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药使用引起的器官损害综述

一、在欧洲应用中药出现脏器损伤的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彭璐媛[1](2021)在《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引起的一种局部或全身性传染病,是威胁养禽业的头号细菌病,每年给禽类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普遍认为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制为:APEC首先通过呼吸道感染,黏附和定植于气囊和肺上皮并诱发局部炎症反应,随后突破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肝周炎、心包炎等全身症状。因此,抑制APEC感染诱导的肺部炎症、维持气血屏障的完整性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关键。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曾提出过“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的治疗手段,且随着现代医学“肠-肺轴”的提出,肺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被证明是连结肺脏和肠道的重要纽带。随着“减抗”、“替抗”时代的到来,中草药基于其来源广、低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成为防治畜禽疾病的首要开发药物。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草药可通过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发挥其药理学作用。黄芩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清肺泻火、清热解毒等功效。黄芩苷是从黄芩中提取出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氧化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理学作用。因此,本研究首先以APEC感染的鸡肺II型上皮细胞和雏鸡为实验模型,探究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其次通过应用抗生素清除雏鸡的肠道菌群,探索肠道菌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影响;之后,通过对黄芩苷处理雏鸡的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黄芩苷对雏鸡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探究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是否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实现的,并筛选出肠道内与抗大肠杆菌病作用相关的细菌及代谢产物,揭示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和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指导。首先,我们建立了APEC感染鸡肺Ⅱ型上皮细胞的体外实验模型,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和MTT实验,筛选出对APEC生长无影响且对鸡肺Ⅱ型上皮细胞无毒性的黄芩苷浓度为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然后检测黄芩苷对APEC感染引起的鸡肺Ⅱ型上皮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细菌黏附数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黄芩苷能够显着降低APEC感染诱导的细胞LDH释放,抑制APEC对上皮细胞的黏附以及促炎基因TNF-α,IL-1β的表达,并增加抑炎基因IL-4的表达。随后,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使用50 mg/kg、100 mg/kg和200 mg/kg的黄芩苷预处理雏鸡一周,然后通过气管内灌注APEC建立鸡大肠杆菌病动物模型,并通过检测雏鸡死亡率、肺脏病理组织学变化、肺脏中细菌载量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和气血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评估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黄芩苷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APEC诱导的鸡大肠杆菌病的死亡率、抑制肺组织损伤和促炎基因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以及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3在肺脏中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能抑制APEC诱导的肺部炎症反应,维持气血屏障的完整性,具有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其次,为了探究肠道菌群在鸡大肠杆菌病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在雏鸡饮水中添加广谱抗生素两周以清除其肠道菌群,然后通过气管内灌注APEC建立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并对各器官的脏器指数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肺脏菌载量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的雏鸡相比,肠道菌群清除的雏鸡感染APEC后,导致肺脏、心脏、肝脏和肠道的病理损伤更加严重,并且肺脏中APEC的载量和TNF-α、IL-1β和IL-6释放显着增加。对气血屏障通透性检测表明,肠道菌群清除导致APEC感染诱导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llar lavage fluid,BALF)中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肺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Occludin和ZO-1的表达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肠道菌群清除导致APEC诱导的机体脏器损伤加重以及气血屏障通透性的破坏增加。随后,为了探究黄芩苷对APEC诱导的雏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是否与肠道菌群有关,我们给肠道菌群清除雏鸡和正常雏鸡灌服黄芩苷后气管灌注APEC诱导雏鸡大肠杆菌病模型,随后对各组织脏器指数和病理学变化、肺脏中炎性细胞因子、菌载量以及BALF中的蛋白浓度和气血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肠道菌群清除后,黄芩苷显着抑制APEC感染导致的雏鸡各脏器的病理性损伤和肺脏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菌载量和BALF中蛋白浓度以及维持肺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明显减弱。这些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对黄芩苷发挥抗APEC诱导的雏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研究黄芩苷是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其防御雏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我们对空白对照组、APEC组、黄芩苷单独处理组和黄芩苷预处理后感染APEC组的雏鸡肠道菌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APEC雏鸡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着提高,并且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Ruminococcaceae_UCG-014,Ruminococcaceae_unclassified,Clostridiales_vadin BB60_group_unclassified和Ruminiclostridium_5菌属的丰度,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显着增加,lachnospiraceae_unclassified、Blautia、Escherichia-Shigella和Pygmaiobacter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黄芩苷预处理显着恢复了APEC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的改变。进一步通过LEf Se分析发现,黄芩苷处理主要增加了雏鸡肠道中g_Blautia、f_Lachnospiraceae和g_Intestinimonas等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s)产生菌的丰度。此外,为了排除黄芩苷对肺脏菌群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对空白对照组和黄芩苷单独处理组的雏鸡肺脏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本实验应用相同剂量的黄芩苷并没有影响雏鸡肺脏菌群结构。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能够调节APEC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并且能增加产SCFAs菌群的丰度。最后,为了检测黄芩苷是否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产生发挥其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我们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空白对照组和黄芩苷单独处理组的雏鸡肠道和BALF中的SCFAs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黄芩苷处理显着增加了肠道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并且肺脏中乙酸和丁酸的浓度以及乙酸受体FFAR2的表达量显着升高,因此我们推测,黄芩苷可能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尤其是乙酸的产生,增加的乙酸迁移至肺脏激活其受体FFAR2发挥抗炎和维持气血屏障功能的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通过雏鸡饮水中添加乙酸钠后气管内灌注APEC建立鸡大肠杆菌病模型,探究乙酸钠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饮水中添加乙酸钠能够显着抑制APEC感染导致的鸡肺组织的病理性损伤、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产生及其基因表达,并恢复肺脏中气血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Occludin和ZO-1及乙酸钠受体FFAR2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能够增加肠道中SCFAs,尤其是乙酸的产生,产生的乙酸能够抑制肺部炎症、维持气血屏障完整性,从而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预防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是:黄芩苷通过恢复APEC感染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并增加肠道中产SCFAs细菌的丰度,从而促进肠道SCFAs,尤其是乙酸的产生,高浓度的SCFAs(特别是乙酸)从肠道迁移至肺脏,抑制APEC引起的肺脏炎性损伤以及维持气血屏障的完整性,发挥抗大肠杆菌病的作用。该实验结果不仅为临床生产中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而且为天然化合物的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基础理论解读提供理论依据。

刘志文[2](2021)在《艾可清颗粒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改善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引起的代谢性骨骼疾病。中医理论认为绝经导致的肾脾亏虚是造成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研发的复方中药配方“艾可清颗粒”具有补肾健脾、益气扶阳之功效,临床用于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为了进一步拓展艾可清的临床应用范围,本研究就其是否可改善绝经后肾脾亏虚所致的骨质疏松进行了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卵巢切除大鼠模型模拟绝经后妇女,探讨了艾可清对雌激素缺乏致骨丢失的体内保护作用。同时采用体外细胞模型进一步探讨了艾可清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以及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1.艾可清对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作用(1)动物分组和治疗双侧卵巢切除的SD大鼠(6-8月龄)随机分为模型组(OVX)、戊酸雌二醇0.1 mg/kg/d组(EV)、艾可清1g/kg/d组(ALD)、艾可清2 g/kg/d组(AMD)和艾可清4 g/kg/d组(AHD)进行治疗,每组10只。行假手术(Sham)的10只同龄雌性大鼠为随行对照。连续给药3个月后结束治疗。(2)检测和分析:①Micro-CT扫描分析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重建骨组织三维结构;②H&E染色观察骨组织病理学变化;③TRAP染色观察骨组织内破骨细胞数量;④心、肝、脾、肺、肾、子宫的脏器指数变化;血清样本中肝功能指标(ALT和AST)和肾功能指标(CRE和BUN)检测。⑤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组织中骨吸收功能相关基因(CA2、CTSK、MMP9和ATP6V0D2)和骨形成相关基因(BMP-2和Sp7)的mRNA水平。⑥Western blot法检测骨组织中骨吸收相关功能蛋白Tracp、CTSK和c-fos的表达水平。2.艾可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MC3T3-E1成骨细胞,(1)经艾可清干预48h或72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2)经艾可清干预7d,ALP检测试剂盒检测ALP活性,ALP染色试剂盒检测ALP表达,评价细胞的成骨活性。3.艾可清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1)艾可清对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从C57BL/6小鼠骨髓提取单核细胞,经M-CSF诱导4天得到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Ms)。BMMs经艾可清干预48 h或72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2)艾可清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RANKL诱导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同时加入艾可清进行干预。采用TRAP染色试剂盒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并计数;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破骨细胞F-actin环的形成。(3)破骨分化标志性基因mRNA水平检测:采用RANKL诱导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同时加入艾可清进行干预。提取总R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吸收功能基因(Car2、Tracp、Ctsk、Atp6v0d2),破骨细胞表面受体基因(Calcr、RANK)和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融合基因(c-fos、Dcstamp)的mRNA水平。(4)破骨细胞标志性蛋白表达检测:采用RANKL诱导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同时加入艾可清进行干预。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骨吸收功能相关蛋白Mmp9、Ctsk 和 Tracp 的表达。4.艾可清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1)艾可清对破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和核移位的影响:采用RANKL诱导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同时加入艾可清进行干预。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录因子NFATc1和c-fos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NFATcl和c-fos的核移位情况。(2)艾可清对破骨分化关键调节通路的影响:BMMs经艾可清预处理后再采用RANKL刺激0、5、10、20、30或60 min。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 NFκB 通路(p65、p-p65、IκBα和 p-IκBα)、JNK 通路(JNK 和 p-JNK)和 p38通路(p38和p-p38)蛋白水平。(3)艾可清对p65核移位的影响:BMMs细胞用艾可清预处理后再采用RANKL刺激0、30或60 min。分别提取细胞核和细胞质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p65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核中p65表达。(4)艾可清对RANK和TRAF6结合的影响:巨噬细胞Raw264.7用艾可清预处理后再采用RANKL刺激20 min。免疫共沉淀法观察RANK和TRAF6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1.艾可清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丢失的影响(1)显着增加股骨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量①Micro CT扫描:与Sham组相比,OVX组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和骨小梁数量(Tb.N)都明显降低;与OVX组相比,艾可清剂量依赖地增加了大鼠的BMD、BV/TV和Tb.N,且这些指标在高剂量组(AHD)中有显着增加。②H&E染色:与Sham组相比,OVX组股骨BV/TV值明显降低;与OVX组相比,艾可清剂量依赖地提高BV/TV值,其中AHD组BV/TV升高最为显着。(2)显着抑制股骨组织内破骨细胞的形成破骨细胞TRAP染色结果:与Sham组相比,OVX组大鼠骨组织内骨表面破骨细胞数(N.Oc/BS)和破骨细胞周长百分比(Oc.S/BS)明显增加;与OVX组相比,ALD组Oc.S/BS则明显降低,AMD组N.Oc/BS明显降低,而AHD组N.Oc/BS和Oc.S/BS均明显降低。(3)未见对脏器组织有不良影响①脏器指数:与Sham组相比,OVX组大鼠的心、肝、肺、肾和子宫脏器指数明显下降;与OVX组相比,除AMD和AHD组肺脏器指数明显增加外,艾可清各剂量组对其他各脏器指数无明显影响。提示艾可清可能有益肺作用。②肝肾功能生化指标:与Sham组相比,OVX组血清中ALT、AST、CRE含量无明显变化,BUN含量明显升高;与OVX组相比,艾可清各剂量组血清中ALT、AST、CRE含量无明显变化,BUN含量明显下降。提示艾可清可能对肾功能有改善作用。(4)显着抑制骨吸收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与Sham组相比,OVX组骨组织中骨吸收相关基因CA2、MMP9、CTSK和ATP6V0D2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骨形成相关基因BMP-2和Sp7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OVX组相比,ALD组CA2和MMP9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AMD组和AHD组CA2、MMP9和CTSK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艾可清各剂量组BMP-2和Sp7的mRN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提示艾可清的作用在于抑制骨吸收,而不是促进骨形成。(5)显着抑制骨吸收相关蛋白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OVX组骨组织中骨吸收相关蛋白Tracp、Ctsk和c-fos的表达明显升高;与OVX组相比,艾可清各剂量组Tracp表达明显降低,AHD组Ctsk和c-fos的蛋白水平明显下调。进一步说明艾可清是通过抑制骨吸收起到骨保护作用的。2.艾可清对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艾可清在浓度大于50 μg/mL时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浓度低于50 μg/mL时不影响细胞的增殖和ALP活性。说明艾可清无促成骨分化作用。3.艾可清对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艾可清在10—100μg/mL浓度范围对BMMs有明显促增殖作用。4.艾可清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1)显着抑制BMMs分化为破骨细胞(TRAP染色):在诱导BMMs破骨分化的过程中加入艾可清干预,可浓度依赖地减少TRAP阳性细胞的数量,说明艾可清明显抑制破骨分化。艾可清在50 μg/mL浓度时几乎完全抑制了破骨细胞的形成,且对破骨分化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2)显着抑制破骨细胞F-actin环形成(免疫荧光染色):在诱导BMMs破骨分化的同时采用艾可清干预,可浓度依赖地减少破骨细胞F-actin环的面积,抑制F-actin环的形成。(3)显着抑制骨吸收功能基因的表达(荧光定量PCR):在诱导BMMs破骨分化的同时采用艾可清干预,可浓度依赖地抑制骨吸收相关基因Car2、Tracp、Ctsk、Atp6v0d2、Dcstamp、Calcr的mRNA表达;艾可清在50 μg/mL浓度时,对骨吸收功能基因(Car2、Tracp、Ctsk、Atp6v0d2),破骨细胞表面受体基因(Calcr、RANK)和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融合基因(Dcstamp、c-fos)的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4)显着抑制骨吸收功能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在诱导BMMs破骨分化的同时采用艾可清干预,可浓度依赖地抑制骨吸收功能蛋白Mmp9、Ctsk和Tracp的表达;艾可清在50μg/mL浓度时,对Mmp9、Ctsk和Tracp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5.艾可清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1)显着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关键转录因子NFATc1和c-fos的表达(Western blot):在诱导BMMs破骨分化时加入艾可清干预,可浓度依赖地抑制转录因子NFATc1和c-fos的蛋白表达;艾可清在50 μg/mL浓度下对NFATc1和c-f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也表现出时间依赖性。说明艾可清可抑制RANKL诱导的NFATc1和c-fos表达上调。(2)显着抑制NFATc1和c-fos的核移位(免疫荧光染色):在诱导BMMs破骨分化时加入艾可清干预,可显着抑制NFATc1和c-fos在细胞核的表达,说明艾可清可抑制RANKL诱导的NFATc1和c-fos的核移位。(3)显着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关键通路NFκB和MAPK的激活(Western blot):BMMs经RANKL刺激后,NFκB通路蛋白(p65和IκBα)和MAPK通路蛋白(JNK和p38)的磷酸化(p-p65、p-IκBα、p-JNK和p-p38)水平逐渐升高,IκBα水平逐渐降低,说明NFκB和MAPK通路被激活。艾可清(50 μg/mL)干预可降低p-p65、p-IκBα、p-JNK和p-p38水平,升高IκBα水平。说明艾可清抑制RANKL诱导的NFκB和MAPK通路激活。(4)显着抑制p65的核移位(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BMMs细胞经RANKL刺激30和60 min后,细胞质内的p65蛋白明显减少,细胞核内的p65含量增加,说明NFκB通路被激活。艾可清(50μg/mL)干预可使细胞质内的p65表达升高,使p65停留在细胞质内并抑制其入核,说明艾可清抑制RANKL诱导的NFκB通路激活。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进一步证实艾可清可抑制p65的核移位。(5)显着抑制RANK-TRAF6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共沉淀):Raw264.7细胞经RANKL刺激20 min后,增加了和TRAF6结合的RANK的水平;艾可清(50μg/mL)干预可显着减少和TRAF6结合的RANK的水平,说明艾可清抑制了 RANKL诱导的RANK和TRAF6的结合。结论:1.补肾健脾复方中药“艾可清颗粒”对雌激素缺乏诱导的骨丢失具有保护作用。其补肾健骨作用和抑制体内破骨细胞的生成和骨吸收功能有关。2.“艾可清颗粒”在体外可显着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骨吸收活性。其作用机制为抑制RANK和TRAF6的结合,从而影响RANKL介导的下游NFκB、p38和JNK通路的激活。3.“艾可清颗粒”具有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前景。

赵子樟[3](2021)在《乳香-没药功效成分KTDA与FSA配伍抗炎镇痛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乳香、没药为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消肿止痛的功效,常配伍使用出现在方剂中。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对乳香-没药抗炎镇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代表性功效成分KTDA和FSA配伍的抗炎镇痛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优选其最佳的配伍配比,并通过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模型对KTDA和FSA配伍的镇痛活性进行评价,为其开发抗炎镇痛新型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一、文献研究(一)炎症性疼痛的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对炎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炎症性疼痛的病理基础。炎症性疼痛是三类主要的疼痛类型之一,起源于组织损伤或者炎症。受损部位中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会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炎性介质,通过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诱导疼痛的产生和维持,而中和这些细胞因子可使疼痛在炎症减弱之前减轻。因此具有抗炎活性的药物同时也具有一定镇痛的作用,对炎症性疼痛的治疗也需从抗炎和镇痛两方面探讨。(二)乳香没药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研究进展对文献中报道的乳香和没药中具有抗炎镇痛活性化合物进行总结,并基于前期研究筛选出具有良好抗炎镇痛活性的乳香三萜酸部位和没药倍半萜部位,对其中的化合物进行整理分析,从官能团的角度发现乳香中具有羰基和乙酰氧基的四环三萜酸和没药中具有呋喃环并且同时有羰基和乙酰氧基的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活性,可能是该部位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而筛选出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KTDA(乳香)和FSA(没药),作为后续抗炎镇痛活性实验的研究对象。二、乳香没药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一)乳香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乳香粉末,通过UPLC法分析提取物中KTDA含量为2.23±0.12%。将得到的醇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作为洗脱剂洗脱,在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时分离得到KTDA,经石油醚反复冲洗纯化后获得针状结晶,经13C NMR谱、1HNMR谱分析鉴定为目标成分KTDA,UPLC分析其纯度≥95%。(二)没药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研究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没药粉末,通过含量检测发现FSA在乳香的醇提物中含量可达1.31±0.03%。将得到的醇提物使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在石油醚-乙酸乙酯20:1时分离得到FSA,以石油醚低温重结晶纯化获得块状结晶,经13C NMR谱、1H NMR谱分析鉴定为目标成分FSA,UPLC分析其纯度≥95%。实验表明上述方法对目标化合物KTDA和FSA进行简单快速的制备,可获得较高纯度化合物进行后续研究。三、基于LPS诱导的体外细胞模型优选KTDA与FSA配伍比例及抗炎作用机制研究(一)KTDA与FSA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探究化合物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的抗炎活性,并筛选出较优的配伍比例。结果表明,KTDA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给药浓度不超过20μM,FSA则在150μM以内均呈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以NO作为炎症指标筛选出KTDA和FSA在1:5的比例下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以该比例作为配伍比例,对LPS诱导下的RAW 264.7细胞中IL-6、IL-1β的mRNA表达水平、MAPKs家族蛋白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NF-κB的核转移作为指标,探讨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KTDA在20μM、FSA在75、100μM时可以显着降低IL-6、IL-1βmRNA的表达水平,配伍后仍可显着抑制但不及单独使用时显着;KTDA和FSA对P38和JNK蛋白的磷酸化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KTDA20μM、FSA 100μM时抑制效果最强,但KTDA对ERK磷酸化未见明显改善;高浓度的KTDA和FSA均能显着抑制AKT的磷酸化表达。对于NF-κB的核转移,KTDA则在10、20μM时显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均可能通过降低MAP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降低其核转移水平,从而降低了IL-1β、IL-6等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以发挥其抗炎镇痛作用。(二)KTDA与FSA对LPS诱导BV2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模型,探究化合物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对神经细胞炎症的活性作用。结果表明,KTDA同样在20μM以上出现较高的细胞毒性,FSA则在150μM以下的毒性较低;对BV2细胞NO分泌的结果表明KTDA在20μM、FSA在100μM时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其配伍比例有待继续验证;通过ELISA对细胞表达的IL-6和MCP-1水平检测,结果表明,KTDA在20μM、FSA在100μM时其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结果表明KTDA和FSA可能通过降低BV2细胞NO、IL-6、MCP-1等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来发挥对CNS炎性疾病的抗炎镇痛效果。三、KTDA与FSA及其配伍对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模型的效应与机制研究(一)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镇痛效应评价基于小鼠甩尾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对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对急性炎症性疼痛的镇痛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配伍低剂量组即KTDA 9mg/kg/d+FSA 45mg/kg/d的给药剂量时甩尾实验的最大效应百分比均高于单独用药组,醋酸扭体的抑制率也优于其他给药组,表现出显着的镇痛作用。单用组FSA 45 mg/kg/d给药剂量组优于90 mg/kg/d剂量组,KTDA9mg/kg/d给药剂量组优于18mg/kg/d剂量组,低剂量组的镇痛效果优于高剂量组。提示在动物实验中并非剂量越高药效越显着。(二)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机制研究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的基础上,在腹腔注射0.6%乙酸20分钟后收集小鼠的血清、胸腺和脾。血清用于检测体内β-EP、NE、SP和5-HT等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水平,以进一步探讨KTDA和FSA的抗炎镇痛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小鼠在连续给药三天后体重、胸腺和脾的脏器指数均未呈现显着改变,但结果可以看出给药组与阳性药组的脏器指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血清中SP和5-HT的水平在造模后显着升高、β-EP水平下降,给药后KTDA和FSA高剂量组对5-HT、SP下调趋势最为明显,配伍高剂量组则显着升高β-EP。大脑皮层中KTDA高剂量和FSA低剂量可显着升高NE和5-HT水平,结果表明KTDA和FSA配伍后可能通过上调血清中的β-EP和大脑皮层中的NE发挥镇痛作用。(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KTDA与FSA抗炎镇痛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对KTDA和FSA的类药性预测表明KTDA具有较强的脂溶性,FSA呈现出较好的类药性,血脑屏障透过性。同时二者显示出较好的透皮吸收特性,提示其有作为经皮给药药物的可能。对二者抗炎镇痛靶点进行预测并建立蛋白互作网络,通过拓扑学分析得到了9个起关键作用枢纽蛋白,其中ERK2、AKT1、PI3K均参与激活下游的NF-κB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前文实验也验证了 KTDA和FSA可分别抑制ER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进而减少了 NF-κB激活后转移进入细胞核的水平,证实了网络药理的分析结果。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KTDA和FSA可能参与免疫系统调节过程、防御反应、炎症反应、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白细胞介素信号转导等细胞过程和通路,参与体内炎症调节,抗炎镇痛作用。

袁子文[4](2020)在《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连解毒汤(Huang-lian-Jie-du decoction,HLJDD)是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剂,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为主的炎症性肠病。为探讨HLJDD对急性UC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评价了HLJDD对小鼠急性UC模型的疗效,并从分子水平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进一步通过体内药效学实验筛选了HLJDD抗溃疡有效部位,并探讨了HLJDD及其有效部位对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代谢组学技术与分子模拟对接技术,深入探讨了HLJDD及其有效部位抗溃疡作用机制。方法及结果:(1)给予BABL/c小鼠3.5%葡聚糖硫酸钠饮水使其连续自由饮用7天以建立小鼠急性UC模型,造模的同时每天分别灌胃高(9.2 g/kg)、中(4.6 g/kg)、低(2.3 g/kg)剂量的HLJDD进行治疗,并以柳氮磺胺吡啶(0.45 g/kg)为阳性对照药物。试验期间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血浆进行IL-1β,TNF-a和IL-10检测;取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及氧化应激检测,并对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Nrf2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肠粘膜紧密链接蛋白进行WB检测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LJDD能显着缓解UC模型小鼠体重下降及DAI的升高(p<0.05);显着抑制结肠缩短并减轻结肠病理学损伤(p<0.05);显着降低血浆和结肠MPO水平(p<0.05)。此外,HLJDD治疗能显着升高UC小鼠血浆IL-10含量;显着降低IL-1β和TNF-a含量;显着抑制结肠NF-κB p65、p-IKKα/β、p-IKBα蛋白表达(p<0.05);HLJDD治疗后UC小鼠结肠NO,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GSH,SOD含量和Nrf2,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另外,HLJDD治疗还可增加UC小鼠结肠粘液蛋白分泌,并可显着恢复肠黏膜紧密链接蛋白(ZO-1,Occludin)表达(p<0.05)。以上这些结果以HLJDD中剂量组的效果最佳。(2)利用索氏提取器结合系统溶剂提取法,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对HLJDD水煎液的冻干粉进行提取,浓缩干燥后获得HLJDD不同极性部位。建立小鼠急性UC模型的同时分别灌胃HLJDD及其不同极性部位(4.6g/kg,以生药材计算)连续治疗7天,以筛选HLJDD抗溃疡有效部位。采集HLJDD及其有效部位治疗后小鼠盲肠内容物,对肠道菌群16S rRNA的V3V4高变区基因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HLJDD-正丁醇部位(HLJDD-n-butanol,HLJDD-NBA)的得率最高(64.45%)。HLJDD-NBA治疗不但能显着地降低UC小鼠DAI,显着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而且具有显着的抗炎和抗氧化效果(p<0.05),且这些作用与HLJDD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显示,HLDD和HLJDD-NBA治疗不仅能显着降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而且能抑制UC模型小鼠肠道内有益菌群(如:Lactobacillus,Parabacteroides,Prevotella等)相对丰度的减少和病原菌(如:Escherichia,Odoribacter,Alloprevotella等)的滋生。此外,HLJDD和HLJDD-NBA还可显着的纠正UC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紊乱。(3)采用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HLJDD和HLJDD-NBA治疗后UC小鼠血浆代谢物进行检测和分析。分别筛选模型组与各组间差异代谢物,并对共有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最后,查阅文献并采用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分析HLJDD或HLJDD-NBA中主要活性成分对潜在靶标代谢通路的分子调控机制。结果显示,HLJDD及HLJDD-NBA均可通过回调UC小鼠体内24个差异代谢物的异常变化而显着的改善UC小鼠代谢功能紊乱,且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为二者作用的靶标代谢通路。进一步的文献研究及分子模拟对接分析结果显示,HLJDD可抑制COX-2蛋白表达,且HLJDD中13个活性成分均具有抑制靶标代谢通路中关键蛋白酶(PLA2和5-LOX)活性的潜力。结论:(1)HLJDD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Nrf2信号通路和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而有效地治疗小鼠急性UC;(2)HLJDD-NBA为HLJDD治疗小鼠急性UC的有效部位;(3)HLJDD及HLJDD-NBA均可通过抑制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和恢复肠道菌群正常功能而维持UC小鼠肠道菌群稳态;(4)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为HLJDD及HLJDD-NBA治疗小鼠急性UC的靶标代谢通路;(5)HLJDD及HLJDD-NBA可能是通过抑制COX-2蛋白表达,5-LOX和PLA2酶活性来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的异常紊乱,进而治疗小鼠急性UC。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HLJDD对小鼠急性UC的治疗效果并筛选了其有效部位,也揭示了其部分作用机制,为扩展HLJDD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精制和抗溃疡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樊闯[5](2020)在《益母草与黄芪联合应用对大鼠ⅢA型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益母草与黄芪联合应用对大鼠ⅢA型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其进一步实验研究和将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前列康组、益母草组、黄芪组、联合组。除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大鼠以角叉菜胶前列腺注射法造模。益母草组和黄芪组分别给予益母草2g/(kg·d)、黄芪2g/(kg·d)剂量灌胃,联合组给予(益母草1g/(kg·d)、黄芪1g/(kg·d))联合剂量灌胃,前列康组给予前列康0.76g/(kg·d)剂量灌胃(为临床常用剂量6.3倍),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在给药28天后测定大鼠体重、24h排尿量,待最后一次灌胃后,测量各组大鼠体重和24h排尿量,完成大鼠骨盆区域机械痛阈值测定,取大鼠前列腺按摩液(EPS)于载玻片上,肉眼观察液体色泽、透明度,显微镜下观察EPS中白细胞(WBC)个数和卵磷脂小体密度。取出前列腺、脾脏、胸腺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随后进行病理切片并观察,检测前列腺组织匀浆和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前列腺组织匀浆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用BH5100五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前列腺组织匀浆中Zn2+含量。结果角叉菜胶注射法致ⅢA型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24h排尿量均明显减少,骨盆区域机械痛阈值明显降低,EPS中白细胞(WBC)个数明显增加,卵磷脂小体评分明显降低,前列腺组织病变程度记分值明显升高,前列腺和脾脏系数明显升高,前列腺组织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明显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明显增加,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明显减少,前列腺组织中Zn2+含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四个给药组的体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四个给药组的24h排尿量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个给药组的骨盆区域机械痛阈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前列康组、益母草组、联合组前列腺系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芪组前列腺系数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康组、联合组脾脏系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益母草组、黄芪组脾脏系数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给药组的EPS中白细胞(WBC)个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前列康组、益母草组、联合组EPS中卵磷脂小体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芪组EPS中卵磷脂小体评分虽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给药组的前列腺组织病变程度记分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前列腺组织和血清中,四个给药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前列腺组织和血清中,前列康组、益母草组、联合组前列腺组织和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黄芪组(MDA)水平虽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列腺组织和血清中,前列康组、益母草组、联合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黄芪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虽有增加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列腺组织和血清中,前列康组、益母草组、联合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黄芪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虽有减少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列腺组织中,前列康组、联合组Zn2+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益母草组、黄芪组的Zn2+含量虽有增加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给药组中,以联合组的各项指标变化最为明显,除丙二醛(MDA)水平、体重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益母草和黄芪联合应用对ⅢA型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中以联合组的治疗效果最为显着,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利尿、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以及增加前列腺组织中Zn2+含量有关。图2幅;表12个;参128篇。

张润祥[6](2020)在《绞股蓝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抗氧化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究绞股蓝多糖(Gynostemma pentaphyllum polysaccharides,GPP)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绞股蓝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生物化学、酶联免疫以及组织学技术对小鼠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脑和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活性氧、丙二醛和蛋白质羰基的含量;皮肤中羟脯氨酸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脑、肝脏以及皮肤的组织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发现:1、经GPP处理后的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均有所增强。其中GPP浓度为200 mg/kg/d时,血清T-AOC的活性显着高于D-gal组(P<0.05),且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GPP浓度为100 mg/kg/d时,小鼠脑中SOD活性和肝脏中GSH-Px活性显着高于D-gal组(P<0.05),且与Vc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GPP浓度为50 mg/kg/d时,小鼠肝脏中CAT活性平显着高于D-gal组(P<0.05),且与Vc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2、从小鼠体内过氧化产物水平来看,不同浓度的GPP处理组都可以降低小鼠体内过氧化产物的含量。GPP浓度为50 mg/kg/d时,小鼠脑、肝脏中的ROS、MDA均显着低于D-gal组(P<0.05),其中脑中ROS水平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脑和肝中MDA水平与Vc组和空白对照组相当。3、从小鼠的脏器指数来看,经不同浓度的GPP处理后,当GPP浓度到达200 mg/kg/d时,小鼠的体重显着高于D-gal组(P<0.05),而小鼠的脑、肝脏指数并无显着差异。4、从小鼠脑组织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细胞组织结构来看,当GPP浓度为50 mg/kg/d、100 mg/kg/d时,椎体神经元细胞相较于D-gal组细胞数量有所增加,大部分细胞排列整齐,层次紧密,核仁深染,整体结构与空白对照组和Vc组无明显差别。5、从小鼠肝脏组织结构来看,当GPP浓度为200 mg/kg/d时,肝细胞大小以及细胞核的大小相较于D-gal组略微减小,肝血窦缩小,肝细胞连接紧密,存在脂肪颗粒的肝细胞明显减少。6、从小鼠皮肤组织结构来看,当GPP浓度为50 mg/kg/d时,相较于D-gal组和GPP其他剂量组小鼠表皮厚薄均匀,结构完整,与真皮层界线清晰,胶原纤维排列整齐,且间隙变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绞股蓝多糖对D-gal致衰老小鼠的肝、脑、皮肤以及血清中的抗氧化酶的活性有着良好的增强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过氧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从而增强衰老小鼠的抗氧化能力。

郭雪艳[7](2020)在《双姜胃痛丸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拟在优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造模方法的基础上考察双姜胃痛丸对UC的改善作用,并从Th17/Treg分化调节角度探索双姜胃痛丸的UC作用机制,为其临床新应用的发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造模方法优选: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自由饮用组、4%自由饮用组、3%灌胃组、4%灌胃组。自由饮用组采用自由饮用对应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造模的方法,灌胃组每天参照对应浓度的自由饮用组,灌胃给予与自由饮用组相同质量的DSS。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食量、疾病活动度(DAI)评分及病理切片评分,测量第6天和第10天小鼠结肠长度,称量肝脏、脾脏、肾脏、胸腺重量并计算脏器指数。2.双姜胃痛丸对小鼠UC的改善作用研究: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双姜胃痛丸高、中、低剂量组。自由饮用3%DSS溶液造模,造模的同时开始给药至第10天。观察并记录体重、食量、DAI评分、小鼠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结肠长度及肝脏、脾脏、肾脏的脏器指数;观察病理切片并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前炎因子IL-6、IL-1β、TNF-α的表达。“肉汤”腹腔注射法诱导并制备腹腔巨噬细胞,给予双姜胃痛丸及刺激剂,收集上清后检测前炎因子含量。3.双姜胃痛丸作用机制研究:(1)对UC小鼠结肠及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Treg的影响:检测结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CD4+CD25+foxp3+与CD4+IL-17+细胞数量。(2)体外对Th17/Treg分化的影响及其与PPARγ的关系:取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去除贴壁细胞,铺板于含有T细胞增殖诱导剂的细胞培养板中,分为Th17细胞分化诱导组、双姜胃痛丸+Th17细胞分化诱导组、Treg细胞分化诱导组、双姜胃痛丸+Treg细胞分化诱导组,培养4天后收集细胞,检测CD4+CD25+foxp3+与CD4+IL-17+细胞数量。(3)对小鼠UC的治疗作用与PPARγ-Th17/Treg的关系: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双姜胃痛丸组、双姜胃痛丸+PPARγ阻断剂组、PPARγ阻断剂组,均造模,造模的同时给予对应药物和阻断剂,观察小鼠体重、食量、DAI评分、结肠病理组织切片及结肠中CD4+CD25+foxp3+与CD4+IL-17+细胞数量。结果:4种造模方式均成功诱导UC模型,显着降低小鼠体重及结肠长度(P<0.001),升高DAI评分及HE病理切片评分(P<0.001)等;3%、4%灌胃组死亡率分别达25%、50%,饮用组无死亡,且在造模成功后灌胃组DAI评分变异系数与饮用组无较大差别,相对饮用造模不具显着优势;3%饮用组体重及DAI评分于第5天显着高于4%饮用组(P<0.05,P<0.001),其余时间无显着性差异,变异系数除第1天外,其余时间均无较大差异。综合评价3%自由饮用造模严重程度相对较高,死亡率低,方便且节约成本,是本研究中小鼠UC较合适的造模方法。双姜胃痛丸可显着升高模型小鼠体重(P<0.05,P<0.01,P<0.001),显着降低DAI评分、MPO活力和结肠病理组织切片评分(P<0.05,P<0.01,P<0.001),对UC小鼠具有改善作用;可显着降低肝脏与脾脏的脏器指数(P<0.05,P<0.001),对肝脏与脾脏具有保护作用;低剂量可显着降低结肠组织中前炎因子IL-6及IL-1β含量(P<0.05,P<0.01),体外显着降低腹腔巨噬细胞IL-1β和TNF-α含量(P<0.05,P<0.01),具有抗炎作用。双姜胃痛丸可影响UC小鼠结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Th17和Treg细胞数量;显着增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中Treg细胞的分化比例(P<0.001);应用PPARγ受体阻断剂后,双姜胃痛丸对UC的治疗作用消失;且Th17细胞数量升高,Treg细胞数量下降,提示双姜胃痛丸对UC的改善可能与激活PPARγ-调节Th17/Treg有关。结论:3%自由饮用是本研究中小鼠UC的较优造模方法;双姜胃痛丸可显着改善小鼠UC,并表现出脏器保护作用;双姜胃痛丸通过影响PPARγ,从而影响了Th0细胞分化为Th17与Treg细胞过程,从而治疗UC。

谢羽璐[8](2020)在《法国医家腊味爱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腊味爱中医理论阐发和应用的研究,了解其学术思想特点,结合中医西学中其传统中医理论的传播现象,试图探索中医药文化在海内外传播和教育路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整理收集到的腊味爱相关文物文献,翻译其着作,进行分析汇总,重点阐述腊味爱关于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医哲学理论的阐发和临床应用,总结其学术思想特点,梳理腊味爱的中医理论的传播路径,发掘其对中医西学的后世影响。结果:本文对法国西学中医医家腊味爱的中医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一、总结归纳其中医学术思想,分为中医翻译研究和中医理论研究,前者重点在于借助古文字解读中医理论的“甲骨文中医”和对中医名词术语进行精准翻译,后者主要是对中医哲学理论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及将古天文学进行中医应用;二、梳理其对中医哲学理论“阴阳五行理论”和“三才理论”从现象到本质的阐发,从中发现腊味爱的阐发方式利于西方传统中医理论的传播和教育;三、总结分析其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方式和特点,涵盖对疾病全过程的认识以及疾病的诊治;四、梳理其学术思想在中医西学的传播历史和影响,对国内外中医的传播和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结论:腊味爱的中医学术思想具有尊重传统中医理论,重视中医哲学理论阐发的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以中医哲学的视角认识和诊治疾病。其理论阐发方式深入浅出,便于理解,有助于西方居民认可并接受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并应用到临床当中。腊味爱致力于对传统中医理论的传播和教育,力求以平实的角度进行中医理论的基础教育,逐步构建起学生的哲学思维,直接影响了西学中医中传统流派的兴起,对后世中医西学发展影响深远。

黄羚[9](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肠积热是小儿常见的病证状态,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二者常常相互影响,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经验方银莱汤以肺胃同治法立方,治疗小儿胃肠积热合并肺炎临床疗效明确,具有一定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前期研究发现,银莱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调控免疫功能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粪菌移植和分子生物技术,采用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胃肠积热影响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银莱汤的治疗机制。在丰富“肺胃同治”科学内涵的同时,为小儿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一:基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研究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胃肠积热合并肺炎大鼠的肠道菌群及其肠道免疫、炎症反应改变,以及银莱汤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采用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制高热量饲料喂养构建胃肠积热大鼠模型,LPS雾化吸入构建大鼠肺炎模型,并以银莱汤进行干预,采用醋酸地塞米松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正常组(NC)、胃肠积热组(G)、肺炎组(P)、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组(GP)、肺炎治疗组(PT)、胃肠积热合并肺炎治疗组(GPT)、醋酸地塞米松组(DEX)大鼠体质量、腹围、脏器指数和Lee’s指数、体温、进食量,肺、肠组织病理,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分类;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肠和肺组织TLR4/NF-K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肠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从而研究银莱汤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结果:①一般情况:银莱汤治疗后大鼠腹围上升(P<0.05)。②银莱汤重塑大鼠肺泡结构,使肺泡壁变薄,炎性浸润减轻。银莱汤可以改善肠组织杯状细胞与上皮细胞排列,减少杯状细胞数量。③银莱汤降低肺泡灌洗液NE%比例,升高MONO%比例(P<0.05)。④银莱汤降低血清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在肺组织中的IL-1β和TNF-α的分泌水平明显下降(P<0.01)。⑤银莱汤降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h1数量和Th1/Th2比例(P<0.05)。⑥银莱汤下调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NF-κB表达(P<0.05),使TLR4、MD2、MyD88的表达呈现下降趋势。⑦银莱汤下调大鼠肠组织TLR4、MD2、MyD88和NF-κB表达(P<0.05)。⑧银莱汤下调肠组织iNOS表达(P<0.05)。⑨银莱汤下调大鼠肺组织MD2及NF-κB表达(P<0.05)。⑩银莱治疗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微生态多样性、有益菌比例、菌群功能接近正常组大鼠。银莱汤提高拟杆菌目、S24-7科等菌群发挥粘膜屏障作用,降低弯曲杆菌目等条件致病菌抵御LPS诱导的免疫炎症。结论:银莱汤能够增加胃肠积热合并肺炎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微生态多样性、有益菌比例、菌群功能;重塑肺泡结构,减轻肺部炎性浸润;纠正肠道系膜淋巴结Th1/Th2失衡;下调树突状细胞、肠组织、肺组织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免疫机制失调,从而缓解肺部的免疫炎症反应。实验二: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肠道免疫及其干预肺炎的机制第一节: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并通过粪菌移植建立胃肠积热肠道菌群,探讨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是否对肠道免疫具有影响,为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伪无菌和胃肠积热大鼠的制备:采用15天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热量饲料喂养制备胃肠积热大鼠,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制备伪无菌大鼠。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2)基于粪菌移植研究胃肠积热对肠道菌群与免疫的影响:分别对伪无菌大鼠进行正常大鼠粪菌移植以及胃肠积热大鼠粪菌移植,观察正常组(NC)、胃肠积热组(G)、移植正常粪菌组(FNC)、移植胃肠积热粪菌组(FG)大鼠体质量、腹围、脏器指数和Lee’s指数、进食量、体温、肠组织病理及评分,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肠和肺组织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肠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伪无菌模型情况:①伪无菌大鼠体质量增长较正常组缓慢。②伪无菌大鼠肠道菌群中物种数目减少,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单一,功能稳定。拟杆菌门、双歧杆菌、变形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降低,菌群的结构与正常大鼠有差异。(2)粪菌移植情况:①体质量及腹围:FG组大鼠的体重和腹围较FNC组偏低(P<0.05)。②脏器指数:FNC的肝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着增高,FG组的肝脏、胸腺指数均显着增高(P<0.01);FG组的脾脏指数较FNC组增高(P<0.05)。③Lee’s指数:FG组的Lee’s指数显着下降(P<0.01)。④饮食量:FG组的饮食量较FNC组下降(P<0.05)。⑤体温:FG组的大鼠体温高于FNC组(P<0.05)。⑥肠组织病理:G组的肠组织结构完整欠清晰,杯状细胞增多,粪菌移植组可见炎性细胞;两组粪菌移植大鼠的肠总体评分升高(P<0.05);FG组较FNC组结构紧密,杯状细胞数量稍增多。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G组和粪菌移植组大鼠血清IL-1β、IL-6有升高趋势,IL-4有下降趋势。⑧肠道菌群变化:G组大鼠肠道菌群中物种数目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升高,放线门、丹毒丝菌目等相对丰度下降。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增高,beta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FG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丰度、结构及功能与G组大鼠相似,肠杆菌目、毛螺菌科明显失调。⑨FG组大鼠的Th1、Th2表达呈现升高趋势。⑩FG组大鼠肠组织MD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FG组大鼠肺组织MD2蛋白MD2、NF-κB蛋白呈现升高趋势。结论:胃肠积热可以改变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通过粪菌移植能够模拟大鼠胃肠积热的肠道菌群状态。胃肠积热可能通过肠道菌群介导T细胞增殖、TLR4/NF-KB信号通路影响肠道免疫。第二节: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目的:明确胃肠积热肠道菌群对肺部免疫炎症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对第一节实验中的移植正常粪菌组(FNC)、移植胃肠积热粪菌组(FG)两组大鼠进行LPS雾化吸入,观察正常组、移植正常粪菌LPS雾化组(雾化Ⅰ组)、移植胃肠积热粪菌LPS雾化组(雾化Ⅱ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肺泡灌洗液进行白细胞分类,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结果:①肺组织病理:雾化Ⅱ组炎性浸润更严重(P<0.05)。②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雾化Ⅱ组血清和肺组织促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升高(P<0.05)。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分类:雾化Ⅱ组NE%比例升高(P<0.05)。结论:胃肠积热肠道菌群可以加重肺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改变了肠道免疫,进而影响机体整体免疫,加重肺部免疫炎症。实验三:基于TLR4/NF-KB信号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研究银莱汤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目的:基于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研究银莱汤的抑炎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银莱汤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药物安全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PS对NF-κB基因的激活结合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以确定最佳炎症模型。分组为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低、中、高剂量银莱汤治疗组、阳性药地塞米松对照组。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的分泌;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NF-KB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验证银莱汤抑炎作用及机制。结果:①0~80μg/mL银莱汤溶液是干预RAW264.7的安全浓度范围。②LPS刺激6h时NF-κB活性最强,IL-1β、TNF-αmRNA的表达量最大。③银莱汤降低RAW264.7细胞IL-1β、TNF-αmRNA的表达(P<0.01)。④银莱汤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IL-12水平,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 水平(P<0.01)。③银莱汤降低iNOSmRNA的表达,升高Arg-1mRNA的表达(P<0.01)。④银莱汤降低TLR4和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IκB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银莱汤可以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NF-κB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有关。

张梅[10](2020)在《熊胆粉对不同时期SD大鼠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肝癌发病病因复杂多样,是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尽管在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癌方面已有一些进展,但是肝癌的死亡率还是居高不下。熊胆粉(Bear bile power,BBP),药理作用丰富,药效显着,是卫生部批准的天然中药。但BBP的作用机理和体内实验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及确认。为了阐明BBP对SD大鼠肝癌形成不同时期的修饰作用,我们使用两阶段短期致癌方法建立了早期和中晚期肝癌模型,对熊胆粉进行了抗肝癌药效实验。同时,探讨筛选了建立中晚期肝癌模型的有效方法。具体如下:1.熊胆粉对大鼠早期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4组:DEN单独组、DEN+PBO组、DEN+PBO+BBP-L组和DEN+PBO+BBP-H组。实验开始时所有动物均腹腔注射200 mg/kg DEN,第三周开始除DEN单独组外,其余3组动物均饲喂含0.5%PBO粉末饲料。第三周结束后进行三分之二肝脏部分切除术(PH)。BBP处理组动物第3周开始分别灌胃给药200或400 mg/kg BBP 10周。实验结果BBP-L组的大鼠肝癌癌前生物标记物GST-P阳性病灶的数量和面积显着低于DEN+PBO组。BBP处理组的Ki67阳性细胞率与DEN+PBO组相比也显着降低。此外,BBP处理组的细胞增殖核抗原基因Pcna表达量与DEN+PBO组相比明显降低,而抑制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n1b、p21、Rb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其中BBP-H组基因Ccne1、Cdkn1b有统计学差异。另外,BBP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Tp53、Bcl2、Bax、Casp3、Casp8、Casp9的表达量与DEN+PBO组相比有升高趋势。其中BBP-H组的Casp8、Casp9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在早期肝癌促进阶段,低剂量BBP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活性和激活凋亡信号通路,有效抑制GST-P阳性病灶的发展。同时,这些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调控停滞G1/S期相关基因Pcna,Cdkn1b、p21和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Casp8、Casp9的表达来实现。2.SD大鼠中晚期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的筛选本章节对课题组前期利用DEN联合亚硝基吗啉(NMOR)建立的肝癌模型方法进行了比较,筛选了适合中晚期肝癌药效试验的新方法。方案一,200mg/kg DEN联合40ppm NMOR在20周内可以建立有100%变异细胞灶的早期肝癌模型,其存活率为100%。方案二,200mg/kg DEN联合40或80ppm NMOR间断性饮水给药10周饲养17周的方法,可建立35%的动物形成中晚期肝肿瘤的动物模型。方案三,200mg/kg DEN联合0.8mg/kg NMOR连续灌胃给药17周饲养24周,并加入PH的方法,可建立中晚期肝肿瘤发病率为100%,生存率55%,肺转移率55%的动物模型。由此可见,第三种方案虽然中晚期肝癌形成率较高,但是后期死亡率较高,影响中晚期肝癌形成后BBP的治疗时间。第二种方案,虽然中晚期肝癌形成率比第三种方案低,但是实验周期短、后期生存率较高,可为BBP处理赢得时间,适合于后期中晚期肝癌的药效试验。3.熊胆粉对中晚期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4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3组:Cont组、DEN+NMOR组和DEN+NMOR+BBP-L组。实验开始时DEN+NMOR和DEN+NMOR+BBP-L组动物均腹腔注射200 mg/kg DEN,同时间断性饮水给药40或80ppm NMOR 10周,之后动物停止给药NMOR,DEN+NMOR+BBP-L组动物每天灌胃给200 mg/kg BBP 7周,实验共17周。结果BBP组的体重、肝重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DEN+NMOR组相比均没有显着差异。BBP组的GST-P阳性病灶和TUNEL阳性细胞率与DEN+NMOR组相比,也未见统计学差异。但是,BBP组的Ki67阳性细胞率与DEN+NMOR组相比显着降低。然而,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在两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提示BBP虽然对细胞增殖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中晚期肝癌的发展没有显着的影响。综上所述,BBP在早期肝癌促进阶段,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抗原Pcna表达量和调控停滞细胞周期基因Cdkn1b、Ccne1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来抑制早期肝癌癌前病灶的发生发展。但是到了中晚期,虽然可抑制细胞增殖活性,但对肝癌的发展无明显抑制作用。

二、在欧洲应用中药出现脏器损伤的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欧洲应用中药出现脏器损伤的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概述
        2 鸡大肠杆菌病的概述
        3 小结
    第二章 黄芩苷的研究进展
        1 黄芩的概述
        2 黄芩苷的概述
        3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黄芩苷对APEC感染的鸡大肠杆菌病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肠道菌群对APEC感染的鸡大肠杆菌病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病雏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黄芩苷对雏鸡肠道短链脂肪酸产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艾可清颗粒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改善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
        1.1.1 绝经后骨质疏松概述
        1.1.2 雌激素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机制
        1.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1.2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及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1.2.2 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中药
    1.3 艾可清的临床应用及其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1 艾可清的临床应用
        1.3.2 艾可清组方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第二章 艾可清改善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艾可清对破骨细胞分化和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艾可清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3)乳香-没药功效成分KTDA与FSA配伍抗炎镇痛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化合物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炎症性疼痛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乳香没药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乳香-没药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
    第一节 乳香中KTDA的分离与鉴定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没药中FSA的分离与鉴定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LPS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优选KTDA与FSA分子配伍比例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KTDA与FSA及其配伍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节 KTDA与FSA及其配伍对LPS诱导BV2细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KTDA与FSA对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模型的活性评价
    第一节 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节 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KTDA与FSA抗炎镇痛分子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总结与创新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黄连解毒汤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1.1 抗炎作用
        1.2 抗氧化及神经元保护作用
        1.3 抗癌/肿瘤作用
        1.4 降压、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5 消化道黏膜保护作用
    2.溃疡性结肠炎
        2.1 UC的病因
        2.2 UC发病机理
        2.2.1 肠道菌群失调
        2.2.2 肠粘膜屏障损伤
        2.2.3 免疫功能失调
        2.3 UC的流行病学
        2.4 UC的临床表现
        2.5 UC的诊断
        2.6 中医对UC的研究
        2.7 UC严重程度的分类
    3.UC的治疗及其药物研究进展
        3.1 轻度至中度UC的治疗
        3.1.1 氨基水杨酸类
        3.1.2 糖皮质激素
        3.2 中度至重度UC的治疗
        3.2.1 免疫抑制剂
        3.2.2 生物制剂
        3.3 急性重度UC的治疗——结肠切除术
        3.4 中药复方治疗UC
        3.5 新型UC治疗药物
        3.5.1 益生菌
        3.5.2 益生元
        3.5.3 肠道菌群移植
    4.小结
第二章 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评价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材和试剂
    2.方法
        2.1 HLJDD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制备及药物治疗
        2.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4 样品采集及结肠眼观评分
        2.5 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血浆和结肠组织MPO活力检测
        2.7 血浆细胞因子及结肠组织抗氧化指标检测
        2.8 WB检测
        2.9 免疫荧光检测
        2.10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LJDD改善DSS诱导的小鼠UC
        3.2 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及评分
        3.3 HLJDD对急性UC小鼠血浆细胞因子的作用
        3.4 HLJDD对急性UC小鼠结肠氧化应激参数的影响
        3.5 HLJDD对 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3.6 HLJDD对 NRF2 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3.7 HLJDD对 UC小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UC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和试剂
    2.方法
        2.1 HLJDD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2.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4 样品采集和结肠眼观评分
        2.5 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
        2.7 结肠组织抗氧化参数检测
        2.8 粪便样品总DNA提取和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测序
        2.9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2.10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LJDD及其有效部位改善DSS诱导的小鼠UC
        3.2 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
        3.3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
        3.4 氧化应激参数检测
        3.5 HLJDD及其有效部位对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6 HLJDD及 HLJDD-NBA对 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3.7 HLJDD及 HLJDD-NBA对 UC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
        3.8 HLJDD主要活性成分与生理生化参数及肠道菌群关联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解毒汤及其有效部位治疗小鼠急性UC作用机制的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和试剂
    2.方法
        2.1 HLJDD及其正丁醇部位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
        2.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5 结肠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细胞因子检测
        2.7 血浆代谢组学样品预处理
        2.8 UPLC-Q/TOF-MS/MS检测
        2.9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多元统计分析
        2.10 差异代谢物的标准品验证
        2.11 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
        2.12 分子模拟对接分析
        2.13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LJDD及其有效部位改善UC小鼠临床症状
        3.2 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
        3.3 血液学检测
        3.4 细胞因子检测
        3.5 血浆代谢物轮廓分析
        3.6 血浆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7 部分差异代谢物的标准品验证
        3.8 代谢通路分析
        3.9 HLJDD中13个活性成分与靶标代谢通路关键酶的分子模拟对接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益母草与黄芪联合应用对大鼠ⅢA型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药品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药物制备
        1.2.2 分组与给药
        1.2.3 采用角叉菜胶腹腔注射方法建立ⅢA型前列腺炎大鼠模型
        1.2.4 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1.2.5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大鼠的一般状况及体重的情况
        1.3.2 各组大鼠的24h排尿量的比较
        1.3.3 各组大鼠骨盆区域机械痛阈值的比较
        1.3.4 各组大鼠前列腺、脾和胸腺脏器系数的比较
        1.3.5 各组大鼠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目和卵磷脂评分的比较
        1.3.6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及分级评分
        1.3.7 各组大鼠脾脏、胸腺的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1.3.8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和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1.3.9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比较
        1.3.10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Zn2+含量的测定
    1.4 讨论
        1.4.1 益母草、黄芪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的前期研究
        1.4.2 ⅢA型前列腺炎造模方法及给药方法的选择
        1.4.3 结果分析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ⅢA型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2.1 ⅢA型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
    2.2 ⅢA型前列腺炎的治疗
        2.2.1 ⅢA型前列腺炎的药物治疗
        2.2.2 ⅢA型前列腺炎的非药物治疗
    2.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绞股蓝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表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衰老的研究进展
        1.1.1 衰老理论学说的历史发展
        1.1.2 衰老的现代理论学说
        1.1.3 自由基氧化损伤和蛋白质羰基化学说
        1.1.4 人工衰老模型的建立
    1.2 中药的抗氧化作用
        1.2.1 中药抗衰老的发展
        1.2.2 绞股蓝的研究进展
        1.2.3 绞股蓝多糖的提取
    1.3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T-AOC、SOD、CAT和 GSH-Px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药品与仪器
        2.1.2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绞股蓝多糖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
        2.2.2 药物配置
        2.2.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2.4 组织处理及准备
        2.2.5 组织匀浆及试剂盒的测定
        2.2.6 统计学的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绞股蓝多糖对D-gal致衰老小鼠血清T-AOC活性的影响
        2.3.2 绞股蓝多糖对D-gal致衰老小鼠脑、肝SOD活性的影响
        2.3.3 绞股蓝多糖对D-gal致衰老小鼠肝GSH-Px活性的影响
        2.3.4 绞股蓝多糖对D-gal致衰老小鼠肝CAT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体内ROS、MDA、PCO和 HYP含量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分组与给药方法
        3.2.2 组织匀浆的制备及试剂盒的测定
        3.2.3 统计学的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脑和肝脏组织ROS含量的影响
        3.3.2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脑和肝脏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3.3.3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皮肤组织HYP含量的影响
        3.3.4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脑组织中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分组与给药方法
        4.2.2 小鼠体重的记录
        4.2.3 小鼠脏器指数的检测
        4.2.4 石蜡切片与HE染色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体重的影响
        4.3.2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3.3 GPP对 D-gal致衰老小鼠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7)双姜胃痛丸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2.2 小鼠UC模型的诱导
        2.3 小鼠一般情况及DAI评分观察
        2.4 组织样本采集
        2.5 结肠病理组织切片制作及评分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死亡情况
        3.2 UC诱导情况
        3.3 4种造模方式数据变异系数对比
        3.4 小鼠自我恢复情况观察
    4 本章讨论
第二章 双姜胃痛丸对小鼠UC的改善作用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2.2 小鼠UC模型建立
        2.3 小鼠一般情况及DAI评分观察
        2.4 血液及组织样本采集
        2.5 结肠病理组织切片制作及评分
        2.6 MPO活性检测
        2.7 体外实验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DSS诱导小鼠UC的干预作用
        3.2 对UC小鼠结肠组织中前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3 对腹腔巨噬细胞前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4 本章讨论
        4.1 对UC的改善作用
        4.2 对脏器的保护作用
        4.3 抗炎作用
第三章 双姜胃痛丸对小鼠UC PPARγ-Th17/Treg的影响及其机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2 UC模型建立
        2.3 小鼠一般情况及DAI评分观察
        2.4 血液及组织样本采集
        2.5 结肠病理组织切片制作及评分
        2.6 MPO活性检测
        2.7 淋巴细胞制备、培养及诱导分化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
        3.2 对Th0细胞分化的影响
        3.3 PPARγ阻断后对双姜胃痛丸抗UC作用的影响
        3.4 PPARγ阻断剂对双姜胃痛丸调节PPARγ-Th17/Treg的影响
    4 本章讨论
        4.1 对小鼠UC Th17/Treg平衡的影响
        4.2 对Th0细胞分化的影响
        4.3 PPARγ阻断剂对双姜胃痛丸抗UC作用的影响
        4.4 PPARγ阻断剂对双姜胃痛丸调节PPARγ-Th17/Treg的影响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3.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与中医药研究综述
        1 UC现代研究
        1.1 流行病学、病因及病机
        1.2 治疗
        2 中医药对UC的研究
        2.1 概述
        2.2 中医药对UC的治疗与研究
        参考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
        1.UC
        2.外治法治疗UC
        2.1 灌肠
        2.2 针灸
        2.3 穴位敷贴
        2.4 塌渍
        3.内治法治疗UC
        3.1 单味药及其活性部位/活性成分治疗UC
        3.2 中药复方治疗UC的研究
        3.3 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UC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法国医家腊味爱中医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药在法国的传播概况
    1.1 早期中医药在欧洲的传播
        1.1.1 17世纪及以前:中医药传播在欧洲的滥觞
        1.1.2 18至19世纪:法国中医药传播的第一次热潮
    1.2 近代以来中医药在法国的传播
        1.2.1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医药传播的短暂低谷
        1.2.2 20世纪至今:法国中医药传播的第二次热潮
    1.3 小结
第二章 腊味爱简介及其学术思想影响
    2.1 腊味爱生平简介
    2.2 腊味爱主要出版书籍简介
    2.3 腊味爱对西学中医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腊味爱中医学术思想概述
    3.1 腊味爱在中医翻译方面的研究
        3.1.1 甲骨文中医
        3.1.2 改进中医名词术语翻译
    3.2 腊味爱在中医理论方面的研究
        3.2.1 中医哲学理论
        3.2.2 古天文学在中医上的应用
    3.3 小结
第四章 腊味爱的中医哲学理论阐发
    4.1 阴阳五行理论
        4.1.1 对阴阳理论的阐发
        4.1.2 对阴阳五行理论的阐发
        4.1.3 阴阳五行理论在《周易》的应用
        4.1.4 腊味爱对于五行理论的思考
    4.2 三才理论
        4.2.1 对三才模型的阐发
        4.2.2 生理功能三才模式的基本描述
        4.2.3 三才的相互作用
    4.3 甲骨文中医在中医哲学理论解读中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腊味爱中医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
    5.1 疾病的发生
        5.1.1 个体及外来因素与发病
        5.1.2 三才模式与发病
        5.1.3 潜在的发病风险
        5.1.4 腊味爱对于偶然性发病的思考
    5.2 疾病的诊断
        5.2.1 腊味爱对于中医诊断思维的思考
        5.2.2 中医脉诊
        5.2.3 症状分类诊断
        5.2.4 《周易》的卦在中医诊断的应用
    5.3 疾病治疗
        5.3.1 治疗原则
        5.3.2 开放意识治疗
        5.3.3 生理结构摄入治疗
        5.3.4 针灸治疗
        5.3.5 治疗过程中的医患意图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从腊味爱看传统中医理论在西方的传播与教育
    6.1 腊味爱中医学术思想的特点
        6.1.1 重视对传统中医哲学理论的阐释
        6.1.2 对西方现代医学理论进行批评
    6.2 传统派西学中医在西方社会独具生命力
        6.2.1 腊味爱对于传统中医理论传播的贡献
        6.2.2 传统派西学中医的兴起
    6.3 腊味爱对西方中医教育的启发
    6.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西学中医医家腊味爱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简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和生理作用
        2.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3.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
        4.中医非药物手段调节肠道菌群
        5.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肠轴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肺-肠轴
        2.肺-肠轴与肠道菌群
        3.肺-肠轴与肺脏疾病的关系
        4.肺-肠轴引起肺炎的机制
        5.基于肺-肠轴治疗肺炎
        6.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研究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肠道免疫及其干预肺炎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研究银莱汤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结论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熊胆粉对不同时期SD大鼠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肝癌的发生及防治
        1.1 肝癌
        1.2 肝癌的发病病因及机制
        1.3 肝癌的诊断方法
        1.4 肝癌的治疗方法
    2 肝癌模型建立
    3 熊胆粉及药理作用
        3.1 熊胆粉
        3.2 熊胆粉的抗肿瘤作用
        3.3 熊胆粉的其他药理作用
第2章 引言
第3章 熊胆粉对大鼠早期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体重、肝重量及临床状态
        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2.4 免疫组织学检查
        2.5 分子生物学检查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体重、肝重量及临床状态
        3.2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3.3 免疫组织学检查结果
        3.4 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4章 SD大鼠中晚期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的筛选
    1 建立模型方法
        1.1 第一种方法
        1.2 第二种方法
        1.3 第三种方法
    2 数据分析
    3 不同制造模型方法的效果与讨论
        3.1 临床状态、体重及脏器重量的比较
        3.2 生存率的比较
        3.3 眼观变化的比较
        3.4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比较
    4 讨论
    5 小结
第5章 熊胆粉对大鼠中晚期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体重、脏器重量及临床状态
        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2.4 免疫组织学检查
        2.5 分子生物学检查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体重、肝重量及临床状态
        3.2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3.3 免疫组织学检查结果
        3.4 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6章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四、在欧洲应用中药出现脏器损伤的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彭璐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2]艾可清颗粒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改善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志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乳香-没药功效成分KTDA与FSA配伍抗炎镇痛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D]. 赵子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黄连解毒汤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袁子文.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益母草与黄芪联合应用对大鼠ⅢA型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樊闯.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绞股蓝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抗氧化能力的研究[D]. 张润祥. 广西大学, 2020(02)
  • [7]双姜胃痛丸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郭雪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8]法国医家腊味爱中医学术思想研究[D]. 谢羽璐.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D]. 黄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熊胆粉对不同时期SD大鼠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D]. 张梅. 西南大学, 2020(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