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方式也要创新

一、安全教育方法也要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亮[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李志[2](2020)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肩负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引导、支持和保障的功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论述了有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技术手段、内容管理和方式方法随之发生革新和变化。而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受众来说,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多重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1章。绪论部分阐明了问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学术界目前对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已经逐步开展并深化,虽然学术界已有相关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一方面,重单向研究而缺系统交叉研究,未能将新媒体和高校宣传思想这两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系统地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成果的种类还不够丰富。第1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相关概念基础。一方面是解释新媒体的概念,从基本情况、信息传播、文化产业等方面介绍新媒体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对宣传思想、高校宣传思想等概念作出解释,其次从工具、有效性提升等角度阐明新媒体对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梳理了我国宣传思想相关工作理论,主要介绍了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党的不同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重点研究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八大以后关于宣传思想工作以及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第2章和第3章。第2章总结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网络舆论引导不足,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迎来了宣传载体更加丰富,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宣传方法更加多样,师生参与更加积极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冲击,传统宣传思想模式亟待创新,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宣传思想不可控性加大等挑战。第3章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等原因。第三部分为第4章。第4章研究了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以及对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提出策略和方法。要遵循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等原则。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高校营造良好的宣传思想环境。从策略角度看,要完善领导体制,健全舆情机制,推进依法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保障机制,创新工作理念;从具体方法来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媒介素养以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队伍,强化技术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全文的总结并提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吴腾飞[3](2020)在《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纳入其中,使其成为了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国家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子系统,指的是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多样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然而西方国家却自恃“文化中心论”,试图推动文化全球化向“文化西方化”发展,用西方的“普世价值”照亮整个世界。这种文化霸权主义行径正不断引发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冲突较量,也不断引起世界各国对于本国文化安全问题的高度警觉。当今中国,已经昂然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不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奇迹。身处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战略性调整而产生许多新变化、新特征、新意义。概括而言,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有利于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有利于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鉴于此,深入研究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问题,对于丰富和完善总体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以及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当前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围绕选题综合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全部内容分为六大章节进行具体论述: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国际背景与国内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现状综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这为本文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奠定研究起点。第二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第一,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确定论文研究的核心目标。第二,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选择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安全、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安全、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安全、文化制度与公共文化安全、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安全等五个方面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三,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特殊性质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述国家文化安全是一种“软性安全”、“隐性安全”、“长期安全”,突显其有别于其它安全类型的特殊地位。这些相关问题的具体分析和详细论述,可以确保本文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第三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主要运用“古今中外法”,对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挖掘: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为其理论之基;以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时期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为其创新之道;以“宗法礼乐”和“百家争鸣”的萌芽、“天下一统”和“多元融合”的理念、“海纳百川”和“继往开来”的政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资源为其历史之迹;以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论、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文化学者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为其他山之石,为后续章节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价值功能。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具有立体多维的战略价值,如国家维度,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社会维度,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个人维度,有利于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世界维度,有利于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等。同时,从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外交等不同社会结构方面分析,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又具备政治保障功能、经济促进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外交导向功能等多重功能,会对国家社会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价值功能充分体现着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本文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价值导向。第五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现实境遇。从战略机遇分析,新时代文化安全的全新战略高度、划时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速度、国内外理论实践的持续积累厚度、全球性文明对话的相互交流深度,分别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时代化机遇、信息化机遇、经验化机遇、合作化机遇;从全新挑战分析,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冲击、文化建设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深度威胁、文化资源受到世界文化强国的激烈争夺、文化话语受到“西强中弱”的不利影响,分别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网络化挑战、多样化挑战、市场化挑战、国际化挑战。此外,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也存在着一些科技方面、制度方面、观念方面、利益方面、交流方面等深层制约因素。这些现实境遇的具体分析,可为后续章节的破解之法提供具体标的。第六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策略。本文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应当以前文论述的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以铸牢思想体系保障来全面深化文化凝聚力,以健全制度体系保障来全面提升文化防御力,以夯实物质体系保障来全面促进文化生产力,以完善权益体系保障来全面优化文化服务力,以创新网络体系保障来全面增强文化支撑力,以加强对外体系保障来全面扩大文化影响力,从而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安全屏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与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可能存在一些创新之处。第一,可能在研究视角方面有所创新。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都选择从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来研究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也多为各自领域内的相关性论述。因此,本文坚定选择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所蕴含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论述,并且有机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从而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多学科融合为辅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视角创新。第二,可能在研究框架方面有所创新。目前,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成果都会倾向于遵循“现实问题——解决对策”的基本逻辑结构,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路径之上。因此,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会力求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双重路向上论证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整篇文章的全面性、系统性、学理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创新。第三,可能在研究观点方面有所创新。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些相对新颖的学术观点,比如,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具备有别于其他安全类型的“三种特殊性质”;认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好“四大战略机遇”来积极应对“四大全新挑战”;认为可以从铸牢思想体系保障、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夯实物质体系保障、完善权益体系保障、创新网络体系保障、加强对外体系保障等“六大保障”入手,推动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安全屏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观点创新。然而,受限于写作时间和写作能力,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较为宏大厚重的理论实践问题,试图对其在两三年之内用十余万字讲清楚、说明白,确实是一项较为困难的研究任务。加之“新时代”又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较少,这也会导致本文部分内容欠缺准确性、深刻性、学理性,甚是遗憾。但是,若以辩证思维积极看待上述不足,将其视为不断改进、丰富、完善今后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亦可算是本文的写作贡献。

彭名兰[4](2020)在《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主要体现在美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国家纷纷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此外,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重大的全球性疾病传染等全球性挑战也需要依靠创新进行解决。可见,以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同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素驱动力与投资规模驱动力减弱,依靠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可再持续,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转换动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当然,我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等挑战。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需要依靠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全面创新为其提供新动力。习近平基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倡导创新发展,为我国的创新发展实践,甚至世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本选题探求了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系统阐释了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进一步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并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对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二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新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新思想、中国传统创新文化三个方面,致力探求习近平主张坚持创新发展的思想渊源;第三章主要基于国际国内的视角,对习近平坚持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主要围绕创新发展的地位、目标、价值导向、基本内容以及原则路径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在概括总结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探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第六章对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概括总结。

路长,汪莉霞[5](2020)在《结合专业背景对全体本科生实施创新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全体本科生进行创新教育,扩大创新人群,才能更好地实现"万众创新"。福布斯富豪榜也显示,中美的富豪中都是本科学历占绝大多数。在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基础上进行创新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进行创新。结合专业课实施的创新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传播创新精神,结合问题分析启发创新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创新方法,通过课程作业培养创新思维,通过设计实验锻炼创新实践。最终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孙树彪[6](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黄芹[7](2019)在《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势,纵观世界,各国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当今,我国面临国际与国内的双重压力与挑战,人们思想上出现的松懈、迷茫和弱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治理已成为新时期不可避免的现实诉求。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成果之上,结合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并辩证地吸收古代优秀的思想建设经验,从战略高度上,谋划了我国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崭新篇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在对历史经验的批判继承以及现实需求的深入思考中形成、拓展和深化的。这些论述紧紧围绕着意识形态治理的目标、原则以及治理的路径而展开,强调以人民性为主线,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从加强基层党建、扩大教育宣传、深入网络治理实践、弘扬优秀文化四个维度拓宽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习近平以独特的政治智慧阐释了意识形态治理的大格局,这些重要观点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既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意识形态治理的精神内核,也为切实有效地强化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实践指南。理论中深蕴的内涵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领悟其科学内涵的同时自觉深入实践。

王利娟[8](2019)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基础上,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以网络为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总和,主要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体互动性、及时性、虚拟性等特征给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但新媒体空间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影响着大学生正确判断,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网络信息甑别力、自控力差,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网络用语不文明、网络抄袭、网络侵权、网络诈骗、浏览色情暴力信息等不道德网络行为。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本研究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围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这一主题开展研究。一是,对中外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文献进行了研究。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其存在的不足成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二是,厘清了新媒体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三是从学理上采用系统研究法,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系统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是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进行研究,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从“知情意行”角度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从教育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评价体系、新媒体管理机制六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五是依据大学生教育成长模型,基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问题与原因,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对策。本研究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载体、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和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保障机制六个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杨杰[9](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传授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其根本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思想水平高、政治觉悟高和道德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时代的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的变化同样日新月异,多元思潮的不断涌入,使得当前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选择等诸多方面发生了种种变化,这在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创造,并运用这些新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群体遇到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存在诸如理论教育法的吸引力在减弱、隐性教育方法运用存在误区、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结合尚未破题、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法的体制不畅、实践锻炼法的重要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等诸多问题,使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重要因素从另一个角度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来及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完善与创新。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实际情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顺应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出现的诸多问题,通过对各种相关有声、无声资料进行查阅、整理、总结、归类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大力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多媒体开辟新阵地、注重家庭社会学校协同教育、重视实践锻炼法的有效运用、提升榜样教育的示范性作用六个基本途径,来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与创新。这六个基本途径不仅能够弥补完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不足,而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构大有裨益。并且,这一研究过程是立足当前国情与历史方位的,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范围内,还有有利于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利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阳作林[10](2018)在《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充分说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骨干力量,开展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现实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精神复兴大任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为此,本文主要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内涵、体系与作用,以及对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培养与发挥等问题进行研究。第一,论文回答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什么”这一问题。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分析其能力体系,主要是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辨识能力、宣传能力、教育能力和引领能力。第二,论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实然状况”。此部分主要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体系。将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探索,具体的构成了10个基本信息题和62个观测点的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自评问卷(辅导员卷),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领导卷,辅以访谈,将定性和定量结合,对各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状进行扫描,查找问题,进而剖析能力不足的原因。第三,论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生成”。分析能力生成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内外条件;对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第四,论文提出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的对策和建议。根据第二部分现状扫描的结果,剖析问题,找准原因。进一步提出培养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目标包括辅导员能够有效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能够坚定支持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够正确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原则包括坚持思想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自主学习与组织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线上能力与线下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引导辅导员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定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识、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知识、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主要是在事业发展中、在学习研究中、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各子能力主要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挥功能,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辨识能力、宣传能力、教育能力以及引领能力的发挥。

二、安全教育方法也要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教育方法也要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2)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的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新媒体
        1.1.2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1.1.3 新媒体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2 列宁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3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4 邓小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5 江泽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6 胡锦涛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7 习近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8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
第2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2.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 网络舆论引导不足
        2.1.2 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
        2.1.3 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
        2.1.4 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
        2.1.5 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
        2.1.6 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
    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机遇
        2.2.1 宣传载体更加丰富
        2.2.2 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
        2.2.3 宣传方法更加多样
        2.2.4 师生参与更加积极
    2.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2.3.1 主流宣传思想遭受冲击
        2.3.2 传统宣传思想工作模式亟待创新
        2.3.3 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
    3.2 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
    3.3 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3.4 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
    3.5 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
    3.6 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
第4章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
    4.1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
        4.1.1 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的原则
        4.1.2 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的原则
        4.1.3 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的原则
        4.1.4 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的原则
    4.2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策略
        4.2.1 完善领导体制
        4.2.2 健全舆情机制
        4.2.3 推进依法管理
        4.2.4 加强制度建设
        4.2.5 落实保障机制
        4.2.6 创新工作理念
    4.3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
        4.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
        4.3.2 提高媒介素养,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
        4.3.3 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4 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3.5 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团队
        4.3.6 强化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技术应用
        4.3.7 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关于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调查问卷

(3)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
    2.1 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概念
        2.1.1 安全
        2.1.2 国家安全
        2.1.3 国家文化安全
    2.2 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2.2.1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安全
        2.2.2 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安全
        2.2.3 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安全
        2.2.4 文化制度与公共文化安全
        2.2.5 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安全
    2.3 国家文化安全的特殊性质
        2.3.1 比“硬性安全”更柔和的“软性安全”
        2.3.2 比“显性安全”更复杂的“隐性安全”
        2.3.3 比“短期安全”更持久的“长期安全”
第3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理论资源
    3.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1.2 列宁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2 创新之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
        3.2.1 革命战争时期:产生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新萌芽
        3.2.2 建设探索时期:扞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胜利
        3.2.3 改革开放时期:打开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的新局面
        3.2.4 新时代时期:标示国家文化安全强盛的新方位
    3.3 历史之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资源
        3.3.1 “宗法礼乐”和“百家争鸣”的国家文化安全萌芽
        3.3.2 “天下一统”和“多元融合”的国家文化安全理念
        3.3.3 “海纳百川”和“继往开来”的国家文化安全政策
    3.4 他山之石:西方文化学者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
        3.4.1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论
        3.4.2 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
        3.4.3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第4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价值功能
    4.1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当代价值
        4.1.1 国家维度: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
        4.1.2 社会维度: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
        4.1.3 个人维度: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
        4.1.4 世界维度: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
    4.2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功能
        4.2.1 政治保障功能
        4.2.2 经济促进功能
        4.2.3 社会整合功能
        4.2.4 外交导向功能
第5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现实境遇
    5.1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战略机遇
        5.1.1 新时代文化安全的全新战略高度
        5.1.2 划时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速度
        5.1.3 国内外理论实践的持续积累厚度
        5.1.4 全球性文明对话的相互交流深度
    5.2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全新挑战
        5.2.1 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冲击
        5.2.2 文化建设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深度威胁
        5.2.3 文化资源受到世界文化强国的激烈争夺
        5.2.4 文化话语受到“西强中弱”的不利影响
    5.3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深层制约
        5.3.1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5.3.2 文化制度的改革进程有待加快
        5.3.3 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有待开发
        5.3.4 文化权益的现实矛盾有待化解
        5.3.5 文化开放的交流互鉴有待深化
第6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策略
    6.1 铸牢思想体系保障全面深化文化凝聚力
        6.1.1 坚决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6.1.2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
        6.1.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
    6.2 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全面提升文化防御力
        6.2.1 牢牢掌握党对国家文化安全工作的领导权
        6.2.2 科学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综合决策管理系统
        6.2.3 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3 夯实物质体系保障全面促进文化生产力
        6.3.1 促进国家文化产业的创新性生产
        6.3.2 倡导国家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3.3 推动国家文化市场的规范性转变
    6.4 完善权益体系保障全面优化文化服务力
        6.4.1 发展现代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6.4.2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5 创新网络体系保障全面增强文化支撑力
        6.5.1 加快构建融合式媒体传播体系
        6.5.2 不断健全引导式舆情处理体系
        6.5.3 大力创新综合式网络治理体系
    6.6 加强对外体系保障全面扩大文化影响力
        6.6.1 引进来:促进文化吸收搞好中国转化
        6.6.2 走出去:扩大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6.6.3 新秩序:重塑文化格局做好中国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4)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
        四、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新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新思想
        二、列宁创新思想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新思想
        一、毛泽东创新思想
        二、邓小平创新思想
        三、江泽民创新思想
        四、胡锦涛创新思想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创新文化
        一、中国古代社会实践蕴含深厚的创新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丰富的创新观念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创新发展是世界大势所趋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潮澎湃
        二、国际创新战略竞争日益激烈
        三、全球性发展难题愈加凸显
    第二节 创新发展是国内发展形势所需
        一、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增进人民福祉之应然
        二、引领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必然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必需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新发展的地位、目标与价值导向
        一、创新发展的地位
        二、创新发展的目标
        三、创新发展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创新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理论创新
        二、制度创新
        三、科技创新
        四、文化创新
    第三节 创新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主体作用
        三、统筹创新战略与创新政策
        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五、营造社会创新环境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科学性
        一、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深化了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二节 人民性
        一、创新为了人民群众
        二、创新要依靠人民群众
        三、创新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第三节 战略性
        一、立足长远,制定创新战略目标
        二、统筹全局,突出创新战略重点
    第四节 实践性
        一、厚植于从政实践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
        二、指引新时代创新发展实践
    第五节 世界性
        一、以世界眼光谋划中国自身创新发展
        二、为推进世界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第六章 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一节 理论价值
        一、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创新文化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
        三、突破了西方经济学创新理论
    第二节 实践意义
        一、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思想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结合专业背景对全体本科生实施创新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体本科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二、结合专业进行创新教育
三、传播创新精神,从专业背景开始
四、创新内容的启发,从问题分析中引出
五、创新方法的引导,与专业知识内容相结合
六、激发创新思维,通过课程大作业进行培养
七、创新实践,通过创新实验进行锻炼

(6)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三、中国古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优秀经验
    第二节 现实参照
        一、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二、国内意识形态治理的困境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意识形态治理的目标
        一、擎旗帜,引导向
        二、治网络,强思想
        三、创话语,增感召
    第二节 意识形态治理的原则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二、坚持围绕中心与服务大局相统一
        三、坚持一元化与多样化相统一
        四、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第三节 意识形态治理路径的四重维度
        一、党建之维:加强基层党建,涵养党内政治新生态
        二、教育之维:增强思想引领,开创话语建设新局面
        三、网络之维:净化网络空气,打造舆论宣传新平台
        四、文化之维:厚植精神沃土,塑造民族文化新自信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重要论述的特征及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重要论述的特征
        一、彰显历史担当
        二、贯穿问题导向
        三、透视辩证施治
        四、凸显底线思维
        五、深蕴时代品格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理念
        二、开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视界
        三、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新路径
        二、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渊源
    2.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1.1 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2.1.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教育思想
        2.2.2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
        2.2.3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第3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调查及分析
    3.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设计
        3.1.3 调查过程
        3.1.4 基本情况分析
    3.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网络道德认知不够清晰
        3.2.2 网络道德情感比较淡薄
        3.2.3 网络道德意志不够坚定
        3.2.4 网络道德行为时有失范
    3.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比较陈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3.3.4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载体比较单一
        3.3.5 新媒体管理机制不健全
        3.3.6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第4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4.1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4.1.1 更新教育者教育观念
        4.1.2 提升教育者主体素质
    4.2 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4.2.1 网络文明教育
        4.2.2 网络安全教育
        4.2.3 网络诚信教育
        4.2.4 网络心理教育
        4.2.5 网络法制教育
    4.3 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4.3.1 能动灌输法
        4.3.2 实践教育法
        4.3.3 典型教育法
        4.3.4 自我教育法
        4.3.5 疏导教育法
        4.3.6 渗透教育法
    4.4 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载体
        4.4.1 课程载体
        4.4.2 实践活动载体
        4.4.3 新媒体载体
    4.5 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4.5.1 优化新媒体环境
        4.5.2 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4.6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保障机制
        4.6.1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组织领导机制
        4.6.2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保障机制
        4.6.3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关研究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相关研究
        (三) 当代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等方法的有关思想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比较分析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论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
        (一) 方法的内涵与特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与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理论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涵及要求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论阐释
    一、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 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需要
        (二) 回应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举措
        (三) 顺应新时代我国社会环境变迁的需要
        (四) 适应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需要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 继承与借鉴相融合的原则
        (三) 灌输与疏导相协调的原则
        (四) 与时俱进与以人为本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状揭示
    一、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一) 科学性不断增强
        (二) 现代化趋势日益显着
        (三) 借鉴性色彩愈加浓厚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之处解析
        (一) 理论教育法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有所减弱
        (二) 对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存在误区
        (三)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结合尚未破题
        (四) 家庭社会学校协同教育方法的运用体制不畅
        (五) 实践锻炼法的重要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六) 榜样教育法的示范性作用有待持续提高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 传统教育观念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二) 社会环境快速变迁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
        (三)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重要影响非常明显
        (四) 方法体系尚不完善的自身影响亟待解决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
        (一) 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
        (二)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授课方式
        (三) 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
    二、大力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一) 使校园文化与主流价值融合
        (二) 运用多种载体实现文化育人
        (三) 以人为本为前提的以文化人
    三、利用网络多媒体开辟新阵地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传统教育方法的感染力
        (二) 依托传统教育方法提升网络教育法的说服力
        (三) 转变教育理念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结合
    四、注重家庭社会学校协同教育
        (一) 多管齐下筑牢家庭教育基础
        (二) 加强两两合作打造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五、重视实践锻炼法的有效运用
        (一) 开展劳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观念
        (二) 推进社会服务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性
        (三) 做实社会考察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六、提升榜样教育的示范性作用
        (一) 榜样选择的标准要体现科学化
        (二) 榜样选择的过程要体现民主化
        (三) 榜样的宣传理念要体现人性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现实要求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理论阐释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内涵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概念阐释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辅导员能力的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关系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体系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构成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体系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对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
        (三)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良好态势
        (一)高校辅导员能够开展与意识形态有关的辨识
        (二)高校辅导员能够开展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宣传
        (三)高校辅导员能够开展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能够自觉进行意识形态的引领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不均衡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个体发展不平衡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高校辅导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知有差距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素养欠缺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欠科学
        (四)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动力还不足
        (五)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外部支撑体系欠完善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依据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政策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理论依据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现实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条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内在条件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外在条件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过程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生成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能力生成过程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能力生成过程
        (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引领能力生成过程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的目标
        (一)能够有效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二)能够坚定支持共产党长期执政
        (三)能够正确引领学生成长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原则
        (一)坚持思想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自主学习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线上能力与线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要求
        (一)引导辅导员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定力
        (二)引导辅导员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识
        (三)引导辅导员丰富意识形态工作内容
        (四)引导辅导员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
        (五)引导辅导员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
    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途径
        (一)在事业发展中培养
        (二)在学习研究中培养
        (三)在工作实践中培养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发挥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的发挥
        (一)在排查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二)在鉴别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三)在形势把握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能力的发挥
        (一)在传播科学理论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二)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三)在讲清中国梦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能力的发挥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能力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能力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能力
    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引领能力的发挥
        (一)在把握舆论导向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二)在控制大学生舆情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三)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情况

四、安全教育方法也要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D]. 李志. 南昌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D]. 吴腾飞. 吉林大学, 2020(01)
  • [4]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D]. 彭名兰.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结合专业背景对全体本科生实施创新教育[J]. 路长,汪莉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4)
  • [6]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 [7]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D]. 黄芹.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8]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 王利娟.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 杨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D]. 阳作林. 西南大学, 2018(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