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柴胡染色体数

一、东北柴胡属染色体数目(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瑞,宋芸,李政,孙哲,李澳旋,乔永刚[1](2021)在《柴胡属植物ITS2序列鉴定与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基于ITS2条形码鉴定柴胡属植物及其易混品,对染色体核型参数进行似近系数聚类分析,为柴胡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判定、种质鉴定及物种进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5份柴胡材料以及在GeneBank数据库中下载29条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提取柴胡基因组DNA,对其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并且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用CodonCode Aligner软件校对拼接后,利用MEGA X对序列进行分析比对,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聚类树,并应用ITS2数据库网站预测其ITS2二级结构,利用4Sale1.7.1对共有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统计整理13种柴胡属植物的核型数据,进行似近系数聚类分析,并计算核型似近系数及遗传距离。结果 75份柴胡材料中,有67条被鉴定为北柴胡,3条被鉴定为黑柴胡,2条被鉴定为藏柴胡,2条被鉴定为三岛柴胡,1条被鉴定为狭叶柴胡。北柴胡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NJ树北柴胡单独聚为一类,具有良好的单系性,ITS2二级结构与NJ树结合可以很好地鉴定柴胡属植物及其混伪品。当核型似近系数接近0.7151时,13种柴胡属植物可以聚类为3大类群。13种柴胡属植物中,线叶柴胡与紫花大叶柴胡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9955),进化距离最小(0.0045),长白柴胡与锥叶柴胡的核型似近系数最小(0.1476),其进化距离最大(1.9135)。结论基于ITS2条形码技术可以对柴胡属植物进行鉴定,研究柴胡属植物核型似近系数及遗传进化距离,为确保柴胡用药安全,准确鉴定柴胡属植物,规范柴胡人工栽培,以及柴胡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判定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吴美英[2](2020)在《中国特有植物龙血树柴胡EST-SSR引物开发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血树柴胡(Bupleurum dracaenoides Huan C.Wang,Z.R.He&H.Sun)属伞形科(Apiaceae)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植株高达1.5米,是全世界目前所知具木质茎柴胡中最大的一种,仅发现于中国西南金沙江流域轿子雪山周边狭域地带,分布零散、数量稀少,亟待尽快加以有效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龙血树柴胡,急需尽快探明龙血树柴胡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居群遗传结构特征,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对策。本文利用转录组测序结果,开发龙血树柴胡EST-SSR引物,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野生龙血树柴胡居群163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究龙血树柴胡居群间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开发得到126条EST-SSR引物,126条引物中有效引物89条,其中多态性引物26条。与伞形科植物其它种相比,龙血树柴胡位点频率处于中等水平,为37.49%。与大多数植物一样,龙血树柴胡的碱基重复类型主要是二核苷酸重复。EST-SSR引物多态性比例是24.71%,检测到13个等位基因。2.从100条ISSR随机引物中筛选得到36条有效引物,其中多态性引物22条。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85390.9540之间,遗传距离在0.0470.1580之间。居群遗传多样性大小:三家村(C=0.3161)>三棵树2号(X=0.2715)>新科达1号(X=0.2681)>新科达2号(K=0.2315)>普咩后山(M=0.2113)>白石岩箐(0.2075)>瀑布(P=0.1392)>三棵树1号(S=0.1382)>九道湾(W=0.1007)。3.聚类分析中,当遗传相似系数阈值在0.92时,9个居群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白石岩箐、新科达2号、三棵树1和2号、瀑布、普咩后山、九道湾;二、三类分别是三家村和新科达1号。9个野生龙血树柴胡居群由共同祖先分化成两支,瀑布和新科达1号为一支,其余七个为一支。AMOVA结果显示居群内的遗传变异是92%。居群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相关性不明显。4.ISSR的7对引物共检测到30个多态性位点。9个居群中,观测等位基因数为1.4803,有效等位基因是1.3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是0.2093,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是0.3007,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305,基因流是1.6777。说明了居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率高,遗传分化小,遗传漂变不是影响遗传结构的主要因子。龙血树柴胡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出的EST-SSR引物是有效的,可对龙血树柴胡进行SSR相关研究。遗传多样性低可能是导致龙血树柴胡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结合前人研究和本文结果,可采取这些措施对其进行保护:(1)对现存野生龙血树柴胡资源进行就地保护,尤其加强对野外重点居群的保护;(2)通过保护生境的措施,减少对现有野生资源的破坏,维持其自然生长的稳定性;(3)通过人工扩大繁殖,把经过炼苗后的萌发苗回归野外相似生境,扩大野外居群数量,通过人工野外抚育,加快该物种野外居群更新能力;(4)通过收集种子并永久保存等方式,对遗传多样性高的关键居群开展种子资源保护工作。

张改霞[3](2020)在《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文中提出柴胡(Bupleuri Radix)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但在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取代野生柴胡成为商品柴胡主流产品。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中,人们对野生柴胡的利用长期处于多基原物种混用的状态,而《中国药典》收录仅有柴胡Bupleurumchinense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二个基原物种。由于柴胡属植物形态辨识不易,野生分布区广泛且多物种重叠,不同产区原就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在栽培柴胡发展初期存在着大量近缘易混品被引种栽培的情况,并且在较短的栽培历史中难以剔除。究竟我国目前栽培柴胡的基原状况如何,尚未见较全面的收集与鉴定;同时,长期以来栽培柴胡均依照野生柴胡的分类标准进行鉴定,由于栽培措施导致栽培柴胡的形态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及种内多样性的存在,致使栽培种质鉴定令人困惑,与其对应的鉴定方法体系未很好建立,为栽培柴胡的识别和利用带有诸多限制。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市场调研和产地调研明确中国栽培柴胡主产区分布、大致品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对各主产区进行样品采集、试验田种植及观察比对,联合应用原植物及药材的形态学鉴别、显微鉴别、DNA条形码鉴定和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等多维鉴定方法,相互验证并确认鉴定结论,系统全面梳理了中国主要栽培柴胡种质特征并进行准确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柴胡资源调查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柴胡药材以栽培品为主,产于甘肃、山西、陕西及黑龙江,野生柴胡主要来自于内蒙古,物种基原标示不明确,均以柴胡之名流通。药用部位以根为主,也有少数柴胡地上部分在市场中出售。通过产地调研发现各主产区主流的种质均不相同,有的地区不止一个,总计有6种主要的栽培种质,且各地区之间存在相互引种的现象。通过对文献调研发现,同一种质类型存在不同鉴定意见,不同物种间有时存在着一致的鉴定序列。(2)栽培柴胡种质基原确定联合形态性状鉴定、显微分析、DNA条形码鉴定和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等多维鉴定方法,首次系统全面的梳理了中国主要栽培柴胡种质并准确鉴定,明确了栽培柴胡中基原争议种质和易混淆种质的基原归属。其中,甘肃、陕西、山西三省主要栽培种质相互间存在形态差异,但基原均为北柴胡B.chinen,se为北柴胡种下的三种不同类型。黑龙江地区栽培种质主要为红柴胡B.scorzonerifolium,除大面积栽培以上两种《中国药典》收载的柴胡外,甘肃省还栽培有窄竹叶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河北地区和黑龙江地区种植有三岛柴胡B.falcatum。(3)栽培柴胡鉴定方法建立在准确鉴定各栽培柴胡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学鉴别研究,首次系统研究确定了栽培柴胡相对野生柴胡主要的变化特征,同时得出栽培柴胡种质间的主要区分特征,包括以往未有记载的柴胡形态区别特征7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栽培柴胡原植物及药材的鉴定检索表;从四个常用的通用DNA鉴定条形码(ITS,psbA-trnH,rbcL,matK)中筛选出适用于栽培柴胡鉴定的DNA条形码ITS用于栽培柴胡种质鉴定,验证形态学鉴定结果;进一步采用叶绿体基因组分析鉴定并确认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鉴定的结果,同时为开发适于栽培柴胡物种及不同产地种质鉴定更有效的分子标记,筛选出具有区分效果的SSR分子标记及叶绿体基因组DNA条形码用作栽培柴胡鉴定的补充分子标记或条形码。结合修订的栽培柴胡鉴定检索表、显微特征、标准的DNA鉴定条形码序列、叶绿体基因组及新的分子标记,建立的鉴定方法大大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栽培柴胡质量监控及评价工作的开展,对进一步开发栽培柴胡资源,安全有效地利用柴胡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也可为有类似问题的药材如山药、桑椹、枸杞子等物种基原鉴定和分类分析提供参考。

彭云霞,张东佳,王国祥,魏莉霞[4](2020)在《小叶黑柴胡与窄竹叶柴胡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比较研究药用植物小叶黑柴胡和窄竹叶柴胡染色体核型。采用常规制片方法结合显微摄影对小叶黑柴胡和窄竹叶柴胡的染色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小叶黑柴胡与窄竹叶柴胡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 n=12,核型均为1B型。小叶黑柴胡核型公式是K (2n)=2X=12=5 m+1 sm,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6.79%;窄竹叶柴胡核型公式是K(2n)=2 X=12=6 m,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4.66%。说明小叶黑柴胡与窄竹叶柴胡染色体核型分析为2种药用柴胡的细胞学研究提供了数据。

朱楚然,徐娇,都明理,王丽红,隋春,魏建和[5](2019)在《三岛柴胡基因组Survey分析及SSR位点挖掘》文中指出柴胡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及保肝护肝等。三岛柴胡是日本栽培品种,在我国和韩国等国家地区亦有种植。在大规模全基因组深度测序之前,需要进行低覆盖度的基因组Survey测序,以评价基因组的大小及复杂程度,确定适合该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策略。该研究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2000)进行了三岛柴胡的Survey测序分析,并对所获得基因组序列进行了SSR分析,利用Primer 3设计SSR特异引物并随机选择33对引物以三岛柴胡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PCR体系以及最佳退火温度进行筛选。共获得了288. 64 G基因组数据,估计基因组大小为2 119. 58Mb,测得基因组数据深度为138×,杂合率为1. 84%,重复序列比例为83. 89%,推测三岛柴胡基因组属于复杂基因组。采用K-mer=41初步组装,得到contig N50 224 bp,总长896. 97 Mb,scaffold N50 313 bp,总长922. 67 Mb。三岛柴胡基因组序列数据中,共检测到91 377条SSR序列,分布于70 809条独立基因。主要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存在49 680条,占比70. 16%。在合成的33对引物中,有21对引物成功扩增出目标条带。研究结果为后续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开发鉴定柴胡种质和性状定位的SSR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都明理,徐娇,朱楚然,王丽红,隋春,魏建和[6](2019)在《3种柴胡染色体数目测定及基因组大小估测》文中认为镜检北柴胡、狭叶柴胡、三岛柴胡染色体数目,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基因组大小,为柴胡基因组测序奠定基础。采用常规压片及显微镜方法观测柴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以柴胡嫩叶为材料,采用LB01解离液和碘化丙啶荧光染料,利用基因组大小已知的番茄(H-1706、潘那利)作为内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北柴胡、三岛柴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2、26条,基因组大小估测分别为989.80 Mb和2.14 Gb;狭叶柴胡群体内存在2种类型:一种类型的叶片窄,成熟植株的根外皮为棕红色,染色体数为12条;另一种叶片较宽,成熟植株的根外皮为浅黄色,染色体数为26条,基因组大小估测分别为782.50 Mb和1.92 Gb。3种柴胡的染色体数目确定和基因组大小估测可为柴胡全基因组测序和细胞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刘宏伟[7](2017)在《秋水仙素对北柴胡的诱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柴胡属(Bupleurum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柴胡基源植物之一。柴胡使用量位列所有中药前列。多倍体植株具有巨大性,可提高植物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本研究以北柴胡新品种川北柴1号为试材,对柴胡温室加代培养条件进行了探索,为多倍化柴胡资源应用于柴胡育种缩短了时间。在最适温室加代条件下,采用生长点滴定法和浸泡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处理时间秋水仙素溶液处理的川北柴1号存活率、变异率,及秋水仙素处理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比较了变异组与正常二倍体植株的性状差异;摸索了柴胡根尖染色体制片的最适条件,确认了变异组柴胡的染色体多倍性,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多倍体柴胡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柴胡温室加代培养的条件北柴胡最适温室加代条件为:生长基质50%营养土+50%河沙发苗,每棵种苗占地大于200cm2,温度25℃,日持续光照16小时,适度供水。采用此方法,可在室内繁殖柴胡2.46代/年,缩短柴胡育成时间,为获得可繁育的多倍体柴胡后代提供了技术支撑。2.不同条件对柴胡植株的诱导效果秋水仙素诱导方法研究中浸泡法较生长点滴定法更适宜,其实验处理时间明显缩短,植株的诱变效果显着提升。浸泡法诱导使用中,在只使用秋水仙素诱导的情况下,柴胡平均变异率为41.11%,其中采用0.1%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4h和0.4%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处理5h,获得的变异率最高,达到66.67%。采用添加赤霉素的秋水仙素溶液诱导柴胡的最佳处理组合为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3h;添加赤霉素柴胡平均变异率为26.11%。因此,柴胡多倍化材料创制过程中不宜添加赤霉素。处理时间和浓度对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差异显着。采用0.5%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3h,柴胡叶片叶绿素含量达到55.58 SPAD。采用添加了赤霉素的0.4%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处理5h柴胡叶片含量达到67.14 SPAD,明显高于对照组19.99 SPAD。赤霉素的添加有助于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3.变异组与对照组部分生物指标差异明显变异组柴胡较对照组:叶长缩短42.85%,叶宽增加116.67%,叶型指数仅为对照组的26.63%;株高较对照组缩短30.88%,茎粗增加9.43%,节间距显着缩短。种子个体增大增重,其中纵径增加16.56%,横径增加15.38%,千粒重增加11.79%。变异组种子生根及发芽时间提前,15天内变异组种子生根率较对照高45.46%,生根指数、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皆明显高于对照组。单位面积变异组叶片下表皮较对照组气孔数减少,保卫细胞增大,叶绿体数目增多。4.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叶片细胞中DNA相对含量结果显示,变异组后代细胞中DNA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一倍,且部分变异后代存在嵌合体。5.柴胡根尖染色体制片条件和计数统计采用不同条件对柴胡根尖染色体进行制片观察,研究发现柴胡根尖染色体最佳制片条件为:剪根时间上午9点至10点之间和下午4点至5点之间;剪根时选取胚根长度为0.5-1 cm为宜;采用笑气预处理4h;酶解时间为40min。对柴胡根尖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对照组染色体数全部为2n=2x=12,变异组染色体数有2n=2x=12,2n=4x=24,2n-2=22三种。结果说明秋水仙素诱导柴胡,成功获得了多倍化材料。

赵香妍,刘长利,薛文峰,张夏楠,罗容[8](2016)在《北京地区野生北柴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北京地区野生北柴胡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其遗传分化进行分析。方法:应用叶绿体DNA psb A-trn H序列对北京地区4个居群的野生北柴胡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北京地区野生北柴胡种质资源包括6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488±0.08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236,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5476,种群间基因流(Nm)为0.45。结论:北京地区野生北柴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但部分地区柴胡遗传多样性较低,急需加强柴胡属野生资源的科学保护与质量评价。

王奇志,何兴金,马祥光,王长宝,周颂东[9](2014)在《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学术界关于柴胡属植物在伞形科的系统分类位置还存在争议,没有公认的统一分类系统。柴胡属植物的化石可能出现在第三纪,不同研究者根据形态解剖及分子研究结果,推测柴胡属植物起源于非洲木本种类,地中海地区可能是柴胡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我国西南地区可能是柴胡属植物的次生分布中心。本研究对柴胡属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提出建议。

姚入宇,陈兴福,张宝林,李志飞,杨兴旺[10](2013)在《我国柴胡的种质资源现状与育种研究展望》文中认为柴胡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为顺应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趋势,家种柴胡已成为主要的药材供应源,对良种的需求日益急切。总结了我国柴胡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细胞核型多样性和分子遗传多样性特征,并对目前柴胡育种成果进行综述,建议今后柴胡育种工作以优良种质资源为基础,结合传统选种法和现代分子育种法选育良种。

二、东北柴胡属染色体数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柴胡属染色体数目(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属植物ITS2序列鉴定与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
    2.1 柴胡种子以及植株形态特征观察
    2.2 基于ITS2条形码鉴定不同产地柴胡
        2.2.1 DNA提取
        2.2.2 PCR扩增及测序
        2.2.3 数据分析
    2.3 13种柴胡属植物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2.3.1 核型数据分析
        2.3.2 染色体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柴胡种子及植株的形态特征
        3.1.1 柴胡种子形态特征
        3.1.2 柴胡植株形态特征
    3.2 基于ITS2条形码技术鉴定不同产地的柴胡
        3.2.1 基于ITS2序列的物种鉴定结果
        3.2.2 柴胡植物ITS2序列的分析比较
        3.2.3 基于K2P的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分析及NJ树构建
        3.2.4 柴胡属植物及其混伪品的二级结构预测及比较分析
    3.3 13种柴胡属植物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研究
        3.3.1 13种柴胡属植物核型数据分析
        3.3.2 13种柴胡属植物核型似近系数及遗传距离分析
4 讨论

(2)中国特有植物龙血树柴胡EST-SSR引物开发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1.1 DNA分子标记
    1.2 遗传多样性分析
        1.2.1 遗传结构概念
        1.2.2 遗传结构的影响因素
        1.2.3 研究意义
        1.2.4 遗传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的制定
    1.3 研究现状
        1.3.1 柴胡属研究现状
        1.3.2 龙血树柴胡研究现状
        1.3.3 EST-SSR研究现状
        1.3.4 ISSR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EST-SSR引物开发
    2.1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引物筛选
        2.1.3 样品处理
        2.1.4 PCR反应
        2.1.5 PCR扩增结果检测方法
        2.1.6 引物多态性检测
    2.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2.1 引物的初步筛选
        2.2.2 引物多态性原始数据处理
        2.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引物筛选
        2.3.2 引物有效性筛选
        2.3.3 引物多态性检测
        2.3.4 引物多态性分析
        2.3.5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讨论
        2.4.1 EST-SSR标记特点
        2.4.2 PCR扩增影响因素
        2.4.3 遗传多样性
第三章 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研究材料
        3.1.1 材料样品
        3.1.2 所需药品与设备
        3.1.3 引物
    3.2 研究方法
        3.2.1 DNA浓度检测
        3.2.2 引物筛选
        3.2.3 PCR扩增优化
        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优化
        3.2.5 扩增产物的检测
        3.2.6 原始数据处理
        3.2.7 遗传多样性参数
        3.2.8 聚类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NA质量检测
        3.3.2 最优PCR扩增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3.3.3 引物有效性筛选
        3.3.4 引物多态性
        3.3.5 遗传多样性
        3.3.6 遗传分化分析
        3.3.7 分子变异分析
        3.3.8 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
        3.3.9 聚类分析
        3.3.10 进化关系
    3.4 讨论
        3.4.1 PCR扩增
        3.4.2 遗传多样性
        3.4.3 遗传变异和分化
        3.4.4 濒危原因和保护对策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EST-SSR标记
    4.2 ISSR遗传多样性
    4.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术语简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柴胡药用物种的古今演变
        1.2.1 汉至隋唐时期药用柴胡物种复杂难辨
        1.2.2 宋代药用柴胡种类逐渐明晰,存在真假柴胡混用情况
        1.2.3 明清时期逐渐分类使用药用柴胡,混用现象更加凸显
        1.2.4 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发展迅速,药用柴胡鉴定有据可循
    1.3 药用柴胡资源调查进展
        1.3.1 药用柴胡野生资源状况
        1.3.2 药用柴胡栽培资源状况
        1.3.3 栽培柴胡的质量状况
    1.4 柴胡属内分类学研究进展
    1.5 柴胡属鉴定研究现状
        1.5.1 传统鉴定
        1.5.2 分子鉴定
        1.5.3 化学指纹图谱鉴定
    1.6 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分类和鉴定中的作用
        1.6.1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
        1.6.2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物种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1.6.3 筛选叶绿体基因组变异片段用于系统进化及物种鉴定研究
    1.7 论文总体思路
        1.7.1 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4 研究方案
        1.7.5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栽培柴胡资源调查
    2.1 药材市场柴胡药材商品调查与分析
        2.1.1 方法
        2.1.2 结果与讨论
    2.2 中国栽培柴胡产地调查与分析
        2.2.1 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基于文献报道中柴胡争议物种的DNA鉴定序列调查分析
        2.3.1 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第三章 中国栽培柴胡种质传统鉴别研究
    3.1 栽培柴胡植物形态特征鉴别研究
        3.1.1 材料和仪器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栽培柴胡药材形态鉴别研究
        3.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栽培柴胡果实显微鉴别研究
        3.3.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3.2 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中国栽培柴胡种质DNA条形码鉴定
    4.1 栽培柴胡种质鉴定DNA条形码筛选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ITS条形码鉴定栽培柴胡种质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中国栽培柴胡种质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及鉴定研究
    5.1 栽培柴胡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分析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栽培柴胡种质叶绿体基因组鉴定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栽培柴胡鉴定分子标记的开发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栽培柴胡叶绿体基因组比较
        5.4.2 叶绿体基因组在栽培柴胡鉴定中的应用价值
        5.4.3 ITS与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存在不一致的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多种方法联合应用确认中国栽培柴胡种质基原
    6.2 明确栽培柴胡基原争议种质的物种归属
    6.3 明确栽培柴胡易混淆种质的基原归属
    6.4 适用于现有栽培柴胡的鉴定检索表制定
    6.5 栽培柴胡种质鉴定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附表S3-1
    第三章 附图S3-1~S3-12
    第五章 附表S5-1~S5-12
    第五章 附图S5-1~S5-9
    第六章 附表S6-1
致谢
个人简介

(4)小叶黑柴胡与窄竹叶柴胡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材料处理及制片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数目
    2.2 核型分析
    2.3 核型类型
3 讨论

(5)三岛柴胡基因组Survey分析及SSR位点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基因组Survey测序
        1.2.1 DNA提取、建库及测序
        1.2.2 基因组大小估计
        1.2.3 基因组初步组装
    1.3 SS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Survey测序结果与分析
        2.1.1 测序数据量统计
        2.1.2 17-mer分析及基因组大小估计
    2.2 基因组数据初步组装
    2.3 SSR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6)3种柴胡染色体数目测定及基因组大小估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染色体数目测定
        1.2.2 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柴胡基因组大小
        1.2.2.1 细胞核悬液的制备与DNA特异性染色
        1.2.2.2 基因组大小测定及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数目测定
    2.2 基因组大小的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7)秋水仙素对北柴胡的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柴胡概况
        1.1.1 柴胡生物学研究
        1.1.2 柴胡的化学成分研究
        1.1.3 柴胡的药理作用研究
        1.1.4 柴胡产品市场开发及需求分析
    1.2 温室加代技术
        1.2.1 温室加代技术的含义
        1.2.2 温室加代技术在速效育种研究方面的进展
        1.2.3 柴胡温室育种的研究意义
    1.3 多倍体育种
        1.3.1 多倍体育种研究现状
        1.3.2 多倍体诱导育种的原理和途径
        1.3.3 植株的倍性鉴定
        1.3.4 多倍体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特点
        1.3.5 药用植物多倍体研究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仪器和设备
    2.2 温室加代培养条件研究
        2.2.1 柴胡发芽的土壤基质的选择
        2.2.2 盆大小及种植密度对柴胡生长状况的影响
        2.2.3 光照持续时间对开花时间的影响
        2.2.4 温度及水分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2.2.5 数据统计
    2.3 秋水仙素对幼苗的诱导研究
        2.3.1 生长点滴定法诱导北柴胡幼苗
        2.3.2 浸泡法诱导北柴胡幼苗
    2.4 柴胡植株的测量指标和方法
        2.4.1 存活率统计
        2.4.2 变异率统计
        2.4.3 叶绿素含量测定
        2.4.4 叶片长度、宽度的测量
        2.4.5 株高、茎粗和节间距的测量
    2.5 柴胡种子生物学性状比较
        2.5.1 子形态的观测
        2.5.2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2.5.3 种子发芽标准的测定方法
    2.6 数据分析
    2.7 解剖学观察
    2.8 流式细胞仪检测
    2.9 染色体鉴定
        2.9.1 柴胡根尖染色体制片方法研究
        2.9.2 染色体数目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加代培养条件研究
        3.1.1 不同土壤基质对柴胡发芽率的影响
        3.1.2 培养盆大小及种植密度对柴胡生长状况的影响
        3.1.3 光照持续时间对柴胡拔节和开花时间的影响
        3.1.4 温度及供水量对柴胡拔节情况和存活率的影响
    3.2 秋水仙素生长点滴定法诱导效果
    3.3 秋水仙素浸泡法诱导效果
        3.3.1 不同处理条件对柴胡存活率、变异率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柴胡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 柴胡变异组与对照组植株的部分生物指标的比较
        3.4.1 变异组与对照组柴胡形态特征比较
        3.4.2 变异组与对照组柴胡种子生物学性状比较
        3.4.3 变异组与对照组柴胡叶片解剖学鉴定
    3.5 DNA相对含量的比较
    3.6 柴胡染色体鉴定结果
        3.6.1 柴胡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
        3.6.2 染色体数目鉴定
4 讨论
    4.1 温室加代培养条件研究
        4.1.1 壤基质与发芽率的关系
        4.1.2 拔节时间
        4.1.3 温度
        4.1.4 条件优化
    4.2 秋水仙素诱导柴胡
        4.2.1 导方法的选择
        4.2.2 异常数据的分析
        4.2.3 辅助药剂-赤霉素的选用
    4.3 柴胡的倍性鉴定
        4.3.1 态学鉴定
        4.3.2 解剖学鉴定
        4.3.3 DNA相对含量的测定
        4.3.4 根尖染色体计数
    4.4 柴胡的多倍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北京地区野生北柴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
    1. 药材
    2.仪器与试剂
方法
    1. 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2. 数据处理
结果
    1.样品DNA提取与psb A-trn H序列扩增
    2. 北京地区柴胡属植物叶绿体trn H-psb A序列特征及分析见表2。
    3. 遗传分化分析
讨论

(9)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柴胡属的系统位置探讨
2 柴胡属属下分类
    2. 1 国外柴胡属属下分类
    2. 2 我国柴胡属属下分类
3 柴胡属植物起源研究进展
4 柴胡属的种下水平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5. 1 增加研究的种类
    5. 2 统一形态分类标准
    5. 3 加强细胞分类学研究
    5. 4 积极拓展生物地理学研究
    5. 5 多学科有机结合

四、东北柴胡属染色体数目(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属植物ITS2序列鉴定与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J]. 张鑫瑞,宋芸,李政,孙哲,李澳旋,乔永刚. 时珍国医国药, 2021(10)
  • [2]中国特有植物龙血树柴胡EST-SSR引物开发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 吴美英. 云南大学, 2020(08)
  • [3]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D]. 张改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2)
  • [4]小叶黑柴胡与窄竹叶柴胡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J]. 彭云霞,张东佳,王国祥,魏莉霞.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0(02)
  • [5]三岛柴胡基因组Survey分析及SSR位点挖掘[J]. 朱楚然,徐娇,都明理,王丽红,隋春,魏建和.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8)
  • [6]3种柴胡染色体数目测定及基因组大小估测[J]. 都明理,徐娇,朱楚然,王丽红,隋春,魏建和.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1)
  • [7]秋水仙素对北柴胡的诱导研究[D]. 刘宏伟. 西南科技大学, 2017(01)
  • [8]北京地区野生北柴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赵香妍,刘长利,薛文峰,张夏楠,罗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8)
  • [9]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进展[J]. 王奇志,何兴金,马祥光,王长宝,周颂东.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4)
  • [10]我国柴胡的种质资源现状与育种研究展望[J]. 姚入宇,陈兴福,张宝林,李志飞,杨兴旺. 中草药, 2013(10)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