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电磁波谱法在滇东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高精度电磁频谱法在滇东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罗玉钦,田有,刘洋,鹿琪,陈常乐,刘财[1](2021)在《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对资源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在采资源正在枯竭,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家对陆地盲区、深地和深海的资源勘探极为重视,同时未来勘探对象更为隐蔽、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勘探与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勘查技术中最有效准确的预测方法之一,为满足勘探任务的需求,近年来地球物理勘探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仪器研发和数据处理解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详细阐述我国的金属矿、煤矿、油气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归纳了相应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新进展,对深地资源的勘探开发进行了展望,为资源与能源开发提供参考.

杨云见[2](2020)在《瞬变电磁数据频率域三维反演和空间约束反演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瞬变电磁法三维正反演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业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瞬变电磁场时域正反演问题复杂、计算量大,三维正演精度、效率受限,反演存在收敛慢、效率低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仍聚焦在高效、能用于实际数据反演解释的三维反演及成像方法上。鉴于频率域电磁法三维反演相对成熟并且便于并行计算,将瞬变电磁数据转换到频域(时频转换),在频域内进行三维反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维反演是当前瞬变电磁实际数据反演的主要方法,但在工程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一维反演剖面横向连续性差的问题突出;对于非中心回线装置,仍存在反演效率低的问题。因此,一维反演的改进仍是当前技术条件下必要的研究。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开展基于时频转换的瞬变电磁数据三维反演及快速的空间约束反演方法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实现了基于频-时转换的高精度回线源瞬变电磁三维正演算法。针对瞬变电磁数据频域三维反演研究的目的,从提高计算精度及效率上对基于频-时转换的回线源瞬变电磁三维正演算法进行了研究。为克服源的奇异性及保持数值计算的稳定性,采用异常场三维正演算法。基于电偶极子电磁场“电流项”与“接地项”的分解,得到便于精确计算、简洁的回线源背景场计算公式。引入“Flow Through”思想,实现背景场及频-时转换的快速计算。以双旋度异常电场微分方程作为控制方程,采用矢量有限元求解异常场。采用了Jacobian与SSOR复合预条件的BICGSTAB(l)法求解正演方程;对于多源正演方程的求解,则采用方程求解器直接分解以高效地求解。与前人计算结果、1D解析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三维正演方法正确,并且精度高。基于模型正演,分析了地面及地下的瞬变电磁异常特征,可为瞬变电磁勘探设计及资料解释提供参考。(2)有效地实现了瞬变电磁二次场数据的频域率三维反演。实现了一种精确、稳定的时频转换方法,将正弦变换的数字滤波系数写成矩阵形式,基于频谱光滑的特点,采用光滑约束的最小二乘法将瞬变电磁二次场数据精确地转换为频域虚分量,并可将时域噪声稳定地转换到频域,进而在频率域内求解瞬变电磁数据的三维反演问题。选取了收敛速度快、占内存小的有限内存拟牛顿法(L-BFGS)用于三维反演目标函数极小的求解,采用重启更新正则化因子的策略以使反演迭代“充分正则化”,并采用拟正演的方法高效地求取单源及多源目标函数的梯度。正演合成数据测试表明本文的三维反演方法效率较高,能够有效地恢复模型。实际数据测试显示该三维反演方法效率较高、迭代稳定、收敛效果好、反演结果合理,值得进一步地进行实用化研究。在三维反演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模型正演数据,深入分析了多源多覆盖的反演效果,相比单源单覆盖,其反演效果提高明显,该方法是提升瞬变电磁勘探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3)实现了一种叠加圆回线等效的瞬变电磁一维快速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适应于一般测网相邻点约束的空间约束反演方法。借鉴圆回线等效矩形中心回线的方法,实现了一种叠加圆回线等效的快速计算方法,大幅地提高了偏移回线、大定源回线等装置的一维正演速度;在此基础上,将横向约束的原理引入地面二维、三维测网瞬变电磁数据的反演,针对一般三维测网并不严格规则的特点,构造了距离加权相邻点约束的空间约束反演方法。采用高斯-牛顿法求取反演目标函数的极小,并用半解析的方法高效地求取雅可比矩阵。该方法用于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由于空间约束反演为多方向的横向约束一维反演,该方法更适合于层状电性特征明显的地区。

方熠,朱莹,王晓明[3](2018)在《能源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应用进展及趋势——以《工程地球物理学报》近年文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以《工程地球物理学报》近年发表的能源地球物理论文为例,梳理分析了地震采集技术、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技术、重磁电勘探技术以及测井技术在能源勘探、评价、预测方面的创新与应用,对大量方法、技术创新和应用实例及其效果进行了述评。对能源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未来创新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阐述了对《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办刊及选题策划的启示。

覃思[4](2016)在《煤矿井下随采地震技术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超前查明煤矿采掘前方地质构造是实现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的前提。然而,常规以炸药为震源的煤矿井下地震勘探,其施工安全与效率难以得到保证。煤矿井下随采地震勘探技术,以采煤机或掘进机为震源,实际探测时无需炸药、打孔与停产,具有随掘随探的独特优势,有望开辟煤矿井下地质构造超前探测的全新模式。在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可控震源、夯机震源、随钻地震的钻头震源、隧道盾构机震源等四种长时延地震勘探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长时延震源地震信号的特点,提出了采煤机、掘进机作为地震震源具备可行性;分析了煤层内直达围岩纵波、直达围岩横波、槽波的形成过程,提出了随采地震信号的最佳接收方式;围绕随采地震数据的处理,重点研究了随采信号的预处理方法、随采震源地震信号提取方法,特别是频域内数据反褶积干涉的算法;开发了槽波的去频散和波列压缩的程序,为工作面随采地震CT速度成像提供了条件。典型工程试验的结果初步验证了随采地震勘探技术的可行性,并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论文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从随采地震数据中分离出了直达围岩纵横波与槽波,且成功辨识出了来自巷道的反射波,证明随采震源可以替代放炮震源;2)提出了随采地震数据频散波列压缩的方法,提高了原来淹没在频散中反射波的信噪比,为利用随采记录进行工作面CT成像奠定了基础;3)提出了利用槽波频散去除效果预测煤层厚度变化的方法,此法对煤层厚度超过10%的变化就能有灵敏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以煤矿井下采掘机械为震源的随采地震勘探有其独特的技术潜力,能够取代炸药震源实现下随采随探的动态超前跟踪探测,有望成为今后煤矿井下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王永刚[5](2015)在《集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铸就油气物探一流平台——2014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文中指出2014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共出版6期正刊(161篇)、1期增刊(42篇),合计发表论文203篇。本文对6期正刊按地震数据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地震反演与综合分析研究、偏移成像、地震正演模拟、地震地质、岩石物理、综述和非地震等9大类分别进行评述。本年度论文总体呈现中青年、高学历作者占据多数,作者所属单位范围不断扩展,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基金或项目资助的论文显着增加,出版周期稳定在1618个月等特点。2014年该刊所发表文章客观全面展示了中国油气物探领域科研生产的最新成果,发表论文的质量较高,内容普遍具有创意,基本铸就了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一流平台。最后,笔者针对该刊的现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谈顺佳[6](2015)在《祁连山木里盆地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响应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甲烷气体分子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结晶状固体物质,其外貌像冰,点火可以燃烧,俗称―可燃冰‖。国外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了很多成果。而国内起步较晚,多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水合物的地质控制作用、成藏模式、物性特征等研究,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针对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缺乏。本文在地质构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祁连山木里盆地研究区的冻土带厚度研究、测井资料分析及反射地震资料处理分析等,确立了分析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物性特征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等地球物理方法。结合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断裂发育体系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储藏类型(本区是裂隙型为主,孔隙型为辅),对反射地震资料的属性分析、道积分反演以及AVO预测等特殊处理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内断裂发育,裂隙、裂缝发育,可以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运移通道及贮存空间等。(2)通过长期测温资料和高精度电磁频谱资料分析对比认为,研究区的冻土层在80m-130m之间,有利于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并具备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即温度在0℃以下,压力在2Mp-6Mp之间。(3)根据对已知井的测井资料常规物性分析和反射地震资料属性分析、特殊处理等,得出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层段的物性特征为:低密度、高电阻率、中低速度(相对围岩)、自然伽马值相对有所降低等。地震响应特征为:中、低频率,中、弱振幅且杂乱无章,能量偏低等。(4)对于在祁连山高原地区进行反射地震采集和处理的方面,采用小道距,小炮距,高覆盖系统,对资料成像效果具有优势;在静校正方面,准确的初至拾取,优化静校正量,特殊的剩余静校正处理方法,对提高资料质量很有帮助。(5)通过AVO反演和AVO预测及频率分析,有效检测烃类异常,圈定出了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异常范围;结合构造的控制作用,为钻探部署提供了有利的证据。综合说明,反射地震勘探是一种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有效方法。

陈进超[7](2012)在《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勘探方法在常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煤层气的勘探中,地震勘探也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勘探实践证明,在地震勘探条件较差的地区,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而且大面积的地震勘探,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成本极高,与煤层气的经济勘探与开发不相适应。非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种类多样,并且各具优势,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力、磁法、电法以及电磁法等,勘探成本低廉,容易形成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综合勘探的技术优势,开展煤层气非地震勘探技术试验,实现煤层气的经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煤层气经济勘探和评价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的支持下,专门开展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勘探方法技术及其组合,实现煤层气富集区经济预测与评价。本文主要是开展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方法技术的探索性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期获得比较全面、系统性的认识。首先,对前人关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相关地质理论和勘探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为开展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机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地质理论基础。根据煤层气藏的定义,总结了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的显着差异,煤层气生成,运移、富集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煤层气富集的多种因素;分析了区域构造、局部构造及地下水及其动力条件与煤层气富集之间的密切关系,总结了导致煤层气富集与贫化的地质结构模型。其次,根据煤层气运移、渗漏一般规律与特点,开展了煤层气非地震勘探技术机理与探测模式研究。详细分析了煤层气的渗漏特点,分析了渗漏过程中在上覆地层中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总结了煤层气藏上覆地层中特殊次生矿物形成过程,及其在上覆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结合煤层气藏的自身特点,对常规油气藏地电化学“烟囱效应”模型进行修正,获得了煤层气藏地电化学探测结构模型;根据地面高精度磁测和激发极化的方法原理,以及煤层气藏上覆地层中特殊次生矿物的特性,提出采用地面高精度磁测和激发极化相结合方法,通过探测煤层气富集区上覆地层中的特殊次生矿物引起的物探异常分布,间接开展煤层气富集区的勘探模式;根据获得的地电化学探测结构模型,详细分析了在煤层气藏上方可能形成的磁异常和激发极化异常特征,提出了异常处理与解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根据影响煤层气富集相关的区域和局部构造,地下水的分布及其动力学特征出发,提出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MagnetoTellurics,CSAMT)进行煤层气有利富集区的勘探,并提出了几个典型CSAMT法勘探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提出通过探测地下水、构造等煤层气富集与逸散的外部条件,间接探测或推断煤层气的有利富集区;特别指出,在煤层气CSAMT探测中不仅要重视气藏的构造因素,也应重视地下水的分布因素,这是与采用CSAMT进行常规油气藏勘探的不同之处。然后,根据煤层气勘探资料处理解释需要,针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开展正演数值模拟与数据处理解释方法研究。针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根据复杂地电结构模型特点和二维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需要,提出并实现了复杂计算区域非结构化三角网格自适应剖分方法;针对点源二维地电问题,利用有限单元法实现了带地形时间域激发极化2.5维正演模拟和反演方法研究;利用电位互换原理和电位线性叠加法分别实现快速正演和反演中偏导数的计算,有效提高了计算速度;根据提出的煤层气藏地电化学探测结构模型,开展激发极化异常特征研究,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视极化率参数基本不受地形影响。在偶极源一维CSAMT正演的基础上,利用电磁场叠加原理,完成了双极源CSAMT正演模拟和反演研究;详细比较了偶极源与双极源CSAMT视电阻率曲线特点;为提高反演的效率和精度,采用约束-优化地电参数作为初始模型,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双极源一维CSAMT的反演,采用有限单元法完成了线源二维CSAMT正演模拟,为进一步开展二维反演奠定了基础。第四,开展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试验,总结勘探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效果。选择山西和顺煤层气勘探区,开展了综合物探技术试验。勘探试验证明,地面高精度磁测弱负异常“亮点”集中分布区与煤层气有利富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大面积的视极化率平面异常区与煤层气有利富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不同地质条件表现相同,而视电阻率异常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有不同表现;“烟囱效应”在地面产生的面积性异常位置会受到局部开放性断裂和陷落柱影响;视极化率测深结果能较好地展示“烟囱效应”在地层中的垂向分布,结合极化率异常垂向分布特征,能较好推断面积性高极化异常与深部煤层气藏的对应关系;电阻率测深能较好反映地下含水层的位置及分布,但勘探深度和分辨率受较浅部低阻层影响较大;CSAMT方法能很好地给出地下深部电性结构分布,结合钻井和测井获得的地层电性特征,可较好推断地下地层展布特征,推断结果与已知地震剖面吻合良好;研究表明,可以根据剖面的电性分布特征推测地层含水及富水分布区,以及断裂、褶皱发育部位,推测煤层气相对富集区,也可以为煤层气排采井位的布设提供参考依据。最后,根据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试验效果,总结并提出了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模式。以地面高精度磁测为先导,利用区域磁异常获得区块大致构造分区,利用局部异常的正负弱磁异常集中区圈定大致有利区范围;以CSAMT长剖面测量验证和控制区块地层的宏观展布格局,以及地下水的整体分布特点,划分有利富集区段;在有利富集区段采用三维或拟三维CSAMT测量,获得地层平面展布特点和局部构造分布,推断煤层气有利富集范围;在有利富集范围内,以极化率面积测量确定高极化异常部位,辅以极化率测深,修正平面异常,综合三种方法的共同异常部位推测圈定煤层气有利富集部位;实现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多角度综合探测。通过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试验研究,认为非地震方法在分辨率方面虽然与地震无法媲美,但可以利用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的优势,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煤层气相对富集区的特征,由于非地震勘探具有成本优势,可实现煤层气富集区经济勘探与快速评价。或为地震精细勘探提供有利目标区,也可以作为煤层气地震勘探方法的有效补充和参考。

李百寿,秦其明,蒋洪波,叶霞,崔容菠,张泽勋,王清培,陈超[8](2010)在《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仪具有便携易用、野外布线简单、受地形影响小并且对低阻体、高阻体均有反映的特点,因此在能源勘探、资源勘察和地质构造探测中展现出良好的性能与开发潜力,接收来自地下深部的天然源超低频电磁信号的勘探技术,已成为国内外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文中首先介绍了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技术最近几年的野外试验情况及超低频磁场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水平,认为目前BD-6型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仪无论在频谱分辨率、信噪比,还是在探测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其次,分析了场源效应、频深转换公式、分辨率因素对数据采集、处理过程的影响;提出场源效应导致的随机噪声可以通过多次采集数据叠加平均方法加以降低,利用已知地质和钻井资料修正后的频深转换公式更适用于某种勘探目标(煤层气、地下水等)和某个地区探测数据的解释;采用适当的线性(谱分析法)和非线性(分数维法)分析方法,可以为探测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途径。

李辛子,郭全仕[9](2008)在《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根据煤矿区瓦斯和地面区域煤层气开发实践的调研资料,从4个方面评述了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成果:①煤层气岩石物理,包括煤密度与煤化作用的关系、煤层气对煤岩力学特性的影响、含气煤层电性参数特征、含气煤层的电磁辐射等;②煤层气测井技术,包括含气煤层的测井响应、煤层含气性测井解释、测井对煤层气可采性的描述等;③煤层气地震技术,包括煤层地震波特征、AVO技术、叠后地震属性技术等;④其他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包括非震勘探技术、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等。研究表明,形成针对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情况的地球物理技术系列是主要研究趋势。

文国军[10](2008)在《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与水力纠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石油、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作为经济环保型的煤层气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缓解油气、煤炭资源的紧缺现状,还有利于全面安全地进行煤炭开采,同时,减少瓦斯排放时对大气的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都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以加强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企业参与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或者直接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可以说,目前世界煤层气的开发与研究正如火如荼,其开发与利用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出现了如水平定向钻进及羽状水平孔钻进技术、水力压裂技术、多元气体驱替技术、随钻判断煤层气等煤层气增产技术,并在进一步投资研究各种新的开发和利用技术。我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成果(2005年)显示全国煤层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1×1012m3,其中可采资源量为10.87×1012m3。但是,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煤层气开发起步较晚,国家及各大煤田对煤层气开发利用的认识不够统一。因此,相关技术不成熟,思路也不够准确,致使多年来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即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目前,能源需求、煤矿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迫切需要加快煤层气开发,我国政府和煤矿(尤其是高瓦斯煤矿)都越来越重视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出现了一系列利好消息。例如,全国煤层气“十一五”发展规划已颁布实施,国务院出台文件进一步规范煤层气产业的发展,煤层气科技发展对煤层气产业的支撑作业逐步增强,设立了煤层气重大研究专项资金支持煤层气科技的研究(包括国家“863”、“973”项目都有专项)等。这为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促使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已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宁武盆地、沙尔湖地区、准噶尔盆地、二连盆地等地建立了煤层气开发示范基地,其中位于沁水盆地的蓝焰煤层气集团更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煤层气开发示范点。本文所研究的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与水力纠偏技术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利用近水平孔及其分支孔进行煤矿井下煤层气的开发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开采效果,但其相关的理论、技术、设备都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提高煤层气的抽采利用率,达到国家的瓦斯抽放标准,确保煤炭的安全开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煤层内的煤层气的详细分布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全面掌握煤层各处的煤层气富集程度,为煤层气的钻采和煤炭的安全开采方案提供最可靠的原始数据。同时,也符合国家对于要求掌握煤层内每50米处的煤层气资料的政策。因此,作者所在科研团队在2005年准备申报2006年度国家“863”项目时,就提出了进行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技术的研究,并对其作了大量的调研,以沁水盆地为对象,申报了题为“晋城煤层气探测与增产技术”(20060106Z2005)的项目。由于在煤层中钻进上百米或者千米的近水平钻孔是必然会发生钻孔偏斜的,有时甚至出现钻孔交叉的情况,使得有些区域进行了重复抽放,而有些区域未得到抽放,极大地影响了煤层气的抽采率,导致对煤层气抽采程度的误判,给煤炭的开采留下了安全隐患;同时,明显不利于煤层气的原位探测。因此,如何保证近水平钻孔钻进的质量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作者在分析了现有煤矿井下定向钻进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煤岩本身性质,依据产生钻孔偏斜的地质因素和力学条件,结合水力定向射流碎岩机理和非开挖斜面钻头导向钻进的原理,提出了更经济适用的水力纠偏方案来保证近水平钻孔符合煤层气水平抽放孔的设计要求。为了能在此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作者于2005年申报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煤田近水平孔钻进水力纠偏技术研究”(CUGQNL0620);在取得了一些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之后,于2007年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煤田近水平孔钻进偏斜机理分析与水力纠偏理论研究”(40702025)以作进一步的研究。这两项技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都是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的关键技术和新的研究方向。几年以来,作者及其所在科研团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开展这两项技术的研究。综合多学科理论与技术提出了煤层气近水平钻进原位探测技术与水力纠偏技术两种技术的总体方案,主要结合煤田地质、钻探工艺、机械设计与制造、传感器技术、检测技术、电子电路、计算机编程、水平定向钻进、流体力学、射流技术等理论与技术,采用理论研究、实物制作、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手段开展具体工作。煤层气原位探测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水力封隔器、检测与取样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定制了符合水力密封的硅胶胶囊,创新地设计加工了单通道双向阀用于水力封隔器的二级压力密封与解封,设计加工了水力封隔器和检测取样仓体;利用A/D采集卡为其制作了压力采集系统,编写了上位机Windows可视化程序供室内压力测试试验使用;优选了压力传感器、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微处理器芯片及相关电子元器件,精心设计了相关电路和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改装了微型电磁阀用于间接控制真空取气瓶的开启和关闭;同时,编制了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上下位机程序,可通过Windows可视化计算机程序以数表和图形(曲线)方式显示采集数据。在水力纠偏技术方案实施过程中,在分析煤层近水平孔钻进的偏斜机理和水力定向射流破碎煤岩机理的基础上,对定向射流钻具的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设计,设计出了专门的水力定向射流钻具,并申报了发明专利,并根据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原理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在试验过程中,对水力封隔器的密封胶囊、密封压力、解封压力、保压时间以及水力压力测控等进行了反复的室内试验,对检测与取样微处理器系统也进行了多次的数据采集和提取的室内测试;在现场试验中,将二者完全结合起来,取得了理想的试验效果。对水力纠偏水力定向射流的喷嘴设计的选型和射流效果进行了验证;在工程应用试验中,对水力定向射流技术用于实际水平孔定向钻进的效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水力定向射流纠偏的试验数据及满意的工程应用纠偏效果。试验的结果反映出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与水力纠偏技术均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都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论文的撰写主要围绕上述实际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展开,对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与水力纠偏技术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全文共分六章,每章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分析了国内外煤层气的钻采现状、煤层气的探测现状、煤层气水平定向钻进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即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与水力纠偏技术研究;分别介绍了本文主要研究的三项关键技术,即孔底原位水力密封、原位探测与气样采取、水力纠偏,提出了各项关键研究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具体研究内容。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原位探测与气样采取技术与装置(即原位探测仪)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在综合考虑多种密封方案之后,确定了能真正实现原位探测目的的孔底密封技术,即钻孔孔底水力密封技术。选择并定制了性能优越的硅胶密封胶囊,根据单通道实现密封和解封的特点,设计了二级水力单通道双向阀,并从理论计算和试验两方面进行二级水压力的确定,同时建立了水压损失的数字计算模型并利用windows可视化编程软件编写了可视化计算程序,对孔口压力的测控进行了设计;在分析压力、浓度、温度检测原理的基础上,优选了煤层气压力、甲烷浓度、温度等检测参数的传感器,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伺服电路、时序控制电路、电量检测电路、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电磁阀控制电路等,分别编写了上下位机程序,并根据检测系统的需要设计了密封的检测仓与取气仓;在确定采用电磁阀+真空集气瓶进行煤层气原生气样采取的方案之后,设计了真空集气瓶、电磁阀接头及抽真空接头等,并确定了该取气方案的使用方法。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水力纠偏技术的具体研究过程。在分析了近水平钻孔偏斜机理和水力定向射流碎岩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力学理论,研究了水力定向射流钻具的关键部位——喷嘴的直径计算方法,确定了水力定向射流钻具的定向原理并为其设计了具体的结构,说明了其拆装等使用方法。最后在分析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锥形喷嘴串联自激振荡脉冲定向射流钻具。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原位探测技术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的过程。对水力封隔器的密封胶囊、密封压力、解封压力、保压时间等进行了反复的室内试验,并取得了这些测试参数的最佳值;利用压力传感器、A/D采集卡、计算机等进行了水压的准确测控试验;利用煤气作为甲烷浓度气源、空调风口和取暖器作为压力和浓度的检测源对检测与取样微处理器系统进行了多次数据采集和提取的室内可靠性测试;同时深入煤田现场进行了现场煤层气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试验,并取得了理想的试验数据和效果。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水力纠偏技术的室内试验和工程应用试验的过程。室内试验中,主要对水力定向射流的喷嘴设计选型和效果进行了验证试验;在工程应用试验中,将水力定向射流纠偏技术用于了实际水平孔定向钻进工程中,取得了满意的工程应用纠偏效果,获得了相关的纠偏试验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总结部分。主要介绍了经过本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和主要创新点,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思路,最后对我国煤层气产业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进行了乐观的展望。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面向煤层气产业化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际的科研工作,涉及到的学科理论、技术、知识点等繁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理论和试验研究的结果都反映出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但由于所研究的技术都是创新型技术,国内外基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且受现场试验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相关内容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高精度电磁频谱法在滇东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精度电磁频谱法在滇东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资源能源勘探现状
    1.1 金属矿产勘探
        1.1.1 电 法
        1.1.2 重力法
        1.1.3 磁 法
        1.1.4 地震法
    1.2 煤炭勘探
        1.2.1 地震法
        1.2.2 电 法
        1.2.3 难点及发展趋势
    1.3 油气藏勘探
        1.3.1 非震技术
        1.3.2 地震技术
    1.4 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
        1.4.1 页岩气
        1.4.2 天然气水合物
        1.4.3 致密砂岩气
        1.4.4 煤层气与油砂
2 总结与展望
    2.1 仪器设备自主化
    2.2 环境安全问题
    2.3 资源勘探难度增加
    2.4 多学科、多方法联合勘探
    2.5 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在即

(2)瞬变电磁数据频率域三维反演和空间约束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应用与研究现状
        1.2.1 TEM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2.2 TEM二、三维正演发展与研究现状
        1.2.3 TEM二、三维反演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回线源瞬变电磁三维正演
    2.1 回线源激发半空间背景场的快速计算
        2.1.1 水平回线源激发半空间背景电磁场
        2.1.2 背景场的快速数字滤波计算
    2.2 异常场微分方程
    2.3 单回线源异常场矢量有限元法求解
        2.3.1 区域离散
        2.3.2 插值基函数
        2.3.3 单元分析
        2.3.4 总刚度矩阵的组装
    2.4 多回线源异常场矢量有限元求解
    2.5 三维正演方程组的求解
    2.6 阶跃时域瞬变响应的求解
        2.6.1 频-时变换求解阶跃瞬变响应
        2.6.2 频-时变换的快速数字滤波计算
    2.7 三维正演方法验证
    2.8 目标体的三维响应特征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频转换的瞬变电磁数据三维反演
    3.1 基于数字滤波的时频转换方法
        3.1.1 时频转换方法
        3.1.2 时频转换方法验证与分析
        3.1.3 时频转换的噪声传递分析
    3.2 最优化反演方法(L-BFGS)的选择
    3.3 单源、多源三维反演目标函数及L-BFGS改进
    3.4 三维反演目标函数梯度的求取
        3.4.1 单源反演目标函数梯度的求取
        3.4.2 多源反演目标函数梯度的求取
    3.5 三维反演流程图
    3.6 模型合成数据三维反演效果分析
        3.6.1 单源合成数据反演分析
        3.6.2 多源多覆盖合成数据反演分析
        3.6.3 多源多覆盖反演与单源单覆盖反演目标函数梯度的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叠加圆回线等效的空间约束反演
    4.1 水平回线源激发层状大地的瞬变响应
    4.2 基于叠加圆回线等效的瞬变电磁快速一维正演
        4.2.1 叠加圆回线等效的快速计算方法
        4.2.2 叠加圆回线等效方法的效果验证
    4.3 距离加权相邻点约束的空间约束反演
        4.3.1 横向约束反演
        4.3.2 空间约束反演
    4.4 正演函数相对于模型偏导数的计算
    4.5 横向约束及空间约束反演模型试算
        4.5.1 横向约束反演模型试算
        4.5.2 空间约束反演模型试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数据反演效果分析
    5.1 基于叠加圆回线等效的横向约束反演在某地表层调查中的应用效果
        5.1.1 基于叠加圆回线等效快速计算的偏移回线装置选择
        5.1.2 横向约束反演
        5.1.3 瞬变电磁表层调查的应用效果
    5.2 空间约束反演在中东某采油区浅层结构调查中的应用效果
    5.3 基于时频转换的实测数据三维反演测试及效果分析
        5.3.1 实测数据的时频转换
        5.3.2 基于时频转换的三维反演及效果分析
    5.4 三维反演与空间约束反演效果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能源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应用进展及趋势——以《工程地球物理学报》近年文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与应用
    2.1 海上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2.2 陆上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3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与应用
    3.1 数据预处理技术与应用
    3.2 提高信噪比技术与应用
    3.3 信号分析与校正技术与应用
4 速度建模与偏移成像技术
    4.1 速度分析与建模技术与应用
    4.2 偏移成像技术与应用
    4.3 频率域正演方法
5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与应用
    5.1 构造解释技术与应用
    5.2 属性提取与分析技术应用
    5.3 储层预测技术与应用
6 重磁电勘探技术与应用
    6.1 电磁法技术与应用
    6.2 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
    6.3 高精度磁测技术与应用
    6.4 综合物探技术与应用
    6.5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应用
7 测井技术与应用
    7.1 岩石物性测井识别技术与应用
    7.2 油气藏测井识别技术与应用
    7.3 测井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
8 趋势与启示

(4)煤矿井下随采地震技术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长时延地震勘探震源分析
    2.1 基于变频扫描的可控震源(Vibroseis)
    2.2 基于脉冲序列编码的夯机震源(Mini-Sosie)
    2.3 随钻地震的钻头震源
    2.4 隧道盾构机震源
    2.5 小结
3 随采地震震源信号特征
    3.1 综采系统的构成
        3.1.1 采煤机
        3.1.2 可弯曲刮板输送机
        3.1.3 自移液压支架
    3.2 采煤机震源的信号特征
        3.2.1 采煤机结构及工作参数
        3.2.2 采煤机震源信号的特征
    3.3 综掘系统的构成
        3.3.1 综掘机
        3.3.2 皮带运输机
    3.4 掘进机震源的信号特征
        3.4.1 掘进机结构及工作参数
        3.4.2 掘进机震源信号的特征
    3.5 小结
4 地震信号在煤层中的传播特点
    4.1 Zoeppritz方程的推导
        4.1.1 各种波的平面波表达式
        4.1.2 位移连续条件及位移连续方程
        4.1.3 应力连续条件及应力连续方程
        4.1.4 Zoeppritz方程的导出
    4.2 超临界入射时的波
        4.2.1 超临界入射时Zoeppritz方程的计算
        4.2.2 超临界入射时波场的物理地震学解释
        4.2.3 界面滑行纵横波与折射纵横波的产生
    4.3 煤层内三大震波成因解析及槽波分类
    4.4 煤层槽波的传播特征
        4.4.1 煤厚对槽波频率的滤波作用
        4.4.2 选择性接收随采信号中的不同波组
    4.5 小结
5 随采地震数据的采集
    5.1 数据采集设备
        5.1.1 YTZ3型矿井防爆地震仪
        5.1.2 检波器与锚杆的对接装置
    5.2 检波器布置方式
        5.2.1 巷道不同位置上接收信号的差异
        5.2.2 三分量接收信号的差异
        5.2.3 参考道与震源的距离对成像结果的影响
    5.3 检波器接收效果分析
        5.3.1 充气式检波器接收效果
        5.3.2 锚杆上接收信号的效果
        5.3.3 悬杆上接收信号的效果
6 随采地震数据的处理
    6.1 随采地震信号的预处理
        6.1.1 数据段的选择准则
        6.1.2 井下随采数据去噪
        6.1.3 数据去周期性
    6.2 随采地震信号的提取方法
        6.2.1 相关法的原理及实现
        6.2.2 反褶积地震干涉原理及实现
        6.2.3 互相干地震干涉原理及实现
        6.2.4 相关/干涉剖面与炸药震源记录的对比
    6.3 随采地震数据的分析方法
        6.3.1 频谱分析及滤波
        6.3.2 频散曲线分析
        6.3.3 槽波频散波列压缩
        6.3.4 能量衰减系数成像
        6.3.5 工作面CT速度成像
    6.4 小结
7 随采地震勘探的试验研究
    7.1 井-地透射的随采地震试验
        7.1.1 地质背景及观测系统
        7.1.2 实际数据处理
        7.1.3 与炸药震源的对比
        7.1.4 小结
    7.2 陷落柱的随采地震探测试验
        7.2.1 地质背景及观测系统
        7.2.2 实际数据处理
        7.2.3 与炸药震源的对比
        7.2.4 小结
    7.3 空巷道的随掘地震探测试验
        7.3.1 地质背景及观测系统
        7.3.2 实际数据处理
        7.3.3 小结
    7.4 断层的随掘地震超前探测试验
        7.4.1 地质背景及观测系统
        7.4.2 实际数据处理
        7.4.3 小结
    7.5 随采数据波列频散的压制试验
        7.5.1 地质背景及观测系统
        7.5.2 数据采集与处理
        7.5.3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集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铸就油气物探一流平台——2014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2014年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概况
2论文评述
    2.1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2.1.1激发震源
        2.1.2接收电缆
        2.1.3采集工艺
        2.1.4采集方法分析
    2.2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
        2.2.1提高信噪比的处理方法
        2.2.2提高分辨率的处理方法
        2.2.3提高保真度的处理方法
        2.2.4目标处理方法
        2.2.5特殊处理方法
    2.3地震反演与综合分析研究
        2.3.1裂缝型储层预测技术
        2.3.2油气或流体识别技术
        2.3.3岩相或岩性体识别技术
        2.3.4储层参数反演技术
        2.3.5地震属性应用
        2.3.6反演算法研究
        2.3.7综合分析研究
    2.4偏移成像
        2.4.1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2.4.2正则化方法
        2.4.3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2.5地震正演模拟
        2.5.1复杂介质正演模拟
        2.5.2边界条件
        2.5.3射线追踪法
        2.5.4波动方程法
    2.6地震地质
        2.6.1地震沉积学研究
        2.6.2沉积相分析
        2.6.3烃类物质富集规律研究
    2.7岩石物理
        2.7.1测定测试及其分析
        2.7.2虚拟岩石物理
        2.7.3地震物理模拟
    2.8综述
    2.9非地震
        2.9.1井间与井海电磁法
        2.9.2大地电磁法及其应用
        2.9.3重力法
3结束语

(6)祁连山木里盆地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响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创新点
    1.5 完成的工作量
2 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概述
    2.1 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
    2.2 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概况
    3.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3.2 以往工作基础
    3.3 地质特征
        3.3.1 区域地质特征
        3.3.2 研究区地质特征
    3.4 地球物理研究概况
4 地球物理资料分析
    4.1 地球物理应用概述
    4.2 测井资料分析
    4.3 冻土层厚度分析
        4.3.1 高精度电磁频谱分析
        4.3.2 长期测温分析
    4.4 反射地震资料分析
        4.4.1 反射地震勘探原理
        4.4.2 反射地震采集
        4.4.3 资料处理
        4.4.4 地震属性分析及反演
    4.5 小结
5 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分析
    5.1 木里盆地的构造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控制作用
    5.2 综合应用效果分析
    5.3 有利区综合预测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油气地面磁法
        1.3.2 油气地面电法
        1.3.3 其它探测方法
        1.3.4 存在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煤层气富集及其影响因素
    2.1 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的异同
        2.1.1 煤层气藏的含义
        2.1.2 煤层气藏的特点
        2.1.3 煤层气藏的边界
    2.2 煤层气富集影响因素
        2.2.1 盖层条件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
        2.2.2 构造条件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
        2.2.3 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2.3 煤层气藏与地下水的关系
        2.3.1 生气时期
        2.3.2 保存时期
        2.3.3 开发时期
    2.4 煤层气向斜富气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机理
    3.1 烃类物质的垂直迁移
        3.1.1 煤层气的扩散迁移
        3.1.2 煤层气的渗透迁移
        3.1.3 煤层气的水动力迁移
    3.2 煤层气藏上覆地层中特殊矿物的形成
        3.2.1 次生矿物的形成过程
        3.2.2 次生矿物形成的关键
    3.3 煤层气富集区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机理
        3.3.1 磁亮点原理
        3.3.2 煤层气富集区磁法勘探模式
    3.4 煤层气富集区激发极化探测技术机理
        3.4.1 激发极化效应机理
        3.4.2 煤层气富集区激发极化法探测模型
        3.4.3 煤层气藏激发极化异常特征
    3.5 煤层气富集区CSAMT探测技术机理
        3.5.1 CSAMT探测技术原理
        3.5.2 区块整体构造格局探测
        3.5.3 局部特殊地质构造探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地震综合物探方法技术研究
    4.1 三角网格剖分方法
        4.1.1 网格剖分方法
        4.1.2 非结构化三角网格自动剖分方法
        4.1.3 非结构化三角网格剖分试验
    4.2 激发极化勘探方法技术研究
        4.2.1 激发极化法 2.5 维正演模拟
        4.2.2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2.5 维反演方法
        4.2.3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2.5 维正、反演模型试验
    4.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4.3.1 CSAMT一维正演
        4.3.2 CSAMT一维反演
        4.3.3 CSAMT二维正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试验
    5.1 山西和顺煤层气探区勘探技术试验
        5.1.1 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5.1.2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勘探试验
        5.1.3 地面高精度磁测勘探试验
        5.1.4 CSAMT勘探试验
    5.2 煤层气富集区与综合物探异常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低频磁场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现状
2 野外探测中遇到的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2.1 场源特点及数据采集问题
    2.2 频率-深度转换经验公式问题
    2.3 探测分辨率及解释精度问题
3 野外测线布置及数据采集方法探索
4 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10)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与水力纠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煤层气钻采现状
        1.1.1 国外煤层气产业现状状
        1.1.2 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煤层气探测技术现状
        1.2.1 煤层气藏探测技术
        1.2.2 钻井探测技术
        1.2.3 井下煤层气检测技术
    1.3 国内外水平钻孔纠偏技术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关键技术介绍
        1.4.4 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
    1.5 研究意义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原位探测与气样采取技术
    2.1 水力密封技术
        2.1.1 水力密封方案设计
        2.1.2 水力密封装置结构设计
        2.1.3 水力密封二级水力压力确定
        2.1.4 水力密封压力损失数字建模与计算
        2.1.5 水力密封孔口压力测控
    2.2 原位检测技术
        2.2.1 原位检测系统功能与结构
        2.2.2 检测电源系统设计
        2.2.3 A/D转换选择
        2.2.4 煤层气压力检测原理与电路设计
        2.2.5 甲烷浓度检测原理与电路设计
        2.2.6 煤层气温度检测原理与电路设计
        2.2.7 时钟电路设计
        2.2.8 数据存储系统设计
        2.2.9 软件设计
    2.3 气样采集技术
        2.3.1 气样采集方案设计
        2.3.2 气样采集装置结构设计
        2.3.3 气样采集装置应用方法
    2.4 检测仓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层气近水平孔水力纠偏技术
    3.1 煤层气近水平钻孔偏斜机理
        3.1.1 近水平钻孔偏斜因素
        3.1.2 近水平钻孔偏斜条件
        3.1.3 近水平钻孔纠偏方式
    3.2 煤层水力定向射流碎岩机理
        3.2.1 射流打击作用下煤岩裂纹产生机理
        3.2.2 水楔作用下煤岩裂纹扩展机理
        3.2.3 射流气蚀作用下煤岩破坏机理
    3.3 水力射流喷嘴设计
        3.3.1 喷嘴结构选择
        3.3.2 喷嘴直径计算
    3.4 水力定向射流钻具结构设计
    3.5 自激振荡脉冲定向射流钻具设计
        3.5.1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原理
        3.5.2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喷嘴设计
        3.5.3 锥形喷嘴串联自激振荡定向射流钻具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位探测与气样采取技术试验
    4.1 室内试验
        4.1.1 水力密封/解封试验
        4.1.2 压力测控试验
        4.1.3 微处理器系统检测试验
    4.2 现场试验
        4.2.1 试验现场──寺河煤矿简介
        4.2.2 试验过程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力纠偏技术试验
    5.1 室内试验
        5.1.1 喷嘴的流道形状试验
        5.1.2 喷嘴长径比试验
    5.2 工程应用试验
        5.2.1 试验背景
        5.2.2 试验过程
        5.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与创新
        6.1.1 结论
        6.1.2 创新
    6.2 局限与建议
        6.2.1 局限
        6.2.2 建议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抛物线插值法求局部变小阻力系数程序
附件二: 下位机系统程序

四、高精度电磁频谱法在滇东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J]. 李鹏,罗玉钦,田有,刘洋,鹿琪,陈常乐,刘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5)
  • [2]瞬变电磁数据频率域三维反演和空间约束反演方法研究[D]. 杨云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能源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应用进展及趋势——以《工程地球物理学报》近年文献为例[J]. 方熠,朱莹,王晓明. 绿色科技, 2018(22)
  • [4]煤矿井下随采地震技术的试验研究[D]. 覃思.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6(04)
  • [5]集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铸就油气物探一流平台——2014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J]. 王永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5(04)
  • [6]祁连山木里盆地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响应特征[D]. 谈顺佳. 东华理工大学, 2015(03)
  • [7]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D]. 陈进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3)
  • [8]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J]. 李百寿,秦其明,蒋洪波,叶霞,崔容菠,张泽勋,王清培,陈超. 地学前缘, 2010(03)
  • [9]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研究综述[A]. 李辛子,郭全仕. 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10]煤层气近水平孔钻进原位探测与水力纠偏技术研究[D]. 文国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08(10)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