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珠江路二次崛起

一、南京珠江路二次勃发生机(论文文献综述)

徐肖薇[1](2018)在《基于公众感知的南京老城“林”之城市特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快速城镇化所引起的城市特色危机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选取南京老城及邻近的玄武湖景区、钟山风景区、雨花台风景区为研究范围,以自然要素“林”为表征的城市特色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研究、问卷访谈、田野调查、实地勘测等工作,研究实际生活中人们如何感知、体验“林”之城市特色。本文首先对南京“林”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以“林”为线索研究南京的城市发展历程,并对南京老城的“林”之城市特色做出定义: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体系及其承载的包括山水、历史、文学意向和生态等在内的古都文化内涵。同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明确“林”的公众感知方式及具体内容。随后,建构公众感知度评价体系,调查南京老城“林”之城市特色的公众感知意向,并据此绘制南京老城“林”之城市特色的公众感知意向结构图。其中,公众感知度Ⅰ级的点状“林”和线状“林”分别有11和9处,前者以钟山风景区、朝天宫景区等以与自然要素、历史文化要素相关性大的景区类城市公园为主,后者则以明城墙风光带和民国文化轴线(主要指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轴线)最具代表性。目前南京老城“林”之城市特色的公众感知结构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线状“林”的景观连续性差,步行空间重视不足;(2)古树名木、大单位附属绿地和历史景区类的绿化资源仍未能得到充分利用;(3)老城内植物种类单一,景观层次丰富度不够。结合对优秀实例的解读分析,提出四点优化策略:(1)补——加强基质景观的建设,丰富景观结构的层级性;(2)连——完善林荫道体系,串联起城市各处的公园;(3)优——优化现有林荫空间,全面提升公众感知度;(4)显——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彰显“林”之城市特色。最后,论及个人对于城市特色问题的一些延伸思考,并以打造南京文化品牌为目标导向,绘制出南京老城“林”之城市特色的公众导览图。

陈曦[2](2016)在《文创视野下的长春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的快速腾飞,东北地区的城市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这个剧烈的变化中,人们发觉城市中具有历史感和承载过去生活印记的老建筑、老街区慢慢消失在视野中。渐渐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历史建筑对城市总体功能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对城市的积极作用。历史建筑是组成城市特色意向的不可或缺的主要载体,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物证。虽然东北地区在文化创意视野下的历史建筑再利用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基于文创视野下的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它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指导长春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由于近代时期长春特殊的历史经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本研究课题从长春中心城区现存的历史建筑保护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上目前主流的文化创意理论和国内、台湾等地成熟的文创经验,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结合长春的现状和需要,抽析出本研究课题的框架,最终提出可实施的、具有可持续运营的历史建筑再利用理论和策略。首先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进行深度剖析和总结,并结合长春现存历史建筑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将历史建筑作为创新产品的设计构想。之后从设计方法、管理手段、经营方法三个层面提出解决长春历史建筑再利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最后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精髓融入长春历史建筑再利用工作中去,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长春历史建筑再利用工作实施中面临的管理难、实施难、资金难的问题。提出了文创化的基本设计原则,以此来规避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出现原则性错误,并将长春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最大化,成为长春城市发展腾飞的强大助力。

解琦[3](2014)在《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创意产业通常泛指以创意为主要增值方法的经济活动。创意经济就是把观察新经济的角度从“科学与艺术分离”转换为“科学与艺术统一”。世界创意地理格局是由各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域及其人才流动构成的动态系统。创意产业集群促进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功效,使其持续受到各国青睐,区域经济政策和创新政策均得以提倡,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也确实在某一阶段突出表现出对创新的促进效应。这些世界级楷模的光辉极大的刺激了中国政府的热情,使得近一些年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被我国某些地方政府作为一项政策目标来狠抓、硬抓,在某种程度上误入口号式、简单化的“中国式造园运动”。全国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开发失控与活力缺失已经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本文在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相关概念认知与批判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中立、直观的呈现近20年来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况,通过剖析伦敦、巴黎、纽约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集群发展的内生性,探讨有助于保持创意产业集聚区活力的措施,提出“适应进化”的观点,从规划、设计、公共政策三方面提出超越我国现行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思维定式的若干策略。

金军青[4](2011)在《宁波市北仑区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做好宁波北仑城区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工作,植物配比更加合理化,作者通过资料收集法、实地踏勘调查法,对宁波北仑城区的95条道路的绿化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对道路绿化断面形式、行道树、分车绿带、人行道绿带、常绿落叶树种的配比、乔灌木的应用比例等一系列数据的分析。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方法,一些合理的建议和发展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道路绿化断面形式一板二带式75条、二板三带式4条、三板四带式10条、四板五带式6条。2、行道树应用乔木树种有30种,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应用数量比例为5:1,香樟占了总数量的64.6%;分车绿带运用的植物种类共有72种,占总种类的百分比为:乔木33.3%、大灌木18.1%、小灌木33.3%、地被9.7%、藤本1.4%,草坪4.2%,常绿和落叶乔木的比例接近1:1;人行道绿带所运用的植物种类共有119种,占总种类的百分比为:乔木40.34%、灌木50.42%、地被4.2%、藤本0.84%,草本0.84%、草坪3.36%,常绿和落叶乔木的比例接近0.6:1。3、在调查的道路绿化中有130种木本植物,常绿和落叶植物数量的比例约为1:0.6;乔木与灌木种类比例约为1.47:1;乔木与灌木的应用数量比例约为1:15;观花、色叶、观果的种类比例分别是2.64:1:1。4、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增绿;如何突出北仑城区的地方特色;如何提升北仑城区道路的绿化景观;如何加强养护管理等,提出一些建议和发展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能够对北仑城区道路绿化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黄艳[5](2009)在《群体投资作用下地方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文中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超速发展使得其中的企业正面临日益紧缺的水电资源、稀缺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供应等因素的制约,加上近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部外向型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东部经济的再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政府提出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在东部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低附加值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当地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同时,也让东部地区有足够的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东部集聚区内的企业很难脱离当地完整的产业链及完善的配套条件实现跨区域发展,因此,企业大都选择群体投资进行迁移和扩张,群体投资现象日益明显。基于此,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转移理论、以及群体投资与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并以江苏昆山为例,定量分析了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际跨国公司以群体形式进行投资,实现其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总结出群体投资与地方产业体系结构调整与升级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启示,可借鉴东部发展的成功经验,引进群体投资,在当地形成集聚经济,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詹水芳[6](2004)在《上海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与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是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的产物,又是国家和地区回应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最初就是从制造业中产生的。为此,要深入探讨产业集群,就必须首先对制造业产业集群进行研究。作为制造业集聚载体的开发区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大大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成为培育重大制造业集群的主要空间。为此,本文选取开发区的空间集聚模式与由开发区演化而来的世界级产业基地为研究对象,这也是当今学术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只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中,提出意在抛砖引玉的一孔之见。 全文共分五章,现将各章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上海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与世界产业基地建设”这一命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以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契入点,从动态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发育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从论文的第三部分开始,着重论述由开发区大型化引发的问题研究。其中,对于开发区大型化与世界工厂关系所展开的讨论单独辟为一章。在该章中,论文从世界级产业基地和世界工厂的内涵入手,阐述了世界工厂变迁的历史,由此引发了“现阶段,中国是否成为世界工厂”的讨论。作者以大量详实的资料,充分论证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世界级制造区域这一无庸置疑的事实。故而,论文接着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从大型化趋势和国际市场份额两个层面分析了长三角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的现状,并对上海五大产业基地作了重点分析。 论文的第四章探讨了开发区大型化诱发的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即关于规模和效益的关系问题、土地供应和土地储备问题以及开发区与都市区关系的探讨。 效益与规模的差异在于,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但效益则是越高越好。由于不同的开发区在功能、区位依托的区域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存在统一的最佳规模的标准;同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地提高着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益,存在着所谓“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效应,因此也不存在效益的最佳标准。论文根据上海市级以上开发区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开发区的发展阶段、开发模式和依托城市等因素,大胆设定了一个大致的开发区规模标准,但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立足于开发区的基本作用,作者设定了一个判别开发区效益的相对指标。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紧缺性和开发区利用土地的无序性和大型化这一现实,论文接着展开了关于土地供应与土地储备关系的讨论,指出要抑制当前大规模的圈地狂潮,只能靠市场化的方法,即建立合理的土地储备制度,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并提出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的对策以示参考。 随着开发区结构与功能的不断完善化,开发区由原来单纯的工业区逐步进化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城区,由此引发了对于开发区与都市区关系的探讨。开发区从工业园到新城区的“城市化”转型,是开发区发展进程的必然,是开发区自身的进化,也是开发区实现多种形式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结合开发区的发展趋势,即规模的大型化、功能的综合化和产业的集群化,论文的最后选择了上海国际汽车城作为研究案例。

二、南京珠江路二次勃发生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珠江路二次勃发生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公众感知的南京老城“林”之城市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城市特色危机成为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1.2 时代需求:塑造和彰显城市特色是避免“千城一貌”的切实需求
        1.1.3 解决路径:以“林”为代表的自然要素是构成南京城市特色的重要基础
    1.2 相关概念诠释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与南京“山水城林”城市特色相关的研究现状
        1.3.3 与感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综述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选取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南京“林”的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
    2.1 “林”的历史演变
        2.1.1 三国东吴-民国(229-1912)
        2.1.2 民国-解放前(1912-1949)
        2.1.3 解放后-改革开放前(1949-1978)
        2.1.4 改革开放后(1978-2011)
        2.1.5 2011 年至今
        2.1.6 小结
    2.2 “林”的发展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林”的公众感知方式及内容
    3.1 “林”的感知方式及其内容分析——理论研究
        3.1.1 “林”的感知方式分类
        3.1.2 “林”的直观体验
        3.1.3 “林”与空间感知
        3.1.4 “林”与城市活动
        3.1.5 小结
    3.2 “林”的公众感知方式及其内容分析——实证调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京“林”之城市特色实例研究及优化策略
    4.1 南京“林”之城市特色的公众感知意向调查
        4.1.1 南京“林”之城市特色公众感知差异性分析
        4.1.2 “林”之城市特色公众感知意向结构图绘制
    4.2 优秀实例解读
    4.3 优化策略
        4.3.1 补——加强基质景观的建设,丰富景观结构的层级性
        4.3.2 连——完善林荫道体系,串联起城市各处的公园
        4.3.3 优——优化现有林荫空间,全面提升公众感知度
        4.3.4 显——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彰显“林”之城市特色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对城市特色的延伸思考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文创视野下的长春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境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境外研究现状
        1.2.2 境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化创意及历史建筑再利用相关理论
    2.1 文化创意相关理论概述
        2.1.1 文化创意的定义与内涵
        2.1.2 文化创意的内容范畴
        2.1.3 文化创意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2.2 文化创意产业的延伸发展
        2.2.1 文化创意的核心价值及产品思想
        2.2.2 文化创意的商业模式及品牌建立
    2.3 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再利用相关理论与实践
        2.3.1 历史建筑再利用
        2.3.2 历史街区更新
        2.3.3 保护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春历史建筑再利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长春历史建筑空间分布现状
        3.1.1 长春历史建筑的历史分期
        3.1.2 长春近代城市发展
        3.1.3 长春现存历史建筑的空间分布
    3.2 长春历史建筑的保护状态
        3.2.1 相关保护政策
        3.2.2 社会评价
        3.2.3 存在的问题
    3.3 长春历史建筑的价值分析
        3.3.1 历史价值
        3.3.2 文化风格
        3.3.3 技术科学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创构想下的长春历史建筑更新设计与策略
    4.1 历史建筑与创新产品设计
        4.1.1 历史建筑产品的赢利点
        4.1.2 历史建筑的文创产品构成
        4.1.3 历史建筑的文创商业模式
    4.2 长春历史建筑产品设计基本原则
        4.2.1 原真性原则
        4.2.2 创新性原则
        4.2.3 效益性原则
    4.3 长春历史建筑产品设计的实施策略
        4.3.1 设计方法
        4.3.2 管理手段
        4.3.3 经营策略
    4.4 以长春市拖拉机?改造为例的文化创意历史建筑产品设计方法
        4.4.1 拖拉机厂区介绍
        4.4.2 基于空间句法的分析过程
        4.4.3 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长春历史建筑现状调查(部分)
附录2 长春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
    2、既往研究
    3、内容结构
    4、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创意产业集聚区相关范畴界定及理论支撑
        1.1.1 创意产业
        1.1.2 创意产业集聚区
    1.2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一般分类
        1.2.1 根据产生集聚区的形成模式划分
        1.2.2 根据集聚区内企业组织结构和关联方式划分
        1.2.3 根据空间聚合方式划分
        1.2.4 根据集聚形成的核心要素划分
        1.2.5 根据开发模式划分
    1.3 认识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若干误区
        1.3.1 创意产业集聚区混淆于工业园、高新区
        1.3.2 创意产业集聚区混淆于创意地产
        1.3.3 用挂牌辨识创意产业集聚区
第二章 国际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路径
    2.1 创意伦敦(Creative London):城市积淀与产业政策的内生性
        2.1.1 工业之都的华丽蜕变
        2.1.2 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推动
        2.1.3 看伦敦人怎么办“798”
        2.1.4 难以复制的“伦敦模式”
    2.2 遍地苏荷(SOHO Somewhere):Loft 生活与艺术区变迁的启示
        2.2.1 东村西村
        2.2.2 苏荷
        2.2.3 切尔西
        2.2.4 “苏荷模式”的意义与贡献
    2.3 同志马莱(The gay Marais):包容社区与创意阶层的崛起
        2.3.1 发展轨迹
        2.3.2 “少数派”群体
        2.3.3 创意阶层在哪里崛起
    2.4 世界创意大都市——切莫盲从的典范
        2.4.1 城市禀赋是创意产业集聚的基础
        2.4.2 生活方式影响创意产业地理分布
        2.4.3 多机构多渠道推动创意产业集聚
第三章 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图景
    3.1 楔子(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
    3.2 先导肇始期(1998-2004 年)
        3.2.1 苏州河畔燃起的一把火
        3.2.2 “798”现象
        3.2.3 各地发展概况
    3.3 加速发展期(2005-2009 年)
    3.4 嬗变调整期(2010 年以来)
    3.5 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都在因何而存在?
第四章 关注:缺乏秩序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
    4.1 自发的是丑陋的,规划的是美好的?
        4.1.1 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形式
        4.1.2 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的成败
        4.1.3 市场机制下的政府干预
    4.2 开发泛滥与权力寻租
        4.2.1 杂乱无章:开发的泛滥
        4.2.2 创意圈地:权力的寻租
    4.3 城市利益与个体权利
        4.3.1 艺术区拆迁与反拆迁
        4.3.2 逐草而居与逐利开发
    4.4 开发控制确保创意产业集聚区有序开发
第五章 再关注:保持活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
    5.1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指向
        5.1.1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成因分析
        5.1.2 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城市的二次选择
        5.1.3 创意产业与旧城改造的契合之处
    5.2 创意阶层的行为心理需求
        5.2.1 创意阶层的基本构成
        5.2.2 创意阶层的空间需求
    5.3 多元化、日常化的创意活动
        5.3.1 创意是越界
        5.3.2 创意是生活
    5.4 追求长期利益的经营方式
        5.4.1 长效合同制造双赢
        5.4.2 非营利组织守护公益
结语:中国式集聚区往何处去
    1、遍地开花,是否必要?
    2、画地为牢,是否恰当?
    3、公共政策,是否匹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宁波市北仑区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探讨
        2.1.1 城市道路的分类体系
        2.1.2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选用的原则
        2.1.3 城市道路绿地的内容
    2.2 城市道路绿化简史
        2.2.1 国外道路绿化发展的历史
        2.2.2 国内道路绿化发展的历史
        2.2.3 宁波北仑区道路绿化发展历程
        2.2.4 宁波北仑区道路绿化发展趋势
3 北仑城区道路绿化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宁波市北仑区基本概况
        3.1.1 地理环境
        3.1.2 自然条件
    3.2 调查范围内容和方法
        3.2.1 调查范围及内容
        3.2.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和分析
        3.3.1 道路绿化断面形式
        3.3.2 道路绿地中树木种类调查与分析
        3.3.3 常绿和落叶树种配比现状与分析
        3.3.4 乔木、灌木配比现状与分析
        3.3.5 植物观赏性配比分析
4 北仑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存在的问题
    4.1 部分道路规划宽度(种植宽度)不够
    4.2 特色不突出没有很好的与城市功能和形象相结合
    4.3 垂直绿化水体绿化没有得到重视和应用
    4.4 植物种类和季相景观单一新品种少
    4.5 绿化带乔木种植密度过高造成苗木生长不良
    4.6 地下管线的多次开挖造成景观破坏以及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
5 北仑城区道路绿化建设和发展对策
    5.1 根据现状增加绿量
        5.1.1 移动花坛
        5.1.2 垂直绿化
        5.1.3 地被植物
        5.1.4 水体绿化
    5.2 突出北仑城区的地方特色
    5.3 提升北仑城区道路绿化景观
        5.3.1 选择和应用优良树种引进新品种
        5.3.2 植物品种多样性和植物景观季相性
        5.3.3 绿化造景、提升档次、突出重点、亮点
    5.4 加强宣传、全民参与,爱绿意识深入人心
    5.5 加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水平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5)群体投资作用下地方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与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3 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
        1.4.1 产业结构
        1.4.2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1.4.3 产业转移
2 基本理论的相关研究
    2.1 产业集群理论
        2.1.1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2.1.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1.3 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
        2.1.4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转移
    2.2 产业转移理论
        2.2.1 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2.2.2 国内经济学界对产业转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2.3 我国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
        2.2.4 产业转移趋势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 群体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3.1 群体投资理念
        3.1.1 群体投资理念的引出
        3.1.2 基于产业链的群体投资的动因分析
    3.2 群体投资与地方产业体系的关系
        3.2.1 群体投资:一种产业转移的模式
        3.2.2 群体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效应
    3.3 群体投资与产业结构间关系的因果检验
        3.3.1 理论基础
        3.3.2 数据来源与样本区间
        3.3.3 模型分析
4 实证分析——以江苏昆山为例
    4.1 昆山经济的投资概况
        4.1.1 昆山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4.1.2 昆山利用外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情况
        4.1.3 昆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背景
    4.2 外资群体投资下昆山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2.1 总量经济的结构调整
        4.2.2 工业经济内部的结构优化
        4.2.3 服务业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上海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与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现实指向
    二、 理论把握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2.2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2.3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 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的演变
    一、 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演变的动力机制
        1 新国际分工规律的支配作用
        2 区域要素流动的诱致作用
        3 政府政策的诱致作用
    二、 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发育的阶段性
        1 散点式发展阶段
        2 点状式发展阶段
        3 块状式发展阶段
        4 区域式发展阶段
    三、 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的演变规律
        1 产业的聚群化
        2 功能的综合化
        3 规模的大型化
第三章 开发区大型化与世界工厂
    一、 世界级产业基地与世界工厂
    二、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三、 长江三角洲的世界产业基地建设
        3.1 产业基地的大型化和集群化
        3.2 高世界市场份额
    四、 上海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
第四章 开发区大型化引发的理论探讨
    一、 规模与效益
        1 上海开发区规模及其比较研究
        2 上海开发区效益的实证研究
        2.1 市级以上开发区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2.2 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的聚类分析
        2.3 分析结果
        3 小结
        3.1 开发区空间规模合理性的评价
        3.2 开发区空间效益的合理性评价
    二、 土地供应与土地储备
        1 土地资源的紧缺性
        2 土地供应的无序性
        3 大型化与土地市场化
        4 加强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对策
        4.1 以效益为导向,扶强不扶弱
        4.2 整合开发区,促使区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4.3 加强宏观调控与中观管理,实现有序开发
        4.4 建立合理的开发区地价体系
        4.5 通过盘活存量用地,减轻增量扩张压力
    三、 开发区与都市区
        1 开发区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2 开发区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空间重组
        3 开发区与城市人口、社会空间重构
第五章 案例分析
    1 超大型规划
    2 集群式发展
    3 综合化功能
        3.1 对城市综合实力的促进作用
        3.2 对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4 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南京珠江路二次勃发生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公众感知的南京老城“林”之城市特色研究[D]. 徐肖薇. 东南大学, 2018(05)
  • [2]文创视野下的长春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D]. 陈曦. 吉林建筑大学, 2016(04)
  • [3]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 解琦. 天津大学, 2014(05)
  • [4]宁波市北仑区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D]. 金军青.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3)
  • [5]群体投资作用下地方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与升级[D]. 黄艳. 浙江工业大学, 2009(S1)
  • [6]上海开发区空间集聚模式与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D]. 詹水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