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10万元招贤纳士

一、汕头10万元广纳贤才(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捷[1](2020)在《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后,海洋经济在国家海洋战略的逐步引导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海洋现代科学技术被大力引入海洋经济发展中。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确保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广东省作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海洋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是未来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关键渠道。所以对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章以科技创新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新经济增长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熵值法赋权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在国外对海洋经济增长率与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的关系以及国内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体系、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关系进行综述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海洋科技支撑体系等相关概念;从人才、组织、成果转化、政府引导四个方面分析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现状,并采用熵值赋权的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科技支撑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和海洋科技进步提供参考。文章划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依据,首先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其次整理了相关国内外文献且进行了评述,最后论述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结合其他学者的成果对相关概念进行定义,并阐述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现状;第四部分对《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广东省历年政府报告等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对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进行实证研究;第五部分介绍旧金山大湾区、东京大湾区、青岛、舟山海洋科技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从中取得经验借鉴;第六部分提出结论以及科技支撑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指出了论文的不足并提出了展望。

焦骏峰[2](2020)在《庐山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文中提出“庐山东林寺”始建于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之手,她是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祥地。由此,慧远大师所创立的净宗一派,传承一千六百多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净土宗所提倡的“念佛法门”颇为流行,广为传播,可所谓在佛教八大宗派中,净土宗“念佛法门”巨星璀璨,灵光独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在快节奏与充满竞争现代社会中,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它所形成独特的净宗文化,如何发挥着积极作用去调和处于多变的现代人类?净宗文化,它又有何魅力吸引着现代社会大众的目光?要想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不得不追溯到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缘起。论文以现代净土文化发祥地“庐山东林寺”为中心展开论述,本文先从历史去探讨净宗文化的发源以及东林寺千年历史的变迁。在第三章中,深入地研究东林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它所形成的净土文化通过怎样的方式去适应现代社会,又是如何影响现代人类?尤其在第四章中,祖庭“庐山东林寺”是如何进行一种现代性转化?会着重在东林寺文物胜迹与现代寺院建筑风格艺术上去体现。后面的章节会依次探讨,东林寺所具有独特的现代净土道风、现代僧团建设、现代佛事活动,现代寺院管理、对现代人类临终关怀、民间慈善行谊、弘法教化,国内外净宗文化的弘扬与交流,践行“人间净土”,构建和谐社会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东林寺在现代社会中,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因此,对庐山东林寺的考察对于研究与挖掘净土宗文化、人文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影响,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姚科敏[3](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谢凤娥[4](2018)在《《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献甫是晚清岭南地区文坛的重要人物,作品众多。本论文以郑献甫《补学轩文集》骈体文二卷为研究对象,将该集骈体文全部注释,并在上编中作初步研究。补学轩是郑献甫的书斋名,《补学轩文集》包括散文四卷,骈体文二卷,清咸丰十一年由两广总督劳崇光刊行于广州。本文先从郑献甫的生平、交游入手,研究其骈体文创作的背景。郑献甫任官时间不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又辗转于两广地区多各书院任教。作为岭南地区少有的进士出身,他受到两广地区士子官员推崇。正是由于这种背景,他的骈体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景记事、书序文论、寿序诔志。郑献甫所处的时代正值清代社会动荡的年代,郑献甫所处的两广地区又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主战场,郑献甫在《补学轩文集·骈体文》中如实的描写了清代晚清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清代是骈体文的中兴期,骈散相融趋势明显。郑献甫学习六朝骈体文创作手法,注重典故的运用,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又融合散文的写作特点,骈散相接,语言清新却又古韵十足。郑献甫被称作“两粤宗师”,对他的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研究岭南地区文学史也是必需的。

周武[5](2017)在《张元济研究》文中提出张元济生于1867年,死于1959年,一生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历史时期,几乎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他没有宣言,没有旗号,也没有太多的理论,甚至也不屑于对自己的选择做任何皇堂的解释,但他开明、稳健,富于识见又长于办事,在激进与保守两极对峙的历史夹缝中适宜地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数十年如一日把商务印书馆从一个简陋的小印刷厂提升到全国最大的出版社。在这个过程中,他本人亦从清翰林转变而为现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家,他的名字标志着中国出版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有关张元济的研究,近三十多年来颇受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相关论着层出不穷,单是他的传记就已出版了 20余种,至于散见于报刊的各类文章更多达千篇以上,但由于受资料和视野所限,有关他的研究仍存在不少被忽略或未及深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已有的研究中也有一些论断或细节需要重新检视。有鉴于此,本文力避重复性论述,而选取他学行与志业生涯中若干重大且尚未引起重视或需要重新检视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张元济研究应有的内涵,从而更全面、立体地彰显张元济这一“存在”的独特性及其意义。全文除序引、结语和附录外,主体部分由六个专题研究组成,每个专题一章。第一章综论张元济的学思历程及其毕业志业之所在,并分析他在变乱纷扰的年代领导商务印书馆取得巨大成功背后的原因;第二章探讨张元济在五四前后的时代大潮中的依违进退之道,以及这种依违进退之道给商务印书馆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第三章从《商务印书馆董事会议录》中选取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及股东会历次会议上提出的21个议案逐一进行整理、点校和笺释,藉此展示张元济的另面,即他作为一家大型文化企业的领导者的识见、能力、智慧和良知;第四章以上海市档案馆新公布的张元济与日本友人及公私藏书机构来往书信为核心史料,并参酌其他相关史料,重新梳理张元济1928年日本访书始末及随后复杂的借影交涉过程,进而阐释此次访书在近代中日书籍交流史上的多重意义;第五章依据相关当事人的档案、日记、书信及书籍广告等史料,对张元济终身抱憾的《国藏善本丛刊》从创议、选目、摄照到最后宣布停刊的全过程做了详尽的考索和钩沉,还原出一段尘封已久的书林往事;第六章以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张元济致傅斯年信和张元济哲嗣张树年、张人凤父子所藏傅斯年致张元济信相互比勘,并稍作诠释,从而再现出张、傅两代学人之间过去鲜为人知的学术交往,以及因这种交往而带动的商务与史语所之间的紧密合作。文末附录《商务印书馆董事会议录整理稿》系根据本人所藏《商务印书馆档案抄件》中的相关内容整理点校而成。张元济自始至终参与商务董事会的运作,并在其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因此,这部整理稿对了解和研究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故附录于此,与正文相互参证。

黄炜[6](2017)在《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研究》文中提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保险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管制事关保险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契合时代要求的保险业政府管制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历史视角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保险业复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整个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行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大为增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政府管制通过对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逐步深入,保险业政府管制自身也面临深刻调整。一方面,保险业在发展当中同时面临管制过度和管制不足,导致行业活力不足和经营不规范的问题都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保险业管制点多面广,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有效推进,也需要深入研究。从理论视角看,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子部门,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制遵循着经济管制和金融管制的一般规律,公共利益理论、管制俘获理论、规制经济理论等经典管制理论依然对保险业管制有着有力的解释意义。与此同时,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保险业又有着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质,目前理论界总体上仍停留在用经典管制理论来阐释保险业的管制实践,较少从行业特质出发去把握保险业管制的特殊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努力方向。本文紧密结合中国保险业实际,在重构保险管制理论及对现有管制政策作系统性梳理基础上,站在保险业经营管理全流程的角度看待保险管制,客观分析了各领域管制政策对行业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影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保险管制的政策建议。在分析过程中,本文还充分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管制的经验和教训,为相关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本文内容共七章,分别从不同角度由表及里,围绕公共利益原则,力图对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的主要领域作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一章,保险管制的理论再思考和国内实践。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对保险管制进行理论重构,在深度把握保险行业特质基础上,开创性提出“保守管制”、“培育管制”、“纠结管制”等保险业管制新论,这三个方面虽然主要对应的是保险管制的“实然性”,但对于更好把握保险管制的“应然性”也很有启迪。在重构理论的同时,本文又从实践层面分析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从法律体系、管制架构、管制主体、管制职能、管制目标、管制方式等六个方面梳理出中国保险业管制的基本框架,探析了保险业政府管制与非政府管制的相互关系,分三个阶段回溯了中国保险业管制体制的变迁,并对中国保险业管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这些都为后文分析奠定了情景基础。第二章,保险市场准入管制。主要从市场的入口端对保险管制实施分析,阐述了管制对市场体系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市场准入管制具有普遍性原因,也有特殊性原因,归结起来主要包括防止过度竞争、控制市场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规避较高的市场退出成本、保证市场开放下的公平竞争等。中国保险业市场准入管制大致经历了严格限制、逐步放松和审慎收紧三个阶段,在管制政策上表现为直接和间接准入管制并行、多层次的市场准入管制并重、市场准入标准逐步细化和提高等特征。从管制影响看,较高的准入标准不利于破除市场的高度垄断,对国有资本的偏好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资本结构,直接准入管制不利于提升社会福利,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不利于创造多层次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准入管制面临着标准偏高、细节模糊、限制过多等突出问题。第三章,保险产品费率管制。主要分析价格管制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费率管制是价格管制在保险业的表现形式,出发点在于确保保险产品定价的适当性、公正性、稳定性、激励性和合理性。保险产品费率制定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风险暴露与风险保费确定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费率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但具体方法和主要考虑因素并不相同,因此寿险产品和财产险产品费率厘定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的政策。总体上看,中国对保险产品实施的是最低限价管制。此外,中国保险费率管制正处在转型的起步阶段,保险产品费率偏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监管部门明确了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但在一些领域旧的管制制度仍在执行,市场化的力度与节奏还不适应现实的要求。第四章,保险资金运用管制。分析了保险资金运用在管制下如何发展变化并影响经营管理和市场运行的其他方面。保险资金运用不同于普通投资行为,其不以追求高收益为唯一目标,而是兼顾实现保险责任偿付这一基本职能为目的,对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当前,中国保险资金运用呈现出资金运用规模快速增长、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收益率逐步趋稳的态势。从管制历程看,中国保险资金管制大致经历初始探索、框架初步形成、全面发展以及适度宽松四个阶段,目前主要采取放松市场准入、放宽投资品种、降低投资门槛、放松比例限制、强化后端管控等管制政策,这些政策起到很大的正面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投资收益率波动偏大、整体收益率偏低、资产配置趋同、错配问题凸显等不利影响。总的来看,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管制已经有了很大的实质性进步,但也存在着注册制改革进展缓慢、政策缺乏灵活性、“玻璃门”等问题,同时管制者自身也面临改革转型的迫切要求。第五章,保险市场退出管制。对现有较为分散的退出管制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其对保险业市场化的影响。保险公司不同于一般的非金融企业,其市场退出往往具有更大的“负外部性”,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成本较高,同时为了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有必要对保险市场退出实行相对严格的管制,这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相比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法律制度,中国并没有针对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专门立法,主要依据行政性指令,目前已初步建立多层次的、与偿付能力相衔接的、以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为支撑的市场退出机制。从管制成效看,市场退出的处置效率偏低、处置成本偏高,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以及费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受到制约。从管制体系看,中国保险市场退出管制存在着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现行破产法规未充分考虑保险公司特殊性等问题。第六章,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保险业管制模式及比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业管制的特点,开展了对比研究,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有效经验。横向比较看,无论是美国的双重管制模式,英国的宽松管制模式,还是日本的严格管制模式,或是韩国的一体双层管制模式,都是与本国历史、法律、文化等有着密切关联,且模式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调整完善过程中。对中国保险业管制而言,不同的模式也有其一致性的借鉴意义,例如加强对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不断完善偿付能力管制的机制制度建设,注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市场化是保险经营和保险管制的大势所趋。第七章,深化中国保险业管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在总结中国保险业管制特点和问题基础上,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从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简政放权、增强市场活力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作出了总体布局,保险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保险管制作为政府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也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和路径。保险业管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和防范保险市场风险。面对行业发展整体滞后、资本实力偏弱、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保险文化较弱的约束条件,中国保险业管制必须坚持围绕核心、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系统实施及分类推进的大原则,在策略上逐步放松市场准入,深入推进保险产品市场化定价和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市场化改革,逐步优化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对保险业管制体系进行必要改革,不断增强以保险行业协会为实施主体的非政府管制作用。

伊明明[7](2017)在《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现如今,区域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因素之一就是知识产权,其中,区域企业专利竞争力也已然成为了地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这种专利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区域专利竞争力进行评价,在现阶段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自2008年国家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企业也在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竞争力,实施专利战略和布局。因此为本地区弥补专利管理策略上的漏洞以及转换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等方面提供策略性的保障,对西部地区企业整体专利竞争力进行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西部地区省市企业的专利产出实力、企业专利质量、支持实力和发展态势四个一级指标来分析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四个一级指标下有细分出各个二级指标,而且,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获取各个指标的权重。本文在获取指标的方法以及创建评价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的模型方面,对原有专利竞争力的研究论文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具体地,本文借助于创建出的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评价模型,对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贵州省、广西省和陕西省、重庆市以及四川省六个省市的专利数据进行了排名和分析,并重点剖析了云南省企业的状况。通过对云南省企业专利竞争力的各个单项指标的分析评价,对部分西部地区的企业专利竞争力不平衡或者弱势的方面,给出改进地区专利工作的合理性并且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本文中,指出了制约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的各个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区域企业管理状况、人才结构和知识产权合作机制、专利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专利发展协会和基金的设立等状况。最后结合已创建的区域企业专利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分析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的力度,建立“政、企、学、研”的合作机制,以及强化政府对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专利发展协会和基金等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沈亮[8](2016)在《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黎照寰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其人生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相继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常务次长、交通大学校长、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会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董事长、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协副主席,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位值得纪念与研究的风云人物。黎照寰的一生历经坎坷,精彩纷呈。他早年接触进步思想,在清政府无故取消其留学资格后,与之坚决斗争,此后远渡重洋,参加革命;他曾撰写《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中国国民党政策》等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曾在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任职,但无意发展仕途,转而投身教育事业;他在担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兼容并包,锐意改革,一手开创了建国前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时代精英特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参与了当时社会的多个重要团体组织,在近代中国的对外交流、社会服务、宗教慈善等方面都有所作为;晚年的黎照寰选择留在新中国,通过在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努力实现其爱国理想;他的人生经历是近代历史人物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黎照寰的个人成长背景,之后结合时代特征阐述其参加革命与从政的活动,分析其革命思想,并将其着作与戴季陶的着作进行比较。黎照寰是建国前交通大学“黄金时期”的缔造者,自1929年来到交通大学后,他连续14年执掌交大,这段校长生涯是其人生的巅峰时刻,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成熟,成绩斐然,且具有抗日爱国情怀。黎照寰热衷民国社会活动,曾担任多项重要的社会职务,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思想和主张。1949年政权鼎革之际,黎照寰选择走向新中国,积极参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政协工作,继续弘扬传承孙中山的精神。黎照寰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与诚挚的社会主义者,同时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这些特质使得黎照寰能在中国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敏锐地把握时代机遇,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施展才华,虽不时受到时局的困扰,却依然与时俱进,奋勇前行。黎照寰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人生轨迹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精英活动的一个缩影,他的兴奋与激进、彷徨与无奈都是时代的反映。

叶建明[9](2014)在《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港口是货物在水路运输的起点和终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港口不仅局限于提供单一的装卸服务,而是逐渐成为综合物流服务价值流的承托者,现代港口物流企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沿海港口市场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港口资源型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垄断竞争型过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原因,广州港集团在这场改革中步履维艰,属下港口功能仍然以单一传统的装卸和运输为主,在缺乏对物流资源的统筹规划的情况下,集团内部资源分散,外部竞争失利,一场针对物流板块业务改革的风暴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广州港集团当前的外贸集装箱物流市场发展形势,运用PESTEL分析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及法律等六大因素对集团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在内部环境分析上对集装箱业务资源、物流通道及外围物流节点建设等情况做了全方位的剖析,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集团发展外贸集装箱物流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四个方面进行清晰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当今港口竞争形势下,本文作者认为广州港集团应按照物流一体化理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整合内部资源筹建新的物流营运主体——广州港国际物流营运中心,按照港口企业价值链理论及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提出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的“点”、“线”、“面”外部发展策略,建立保障实施措施体系,以期为广州港集团领导决策层提供有益的参考。

吴莹[10](2013)在《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 ——兼论其对闽省侨乡教育的辐射(1840-1941)》文中研究指明英属马来亚殖民地时代终结之前,大批华人侨居马来亚。早期英国殖民政府对华人的母语教育置之不理,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十九世纪中叶,马来亚华人自发组织兴办华侨教育,开办家塾、私塾,创设义学、书院等,其办学形式和教育内容基本是对中国本土旧式教育的移植与仿创。伴随国内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新式教育的变革,异域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在其带动下也逐步转型与发展。华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和学生数量剧增;从学前教育到中等教育,教育级别梯度延伸;新式教育逐步改良完善,女子教育全面展开;师范教育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受到重视,教育类型日趋多元化。在马来亚华校突飞猛进之时,英殖民当局对马来亚华侨教育从放任自流转为加强管制,蓄意限制并控制迅猛发展的华校。英属马来亚爱国侨胞团结起来,度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为争夺华侨势力,清政府对英属马来亚的华侨教育相当关注,遣派视学,褒奖兴学。民国政府基本沿承清末华侨教育的管理方式,同时又新增海外侨教专门管理机构、侨校调研、立案和立法等新元素,华侨教育管理逐步走向正轨。此外,近代驻外领事、华侨领袖绅商、帮派社群民众、华社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等也是马来亚华侨教育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是中国本土教育体制在异域的延伸,随国内教育变革而变更,以中国的教育制度为依归。其学制取自国内,教师大多来自内地,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管理方式上都仿照中国本土的模式。课程设置以祖国历史文化为主体,兼顾侨居地经济发展要求的实际情形,重视英语和自然科学、实用技术课程。教科书与国内基本保持一致,内容上呈现出宣扬中华民族爱国意识与注重对祖国文化认同两大特色。马来亚华校的运作凸显社群化特征,其载体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亲组织和以地缘为基础的帮派组织,创立并兴办以华校为主的华文教育。社群化运作的基本模式实质为华人社团组织、华校和华商三者间的互动,其对华校的发展张力与合力并存。如同追随国内教育,受国内教育思潮牵引,使马来亚华校具有中华内核一般,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对闽省侨乡教育的反哺与辐射也清晰可见。近代闽省侨办教育体系的建构与海外华侨的慷慨捐助密不可分。华侨学校的经费主要得益于华侨或侨属的捐助,依赖于个人或团体的捐款、学杂费与学校经营收入、校友捐赠,少量来自国内与侨居地政府的补助。就其来源内容及其筹措形式而言,经费来源的主体和地域广泛,华侨捐资的具体形式多样,社会筹措形式多元化。与经费来源密切相关,华侨学校的管理体制主要依据创办者或资助者与学校的关系,管理模式主要有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单一的校长负责制两种。宏观而言,英属马来亚华侨在本土侨乡营造了良好的捐资兴学氛围,促进了新式思想的传播,改善了闽省的教育面貌;微观来看,异域华侨教育的实践与经验为闽省侨办学校注入外向型与现代性因子,使其具有侨之特色。英属马来亚华侨身处异邦,备受欺凌,眼界又相对开阔,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教育功能在此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他们积极捐资兴学实质是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爱国意识的体现,也是其主动自觉地维护和传承中华历史传统的文化自觉的具体表达。陈嘉庚、林文庆等华侨在异域与本土倾资兴学、办学数十年,逐步形成富有远见的教育观和颇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对此深层探究,故乡情怀的归属感、兴国救国的责任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及宗亲意识和乡土情结是促使他们在海内外兴办华侨教育的内在动力源泉。

二、汕头10万元广纳贤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汕头10万元广纳贤才(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2.1.2 海洋科技
        2.1.3 海洋科技支撑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科技创新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3 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与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概述
    3.1 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现状
        3.1.1 湛江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3.1.2 深圳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3.2 广东省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现状
        3.2.1 海洋人才发展现状
        3.2.2 海洋科技组织培育现状
        3.2.3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现状
        3.2.4 政府扶持现状
    3.3 广东省海洋科技支撑体系与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关系
        3.3.1 海洋科技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3.3.2 海洋科技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4 广东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支撑的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2 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标准化
    4.5 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指标权重
    4.6 综合指数
    4.7 结果评析
        4.7.1 指标结果分析
        4.7.2 能力综合指标分析
5 国内外海洋科技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借鉴
    5.1 旧金山大湾区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5.1.1 成熟的科研平台
        5.1.2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5.2 东京湾区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5.2.1 研发支出强度高,企业研究经费占主体
        5.2.2 发挥人才聚集效应
    5.3 青岛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5.3.1 构筑有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高地
        5.3.2 建设蓝色经济系列重大项目
    5.4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支撑体系的经验借鉴
        5.4.1 拓宽金融融资渠道,服务科技企业
        5.4.2 以政府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发展
    5.5 国内外主要地区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启示
        5.5.1 国外
        5.5.2 国内
6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对内完善涉海科技人才培育机制
    6.2 对外广发“求贤令”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6.3 调整科研力量,激活科研企业
    6.4 “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5 转变政府职能,激励主体创新积极性
7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庐山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状况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文献综述
第2章 庐山东林寺的历史
    2.1 东林寺的历史沧桑
    2.2 历代名僧与东林寺
        2.2.1 莲宗初祖—慧远大师
        2.2.2 西林鼻祖—慧永大师
        2.2.3 东方释迦—智者大师
        2.2.4 日本高僧—澄圆大师
        2.2.5 六次东渡—鉴真大师
        2.2.6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
        2.2.7 临济宗师—释常总
        2.2.8 禅宗泰斗—虚云大师
    2.3 历代名士与东林寺
        2.3.1 桃源中人—陶渊明
        2.3.2 丹元道人—陆修静
        2.3.3 脱去青衫便是僧—白居易
        2.3.4 民族英雄—岳飞
        2.3.5 阳明心学—王守仁
        2.3.6 向往东林寻莲社—陆游
        2.3.7 护持东林道风—崔黯
        2.3.8 维新领袖—康有为
        2.3.9 佛教领袖-赵朴初
第3章 东林寺与现代社会
    3.1 现代社会信仰的缺失
    3.2 构建现代人类心灵的一片净土
        3.2.1 净土宗文化的流变及对现代人的影响
        3.2.2 净土法门之特色与现代人修行
第4章 净土宗文化的外化—东林寺现代建筑与造像
    4.1 东林祖庭的建筑布局与特征
    4.2 东林祖庭的文物胜迹与景观艺术
    4.3 东林大佛
        4.3.1 顺天应人—启建东林大佛
        4.3.2 启建大佛的助缘与艰辛过程
        4.3.3 大佛造像的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4 东林净土苑
        4.4.1 东林净土苑的建筑布局与造像壁画风格
        4.4.2 东林净土苑是现代净土文化荟萃与结晶
第5章 现代东林道风
    5.1 东林寺现代伽蓝僧团
    5.2 东林寺现代佛事活动
        5.2.1 东林寺的佛七与闭关
        5.2.2 东林寺的往生助念与临终关怀
        5.2.3 东林寺的慈护与放生
    5.3 东林寺义工精神
第6章 现代东林寺方丈对净土文化的弘扬与贡献
    6.1 中兴之师—果一上人
        6.1.1 果一上人的出家因缘
        6.1.2 重光祖庭,振锡东林
        6.1.3 勤俭苦修,佛门楷模
    6.2 正法传续—传印法师
    6.3 继往开来—大安法师
第7章 践行“人间净土”开创现代净土文化传播的新局面
    7.1 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传播机构设置
        7.1.1 《净土》杂志的创办
        7.1.2 开办净土研习班与网络班
        7.1.3 东林印制部与佛艺研究所
        7.1.4 视听部与发行部
        7.1.5 文宣部与网络部
        7.1.6 净宗文化研究所
    7.2 净土文化佛学夏令营
    7.3 民间慈善行谊,弘扬净土精神
    7.4 净土文化交流
    7.5 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所表现出的意义与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郑献甫的生平交流与着述
    第一节 郑献甫的生平
    第二节 郑献甫的交游
第二章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写景记事
    第二节 书序文论
    第三节 寿序诔志
第三章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注重写实
    第二节 用典贴切雅致
    第三节 语言清新古朴
下编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
    凡例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序
    史传论
    山问
    快绿园小集记
    游白龙洞记
    高明瘗旅会碑记
    白崖山寨记为松如林子作
    孔氏抚孤事略为郡侯韵函大令作
    书嘉应梁子藤州殉难事
    是亦家记
    浈水纪行
    孙仿山《不着一字斋诗》序
    胡灵泉《度梅岭图》序
    《笏山诗草》序
    送严墨庄同年之官新安序
    《怡云诗草》后序
    《鸣秋集》序
    《红兰池馆摭存诗》序
    《箕盘鬼女诗》序,为方伯胡恕堂同年作
    合刻《幽女诗集》序
    《离鸾图》序
    《山月照弹琴轩印存》序
    许隽生郎中《题画绝句百首》小序
    沈伯眉《小只陀盦诗钞》序
    兰州《魏氏家乘》序
    书《昙华集》后
    书许周生《吴台卿哀词》后
    诰封通政大夫伍太翁先生八秩寿序(代伍实生作)
    诰封朝议大夫程太翁雪庵先生七秩双寿序
    湖南永州太守林云峣老封翁七十寿序(代刘怡园作)
    宜山邑侯晓园先生五十初度序
    贵州普安州知州德亭张公七秩寿序
    修职郎、兴安县学教谕赖翁九秩寿序
    镇安府太守縻次泉先生六十寿序
    庆远太守张粤卿观察寿序
    陈秬香先生八秩寿序
    姊丈小山先生八秩寿序
    官西泉封翁六十双寿序
    灵川县学训导刘君久葭六秩寿序
    刘正夫五十初度序
    刘笑山五秩寿序
    石宗甫四十初度序
    代拟制府劳公寿言
    香泉蒋方伯三十初度序
    诰封宜人吴太尊大母张太夫人九十寿序(代外舅作)
    卢太夫人七秩寿序
    殷孺人七秩寿序
    李母吴孺人八秩寿序
    姚母张孺人七秩寿序
    区母招孺人七十寿序
    敕封孺人高母曹太孺人六秩寿序
    外姑王孺人八秩寿序
    伍母韦孺人七十寿序
    李母林宜人六十寿序
    与李秋航论四六文书
    与李铭彝书
    与李秋航书(之一)
    与李秋航书(之二)
    与李秋航书(之三)
    与李秋航书(之四)
    后答胡桂山大令书
    与朗玉峰书
    答白河令李秋航书
    为张眉叔论四六文述略
    答门人问作令琐语
    徵何烈妇诗启
    募修文昌洞山亭启
    长寿寺募修药师殿疏
    鬻笔帖为画师许耀亭作
    上城隍十保状
    小除夕祭灶文
    代宜山分县告理苗城隍文
    刘宝臣哀辞
    公祭刘子校茂才文
    刘小山先生告祭文
    公祭张小籍文
    公祭李序园先生文
    李绮堂先生公祭文
    敕封七品孺人外姑王孺人告祭文
    女士秦惠淑哀词
    诰授奉直大夫、四川营山县知县晋知州衔俞公石村墓志铭
    山辉覃府君墓志铭
    明经净溪蓝君墓表
    邓君茂林墓志铭
    勅封文林郎、协理忻城县知县、诸生延禧莫君墓志铭
    勅授修职郎、马平县学教谕保举知县、西园张君墓志铭
    诰封中宪大夫楠友桂君墓表
    李母严孺人墓表
    博白女校书阿绿小传
    李知月小传
    象云赋并序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成果
致谢

(5)张元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引
第一章 张元济的学行与志业
    一、从“通艺”到“南洋”
    二、主持商务编译所与教科书革命
    三、“为古人续命”
    四、创建涵芬楼与东方图书馆
    五、一个人和三个社会群落
第二章 张元济与新文化运动
    一、革新与守旧之间
    二、推陈出新:商务编译所的再造
    三、喜新厌旧主义与依违进退之道
第三章 张元济商务董事会及股东会提案笺释
    一、分派花红须改办法议
    二、保护做工孕妇议案
    三、增股议案
    四、推广保险议案
    五、拟裁减分馆意见书
    六、关于购买政府公债议案
    七、关于设立公用图书馆的议案
    八、股息公积意见书
    九、辞监理案
    十、关于创办同人消费合作社的议案
    十一、关于选任王云五为总经理的议案
    十二、关于酬劳善后期内办事人员议案
    十三、提议总管理处迁移长沙案
    十四、关于预垫股东利息案
    十五、关于升值增资方案
    十六、修改公司章程提案
    十七、关于拟行节约方案
    十八、关于修订总管理处暂行章程案
    十九、关于将公司所藏《永乐大典》捐献政府之提案
    二十、本馆设立节约委员会,励行节约案
    二十一、关于解除常务董事案
第四章 张元济日本访书及其意义
    一、广求善本与日本访书
    二、借影交涉:过程、收获与“雅谊”
    三、多重意义:版本价值与民族记忆的修复
第五章 张元济与《国藏善本丛刊》
    一、傅斯年的“微意”与《国藏善本》景印缘起
    二、选目甄采、商榷与“定局”
    三、“预约样本”的制作与《国藏善本》预售
    四、抗战军兴与《国藏善本》停刊
第六章 从张、傅往来书信看张元济与傅斯年暨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关系
    一、张、傅交往之始
    二、旧学商量转邃密
    三、关于蔡元培
结语
附录 商务印书馆董事会议录整理稿 (1909-1928)
参考文献要目

(6)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二) 管制、规制和监管
        (三) 保险管制、保险业管制与保险市场管制
        (四) 保险业政府管制与保险业非政府管制
    四、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管制基础理论
        (二) 金融业管制理论
        (三) 保险业管制理论
        (四) 简要评论
    五、研究目标、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思路
        (三) 基本内容
        (四) 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保险业管制的理论再思考与国内实践
    第一节 保险业管制的理论再思考
        一、经典管制理论与保险业管制的一般性
        二、保险行业特质与保险业管制的特殊性
        三、对中国保险管制的总体认识
    第二节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节 中国保险业管制的基本框架
        一、法律体系
        二、管制构架
        三、管制主体
        四、管制职能
        五、管制目标
        六、管制方式
    第四节 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与非政府管制的相互关系
        一、管制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二、保险业政府和非政府管制的作用与缺陷
        三、中国保险业政府与非政府管制的关系
    第五节 中国保险业管制体制的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权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8年)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政府管制的初步确立阶段(1979年至1997年)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政府管制的逐步完善阶段(1998年至今)
    第六节 中国保险业管制的主要特点
        一、管制目标上强调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和促进行业发展并重
        二、管制改革上呈现出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
        三、管制方式上逐步重视偿付能力
        四、管制范围上强调对保险业的全方位管控
        五、管制主体上以专业的集权式政府管制为主
        六、管制强度上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标准
    第七节 中国保险业管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制实践中过于强调行业规模增长的目标
        二、管制范围大而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管制标准难以实现因地制宜
        四、行政性管制手段使用较多
        五、部分领域仍存在管制缺位
第二章 保险市场准入管制
    第一节 保险市场准入管制的原因
        一、防止过度竞争
        二、控制经营风险
        三、缓解信息不对称
        四、规避较高的市场退出成本
        五、保证市场开放下的公平竞争
    第二节 保险市场准入管制的主要政策
        一、管制历程
        二、主要政策
        三、主要特点
    第三节 保险市场准入管制的影响
        一、导致市场的集中度偏高
        二、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保险市场体系
        三、导致保险产品价格偏高
        四、加大了市场准入的社会成本
    第四节 进入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标准偏高
        二、准入标准细节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存在诸多限制
第三章 保险产品费率管制
    第一节 保险产品费率管制的原因
        一、从保守管制的角度看,主要是为了保证费率的充足性
        二、从培育管制的角度看,主要是为了保证费率的公平性
    第二节 保险产品费率厘定的基本原理
        一、寿险产品费率
        二、财产险产品费率
    第三节 寿险产品费率管制
        一、历史回顾
        二、现行政策
        三、主要特点
    第四节 车险产品费率管制
        一、历史回顾
        二、现行政策
        三、主要特点
    第五节 保险产品费率管制的影响
        一、一般分析
        二、具体分析
    第六节 费率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严格的费率管制尚未根本改变
        二、科学化的费率形成机制仍不健全
        三、区域性的费率管制机制尚未建立
        四、维系当前费率管理体制的成本过高
        五、进一步放松费率管制的配套机制建设较为滞后
第四章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
    第一节 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
        一、资金运用规模快速增长
        二、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
        三、投资收益率逐步趋稳
    第二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原因
        一、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原则
        二、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主要风险
        三、资产负债管理
        四、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现行政策及特点
        一、放松市场准入
        二、降低投资门槛
        三、放松比例限制
        四、强化后端管控
        五、强化资本约束
    第四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政策的影响
        一、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
        二、整体投资收益率偏低
        三、保险行业资产配置趋同
        四、制约了保险行业创新发展
    第五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玻璃门”仍然存在
        二、注册制改革的实质仍未达成
        三、管制政策的差异性和灵活度不够
        四、债权投资计划可投行业受限制约了投资范围多样性
        五、管制者自身也面临改革转型的迫切要求
第五章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
    第一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几个概念
        一、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基本概念
        二、市场退出管制的触发条件
        三、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主要手段
    第二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原因
        一、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成本较高
        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
        三、保护消费者利益需要最终的风险防线
    第三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现行政策
        一、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市场退出机制
        二、初步建立了与偿付能力衔接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初步建立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四、开展分支机构市场退出试点
    第四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政策的影响
        一、市场退出的处置效率偏低处置成本偏高
        二、制约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
        三、制约费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
    第五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现行破产法规未充分考虑保险公司特殊性
        三、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仍存在缺陷
第六章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保险业管制模式及比较
    第一节 美国的双重管制模式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英国的宽松管制模式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日本的严格管制模式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韩国的一体双层管制模式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保险业管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各类保险业管制模式的相同之处
        二、各种保险业管制模式的不同之处
    第七节 经验借鉴
        一、加强对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二、不断完善偿付能力管制的机制制度建设
        三、注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
        四、市场化是保险经营和保险管制的大势所趋
第七章 深化中国保险业管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改革的总体安排
        一、改革目标
        二、约束条件
        三、基本原则
        四、基本构想
    第二节 深化中国保险业管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
        一、逐步放松保险市场准入
        二、深入推进保险产品市场化定价
        三、深入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市场化改革
        四、逐步优化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五、对保险业管制体系进行必要改革和调整
        六、不断增强以保险行业协会为实施主体的非政府管制作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7)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的相关基础知识
    2.1 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概述
        2.1.1 企业专利概述
        2.1.2 区域企业专利竞争力的定义及内涵
    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内容
        2.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2.2.2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第三章 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3.1 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指标体系
        3.1.1 指标选取原则
        3.1.2 指标的选取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3 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第四章 云南省企业专利竞争力实例研究
    4.1 企业专利产出实力的对比
        4.1.1 企业申请量
        4.1.2 专利有效量
        4.1.3 发明专利申请
        4.1.4 企业专利密度
    4.2 企业专利质量的对比
        4.2.1 发明专利比率
        4.2.2 有效率
        4.2.3 PCT申请量
    4.3 企业专利支持实力的对比
        4.3.1 合作强度
        4.3.2 企业专利占比
    4.4 企业专利发展态势的对比
        4.4.1 申请量的增长率
        4.4.2 有效专利增长率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提高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2.1 加强企业专利管理制度建设
        5.2.2 强化专利战略中的人才培养
        5.2.3 建立“政、企、学、研”结合的专利合作机制
        5.2.4 加强企业专利服务平台的建设
        5.2.5 鼓励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专利发展协会和基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革命与从政
    第一节 投身革命的原因
        一、家庭背景
        二、启蒙教育
        三、留学经历
        四、孙中山的引领
    第二节 海内外的革命斗争
        一、在美国的斗争
        二、革命金融家
        三、东江遇险
    第三节 黎照寰的革命思想
        一、黎照寰着书的历史背景
        二、黎照寰书中的革命观
        三、与戴季陶主义的比较
    第四节 铁道部的从政经历
        一、重返政坛的原因
        二、履职实绩
        三、时局制约下的转行
第二章 开创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
    第一节 黎照寰的治校理念
        一、交通大学的早期历史
        二、治校理念
        三、现实的困境
    第二节 黎照寰的改革措施
        一、行政管理改革
        二、院系学科改革
        三、招生教学改革
        四、基础设施的扩充
    第三节 黎照寰的创新举措
        一、提高声誉:顶尖学者访校
        二、扩大影响:举办重要会展
        三、国际知名:拓展海外交流
        四、培养精英: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四节 抗日救亡中的斗争与无奈
        一、组织抗日斗争
        二、理智研判与应对
        三、“孤岛”治校的艰辛
    第五节 黎照寰的教育思想
        一、黎照寰的治校成就
        二、“教育强国”的理念
        三、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
        四、“振兴国家”的责任
第三章 黎照寰的社会活动
    第一节 筹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一、筹建同盟的背景
        二、筹建同盟的活动
    第二节 在上海社会的救亡活动
        一、上海市地方协会的活动
        二、国际问题研究会的斡旋
        三、黎照寰的外交观
    第三节 黎照寰的文化活动
        一、创立中山文化教育馆
        二、主持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
        三、黎照寰的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黎照寰的宗教事业
        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
        二、宗教事业的国际交流
        三、黎照寰的宗教观
第四章 建国后的活动与思想
    第一节 留在大陆的原因
        一、与旧政权的决裂
        二、主观因素
        三、客观因素
    第二节 建国后的活动
        一、执掌之江大学
        二、支持“抗美援朝”
        三、推进公私合营
        四、参与“三自”爱国运动
        五、加入中苏友好协会
    第三节 在人民政协的工作
        一、亲力亲为,尽心履职
        二、科学分析与研判
        三、对政协工作的思考
    第四节 传承孙中山的精神
        一、与宋庆龄并肩协作
        二、怀念与感悟
    第五节 晚年的思想转变
        一、自身思想的转变
        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三、期待与无奈
    第六节 黎照寰与竺可桢之比较
        一、黎照寰与竺可桢的交集
        二、影响人生的求学历程
        三、功勋卓着的治校业绩
        四、殊途同归的爱国信念
结语
附录 黎照寰生平及大事记
参考文献
    一、档案资料
    二、报纸资料
    三、期刊杂志
    四、着作
    五、研究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利好影响
        1.1.2 珠三角产业调整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
        1.1.3 区域港口资源的富集以及市场竞争趋势越演越烈
        1.1.4 广州港集团腹地货源受到严重的掠夺
        1.1.5 交通规划的新布局和自贸区概念的兴起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业务发展现状
    2.1 广州港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2.1.1 广州港集团的历史演化
        2.1.2 广州港集团的主营业务和收益情况
    2.2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发展总体情况介绍
        2.2.1 集装箱业务发展历史
        2.2.2 集装箱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2.3 集装箱物流业务的收益情况
    2.4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现有战略评价
        2.4.1 战略思维模型的选择
        2.4.2 现有集装箱物流发展战略分析和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外部环境分析
    3.1 政治因素
        3.1.1 地方政府的“功利心”影响
        3.1.2 政府的规划布局对港口发展的影响
    3.2 经济因素
        3.2.1 外贸集装箱市场经济状况和走势
        3.2.2 珠三角主要城市外贸进出口贸易状况
        3.2.3 珠三角主要城市外贸集装箱进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3.2.4 珠三角主要城市的货类结构分析
        3.2.5 珠三角外贸集装箱货源流向分析
        3.2.6 目标市场(箱源地)集装箱物流业务生成量与前景预测
        3.2.7 珠三角港口群竞争状况
    3.3 社会因素
        3.3.1 贸易条款对港口选择的影响因素
        3.3.2 物流成本导向对港口选择的影响因素
    3.4 技术因素
    3.5 环境因素
    3.6 法律因素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内部环境分析
    4.1 集装箱业务资源情况
        4.1.1 现有集装箱物流业务三大营运体
        4.1.2 集装箱港区的分布情况
        4.1.3 集装箱港区的硬件配置情况
    4.2 外贸集装箱航线情况
    4.3 集装箱货物物流通道情况
        4.3.1 公路发展情况
        4.3.2 铁路发展情况
        4.3.3 水路(穿梭巴士)发展情况
    4.4 外围物流节点建设和连接通道情况
        4.4.1 无水港
        4.4.2 海铁联运
        4.4.3 无水港和海铁联运建设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的 SWOT 分析
    5.1 优势
        5.1.1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5.1.2 土地资源储备和开发成本上的优势
        5.1.3 驳船集疏运条件上的优势
    5.2 劣势
        5.2.1 现有物流主体规模小,整合力度不高
        5.2.2 港区经营管理非一体化和航码混合体模式带来的的弊病
        5.2.3 进出航道条件仍需改善
        5.2.4 班轮直航挂靠港的地位差异和航线覆盖密度、频率的不足
    5.3 机会
        5.3.1 珠三角“双转移”带来的发展机会
        5.3.2 新物流通道规划让腹地货源市场重新洗牌
    5.4 威胁
        5.4.1 周边港口能力迅速扩张,集团的主枢纽港地位受到挑战
        5.4.2 船舶的大型化趋势和港区深水资源有限的矛盾体共存
    5.5 策略方向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的策略规划
    6.1 发展策略规划的理论基础
    6.2 内部发展策略规划
        6.2.1 物流整合的总体思路
        6.2.2 从集团三大集装箱物流战略猜想整合的意图
        6.2.3 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征
        6.2.4 按第三方物流企业特点设计组织架构
        6.2.5 经营发展策略
    6.3 外部发展策略规划
        6.3.1 “点”规划
        6.3.2 “线”规划
        6.3.3 “面”规划
    6.4 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4.1 过渡期后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改革
        6.4.2 码头经营经营和物流服务主体分工的彻底性
        6.4.3 争取政策层面支持
        6.4.4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 ——兼论其对闽省侨乡教育的辐射(184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近代华侨教育研究概述
        (二) 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 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评价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相关的概念厘定与研究背景
        (一) 华侨与华侨教育
        (二) 侨乡
        (三) 英属马来亚的地域和研究时间界定
        (四) 英属马来亚早期华人移民与华人社会的建构
第一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历程
    第一节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在仿创国内旧教育模式中发展(1840-1904)
        一、英属马来亚旧式华侨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旧式教育在英属马来亚的仿创
    第二节 英属马来亚新式华侨教育的序幕(1904-1911)
        一、清政府对华侨教育态度的转向及其参与
        二、保皇派与革命派对华侨教育的推波助浪
    第三节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在外压下的不断前行(1911-1941)
        一、民国政府和殖民政府对侨校的介入
        二、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
    第一节 中国驻外领事对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的推动
        一、劝学兴教,鼓励倡导
        二、视学巡查,反馈引导
        三、介入管理,兼管指导
    第二节 英属马来亚华社侨领绅商的带动
        一、华社侨领身先士卒,促进华侨教育发展
        二、华社富商慷慨解囊,推动华侨学校建设
    第三节 英属马来亚华校知识分子的驱动
        一、王佐邦:毕生从事华侨教育事业
        二、刘韵仙:四十年南洋女子中学校长
    第四节 英属马来亚华社帮派社群与民众的参与
第三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之课程、教科书与国语教学
    第一节 英属马来亚华校的学制与课程
        一、英属马来亚华校的学制
        二、英属马来亚华校的课程
        三、英属马来亚华校课程的特色与不足
    第二节 英属马来亚华校教科书之发展
        一、清末英属马来亚华校新式教科书的勃兴
        二、民国时期英属马来亚华校教科书的改革
        三、英属马来亚华校教科书与殖民政府的查禁
        四、英属马来亚华校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第三节 英属马来亚华校的国语教育与教科书
        一、英属马来亚华社开展国语运动的前奏
        二、英属马来亚华社国语教学的全面发展
        三、华校国语教科书科学化的积极探索
第四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之办学特色
    第一节 马来亚华校的社群化运作及其管理机制
        一、英属马来亚华校的社群化运作
        二、英属马来亚华校的自主化管理
    第二节 会馆办学与华校办学之个案研究
        一、会馆兴学:以新加坡福建会馆为例
        二、侨校办学:以马来亚槟城钟灵中学为例
    第三节 “华”之特质:马来亚华校的中华内核
        一、对国内教育追随与认同
        二、受国内教育思潮的牵引
第五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对闽省侨乡教育的辐射
    第一节 迁移与交往:近代华侨对闽省侨乡教育的反哺
        一、闽省传统人文地理生态及其近代侨乡的形成
        二、闽省侨教体系的建构与英属马来亚华侨的推动
    第二节 经费与行政:闽省与英属马来亚华侨学校的运作机制
        一、华侨学校的经费筹措与使用管理
        二、华侨学校的组织行政与校务管理
    第三节 “侨”之特色:闽省侨办学校的外向型与现代性因子
        一、办学基础的外向型与开放性
        二、办学理念与教育取向现代性
        三、办学手段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第六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办学的爱国意识和文化自觉
    第一节 英属马来亚华侨的教育功能观
        一、社会价值:从文化传承到强国兴邦
        二、育人功能:从单一到复合
    第二节 近代华侨教育家陈嘉庚和林文庆的行与思
        一、“华侨旗帜”陈嘉庚的兴学活动与理念
        二、峇峇学者林文庆的华教实践与思想
    第三节 英属马来亚华侨办学之内在动因
        一、故乡情怀的归属感
        二、宗亲意识乡土情结
        三、兴国救国的责任感
        四、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汕头10万元广纳贤才(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马瑞捷.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2]庐山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D]. 焦骏峰. 南昌大学, 2020(01)
  •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D]. 谢凤娥.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5]张元济研究[D]. 周武.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6]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研究[D]. 黄炜. 武汉大学, 2017(06)
  • [7]西部地区企业专利竞争力研究[D]. 伊明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D]. 沈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9]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策略研究[D]. 叶建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10]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 ——兼论其对闽省侨乡教育的辐射(1840-1941)[D]. 吴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