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体学与中国文学研究

一、西方文体学与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逊[1](2020)在《中国文体学:概念辨析与立场确定》文中认为文体学虽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门显学,但概念辨析与立场确定仍有不明。考虑到历史语境变迁和文学思潮演进等因素,"文"和"体"的简单组合并不能清晰呈现古人有关此一问题的全部思考,且"文"和"体"内涵的确定仅明确了文体学的研究对象,尚未能揭示其旨趣。作为现代学术,文体学应有明晰的学理基础与目标指向,具备系统化和理论化。建设"文体学"不是简单地梳理、罗列相关知识,也不是一味地依循传统理路,它是基于现代视野和现实诉求,重新确立和整合。所谓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可区分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和"中国古代文体—学"两个层次,二者都有必要价值。但就有关中国古代文体的研究来说,不应只是研究对象的扩充,更应是一种新的研究观念和视角,特别是对于"本体"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引领和创造新格局。

赵栩[2](2020)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北美书写 ——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文中指出当下,在中国学界不断开展着重写文学史实践的同时,以北美为中心的海外汉学界也对中国文学史进行着重写。《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便是重写之下的产物,它们自身特色鲜明,互为参照,代表了迄今为止西方汉学界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准。对这两部北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特色的探究,既是从汉学家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传统,主动参与世界文学史研究与对话的积极尝试,也是借助于他者的眼光来重新定位我们当下及未来的文学史书写,为中国本土古代文学史的重写,探索可能的新路径。本文尝试在海内外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参照系中,对《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特色进行更系统地阐释。第一章首先对北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写历程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结合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本土经典古代文学史版本,分析、归纳北美中国古代文学史所形成的书写倾向,在参照中对北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进行整体探讨。第二章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总体特色进行分析,依次从文类架构下的全新诠释、以全景为导向的主题选取和互动视角下的重新审视三个角度切入,“边界”、“全景”和“互动”是所讨论议题的三个关键词。第三章讨论《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特色,主要从以文化史为导向的重新书写、着眼于流变机制的书写策略以及物质文化下的再思考三个方面出发,旨在探讨它如何在文化史的视角下展开重写。第四章主要对八十年代以来,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的北美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本土经典古代文学史进行整体性回顾,探讨它们不同的书写侧重及缘由。除此之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北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给当下中国文学史的重写带来的一些启迪:重写文学史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需要不断修正并检验的过程;解决文学史书写同质化的问题,观念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秉承相同或相似的理念无法书写出新颖的文学史;以文化论述为中心的叙述模式,相对来说并不适合中国当下的文学史教学模式,我们需要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李凯,李瑾[3](2019)在《文体学视域下的赋之“体”》文中提出"赋"是中国文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文体,虽有两千多年的创作史和研究史,但赋之体究竟为何,迄今为止仍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本文从文体学视角尝试对"赋"这一文体进行解释。文章认为源于西方的文体学虽然对文体的认识不全同于中国,但其对文体的认识以及文体学的有关理论可以作为研究中国文体的参考;中国对文体尤其是古代文体的认识有合理之处,但不明之处尚多;从文体四个方面理解赋,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赋之"体"的认识。

张建华[4](2019)在《八股文的文体失语及其定位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从文体的角度审视文学、泛文学作品的文学史和社会价值。通过对中西方文体学发展理论之扫描,可知八股文"集体失语"主要是由选文者"双标评价"观念、文体种类太多、社会评价低等原因所致;并以此为基础探求研究八股文的方法和途径:立足本国,兼及西论,回归文本,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研究八股文的美学风范;继而探讨八股文在中国文体学史上的定位:将八股文当作古文的一个特殊支系进行考察,既不过分拔高,也不一踩到底,客观公允地看待这一文体才是可取之法。

梅新林[5](2019)在《新中国七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反思的重要节点与成果》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段的重要节点上都曾出现过相关的学术回顾与反思活动,同时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二十世纪百年、新世纪近二十年的三个特定时段相交集与相衔接,然后一同孕育和催生了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丰硕成果。系统梳理古代文学学科的历史进程与趋势,深入总结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与经验,对于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吴承学[6](2019)在《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文中认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是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但本质则是从中国传统文体学向现代意义、现代形态的中国文体学转型的过程。此过程有两个重要节点:新文化运动与改革开放。百年前,外来文化与新文化在解构中国传统文体学的过程中又有所建构,而近几十年的中国文体学研究则是在世界文学大格局中更高层次地回归传统。这也是传统中国学术在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百年来的中国文体学研究,担负着"承继先哲将坠之业"与"开拓学术之区宇"的双重使命。

孔庆荣[7](2019)在《“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文中认为清末民初,随着小说文学地位的提升,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转型,这一变化的成因、动力、特点及影响尚需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叙述者”这一功能性人物作为研究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切入点,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在“叙事干预”视角下研究叙述者主体性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而描述文本内部的运行机制。叙述者对文本的操纵被称为“叙事干预”,是叙述主体对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实施的影响,是小说主题建构、文本意义生成以及修辞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叙述者既是叙述的主体,也是“叙事干预”的主体,是开展小说叙事模式研究的重点,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和外延,有助于研究者进入复杂的文本世界研究小说的形式特征和叙述者主体性的呈现方式,对于小说的组织结构、运行规律和形式美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宏观而言,整个文本都是叙述者实施干预后的结果;微观来说,叙述者对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程式化特征以及评论性话语等都可以实施操控。叙事文本是叙述者对故事素材实施操控后的一种呈现方式,蕴含着叙述者的叙事动机、修辞意图和伦理立场。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叙述者的干预行为为研究重点,聚焦小说的形式特征及变化规律,将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与社会历史语境相勾连,综合考虑小说界革命、出版业发展以及小说翻译活动的影响,避免文本的阐释陷入机械教条的符号分析中。同时,基于“叙事干预”的宏观分析模型和微观分析模型,研究“叙事干预”的对象、干预方式和干预意图特点,具体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叙述者评论以及译者干预等方面的特点,分析这一特殊时期小说文本复杂的形式特征。本文主体结构分为第1章、第2-6章、第7章三个单元,分别完成了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背景和转型研究现状的概述、以“叙事干预”透析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的五个向度、借助典例进行主题示范和合理性加强这三项任务,研究发现最终指向“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和“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两个方面的文本特征。研究认为,这两个文本特征既相互对立又有机统一,体现了叙述者主体性的复杂变化以及小说文本在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反映了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渡期状态。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分析小说的形式特点,已经触及小说内部的运行机制和自足性特点,有助于更好的分析小说文本的结构特征。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叙述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视角变换意识,通过全知视角向限制视角的转变,叙述者从无所不知变为有所不知,突出了人物在文本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二是改变叙事交流模式,逐步淡化叙述者的说书人痕迹,叙述者和受叙者的程式化交流模式出现了变化,另外丰富了人物话语交流模式,大量使用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无引导性对话等话语模式,极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语义密度和情感传递效果,有助于突出人物在场感、弱化叙述者声音、制造语境压力,较好地实现了叙述者个人身份的隐藏以及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叙述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改变叙事结构,叙述者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结合,突出叙事结构的时空特点;通过预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改变时间结构的因果关系和顺序关系,通过构建人物线和主题线来创设叙事空间;通过缀段式结构和分层叙述实现叙述进程的纵向发展,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建构了典型的叙事结构。二是突出了对“故事”和“话语”的评论,叙述者以评论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对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主题以及叙事本身进行评论性干预,凸显了叙述者的价值观倾向、伦理意图和元叙述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三是凸显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小说翻译过程中再叙事的执行者,译者通过对叙事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语言的“干预”,使翻译小说的叙事模式更加符合译入语文化规范、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形成了这一时期翻译小说特殊的文本特征,对创作小说的叙事模式带来了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对叙述权力既有自我限制,也有自我张扬。整体而言,叙述者的主体意识是比较突出的,反映了传统小说在这一特殊时期复杂的文本特征。清末民初的小说处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中间地带,期间既有叙事传统逝去的尾声,又融入了现代小说的质素;既有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传承、激活、创新,又有对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学习、借鉴、应用。可以这样说,清末民初是中国小说叙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下,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逐渐式微;翻译小说的叙事技巧激发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中被时间遮蔽的部分,限制叙事、心理叙事、倒叙叙事、自由直接引语等传统小说中非主流的叙事技巧在这一时期被激活,使用频率日趋增高,赋予了传统小说新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法理精神、民主意识等叙事主题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小说主题关注的重点。研究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表现、成因及发展趋势,有助于丰富中国小说的“叙事诗学”,进一步指导小说的创作实践,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参与了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影响了小说转型的路径、方式和趋势,与中国小说自身传统共同推动了小说叙事模式的发展、变化乃至转型。西方叙事实践让中国叙事诗学的建构和发展有了参照和对比的范式。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轫阶段,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小说的创作实践都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共存的过渡期特征,传统小说在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的现代化特征逐步凸显,中国小说叙事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自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任竞泽[8](2019)在《近四十年(1978—2018)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认为文体观念是一种内蕴丰富的思想系统及理论范型,其在涉及文体学之方方面面的同时,更关注文体观念的形成发展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及文学思潮的关系之揭示,从而对中国古代文体衍生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作出深度阐释。目前文体观念研究还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的一个较为薄弱环节,尚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论着,故而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研究可以适时地弥补这一学术缺憾。在对新时期四十年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文体观念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与综述的基础上,全面探究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这一学术论题的研究方法、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进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形成论题的内容框架和结构体系。

张波[9](2018)在《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文中指出文体素养是语文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是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严重问题,其中之一是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严重不足,制约着语文学科建设和发展,影响文本解读教学和表达教学的开展。对部编语文教材的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谈到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他指出,初中语文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就语文学习而言,初中阶段是语文学习承上启下的阶段,语文学习对初中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初中阶段,面对专业性逐步增强的多个学科,学生的理解能力成为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初中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决定着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的成败,间接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效果。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进行研究,揭示初中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在理论的框架下结合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寻找解决办法。本文通过调查、归纳等方法报告初中语文教师的文本素养存在问题导致文本解读困难的现状,揭示文体理论是文本解读的理论基础,培养初中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应从中国文体研究和文本解读教学的实际出发。本文主要通过四章来论述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绪论主要针对文本解读的现状提出研究问题,阐述研究的价值;结合资料分析相关研究的现状;最后阐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是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本章主要通过数据表明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第二章是文体素养的内涵和培养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价值。本章从理论上阐明文体是什么,文体的内涵,从多学科的角度阐明培养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价值。第三章是培养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原则和方法。本章从现代文体学科、文本解读价值的角度来阐明初中语文教师培养的原则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问题,影响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培养初中语文教师的文体素养,可以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黄霖[10](2018)在《一路春风 满树花开——近30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掠影》文中指出进入新时期后,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在反思、求新的过程中,从理论观念,到思维方法,逐步完成了大转型。特别是在近30年中,在各方面取得了颇为可观的学术成就:一、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小说史的编着空前繁荣起来,在内容、形式、体例等各个方面都有惊人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尝试引进各种新的观点与方法来重新解释小说史上的现象与发展的规律;力图突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框架,断代史、类别史、专题史特别红火;对小说艺术的特性更为关注,出现了探讨小说艺术发展的专史,甚至就艺术表现或文体特征中的某个专题敷衍成史;多数史着都在不同的范围内、不同的角度上注意纵向的描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打破了许多研究禁区,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分析问题更为细致。二、大约在1984年前后,学术界掀起了引进国外理论与方法的热潮,开阔了小说研究者的文化视野。一些学人也纷纷择取这些理论与方法来阐释中国的小说文本。但不管是用传统的还是时髦的方法,大致都致力于解读某一部小说,且也没有一种理论或方法形成主流。相对影响较大的,叙事学一时有较大的市场。三、随着传播学、接受学等学说的引进,研究小说的传播问题也是新时期的一门新学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四、在西方"新批评"理论的影响下,兴起了叙事学、文体学研究的热潮。后又掀起了文化热,即把小说与各类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跨文化"研究。五、从1980年代起,中国文学批评史着中更关注小说理论。黄霖在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1981,1985)中,将小说批评专列章节,论述趋向系统化,完成了史的构架。在此基础上,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的研究日趋完整、系统和深入,标志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这门学科已走向成熟。六、随着海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的论着的译介以及改革开放后阅读原着的方便,人们也逐步注意对一些海外名家名着的研究。这类着作中虽然有的内容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促进了我们的研究。

二、西方文体学与中国文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文体学与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文体学:概念辨析与立场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体学与“文+体+学”
二、文体学与“古代”文体学
三、“中国古代文体-学”与“中国古代-文体学”
余 论

(2)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北美书写 ——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美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览
    第一节 北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节点
        一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文学史书写的高峰
        二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史书写的重新起航
    第二节 北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趋势
        一 文学文化史与集体编着的整体倾向
        二 编纂体例与书写模式的不断尝试
    小结
第二章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文类架构下的全景式探索
    第一节 文类架构下的全新诠释
        一 以文类为轴的整体布局
        二 “边界”与文体分野问题
    第二节 以全景为导向的主题选取
        一 文学史时空版图的突破
        二 边缘主题的撷取与再发现
    第三节 互动视角下的重新审视
        一 文化力量间的互动与博弈
        二 叙述策略与“活着的文学史”
    第四节 是分体文学史还是主题式工具书
        一 文类架构的得与失
        二 “工具书”的定位问题:琐碎、交叉与重复
    小结
第三章 《剑桥中国文学史》:文化史视域下的接受与流变
    第一节 以文化史为导向的重新书写
        一 质疑以往习惯性范畴的书写尝试
        二 分期问题与作者问题
    第二节 着眼于流变机制的书写策略
        一 描摹变化与流动的书写尝试
        二 编纂者、读者与接受史问题
    第三节 物质文化下的再思考
        一 从文学思想到物质文化
        二 双重线索:书籍史与“中间人”
    第四节 是文学史还是文学文化史
        一 文学比重的降低与文学中心的模糊
        二 过程性解读与经典地位的颠覆
    小结
第四章 互为镜鉴的文学史书写
    第一节 东西方文学史的参照与互视
        一 两种书写侧重:视文学为核心与注重可读性
        二 读者需求和国民教育定位
    第二节 “重写”之路:古代文学史的问题与展望
        一 文学史的“重写”问题
        二 当下的文学史写作
    小结
结语:以西为镜 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致谢

(4)八股文的文体失语及其定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文体学扫描
二、中国古代文体学蠡测
    (一)八股文研究的理论基石
    (二)八股文的文学呈现
    (三)八股文的文体学失语及其原因
        1.编纂者的文学和文化理念
        2.文学史和文体学史的种类繁多难以应对
        3.社会影响和文学作品曲解
三、回归本体的学术视野及八股文的定位

(5)新中国七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反思的重要节点与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重要节点的学术总结与反思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学术总结与反思的拓展
三、20世纪百年学术总结与反思的扩容
四、新世纪近二十年学术总结与反思的深化
五、七十年学术史与“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6)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体学
二 晚清民国:革命性的转型
三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曲折的复兴 (9)
四 21世纪:中国文体学的盛况
    (一) 文体学的理论研究:
    (二) 断代文体学史与专论研究:
    (三) 文体与文体形态研究:
    (四) 文体学研究文献与目录学:
五 建构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
    (一) 明确的文体学学科意识。
    (二) 寻求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研究方法。
    (三) 拓展文体学研究领域。
六 百年学术史的意义

(7)“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小说叙事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转型
        一、小说叙事转型的内涵
        二、小说叙事转型的背景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下一步研究重点
        三、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小结
    第三节 叙事干预:研究视角的建构
        一、叙事干预:诸要素
        二、“叙事干预”的分析模型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型
    第一节 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
        一、叙事视角概念内涵
        二、叙事视角的分类:全知型与限制型
        三、传统视角意识萌芽与叙事实践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视角
        一、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叙述声音和叙述眼光的分离
        二、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述者讲述自我经历
        三、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述者通过日记、书信和梦叙事
        四、限制叙事发展趋势: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交流模式的转型
    第一节 章回体小说程式化特征的式微
        一、叙事交流格局的程式化
        二、叙事交流格局程式化的式微
        小结
    第二节 人物话语交流模式的转型
        一、传统小说人物的话语交流模式
        二、清末民初小说人物的话语交流模式
        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时间性
        一、小说叙事的时间顺序
        二、小说时间顺序的多样化趋势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空间性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空间特点
        二、小说空间结构的横向缀段式特点
        三、小说空间结构的纵向层次性特点
        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评论与叙事干预
    第一节 叙述者评论:对故事的干预
        一、关于叙述者的评论与干预
        二、叙述者干预:对故事人物的评论
        三、叙述者干预:对故事主题的评论
        四、叙述者干预:对社会风俗的评论
        五、叙述者的故事干预发生的变化
        小结
    第二节 叙述者评论:对话语的干预
        一、元叙述:自我暴露
        二、程式化语言:意在言外
        三、不完全叙述:意犹未尽
        四、叙述者身份特征的流变
        五、叙述者的话语干预发生的变化
        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
        一、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概况
        二、清末民初小说译者的特点
        三、清末民初小说译者的使命
        四、译者行为与翻译叙事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干预”
        一、译者干预与译本主题
        二、译者干预与译本人物
        三、译者干预与译本情节
        四、译者干预与译本结构
        五、译者干预与叙事语言
        六、译者评论与译者干预
        小结
第七章 个案分析:“叙事干预”视角下的小说文本特征
    第一节 创作小说:以《劫余灰》为例
        一、关于《劫余灰》
        二、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
        三、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
        小结
    第二节 翻译小说:以《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为例
        一、关于《欧美名家短篇小说》
        二、译者干预对叙事模式的影响
        三、《欧美名家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小结
结语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发现
    三、研究结论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近四十年(1978—2018)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与反思: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研究述评
    (一) 文体观念史研究
        第一, 先秦两汉:
        第二, 魏晋南北朝:
        第三, 唐宋金元:
        第四, 明清近代:
    (二) 分体文体观研究
    (三) 文体意识、文体自觉与文体学思想研究
二、文体观念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三、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内容结构与研究趋势
    (一) 文体观念的发生学研究
    (二) 文体观念的方法论研究
    (三) 文体观念史的分期和特点研究
    (四) 先秦两汉文体观念专题研究
    (五) 魏晋南北朝文体观念专题研究
    (六) 唐宋金元文体观念专题研究
    (七) 明清近代文体观念专题研究

(9)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界和业界对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基本判断
        二、关于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调查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入职后对文体知识缺乏系统而深刻的学习
        二、文本解读缺乏文体意识
        三、职前培养过程造成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结构性缺失
        四、缺乏由上及下的教育政策的推动
第二章 文体素养的内涵和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培养的价值
    第一节 文体素养的内涵
        一、关于文体
        二、文体素养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升语文学科的专业化水平
        二、完善教师的文体知识结构体系
        三、可以提高文本解读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培养的原则
        一、学科性原则
        二、前沿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文体观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理论及其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需要文体学界的支持
        四、文体研究与语文教学研究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报刊类
    五、电子文献
附件
    A1 语文文体素养调查表
    A2《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致谢

(10)一路春风 满树花开——近30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说史着与史论的编写
二、小说文本研究
三、小说传播研究
四、小说文化研究
五、小说理论批评的研究
六、海内外交流视域下的小说研究

四、西方文体学与中国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文体学:概念辨析与立场确定[J]. 王逊. 社会科学, 2020(04)
  • [2]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北美书写 ——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D]. 赵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文体学视域下的赋之“体”[J]. 李凯,李瑾.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9(02)
  • [4]八股文的文体失语及其定位方法[J]. 张建华. 甘肃社会科学, 2019(05)
  • [5]新中国七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反思的重要节点与成果[J]. 梅新林. 浙江社会科学, 2019(09)
  • [6]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J]. 吴承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7]“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D]. 孔庆荣.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近四十年(1978—2018)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任竞泽. 甘肃社会科学, 2019(03)
  • [9]初中语文教师文体素养的培养[D]. 张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3)
  • [10]一路春风 满树花开——近30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掠影[J]. 黄霖.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