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维护带动城市形象改变

一、南京城墙维修带动城市形象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高晗[1](2021)在《文化消费视角下西安顺城巷南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王智洋[2](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贺治达[3](2021)在《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紫阳老城空间更新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老城蕴含着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历史经验与智慧,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承载居民基本生活、场所记忆的重要空间;地域文化传承引导城市空间更新活动的进行,而城市空间则是地域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两者相辅相成,为中国传统城市的文脉延续及中国传统营建智慧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城空间更新发展研究对于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丢掉了城市的独特性,丧失了建筑的地域性,城市建设的方法千篇一律,很多城市不再具有可识别性,城市的空间品质在不断下降,同时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但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在缺乏老城更新发展经验的情况下,如何依托老城现有资源,保护老城空间格局,延续老城文脉,传承中国传统营建智慧值得研究与思考。本文基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现状及老城空间更新的兴起、地域文化及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智慧亟需传承、具有文化内涵的非历史文化名城类老城空间更新与发展的背景,对地域文化传承及老城空间更新的概念、国内外关于此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选取紫阳老城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利用文献查阅整理、实地调研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对紫阳老城现状进行调研,对紫阳传统地域文化进行解读,提出地域文化在老城空间更新中的作用与价值,并指出紫阳老城现存问题。通过对紫阳老城城市文脉进行解读,对紫阳老城空间格局的发展与变迁、构成要素、营建特征进行分析,将紫阳老城空间结构要素自然、轴线、骨架、节点、群域、界面、尺度、景致,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显隐性要素建立联系,提出维护紫阳老城空间自然要素、延续紫阳老城空间主要轴线、构建紫阳老城空间骨架结构、强调紫阳老城空间记忆节点、组织紫阳老城空间建筑群域、重塑紫阳老城空间界面形态、重构紫阳老城空间结构尺度、营造紫阳老城空间结构景致八个具体策略,并提出复兴紫阳老城城市文化。在建筑空间层面则从自然条件、移民文化、情感记忆、宗教信仰四个方面对紫阳传统建筑文化进行解读,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建筑空间更新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分别从传统营造智慧的展示、新旧文化的协调统一、地域文化的特色表达对建筑空间更新的方法进行探讨,对具体更新策略的总结,提出要寻回紫阳老城空间的场所精神。本文分别从城市空间格局层面与建筑空间层面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老城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使地域文化在城市空间更新过程中如何保留与传承,形成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老城空间更新策略及方法,为紫阳老城空间更新提出解决思路,为以后同类型的老城空间更新以及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王宇轩[4](2021)在《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发展正处于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提质的重要阶段,人为本、渐进性、可持续、活态化的更新导向是已然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人居环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城市规划的路径已经从宏大叙事的战略发展体系构建转向平民场景的日常生活场所营造。随着西安文化战略的实施与“网红城市”的崛起,顺城巷作为极具商业价值的空间载体迎来了发展机遇,在明城内大规模更新建设中,追求高端化和绅士化的城市环境空间的现象在顺城巷南北东三段越发突出。这种将外来的旅游者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异化日常公共空间的状况,促使顺城巷区段的在地居民逐渐被驱逐,失去建设生活空间的权力与渠道。顺城巷西段作为日常生活的发生器,已然面临着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旅游消费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如何尊重其本体特色,提出日常生活视角下的街道更新策略体系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目的。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从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系统认知入手,阐述理论的价值转变,并对其类型、特征与价值进行解读,把握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趋势,梳理其当代内涵。在此基础上,剖析日常生活与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并研究了在此背景下历史环境中的街道空间发展转向。第二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概述,首先对顺城巷的发展演变与更新历程进行梳理,而后选取顺城巷西段街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片区进行整体性调研分析,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活动两个方面,从而定义顺城巷西段街道的价值所在;同时进行顺城巷西段街道特征提取研究,为日常生活性街道的类型划分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日常生活的特征,将顺城巷西段街道分为公共交往型、生产消费型、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三种类型进行日常生活方式、物质空间要素的分析调研。归纳总结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与公共空间的内在联系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是策略提出部分,首先重构了日常生活视角下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更新的价值基点、价值主体与更新原则,继而明确更新的目标与实施路径;然后从功能复合、场所开放、文化复愈、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整体性更新策略;最后根据公共交往型、生产消费型、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三类空间的特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整体来说,文章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探讨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更新策略,其核心是在正视日常生活价值的基础上对街道的共性问题与不同类型日常空间的特性问题精准施策。通过收集顺城巷的物质空间资料、记录场所的日常活动样态、深究街道衰败本质,为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贡献微薄之力。

高洁[5](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中西方文化遗产管理的异同,对中西方各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管理进行了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异同,通过比较来更好的认识自身,并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二是将文化理论和跨文化理论应用在文化遗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尝试分析遗产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传统文化对遗产管理的深层影响。中西文化遗产管理的比较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比较分为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即中西方管理体系的静态对比和遗产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纵向对比即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遗产管理的横向比较从主体——利益相关者、客体一—文化遗产和介体——管理体制三个部分展开。西方是个宽泛的概念,从遗产管理的实践角度来看,这里的西方主要指西方的文化源头一—欧洲。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即纵向比较。欧洲的保护思想演变主要围绕“修复”一词展开,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手段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对遗产价值的不同理解。保护中的“价值理性”关注“为何保护”,而“工具理性”关注“如何保护”,这两者构成了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中国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价值由谁决定?西方成熟的保护理念是否具有本土适应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根源入手,既要了解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也要了解遗产对当代人的价值。案例部分以西班牙世界遗产为例,西班牙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因社会制度等原因曾落后于英美意等国,也曾经历过因保护理念变化而造成破坏的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多元化上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的遗产保护开始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申报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影响,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还需探索真正适合于中国的遗产发展之路。第二章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建筑遗产中的体现。本章以建筑遗产为例,说明了不同材质与风格的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和核心价值。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风格雄壮威严;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显得纤细灵动,遗产建筑本体的差异性体现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核。中西管理思想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本身就是治国安邦的理论,可以被称作“管理型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断糅合其他文化特质,成为多个朝代管理大一统帝国的有效手段,这些管理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西方的管理思想起初是“见物不见人”的,没有将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也开始将管理中的人看作是复杂的个体,更接近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到了现代这个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日益显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拿来比较,但不存在统一的价值体系,文化不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化,只会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发展的趋势,文化交流与互补必定会对世界的发展有所助益。第三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管理体制是遗产管理中的介体,连接起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遗产。在中国遗产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遗产地过度商业化、真实性受损、文化认同缺失、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以及对世界遗产的过度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遗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体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多种管理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但总体上还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主。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目标仍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导致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遗产价值认知方面,管理者和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尚需培养。在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保护和管理的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遗产管理和旅游管理关系密切,相互交融,由于遗产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遗产资源,避免空置和过度利用两个极端,是每个遗产地都要平衡的问题。第四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研究。利益相关者是遗产管理中的主体,包括管理者、保护者、经营者、社区居民、遗产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管理者与保护者有时是一体的,有时是多个主体,在我国政府是遗产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着者,但也不应忽视保护专家的作用。遗产经营者与遗产地居民是一对具有互动关系的主体,二者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者是受到各方关注的群体,中西方遗产旅游者在看待遗产价值和审美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上差异更为显着。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也是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遗产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参与到景区经营中的社区居民往往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但遗产景区有其特殊性,它还担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任务,如果完全迎合大众游客的需求,遗产景区难以发挥它的全部功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层次,是现代文化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只有找到这些关系之间的平衡才能做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六、七章为案例研究。第五章比较了遗产活化和遗产数字化管理的中西理论与实践。“活化”是指对遗产的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所体现的文化加以“诠释—融合—重构”的过程。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主动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为了应对社会的改变而必须做出的选择。由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并在应用领域超越了西方。故宫在遗产活化和数字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收获了正向的社会反馈,这些经验也被其他文化机构所借鉴,对推广和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化、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讨论了技术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抱有谨慎的态度,反对技术决定论,认为工具应当为人的目的服务。遗产活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方式都是要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解码“文化基因”,然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给人以怀旧的体验或对文化的共鸣。第六章讨论了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古城与曲阜。这两处遗产都是各自国家的文化圣地,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它们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世代生活在历史城镇中的居民是那里的主人,历史城镇也是最能体现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遗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曲阜和圣地亚哥古城同属于“文化圣地”,历史城镇常见的商业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其神圣性和文化价值,也可能会出现“创造性破坏”的情况。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除了要注重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重视遗产的价值和文化符号,关注遗产地的地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护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需要找到平衡,要考虑到住房、人口、就业、商业、环境、社区融合与文化认同等因素。未来曲阜的发展还要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从而将更好的阐释和发扬儒家文化。第七章比较了两条文化线路遗产,分别是丝绸之路和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较新的一类,它突破了过去以点状为主的类型特征,在空间上做了延伸。同时也扩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避免了文化脉络的割裂,丰富了遗产参观者的活动内容与体验。这类遗产具有流动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在管理上更是涉及到跨国的遗产管理,可以借鉴国际管理的经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经济的表现优于宏观经济发展,旅游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旅游减贫、带动就业等作用需进一步引导、扶持和彰显,文化旅游能够对丝绸之路的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点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从文化的视角对遗产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切入点。文化遗产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因此也要用延续的眼光去看待遗产,把文化遗产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管理。其次,在研究思路与内容上,对比了两个空间——中国与西方,梳理了两个方向——横向与纵向,分析了三个组成部分——遗产管理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在案例部分探讨了三类具有遗产管理领域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文化遗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文化比较学、国际管理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运用了文化与跨文化的理论,讨论了中西差异和经验借鉴,也探索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之路。文化遗产是由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既取决于历史,也取决于当代和未来。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遗产除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西方遗产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更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文化遗产事业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进而使我国的文化遗产“走出去”,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赵宏宇[6](2021)在《广府古城风貌特征及保护活化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广府古城是我国目前城市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经历了隋唐时期重大的改变,于明清时期达到城市巅峰,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城市体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府古城,综合建筑学、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对广府古城风貌特征及保护活化利用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广府古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城市风貌三要素进行系统梳理。然后在列举广府古城风貌要素特征基础上,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概括出广府古城风貌总体特征并探究风貌要素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古城自然环境、空间格局、建筑、构筑物与景观和历史人文等风貌要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古城风貌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探索出广府古城风貌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自然人工历史人文整体性、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和古城传统生活的延续性原则;根据广府古城风貌现状条件,对广府古城进行风貌定位并设定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目标;从面、线、点三个层面提出风貌分区、风貌廊道和风貌节点的保护结构框架;并从建筑高度与屋顶形式、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宣传标识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具体方面进行风貌控制补充;提出广府古城风貌保护的分类保护与分级保护的方法;得出广府古城活化利用模式和活化利用保障措施。

李琦[7](2021)在《基因传承导向下寿县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容器,城市基因具有文化传播类似的特征,在文化的“基因”控制下的文化系统有效的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必然导致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古城文脉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古城文化基因保护与城市发展不相融合。因此,城市基因作为物质环境与城市文化的载体,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本研究试图从生物遗传学中基因的概念和内涵出发,采取文献综述法、质性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来以文化基因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进程中的显隐形表达为研究对象,以寿县为实证区域,揭示文化基因的变异与寿县城市空间结构更迭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探索显隐性文化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文化基因变异情况下的古城发展规律,建立有效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体系,为持续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指导思路。首先,借助于传统调研法和文献综述法持续深入的就古城文化基因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且广泛的探索和分析,从中发掘文化基因传承和特色延续的契合要素及关键内容。其次,以寿县古城为案例进行各方面内容的解析,提取古城的普适性文化基因,构建多要素、多层面、多层级古城文化基因评价体系模型,筛选出寿县独有的文化基因,依据提取的文化基因构建寿县古城的文化基因图谱,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寿县的文化基因保护更新策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寿县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满怀历史名城的千年底蕴,但需烙文化印记;坐拥山环水抱的空间格局,但需优闲径绿脉;城市格局逐渐清晰且合理,但需强时空织补;具有得天独厚的城市特质,但需塑空间意象;急需利用区位优势,保护山水资源,挖掘历史文脉,加强区域联系。(2)通过对文化基因的显隐性表象特征分析,发现城市空间、地貌特征、历史遗存、建筑形态、历史文脉、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政策规划是古城保护更新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此为基础构建寿县的文化基因图谱并根据图谱探寻保护更新策略。(3)古城形成“多核心、散点状、轴线初显”的功能结构特征。(4)寿县城区以楚风汉韵为景,山水寿春映城垣。致力于构建山水楚都、文化慢城。保护更新策略为彰显城市文化底蕴,述古、观山;做足城市生态文章,亲水、融园;织补城市特色空间,塑心、享街;提质生活空间意象,筑基、乐居。构建“四横三纵三出口十节点”的空间体系格局。

李维鑫[8](2021)在《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文中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与景观环境一直以来以一种互动关系共生于一个系统之中,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创造了不同的城市类型,其中山水城市模式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城市典范。中国古代营城往往离不开山水环境,视其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的城市研究却往往与古人营城所展示出来的山水人居环境思想有所偏差。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容易被忽视,过度人工化趋势明显,伴随着地域文化特色的逐步衰微,使得城市风貌特色逐步衰退,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趋同现象。桂林是我国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桂林城市的风景建设一直与城市建设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山水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指导桂林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其城市与风景建设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桂林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对城市特色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景一体化理论为依据,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以及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基于城景交互的视角,将建国以后桂林的城市规划划分为城景决择期、城景协调期、城景创新期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风景建设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各个时期城市发展与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发现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具有“街巷对景”、“建筑隐景”、“城市融景”、“人文点景”四个规律,总结出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同时,依据桂林的城景交互规律和模式,探讨桂林城市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未来发展构想,以期延续和强化桂林山水城市特征,为桂林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与桂林类似的山水城市提供借鉴。

宋子昕[9](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王晓阳[10](2021)在《西安环城公园铺装景观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城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环城墙而建的布局特征。铺装景观是环城公园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空间整体性、景观艺术性以及城市地域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开展对环城公园铺装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十分必要。西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墙是最能反映出这座千年古城历史韵味的特殊城市景观。在西安城市建设历程中,以古城墙为依托建造的环城公园则充分体现了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环城公园作为西安市的“城市名片”,其中的铺装景观也极具文化表现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环城公园铺装景观为研究对象,以铺装景观设计方法为研究目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铺装景观研究现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对铺装景观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阐述了铺装景观特点及对人与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研究,并对具有代表性的环城公园进行现状调研,总结归纳出环城公园铺装景观设计存在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铺装景观设计相关理论提出环城公园铺装景观设计的原则,针对环城公园中人们游憩行为的不同以及空间属性的差异,将环城公园进行空间划分,并提出针对具体空间的铺装景观设计方法;最后,以西安环城公园朱雀门至西门段为具体案例,结合相关铺装理论研究基础,在公园中各类空间铺装景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环城公园朱雀门至西门段的铺装景观设计进行应用分析,并就不足之处提出优化改进建议。本文不仅为环城公园铺装景观环境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以实践方式分析和总结了环城公园中铺装的分类、铺装的方式、铺装的空间分割等,为今后环城公园铺装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南京城墙维修带动城市形象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城墙维修带动城市形象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紫阳老城空间更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现状及老城空间更新的兴起
        1.1.2 地域文化及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智慧亟需传承
        1.1.3 具有文化内涵的非历史文化名城类老城空间更新与发展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关于老城空间更新的研究综述
        1.4.2 国内外关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研究综述
        1.4.3 紫阳老城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紫阳老城空间更新的文化背景研究
    2.1 紫阳老城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特征
        2.1.3 气候及资源特点
    2.2 紫阳老城历史沿革
    2.3 紫阳老城建筑现状研究
    2.4 紫阳地域文化的解读
        2.4.1 紫阳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
        2.4.2 紫阳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
        2.4.3 紫阳地域文化的特征
        2.4.4 地域文化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2.5 地域文化在老城空间更新中的作用与价值
    2.6 紫阳老城现存问题分析
3 注重城市文脉延续的紫阳老城空间格局更新策略
    3.1 紫阳老城城市文脉解读
    3.2 紫阳老城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3.2.1 紫阳老城空间格局的发展与变迁
        3.2.2 紫阳老城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
        3.2.3 紫阳老城空间格局的营建特征
    3.3 延续紫阳老城空间格局的策略
        3.3.1 维护紫阳老城空间自然要素
        3.3.2 延续紫阳老城空间主要轴线
        3.3.3 构建紫阳老城空间骨架结构
        3.3.4 强调紫阳老城空间记忆节点
        3.3.5 组织紫阳老城空间建筑群域
        3.3.6 重塑紫阳老城空间界面形态
        3.3.7 重构紫阳老城空间结构尺度
        3.3.8 营造紫阳老城空间结构景致
    3.4 复兴紫阳老城的城市文化
        3.4.1 紫阳城市文化空间特征
        3.4.2 复兴紫阳老城城市文化的原则
        3.4.3 复兴紫阳老城城市文化的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传承紫阳传统营造智慧的建筑空间更新策略
    4.1 紫阳传统建筑文化解读
        4.1.1 自然条件——对地势的顺应、材料的选取
        4.1.2 移民文化——丰富的建筑形式
        4.1.3 情感记忆——记忆空间的塑造
        4.1.4 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文化空间
    4.2 传统文化与营造智慧的展示
        4.2.1 细节刻画
        4.2.2 片段描绘
        4.2.3 整体展示
    4.3 新旧文化的协调统一
        4.3.1 新旧对比
        4.3.2 协调统一
    4.4 地域文化的特色表达
        4.4.1 具象的表现手法
        4.4.2 抽象的表现手法
    4.5 寻回紫阳老城空间的场所精神
        4.5.1 场所精神的概念
        4.5.2 城市空间更新中重视场所精神的意义
        4.5.3 紫阳老城空间更新过程中场所精神的塑造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对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日常生活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综述
        1.4.2 街道更新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3 西安顺城巷地段与城墙空间保护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日常生活的概念认知及基础研究
    2.1 日常生活的内涵解读
        2.1.1 日常生活的内涵
        2.1.2 日常生活的特征
        2.1.3 日常生活的演进
        2.1.4 日常生活的价值
    2.2 日常生活方式的嬗变
        2.2.1 居住生活方式
        2.2.2 交通出行方式
        2.2.3 消费生活方式
        2.2.4 闲暇生活方式
    2.3 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
        2.3.1 意识层面
        2.3.2 空间层面
        2.3.3 社会层面
    2.4 日常生活与街道更新
        2.4.1 国外街道更新实践
        2.4.2 国内街道更新实践
    2.5 日常生活与街道空间互动
        2.5.1 街道空间的定义与属性
        2.5.2 日常生活下的街道类型
        2.5.3 街道空间日常回归导向
    2.6 本章小结
3 顺城巷西段的历史演进及现状特征分析
    3.1 顺城巷的更新历程
        3.1.1 顺城巷空间本体历史演变
        3.1.2 居民小规模的更新: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
        3.1.3 政府企业主导更新:20 世纪90 年代至2010年
        3.1.4 上下并行自主更新:2010 年至今
    3.2 顺城巷当下角色
        3.2.1 顺城巷及周边区域现状概况
        3.2.2 顺城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角色定位
        3.2.3 顺城巷西段的角色定位
    3.3 顺城巷西段现状概述
        3.3.1 顺城巷西段的物质空间整体特征
        3.3.2 顺城巷西段的社会空间行为特征
        3.3.3 顺城巷西段的现实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顺城巷西段街道调查研究
    4.1 顺城巷西段街道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要素
    4.2 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日常公共空间分类研究
        4.2.1 顺城巷西段街道日常空间分类依据
        4.2.2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定义
        4.2.3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定义
        4.2.4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定义
    4.3 顺城巷西段街道日常行为活动分析
        4.3.1 活动主体
        4.3.2 活动类型
        4.3.3 活动密度
        4.3.4 活动空间
        4.3.5 日常行为活动调查结果分析
    4.4 顺城巷西段街道物质空间要素分析
        4.4.1 功能业态
        4.4.2 平面形态
        4.4.3 街道尺度
        4.4.4 空间界面
        4.4.5 周边建筑
        4.4.6 公共场所
        4.4.7 环境设施
        4.4.8 物质空间要素调查结果分析
    4.5 顺城巷西段街道现状研究总结
        4.5.1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4.5.2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4.5.3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日常生活的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
    5.1 日常生活视角下街道更新价值体系重构
        5.1.1 站点回归
        5.1.2 原则确立
    5.2 日常生活视角下街道更新的目标及路径
        5.2.1 更新目标
        5.2.2 实施路径
    5.3 顺城巷西段街道整体性更新策略
        5.3.1 功能复合:整合日常需求
        5.3.2 场所开放:扩容公共空间
        5.3.3 文化复愈:建立文化地图
        5.3.4 公众参与:搭建共治机制
    5.4 顺城巷西段街道针对性更新策略
        5.4.1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5.4.2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5.4.3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日常生活演进及概念理论研究总结
        6.1.2 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的现状特征与当下角色总结
        6.1.3 日常生活视角下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的策略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一:街道居民日常生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顺城巷西段街道立面照片

(5)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四节 相关理论
        一、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二、文化遗产活化理论
        三、真实性理论
        四、文化认同理论
        五、跨文化理论
第一章 中西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比较
    第一节 欧洲遗产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古典时期(17世纪前)
        二、17世纪至19世纪初期
        三、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90年代
        四、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后期
        五、现代修复理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
        六、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常用词词义辨析
    第二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一、早期的修复实践(19世纪以前)
        二、19世纪的保护实践
        三、20世纪的遗产保护与管理
    第三节 中国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传统的修复实践(20世纪之前)
        二、现代遗产管理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三、停滞期与摸索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四、现代遗产管理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
        一、英法遗产管理的比较
        二、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遗产管理中的体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二、中国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三、中国的管理文化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二、西方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三、西方的管理文化
    第三节 中西方建筑遗产特征及管理思想比较
        一、中西传统文化四个维度的比较
        二、中西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比较
        三、中西方管理文化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
    第一节 中国遗产管理体制
        一、我国遗产管理体制
        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遗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第二节 西方遗产管理体制
        一、西方国家的遗产管理体制
        二、“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方法
        三、文化遗产的效益评价
        四、国际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框架
    第三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体制
        一、西班牙遗产保护机构
        二、西班牙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三、西班牙的特色保护措施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一、中西遗产管理法律框架的比较
        二、国际遗产管理理念的本土化问题
        三、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
        四、西方管理体制的借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
    第一节 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概述
        一、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
        二、遗产经营者
        三、遗产地社区居民
        四、遗产旅游者
        五、非政府组织
        六、社会大众
        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的比较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二、保护与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西文化遗产经营者与社区居民的比较
        一、遗产经营者比较
        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比较
        三、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第四节 中西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比较
        一、中西方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差异
        二、中西方旅游者的审美差异
        三、遗产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四、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宫与西方博物馆: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第一节 案例部分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世界文化遗产
        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三、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全球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五、中国与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第二节 故宫博物院的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
        一、故宫概况
        二、故宫的遗产活化实践
        三、故宫的遗产数字化实践
    第三节 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活化与西方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一、阿尔罕布拉宫概况
        二、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利用
        三、西方遗产数字化研究
    第四节 中西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
        二、博物馆的体验方式
        三、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四、遗产活化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曲阜与圣地亚哥古城: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比较
    第一节 曲阜“三孔”及其遗产价值
        一、曲阜的历史变化
        二、曲阜的遗产价值
        三、曲阜的城市发展演变
    第二节 圣地亚哥古城的改造经验
        一、圣地亚哥的古城与新城
        二、圣地亚哥城市改造的经验
    第三节 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一、“圣地”类遗产的管理
        二、历史城镇的商业化问题
        三、两处圣地管理的异同
        四、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的开发与管理比较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一、文化线路遗产的提出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
        一、丝绸之路概况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 朝圣之路的发展
        一、朝圣之路概况
        二、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
    第四节 欧洲的文化线路体系
        一、文化线路认定
        二、管理体系
        三、财政制度
    第五节 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与管理比较
        一、“欧洲文化线路”的管理经验借鉴
        二、西班牙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借鉴
        三、我国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基于文化视角的发现
    二、西方遗产管理体制借鉴
    三、案例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广府古城风貌特征及保护活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广府古城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广府古城
        1.3.2 风貌与城市风貌
        1.3.3 保护
        1.3.4 活化利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广府古城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广府古城概况与历史风貌要素
    2.1 广府古城概况
        2.1.1 古城区位与交通
        2.1.2 古城地理环境
        2.1.3 古城自然气候
        2.1.4 古城历史沿革
    2.2 广府古城历史自然环境风貌要素
        2.2.1 地形地貌
        2.2.2 湿地景观
        2.2.3 河流景观
        2.2.4 田园景观
    2.3 广府古城历史人工环境风貌要素
        2.3.1 空间格局
        2.3.2 建筑
        2.3.3 构筑物
        2.3.4 景观
    2.4 广府古城历史人文风貌要素
        2.4.1 太极文化
        2.4.2 文化信仰
        2.4.3 民俗节庆与艺术
        2.4.4 名人传说典故
        2.4.5 地方特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府古城历史风貌特征及要素关系分析
    3.1 广府古城历史自然环境风貌特征
        3.1.1 旱地水城
        3.1.2 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
    3.2 广府古城历史人工环境风貌特征
        3.2.1 双水环城的方形防御性城池
        3.2.2 府县合一功能综合的明清古城
        3.2.3 街巷布局疏密有致主次有序
        3.2.4 讲究风水的空间布局
        3.2.5 中轴明确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
        3.2.6 商住混合装饰精美的商业建筑
        3.2.7 布局灵活“两甩袖”合院民居建筑
        3.2.8 对街设置类型数量众多的地方信仰建筑
        3.2.9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3.3 广府古城历史人文风貌特征
        3.3.1 阴阳相生的太极文化
        3.3.2 浓郁的商业文化
        3.3.3 儒家文化下的礼制秩序
        3.3.4 丰富多彩的信仰文化与民间艺术
        3.3.5 忧国忧民的士人文化
    3.4 广府古城总体风貌特征
    3.5 广府古城风貌要素之间的关系
        3.5.1 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
        3.5.2 人工环境要素与历史人文要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府古城风貌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自然环境风貌现状
        4.1.1 地形地貌现状
        4.1.2 湿地现状
        4.1.3 河流现状
        4.1.4 周边用地现状
    4.2 人工环境风貌现状
        4.2.1 空间格局现状
        4.2.2 建筑风貌现状
        4.2.3 构筑物与景观现状
    4.3 历史人文要素现状
        4.3.1 太极文化现状
        4.3.2 文化信仰现状
        4.3.3 民俗节庆与艺术现状
        4.3.4 地方特产现状
    4.4 广府古城风貌现状问题归纳总结
        4.4.1 自然环境的破坏
        4.4.2 空间格局的破坏
        4.4.3 建筑的损坏
        4.4.4 历史人文的缺失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
    5.1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原则
        5.1.1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原则
        5.1.2 广府古城风貌活化利用原则
    5.2 广府古城风貌定位与保护目标
        5.2.1 广府古城风貌定位
        5.2.2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目标
    5.3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结构框架
        5.3.1 基于古城空间结构稳定性下的风貌分区
        5.3.2 基于古城空间结构稳定性下的风貌廊道
        5.3.3 基于古城空间结构稳定性下的风貌节点
    5.4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具体措施
        5.4.1 建筑高度和屋顶控制
        5.4.2 建筑材料控制
        5.4.3 建筑色彩控制
        5.4.4 宣传及标识系统
        5.4.5 公共服务设施
    5.5 广府古城风貌保护方法
        5.5.1 分类保护
        5.5.2 分级保护
    5.6 广府古城风貌活化利用模式
        5.6.1 空间格局稳定性下的活化利用
        5.6.2 历史建筑原功能延续模式
        5.6.3 商住混合模式
        5.6.4 博物馆纪念馆模式
        5.6.5 遗址公园模式
        5.6.6 文化性活动场所
    5.7 广府古城风貌活化利用运作方式与保障措施
        5.7.1 运作方式
        5.7.2 建立健全法规
        5.7.3 加大媒体宣传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7)基因传承导向下寿县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设的问题
        1.1.2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
        1.1.3 续“文脉"”提“气质”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体系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古城文化基因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2.1.1 文化基因的内涵
        2.1.2 文化基因的作用和表现
        2.1.3 古城文化基因传承的研究
        2.1.4 古城文化基因的特征
    2.2 旧城更新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古城保护相关研究
        2.3.1 古城保护理论研究
        2.3.2 古城保护工作实践研究
        2.3.3 相关研究总结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现状研究
    3.1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现状调查
        3.1.1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现状公众调查问卷
        3.1.2 古城保护调查结果分析及问题总结
        3.1.3 古城更新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及问题总结
    3.2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现状解析
        3.2.1 “山水城”城市格局保存完整
        3.2.2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
        3.2.3 历史遗存丰富历史空间全景可读
        3.2.4 营造技艺天人合一
        3.2.5 政治因素凸显历史地位重要
        3.2.6 非遗丰富历史名人众多
    3.3 古城文化基因的传承模式
        3.3.1 文化基因传承导向的古城特色空间建构
        3.3.2 古城文化基因传承与古城保护更新的契合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提取识别
    4.1 文化基因梳理的原则和流程
        4.1.1 古城文化基因梳理的原则
        4.1.2 古城文化基因的分类
        4.1.3 古城文化基因筛选流程
    4.2 古城文化基因要素提取
        4.2.1 文化基因识别与提取研究
        4.2.2 质性调查获取文化基因要素
        4.2.3 文化基因的提取
    4.3 基于文化传承的寿县文化基因评价体系建构
        4.3.1 建构寿县古城文化基因评价模型
        4.3.2 文化基因图谱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因传承导向下寿县古城保护更新策略
    5.1 寿县文化基因现状评估
        5.1.1 显性文化基因
        5.1.2 隐性文化基因
        5.1.3 现状问题总结
    5.2 寿县古城保护更新路径
        5.2.1 保护更新历程
        5.2.2 文化基因保护更新路径
        5.2.3 文化基因保护更新目标及定位
    5.3 寿县古城的显性文化基因保护更新策略
        5.3.1 形态格局控制与延续
        5.3.2 特色地貌场所再现与植入
        5.3.3 典型地标雕琢与烘托
        5.3.4 多层次多手段保护与利用历史遗存
    5.4 寿县古城的隐性文化基因保护更新策略
        5.4.1 融古通今打造宜居新城
        5.4.2 挖掘保护全域历史文化资源
        5.4.3 复兴活化突出自身优势
        5.4.4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制度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1.1 文化基因传承实质是保护和延续文化基因
        6.1.2 文化基因传承是古城特色保护的重要手段
        6.1.3 文化基因传承需要优化现行规划体系保障
        6.1.4 文化基因传承需要多方借鉴多种尝试
    6.2 创新点
        6.2.1 研究视角创新:引入文化基因概念探讨古城保护更新策略
        6.2.2 更新模式创新:通过显隐形的文化基因塑造打造特色古城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寿县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认知公众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概念和相关理论
        1.4.1 概念解析
        1.4.2 相关理论
    1.5 既往研究综述
        1.5.1 城市与景观交互关系研究
        1.5.2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3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4 小结
第2章 桂林城市环境特征研究
    2.1 史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历史沿革
    2.2 城市环境构成
        2.2.1 山水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3 城市环境特征
        2.3.1 山水环境特征
        2.3.2 人文环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桂林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3.1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分期
        3.1.1 分期依据
        3.1.2 分期内容
    3.2 建国以前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2.1 城市规划演进
        3.2.2 城景交互特征
        3.2.3 规划演进的影响因素
    3.3 建国以后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3.1 城景决择期
        3.3.2 城景协调期
        3.3.3 城景创新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景决择期:工业导向和工业与风景并重的城市规划
    4.1 工业主导的被动规划(1949-1958)
        4.1.1 社会背景
        4.1.2 规划建设
    4.2 工业与风景同步建设的探索规划(1959-1977)
        4.2.1 社会背景
        4.2.2 规划建设
    4.3 城景决择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4.3.1 城市建设特征
        4.3.2 风景建设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景协调期: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5.1 理性主义思维下的保护规划(1978-1989)
        5.1.1 社会背景
        5.1.2 规划实践
    5.2 增长主义导向下的快速规划(1990-2006)
        5.2.1 社会背景
        5.2.2 规划实践
    5.3 城景协调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5.3.1 城市建设特征
        5.3.2 风景建设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景创新期:转型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6.1 城市格局重构下的新规划(2007-2019)
        6.1.1 社会背景
        6.1.2 规划实践
    6.2 城景创新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6.2.1 城市建设特征
        6.2.2 风景建设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模式及未来构想
    7.1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
        7.1.1 街巷对景
        7.1.2 建筑隐景
        7.1.3 城市融景
        7.1.4 人文点景
    7.2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模式
    7.3 桂林城景交互的问题总结
        7.3.1 产业发展较慢
        7.3.2 绿地质量不高
        7.3.3 城市特色衰微
        7.3.4 新区活力不足
    7.4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构想
        7.4.1 产业转型
        7.4.2 景观共享
        7.4.3 文化保护
        7.4.4 新旧协调
        7.4.5 配套齐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建国以后各时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8.1.2 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规律
        8.1.3 具有桂林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
    8.2 创新点
        8.2.1 城市规划演进分期方法的创新
        8.2.2 桂林城市规划演进研究时限的创新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西安环城公园铺装景观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环城公园相关概念阐述
        2.1.1 城市公园
        2.1.2 环城公园
    2.2 铺装景观相关概念阐述
        2.2.1 铺装景观
        2.2.2 铺装景观的材质分类
        2.2.3 铺装景观在城市公园中的作用
        2.2.4 铺装景观的跨学科研究
    2.3 环城公园中的铺装景观
        2.3.1 环城公园中铺装景观的特征
        2.3.2 环城公园中铺装景观的功能
        2.3.3 环城公园中铺装景观的表现要素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环城公园铺装景观案例解读与调研分析
    3.1 国外案例解读
        3.1.1 意大利卢卡环城公园
        3.1.2 德国法兰克福城墙绿带
    3.2 国内案例调研分析
        3.2.1 调研案例的选取
        3.2.2 开封城墙公园
        3.2.3 南京城墙绿带
        3.2.4 西安环城公园
    3.3 环城公园铺装景观问卷调查及问题分析
        3.3.1 环城公园铺装景观问卷调查及分析
        3.3.2 环城公园铺装景观现存问题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环城公园铺装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4.1 环城公园铺装景观设计原则
        4.1.1 功能性原则
        4.1.2 协调性原则
        4.1.3 主题突出原则
        4.1.4 生态平衡原则
        4.1.5 以人为本原则
    4.2 环城公园不同空间类型铺装景观设计方法
        4.2.1 根据游憩行为对环城公园空间进行分类
        4.2.2 运动健身空间铺装景观设计
        4.2.3 集散活动空间铺装景观设计
        4.2.4 安静休闲空间铺装景观设计
        4.2.5 儿童游乐空间铺装景观设计
        4.2.6 交通空间铺装景观设计
    4.3 环城公园铺装景观附属设计及基础构造设计
        4.3.1 铺装边界形式设计
        4.3.2 铺装基础配套设计
        4.3.3 铺装面层基础构造设计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案例应用—西安环城公园朱雀门至西门段铺装景观优化策略
    5.1 案例概况
        5.1.1 区位概述
        5.1.2 项目概况
    5.2 案例铺装景观设计的应用
        5.2.1 运动健身空间铺装景观应用分析
        5.2.2 集散活动空间铺装景观应用分析
        5.2.3 安静休闲空间铺装景观应用分析
        5.2.4 儿童游乐空间铺装景观应用分析
        5.2.5 交通空间铺装景观应用分析
    5.3 案例铺装景观设计的不足与优化策略
        5.3.1 案例铺装景观设计的不足
        5.3.2 案例铺装景观不足的优化策略
    5.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南京城墙维修带动城市形象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消费视角下西安顺城巷南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D]. 高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3]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紫阳老城空间更新发展研究[D]. 贺治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D]. 王宇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D]. 高洁. 山东大学, 2021(11)
  • [6]广府古城风貌特征及保护活化利用研究[D]. 赵宏宇.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基因传承导向下寿县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 李琦.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8]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D]. 李维鑫.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9]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西安环城公园铺装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 王晓阳. 长安大学, 202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