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公民社会散文

一、诚信与公民社会散论(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娜[1](2018)在《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品质作为一种隐形的资本,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影响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个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生存,所以个体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个体具备诚信品质,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营造尊重、信任的交往环境。但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却出现在各个领域,政府也及时采取了措施,诚信缺失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人们陷入了诚信恐慌之中,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生存,会受到周围诚信缺失现象的影响,进而做出言行不一致的失信行为。论文是以大学生的学业方面诚信缺失作为研究视角,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业诚信缺失现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大学生学业方面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并针对学习、考试与学术等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学业诚信缺失问题,主要原因是社会诚信缺失的环境、学校系统诚信教育的缺失与大学生缺少道德教育的反思。论文根据问题存在的原因,相应的以学校、教师和大学生自身修养为主体,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的教育对策,以大学生学业诚信为基础,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需要。

谢志新[2](2017)在《西方政务诚信研究》文中指出诚信是为人之本,更是为政之基,政务诚信是政府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前提条件。本世纪以来,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信任问题,政务诚信研究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分析诚信、政务诚信、西方政务诚信的理论关联。通过对西方政务诚信的理论基础的确证,进而对西方政务诚信的道德规范要求和落实规范要求的驱动力即外在制约和内在提升进行深入探讨。反思西方政务诚信的经验、弊端和伦理启示,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政务诚信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共五章。第一章诚信、政务诚信及西方政务诚信析义。诚信意为诚实守信,与不同的道德主体结合形成不同的诚信类型。政务诚信即为政务主体与诚信的结合而形成的诚信类型,政务诚信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政务诚信的主体是政府及政务人员。政府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法人,其法人代表也是政务人员中的一员,与其他政务人员一样,应具有诚信德性。政务人员的思想精神、内心世界应是真诚的。二是公共管理活动是政府及政务人员的职业活动。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信行政,并为不诚信行为承担后果。三是政府及政务人员依法行政,必须忠诚于法律,否则就会受到法律或相关法规的制裁或惩罚。四是政务诚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履行对公众承诺,取得公众的信任。西方政务诚信是西方诚信与政务诚信的结合,其显着的特点是:西方政务诚信既是道德诚信、契约诚信、法律诚信又是制度诚信,既是具有自律性的内在诚信又是受他律性职业规范、法律规范约束和公众监督的外在诚信。第二章西方政务诚信的理论确证。西方政务诚信的理论基础渊源深厚,主要来源于:伦理学理论基础、政治学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基础。第三章西方政务诚信的道德规范要求。分为内部的规范要求和外部的规范要求。内部的规范要求指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之间的诚信道德规范要求;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指政务人员对民众的规范要求。第四章西方政务诚信的外在制约与内在提升。主要论述了西方政务诚信之所以形成的强大驱动力。西方政务诚信通过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行政规范等手段的相互促进,形成外在的他律性的制度制约。外在的他律性的制度制约通过行政德性的修养,转化成政务人员的内在的人生价值,形成自律,达到内在提升的要求。第五章西方政务诚信建设的反思及启示。西方重视对政府机构、政务人员的诚信约束机制建设及政务诚信的监督机制建设,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弊端。政务诚信建设离不开历史传统、社会发展水平及现实社会制度等因素造就的社会环境。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政务诚信建设方面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同时吸收西方政务诚信建设的有益经验,扬长避短,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政务诚信面临的问题。

赫英瑛[3](2016)在《大学生诚信知行失衡与教育干预》文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建设诚信社会的中坚力量。做诚实守信的人,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也是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呼唤与期待。然而,社会不诚失信事件的频发,现实诚信制度的缺位,不诚分子的行为干扰,不良文化的传播等社会失信现象不断显现,来自于外围环境的不正之风正吹向于纯净的“象牙塔”,正处于价值观尚奠基期的大学生最容易遭受侵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知群体,一直担负着诚信示范的作用,对其诚信知行状况的掌握、诚信知行失衡问题的探讨、诚信建设制度机制的制定、诚信道德教育的敢于对策的洞悉,是时代赋予于高等教育研究者的使命,是构建诚信社会的需要,是“以德治国”的需要,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诚”、“信”的要义研究入手,梳理相关定义,探寻诚信之关系,进一步论证“知”决定“行”的意义,通过理论梳理与分析,证实了诚信知行需要统一才会对个体行为发生正确导向。选取辽宁省三所公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掌握了当前大学生诚信知行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对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其诚信知行失衡的诱因之所在,提出相应干预对策。本文的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了“诚”与“信”的要义。研究诚信的相关问题,不可避免的是要对诚信的追根溯源,只有在实质根本上探讨对应的问题,研究才具有价值与逻辑上的肯定。在此环节还对外国研究现状进行了比对研究。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知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辽宁省内三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在大学生学术诚信、学习生活以及消费等方面,探索出大学生诚信的薄弱环节。在第三部分,首先论述了大学生本身对诚信知行认知及行为上存在包括诚信认知混乱、诚信知行悖离的特点,并对大学生诚信知行失衡表象性问题进行了阐述,结合调查结果,直观指出了大学生诚信失衡问题的症结主要存在于学术诚信缺失、交往诚信缺失、求职诚信缺失以及贷款消费诚信缺失这四大方面。基于第二与第三部分,在第四部分中,进行了大学生诚信知行失衡问题诱因的分析,提出影响大学生对于诚信知行失衡的因素来自于诚信教育环节缺失、校园积极文化影响减弱、社会的消极示范以及制度障碍。综合影响大学生诚信知行统一的诱因,在本文的第五部分,继而进行了对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提出制度与教育干预的多种对策。

马兰[4](2014)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诚信,自古至今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优秀品格。虽然诚信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相当的不容易,它需要人们付出努力用心去实现。如今,中国一直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和谐社会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诚信社会的重要性。要建设诚信社会,就需要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没有诚信,社会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人际关系就会紧张;没有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从哲学意义上讲:“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诚信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今社会,大学生是社会中素质较高的群体,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会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却出现滑坡现象,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诚信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文章在通过对诚信和诚信教育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国内的多数大学生诚信品德状况良好,但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因此,本文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剖析了其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得出加强国内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我们必须调动社会、家庭、高校多方面的合力共同致力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辅助作用,重视社会氛围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导向作用。论文是以大学生群体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等相关理论进行的研究。只有加强对国内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水平,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道德支持。

赵博[5](2014)在《网络环境下信用权民法保护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流通的范围和效率都大幅提高,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网络购物、网络交易等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网络经济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提升,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重要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损害信用利益信息的散布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这也是近年来利用网络实施损害信用利益案件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了网络时代信用权益保护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对于信用权益保护的不足,在法律适用上的障碍。尽管网络环境是虚拟的,但是侵害信用权的损害后果却是现实存在的,利用网络以诋毁、诽谤方式,捏造和散布损害他人信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侵害信用权的行为不仅会对权利主体的人格利益造成损害,更为重要的是会造成间接的、财产性利益的损害,财产性利益的损害则主要包括期待利益损害和信赖利益损害。并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如何建立和完善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保护制度,也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信用权是民事主体就其经济能力和履约意愿在社会上获得的客观评价和信赖所享有保有、支配和维护的人格权。侵害信用权的违法行为会导致社会公众对特定主体经济评价水平的降低和经济能力信赖的损毁,从而导致权利主体财产性利益上的损失。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已经先后在《民法典》中将信用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对信用权采取直接保护方式。而我国立法上并没有将信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予以保护,实务中采取名誉权保护方式对信用利益进行间接保护,但这一保护方式目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我国立法上对信用权应采取直接保护的方式,并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中明确规定信用权为一项具体人格权,并以此为基础,对单行法的立法也具有指导作用。作为一项兼具财产性利益的人格权,对侵害信用权的民事救济应采取以金钱救济方式为主,非金钱救济方式为辅的救济原则,而金钱救济方式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全文从民法视角对信用权和网络侵权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的责任构成与责任承担,并在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比较法考察的基础上,对构建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民法保护提出建议。

曾建平,邹平林[6](2013)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诚信与道德建设》文中指出道德必须以诚信为基础: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对道德及其总体性原则是否具有坚定信念,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对社会成员能否共同遵守具体性道德规范的相互信任。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的深刻变迁对诚信的两个方面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道德问题。当前的道德问题表现在两个相互强化的方面,即总体性道德原则的缺失与沦丧,以及具体性道德规范、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的错位与混乱。道德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在于诚信建设,而诚信建设又必须以正确揭示当前的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为前提。

肖道斌[7](2010)在《信用权的学理探微——论信用权纳入民事权利体系的理论基础》文中研究指明信用一词古已有之,信用现象是现代社会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信用具有标识性、有明确的归属,具有传散性、可以流传,具有历时性;同时,信用还有社会性。按照发生主体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人信用、机构信用、国家信用。我国应确立信用权及其相关制度。信用权与邻近的隐私权、名誉权等权利的地位一样重要,我国未来民法典应该规定信用权,将之纳入人格权的篇章,放在与其他人格权同等重要的地位。

王东[8](2008)在《论诚信观的培养》文中指出诚信教育是我国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对诚信教育如何有效实施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有价值的研究。本论文以诚信观的培养为论题,通过理论论证与实践分析两方面的努力,着力解决诚信观培养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并探索诚信观培养稳定而有效的实践范式,意在为我国学校有效实施诚信教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诚信观是关于诚信的含义、价值以及判断标准的系统性认识。诚信观的结构由知识与价值两个维度构成。知识维度关涉诚信是什么和怎么才是诚信的问题,是对诚信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诚信观的价值维度解决是否“应该”即诚信的“意义”问题。通过诚信观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诚信之德,还能通过诚信价值的培植,推动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诚信观培养的基础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与其道德思维的年龄特征相适应的诚信知识系统和诚信价值系统。诚信观的培养必须首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诚信观问题,以此保证诚信观培养的内在深刻性以及与主流价值的一致性。就我国诚信建设的时代精神而言,规范伦理诚信观是我国学校诚信观培养的适宜选择。规范伦理诚信观即基于规范伦理而生成的对诚信的认识,其基本要义是强调诚信作为一种伦理规则对公共生活的规约作用以及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主张诚信的价值实质是权利与义务的正当性。选择规范伦理诚信观作为诚信观培养的内容,原因在于其内含的伦理精神与价值原则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很好地满足现代性背景下我国诚信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在诚信观培养的实践中,规范伦理诚信观的内涵必须经过教育学的转化,才能从伦理学的知识形态转换为教育学的知识形态,从而为教育实践所用。解决诚信观如何培养问题是本论文的关键。本论文基于教育实践和儿童青少年诚信观发展的特点以及诚信观培养的独特性提出了复合的方法论路线,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诚信观培养的实践形态。诚信观培养的复合路线,指在诚信观培养活动中采用综合的方法,充分吸取各种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模式的有用之处,以多途径的协同作用服务于诚信观培养的核心目标。这一路线有三层含义:教育目标的整合性;多样方法的综合;在完整的教育生活形态中进行。诚信观培养的实践形态就是诚信观培养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化。本论文根据学校教育实践的特点,将诚信观培养的实践形态划分为三类:教学、教育活动和学校管理。本论文认为,构建诚信的教育生活是诚信观培养实践形态的应然取向。所谓诚信的教育生活,指学校的教育生活在道德特征上体现出“诚信”特质,并使诚信成为学校成员乐于分享、拥有并积极践行的核心价值。诚信的教育生活来源于学校的管理、来源于校长和教师的道德榜样和工作伦理的秉持,并在学校生活的积淀和演化中,通过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成长,成为完整的、生动的生活形态。诚信的教育生活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诚信观培养目标上的协同性,以及教育生活的完整性,是诚信观培养复合路线的有机实现。构建诚信的教育生活,是我国学校实施诚信观培养的根本性道路。

苏士梅[9](2008)在《唐代诚信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诚信”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石。它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唐代是诚信思想极大发展的时代,是中国传统诚信思想自身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政治家提倡诚信为国之本,“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信为国本,百姓所归”,“导人之方,先务推以诚信”,“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人之所以为贵者,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者,亦云惟信与义”。这些都发展了政治诚信理论。唐代思想家和文人学士也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诚信思想,韩愈将“信”视为人的本性,李翱发展了儒家关于“诚”的学说,并将之推向天人合一的境界。柳宗元认为“信,政之常,不可须臾去之也。”陆贽则发展了儒家“人之所助者信”的思想,提出“守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不欺。唯信与诚,有补无失。一不诚则心莫之保,一不信则言莫之行。”这些论述是对传统诚信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唐代政治家、思想家还从为政以诚、君臣互信、诚信为人等诸多方面对儒家的诚信伦理作了阐发。唐代还是一个诚信政治较好实施的时期。唐代社会诚信与唐代德政紧密相连,是唐代“以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政治活动主体也努力践诺诚信之道,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在建唐时注意公信力的培植,到唐太宗李世民以“大信行于天下”;再到武则天的“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以信治国成为一种传统,也使诚信从一种道德规范,上升为一种政治信仰。唐代监察制度和法律制度是诚信实施的保证,监察制度中尤以纳谏制度与诚信关系极大,帝王纳谏,体现出为政之诚心,谏官勇于进谏也体现了官员诚实守信的气节和为官之节操。与监察制度不同,唐代的法律制度则是对违法违规和不诚信现象的强制制裁。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与唐太宗、唐玄宗朝君臣恪守诚信之道是分不开的。唐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经济关系中存在的诚信伦理道德的促进因素有关,诚信道德在唐代的经济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唐代经济生活中的诚信主要存在于经济法和商业领域。它既是一种伦理理念,也是一种商业道德,它还是唐代经济运行的伦理秩序。在唐代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种诚信,一方面,靠人们自觉地去奉行、遵守;一方面,靠制度来维系。唐代的契约文书既是买卖双方发生纠纷时法律裁定的依据,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买卖双方讲诚守信的一种形式。契约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诚信制度。唐代契约文书的大量存在,说明契约关系已经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种买卖双方都依赖的诚信约束体制,在唐人的经济生活中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唐代典当制度也很发达,典权设立是一要式契约行为,它的存在需要诚信来维系,如果没有基本的诚信,“典”与“当”的行为就不可能存在。唐代“飞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产生伊始就须诚信来维系,尤其是依赖官府的诚信而存在,飞钱就是一种信用制度。唐时还有“寄附铺”受寄他人财物,有“柜坊”专为保管钱币。寄附铺与柜坊的运行也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唐代的婚姻契约形式也是一种诚信行为的表现。唐代商业领域普遍存在着诚信关系和诚信现象,唐代对商品质量的要求,唐律对器物制作和贩卖不得有诈的种种规定,以及评估物价要公平等都是诚信规则的体现,唐朝政府在维护这种关系中起到了监督和强制作用。唐代商人经商也能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诚信是唐代商业运转的重要原则。以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为己任的唐代士大夫,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士人对诚信之德的阐释。他们不仅自觉地将诚信视为士大夫必备的道德操守,并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唐代士大夫诚信为官、诚信交友现象比较普遍。诚信也成为对有政绩和具备此品德的文人士大夫的一种肯定和褒奖,无诚信则为士林所耻笑,诚信在唐代士大夫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士大夫群体对诚信的关注和践履,对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推动和示范表率作用。唐代还将诚信原则运用到民族关系之中。“以诚信驭夷狄”成为唐人的一种思想意识,以信臣御边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和亲、结盟以示信是唐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以诚信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对诚信作用的进一步扩展。唐代社会对诚信的践诺,是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唐朝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走向强盛的保证。唐代社会诚信思想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与中国传统的治世思想,与唐代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唐代统治者的个人素质都有着密切关系,这也造就了唐代诚信的时代特质:政治诚信突出,经济诚信彰显,民族诚信凸现,社会诚信风气浓厚。唐代社会诚信现象的出现,既是时代和社会提倡的结果,又是人性善的张扬。唐代社会诚信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人对于传统诚信伦理道德所做出的文化选择,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王文锋[10](2007)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从诚信、和谐、和谐校园的内涵等一般理论入手,阐述了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关系,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揭示了大学生的诚信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和谐校园构建的因素之一——大学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措施,目的是为和谐校园构建提出管窥之见。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诚信与和谐的一般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了诚信、和谐、和谐校园的含义,并对传统诚信和现代诚信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关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研究开展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构建和谐校园是进行诚信教育的核心目标。第三部分,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南省六所高校1086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处理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普遍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个体、家庭、社会、学校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系列措施。具体为:突出主体地位,培养诚信行为;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诚信氛围;建立评价体系,强化诚信机制;构建诚信校园,促进诚信内化。

二、诚信与公民社会散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诚信与公民社会散论(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基于社会诚信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基于大学生的诚信观影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三)基于学业诚信是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实际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诚信概念界定
        (二)学业概念界定
        (三)学业诚信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第二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德才观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儒家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德才观概述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理论视角下的诚信教育
    二、公平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公平理论概述
        (二)公平理论视角下加强诚信教育的必然性
第三章 大学生学业诚信的现实状态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工具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调查工具
    二、大学生学业诚信的现状调查
        (一)信度、效度分析
        (二)大学生学业诚信状况的分析
    三、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问卷的结果
        (一)课堂学习与作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
        (二)学生在考试上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
        (三)学术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着诚信缺失
        (四)教师的教学质量影响大学生学业诚信度
        (五)教师的学术剽窃行为影响大学生学业诚信度
        (六)学校诚信教育意识强弱影响大学生学业诚信度
        (七)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学业诚信度
第四章 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的客观因素
        (一)经济领域的诚信缺失影响大学生学业诚信
        (二)政治领域的诚信缺失影响大学生学业诚信
        (三)信用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影响大学生学业诚信
    二、学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
        (一)学校诚信教育意识淡薄
        (二)教育者缺乏榜样意识
        (三)学校奖惩制度管理存在漏洞
    三、大学生缺乏道德自我教育反思是关键因素
        (一)大学生普遍存在道德推脱的现象
        (二)大学生忽视道德层面成本—收益的博弈
第五章 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的教育对策
    一、学校健全学业诚信体系
        (一)树立以福本管理为理念
        (二)建立监督责任机制
        (三)健全诚信教育评价机制
        (四)实行诚信档案制度
    二、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加强教师诚信榜样的引领
        (二)发挥课堂诚信教育的主旋律
        (三)增加学生的诚信体验教育
        (四)提高教学质量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一)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三)强化学业诚信的正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西方政务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西方政务诚信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点
第一章 诚信、政务诚信及西方政务诚信析义
    一、诚信
        (一)中国的诚信
        (二)西方的诚信
    二、政务诚信
    三、西方政务诚信
第二章 西方政务诚信理论确证
    一、伦理学理论
        (一)德性论
        (二)义务论
        (三)功利论
    二、政治学理论
        (一) 社会契约理论
        (二) 三权分立和制衡理论
        (三) 代议制民主理论
    三、经济学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西方政务诚信的道德规范要求
    一、西方政府内部的政务诚信的道德规范要求
        (一)上下级之间的诚信道德规范要求
        (二)同级之间的诚信道德规范要求
    二、西方政府外部的政务诚信的道德规范要求
第四章 西方政务诚信的外在制约与内在提升
    一、西方政务诚信的外在制约
        (一)文官制度的制约
        (二)社会监督制约
        (三)信用制度制约
    二、西方政务诚信的内在提升
        (一)西方政务人员的诚信德性
        (二)西方政务人员诚信德性的养成
第五章 西方政务诚信建设反思及启示
    一、西方政务诚信建设反思
    二、西方政务诚信建设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大学生诚信知行失衡与教育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诚信与诚信知行
        (一)诚信之概论
        (二)诚信知行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大学生诚信知行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情况与问卷内容
        (二)结果分析
        1、学习生活诚信
        2、学术诚信
        3、贷款消费诚信
        4、情感交往诚信
        5、网络诚信
        6、求职诚信
    二、访谈调查结果归纳
第三章 大学生诚信知行失衡问题概观
    一、诚信认知混乱
        (一)诚信认知模糊
        (二)诚信认知偏差
    二、诚信知行的悖离
        (一)知而不行
        (二)信而不行
    三、大学生诚信知行失衡表象
        (一)交往诚信缺失
        (二)学业诚信缺失
        (三)贷款消费诚信缺失
        (四)求职诚信缺失
第四章 大学生诚信知行失衡的诱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教育审视
    二、大学校园诚信文化力量的减弱
    三、大学生诚信知行失衡的制度性障碍
    四、社会诚信缺失的消极示范
第五章 大学生诚信知行整合与教育干预
    一、强化大学生对诚信知行统一正当性的认同教育
        (一)深化大学生诚信道德感知教育
        (二)把握大学生的道德批判教育
        (三)培育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情感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责任感
    二、学校诚信教育干预方式多样化
        (一)重视诚信认知教育与意义教育的结合
        (二)重视诚信知行整合的实践活动
        (三)重视诚信榜样的示范教育
    三、拓展大学生诚信知行的文化教育方式
        (一)构建颇具氛围的校园诚信器物性文化
        (二)丰富积极健康的网络诚信文化
        (三)创设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大众诚信文化
    四、大学生诚信知行整合的制度化干预方式
        (一)构建与社会联结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
        (二)学校诚信知行制度系统化
        1、建立完善的考务管理机构
        2、建立自我约束型的学术诚信制度
        3、完善人人皆知的毕业生就业规范细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诚信知行表现情况调查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动态研究
        1. 国内研究动态
        2. 国外研究动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概念
    (一) 诚信的基本涵义
    (二)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三、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
    (一)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基本状况
        1. 诚信道德的认识得到提高
        2. 诚信道德情感逐渐增强
        3. 诚信道德意志得到一定的培养
        4. 诚信道德行为逐渐改善
    (二) 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 诚信道德心理方面存在的缺失
        2. 诚信行为表现方面的缺失
四、现阶段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
    (二) 学校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三) 诚信教育内容不系统
    (四) 诚信教育途径单一,缺乏多样性
    (五) 讲求诚信的校园环境还未完全形成
        1. 学校存在不诚信行为的不良示范
        2. 教师不诚信行为的不良示范
        3. 学生不诚信行为有严重趋势
    (六) 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和理论体系不健全
五、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系构建目标
        1. 构建诚信教育知识体系
        2. 价值体系传播诚信文化,弘扬诚信价值
        3. 诚信教育的应用体系
        4. 诚信教育的评价体系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对策
        1. 培育社会诚信道德文化,营造诚信社会大环境
        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三) 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
        1. 关注大学生日常行为
        2. 开展诚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3. 搭建现代化的诚信教育平台
    (四) 建立学生信用管理体系
        1. 构建诚信评价制度及个人信用档案
        2.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相关监督机制
        3. 加快信用立法,用法律规范诚信行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调查问卷
致谢

(5)网络环境下信用权民法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信用权理论概述
    第一节 信用权的界定
        一、 信用权的内涵
        二、 信用权与相关范畴的区分
    第二节 信用权的法律性质分析
        一、 关于信用权性质的争议
        二、 信用权性质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网络环境对信用权保护的冲击
        一、 网络环境的特征
        二、 网络环境对信用权保护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的类型
        一、 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行为类型
        二、 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的方式及特征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与平衡
        一、 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
        二、 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保护与其他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的民事责任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民事责任构成要素
        一、 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的责任主体
        二、 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的损害事实
        三、 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 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责任人的主观要件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民事责任的承担
        一、 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的免责事由
        二、 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民事责任的承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用权保护立法模式域外法考察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信用权保护立法模式
        一、 德国模式
        二、 葡萄牙模式
        三、 意大利模式
        四、 俄罗斯模式
        五、 日本模式
        六、 台湾模式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信用权保护模式
        一、 英国信用保护立法模式
        二、 美国信用保护立法模式
    第三节 信用权保护立法模式类型
        一、 信用权间接保护模式
        二、 信用权直接保护模式
        三、 对上述立法保护模式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民法保护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我国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保护现有体系的反思
        一、 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保护现状考察
        二、 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民法保护的反思
    第二节 信用权独立的必要性
        一、 信用权独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二、 信用权独立是我国征信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我国信用权立法建议
        一、 信用权保护立法模式选择
        二、 信用权在民法典中的位置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法律保护的思考
        一、 在《民法典》中对信用权予以明确规定
        二、 《民法典》、《刑法》和单行法关于信用权保护的关系
        三、 我国在信用损害赔偿立法上应采取的态度
        四、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平台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社会转型时期的诚信与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诚信是道德的基础
二、社会转型对诚信的冲击
三、诚信建设是道德建设的核心与重点

(7)信用权的学理探微——论信用权纳入民事权利体系的理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法学语境下的信用释义
二、现代信用的特征
三、将信用利益上升为法定权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论诚信观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特色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诚信观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诚信观
        (一) 诚信观的概念
        (二) 诚信观的结构
    二、儿童、青少年诚信观的发展特点
        (一) 儿童、青少年诚信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儿童、青少年诚信观的发展特点
    三、诚信观培养的价值与基础目标
        (一) 诚信观培养的价值
        (二) 诚信观培养的基础目标
第二章 什么样的诚信观:诚信观培养内容与价值
    一、两种诚信观: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
        (一) 规范伦理的诚信观
        (二) 美德伦理的诚信观
        (三) 现代性诚信伦理:在规范与美德之间
    二、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当下要求
        (一) 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特点
        (二) 社会发展的当下要求
    三、诚信观培养内容与价值的教育学选择
        (一) 教育选择的必要性
        (二) 教育选择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三) 学校教育的应然选择
第三章 诚信观培养的方法论省思:教育学的考量
    一、诚信观培养的方法论检视:基于几种道德教育理论
        (一)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
        (二) 价值澄清理论
        (三) 品格教育理论
        (四) 三种理论的简单比较
    二、在我国学校进行诚信观培养的方法论
        (一) 诚信观培养的含义
        (二) 方法论的现实选择:复合的路线
第四章 诚信观的培养:实践形态的探讨
    一、教学:诚信观培养的实践形态之一
        (一) 教学作为诚信观培养实践形态的内涵
        (二) 教学作为诚信观培养实践形态的应用分析
    二、教育活动:诚信观培养的实践形态之二
        (一) 教育活动作为诚信观培养实践形态的内涵
        (二) 教育活动作为诚信观培养实践形态的应用分析
    三、学校管理:诚信观培养的实践形态之三
        (一) 学校管理作为诚信观培养实践形态的内涵
        (二) 学校管理作为诚信观培养实践形态的应用分析
    四、构建诚信的教育生活:诚信观培养实践形态的应然取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唐代诚信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唐代诚信思想研究之意义
    二、关于前人诚信问题研究之评述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资料依据
    四、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唐代以前诚信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诚信的早期文化形态
        一、关于“诚”
        二、关于“信”
        三、关于“诚信”
    第二节 先秦诸子的诚信思想
        一、儒家的诚信思想
        二、道家的诚信思想
        三、墨家的诚信思想
        四、法家的诚信思想
        五、史家、杂家、兵家的诚信思想
第二章 唐代社会诚信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唐代帝王的诚信思想
        一、唐高祖的诚信思想
        二、唐太宗的诚信思想
        三、唐高宗的诚信思想
        四、武则天的诚信思想
        五、唐玄宗的诚信思想
        六、唐宪宗、文宗的诚信思想
    第二节 唐代政治家的诚信思想
        一、诚信为国之大纲
        二、君臣应互信、为官须诚信
        三、诚信为人、诚信交友
        四、唐代政治家诚信思想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唐代思想家的诚信思想
        一、王通的诚信思想
        二、韩愈、李翱的诚信思想
        三、柳宗元的诚信思想
        四、陆贽的诚信思想
    第四节 唐代文人学士的诚信思想
        一、唐代史学家的诚信思想
        二、唐代文学家的诚信思想
第三章 唐代政治生活中的诚信考察
    第一节 诚信在唐代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和维系
        一、唐代监察制度与诚信
        二、唐代法律与诚信
    第二节 唐代政治活动主体的诚信考察
        一、唐代帝王对诚信的践履
        二、唐代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官员诚信
第四章 唐代经济生活中的诚信考察
    第一节 诚信在唐代经济制度上的维系
        一、唐代契约制度与诚信
        二、唐代典章制度与诚信
        三、唐代的信用货币——飞钱
        四、唐代婚姻契约中的诚信体现
    第二节 唐代商业运行中的诚信
        一、诚信在唐代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体现
        二、唐代商人的诚信
第五章 唐代士大夫群体诚信交往的考察
    一、唐代士大夫群体的内涵和所指
    二、诚信成为唐代士大夫的道德操守
    三、唐代士大夫之间诚信交往现象的考察
    四、唐代士大夫诚信的社会意义
第六章 唐代民族关系与诚信
    一、“以诚信驭夷狄”成为唐人的一种思想意识
    二、“以信臣驭边”成为唐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
    三、和亲、结盟以示信是唐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四、无诚信成为唐人谴责和攻打夷狄的重要借口
    五、诚信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唐代诚信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
    一、唐代社会诚信思想空前发展的历史原因
    二、唐代诚信思想的特点
    三、唐代诚信思想的局限性
    四、唐代诚信思想的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依据
    (三) 基本假设
    (四) 研究方法
一、诚信与和谐的一般理论
    (一) 诚信的基本内涵
    (二) 诚信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三) 和谐与和谐校园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关系
    (一) 开展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 构建和谐校园是进行诚信教育的核心目标
三、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一) 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诚信现状
    (二) 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四、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 突出主体地位,培养诚信行为
    (二)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三) 建立评价体系,强化诚信机制
    (四) 构建诚信校园,促进诚信内化
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二: 诚信记录卡
主要参考文献与论着
    (一) 参考文献
    (二) 参考书目
    (三) 参考论文
致谢

四、诚信与公民社会散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D]. 郭海娜.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1)
  • [2]西方政务诚信研究[D]. 谢志新.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7)
  • [3]大学生诚信知行失衡与教育干预[D]. 赫英瑛.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4]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兰.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2)
  • [5]网络环境下信用权民法保护研究[D]. 赵博. 黑龙江大学, 2014(10)
  • [6]社会转型时期的诚信与道德建设[J]. 曾建平,邹平林. 道德与文明, 2013(05)
  • [7]信用权的学理探微——论信用权纳入民事权利体系的理论基础[J]. 肖道斌. 法制与社会, 2010(20)
  • [8]论诚信观的培养[D]. 王东.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9]唐代诚信思想研究[D]. 苏士梅. 河南大学, 2008(09)
  • [10]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研究[D]. 王文锋.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