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乙基氨基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水性聚酯聚氨酯的研究

一、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水性聚酯型聚氨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晓玲[1](2020)在《含疏水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文中提出水性聚氨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材料,具有无毒、阻燃和无污染等特性,常作为涂料或者胶黏剂被广泛应用于家具、手机以及柔性基板等领域。阴极电泳涂装具有涂料利用率高、污染低、自动化程度高以及可加工复杂构件等优势,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阴极电泳涂料以其优异的性能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目前CWPUs普遍存在的耐水性不佳、表面硬度低的显着不足,近年来对CWPUs进行疏水改性的研究非常活跃。为此,本论文从增加CWPUs的交联密度、引入低表面能组分出发,设计合成了含十八烷基疏水侧链、支化聚二甲基硅氧烷疏水侧链、疏水改性埃洛石纳米管等疏水结构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不仅对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以N-MDEA作为亲水扩链剂合成了端羟基阳离子水性聚氨酯(HCWPUs),并经FTIR证实,其最优配方体系为:N-MDEA含量7.5 wt.%、NCO/OH摩尔比0.90、中和度100%,在最优配方体系下制备的HCWPUs的乳液稳定性好,其阴极电泳涂料漆膜外观平整光滑、铅笔硬度3 H、附着力1级,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能。将HCWPUs与非离子水性封闭型聚异氰酸酯(NWBI)复配制得HCWPUs/NWBI阴极电泳涂料。NWBI对HCWPUs/NWBI阴极电泳涂料的乳液性能和漆膜外观基本没有影响,但漆膜硬度、粘附性、耐水性和耐溶剂性显着提高,当NWBI用量为7 wt.%时,漆膜硬度超过6 H,耐丙酮擦拭次数大于200次。(2)以1-十八烷酸甘油酯二醇(GMS)作为疏水改性组分,合成了一系列不同GMS含量的含十八烷基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G)阴极电泳涂料,当GMS含量≤15 wt%时,CWPUs-G乳液稳定性优良,外观呈乳白色带蓝光;当GMS含量>15 wt%时,乳液稳定性变差,外观呈乳白色。十八烷基侧链不会影响CWPUs-G胶膜的透光率、能在胶膜的表面富集,其阴极电泳漆膜软硬段相分离程度增大、表面平整,粘附力、柔韧性以及抗冲击性能优异,疏水性提高、吸水率降低;将CWPUs-G与HCWPUs/7wt%NWBI复配制得的阴极电泳涂料性能进一步提高,其电泳漆膜硬度从HB增加到3H,而粘附力、柔韧性以及抗冲击性能不受影响。(3)以支化端甲基聚二甲基硅氧烷(BAEAPS)作为疏水改性组分,合成了一系列不同BAEAPS含量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Si)阴极电泳涂料,其结构被FTIR、XPS等证实,当BAEAPS含量≤9 wt%时,CWPUs-Si阴极电泳涂料稳定性优良;BAEAPS在CWPUs-Si胶膜表面发生明显富集,随着BAEAPS含量增加,CWPUs-Si的软硬段相分离程度提高、表面形貌从微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变为亚微米级或纳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表面能显着降低、水接触角显着提高、吸水率明显降低、储存模量E’增大、Tg升高;当BAEAPS含量为9 wt%时,CWPUs-Si9电泳漆膜外观平整、光滑,附着力、柔韧性和抗冲击性优异,铅笔硬度提高到HB、水接触角提高到106.4°、吸水率降至3.05%。(4)以支化端甲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MEO-BAEAPS)作为疏水改性组分,合成了一系列不同MEO-BAEAPS含量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MSi)阴极电泳涂料,其结构被FTIR、XPS等证实;当MEO-BAEAPS含量≤9 wt%时,CWPUs-MSi阴极电泳涂料稳定性优良;MEO-BAEAPS在CWPUs-MSi胶膜表面发生明显的富集,随着MEOBAEAPS含量的增加,CWPUs-MSi胶膜的软硬段相分离程度提高、表面形貌从微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变为亚微米级或纳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表面能显着降低、水接触角显着提高、吸水率明显降低、储存模量E’增大、Tg升高;当MEO-BAEAPS含量为9 wt%时,CWPUs-MSi9的电泳漆膜外观平整、光滑,附着力、柔韧性和抗冲击性优异,铅笔硬度1 H、水接触角达110.2°、吸水率为3.3%;(5)以不同含量单硬脂酸甘油酯(GMS)和5 wt%的支化氨乙基氨丙基端甲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MEO-BAEAPS)作为疏水改性组分,合成了一系列双疏水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MSi G)阴极电泳涂料,其结构被FTIR、XPS等证实;当GMS含量≤11 wt%时,CWPUs-MSi G阴极电泳涂料稳定性优良;MEO-BAEAPS和GMS都在CWPUs-MSi G胶膜表面发生明显富集,随着GMS含量增加,CWPUs-MSi G胶膜的软硬段相分离程度提高、表面形貌呈现亚微米级或纳米级尺度的无规褶皱、水接触角稍有降低,但GMS的含量对水接触角没有影响,吸水率也有所降低。利用双疏水改性POS@HNTs与CWPUs-MSi G5复配制备了CWPUs-MSi G5/POS@HNTs阴极电泳涂料,POS@HNTs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CWPUs-MSi G5的性能,其胶膜的水接触角提高、吸水率降低、铅笔硬度显着增加,而且所有阴极电泳涂料的电泳漆膜外观均呈光滑、平整且透明,具有优异的附着力、柔韧性和抗冲击性。

彭敏[2](2020)在《有机硅织物防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有机硅是一类以硅氧键为主链结构的化合物,具有表面张力低、压缩性高、化学性质稳定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医疗、纺织、建筑等领域。有机硅主链结构柔软,侧链通过硅原子可与其他各种功能基团相连,赋予其特有的性质。长链烷基作为常见的疏水基团,将其接枝在硅油链段中,作为织物整理剂使用,不仅可使织物防水性能增强,而且长链烷基还具有润滑、柔软的特点,应用在织物可使其具备多功能特性。本文以本体聚合法制备三种不同端基的改性硅油,并对其乳液稳定性及织物应用性能作出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十二烷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原料,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封端剂,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催化剂,制得长链烷基甲基改性硅油。当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100oC,D4与偶联剂质量比为100 g:3 g,催化剂TMAH用量占总质量的0.08%时,甲基硅油黏度最大为·s,硅油黏度越大,织物柔软性越好。并通过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乳化得乳白不透明乳液,乳液平均粒径460 nm。在织物上进行整理应用后,可使织物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和柔软性。(2)以线性体PMX-0156、十二烷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原料,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催化剂,制得长链烷基羟基改性硅油。选择复合型非离子乳化剂AEO-3和AEO-9乳化羟基硅油得乳白不透明乳液,乳液平均粒径444 nm。并通过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讨论乳液在织物整理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当整理液p H值为6,整理液质量浓度为·L-1,焙烘时间90 s时,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3)以1,3-二(3-缩水甘油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和聚醚胺D230为原料,制备端氨基封端的中间体Ez-201。结果表明,当n(ZC-100:D230)=1:2,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90oC时,制得Ez-201稳定性最优。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中间体Ez-201、十二烷基二甲氧基硅烷与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共水解物为原料,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催化剂,制得长链烷基氨基改性硅油。并通过FTIR、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乳化后得半透明带蓝光乳液,乳液平均粒径55 nm。讨论乳化剂用量、织物焙烘时间、p H值对氨基硅油乳液的应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用量20%,整理液p H值为6,焙烘时间90 s时,织物表面水接触角达151.1°,综合性能最佳。

杨莹[3](2020)在《反应性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氨酯的结构和性能具有很强的可设计性,通过聚合物合成和配方复配的优化,可以获得力学性能、耐磨性等综合性能优异的产品,在弹性体、涂料以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传统聚氨酯的耐水性不佳,表面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在防水涂层等领域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共聚改性的方法,将聚硅氧烷链引入到聚氨酯结构中,从而有效地改善聚氨酯的表面性能。本论文以反应性聚硅氧烷和聚四氢呋喃(PTMG)为主要原料,通过溶液缩聚的方法,调整聚氨酯的合成配方与工艺,制备了一系列反应性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材料,研究了聚硅氧烷的引入方式以及聚硅氧烷含量对聚氨酯胶膜表面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1.反应性聚硅氧烷嵌段改性聚氨酯以α,ω-羟乙氧基丙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HTPDMS-b)、聚四氢呋喃(PTM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主要原料,制备反应性聚硅氧烷嵌段改性聚氨酯胶膜。FTIR结果表明,成功地将HTPDMS-b引入到了聚氨酯主链上。通过静态接触角和XPS测试分析材料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HTPDMS-b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提高胶膜表面的水接触角,且随着HTPDMS-b含量增加,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当HTPDMS-b含量为20%时,水接触角为102.5°。对胶膜表面的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发现材料表面Si元素含量远高于其理论值。HTPDMS-b的引入并没有对聚氨酯胶膜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造成较大的损失,未改性聚氨酯的拉伸强度为45.02MPa,当HTPDMS-b添加量为20%时,拉伸强度为32.31MPa。2.反应性聚硅氧烷接枝改性聚氨酯为了研究不同引入方式对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利用ω-双羟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HTPDMS-g),以接枝的形式将聚硅氧烷链引入到聚氨酯分子结构中。对比嵌段与接枝改性发现,接枝改性聚氨酯的水接触角更大,表面能更低,当聚硅氧烷含量达到20%时,水接触角为110.9°,表面能仅为15.16 mJ/m2。XPS结果表明,表面Si元素的含量高于其理论值,与嵌段改性聚氨酯相比,接枝改性聚氨酯表面的Si元素含量更高,当聚硅氧烷含量均为20%时,嵌段和接枝改性聚氨酯表面Si元素含量分别为13.25和14.16%。总的来看,当聚硅氧烷链以接枝的方式被引入到聚氨酯结构中,更加有利于改善胶膜的表面性能。此外,接枝改性聚氨酯的拉伸强度最大为53.77MPa,优于嵌段改性聚氨酯。3.端羟基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PMTFPS)改性聚氨酯为了研究聚硅氧烷的氟含量对聚氨酯胶膜的影响,以PTMG、PMTFPS以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主要原料,异佛尔酮二胺(IPDA)为扩链剂,采用溶液缩聚的方法制备了含氟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研究不同PMTFPS用量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静态水接触角和表面能结果表明,含氟聚硅氧烷链的引入能够降低胶膜的表面能,提高水接触角,与纯聚氨酯相比,PMTFPS含量为10%时,水接触角由80.6°增加到了 99.2°;当成膜温度由40℃增加到100℃时,聚氨酯胶膜的水接触角增加了9.1°。

徐凯月[4](2019)在《环保型水性聚氨酯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溶剂型聚氨酯因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粘附性、耐候性和耐腐蚀,广泛应用在汽车用漆、泡沫、塑料、和包装材料等领域。但传统的溶剂型聚氨酯使用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作为分散剂,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大。由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严格限制,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水性聚氨酯因使用水作为分散剂而备受关注。大多数水性聚氨酯是一种单组份线性的热塑性聚合物,为了容易在水中乳化,并在水中获得良好的分散稳定性,水性聚氨酯主链上含有亲水基团,交联密度较低,这些因素导致其附着力、力学性能、耐水性和热稳定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文采用硅氧烷材料对水性聚氨酯进行物理共混改性、共聚改性和复合改性研究。硅氧烷分子链上除了含有C-C和C-H等有机结构外,还有Si-C和Si-O-Si等无机结构,使硅氧烷具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特性。本论文采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碳酸酯二元醇、2,2-双羟甲基丙酸、1,4-丁二醇、三乙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为主要原料,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和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改性剂,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含量硅氧烷改性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并采用红外光谱、粒径测试、热重分析、接触角、力学测试和吸水率等对其进行表征。本论文先采用物理共混法合成了不同含量的十六烷基三甲氧基对氨基封端的聚氨酯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添加量为2wt%时,混合膜的力学性能最好,拉伸强度达到9.64 MPa,膜的热稳定性、疏水性和耐水性都得到了改善,但是改善程度不高。然后又利用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协同作用,对水性聚氨酯进行复合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改性能够显着提高水性聚氨酯的表面疏水性,当HDTMS添加量为3wt%时,水的接触角达到了105°,但力学性能却降低。最后采用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作为扩链剂对WPU进行共聚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共聚改性比物理改性效果好。而且,通过化学改性可以将硅氧烷引入到WPU侧链和链端,很少的添加量就能显着提高水性聚氨酯的各项性能。

王倩[5](2019)在《生物基聚氨酯的制备及其包膜肥缓释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基聚氨酯由于其具有可持续循环使用、可降解且廉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农用涂覆,保鲜膜及肥料涂层等。回收油作为地沟油产生过程中的副产物,因其使用次数较少、保持原始油分子结构且危害较小,故常被人们忽略或随意处理,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且污染环境。而肥料作为可持续农业和增产农作物的关键因素,其利用率和增产率一直备受关注。包膜型缓控释肥作为当今肥料行业的研究热点,其涂层材料是包膜肥的关键,但多数包膜肥的涂层材料价格昂贵、不可降解,限制了包膜肥的应用。因此,本课题希望将回收油作为合成聚氨酯的原料,实现回收油的再利用与肥料的涂层材料相结合,从而为回收油的应用提供一个新的领域,继而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制备环境友好的缓控释包膜肥。本论文针对于回收油的再利用,将经过提炼后的回收油作为合成聚氨酯的原料,制备了KH550接枝改性、HTPMS嵌段改性以及两者协同嵌段改性的聚氨酯,并将其作为包膜材料制备包膜肥,然后针对改性聚氨酯较脆这一不足,利用PCL对改性后的聚氨酯进行增韧。通过对改性前后聚氨酯的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以及PCL增韧改性聚氨酯的性能及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再生油提纯后仍保持原始油碳碳双键的分子结构,经过预改性增加了羟基含量,并通过化学反应合成了新型生物基聚氨酯。经过KH550改性后,PUs的疏水性相比于未改性的提高了48%74%;水渗透率相比于未改性的降低了31%54%;热稳定性相比于未改性的明显提高;改性的PCUs缓释效果明显,在第三十天氮的累积释放低于70%,相比于未改性PCUs(第三十天超过90%)明显下降,且当KH550含量为20%时,改性PUs具有最大的接触角(113.3o)和最低的水渗透率(10.9%)。(2)聚氨酯经过HTPMS嵌段改性后,其疏水性明显增加:相比于未改性的PUs(接触角为65.06°),H-PUs-1,H-PUs-2和H-PUs-3的水接触角分别为94.6°、108.9°和123.3°;其热稳定性明显提高:PCUs-1#,PCUs-2#和PCUs-3#的分解温度相比于PCUs-0#均明显提升,Tg分别增加至88.8℃、94.9℃和98.1℃(PCUs-0的Tg为87.5℃);其水渗透率明显降低,K-PUs和H-PUs的水渗透率分别为11.0%和10.0%(未改性聚氨酯的水渗透率为23.6%)。与未改性的PCUs氮的累积释放百分比(在第五天时约为30%,第二十五天时高于90%)相比,改性后PCUs氮的释放速率明显延缓,PCUs-1#、PCUs-2#和PCUs-3#在第五天时累积释放均低于18%,第十五天时累积释放均低于50%,第三十天时累积释放低于70%。(3)聚氨酯经过KH550/HTPMS嵌段改性后,相比于未改性聚氨酯的水接触角(仅为65.1°),改性后聚氨酯的疏水性大幅度提高(100°左右);水渗透率降低最为明显,仅为7.8%(PUs,K-PUs和H-PUs的水渗透率分别为23.6%,11.0%和10.0%);稳定性明显改善且缓释性能更好,未改性的PCUs在第三十天氮累积释放已达到平衡且超过90%,而经过KH550/HTPMS改性后的PCUs在第五天氮累积释放约为15%(除KH550/HTPMS的比例为0.5:0.5接近18%外),第十五天氮累积释放约为30%(除KH550/HTPMS的比例为0.5:0.5接近40%外),第三十天氮累积释放低于60%。(4)PCL对KH550/HTPMS改性后的聚氨酯进行增韧是通过两相之间的混溶来实现,且当PCL含量为30%时,两相之间混溶性最好,元素分布最为均匀。利用结晶性高的PCL对聚氨酯进行增韧,并不影响聚氨酯的无定型结构,且共混后呈现无定型结构。经过双有机硅改性和PCL增韧后,聚氨酯的分解在第一阶段的温度提升约100℃,第二阶段几乎不变,表明PCL增韧聚氨酯并不对其热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增韧后聚氨酯的结合度明显提升,PCL含量为30%时结合度最佳为80.8%,其水渗透率显着下降,当PCL含量为30%时水渗透率最低为1.6%。通过丙酮处理前后的P/K-H-PU微观形貌图可知,随着PCL含量增加,两相之间混溶性增加,当PCL含量为30%时PCL与K-H-PU形成了镶嵌网络结构与仿“石榴”包裹结构,极大的增加了两者间结合度。当PCL含量为30%时P/K-H-PU接触角增加最为明显为120.9°,疏水性最好。弯曲试验结果显示,利用PCL增韧K-H-PU后,其由脆性向韧性逐渐转变,并且随着PCL含量的增加,其柔韧性呈现上升趋势,缓释性能较好。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6](2019)在《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18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胡娟[7](2018)在《201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指出根据2017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赵辉[8](2018)在《侧链含硅氧烷水性聚氨酯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氨酯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光稳定性、耐磨性、耐化学性和耐候性等优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高分子材料之一。随着环保法规的的完善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聚氨酯水性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受结构缺陷的影响,水性聚氨酯的综合性能较差。对水性聚氨酯进行结构修饰,改善其综合性能,已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其中,运用有机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即利用硅氧烷端基化水性聚氨酯,该法操作简便,化学反应条件温和,倍受青睐;但由于封端所引入的硅氧烷含量偏低,体系中化学交联程度不高,使得材料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及耐水性改善有限,无法满足当前工业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克服上述不足,本文通过设计侧链含不同硅氧烷结构单元的水性聚氨酯,实现引入高含量有机硅氧烷单元的目的,同时研究了共聚物的化学组成、硅氧烷的分布、微相分离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探讨其微相分离结构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理,为新型含硅氧烷水性聚氨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上述所叙,论文具体研究内容以及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N-正丁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BATPS)接枝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三聚体,通过控制摩尔比,修饰和保护其中的一个-NCO基团,得到一种含硅氧烷的二异氰酸酯(HDI-T),再将HDI-T与HDI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后与聚四氢呋喃(PTMG)进行共聚反应,最后在常温条件下用NBATPS对预聚物进行封端,通过控制HDI-T在体系中的比例来调控体系中侧链硅氧烷单元含量,合成了一种侧链含硅氧烷单元的聚氨酯材料(SPU)。结果显示:通过红外分析证实了聚氨酯结构的形成,硅氧烷结构的成功引入;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面元素及化学环境,进一步确认了 Si-O-Si结构的存在;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证实了 HDI-T的引入不利于SPU结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证实了随着HDI-T的引入,SPU表面变得逐渐光滑;通过热重分析了 SPU涂膜的热分解过程,发现热稳定性基本不变,但是热分解残留物含量增多;通过力学性能测试,证明HDI-T的引入和含量增加,增加了交联点和交联密度,从而提升了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涂膜的硬度;通过静态水接触角和吸水性能测试,证明聚合物的疏水性能有所改善。2.为了克服HDI-T的结构不唯一性所造成的聚氨酯结构不够明确的缺点,第二部分研究直接选用N-(2-氨乙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ATS)代替HDI-T嵌入主链结构,具体方法如下:以PTM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基础单元合成水性聚氨酯预聚物(WPU),将所得预聚物与AATS进一步共聚,最后再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TS)进行封端。结果如下:红外分析证实了聚氨酯结构的形成,硅氧烷结构的成功引入;通过XPS分析发现Si元素不断富集于材料表面,同时进一步确认了 Si-O-Si结构的存在;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硅氧烷严重限制了链段的运动;通过动态热力学性能(DMA)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发现,硅氧烷的引入加剧了材料的微相分离程度,硅氧烷聚集形成新的硬段聚集区,提高了交联密度,这为力学强度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拉伸性能测试发现其拉伸强度最大可提升360%,根据Owens-Wendt方程计算发现,其表面能最低为33.11mJ/m2。3.聚倍半硅氧烷(POSS)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第三部分以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利用碱催化法合成三硅醇七聚异丁基硅氧烷(T7),再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基础原料,采用T7“缺角盖帽”法制备氨丙基异丁基硅氧烷(T8),最后用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T8,得到一种新型的双羟基可自交联型POSS。通过质谱(MASS)、FT-IR、核磁氢谱(1H-NMR)、和核磁碳谱(13C-NMR)等手段对三种新型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结果表明:各项测试指标均与目标产物理论特征值相匹配,利用此法制备POSS条件温和,速度快,产量高。4.将实验室自制POSS嵌入第三章所合成的聚氨酯模板主链,用ATS进行封端,得到侧链含硅氧烷的WPU/POS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OSS含量增加,POSS对分散体平均粒径影响不大,但对粒径分布造成明显影响,结合TEM分析表明POSS均匀分散于聚氨酯杂化系中;DMA分析表明,POSS对聚氨酯软段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加了硬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构中形成了新的高强度硬段区,且软硬段玻璃化转变温度差增加,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材料的微相分离程度,这也就为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提供了基础,拉伸强度测试表明,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得到有效提升,而表面性能测试发现,产物表面能最低为22.54mJ/m2,杂化膜的水接触角最大可以增加到121°。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1)合成了一种侧链含硅氧烷的二官能度异氰酸酯(HDI-T),通过异氰酸酯基(-NCO)将其嵌入聚氨酯主链,最后用单氨基硅烷封端,制备了一种新型侧链含硅氧烷聚氨酯材料;(2)通过双氨基将硅氧烷嵌入水性聚氨酯主链,最后用单氨基硅烷封端,制备了一种新型双氨基硅氧烷嵌段水性聚氨酯材料;(3)合成了一种新型双羟基可交联聚倍半硅氧烷(POSS),利用双羟基将其嵌入聚氨酯主链,再用单氨基硅烷封端,得到一种含可交联POSS的有机/无机杂化型水性聚氨酯材料。综上,本课题成功地将不同结构类型的有机硅氧烷嵌入聚氨酯分子链,构建了侧链含不同类型的硅氧烷水性聚氨酯材料,体系中硅氧烷含量大幅度提升,所得产物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以及胶粘剂等领域;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所得产物的化学组成,微相分离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有机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且符合国家绿色化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蒋蓓蓓,杨建军,吴庆云,张建安,吴明元,孙家干[9](2010)在《水分散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改性评述》文中指出针对不同类型的有机硅改性剂在制备聚氨酯水分散体方面的应用,介绍了近年来在水分散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制备方法上所取得的进展,重点讨论了有机硅在提高水性聚氨酯的耐水性、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突出作用,并展望了该类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张爱霞,周勤,陈莉[10](2009)在《200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08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二、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水性聚酯型聚氨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水性聚酯型聚氨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疏水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概述
    1.2 水性聚氨酯结构与性能概述
        1.2.1 水性聚氨酯合成化学
        1.2.2 水性聚氨酯微相分离
        1.2.3 水性聚氨酯性能影响因素
    1.3 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
        1.3.1 生物质基阳离子水性聚氨酯
        1.3.2 高固含量阳离子水性聚氨酯
        1.3.3 紫外光固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
        1.3.4 功能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
    1.4 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研究进展
        1.4.1 低温固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
        1.4.2 紫外光固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
        1.4.3 功能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
    1.5 水性聚氨酯的疏水改性进展
        1.5.1 化学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
        1.5.2 长链烷基改性水性聚氨酯
        1.5.3 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
        1.5.4 纳米粒子改性水性聚氨酯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端羟基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端羟基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2.2.4 HCWPUs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及电泳涂装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CWPUs的FT-IR分析
        2.3.2 原料配比对HCWPUs性能的影响
        2.3.3 非离子水性封闭型异氰酸酯交联剂对HCWPUs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十八烷基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含十八烷基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3.2.4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制备
        3.2.5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的电泳涂装
        3.2.6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阴极电泳涂料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3.3.2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的乳液性能
        3.3.3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的电泳性能
        3.3.4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透光率
        3.3.5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表面形貌
        3.3.6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热稳定性
        3.3.7 含十八烷基侧链CWPUs-G胶膜的耐水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
        4.2.4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胶膜的制备及电泳涂装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阴极电泳涂料合成与结构表征
        4.3.2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乳液性能
        4.3.3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表面元素分析
        4.3.4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表面形貌
        4.3.5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XRD分析
        4.3.6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疏水性能
        4.3.7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机械性能
        4.3.8 含端甲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Si的阴极电泳漆膜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合成
        5.2.4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胶膜的制备及电泳涂装
        5.2.5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合成与结构表征
        5.3.2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乳液性能
        5.3.3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表面元素分析
        5.3.4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表面形貌分析
        5.3.5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疏水性
        5.3.6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机械性能
        5.3.7 含端甲氧基聚硅氧烷侧链CWPUs-MSi的阴极电泳漆膜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疏水侧链水性聚氨酯/埃洛石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含双疏水侧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s-MSiG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
        6.2.4 双疏水改性POS@HNTs及CWPUs-MSiG5/POS@HNTs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
        6.2.5 CWPUs-MSiG及CWPUs-MSiG5/POS@HNTs胶膜的制备
        6.2.6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和讨论
        6.3.1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G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6.3.2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G的乳液性能
        6.3.3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G的表面元素分析
        6.3.4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 G的表面形貌分析
        6.3.5 含双疏水侧链CWPUs-MSiG的耐水性能
        6.3.6 双疏水改性POS@HNTs对CWPUs-MSiG5/POS@HNTs阴极电泳涂料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有机硅织物防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织物防水整理概述
        1.1.1 防水机理
        1.1.2 织物防水种类
    1.2 有机硅整理剂的改性研究
        1.2.1 长链烷基改性有机硅
        1.2.2 聚氨酯改性有机硅
        1.2.3 丙烯酸改性有机硅
        1.2.4 环氧改性有机硅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长链烷基甲基硅油的合成与应用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长链烷基甲基硅油的合成
        2.2.3 甲基硅油的结构表征与物化性能的测定
        2.2.4 甲基硅油的乳化与乳液性能测定
        2.2.5 甲基硅油的应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基硅油的合成条件的优化
        2.3.2 甲基硅油的结构表征
        2.3.3 甲基硅油乳液的性能
        2.3.4 甲基硅油的应用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线性体合成长链烷基改性硅油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长链烷基羟基改性硅油的合成
        3.2.3 羟基硅油的结构表征与物化性能的测定
        3.2.4 羟基硅油的乳化与乳液性能测定
        3.2.5 羟基硅油的应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羟基硅油的乳化条件的优化
        3.3.2 羟基硅油的结构表征
        3.3.3 羟基硅油的乳液性能
        3.3.4 羟基硅油的应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链烷基改性氨基硅油的合成与应用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长链烷基改性氨基硅油的合成
        4.2.3 氨基硅油的结构表征与物化性能的测定
        4.2.4 氨基硅油的乳化与乳液性能测定
        4.2.5 氨基硅油的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硅中间体Ez-201合成条件的优化
        4.3.2 氨基硅油的结构表征
        4.3.3 氨基硅油的乳液性能
        4.3.4 氨基硅油的应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反应性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氨酯的概述
        1.2.1 聚氨酯的原料与主要反应
        1.2.2 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1.3 反应性聚硅氧烷概述
    1.4 反应性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
        1.4.1 反应性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性能
        1.4.2 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工艺
        1.4.3 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应用
    1.5 含氟聚氨酯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条件
        2.3.1 除水操作
    2.4 表征测试
        2.4.1 NCO值的确定
        2.4.2 红外表征
        2.4.3 力学性能测试
        2.4.4 接触角与表面能测试
        2.4.5 热失重(TG)分析仪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7 动态力学分析(DMTA)
        2.4.8 X射线衍射(XRD)
        2.4.9 耐水性
第三章 反应性聚硅氧烷嵌段改性聚氨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接触角与表面能分析
        3.3.3 表面元素分析
        3.3.4 力学性能分析
        3.3.5 X射线衍射分析
        3.3.6 热失重分析
        3.3.7 热机械性分析
        3.3.8 吸水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应性聚硅氧烷接枝改性聚氨酯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接触角与表面能分析
        4.3.3 表面元素分析
        4.3.4 力学性能分析
        4.3.5 X射线衍射分析
        4.3.6 热失重分析
        4.3.7 热机械性分析
        4.3.8 吸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氟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接触角与表面能分析
        5.3.3 表面元素分析
        5.3.4 力学性能分析
        5.3.5 热失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4)环保型水性聚氨酯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聚氨酯
        1.2.2 水性聚氨酯
    1.3 水性聚氨酯的主要合成原料
        1.3.1 异氰酸酯
        1.3.2 大分子多元醇
        1.3.3 小分子扩链剂
    1.4 水性聚氨酯的主要合成方法
        1.4.1 预聚体法
        1.4.2 丙酮法
        1.4.3 熔融分散法
    1.5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及其研究进展
        1.5.1 共混改性
        1.5.2 交联改性
        1.5.3 共聚改性
    1.6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论文选题意义
        1.6.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2.2.1 试剂的预处理
        2.2.2 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改性-NCO封端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
        2.2.3 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改性硅氧烷封端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
        2.2.4 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APTS)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
        2.2.5 水性聚氨酯胶膜的制备
    2.3 实验装置
    2.4 分析方法
        2.4.1 乳液储存稳定性的测试
        2.4.2 乳液粒径及粒度分布测试
        2.4.3 乳液固含量的测试
        2.4.4 红外光谱测试
        2.4.5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4.6 水接触角测试
        2.4.7 吸水率测试
        2.4.8 拉伸性能测试
        2.4.9 硬度测试
        2.4.10 表面粗糙度测试
        2.4.11 胶膜的热失重测试
        2.4.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4.13 分子量分析
第三章 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对水性聚氨酯进行物理共混改性
    3.1 引言
    3.2 HDTMS用量对WPU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 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分析
    3.4 不同含量的HDTMS改性的WPU红外表征
    3.5 不同含量的HDTMS改性的XPS表征
    3.6 WPU膜的表面水接触角和吸水率表征
    3.7 力学性能分析
    3.8 热稳定性能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含量的HDTMS对WPU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3 不同含量的HDTMS对WPU乳液粒径的影响
    4.4 不同含量的HDTMS改性的WPU红外表征
    4.5 不同含量的HDTMS对WPU疏水性和耐水性的影响
    4.6 不同含量的HDTMS对WPU力学性能的影响
    4.7 不同含量的HDTMS对WPU热稳定性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扩链剂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不同含量的APTS对WPU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5.3 不同含量的APTS对WPU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5.4 不同含量APTS改性的WPU胶膜红外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5.5 不同含量的APTS对WPU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5.6 不同含量的APTS对WPU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7 不同含量的APTS对WPU胶膜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5.8 不同含量的APTS对WPU胶膜疏水和耐水性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生物基聚氨酯的制备及其包膜肥缓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氨酯的概述
        1.2.1 聚氨酯的制备
        1.2.2 生物基聚氨酯
    1.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3.1 物理改性法
        1.3.2 化学改性法
    1.4 缓控释肥概述
        1.4.1 缓控释肥的定义及种类
        1.4.2 包膜型缓控释肥的养分释放机理
        1.4.3 缓控释肥的评价方法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基聚氨酯的合成、硅烷偶联剂改性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主要实验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再生油的表征与分析
        2.3.2 PCUs的表征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聚氨酯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主要实验设备
        3.2.2 实验过程
        3.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再生油的表征与分析
        3.3.2 PCUs的表征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KH550/HTPMS双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主要实验设备
        4.2.2 实验过程
        4.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氨酯改性前后的表面化学基团分析
        4.3.2 聚氨酯包膜尿素颗粒的表征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CL增韧KH550/HTPMS改性聚氨酯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主要实验设备
        5.2.2 实验过程
        5.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聚氨酯增韧前后的表面化学基团分析
        5.3.2 改性聚氨酯增韧前后的稳定性分析
        5.3.3 改性聚氨酯增韧前后的结构分析
        5.3.4 改性聚氨酯增韧前后的疏水性及韧性分析
        5.3.5 P/K-H-PU包膜尿素的缓释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附录

(6)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2 产品研发进展
    2.1 硅橡胶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 热硫化硅橡胶
        2.1.3 加成型硅橡胶
    2.2 硅油
    2.3 硅树脂
    2.4 硅烷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7)201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发展概况
2产品研发进展
    2.1硅橡胶
        2.1.1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热硫化硅橡胶
    2.2硅油
    2.3硅树脂
    2.4硅烷
    2.5其它有机硅材料
    2.6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3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4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8)侧链含硅氧烷水性聚氨酯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氨酯概述
        1.1.1 异氰酸酯
        1.1.2 多元醇
        1.1.3 扩链剂
        1.1.4 催化剂
        1.1.5 溶剂
    1.2 聚氨酯化学反应原理及微相分离理论
        1.2.1 聚氨酯化学反应原理
        1.2.2 聚氨酯的微相分离
    1.3 水性聚氨酯及其研究进展
        1.3.1 水性聚氨酯的类型
        1.3.2 水性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1.3.3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应用
        1.3.4 水性聚氨酯改性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立论依据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硅氧烷修饰HDI三聚体嵌段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PU的结构分析
        2.3.2 SPU聚合物的表面形貌
        2.3.3 SPU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能
        2.3.4 SPU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2.3.5 SPU聚合物的疏水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氨基硅氧烷嵌段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WPU聚合物的结构
        3.3.2 WPU聚合物的表面形貌
        3.3.3 WPU聚合物的表面性能
        3.3.4 WPU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能
        3.3.5 WPU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3.3.6 WPU的动态热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双羟基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设备
        4.2.3 样品的制备
        4.2.4 结构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_7,T_8的质谱(MASS)表征
        4.3.2 红外(IR)表征
        4.3.3 T_7的核磁共振表征
        4.3.4 T_8的核磁共振表征
        4.3.5 di-POSS的核磁共振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联型POSS嵌段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原料
        5.2.2 主要实验设备
        5.2.3 样品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WPU/POSS分散体特性
        5.3.2 WPU/POSS复合材料结构分析
        5.3.3 WPU/POSS复合材料表面形貌与元素分布
        5.3.4 WPU/POSS复合材料的表面性能
        5.3.5 WPU/POS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6 WPU/POSS复合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200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2 产品研发进展
    2.1 硅橡胶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 热硫化硅橡胶
        2.1.3 加成型硅橡胶
    2.2 硅油
    2.3 硅树脂
    2.4 硅烷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2.6 有机硅改性材料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四、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水性聚酯型聚氨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疏水侧链水性聚氨酯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D]. 何晓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2]有机硅织物防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彭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反应性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杨莹.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环保型水性聚氨酯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研究[D]. 徐凯月.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生物基聚氨酯的制备及其包膜肥缓释性能的研究[D]. 王倩. 贵州大学, 2019(08)
  • [6]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19(03)
  • [7]201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胡娟. 有机硅材料, 2018(03)
  • [8]侧链含硅氧烷水性聚氨酯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 赵辉. 湖北大学, 2018(04)
  • [9]水分散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改性评述[J]. 蒋蓓蓓,杨建军,吴庆云,张建安,吴明元,孙家干. 中国皮革, 2010(15)
  • [10]200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张爱霞,周勤,陈莉. 有机硅材料, 2009(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