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威海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威海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几点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珺[1](2018)在《XX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是XX市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亦是在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项目。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建设,能彻底解决XX市当地由于更新设备设施管道而进行的反复开完、掩埋、开挖工作,彻底解决因这种粗放形的施工环境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规划设置的干支线、支线综合管廊共计约132.25公里,其中干支线管廊总长84.16公里,支线管廊总长48.09公里;近期缆线管廊规划总里程为365公里,通过前期调研分析,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不仅具有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的一般风险属性,亦有其项目自身的风险特点,而该项目工期要求紧,施工难度大,项目间的协调管理困难,其风险远远大于其他类似项目,而如何有效的解决该项目潜在的投资风险,是项目开发者和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至此,为了有效的控制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投资风险,本文结合对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数次调研,依据该项目的自身风险特点,展开对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风险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分析。首先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典型干线综合管廊的建设方案、典型支线综合管廊的建设方案,归纳了XX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特点,深入分析了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完工、经济、政策方面的风险,为XX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风险分析基础。(2)基于可信性测度理论的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风险评估研究。依据风险分析的一般原则,以及地下管廊项目的风险特点,对地下管廊项目投资风险进行归纳梳理,识别出了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五大类风险,基于风险分析结果,构建了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选用用可信性测度理论构建了风险评估模型,分别对指标体系的量化、评定标准和流程等内容进行了逐一分析。(3)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通过对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风险分析因素的结果分析,结合XX市地下综合管廊角色定位,深入分析风险应对策略,并对主要的风险应对方式和对策建议进行详细的分析。

沈义[2](2017)在《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处理作为公用亊业中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要求。2016年12月,发改委与住建部联合发文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和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达到该目标,到2020年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超过5644亿元,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资本借助改革开放的契机,不断发展壮大,积累了丰富的资金资源,然而该部分资金却没有有效合理的投资渠道,如何为庞大的社会资本找到出路,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构建一种符合污水处理行业特点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对PPP模式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在污水处理领域运用PPP模式的动因及可行性,然后在明确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对其融资结构、交易结构、合同结构以及监管结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界定了在该模式中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的职责,以确保PPP模式的顺利实施。其次,对城镇污水处理PPP项目的收益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基于投资比例、风险分担、合同执行度、贡献度以及满意度修正的Shapley值收益分配方法。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法、专家调查法等对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了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项目的关键风险和风险分担矩阵。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能丰富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的理论体系,为污水处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田涛[3](2015)在《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布局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逐步实施,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全国30多座城市都斥巨资重建古城,近年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名村保护条例》也都明确了古城保护的重要性,但在古城复兴规划编制方面尚且存在七个方面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以“保”为主的规划体系之间的矛盾;(2)经济建设的迫切性与文化沉淀的历史性之间的矛盾;(3)文化资源的“无形性”与城市价值兑现的“有形性”之间的矛盾;(4)文化资源的“散点性”与文化系统的“体系性”之间的矛盾;(5)古城特色品牌建设与千城一面的文化抉择之间的矛盾;(6)古城复兴规划的重要性与古城复兴规划方法缺失的矛盾;(7)保护规划编制容易与落实难的矛盾。古城复兴规划是城市规划行业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规划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路径和体系的缺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西安市古城复兴为例,以“基础研究(问题梳理)-理论构建(哲学思辨)-文化梳理(基因凝炼)-空间规划(实证解析)-方法总结(理论完善)”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献分析法、综合论证法、调查分析法、逻辑推理法、GIS三维模拟等方法,对古城复兴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古城复兴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进行了总结与解析,总结了我国在古城复兴理论构建与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框架,作为文章研究的基础。其次,剖析了古城复兴的哲学解析,明确古城复兴的含义具体特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生生不息”的文化特质,针对不同条件的古城,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秉承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挖掘古城文化基因,达到古城“生态、历史、民俗文化”及“文化、空间、功能”的双三维动态耦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古城文化精神,构建古城特色空间风貌,激活古城产业功能活力,回归古城“天人合一”的永续包容性发展的过程。借鉴城市文化、古城保护、城市更新、城市文化规划、有机疏散理论及人居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古城复兴思想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城市综合性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古城复兴中的“生态、历史与民俗”等三个文化维度的概念,搭建了文化锥形体模型;总结了古城复兴的静态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及动态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搭建了古城复兴理论体系;再次,提出了基于古城文化资源梳理,运用层析分析法凝炼古城文化基因的方法;总结了古城复兴规划的定义、目标、流程、基本方法、空间规划体系及支撑系统,确立了从古城文化资源挖掘与梳理——城市文化基因凝炼——古城复兴规划目标及策略——古城功能及空间整合——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古城复兴支撑体系等一套完整的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框架;明确了古城复兴规划体系包括宏观的大都市文化格局规划、市域文化体系规划、中心城区文化脉络规划,中观的主城区文化结构规划、老城区文化极核规划、外围城区文化演绎规划及文化廊道规划,微观的文化遗址公园规划、特色文化街区展示规划、古镇名村保护规划,城墙景区展示规划、工业遗产活化规划、城市空间风貌分区管控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的规划内容。进而,分析了西安古城复兴的概况、存在的问题,梳理了西安的文化资源,重点提出了西安的生态、历史及民俗文化基因,并在宏观结构模式,中观脉络模式,微观提炼符号方面进行了赋形,为在西安城市空间设计中传承或演绎西安城市文化基因奠定了基础。然后,论文提出了西安古城复兴的总体目标为“世界文化古都、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教育基地”;战略为“文化优先、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传承复兴”;策略为“古城功能整合、空间重构及搭建古城复兴规划体系”;并从宏观的“文化格局引导、中观文化脉络控制及微观文化场景塑造”等三个方面搭建了西安的古城复兴空间构架;提出了西安城市管理“两套体系、三个层级、网格管控”的刚性与弹性并重、立体化、网格化的规划管理体系,保障古城复兴规划的实施。最后,基于问题梳理、哲学思辨、基因凝炼、实证解析等,论文系统总结了古城复兴原理:古城复兴的静态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及动态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古城复兴策略:文化基因梳理方法及空间规划模式;古城复兴技术应对: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框架,即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的规划内容及八个阶段的古城复兴规划路径;具体的古城复兴规划路径包括:(1)全面梳理古城文化资源,(2)分析文化资源现存的文化载体,(3)剖析文化资源在历史上的高度,(4)构建城市文化基因库,(5)运用层次分析法凝炼具体文化单元的文化基因,(6)将文化单元的文化基因形式化,模式化,形成若干文化基因空间模块,(7)通过文化模块的运用组合实现文化单元的文化复兴;(8)出台古城复兴规划实施的导则或政策,并将规划管控内容融入法定程序,实现构建“天人合一”传统活力城镇的目标。论文对于古城复兴的时空结构理论搭建、古城复兴的文化基因凝炼方法及空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形成了一点学术观点,直接为西安古城复兴规划提供编制参考,为全国其他古城复兴规划提供借鉴,有助于推动古城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持续进步。

高晓红[4](2014)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的增长,理财意识及理财需求不断提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理财产品市场。对于处于战略转型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对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也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对于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提升营销水平不仅是应对金融市场开放的必然选择,更是应对互联网金融大趋势的需要。理财业务已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当前的理财产品营销中存仍在诸多问题,其营销策略上仍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为题,在研究对象上又做了一次细分,特别指出了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区别,本文是专门研究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问题。本文回顾了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7P”、“4C”、“4R”、“STP”等银行营销理论,以及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发展,通过对比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对其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认真对比分析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现有的理财产品,认为其存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目标客户不明确,产品设计及定位不清晰,营业网点少、销售渠道建立不足,促销手段相对单一,缺乏分销渠道,产品透明度不高,缺少专业理财师和零售客户经理队伍等问题。为进一步分析问题,本文针对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和感知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力图从客户角度反映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营销中的做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了解客户需求、找准产品定位有一定的帮助。随后本文主要利用SWOT分析法,在研究中选取恒丰银行济南分行及相同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为例,分析其内部的竞争优势及劣势,所面临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优势包括管理链条短,管理先进、机制灵活,借助同业合作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渠道建设成本较低,风险管控能力强等,但同时也有资产及客户群体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不高,零售业务产品线不够齐全,理财产品种类亟待丰富和完善,缺少理财师队伍等劣势。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营销策略的建议。本文认为应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特点细分客户市场,明确目标客户,强化理财产品设计定位,向提供综合理财服务转型;充分利用电商渠道,大力发展网上营销,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改进宣传策略,增加产品透明度,增进投资者教育;强化专业理财团队建设等措施。本文力图顺着一条主线组织相关领域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认真考虑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并在提升营销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方面尝试做一些探索,对我国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营销策略,为金融理财机构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覃华俊[5](2014)在《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特有的城中村问题也将日益迫在眉睫,城中村的改造问题不容延缓。在中国,城中村问题出现至今已存在30余年,各大小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最早的上海、北京,到广州、郑州、昆明等地区,在城中村改造和其融资模式上面都出现不少经典的案例。但是回看过去的30几年,城中村改造的结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从结果上来看,被改造比例相对较低,与城中村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城中村仍旧是城市发展过程的一道屏障。城中村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城乡之间的差别,包括文化、生活习惯、环境、政府政策、资源等方面,那么要解决好城中村问题,关键还是在与实践,缺乏的实践的理论是经不起检验的。所以要想解决好城中村问题,首先在与制定具体的实践方案并付诸实践,而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资金的用途也相当广泛,包括征地成本、居民安置的成本、项目规划和建设的成本、项目推广的成本等等多个方面,而解决好这一项复杂的工程的资金问题,就需要合适的融资模式。所以,本文将以融资为突破口,力求分析和构建相关融资模式,通过对于北海市城中村改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发现北海市在改造时融资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当前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北海市城中村改造的融资模式以及相关配套措施,切实解决现实中城中村改造所遇到的问题,逐步推动北海市城中村的改造速度。本文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北海市城中村改造现状,阐述了北海市城中村改造现状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资金需求分析,主要分析了基于调查规划、补偿安置、建设房屋和养老培训的资金需求。第四部分为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现状分析,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五部分为解决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问题的对策,针对北海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构建融资模式和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王尔德[6](2014)在《新型城镇化:创新的任务清单》文中研究表明编者按 城镇化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也是新一届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表述,核心要点是以人为核心,提升质量。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抚平传统城镇化模式下,在产业、户籍?

孙梦水[7](2013)在《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城中村”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普遍问题。过去,人们普遍将其视为“城市病”的一种,在传统学科的研究方式下,“城中村”问题的各个侧面都被划分给相应领域的学者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将“城中村”的侧而分解得更加细碎,不断地对问题做剖面和投影,甚至使问题背离了其本质。本文认为,“城中村”是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的复杂适应系统,它更类似于“混沌边缘”,只有在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研究“城中村”问题,才有可能在“城中村”认识上有所突破,进而指导实践。本文以下从四个方面展开“城中村”发展的系统分析。第一,从动态的角度梳理“城中村”发展的阶段与路径,并结合从北京市“城中村”发展实际及前人的研究,从一般路径、主流路径、就地高级化和特殊路径等四类路径对典型的“城中村”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从调研数据和文献研究出发,对现阶段北京市“城中村”的数量与规模、空间分布、产业与就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应对“城中村”形成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认为,系统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城中村”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目标侵蚀”、“公地悲剧”、“竞争升级”、“增长极限”、“负担转嫁”等“系统基模”所反映的系统常见症结,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必须认识到“城中村”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存在“反应迟缓的调节回路”,因而切忌“饮鸩止渴”。而对于已经形成的“城中村”,可以考虑诱导其利用“富者愈富”的系统发展模式突破瓦片经济瓶颈。第二,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城中村”系统进行解析。首先是从复杂性的来源和隐喻的角度对“城中村”系统进行分析;接着从霍兰提出的“主体”和围绕该概念的“聚集”、“标识”、“流”、“非线性”、“多样性”、“内部模型”、“积木块”等七个概念出发,解析“城中村”系统的基本特性和机制;最后,根据“刺激-反应”模型,回声模型和积木块的思想,提出为“城中村”形成与发展过程建模的两条思路。第三,根据积木块的思想,将北京市城市发展系统下的“城中村”系统解构为“城市规划”、“流动人口”、“村庄发展”和“政府治理”四个积木块(子系统)。并逐一对这些模块在“城中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模式、机制进行历史回顾、解释,并反省其存在的突出问题。第四,建立“城中村”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结论是1.若短期内大规模拆除城中村且无廉租房建设,一定时期内将很难实现城市廉租住房的供需平衡;2.城市功能扩展区城中村的快速拆除,将使“城中村”快速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蔓延;3.政府廉租房能够逐步取代现有“城中村”,并遏制新的“城中村”形成及其向外蔓延的趋势;4.在政府提供廉租住房的条件下,无论直接清除已有的成熟“城中村”,还是通过规划手段控制农村发展为潜在“城中村”和成熟城中村,均能起到控制“城中村”数量,并抑制其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扩散的趋势。

鄂力铁[8](2010)在《基于TRIZ的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五十年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但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逐渐认识到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破坏生态平衡为手段谋求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保产业应运而生、迅速兴起。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环保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环保产业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挑战。一是全国节能减排形势愈发严峻,二是国务院机构调整后,环保总局已升格为环保部,职能有所增加,管理模式必然发生相应变化。黑龙江省是我国最早的生态试点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其重要的任务,但是近年来一些区域环境危机日益凸显,环保产业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同时,黑龙江省是我国最早的技术创新方法(TRIZ)试点省之一,TRIZ作为创新思想的集成,在经济管理领域已经牛刀小试,而如何采取TRIZ理论找到更有效的黑龙江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和相应对策正是本文立意所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提出了选题背景及目的,强调了对黑龙江省进行TRIZ和环保产业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在对环保产业和TRIZ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探讨了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TRIZ理想化方法、矛盾矩阵法指导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并对后面的具体分析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首次构建了环保产业TRIZ的理想化方法、冲突化解模型方法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必要的解释。通过具体研究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的实践,对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合AHP与TRIZ建立黑龙江省环保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指出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问题之所在。进而应用TRIZ中理想化方法、冲突化解模型方法提出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模式及相关对策,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扼要总结,并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雅维[9](2009)在《基于融资方式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然而,基础设施项目的公益性性质及巨大的资金投入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如何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的基础上,改革现有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以项目可经营性为依托的融资方式探索,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存在的“无序性、非均衡性、非市场化”等七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类方式进行了研究。为以项目可经营性为依托的融资方式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基于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依据其可经营性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了构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经营性指标体系,并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经营性指数计算模型,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按其可经营性进行了界定。定为,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准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方式。最后,通过实证分析,从实践角度证明了非经营性项目经营性提升的可行性。

梁邦海[10](2009)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资金问题,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然而,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未能实现均衡。因此,研究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问题成为当前热点。但已有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往往就金融论金融,以及就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局部论农村金融,没有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评价效率之前应该先研究市场。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发育不足的市场,只运用新古典经济学进行均衡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运用制度经济学来研究,即判别与评价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市场金融资源的配置、农村金融制度的适应性、金融资源的经济效应以及市场的相对效率。换言之,如果农村金融的经济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且能以不低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功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应该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具有良好的效率。反之,不具有良好的效率。同样,如果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能够均衡配置且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具有适应性效率,也即金融资源的供给与金融资源的需求能够在金融市场中得到有效配置且各项农村金融制度能起到有效的协调作用,那么农村金融市场就是有效的,反之,则认为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或者不具有效率。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问题,在供给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供给的特征和主体的行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主要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总体而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导致了市场失灵和正规金融发展萎缩、活力不足,而非正规金融的则呈现出了形式多样和积极活跃的特点。同时,存在着供给型金融抑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发达、地区差异明显、资产质量差以及地方政府不恰当干预的问题。从需求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市场化发育程度低、投融资体制不完善,金融需求呈现规模小、低收益、高风险、缺乏担保、地区差异大等特征。基于供给和需求情况,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均衡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旺盛而金融供给抑制,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缺口巨大;农村金融资源通过现有金融渠道大量外流,枯竭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有限资源;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需求与供给的严重错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紊乱造成的,例如商业性金融逆向选择功能、政策性金融推进与拉动功能缺失、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以及农村产权制度缺损等。接下来,论文从四个方面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进行分析。从资源配置效率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低下,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金融机构以最高的价格满足了金融需求者的最低需求,并且存在着金融供给者利用手中的金融资源“寻租”的问题,由此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从适应性效率看,体制原因把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排斥在外,既得利益者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从经济效应来看,由于金融资源的收缩,我国农村经济也随着其发生“农村金融资源乘数”倍数的收缩,并从实证的角度得到了验证;从相对效率的角度,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促进效率明显低于全国金融市场的水平,也即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低于全国金融市场的效率水平。分析还发现,需求制约以及高风险低收益是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的主要原因,而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难题”导致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则进一步压缩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供给,投融资体制的缺失导致现有农村金融资源难以利用。最后,针对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及效率低下成因,分析得出优化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应该从供给市场和需求市场两个方面来入手,优化的方向是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同时辅助以开发性金融来建设农村金融市场。据此提出政策建议:(1)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包括建立我国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努力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途径、进一步强化金融支农的社会责任、引导民间金融健康稳定发展、改革农村金融市场抵质押政策和加强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等;(2)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包括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以政策与机制创新推动竞争性金融市场形成和发展;(3)建立覆盖农村的开发性金融体系,主要是建立市场化的农村投融资主体、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需要创新金融工具以聚集农村金融需求、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加强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扶持功能、强化抵押和保险功能;(5)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制度,包括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探索农村金融和产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6)改革农村金融定价和补贴政策,实行适度放开的利率政策、农村金融机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建立农村成本和风险补贴基金;(7)完善制度体系,主要是构建农村金融的监管体系、保障良性竞争的制度、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恰当的政府作用等。

二、威海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几点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威海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几点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XX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XX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研究背景
        1.1.2 XX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回顾
        1.2.1 国内外相关项目及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我国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XX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介绍
    2.1 XX市地下管廊项目
        2.1.1 XX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基本情况
        2.1.2 XX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内容
    2.2 典型干线综合管廊建设方案
        2.2.1 万寿路、幸福路干支线综合管廊
        2.2.2 昆明路、建工路、朱宏路干支线综合管廊
        2.2.3 高新区干支线综合管廊
    2.3 XX市地下综合管廊风险问题分析
        2.3.1 完工风险问题突出
        2.3.2 经济风险问题突出
        2.3.3 政策风险问题突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可信性测度理论的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风险评估
    3.1 可信性测度理论
        3.1.1 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方法
        3.1.2 可信性测度理论基础
    3.2 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3.2.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基于可信性测度理论的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3.3.1 结构熵权法确定权重方法
        3.3.2 确定评定指标量值域及其数值标准化
        3.3.3 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步骤
    3.4 基于可信性测度理论的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分析
        3.4.1 可信性测度综合评估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XX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4.1 完工风险控制策略
        4.1.1 选用成熟的施工方法
        4.1.2 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4.2 经济风险控制策略
        4.2.1 多渠道寻求融资渠道
        4.2.2 完善合同的多方参保
        4.2.3 与金融机构良好合作
    4.3 政治风险控制策略
        4.3.1 将风险回避转移控制
        4.3.2 加强和政府间的合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界定
        2.1.2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内涵
        2.1.3 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界定
    2.2 Shapely值的基本理论
        2.2.1 基本假设
        2.2.2 Shapely值的基本理论
    2.3 模糊数学
        2.3.1 基本概念
        2.3.2 梯形模糊数
第3章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采用PPP模式的动因及可行性分析
    3.1 城镇污水处理行业概述
        3.1.1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状况
        3.1.2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特点
    3.2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采用PPP模式动因分析
        3.2.1 污水处理量逐年增加
        3.2.2 污水处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2.3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
        3.2.4 管理体制束缚
    3.3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采用PPP模式可行性分析
        3.3.1 政策可行性
        3.3.2 经济可行性
        3.3.3 技术可行性
第4章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构建
    4.1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的建立
        4.1.1 构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的原则
        4.1.2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系统
        4.1.3 社会资本选择
        4.1.4 参与方职责划分
    4.2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的结构系统
        4.2.1 项目融资结构
        4.2.2 项目交易结构
        4.2.3 项目合同结构
        4.2.4 项目监督结构
    4.3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的运行
        4.3.1 项目识别阶段
        4.3.2 项目准备阶段
        4.3.3 项目采购阶段
        4.3.4 项目执行阶段
        4.3.5 项目移交阶段
第5章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收益分配
    5.1 城镇污水处理PPP项目收益分配原则及影响因素
        5.1.1 收益来源分析
        5.1.2 收益分配原则
        5.1.3 收益分配影响因素
    5.2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收益分配研究
    5.3 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参数确定
        5.3.1 投入比重确定
        5.3.2 风险分配系数确定
        5.3.3 合同执行度确定
        5.3.4 贡献度确定
        5.3.5 满意度确定
第6章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风险分担
    6.1 城镇污水处理PPP项目风险识别
        6.1.1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风险初步识别
        6.1.2 风险清单修正
    6.2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风险评估
        6.2.1 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6.2.2 数据描述性统计
        6.2.3 风险重要性评估
    6.3 风险分担
        6.3.1 风险分担曼-惠特尼U检验
        6.3.2 风险分担矩阵
        6.3.3 风险分担系数确定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风险调查问卷
详细摘要

(3)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古城复兴概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古城复兴基础理论综述
        2.1 城市文化
        2.2 古城保护
        2.3 城市更新
        2.4 城市复兴
        2.5 城市文化规划
        2.6 综合评述
        2.7 小结
    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
        3.1 古城复兴的内涵解析
        3.1.1 古城复兴时代价值观
        3.1.2 古城复兴保护发展观
        3.1.4 古城复兴多元诉求观
        3.1.5 古城复兴多维耦合观
        3.1.6 古城复兴深层内涵
        3.2 相关学术理论借鉴
        3.2.1 相关理论借鉴
        3.2.2 古城复兴理论特质
        3.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3.3.1 古城复兴理论基本框架
        3.3.2 古城复兴理论基础
        3.3.3 古城复兴域
        3.3.4 古城复兴两组维度
        3.3.5 古城复兴静态结构理论: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
        3.3.6 古城复兴动态结构理论: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
        3.4 时空结构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1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1.1 古城文化资源初步梳理
        4.1.2 古城文化基因价值甄别
        4.1.3 古城文化基因评价筛选
        4.1.4 古城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2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模式
        4.2.1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概念
        4.2.2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借鉴
        4.2.3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组成
        4.3 本章小结
    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体系
        5.1 古城复兴规划的角色与定义
        5.1.1 古城复兴规划作用
        5.1.2 古城复兴规划定位
        5.1.3 古城复兴规划路径
        5.1.4 古城复兴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5.2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
        5.2.1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体系的构成
        5.2.2 古城复兴规划战略
        5.2.3 古城复兴规划策略
        5.3 古城复兴规划流程
        5.4 古城复兴规划基本方法
        5.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及体系
        5.6 古城复兴规划的支撑体系
        5.7 本章小结
下篇:西安古城复兴规划实践
    6 西安古城复兴的现状与问题
        6.1 西安城市概况
        6.1.1 历史沿革
        6.1.2 地形地貌
        6.1.3 社会经济发展
        6.2 研究范围界定
        6.3 西安古城复兴经验
        6.4 西安古城复兴存在的问题
        6.5 西安城市发展机遇
        6.6 西安古城复兴问题的规划应对
        6.7 本章小结
    7 西安古城文化基因梳理及空间表征
        7.1 西安城市文化资源梳理
        7.1.1 西安文化资源概述
        7.1.2 西安文化资源分类梳理
        7.1.3 西安文化资源分布特征
        7.1.4 西安文化资源演变特征
        7.2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
        7.2.1 生态文化:山水塬城禀赋
        7.2.2 历史文化:东方营城理念
        7.2.3 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积淀
        7.3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表征
        7.3.1 宏观:空间格局与产业体系
        7.3.2 中观:脉络
        7.3.3 微观:符号
        7.4 本章小结
    8 西安古城复兴的规划实践
        8.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与策略
        8.1.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
        8.1.2 发展战略:文化优先、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传承复兴
        8.1.3 发展策略
        8.2 宏观文化格局引导
        8.2.1 大都市文化格局规划
        8.2.2 市域文化体系规划
        8.2.3 中心城区文化脉络规划
        8.3 中观文化结构控制
        8.3.1 主城区文化结构规划
        8.3.2 老城区文化极核规划
        8.3.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规划
        8.3.4 文化廊道规划
        8.4 微观文化场景塑造
        8.4.1 文化遗址公园
        8.4.2 特色文化街区
        8.4.3 古镇名村
        8.4.4 城墙景区
        8.4.5 工业遗产
        8.4.6 城乡空间风貌管控
        8.4.7 古树名木
        8.4.8 非物质遗产
        8.5 本章小结
    9 西安古城复兴规划的实施管控
        9.1 古城复兴导向下的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
        9.2 古城复兴导向下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应用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期待做出的有价值工作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的城市文化特色方面的项目
附录1 本文研究的古城释义
附录2 老城区文化极核复兴规划
附录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区复兴规划
附录4 文化遗址公园复兴规划
附录5 特色文化街区复兴规划
附录6 古镇名村复兴规划
附录7 城乡空间风貌分区管控

(4)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国内理财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1.1.2 国外理财业务已成银行主流业务
        1.1.3 提升营销水平是应对金融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1.1.4 提升理财产品营销水平是应对互联网金融的需要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3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个人理财产品概述
        2.1.1 个人理财产品的概念
        2.1.2 个人理财产品的分类
        2.1.3 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
    2.2 银行营销基本理论与策略
        2.2.1 银行营销基本理论:“7P”理论、“4C”理论、“4R”理论
        2.2.2 银行 STP 营销策略
    2.3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发展
        2.4.1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发展
        2.4.2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发展
第3章 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3.1 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3.1.1 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3.1.2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区别
    3.2 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概况
        3.2.1 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概况——以恒丰银行济南分行为例
        3.2.2 同等规模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概况对比
    3.3 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现状的问卷调查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2 数据整理
        3.3.3 现状分析
    3.4 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产品设计及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3.4.2 销售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促销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
        3.4.4 理财产品透明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3.4.5 营销团队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4章 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SWOT 分析
    4.1 SWOT 分析介绍
    4.2 以恒丰银行济南分行为例的 SWOT 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2.5 SWOT 矩阵分析
第5章 优化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策略研究
    5.1 依托对公业务,推进公私业务联动,扩大基础客户规模
    5.2 细分客户市场,打造特色业务,强化理财产品设计定位
    5.3 由提供单一理财产品向提供综合理财服务转型
    5.4 抓住城镇化机遇,完善县域渠道建设
    5.5 充分利用电商渠道,大力发展网上营销
    5.6 改进宣传策略,增加产品透明度,增进投资者教育
    5.7 强化专业理财团队建设
第6章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贡献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致谢

(5)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中村改造融资基础理论
    2.1 城中村基础理论
        2.1.1 城中村的定义
        2.1.2 城中村的特点
    2.2 项目融资理论
        2.2.1 项目融资的定义
        2.2.2 项目融资的特点
        2.2.3 项目融资的主要模式
第三章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现状
    3.1 总体现状
    3.2 银海区改造现状
        3.2.1 改造项目进展状况
        3.2.2 和兴小康村的改造
        3.2.3 禾塘村旧村的改造
        3.2.4 马栏路村的改造
        3.2.5 下江尾村的改造
    3.3 海城区改造现状
        3.3.1 改造项目进展状况
        3.3.2 十二间屋城中村的改造
        3.3.3 小小岭城中村的改造
第四章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资金需求分析
    4.1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资金需求的特点
    4.2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资金需求分析
        4.2.1 基于调查规划阶段的资金需求分析
        4.2.2 基于补偿安置阶段的资金需求分析
        4.2.3 基于房屋建设阶段的资金需求分析
        4.2.4 基于养老培训阶段的资金需求分析
第五章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5.1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现状
        5.1.1 北海城中村项目融资现状
        5.1.2 北海城中村采用的融资模式
    5.2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存在的问题
        5.2.1 资金权责不明
        5.2.2 融资方式单一
        5.2.3 融资制约因素多
        5.2.4 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5.2.5 相关法律不健全
    5.3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问题的成因分析
        5.3.1 政策不完善催生多种问题
        5.3.2 市场波动加大融资模式的运行风险
        5.3.3 经济发展水平低限制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第六章 解决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问题的对策
    6.1 明确资金权责,防范融资风险
        6.1.1 规范项目主体资金权利和责任具体制度
        6.1.2 建立融资风险的防范机制
    6.2 拓展多种融资渠道
        6.2.1 加强与银行外金融机构的合作
        6.2.2 构建多种融资模式
    6.3 排除城中村改造限制性因素
        6.3.1 应完善城中村建设相关政策,打破政策限制
        6.3.2 优化项目资源配置,降低融资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
        6.3.3 规范城中村改造制度,平衡当地村民和开发商的利益
    6.4 构建合理融资模式
        6.4.1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互助融资模式的构建及可行性分析
        6.4.2 北海市城中村改造PPP融资模式的构建及可行性分析
    6.5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城中村”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 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复杂系统理论
    2.2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城市研究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北京市“城中村”的形成发展与现状分析
    3.1 北京市“城中村”的形成与发展
    3.2 北京市“城中村”的现状
    3.3 “城中村”问题的系统思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中村”的复杂系统学解析
    4.1 “城中村”的复杂性
    4.2 “城中村”的主体及七个基本点
    4.3 CAS理论的基本模型及“城中村”的建模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城市复杂系统下“城中村”系统的解构
    5.1 积木块1:城市规划子系统
    5.2 积木块2:流动人口子系统
    5.3 积木块3:村庄发展子系统
    5.4 积木块4:政府治理子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城中村”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6.1 北京市“城中村”问题的系统分析
    6.2 “城中村”发展动力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6.3 北京市“城中村”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流率基本入树法
    6.4 北京市“城中村”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中村”发展的政策仿真及结果分析
    7.1 “城中村”拆除的政策效果模拟
    7.2 政府以廉租房替代“城中村”的政策效果模拟
    7.3 以规划手段控制“城中村”发展的政策效果模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TRIZ的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环保产业的内涵界定
    2.2 环保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3 TRIZ的相关理论
        2.3.1 TRIZ的定义及理论核心
        2.3.2 TRIZ核心思想与发现
        2.3.3 TRIZ体系
        2.3.4 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TRIZ在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中应用的理论框架
    3.1 TRIZ理论在环保产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2 理想化方法在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中应用的理论框架
        3.2.1 IFR的涵义
        3.2.2 解的理想化水平的判定方法
        3.2.3 TRIZ理想化原则——TRIZ的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3.2.4 在环保产业发展中应用理想化的思路
        3.2.5 用理想化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3.3 冲突及冲突解决原理在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中的应用的理论框架
        3.3.1 冲突的概念与分类
        3.3.2 物理冲突及其解决原理
        3.3.3 技术冲突及其解决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4.1 美国的环保产业发展
    4.2 加拿大的环保产业发展
    4.3 日本的环保产业发展
    4.4 我国环保产业
    4.5 国外环保产业发展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 评价指标的确立
        5.1.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设计
    5.2 建立模糊层次分析模型
    5.3 本章小结
6 TRIZ冲突理论在黑龙江省环保产业中的应用
    6.1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6.1.1 黑龙江省资源环境现状
        6.1.2 黑龙江省"十一五"环境目标
        6.1.3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基本概况
    6.2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6.3 TRIZ的环保产业特征参数选择
    6.4 建立冲突矩阵
    6.5 对于参数所运用原理在环保产业领域的解释
        6.5.1 总体经济模块
        6.5.2 资源利用模块
        6.5.3 公共投入模块
        6.5.4 后续发展模块
        6.5.5 技术创新模块
        6.5.6 人力资源模块
    6.6 利用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冲突矩阵化解冲突的过程
    6.7 望奎生物质能电站混合燃料灰的综合利用项目的实证研究
    6.8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及对策
    7.1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7.1.1 生态化产业集群型发展模式
        7.1.2 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
    7.2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7.3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融资方式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及实践现状
        1.3.2 国内研究及实践现状
    1.4 采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本课题的内容安排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分析
    2.1 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2.1.1 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2.1.2 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
    2.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来源中存在的问题
3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类方式研究
    3.1 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功能角度分类
    3.2 西方一些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分类
    3.3 从狭义性、广义性的角度分类
    3.4 从市场化的角度分类
4 基于可经营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类
    4.1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经营性分类的主要原则
    4.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经营性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4.3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经营性分类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经营性分类的系统框架
        4.3.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经营性指标体系
    4.4 对城市基础设施可经营性划分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4.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4.4.3 问卷的设计过程
        4.4.4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4.5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打分矩阵的构造
        4.5.1 基础设施项目可经营性打分的理论来源
        4.5.2 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可经营性打分
    4.6 根据可经营性指数对基础设施项目分类
5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类后的融资方式选择
    5.1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
        5.1.1 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
        5.1.2 准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
        5.1.3 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
        5.1.4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总结
    5.2 政府的角色与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5.2.1 政府的角色转换
        5.2.2 政策、法规的制定
6 案例分析
    6.1 项目背景
        6.1.1 城市绿地建设的作用
        6.1.2 西安市绿地建设现状
        6.1.3 西安市绿地建设未来规划
        6.1.4 西安市绿地投融资分析
        6.1.5 城市绿地建设的市场环境分析
    6.2 西安市绿地的可经营性分析
    6.3 西安市绿地建设运作策略
        6.3.1 近期运作策略
        6.3.2 远期运作策略
    6.4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金融市场及效率的界定
    2.1 农村金融及市场的界定
        2.1.1 农村金融
        2.1.2 农村金融市场
    2.2 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界定
        2.2.1 资源配置效率
        2.2.2 适应性效率
        2.2.3 经济效应
        2.2.4 相对效率
    2.3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分析
    3.1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分析
        3.1.1 正规金融供给
        3.1.2 非正规金融供给
    3.2 农村金融供给特征分析
        3.2.1 存在供给型金融抑制
        3.2.2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发达
        3.2.3 农信社占据正规金融供给的垄断地位
        3.2.4 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供给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3.2.5 农村金融供给的地区差异显着
        3.2.6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资产质量较差
        3.2.7 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对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认知
    3.3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曲线及分析
        3.3.1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曲线及特征分析
        3.3.2 农村金融市场中供给主体的供给选择
    3.4 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分析
        3.4.1 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行为博弈分析
        3.4.2 非正规金融和政府间行为博弈分析
        3.4.3 市场主体行为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分析
    4.1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析
        4.1.1 农户金融需求分析
        4.1.2 农村企业金融需求分析
        4.1.3 农村公共事业体系金融需求
        4.1.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
    4.2 农村金融需求特征分析
        4.2.1 区域差异性
        4.2.2 多层次性
        4.2.3 融资需求较大而偿还能力相对较弱
        4.2.4 小规模、非生产、高风险性
        4.2.5 季节性和复杂性
        4.2.6 缺乏有效的担保
        4.2.7 缺乏有效的投融资主体
    4.3 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曲线及分析
        4.3.1 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曲线及特征
        4.3.2 农村金融市场中需求主体的需求选择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均衡与失衡分析
    5.1 农村金融市场的均衡分析
        5.1.1 总量均衡分析
        5.1.2 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均衡分析
    5.2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失衡
        5.2.1 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
        5.2.2 存在需求型和供给型抑制
        5.2.3 金融资源严重外流
        5.2.4 供需期限错配明显
    5.3 农村金融市场失衡的成因分析
        5.3.1 商业性金融逆向选择功能的显性化
        5.3.2 政策性金融推进与拉动功能缺失
        5.3.3 农信社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5.3.4 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
        5.3.5 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紧张
        5.3.6 农村产权制度制约了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
    5.4 小结
第六章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分析
    6.1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6.1.1 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6.1.2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租效应”
    6.2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6.2.1 金融体制的适应性
        6.2.2 金融组织的适应性
        6.2.3 金融服务功能与结构的适应性
        6.2.4 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应性损失
    6.3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经济效应分析
        6.3.1 农村经济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乘数”
        6.3.2 农村金融市场的经济效应
        6.3.3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6.4 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对效率分析
        6.4.1 指标选择与释义
        6.4.2 数据选取
        6.4.3 协整检验
        6.4.4 实证结果
    6.5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分析结果
        6.5.1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6.5.2 适应性效率缺乏
        6.5.3 经济效应不明显
        6.5.4 相对效率落后
    6.6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的成因分析
        6.6.1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特征制约市场发展
        6.6.2 农村金融的低效益与高风险制约
        6.6.3 市场失灵和负外部性导致农村金融效率下降
        6.6.4 投融资体制的缺失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难以利用
        6.6.5 政府在以建设市场提高效率中发挥的作用不足
    6.7 小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化方向与政策建议
    7.1 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演化路径与优化方向
        7.1.1 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演化
        7.1.2 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优化方向启示
    7.2 优化路径之一: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7.2.1 增加金融主体的市场效应分析
        7.2.2 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
        7.2.3 农村金融市场优化的结论与启示
    7.3 优化路径之二:以开发性金融建设农村金融市场
        7.3.1 市场建设与开发性金融
        7.3.2 开发性金融在我国市场建设方面已取得的成效
        7.3.3 开发性金融在建设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原理
        7.3.4 开发性金融建设农村金融市场的方法
    7.4 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7.4.1 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7.4.2 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
        7.4.3 建立覆盖农村的开发性金融体系
        7.4.4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
        7.4.5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7.4.6 改革农村金融定价和补贴政策
        7.4.7 完善农村金融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威海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几点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XX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研究[D]. 王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7)
  • [2]城镇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研究[D]. 沈义.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2)
  • [3]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D]. 田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4]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高晓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9)
  • [5]北海市城中村改造融资问题研究[D]. 覃华俊. 广西大学, 2014(02)
  • [6]新型城镇化:创新的任务清单[N]. 王尔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
  • [7]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城中村”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孙梦水.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8]基于TRIZ的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鄂力铁.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9]基于融资方式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类研究[D]. 李雅维.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10]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研究[D]. 梁邦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