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及血清肌钙蛋白Ⅰ的变化

一、急性心肌梗塞近期并发心力衰竭与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曦,姚光辉[1](2003)在《急性心肌梗塞近期并发心力衰竭与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近期 (<72h)并发心力衰竭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 95例AMI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与无心力衰竭组 ,用固相免疫层析技术定性监测两组AMI患者于发病第 1,3,5 ,7天和第 2 ,3,4周的血清cTnⅠ水平 ,观察并分析两组间变化。结果 :多部位及梗塞范围大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部位梗塞 (P <0 .0 1) ;同时 ,发现两组在发病第 1天 ,心力衰竭组的血清cTnⅠ水平强阳性率显着高于无心力衰竭组 ;且心力衰竭组的血清cTnⅠ转阴时间较无心力衰竭组延迟 ,两组间比较同样很有显着差异 (P <0 .0 1)。结论 :血清cTnⅠ水平的变化情况可做为估计AMI近期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和预后过程的重要参考依据。

赵永伟[2](2021)在《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首先,选取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所有已发表或注册登记的试验,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CBM数据库、Wan Fang Data、维普数据库以及CNKI;国外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有关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还有在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检索已行临床实验但未发表的相关文献。其次,开始筛选文献,主要是2名研究者各自单独实施、从中挖掘合格数据,评价是否可用,最后得到筛选的合格文献数据。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使用Rev Man 5.3版本软件行统计分析,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为主要的研究指标,检测文献及数据异质性,并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稳定性,用森林图展示最后结果,是否发表偏倚则通过考量漏斗图判断。结果:1.通过数据库检索到的8398篇相关文献,通过逐层筛选,剩余适合研究的文献10篇即10项研究,包括患者1145例,包括实验组573例,对照组572例,9个实验报告了LVEF的改善情况,5个试验报告了LVEDD的改善情况,7个试验包含有Hs-CRP的改善情况,8个试验包含有NT-proBNP的改善情况。2.10个样本研究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以此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故此次研究的10项研究结果中,包含8项研究为A级;2项研究为B级;0项研究为C级。代表本次试验的文献整体的质量高。3.(1)以LVEF为研究指标:9项研究,包括1085例患者。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8,95%置信区间为(4.08-6.4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8.67,p<0.05,说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独使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改善5.28。提取只有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5项研究,做异质性检验,结果I2=37%<50%,Q检验的P值>0.1,使用固定效应合并研究的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4.20,95%CI(3.44-4.96),Z=10.81,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4.20;(2)以LVEDD为研究指标:4篇文献,研究试验患者纳入了345例。做异质性检验后,提示文献数据间异质性小,P=0.75>0.1,I2=0%<50%,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86,95%置信区间为(-6.52,-5.2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4,p=0.00001<0.05,说明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较单独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改善5.86;(3)以Hs-CRP为研究指标,7篇文献,共纳入患者589例。异质性较高,寻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0%<50%,且Q检验的P=0.94>0.1,提示本次亚组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故可以使用固定效应的方法计算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4,95%CI(-5.87,-4.61),Z=16.35,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Hs-CR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改善5.24;(4)以NT-proBNP为研究指标:8篇文献,共961例患者。异质性较高,查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21%<50%,且Q检验的P=0.28>0.1,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亚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行亚组分析,汇总的MD值为-2159.36,95%CI(-2186.11,-2132.61),Z=158.22,P<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NT-proBN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rh BP联合中药治疗相比较rh BNP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的改善2159.36。结论:该研究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四个为主要的研究指标,行系统评价即Meta分析得出结论:在基础治疗之上rh BNP联合中药相比较在基础治疗之上仅使用rh BNP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效果好,其中尤其是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这一中药的效果改善情况最优。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4](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王飞[5](2020)在《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并分析胸痛患者2型心肌梗死(Type 2 myocardial infarction,T2MI)发生的临床特征,验证及探讨T2MI诊断预测评分实际的急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ICU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院内预后的关系;探索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方法:1.连续性观察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胸痛中心的患者5514例,根据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纳入临床拟诊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629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记录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随访患者至出院,记录患者预后(死亡或存活)。根据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1型心肌梗死(Type 1 myocardial infarction,T1MI)组(n=1001)和2型心肌梗死组(n=628),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心肌梗死患者中T2MI的独立危险因素;验证T2MI诊断预测评分与T2MI发生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2.延续研究的第一部分,连续性观察405名收住ICU的急重症患者,在排除相关患者后,最终223例患者被纳入分析。记录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87)和存活组(n=13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分为2型心肌梗死发生组(T2MI,n=54)和未发生组(Non-T2MI,n=169),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病死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行院内死亡的生存分析。3.构建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对miR-542-5p过表达、qPCR检测、细胞活力检测、免疫荧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检测。结果:1、总体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33.8%(1862/5514),总的院内病死率为2.8%(45/1629)。总体临床诊断为2型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11.4%(628/5514),院内病死率为1.6%(10/628)。2型心肌梗死的比例随着就诊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相对于1型心肌梗死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在老年、女性、无典型放射性胸痛的患者中的比例显着增高(P均<0.05)。同时,年龄(69.8±13.0vs66.8±13.9,P<0.001)、慢性心衰(14.2%vs.6.1%,P<0.001)、房颤(18.2%vs.8.0%,P<0.001)及 T2MI 诊断预测评分[2(1~2)vs.1(1~2),P<0.001]显着增高,同时,吸烟史比例(4.9%vs.9.8%P<0.001)、糖尿病(23.1%vs.33.3%,P<0.001)、陈旧性心梗(1.6%vs.4.2%,P=0.004)、典型症状的比例(32.0%vs.57.7%,P<0.001)、肌钙蛋白水平[30(20~80)vs.150(30~1110),P<0.001]及eGFR水平[77.1(60.0~93.1)vs.84.8(64.5~97.9),P<0.001]均显着降低。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 1.365,95%CI 1.044~1.786,P=0.023)、慢性心衰(OR 1.735,95%CI 1.153~2.610,P=0.008)、房颤(OR 2.240,95%CI 1.547~3.244,P<0.001)及肌钙蛋白I<40.8ng/l(OR 1.881,95%CI 1.478~2.393,P<0.001)是T2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OR 0.577,95%CI 0.442~0.753,P<0.001)、有放射性胸痛症状(OR 0.242,95%CI 0.186~0.315,P<0.001)患者T2MI的发生风险显着降低;在校正其他风险因素后,相对于简易心梗评分为0分的患者,评分为3分(OR 10.898,95%CI 6.590~18.022,P<0.001)、2 分(OR4.301,95%CI2.942~6.287,P<0.001)及 1 分(OR 1.821,95%CI 1.253~2.648,P<0.001)诊断为T2MI的风险显着增加。另外,T2MI的发生随着评分的增高而增加(17.8%vs.29.6%vs.48.8%vs.71.2%,P for trend<0.001),且以 T2MI诊断预测评分评估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 0.656~0.708,P<0.001),约登指数最大为0.296,此时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2分,灵敏度为0.640,特异度为0.656。2.在所有纳入分析人群的入住ICU的病因中,肺部疾病是入住ICU的最主要的病因;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47.5%)、快速型心律失常(40.4%)和休克(13.5%)。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肌钙蛋白的基线水平[0.07(IQR 0.04,0.15)vs.0.04(IQR 0.02,0.08),P<0.001]、严重低氧血症(83.3%vs.36.1%,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59.3%vs.34.3%,P=0.001)以及严重心动过缓(13.0%vs.2.4%,P=0.005)的比例显着增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相关因素后,严重低氧血症(β=0.412,95%CI 0.259-0.448;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β=0.300,95%CI 0.375-0.812;P<0.001)、休克(β=0.213,95%CI 0.130-0.405;P<0.001)、严重心动过缓(β=0.184,95%CI 0.064~0.257;P=0.001)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β=0.163,95%CI 0.063-0.305;P=0.003)是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显着增高(59.3%vs.32.5%,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存活者,死亡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39.1%vs.25.7%,P=0.035)、严重低氧血症(56.3%vs.41.9%,P=0.036)、2 型心肌梗死发生(36.8%vs.16.2%,P<0.001)、需要机械通气(64.4%vs.44.1%,P=0.003)的比例、APACHE II 评分(23.8 ±7.4 vs.21.1±8.2,P=0.017)、肌钙蛋白 T[0.08(0.04~0.16)vs.0.03(0.02~0.06),P<0.001]均显着增高,同时,死亡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41.1(18.7~86.6)vs.81(51~102.4),P<0.001]显着降低,而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11(10)vs.9.5(17),P=0.9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累积生存率显着降低(log rank test,P=0.013);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2 型心肌梗死(OR3.015,95%CI 1.604-5.667,P=0.001),慢性心力衰竭(OR 1.851,95%CI 1.039-3.297,P=0.037),严重的低氧血症(OR 1.787,95%CI 1.038-3.078,P=0.036),需要机械通气(OR 2.288,95%CI 1.315-3.982,P=0.003),APACHE Ⅱ评分(OR 1.044,95%CI 1.006-1.084,P=0.022)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11-1.027,P<0.001)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在校正相关因素后,2型心肌梗死(OR 2.412,95%CI 1.106-5.263,P=0.027),需要机械通气(OR2.377,95%CI 1.184-4.772,P=0.01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09-1.028,P<0.001)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进行细胞缺氧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在经过H/R处理的H9c2细胞中,miR-542-5p在H9c2细胞缺氧后处理后表达差异最显着,且miR-542-5p在缺氧处理后1小时即显着上调;CCK-8检测H9c2细胞活力发现,H/R处理导致了细胞活力降低,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抑制了 H9c2细胞的存活,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细胞活力恢复;H/R处理导致了 LDH释放率提高,miR-542-5p表达上调进一步提高了 LDH的释放率,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LDH的释放率降低;流式细胞凋亡检测H9c2细胞凋亡水平发现,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增加了 H9c2细胞的凋亡,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缓解了 H9c2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iR-542-5p抑制了 H9c2细胞的自噬活性,促进了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542-5p过表达增强了 H9c2中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降低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而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降低了 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增强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在miR-542-5p抑制后,H9c2细胞暴露于H/R,增强了细胞活力,抑制了 LDH的释放及减轻了 H/R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而自噬抑制降低了 miR-542-5p的抑制在H/R损伤中的部分保护作用,且进一步降低了 LDH的释放及增加了细胞凋亡;miR-542-5p与自噬通路中的4个基因(ATG9B,ATG7,ATG4B,ATG14)有潜在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miR-542-5p可特异性抑制ATG7-3’UTR-LUC的荧光素酶表达,但并不影响其他3个基因的表达;miR-542-5p过表达显着抑制了 H92c细胞中ATG7蛋白的表达。结论:1、在急诊胸痛中心就诊的胸痛人群中,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院内病死率为1.6%;其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女性、低的肌钙蛋白I水平及无放射性胸痛外,无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及房颤亦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2MI诊断预测评分有潜在筛选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但效能偏低。2.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接近1/4,其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快速型心律失常和休克,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显着增加,且其发生会显着增加是院内死亡风险;同时,在除外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者外,2型心肌梗死发生率亦显着增加。3.对于H9c2细胞,自噬在H/R损伤中发挥了保护作用,而miR-542-5p的抑制通过自噬的调控作用减轻了 H/R损伤。这些结果证实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对miR-542-5p/自噬途径进行药理学干预可能是治疗H/R相关心脏病的有效途径从实验的角度为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李润军[6](2020)在《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能量代谢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曲美他嗪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和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病人的临床结果,但缺少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多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价曲美他嗪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2)评估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3)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本试验为单盲,共纳入了401名患者,随机分配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基础药物治疗上加用曲美他嗪60 mg负荷量口服后,常规20 mg,1日3次维持口服。在第2和/或第6天,我们评估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和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血糖、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此外,通过超声心动图,我们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2)对于这个随机化研究,我们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纳入了173个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等基础药物治疗。89个患者为试验组,84个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60 mg曲美他嗪负荷剂量后,随后予以20 mg日三次口服治疗,评价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Cr、尿素氮、血糖、ALT、AST、左心房内径(LA)、LVEF、LVEDD、CO;3)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伴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力衰竭患者122例,心功能均为KillipIIIII级。在盲评中,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基础治疗组、新活素组及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组,基础治疗组41例,新活素组41例与联合治疗组40例。基础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新活素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新活素药物治疗,给药方案为新活素1.5μg/kg静脉冲击,10 min缓慢静注,以后0.0075μg/(kg.min-1)静脉持续泵入;联合治疗组给予新活素剂量用法同上,同时联合组接受曲美他嗪60 mg口服,然后20 mg,1日3次常规剂量口服。在第2和/或第6天,我们评估CK、CK-MB、cTnI、Cr、血清尿素氮、血糖、ALT、AST,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此外,10-14天通过超声心动图,我们评估LVEF、LA、LVEDD、CO心脏超声指标。结果:1)曲美他嗪治疗后,CK和CK-MB入院第2天(均P=0.022),和cTNI第6天(P=0.00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心肌标记物水平明显降低。此外,试验组的ALT和AST(分别为P=0.001,P=0.000)和血糖6天后(P=0.011)较对照组显着降低,10-14天后LVEF(P=0.039)经曲美他嗪治疗后明显提高。而曲美他嗪对Cr、尿素氮、LVEDD和CO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2)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第2天显着降低了CK及CK-MB水平([797±582]vs.[1092±1114];[80±60]vs.[105±100];P=0.029,P=0.041),第2及第6天降低了cTNI水平([13.5±12.7]vs.[19.8±19.2];[3.3±3.2]vs.[4.8±4.7];two-tailed P=0.012)。此外,曲美他嗪于第6天显着的降低了ALT、AST的水平([29.0±11.6]vs.[42.4±24.5];[39.8±17.3]vs.[69.2±70.0];two-tailed P=0.000),6天后降低了血糖水平([6.80±2.12]vs.[7.59±2.24];P=0.019),10至14天后增加了LVEF([58.4±8.6]vs.[54.9±8.4];P=0.008),关于Cr、尿素氮([81.0±20.5]vs.[81.181.1±20.5];[6.5±2.6]vs.[7.6±17.7];P=0.988,P=0.569),LA([36.3±4.5]vs.[37.0±4.1],P=0.264)、LVEDD([52.0±4.9]vs.[53.1±4.6],P=0.128)、CO([5.4±0.9]vs.[5.4±0.9],P=0.929),并没有显着差异;3)治疗后,3组患者CK和CK-MB于入院第2天,和cTNI、NT-proBNP第2、6天在联合治疗组、新活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联合治疗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此外,6天后联合治疗组及新活素组的ALT和AST降低明显,联合治疗组降低更为显着(P均<0.05),血糖、Cr和尿素氮治疗6天后,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10-14天后联合治疗组及新活素组治疗后LVEF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LVEF增加更为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CO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活素组及联合治疗组对LA、LVEDD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常规药物及介入治疗等积极处理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以明显减低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生物标志物水平,降低了ALT、AST、血糖,并改善了心脏的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功能;2)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并行PCI的患者,曲美他嗪可以显着降低心肌标志物水平,改善肝功能,调节血糖和改善心脏功能;3)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减少了伴有糖尿病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心肌生物标志物水平、改善了心脏射血功能和心输出量,降低了血糖,同时对肝肾功有一定保护作用。

陈剑琼[7](2019)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早期左室心肌功能损害》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其引发的心肌损伤已经受到临床广泛重视。减少包括蒽环类在内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策略是在采用心脏毒性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充分评估心脏毒性的风险、加强心脏功能监测、指导调整用药剂量或方案。因此,寻找有效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方法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关注点。超声心动图因其无创、简便、价格适中、重复性好等特点,在临床及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心功能的检测及心肌损害的早期评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是一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通过追踪心肌组织的回声斑点,能够定量评价受检者心脏局部和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本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早期左室心功能损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找判断早期左室功能亚临床损害最有效的应变参数。方法应用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化疗前、化疗初期、化疗中期、化疗末期四个阶段监测79例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及94例采用三种化疗方案的不同肿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常规参数、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应变参数(二维和三维左室整体纵向应变、三维径向应变、圆周应变、面积应变和二维左室整体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应变率及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同时监测心电图、血清肌钙蛋白含量,分析应变参数与肌钙蛋白及化疗药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各应变参数判断早期左室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斑点追踪技术尤其是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在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79例乳腺癌患者整个化疗阶段心电图总异常率为8.86%,94例不同肿瘤组整个化疗阶段异常心电图的总检出率为10.64%。2、两组患者化疗4个阶段的常规参数LVESV、LVEDV、LVEF、LVFS、LVIDd、IVS、LVPWd前后比较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第6周期(化疗末期)与化疗前比较,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E/A比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化疗末期出现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3、化疗第4周期、化疗第6周期时3D-STI的应变参数GAS和GLS测值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第6周期时GCS测值与化疗前比较也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周期中GRS测值变化较小,仅在化疗第6周期时GRS测值与化疗前比较有小幅下降,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STI的GSRe、GSRa化疗中期、化疗末期均减低且有统计学意义,GLS、GSRs化疗末期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D-STI应变参数的ROC曲线分析显示GAS曲线下面积最大,以GAS截断值-31.5%判断化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减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9%、80.3%。GLS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次之,3D-STI和2D-STI的GLS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和0.683,以3D-STI和2D-STI的GLS截断值分别为-20.1%和-16.5%来判断蒽环类药物对左室收缩功能较化疗前减低的敏感度分别为74.7%和59.5%,特异度分别为53.4%和50.4%。三维斑点追踪整体纵向应变判断左室功能变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而GRS判断化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则较低。5、化疗各阶段Hs-cTnT浓度较化疗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065,P<0.0001),但测值仍在正常值范围内。实验2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化疗方案中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浓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三种化疗方案均引起了肌钙蛋白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使用TAC方案的患者肌钙蛋白升幅最大,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次之,而FOLFOX4方案最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化疗阶段3D-STI的GAS与Hs-cTnT浓度呈负相关(化疗第2周期r=-0.250,P=0.023,化疗第4周期r=-0.274,P=0.012,化疗第6周期r=-0.338,P=0.002);化疗前至化疗结束各应变参数与药物累积剂量呈负相关(r=-0.772,p<0.05)。6、重复性检验显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应变参数测量可重复性较好。结论化疗药物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脏毒副作用,化疗各阶段反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钙蛋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比较三种化疗方案中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浓度的变化显示尽管三种方案中蒽环类对心脏损害造成的亚临床损害比较大,但不管是哪种化疗方案,即使是FOLFOX4方案也都会对心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寻找有效地监测化疗药物毒性的指标至关重要。心电图和LVEF检查均不是理想的监测方法。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定量评价化疗前后左心功能变化,应变参数尤其是左室整体面积应变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可用于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重复性较好,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判断化疗后左室功能变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方晓玲[8](2019)在《二甲双胍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二甲双胍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干预后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作用。方法:选取SPF级2日龄Wistar大鼠乳鼠40只,应用结扎前降支冠脉的方法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模型,将大鼠分成三组:心肌缺血再灌组,假手术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在缺血30min和再灌注2小时检测各组指标并收集。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通过心肌染色法检测比较;应用HE染色方法观察心肌的病理学形态变化;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指标;应用WST-1法检测大鼠血浆SOD活力;应用微量酶标法检测大鼠血浆LDH活力;各组血清TNF-α和IL-6浓度通过ELISA方法检测比较,各组血浆MDA的浓度通过硫代巴比妥钠酸法(TBA)检测比较;大鼠心脏功能通过P-V导管监测系统评估比较。结果:1、HE染色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胞浆肿胀,心肌纤维断裂溶解,间隙增宽伴有水肿,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红细胞外渗;假手术组大鼠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包膜完整,间质中无红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心肌细胞排列稍紊乱,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少量红细胞外渗,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心肌损伤程度比缺血再灌注组较轻。TTC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正常,未发生心肌梗死,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心肌梗死范围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7±4.2%vs 30.2±3.6%,P<0.05)。2、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的肌钙蛋白(37.82±5.13ng/mL vs 4.33±0.70ng/mL)、心肌酶谱(160.53±27.41ng/mL vs 75.52±12.13ng/mL)、TNF-α(1.60±0.14ng/mL vs(0.68±0.10ng/mL))、IL-6(180.80±10.29ng/mL vs 76.18±8.19ng/mL)、乳酸脱氢酶(5908.38±784.47 U/L vs 2498.04±480.15 U/L)和MDA 含量(11.41±1.91nmol/m L vs 5.11±1.02nmol/mL)比假手术显着上升,SOD活性明显减少(76.49±10.61 U/mL vs 123.72±12.26 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心肌酶谱(116.22±24.80ng/mL vs 160.53±27.41ng/mL)、肌钙蛋白(22.13 ±3.84ng/mL vs 37.82±5.13ng/mL)、TNF-α(1.02±0.12ng/mL vs 1.60±0.14ng/mL)、IL-6(128.47±9.68ng/mL vs 180.80±10.29ng/mL)、乳酸脱氢酶(4778.03±803.38 U/L vs 5908.38±784.47 U/L)和 MDA 含量(7.86±1.52nmol/mL vs 11.41 ±1.91nmol/mL)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下降,SOD活性显着增加(105.81±14.78 U/mL vs 76.49±10.61 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在再灌注 1 周(EF:25.02%±2.31%vs 62.04%±4.24%,PRSW:42.01±3.69mmHg vs 119.03±6.11mmHg)和1 月(EF:39.01%±4.38%vs 60.00%±5.08%,PRSW:39.28±2.89mmHg vs 121.13±6.26mmHg)不同时间点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每搏功-舒张末期容积关系即前负荷可补充的心室搏出功(PRSW)和左室射血分数(EF)比假手术组明显下降,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PRSW(1周:96.04±5.77mmHg,1 月:106.45±5.75mmHg)和 EF 值(1 周:46.04%±3.12%,1 月:56.02%±4.82%)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的心肌损伤反应,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大鼠的心脏功能。第二部分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选取Wistar大鼠乳鼠40只,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剪取心脏,大鼠心肌细胞通过原代培养,体外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H/R)的模型。将大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二甲双胍组、H/R组和二甲双胍+H/R组。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通过TUNEL试剂盒检测比较;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活性通过CCK-8法检测比较;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HIF-1 α mRNA相对表达量通过Rea-time PCR检测;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Bcl-2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比较。结果:与空白对照组[(6.8±1.4)%]相比,H/R组[(38.7±3.4)%]大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加(P<0.001),细胞活性明显降低(0.7±0.1 vs 1.5±0.4,P<0.001);与H/R组相比,二甲双胍能显着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率[(22.5±2.3)%vs(38.7±3.4)%,P<0.001],明显促进细胞活性(1.1±0.2 vs 0.7±0.1,P<0.001);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HIF-1 α mRNA相对表达量在二甲双胍+H/R组大鼠心肌中显着减少(0.90±0.12 vs 2.21±0.5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在二甲双胍+H/R组明显上升(0.7±0.2 vs 0.5±0.2),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1.4±0.3 vs 1.8±0.4),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二甲双胍能够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心肌细胞活性,减少HIF-1 α表达,以及增加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和减少Bax表达。第三部分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前降支冠脉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分成如下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中的大鼠每天通过灌胃方式给予二甲双胍200mg/kg,治疗持续时间总共12周;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术后4周、8周、12周的不同时间点上分别检测并收集大鼠的心脏彩超指标。全部大鼠在治疗12周后通过24h禁食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率;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thepsin D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建模后4周心肌收缩功能减弱,二甲双胍组干预12周后的左室射血分数(1VEF)比对照组显着升高(0.716±0.002 vs 0.618±0.036,P<0.05),而两组之间其他心脏彩超指标如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s)、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39.15%±4.26%)相比,治疗组(21.65%±3.82%)心肌细胞自噬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的Beclin-1和Cathepsin D蛋白表达(0.867±0.005和0.812±0.002)显着高于假手术组(0.223±0.002和0.327±0.002),治疗组(0.412±0.002和0.646±0.003)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降低心肌细胞自噬发生,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脏收缩功能。第四部分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从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进行PCI手术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梗前服用二甲双胍药物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没有口服二甲双胍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心梗前口服过二甲双胍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PCI术后的心绞痛治疗效果,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血清炎症因子,心电图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2.5%,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IL-6(18.58±2.69pg/mL vs 24.08±3.27 pg/mL)和TNF-α水平(129.75±21.68pg/mL vs 180.38±25.19pg/mL)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5.7±1.3min/次vs 2.9±0.8 min/次)和发作频率(10.8±2.4次/周vs 2.5±0.6次/周)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心电图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vs 70.0%,P<0.05);在心脏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小于对照组(52.07±5.46mmvs 54.77±5.69mm,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着高于对照组(69.27%±6.05%vs 64.79%±5.75%,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心梗前应用二甲双胍能够使PCI手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着,并且不良反应少,能够改善心功能以及降低IL-6和TNF-a表达水平。

谢蓝[9](2019)在《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病例特点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回顾性分析,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中西医诊疗现状,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时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以及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本课题采取回顾性病例调查试验设计。通过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至2018年,收治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并成功通过介入治疗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病例80例,通过住院病历及检验系统采集患者基础信息、临床诊断资料、病情监测、中西医治疗及预后转归情况。核实完毕后录入、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65.35±14.25岁,年龄范围为24岁-88岁,经年龄分层统计后年龄大于60岁的占68.75%,男性在青中年阶段发病呈优势地位,女性在老年阶段发病率趋于男性,经统计检验各年龄段性别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56.25%)及糖尿病(36.25%)。入院季节以冬春二季多见,占51.25%,患者普遍存在院前延迟时间,住院天数为15.2±10.23天。2.80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反应指标升高。肌钙蛋白水平随着心功能恶化程度也相应提升(P<0.05)。80例患者中76.25%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3.75%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主要为前壁36.07%,下壁24.59%。30%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以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占58%最为多见,这与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增大相关,或许和较高基础血压水平及长期心肌缺血状态有关。41.67%患者出现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及中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此外,心脏彩超测量的LVEF值与心功能相关,心功能恶化程度越高,LVEF值越低(P<0.05)。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以左心衰竭多见,急性心力衰竭首发症状只有55%出现典型呼吸困难症状,余28.75%出现精神疲倦、乏力症状,22.5%无任何症状表现,仅能通过查体提示。80例患者中,合并感染占60%。住院期间二次心力衰竭的诱因以劳力过度占40%最为多见。4.80例患者中90%进行液体平衡监测,其中97.2%使用尿量或出入量监测,18.06%使用中心静脉压监测。患者皆接受介入治疗,71.25%患者通过急诊直接介入治疗成功重建冠状动脉血流,余患者因无法耐受、血栓负荷过重需治疗后择期行术。患者皆接受抗栓治疗及调脂稳斑治疗。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轻中度心力衰竭以减轻心脏前负荷为主,重度心力衰竭而无低血压者以降低体循环阻力为主,心源性休克重于维持血压,保证组织及重要脏器血流灌注。此外,辅以氧疗、镇痛、镇静、抗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5.中医诊疗方面,中医诊断以胸痹真心痛占93.75%最常见,证型以热毒血瘀证占83.75%最多见,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中成药的治则主要以活血为主、兼以扶正,与本病本虚标实的性质符合,其中以参附注射液占57.14%最普遍使用,这与胸痹真心痛并发心衰病或喘证时,心气耗竭、心阳虚损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近年来随着诊疗规范、介入技术普及、新药上市,病死率或再住院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本病的高发病率无法避免。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时猝死风险和死亡率高,需引起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曾小军[10](2018)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应用指针、疗效及安全性;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探索此量表的有效性、安全性。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宜脊柱外科围术期血栓预防的理想的指导意见。方法:本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组实施脊柱手术的病例。治疗组(B组):947例,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入院手术,予以术后每日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C组):814例,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收入院手术,术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病例的伤口引流量、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部分,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RAM,采用这个风险评估量表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所有脊柱手术患者(A组)围手术期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分值≥4),采用物理措施+药物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中风险患者(分值=3),仅采取物理措施;低风险患者(分值<3),不采用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但鼓励患者尽早自主活动。重新收集第一部分中的两组病例的相关数据,根据此评估量表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三组病例中每位患者评分情况、血栓预防措施的使用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血栓预防措施导致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评分与脊柱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并评估这个新的风险评估量表是否能帮助评估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中风、心肌梗塞)风险的高与低,检验高危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的血栓预防是否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减少,以评价该评分量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相对对照组(C组),治疗组(B组)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组0.21%,对照组1.6%;P=0.002)。在这些并发症中,脑梗塞的发生率降低最为明显(P=0.005)。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治疗组相对较高,但两组差异较小(治疗组 1.8%;对照组 0.74%,P=0.051)。2、两两比较,A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最低(A组0.09%;B组0.21%;C组1.6%;P<0.05)。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的C组中,低风险亚组发生率为0%,中风险亚组发生率为1.6%,高危亚组5.7%。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随着风险等级增高而增加。A组及B组均使用了 LMWH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两组中发生LMWH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较B组低(A组0.09%;B组1.8%;P<0.05),B组中出血并发症主要发生于低危亚组(3.08%)及中危亚组(1.12%)。结论:使用LMWH可显着降低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增加了切口出血,从而增加了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根据新设计的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分层,按风险等级选用血栓预防措施,可提高LMWH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

二、急性心肌梗塞近期并发心力衰竭与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塞近期并发心力衰竭与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塞近期并发心力衰竭与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方法
        1.2.1 根据Killip分级法标准[2]
        1.2.2 cTnⅠ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2)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实验设计
第2章 综述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重组人脑利钠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2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3 结语
第3章
    3.1 研究对象(文献检索结果)
    3.2 研究方法(文献的筛选和纳入)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存在的问题
    4.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检索策略汇总表(检索表达式)
    附录 B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信息汇总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5)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征及T2MI预测评分的有效性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型心肌梗死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与院内预后的关系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心肌梗死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能量代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评价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治疗伴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早期左室心肌功能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课题总体思路
实验一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化疗方案对肿瘤患者心脏的亚临床损害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二 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应变参数判断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早期左室功能损害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重复性检验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二甲双胍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作用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损伤的保护作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抗高糖作用的机制
    3 糖尿病心肌病
    4 二甲双胍的多效性
    5 缺血再灌注对心脏的影响
    6 二甲双胍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
    7 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病例特点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课题设计
    第二节 课题实施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临床资料
    第二节 辅助检查结果
    第三节 疾病诊断及诱因分析
    第四节 治疗处理
    第五节 结局事件
第四章 分析讨论
    第一节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第二节 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西医诊断及治疗分析
    第四节 中医诊断、证型及治疗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血栓栓塞”的来源应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
    2.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害
    3.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4. 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机理与风险
    5. 个体化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使用和不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个体化评估后选择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1. 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发展
    2. 静脉血栓
    3. 动脉血栓栓塞
    4. 脊柱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急性心肌梗塞近期并发心力衰竭与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塞近期并发心力衰竭与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J]. 陈晓曦,姚光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02)
  • [2]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D]. 赵永伟. 北华大学, 2021(12)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5]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飞. 苏州大学, 2020(06)
  • [6]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能量代谢的临床研究[D]. 李润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早期左室心肌功能损害[D]. 陈剑琼.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8]二甲双胍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方晓玲. 苏州大学, 2019(04)
  • [9]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病例特点的回顾性研究[D]. 谢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D]. 曾小军. 武汉大学, 2018(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