3 乳化液泵选型
    2.4 乳化液泵站集成系统的相关参数计算
        2.4.1 泵站额定压力计算
        2.4.2 泵站流量计算
        2.4.3 乳化液泵配套电机功率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自动供配液系统
    3.1 自动供配液系统在集成系统中的作用
    3.2 自动配液系统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3.2.1 液压马达型自动配液方式
        3.2.2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配比
        3.2.3 水力马达链轮齿轮泵配比方式
        3.2.4 水力马达驱动摆线泵配比方式
        3.2.5 基于变频调速配比装置
    3.3 远程自动供配液系统的设计
        3.3.1 自动供配液系统的工作原理
        3.3.2 配液箱箱体的设计
        3.3.3 控制部分硬件的设计
        3.3.4 控制部分软件部分设计
        3.3.5 重要元器件的选型
        3.3.6 远程自动供配液系统的最终设计效果
    3.4 远程自动供配液系统的试验研究
        3.4.1 试验方案
        3.4.2 试验数据
        3.4.3 试验数据分析
        3.4.4 试验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化液泵站卸载阀的建模仿真及优化分析
    4.1 卸载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2 卸载阀建模
        4.2.1 卸载阀的物理建模
        4.2.2 卸载阀的数学建模
    4.3 基于AMESim遗传算法的卸载阀结构参数优化
        4.3.1 卸载阀的特性研究
        4.3.2 确定卸载阀结构参数的优化范围
        4.3.3 基于遗传算法的卸载阀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化液泵站集成系统控制部分的开发
    5.1 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组成
    5.2 控制系统控制器的选择
    5.3 乳化液泵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5.3.1 集成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
        5.3.2 集成系统主站软件设计
        5.3.3 泵站控制系统从站程序设计
        5.3.4 通信协议的选择
    5.4 变频切工频潜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5.4.1 变频切工频存在的问题
        5.4.2 变频切工频试验研究和切换问题的解决办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水包油型乳化液配比机理
    2.1 乳化液简介
    2.2 O/W型乳化液配比机理
    2.3 乳化液的破坏形式及防止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仿真
    3.1 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设计
    3.2 搅拌器三维模型
    3.3 模拟策略
    3.4 桨叶倾角对搅拌槽流场的影响
    3.5 桨叶安装位置对搅拌槽流场的影响
    3.6 搅拌转速对搅拌槽流场的影响
    3.7 桨叶数量对搅拌槽流场的影响
    3.8 油水混合时间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4.1 PLC概述
    4.2 控制系统功能
    4.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实验
    5.1 实验策略
    5.2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国内乳化液浓度检测与自动配比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乳化液浓度检测与自动配比技术发展概况
2 乳化液浓度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2.1 乳化液浓度阻容检测方法
    2.2 乳化液浓度超声波声速检测方法
    2.3 乳化液浓度超声波衰减检测方法
    2.4 乳化液浓度红外光透射检测方法
    2.5 乳化液浓度光学折射检测方法
    2.6 乳化液浓度光学混浊度检测方法
    2.7 其它检测方法
3 乳化液浓度自动配比技术研究现状
    3.1 乳化液自动配比装置
    3.2 乳化液浓度自动检测与配比系统
4 结语

(10)节能型配比可调的乳化液质量分数自动配比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乳化液质量分数自动配比装置研究现状
2 配比可调式乳化液自动配比装置的原理
3 配比可调式乳化液自动配比装置结构
4 结论

四、乳化液浓度配比仪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钙离子依赖型磷脂酶A1的异源表达及制备[D]. 程实. 江南大学, 2021
  • [2]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宋赫男.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综采面乳化液工作状态实时监测研究[J]. 杨阳. 山东煤炭科技, 2018(05)
  • [4]便携式风动乳化液泵站的研制及应用[J]. 石启杭,张卫东. 中国高新科技, 2018(03)
  • [5]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设计与优化[D]. 袁继成.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6]乳化液自动配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蔡海龙,冯凯,王然风. 煤炭工程, 2015(07)
  • [7]高压大流量节能乳化液泵站关键技术研究[D]. 杨飞.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8]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研究[D]. 林尚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9]国内乳化液浓度检测与自动配比技术研究进展[J]. 赵四海,王琦,刘志强. 工矿自动化, 2012(08)
  • [10]节能型配比可调的乳化液质量分数自动配比装置研制[J]. 赵四海,曲继鹏,颜斌,刘志强. 机床与液压, 2012(08)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