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转基因抗虫棉性能研究

一、转基因抗虫棉在新疆的表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璇[1](2021)在《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以及饲料加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主粮。随着人口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转基因玉米作物的研发应运而生,而它的商业化也迫在眉睫。因此,研发转基因玉米、评估其对环境的安全性,成为众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本论文以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办公室提供的4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双抗12-5”(含Cry1Ab+Cry2Aj+epsps)及其对照品种“宏硕 899”和“C0030.3.5”(含Cry1Ab+epsps)及其对照品种“C0010.1.1”(含epsps+pat)为材料,在系统检测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组织内相关蛋白的基础上,以亚洲玉米螟为靶标害虫,利用种群内禀增长率、发育速率等参数,深入探讨了这几种玉米材料对玉米螟的抗性,进而进一步研究阐述了玉米植株体内相关蛋白在玉米—玉米螟—异色瓢虫体内的运转,最后探讨了取食过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对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用ELISA技术对两个转基因玉米及其对照组玉米的叶片、茎秆、雄蕊、雌蕊和籽粒中的Bt毒蛋白含量等进行了系统测定,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进程,各个组织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到玉米籽粒灌浆期又略有回升,表现为籽粒中的毒蛋白含量>叶片>茎秆>雌蕊>雄蕊。以双抗12-5和C0030.3.5为例:籽粒、叶片、茎秆、雌蕊、雄蕊中的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489.49ng/g、487.00ng/g、338.77ng/g、327.50ng/g、154.85ng/g 和 545.25ng/g、432.66ng/g、329.53ng/g、303.53ng/g、222.45ng/g;epsps蛋白含量则为 110.48ng/g、108.70ng/g、29.19ng/g、29.37ng/g、112.77ng/g 和 109.68ng/g、102.67ng/g、33.35ng/g、36.72ng/g、114.85ng/g;PAT蛋白含量只有在C0010.1.1品系中检测到,含量分别是叶片中50.80ng/g,雄蕊中18.80ng/g,雌蕊中18.31ng/g。2.取食了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显示,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双抗12-5和C0030.3.5高抗亚洲玉米螟。无论是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或者是蛹重等,与对照亲本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发现,两组转基因材料对玉米螟低龄幼虫的抗性更强,用转基因玉米材料饲喂玉米螟低龄幼虫后,不但引起低龄幼虫的大量死亡,甚至都不能进入到后续虫龄(态)。以取食了双抗12-5和C0030.3.5的玉米螟为例:若从1龄幼虫开始饲养,其玉米螟2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2.33%和8.00%,不能进入下一个虫龄;从2龄幼虫开始饲养,其3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6.67%和10.67%,不能进入下一虫龄;若从3龄幼虫开始饲养,其4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13.33%和14.00%,也不能进入下一虫龄。玉米螟各项生物学参数显示:取食双抗12-5和C0030.3.5两种转基因玉米的亚洲玉米螟低龄幼虫无法存活到化蛹,从5龄幼虫开始饲养的处理虽然部分可以化蛹并羽化,但是显着低于两个对照品种。3.借助转基因玉米—靶标昆虫玉米螟—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三级营养关系,用ELISA方法检测了在取食带毒玉米螟后异色瓢虫体内的Cry1Ab杀虫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取食了带毒玉米螟幼虫24小时后体内能检测到毒蛋白含量,其体内最高含量达到0.09ng/g。对获毒后的异色瓢虫捕食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指出,各个处理条件下的异色瓢虫对玉米螟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与未获毒的异色瓢虫捕食功能反应间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说明Cry1Ab杀虫蛋白虽然可以通过三级营养食物链传递到异色瓢虫体内,但对异色瓢虫的捕食功能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

史晓玲[2](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梁思佳[3](2020)在《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创造棉花抗盲蝽新种质》文中研究指明棉花害虫种类繁多,而且在整个生育时期均易遭受各种害虫危害。Bt抗虫棉的广泛种植有效的控制了棉铃虫的爆发,但由于杀虫剂使用量的大幅度减少,导致Bt非靶标害虫盲蝽象为害日益加重,并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盲蝽寄住范围广、飞行扩散能力强、爆发频率高,给盲蝽的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目前喷洒化学杀虫剂是防治盲蝽的主要方法,但化学杀虫剂不但容易诱发盲蝽抗性的产生,而且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威胁。因此迫切需要高效安全的盲蝽防治新策略。近年来,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由于其高效、特异,对环境无污染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害虫的防治研究。本研究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创造了棉花抗盲蝽新种质,为盲蝽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棉花抗中黑盲蝽新种质的创造本研究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以影响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生殖能力的As FAR基因为靶标,创造了能够高量表达As FAR基因ds RNA的转基因棉花。当中黑盲蝽取食该转基因棉花后,可以成功诱发其体内的RNAi效应,导致其内源As FAR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田间抗虫鉴定结果显示,As FAR转基因棉花受中黑盲蝽危害较轻,平均每株棉花仅捕获中黑盲蝽12-14头。然而对照组棉花受中黑盲蝽危害非常严重,平均每株棉花捕获中黑盲蝽数量大于20头。以上结果表明As FAR转基因棉花可以成功抑制中黑盲蝽的生殖能力,导致其种群数量显着下降,有效减少中黑盲蝽的危害。非靶标害虫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As FAR转基因棉花只对中黑盲蝽有抗性效果,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体重以及蚜虫(Aphis gossypii)的种群数量均无不良影响。连续两年的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As FAR转基因棉花与野生型对照棉花之间的农艺性状没有显着差异(P>0.05),且不同世代间农艺性状表现稳定。此外,外源基因的表达对棉花纤维品质没有不利影响。以上结果表明,As FAR转基因棉花对中黑盲蝽有较高的抗性,对非靶标害虫无不良影响,农艺性状良好且稳定,可以作为防治中黑盲蝽的理想种质资源。该研究为中黑盲蝽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可替换策略策略。2.棉花抗绿盲蝽新种质的创造本研究选择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Al LIM基因作为靶标基因,序列分析表明Al LIM基因具有高度特异性。随后将该基因转入棉花,成功创造了能够高量表达绿盲蝽Al LIM基因ds RNA的转基因棉花材料。室内饲喂结果显示,取食Al LIM转基因棉花后,绿盲蝽内源Al LIM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在幼虫向成虫转化过程中蜕皮发生严重缺陷,最终因蜕皮失败,变态发育被阻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33%-41%。此外有少量绿盲蝽可以羽化为成虫,但其翅膀、后腿出现畸形。对分别注射ds RNA-Al LIM(ds Al LIM)和ds RNA-GFP(ds GFP)的绿盲蝽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总共鉴定到492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484个基因在ds Al LIM处理后上调表达,2439个基因在ds Al LIM处理后下调表达。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与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被显着富集。根据KEGG通路分析结果鉴定到一些参与肌肉生长发育且在ds Al LIM处理后发生显着变化的差异基因。以上结果表明,Al LIM基因在绿盲蝽肌肉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昆虫变态发育的关键,因此推测绿盲蝽Al LIM基因的缺失会导致绿盲蝽羽化过程中蜕皮所需肌肉发育缺陷,最终导致蜕皮失败,羽化被阻断,死亡率增加。田间抗虫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棉花受绿盲蝽危害较轻,每株转基因棉花平均捕获绿盲蝽8.1-10.1头。然而野生型对照组棉花受绿盲蝽危害却非常严重,每株平均捕获绿盲蝽高达21.5-24.1头。取食转基因棉花导致绿盲蝽死亡率增加,种群数量显着下降。此外,在田间依然观察到少量后腿及翅膀缺陷的绿盲蝽成虫。以上结果表明该转基因棉花对绿盲蝽具有较高的抗性水平。非靶标昆虫的生物测结果显示,Al LIM转基因棉对棉铃和蚜虫的生长发育没有负面影响,对有益昆虫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的生长发育没不良影响。连续两年的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转基因棉花与野生型对照棉花之间的农艺性状没有显着差异(P>0.05),且不同世代间农艺性状表现稳定。此外,外源基因的表达对棉花纤维品质没有不良影响。以上结果充分表明Al LIM转基因棉花目标抗虫性状效果良好,对非靶标害虫、有益昆虫以及人类安全,农艺性状以及纤维品质良好,可以作为防治绿盲蝽的理想种质资源。

卜鹏佳[4](2019)在《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文中提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从苗期到吐絮期整个生育期均能造成危害。在过去的20多年中,转Bt基因抗虫棉的出现和应用有效限制了棉铃虫危害并减少了化学农药制剂的使用,为国家带来了显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选育高抗、高产、优质抗虫棉逐渐成为棉花育种工作的重点。随着抗虫棉的应用,人们发现随着世代的增加抗虫棉存在着抗虫性减弱的现象,不利于抗虫棉应用的同时,也不利于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选育。本研究用两种不同遗传背景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杂交构建遗传群体,并以F2和F2:3代材料调查了群体的抗虫表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Bt抗虫棉育种提供帮助。同时探究抗虫棉抗虫性与相关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为选育高抗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所构建抗虫杂交棉遗传群体F2代进行Bt基因检测,结果发现Bt基因在遗传时出现缺失现象,卡那霉素检测与PCR检测结果并非完全相同,并经过综合筛选构建F2:3代群体。2.对所构建抗虫杂交棉遗传群体F2:3代进行室内生物抗虫测定,结果发现群体抗虫性出现分离现象,并根据棉铃虫幼虫死亡率评级,其中73份材料抗性级别为“高抗”,86份材料抗性级别为“抗”,8份材料抗性级别为“低抗”,6份材料抗性级别为“感”。3.在棉花苗期、蕾期、铃期对抗虫棉杂交F2:3代群体棉花叶片、棉蕾和棉铃的Bt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Bt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并存在时空表达差异,总体上时间差异表达结果为:蕾期>苗期>铃期;空间差异表达结果为:营养器官>生殖器官。4.幼虫死亡率与蕾期叶片Bt蛋白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结果显示Bt蛋白表达量越高,抗虫棉的杀虫性越高抗虫性越好。育种上可以根据Bt蛋白表达量水平来判断抗虫棉品种的抗虫性。5.分析了本试验遗传群体F2:3代Bt蛋白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t蛋白并不影响棉花纤维品质。同时结合抗虫性与品质性状对F2:3代群体进行筛选,得到L-76与L-78两份高抗、高产、优质性状材料。本实验对抗虫棉群体F2和F2:3代抗虫表现、Bt蛋白表达、相关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和进行检测与分析研究,为抗虫棉品种选育,审定及推广提供帮助。

郭三堆,王远,孙国清,金石桥,周焘,孟志刚,张锐[5](2015)在《中国转基因棉花研发应用二十年》文中提出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DNA原理,将优良目的基因整合到靶标生物基因组中,并使靶标生物得以表达目的性状的技术。这一技术克服了生物有性杂交的限制,使物种间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既可以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也可以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还可以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反之亦然。因此,这项技术自发明以来,即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医学等领域,为其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转基因植物是以农杆菌等为媒介,将来源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等其他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外源基因转入基因组中,使之稳定遗传并赋予其靶标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高产、优质等的植物。以1972年构建第一个重组DNA分子为契机,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为起点,植物转基因技术在近30年的时间内发展迅猛,至今已有200多种植物已成功获得转基因株系,40多种数千例转基因植株进入田间试验。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咨询服务中心(ISAAA)统计,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60万hm2已经迅速增到2014年的1.815亿hm2,累计种植面积大约比中国国土总面积还多80%。在全球转基因植物研发和应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先后批准了7种转基因植物的生产应用,其中,抗虫棉是唯一大规模应用的转基因农作物。从1994年中国研制成功国产单价抗虫棉(GK),以及1995年美国保铃棉进入中国至今,抗虫棉已经在中国推广应用了近20年的时间。文章介绍了这2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抗虫、抗旱耐盐碱、抗除草剂、抗病以及纤维品质改良等性状方面所取得的转基因棉花研究进展;在农杆菌介导、基因枪轰击、花粉管通道介导、茎尖或芽尖转化、农杆菌液浸染和纳米载体花粉介导等不同转化技术上所进行的探索;同时,介绍了中国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状况,并从抗虫棉品种审定、发展趋势和产业化状况几个方面,介绍了转基因抗虫棉在中国的应用,最后对未来转基因棉花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孙国清[6](2010)在《不同抗虫棉品种杀虫蛋白表达研究及影响抗虫性分析》文中提出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插入位点、拷贝数、外界环境等。本实验室将人工修饰的Cry1Ab/Ac、CpTI等外源基因导入我国主要经济作物棉花中,成功培育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价、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并有近200个品种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审定。但是,研究发现,不同抗虫棉品种的杀虫蛋白表达量存在较大差异,且在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有少部分农户反映存在“转基因抗虫棉不抗虫”的现象,尤其在山东的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转基因抗虫棉田地中棉铃虫肆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育种和生产,阐明不同抗虫棉品种中杀虫蛋白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生产上“抗虫棉不抗虫”的本质,本文首先以我国主推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31份)和美国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1份)为研究材料,深入分析了Bt杀虫蛋白在我国三大棉区目前推广品种的时空表达;其次,利用S25、P80两套遗传背景迥异的转基因世代材料、L2000-2系谱和鲁棉研系谱两套不同流域棉区的系谱材料,分析了遗传背景和环境等因素对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第三,通过人为混杂不同比例的非抗虫棉,研究了品种抗虫纯度对抗虫棉田间整体抗虫表现的影响;最后,对2008、2009年新选育的102份品种(系)进行了转基因安全评价,初步检测、监测了转基因抗虫棉环境释放的安全性。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我国转基因抗虫棉BT杀虫蛋白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三大棉区转基因抗虫棉BT杀虫蛋白时空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即在时间上呈前期表达量高、后期表达量低的趋势;在空间上叶的表达量最高,蕾次之,之后是花,铃的表达量最低。三大棉区间BT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平均水平在不同器官的各个时期差异不显着。美棉品种99B的蕾铃杀虫蛋白表达量低于国产转基因品种南抗3号及两个对照品种(GK12、sGK321),但高于大部分其他国产品种。2)利用S25、P80两套遗传背景不同的转基因世代材料进行杀虫蛋白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转基因材料选育世代数的增加,叶、蕾、花、铃等不同组织在棉花发育的不同时期,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会呈现出一些变化,但多数相关性不显着,说明选育世代对BT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程度可能较低。同时,两套不同遗传背景材料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推断选育世代变化对BT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可能存在遗传背景的互作效应。3)利用L2000-2系谱和鲁棉研系谱两套不同流域棉区的系谱材料进行杀虫蛋白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内陆棉区的转基因品种L2000-2系谱的BT杀虫蛋白表达量极显着高于黄河流域的鲁棉研系谱品种,而同一系谱内的材料, BT杀虫蛋白表达量则较相似。由此说明遗传背景是引起BT杀虫蛋白表达量在不同材料中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对两套系谱材料在不同年份和地点的杀虫蛋白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系谱材料受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可能存在遗传背景与环境间的互作效应。4)品种抗虫纯合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子纯度的降低,棉铃虫的危害等级逐渐升高,棉铃虫的死亡率逐渐降低,致使品种的产量显着降低。解析产量降低的因素,发现主要是由于品种混杂使得抗虫性下降,果枝数减少,空果枝数增多,单株铃数减少,导致最终产量大幅降低。由此可见,种子抗虫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抗虫棉的田间整体抗虫性,种子抗虫纯度降低,将会直接导致“抗虫棉不抗虫”的现象发生。5)对我国新选育的一些抗虫棉品种(系)进行转基因安全评价检测、监测,结果显示:这些抗虫棉品种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与当地主栽的抗虫棉品种(中棉45和GK19)差异不显着,即对棉铃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棉铃虫的校正死亡率平均在80%以上,危害级别保持在2级以下,属于抗性水平。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主推的抗虫棉品种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抗虫棉品种均具有较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抑制性,能满足生产上防控棉铃虫的需求。但品种间在不同组织器官以及不同发育时期杀虫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同时,本文跟踪的新选育的抗虫棉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也表明不同抗虫棉品系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不同。以上两方面的数据均说明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抗虫棉品种材料直接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选用了两套不同的转基因世代材料、两套不同棉区的抗虫棉系谱材料进行试验,首次明确了遗传背景是影响抗虫棉杀虫蛋白表达量的主要因素,这一结果为选育高抗虫棉花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本文还率先通过品种抗虫纯度试验,明确了引起生产上“抗虫棉不抗虫”的主要原因是品种的抗虫纯度低。

范会婷[7](2008)在《河北省转基因棉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有种植棉花的优良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植棉经验,也是我国最早进行转基因棉试验和推广的省份。转基因棉1996年开始在河北省试种,1998年进行推广,当年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河北省棉花总播种面积的54.9%,到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0%。进入二十一世纪,河北省没有了区分转基因棉和非转基因棉的统计数据,河北省是我国转基因棉播种时间最早,种植时间最长的省份。本文回顾了河北省棉花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河北省棉花产业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采用综合的比较优势分析法,对比了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新疆六省份的棉花比较优势,认为河北省的棉花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有着较强的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但效率优势相对较低。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棉铃虫害推动了转基因棉花在河北省的应用,河北省转基因棉的规模化种植,提高了棉花产量,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施用量,降低了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提高了河北省棉花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河北省历年关于棉花生产的相关数据,对河北省转基因棉推广使用前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河北省的棉花生产存在着棉种市场混乱、种子价格高,转基因棉种植过程中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棉花价格影响棉花的经济效益及转基因棉潜在的生态风险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种子市场品种混杂、竞争不规范,棉农对棉种辨别能力不强,影响了优良棉种的使用;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棉农对转基因棉的生长特性和科学管理技术掌握不够,存在化肥农药投入结构、使用数量不合理现象,增加了棉花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在河北省的应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经济效益。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加强转基因棉相关知识宣传,提高种子使用者的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正确识别种子优劣的能力,避免买到假冒伪劣棉种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加强技术培训、举办展示会交流会,引导棉农合理使用生产资料;增加良种补贴、生产补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增强棉农植棉积极性,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河北省转基因棉的经济效益。

郭建英[8](2007)在《转Bt基因棉对棉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安全性》文中提出目前,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其可能对有益生物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影响。棉田节肢动物群落是一个以棉花为中心的多种害虫、天敌和中性节肢动物共存的复杂网络系统。转Bt基因棉花能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但对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棉田中害虫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植食性蝽类、粉虱、蚜虫、叶蝉等次要害虫的数量增加,并成为转Bt基因棉田捕食性天敌重要的食物来源。因此,本文通过系统调查的方法,评价了转基因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通过生命表方法,分析了转基因棉田目标害虫和非目标害虫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通过食物链测定法,明确了转基因棉在作物-害虫-优势种捕食性天敌生物链中的生态毒性及生态效应。此外,通过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棉田中后期释放赤眼蜂的增强控害作用,分析了不同邻作方式转基因棉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群落特征和迁移规律,探明了作物布局方式对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以期构建转基因抗虫棉田的害虫综合治理体系。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制定了转基因棉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指南。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转基因抗虫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动态以亲本常规棉(石远321)棉田为对照,对双价抗虫棉(SGK321)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SGK321棉田和常规棉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差异不显着,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75和0.967。但SGK321棉田节肢动物总数量比常规棉田降低了53.9%,这主要是基位物种数量显着减少。SGK321及其亲本常规棉田的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基本相同,但数量差异较大。SGK321对靶标害虫棉铃虫具有很好抗性,种群数量比对照棉田减少了89.5%;并对棉蚜、棉粉虱、绿盲蝽、小绿叶蝉等非标靶害虫的发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种群数量分别降低64.5%、15.6%、21.8%和33.7%。SGK321棉田龟纹瓢虫和中华草蛉的种群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4.0%和9.1%,但异色瓢虫、小花蝽、异须盲蝽、蚜茧蜂和蜘蛛类等其他主要天敌的数量则分别降低28.6%、6.5%、43.1%、44.7%和14.0%。由此表明,双价抗虫棉SGK321在对棉铃虫具有较好抗性的同时,对棉田主要非标靶害虫也都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某些天敌种类的种群动态存在不利影响,但对棉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动态没有显着影响。2.转基因抗虫棉对目标害虫和非目标害虫的影响采用罩网和开放式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以亲本常规棉为对照,分别对转Bt基因棉(GK12)棉田和双价抗虫棉(SGK321)棉田棉铃虫和棉蚜自然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与常规棉相比,单、双价抗虫棉对棉铃虫一龄幼虫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这主要是抗虫棉体内Bt蛋白的致死效应;但单、双价抗虫棉对棉铃虫卵存活率的影响不同,单价抗虫棉田棉铃虫卵的存活率较低,双价抗虫棉田棉铃虫卵的存活率较高。天敌捕食也是影响棉铃虫种群的重要因素,是棉铃虫卵消亡的关键因素,对低龄幼虫也有较强控制作用,且天敌捕食作用在转基因棉田及其亲本常规棉田相近。(2)与常规棉相比,单、双价抗虫棉对棉蚜种群的自然控害作用(天敌捕食、风雨、天敌寄生、病原物、生理等)未产生显着影响;天敌捕食作用对棉蚜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最强,且天敌捕食作用在转基因棉及其亲本常规棉田相近;除双价抗虫棉田棉蚜的发育历期较对照显着延长外,单、双价抗虫棉对棉蚜的发育和繁殖无显着不利影响。由此表明,Bt蛋白的致死效应是影响单、双价抗虫棉田靶标害虫棉铃虫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天敌捕食作用次之;捕食性天敌对非靶标害虫棉蚜具有较好的自然控制作用,是影响棉蚜自然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因子。对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新棉33B)田绿盲蝽发生与为害的系统调查发现,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防治4次,Bt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为害较为严重,9月上旬发生高峰期种群密度为7.2头/10株,显着高于防治指标,二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19.4%;采用当地棉衣化学防治方法施用农药7次,Bt棉田绿盲蝽发生为害较轻,8月中旬发生高峰期时种群密度为2.0头/10株,二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4.8%。由此表明,绿盲蝽已成为转Bt基因棉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利用Bt棉的抗虫性减少用药后,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必须增加用药次数。因此,应加快绿盲蝽在转Bt基因棉田的生态调控研究。3.转基因抗虫棉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为明确转Bt基因棉对捕食性天敌的生态效应,以室内单头饲养的方法,比较了取食常规棉泗棉3号、转Bt基因棉GK12和新棉33B/新棉99B上的棉粉虱或棉蚜对龟纹瓢虫、中华草蛉、丽草蛉、大草蛉和粉舞蛛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取食常规棉上棉粉虱的对照相比,GK12上的棉粉虱对中华草蛉幼虫存活和发育没有显着不利影响。两个品种Bt棉相比,取食新棉33B上的棉粉虱,草蛉幼虫期和茧期存活率较低,发育历期较长,羽化成虫全为雌性。(2)与取食常规棉上棉粉虱的对照相比,GK12上的棉粉虱对龟纹瓢虫幼虫发育历期和成虫体重无显着影响,幼虫期死亡率较低。两个品种Bt棉相比,取食新棉33B上的棉粉虱,瓢虫幼虫死亡率较低。(3)与取食常规棉上棉蚜的对照相比,GK12上的棉蚜对丽草蛉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幼虫死亡率、茧死亡率、幼虫发育历期、茧历期、茧重及成虫性比均无显着影响;但第一代成虫的产卵期缩短,产卵量较少,第二代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较低。两个品种Bt棉相比,取食新棉99B上棉蚜的第一代丽草蛉,幼虫期和茧期较短,茧重较低,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较低,第二代的发育和繁殖则无显着差异。(4)与取食常规棉上棉蚜的对照相比,GK12上的棉蚜对大草蛉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和发育历期、成虫性比、雌成虫寿命和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没有显着影响;但茧较重,雌成虫比例较高,单雌产卵量较高。两个品种Bt棉相比,幼虫期取食新棉99B上的棉蚜,大草蛉的雌成虫比例较低,单雌产卵量较低。用3个品种棉花上的棉蚜混合饲养时,大草蛉的茧期较对照延长,茧较重,雌成虫比例较高。(5).粉舞蛛可以猎食棉蚜,但单独捕食棉蚜不足以长期维持若蛛的生存和发育;与果蝇混合饲养能显着提高若蛛存活率和体重。在转基因棉和亲本常规棉、猎物不足和猎物过量、单一种类猎物饲养和混合饲养(棉蚜和果蝇)等不同处理组合中,均未见双价抗虫棉SGK321上的棉蚜对粉舞蛛若蛛的生存曲线和体重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由此表明,转Bt基因棉上不同种类的植食性害虫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不同,同种植食性害虫种类对不同的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有所不同,不同品种的Bt棉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不同;供试的Bt棉-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三级营养关系的案例研究中,发现Bt棉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具有一定不利影响。4.转基因抗虫棉田害虫的生物生态调控通过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棉田中后期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应的增强作用。结果发现,在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棉田2、3代棉铃虫时期分别连续释放3次赤眼蜂,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卵的被寄生率分别为66.0%~70.7%和76.0%~81.2%,均显着高于化防田的自然寄生率(2代:7.0%~12.3%,3代:5.2%~7.4%);蕾铃被害率分别为2.2%和3.1%,均显着低于化防田(2代:8.5%,3代:20.9%)。2代棉铃虫时期,放蜂田和化防田的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差异均不显着,但3代棉铃虫以后,放蜂田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均显着低于化防田。放蜂田的捕食性天敌数量显着高于化防田。由此表明,抗虫杂交棉田通过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棉铃虫,降低其为害,并有利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保护。运用陷阱法对小麦/玉米-棉花交错带、苜蓿-棉花交错带、棉花-棉花交错带的抗虫杂交棉(冀抗668)棉田及其邻作田的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与不同作物邻作,可以显着改变转Bt基因棉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种类数、个体数量和群落特征;棉田与其邻作田之间地表节肢动物天敌存在迁移,地表天敌数量的季节性波动趋势与其邻作苜蓿田或小麦/玉米田基本一致;与小麦/玉米邻作有利于棉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亚群落的发生和发展,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物种最丰富,平均为13.3种;个体数量较高,平均为75.1头;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743。由此表明,可以通过调整作物邻作方式增加棉田天敌数量。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比较了蔬菜-棉花布局、果树-棉花布局、花生-棉花布局及单作棉田4种不同作物布局方式对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作物布局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果树-棉花布局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较高,群落更稳定,并可通过增加天敌数量增强控害效果,是值得推广的作物布局方式;花生-棉花布局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增加,但害虫的种类、数量和多样性均有增加,应谨慎采用;蔬菜-棉花布局则会增加棉田害虫的种群数量,降低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不宜采用。5.转Bt基因棉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指南根据本文研究及文献报道,制定了转基因棉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指南,内容包括转Bt基因棉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基本信息,转Bt基因棉的非靶标效应、基因流、害虫抗性、生态适应性等风险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及转Bt基因棉从实验研究、环境释放、商业化生产到越境转移等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技术。综上所述,本文率先系统研究了双价抗虫棉对棉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蜘蛛类天敌的棉田生态效应;首次明确了Bt棉上不同植食性害虫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不同,同种植食性害虫对不同种类的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不同,不同品种Bt棉对同种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不同,并发现取食Bt棉(GK12)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具有一定不利影响;证实了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田间迁移、转基因棉田中后期释放赤眼蜂的控害效果、以及调整作物布局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制定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转基因棉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指南。该研究有助于揭示寄主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之间的时空动态联系,揭示天敌功能团的协同控害作用及内稳定性,揭示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为转基因棉田害虫的生态与生物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及实践的依据,并对我国转基因棉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佟屏亚[9](2005)在《发生在中国棉田里的种子争夺战》文中提出 2005年6月,农业部宣布,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从科研到推广均取得长足进步,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167万 hm2增加到2004年的367万 hm2,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面积占7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2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国家。这条消息意味着,发生在中国棉田里的中外种子争夺战取得初步胜利。

邢朝柱[10](2005)在《杂交棉遗传效应及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以其显着产量优势和抗虫效果深受广大棉农喜爱,其优势表现以及杂种优势产生机理已成为棉花杂种优势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模型(ADE),较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生态环境下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效应,以及优势表达与环境互作关系;同时利用基因差显技术(DDRT-PCR),首次从基因表达水平上初步探讨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优势表达机理,为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育种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揭示棉花杂种优势产生的生物学基础积累新的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性状超亲优势普遍存在,尤其以皮棉产量和子棉产量为强,铃数次之。在高产水平环境中,杂交种和亲本产量水平均较高,杂种优势不明显;在产量水平相对较低的环境下,杂交种产量水平相对较低,但超亲优势显着,表明杂交种产量相对稳定,而亲本产量水平发挥受环境影响较大。品质性状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超亲优势表现不显着。相关性分析表明,铃数与产量最为密切,所以单株结铃性强是杂交种选育的重点;铃数、铃重和衣分三者之间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通过亲本选配,这三个性状可以同步提高。品质性状之间相关性不一致,麦克隆值与多数品质性状呈显着正相关,表明选配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时,一定要注重较低麦克隆值材料的选择。 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和伸长率、2.5%跨长、比强度、麦克隆值主要受遗传主效因控制,子棉产量、亩铃数和整齐度受环境效应影响非常明显;在遗传主效应中,除铃重外,其余4个产量性状中显性效应值大于加性效应值,5个品质性状加性效应值均大于显性效应值,表明产量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明显。通过群体平均优势(Hpm)和群体超亲优势(Hpb)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皮棉产量、衣分稳定性较好,子棉产量和铃数稳定性较差。产量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大,而品质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小,表明棉花品质性状在一个环境可选育,而产量性状必需结合生态环境进行选育,才能达到育种目标。根据各组合F1产量性状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分析表明,组合P6×P10、P6×P9、P4×P10分别具有显着的皮棉产量、铃重、衣分群体优势和超亲优势。 在基因差显过程中,2次扩增可重复率达70.1%,表明在扩增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假阳性,通过重复PCR扩增,统计稳定扩增的条带,可减少假阳性干扰。盛花期叶片基因差异表达中,单亲表达一致模式(M4)与所有产量性状均呈正相关,并且与单位面积铃数相关达显着水平,其它各种模式与杂种性状表型值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单亲表达沉默模式(M2)与单位面积铃数杂种优势呈显着负相关,杂种特异表达(M3)与皮棉产量杂种优势呈显着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盛花期叶片中的基因显性表达和特异表达有利于产量形成和杂种优势发挥。 产量高、中、低优势组合与其亲本基因差异表达比例从蕾期到花铃期总体上呈递减趋势,高优势组合差异表达比例在4个时期均高于低优势和中优势组合,表明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发挥密切相关;杂种特异表达在前3个时期高优势组合要高于中或低优势组合,

二、转基因抗虫棉在新疆的表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抗虫棉在新疆的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
        1.2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研究
    2 抗虫基因Bt的研究进展
        2.1 Bt蛋白概况
        2.2 Bt蛋白的杀虫机制
        2.3 Bt蛋白对捕食性天敌种群的影响
    3 转基因玉米及靶标昆虫
        3.1 转基因玉米的发展史
        3.2 转基因玉米靶标昆虫—亚洲玉米螟
        3.3 转基因作物对靶标害虫的抗性
    4 天敌昆虫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1 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
        4.2 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与害虫的关系
    5 论文研究意义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转基因玉米体内相关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样品测定
        1.3 测试所需仪器
        1.4 溶液的配制
        1.5 定量检测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一品种中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2 不同玉米品种中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3 转基因品种与其对照相同部位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4 不同玉米品种中抗除草剂蛋白含量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条件与方法
        1.3 测定指标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转基因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2.3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的影响
        2.4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玉米植株相关蛋白对天敌捕食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玉米品种
        1.4 饲养方法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食同一品种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体内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2 取食相同时间、不同品种转基因玉米后玉米螟体内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3 取食同一品种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体内抗草甘膦epsps蛋白含量分析
        2.4 取食相同时间、不同品种转基因玉米后玉米螟体内抗草甘膦epsps蛋白含量分析
        2.5 转基因玉米蛋白在异色瓢虫体内的转运
        2.6 异色瓢虫对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创造棉花抗盲蝽新种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抗虫育种研究进展
        1.1.1 形态抗虫育种
        1.1.2 生化抗虫育种
        1.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虫育种
        1.1.4 转外源抗虫基因抗虫育种
        1.1.5 利用RNAi技术沉默昆虫靶标基因抗虫育种
    1.2 盲蝽的危害特点及抗盲蝽研究的必要性
        1.2.1 盲蝽的种类及形态特征
        1.2.2 盲蝽的生活习性以及危害特点
        1.2.3 开展棉花抗盲蝽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RNAi的研究进展及在作物抗虫育种中的应用
        1.3.1 RNAi现象的发现及定义
        1.3.2 RNAi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1.3.3 RNAi的种类
        1.3.4 昆虫摄取dsRNA的方式
        1.3.5 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在作物抗虫育种中的应用
    1.4 FAR基因研究进展
    1.5 LIM基因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6.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载体和菌株
        2.1.2 植物表达载体
        2.1.3 基因的来源
        2.1.4 供试的昆虫材料
        2.1.5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载体构建
        2.2.2 棉花遗传转化
        2.2.3 棉花DNA提取与Southern杂交
        2.2.4 棉花RNA提取,表达量分析以及Northern杂交
        2.2.5 盲蝽RNA提取,反转录以及RT-qPCR基因表达量分析
        2.2.6 盲蝽的田间抗虫鉴定
        2.2.7 转基因棉花大田农艺性状评价
        2.2.8 非靶标昆虫的室内抗性鉴定
        2.2.9 绿盲蝽的室内抗性鉴定
        2.2.10 dsAl LIM和 dsGFP处理后绿盲蝽的转录组分析
第三章 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创造棉花抗中黑盲蝽新种质
    3.1 结果与分析
        3.1.1 AsFAR转基因棉花的获得与分子检测
        3.1.2 AsFAR转基因棉花的表达量检测
        3.1.3 AsFAR转基因棉花对中黑盲蝽种群数量的影响
        3.1.4 AsFAR转基因棉花对中黑盲蝽内源靶标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1.5 AsFAR转基因棉花对中黑盲蝽的抗性显着增强
        3.1.6 AsFAR转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3.1.7 不同世代AsFAR转基因棉花大田农艺性状及纤维品质调查分析
    3.2 讨论
第四章 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创造棉花抗绿盲蝽新种质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基因序列分析及载体构建
        4.1.2 AlLIM转基因棉花的获得
        4.1.3 AlLIM转基因棉花的阳性检测及拷贝数分析
        4.1.4 AlLIM转基因棉花的表达量检测
        4.1.5 AlLIM转基因棉花对绿盲蝽内源靶标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1.6 AlLIM转基因棉花的室内饲喂效果检测
        4.1.7 ds Al LIM处理后绿盲蝽转录组分析
        4.1.8 AlLIM转基因棉花的田间抗绿盲蝽效果检测
        4.1.9 不同世代AlLIM转基因棉花大田农艺性状及纤维品质调查分析
        4.1.10 AlLIM转基因棉花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
    4.2 讨论
        4.2.1 AlLIM转基因棉花的抗虫性研究
        4.2.2 绿盲蝽AlLIM基因的功能研究
        4.2.3 AlLIM转基因棉花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4.2.4 RNAi转基因作物与Bt转基因作物的叠加是未来抗虫育种发展的新方向
        4.2.5 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载体构建
    附录2 棉花的遗传转化
    附录3 棉花DNA提取(天根试剂盒法DP305)
    附录4 Sourthern杂交(地高辛标记法)
    附录5 棉花RNA提取
    附录6 Northern杂交(地高辛标记法)
    附录7 AsFARDNA序列
    附录8 AlLIMDNA序列
附表
    附表1 本研究所用的引物序列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已申请专利
致谢

(4)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Bt基因的简介与分类
    1.2 Bt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
    1.3 转基因抗虫棉Bt蛋白研究概况
        1.3.1 Bt蛋白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
        1.3.2 Bt蛋白表达的空间变化规律
        1.3.3 Bt蛋白表达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4 Bt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1.4.1 Bt基因在转基因作物中遗传规律研究
        1.4.2 Bt基因对转基因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1.5 转基因抗虫棉抗性检测方法
        1.5.1 室内生物测定及分级标准
        1.5.2 Bt蛋白表达测定及分级标准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虫源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转Bt基因抗虫棉鉴定
        2.2.3 转Bt基因抗虫棉室内生物测定
        2.2.4 抗虫棉Bt蛋白检测
        2.2.5 铃重、衣分调查和纤维品质检测
        2.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Bt基因抗虫棉群体鉴定
        3.1.1 Bt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3.1.2 田间卡那霉素法检测结果
    3.2 室内抗虫性生物测定结果
    3.3 抗虫棉Bt蛋白含量测定
        3.3.1 Bt蛋白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
        3.3.2 Bt蛋白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差异
        3.3.3 群体中的Bt蛋白表达规律
    3.4 Bt蛋白表达量与幼虫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3.5 铃重衣分与纤维品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抗虫棉群体的抗虫性测定
    4.2 抗虫棉Bt基因检测
    4.3 抗虫棉群体中Bt蛋白的表达规律分析
    4.4 抗虫棉中 Bt 蛋白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关系
    4.5 抗虫棉新品种的选育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国转基因棉花研发应用二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不同类型转基因棉花研究进展
    1.1抗虫转基因棉花
    1.2抗旱耐盐碱转基因棉花
    1.3抗除草剂转基因棉花
    1.4抗病转基因棉花
    1.5纤维品质改良转基因棉花
    1.6其他性状如早衰、耐涝以及特殊用途等转基因棉花
2棉花的遗传转化方法
    2.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2.2基因枪轰击转化法
    2.3花粉管通道介导转化法
    2.4茎尖或芽尖转化法
    2.5农杆菌液浸染法
    2.6纳米载体花粉介导转化法
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4转基因抗虫棉的品种培育及推广
    4.1抗虫棉品种审定情况
    4.2抗虫棉品种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4.3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
5中国转基因棉花研究方向的展望
    5.1运用多个抗虫基因提高棉花的综合抗虫能力
    5.2培育自主产权的抗除草剂棉花
    5.3培育耐旱耐盐碱转基因棉花
    5.4培育抗病转基因棉花
    5.5培育优质转基因棉花

(6)不同抗虫棉品种杀虫蛋白表达研究及影响抗虫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引 言
    1.1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生产发展现状
        1.1.1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技术发展概要
        1.1.2 国产抗虫棉品种审定情况
        1.1.3 国产抗虫棉的产业化
    1.2 转基因抗虫棉外源基因的整合、表达与遗传稳定性
        1.2.1 关于外源基因的整合特性与外源基因表达
        1.2.2 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与外源基因表达
        1.2.3 整合后的外源基因在植株体内的表现
        1.2.4 外源基因在后代中的遗传规律
    1.3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蛋白的时空表达与限制性因素
        1.3.1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
        1.3.2 影响杀虫蛋白表达限制性因素
    1.4 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及安全评价
        1.4.1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1.4.2 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评价
    1.5 抗虫棉的深化研究
        1.5.1 三系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
        1.5.2 第二代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
        1.5.3 抗虫棉的抗病性研究
        1.5.4 兼抗除草剂的抗虫棉研究
        1.5.5 兼抗逆棉花基因工程研究
        1.5.6 优质抗虫棉育种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我国三大棉区主要转基因抗虫棉BT 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分析
        2.2.2 长江流域棉区主要转基因抗虫棉BT 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
        2.2.3 黄河流域棉区主要转基因抗虫棉BT 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
        2.2.4 西北内陆棉区主要转基因抗虫棉BT 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
        2.2.5 美棉
        2.2.6 不同棉区间转基因抗虫棉BT 杀虫蛋白时空表达的比较
    2.3 讨论
        2.3.1 表型性状分析
        2.3.2 杀虫蛋白表达量的时空特异性分析
    2.4 小结
        2.4.1 表型性状分析
        2.4.2 长江流域棉区主要转基因抗虫棉BT 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
        2.4.3 黄河流域棉区主要转基因抗虫棉BT 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
        2.4.4 不同棉区间转基因抗虫棉BT 杀虫蛋白时空表达的比较
第3章 BT 杀虫蛋白表达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世代BT 杀虫蛋白表达分析
        3.2.2 不同遗传背景下BT 杀虫蛋白的表达
        3.2.3 环境对BT 杀虫蛋白表达的影响
        3.2.4 品种混杂对抗虫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3.4.1 世代对BT 杀虫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遗传背景对BT 杀虫蛋白表达的影响
        3.4.3 环境对BT 杀虫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品种混杂对产量的影响
第4章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安全评价及其检测技术
    4.1 试验条件
    4.2 试验设计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基因抗虫棉的申请与审批
        4.3.2 转基因抗虫棉安全评价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
        4.3.3 2008、2009 年转基因抗虫棉安全评价检测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我国三大棉区主要转基因抗虫棉品种BT 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
    5.2 BT 杀虫蛋白表达影响因素分析
    5.3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安全评价及其检测技术
    5.4 创新点
第6章 以后的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河北省转基因棉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1.3 数据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研究相关文献回顾
        1.4.2 长期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经济影响相关文献回顾
    1.5 创新点
2. 河北省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地位
    2.1 河北省棉花的发展历史
        2.1.1 河北省棉花发展历史及在我国的地位
        2.1.2 河北省的棉花发展现状
    2.2 河北省棉区分布
    2.3 河北省转基因棉的发展与种植现状
        2.3.1 河北省转基因棉的发展
        2.3.2 河北省转基因棉的种植现状
3. 河北省棉花的比较优势分析
    3.1 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计算
        3.1.1 规模优势指数SAI
        3.1.2 效率优势指数EAI
        3.1.3 效益优势指数BAI
        3.1.4 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
    3.2 河北省棉花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3.2.1 棉花规模优势指数SAI比较
        3.2.2 棉花生产的效率优势指数EAI比较
        3.2.3 棉花生产的效益优势指数BAI比较
        3.2.4 棉花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
4. 河北省棉花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4.1 河北省转基因棉的收益
    4.2 棉花生产总成本构成
    4.3 土地生产成本分析
    4.4 人工成本分析
    4.5 棉花生产物质与服务成本分析
        4.5.1 河北省棉花的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分析
        4.5.2 河北省棉花的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分析
5. 河北省转基因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河北省转基因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5.1.1 棉花种子市场混乱,棉种价格高
        5.1.2 河北省转基因棉存在生态风险问题
        5.1.3 河北省转基因棉种植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使用不合理
        5.1.4 河北省转基因棉的经济收益受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5.2 解决河北省转基因棉生产中主要问题的对策建议
        5.2.1 加强种子市场管理
        5.2.2 加强转基因棉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5.2.3 加大植棉技术的推广力度,引导棉农合理使用生产资料
        5.2.4 稳定棉花市场价格,增加棉农生产补贴,保证棉农经济利益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发表论文

(8)转Bt基因棉对棉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研究现状
    1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现状
        1.1 转基因作物的种类
        1.2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状况
        1.3 转基因作物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1.4 转基因棉花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 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潜在安全性风险
        2.1 目标害虫对转基因作物的抗性
        2.2 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害虫的毒性及其寄主嗜好性的影响
        2.3 转基因作物对有益生物及天敌的影响
        2.4 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
        2.5 基因漂移及杂草化问题
        2.6 转基因作物产品的安全性
        2.7 应用转基因作物后植保费用的变更
    3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害虫天敌的影响
        3.1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捕食性天敌个体的影响
        3.2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寄生性天敌个体的影响
        3.3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天敌种群和群落的影响
        3.4 天敌与Bt作物对目标害虫的联合控制作用
        3.5 结语
    4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研究领域及评价原则
第二章 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棉花品种
        1.2 试验田的害虫防治情况
        1.3 调查取样方法
        1.4 功能团、类群及营养层的划分
        1.5 群落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价抗虫棉田和常规棉田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比较
        2.2 双价抗虫棉田节肢动物营养层和优势功能团动态
        2.3 转基因棉田物种、功能团和营养层的多样性指数动态
        2.4 双价抗虫棉对主要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2.5 双价抗虫棉对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
        2.6 双价抗虫棉棉田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
    3 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棉田棉铃虫和棉蚜种群消长关键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棉花品种与栽种
        1.2 调查方法
        1.3 棉铃虫和棉蚜生命表的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价抗虫棉及其亲本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死亡因素的关键因子分析
        2.2 单价抗虫棉及其亲本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死亡因素的关键因子分析
        2.3 双价抗虫棉及其亲本棉田影响棉蚜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分析
        2.4 单价抗虫棉及其亲本棉田影响棉蚜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分析
        2.5 转基因棉对棉蚜的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6 天敌控害作用的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转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盲蝽在Bt棉田的发生规律
        2.2 二代绿盲蝽在Bt棉化防田与综防田的为害
    3 讨论
第五章 转基因棉对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棉花品种与栽种
        1.2 供试昆虫
        1.3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幼虫生态毒性的室内测定
        1.4 试验方法
        1.5 试验条件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食不同品种棉花上的棉粉虱对中华草蛉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2.2 取食不同品种棉花上的棉粉虱对龟纹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2.3 取食不同品种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的影响
        2.4 取食不同品种棉花上的棉蚜对大草蛉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转基因棉上的棉蚜对粉舞蛛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生物
        1.2 棉花品种及其栽种
        1.3 饲养方法与条件
        1.4 实验设计
        1.5 实验方法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食转基因棉上的棉蚜且猎物数量不足对粉舞蛛若蛛存活的影响
        2.2 取食转基因上的棉蚜且猎物数量过量对粉舞蛛若蛛存活的影响
        2.3 取食转基因上的棉蚜且猎物数量不足对粉舞蛛若蛛体重的影响
        2.4 取食转基因上的棉蚜且猎物数量过量对粉舞蛛若蛛体重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棉花品种
        1.2 赤眼蜂来源及释放方法
        1.3 试验地点和试验设计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状况
        2.2 赤眼蜂对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
        2.3 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
        2.4 棉田棉铃虫及捕食性天敌发生动态
    3 讨论
第八章 抗虫杂交棉及其邻作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季节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及棉花品种
        1.2 诱捕器及其设置
        1.3 取样时期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敌物种组成
        2.2 天敌数量的季节性动态
        2.3 天敌功能团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九章 不同作物布局对杂交抗虫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棉花品种
        1.2 实验设计
        1.3 调查方法
        1.4 类群和功能团的划分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2.2 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功能团的数量比较
        2.3 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比较
        2.4 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的数量动态
        2.5 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动态
        2.6 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
    3 讨论
第十章 转BT基因棉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指南
    1 转BT基因棉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基本信息
        1.1 受体植物方面的信息
        1.2 外源基因和遗传操作方面的信息
        1.3 转Bt基因棉花方面的信息
    2 转BT基因棉花风险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2.1 非靶效应评估
        2.2 基因流评估
        2.3 抗性评估
        2.4 生态适应性评估
    3 转BT基因棉花的风险管理技术
        3.1 转Bt基因棉在实验研究阶段的风险管理
        3.2 转Bt基因棉环境释放的风险管理
        3.3 转Bt基因棉商业化生产的风险管理
        3.4 转Bt基因棉越境转移的风险管理
第十一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本文创新之处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杂交棉遗传效应及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杂种优势表现
        1.1.1 生殖生长优势
        1.1.2 营养生长优势
        1.1.3 抗逆性优势
    1.2 棉花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1.2.1 棉花杂种优势配合力研究
        1.2.2 棉花杂种优势生理生化研究
        1.2.2.1 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作用
        1.2.2.2 生理生化预测研究
        1.2.3 棉花遗传距离与优势表现关系研究
        1.2.4 利用数量遗传模型研究棉花杂种优势
        1.2.5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
    1.3 棉花杂种优势生产应用情况
        1.3.1 杂交棉发展历程
        1.3.1.1 亲本选配的演变
        1.3.1.2 制种方法的改进
        1.3.1.3 目标性状的提高
        1.3.2 我国目前杂交棉发展状况
        1.3.2.1 抗虫杂交棉是主流
        1.3.2.2 制种以人工制种为主,不育系制种为辅
        1.3.3 杂交棉在我国作用和地位
        1.3.3.1 产量的突破
        1.3.3.2 农业结构的调整
        1.3.3.3 竞争的需要
        1.3.3.4 产业化的需求
        1.3.4 我国杂交棉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1.3.4.1 高产、多抗、品质多样
        1.3.4.2 制种简化高效
        1.3.4.3 杂种二代利用
    1.4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生态环境下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表现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1.1 亲本来源
        2.1.1.2 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合
        2.1.2 试验方法
        2.1.2.1 试验安排和设计
        2.1.2.2 性状调查和室内考种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生态环境下转基因抗虫杂交组合性状及优势表现
        2.2.1.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组合产量性状及优势表现
        2.2.1.2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组合品质性状及优势表现
        2.2.2 不同生态环境下转基因杂交棉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和品质的适应性
        2.3.2 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2.4.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性状及优势表现
        2.4.2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质性状及优势表现
        2.4.3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不同生态环境下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组合遗传效应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及遗传模型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基因杂交棉在3种生态环境下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3.2.1.1 杂交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3.2.1.2 杂交种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3.2.2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杂交种产量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影响
        3.2.2.1 F_1性状基因型值与杂种优势分析
        3.2.2.2 各组合F_1产量性状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分析
    3.3 讨论
        3.3.1 关于转基因杂交种产量和品质性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
        3.3.2 关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杂交种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3.4 小结
        3.4.1 转基因杂交种产量性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遗传效应
        3.4.2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杂交种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第四章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及其亲本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引物选择和筛选
        4.1.3 总RNA提取和纯化
        4.1.4 cDNA合成和PCR扩增
        4.1.5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
        4.1.6 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杂交种与亲本间基因表达差异
        4.2.2 基因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性状及优势相关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优势转基因抗虫杂交组合不同生育期基因表达差异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优势高中低3杂交组合不同生育期基因差异表达变化趋势
        5.2.2 优势高中低3杂交组合不同生育期双亲沉默表达变化趋势
        5.2.3 优势高中低3杂交组合不同生育期单亲沉默表达变化趋势
        5.2.4 优势高中低3杂交组合不同生育期杂种特异表达变化趋势
        5.2.5 优势高中低3杂交组合不同生育期单亲表达一致变化趋势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苗期根和叶基因表达差异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方法
        6.1.3 统计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转基因抗虫棉在新疆的表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D]. 吴璇. 扬州大学, 2021(09)
  •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3]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创造棉花抗盲蝽新种质[D]. 梁思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4]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D]. 卜鹏佳.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中国转基因棉花研发应用二十年[J]. 郭三堆,王远,孙国清,金石桥,周焘,孟志刚,张锐.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 [6]不同抗虫棉品种杀虫蛋白表达研究及影响抗虫性分析[D]. 孙国清.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7]河北省转基因棉经济效益分析[D]. 范会婷.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8]转Bt基因棉对棉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安全性[D]. 郭建英.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9]发生在中国棉田里的种子争夺战[J]. 佟屏亚. 种子世界, 2005(10)
  • [10]杂交棉遗传效应及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关系研究[D]. 邢朝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