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凹陷原型盆地分析

一、查干凹陷原型盆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钟大康,苏琛,杨喆,贾晓兰[1](2019)在《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岩心、岩石薄片及元素分析等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定量矿物扫描(Qem Scan)、电子探针、能谱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手段,探讨了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岩中热水沉积矿物的沉淀顺序。研究区热水沉积矿物主要为铝硅酸盐和碳酸盐,含少量黄铁矿、重晶石、萤石等矿物。这些矿物在空间上具有特定的先后关系或位置关系:(1)在纹层状岩层中,由下到上从铝硅酸盐过渡为碳酸盐。在铝硅酸盐矿物组合中,首先出现的是方沸石,其次是钠沸石,再次为钠长石;在碳酸盐矿物中,首先出现的是菱镁矿,其次是菱铁矿,再次为铁白云石,有时还可见到方解石,但其含量很低。(2)在凝絮状团块中,团块中心为黄铁矿,从中心向外依次过渡为方沸石、钠沸石、菱镁矿、菱铁矿,最外层为铁白云石。在纹层状岩层和凝絮状团块中,有时还能见到上述顺序的逆顺序。(3)在后期充填的裂缝中,边部为沸石或绿泥石等铝硅酸盐矿物,向中心逐渐过渡为铁白云石碳酸盐。综合研究区所有的矿物序列来看,最完整的序列应为黄铁矿—钾长石—方沸石—钠沸石—钠长石—菱镁矿—菱铁矿—白云石—方解石,但是这种完整的序列是不常见的,通常仅为其中某几种矿物的组合,然而不管是哪些矿物进行组合,其出现的顺序都不变。推测该矿物序列的类型受热液喷流和溢流阶段、时间、温度和热水化学性质控制,早期高温、高盐度条件下出现的铝硅酸盐矿物序列较多,而晚期主要形成碳酸盐矿物序列。

张少华[2](2019)在《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地质特征与后期改造》文中研究说明银额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接过渡地带,且位于阿尔金和东戈壁两条陆内大型走滑断裂带的侧接部位。该区石炭—二叠纪的构造环境与盆地构造属性颇有争议,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动产生的改造效应亦相当复杂,此问题不但对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与亚洲腹部中新生代陆内变形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直接影响该区石炭—二叠系的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部署,属于当今盆山动力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发育特征与后期改造,将野外地质调查与大量测试分析以及覆盖区的地球物理资料相结合,开展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的前寒武纪基底性质、沉积充填、构造属性、后期改造以及油气远景区。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首次在银额地区北部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发现淡色花岗岩并获得0.9 Ga锆石U-Pb年龄,且得到锆石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介于2.01.6 Ga,为该构造带前寒武纪古老陆块存在提供了年代学证据,推测其应为南蒙古微大陆在我国境内的延伸。据此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沉积盆地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自南而北可分为3个特征各异的单元:南部的雅布赖-巴音诺尔公构造带与中部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在0.9 Ga就已发生拼贴,此拼贴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的拼合有关;北部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与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拼贴时限较晚,二者之间的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具有活动构造带的性质。总体而言,银额地区在石炭—二叠纪盆地发育期具块-带-盆动力学系统的特征,即沉积盆地与稳定地块和活动构造带形成密切相关、有机相联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沉积学与地层学研究表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阿木山组沉积期),银额地区的沉积环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恩格尔乌苏一带发育深海沉积,恩格尔乌苏以南主体为滨浅海相沉积。中晚二叠世(埋汗哈达组、阿其德组和哈尔苏海组沉积期),银额地区主体发育滨浅海相沉积,缺失深海沉积。此外,恩格尔乌苏一带可见阿木山组的深海沉积与上覆埋汗哈达组的滨浅海相沉积呈不整合接触,指示早二叠世晚期银额地区的构造环境发生了转变。岩相学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的碎屑沉积岩总体显示出较低的结构与成分成熟度,源区物质经历了较弱的化学风化作用、沉积分选以及成岩作用改造,指示区域构造环境较为活跃。碎屑锆石物源分析表明,恩格尔乌苏以南的阿木山组具有统一的源汇体系,显示出双向物源的特征,表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阿拉善地块与宗乃山-沙拉扎山之间不存在具有分隔意义的大洋盆地;与之不同,恩格尔乌苏一带的阿木山组具有单向物源;这指示该区与其以南地区的阿木山组具有截然不同的源汇体系。中上二叠统埋汗哈达组和哈尔苏海组的沉积物源具有双向性,既有南部阿拉善地块和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的贡献,又有北部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与蒙古国南部地质体的贡献。将上述结果与火成岩地球化学、古地磁和生物构造古地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本文提出银额地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早二叠世晚期(约280270 Ma),即阿木山组沉积之后、埋汗哈达组沉积之前;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银额地区的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沟弧盆体系,在恩格尔乌苏一带发育海沟或弧前盆地,恩格尔乌苏以南的地区受弧后伸展作用的影响发育裂陷盆地;中晚二叠世,银额地区处于后碰撞伸展阶段并发育近海的陆内裂陷盆地。构造变形变位、岩浆热力活动以及后期构造变动的热年代学记录指示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经历了10期后期构造变动-改造事件,其中早二叠世晚期的构造变动对阿木山组的影响较大;二叠纪末—晚三叠世早期的构造变动对于上古生界的改造最强;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构造变动对于上古生界也具有较强的改造效应;其余构造变动对于上古生界的改造相对较弱。后期改造的形式主要包括构造变形、抬升剥蚀、叠合深埋、肢解残存与热力改造等,且这5种改造形式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强度表现出差异叠加、复合改造的特征。从改造效应看,伸展环境下沉降区的叠合深埋对于上古生界的保存较为有利;伸展环境下盆缘区与隆起带的构造抬升以及挤压环境下的强烈变形与隆升对于上古生界的保存不利。银额地区各期构造变动事件的动力学背景不尽相同,早二叠世晚期的构造变动主要受古亚洲洋关闭的影响,中生代的构造变动先后受南部特提斯洋、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东部古今太平洋系统演化的影响,新生代的构造变动主要与阿尔金和东戈壁两条大型左行走滑断裂的幕式活动密切相关。根据石炭—二叠纪盆地的发育特征、烃源条件以及后期改造特征,在银额地区划分了3个不同级别的油气保存成藏单元与远景区,其中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以北中生代拐子湖-哈日凹陷下伏的二叠系为该区上古生界最为有利的油气远景区。此外,白垩纪裂陷盆地中凸起的石炭—二叠系岩层可能形成新生古储的潜山型油气藏,也是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薛志文[3](2019)在《二连盆地乌尼特坳陷早白垩世盆地三史分析与油气成藏研究》文中认为乌尼特坳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部,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复杂,坳陷内部研究程度不一,三史方面研究成果较为匮乏。本文在研究区构造演化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开展乌尼特坳陷早白垩世盆地构造组合及次级凹陷分类研究,并筛选典型凹陷,运用镜质体反射率、泥岩声波时差和流体包裹体等数据,恢复关键期剥蚀量及烃源岩层成藏期古地温和最大古地温,结合PetroMod软件三史模拟结果,分析研究区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及其构造控制,进一步探讨研究区构造及三史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旨在补充研究区三史方面的不足,为研究区油气藏勘探、开采提供基础地质数据和理论支撑。乌尼特坳陷位于NENNE向展布的二连贺根山混杂岩带和复式向斜带之上,构造发育受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拉张和基底性质与方向的共同控制,呈现出与基底构造线平行的不同尺度正断层平行或斜列展布构成的规模不等的堑垒式组合;受基底类型及其展布方向与拉张方向的差异的控制,坳陷内的九个次级凹陷可划分为5类:单断深断槽式、单断浅断槽式、单断浅断超式、双断深地堑式、双断浅地堑式。研究区典型凹陷腾格尔组和赛罕塔拉组沉积末期剥蚀量展布规律受构造活动控制明显。单断浅断槽式、单断深断槽式和单断浅断超式凹陷腾格尔组顶部剥蚀量具有由陡坡带向缓坡带递减的趋势,且次级构造带的剥蚀量有所差异,赛罕塔拉组顶部剥蚀量展布规律相似。不同方向与规模断层在构造反转期的差异活动决定了区内不同构造部位剥蚀量的大小:NE向为主要控制断层,NW向为辅助调节断层,一级和二级断层分别控制整个凹陷和各个区带的剥蚀量展布,三级断层起到局部的调节效果。双断浅地堑式和双断深地堑式凹陷剥蚀量具有中间地堑区带向两侧逐渐减小的趋势,次级断层起局部控制和调节作用。研究区早白垩世可分为4个埋藏阶段:阿尔善组至腾格尔组末期,地层下降接受沉积;腾格尔组末期,地层抬升接受剥蚀;赛罕塔拉组时期接受沉积;赛罕塔拉组末期,地层抬升接受剥蚀。沉积速率的平面展布规律同地层沉积厚度基本一致,沉积中心沉积速率最大。单断浅断槽式、单断深断槽式和单断浅断超式凹陷沉积中心靠近边界主控断层一侧,沉积速率整体具有陡坡带向缓坡带逐渐减小的趋势;双断浅地堑式和双断深地堑式凹陷沉积中心位于地堑所在的区带,沉积速率从中间地堑区带向两侧减小。构造活动可通过控制研究区沉积中心、埋深和剥蚀量的平面展布控制埋藏史,进而控制热演化史和生烃史。下白垩统热史演化阶段同埋藏史一致,经历两期升高和下降,升高与下降幅度分别与沉积厚度和剥蚀量呈正相关,最大古地温为40120℃。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烃源岩层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展布规律同埋藏史相似,分别具有两个成藏期次。坳陷受断层控制的沉积最大和剥蚀量最大的区域具有烃源岩层生烃时间长,便于油气运移的特点,有利于成藏,与油气藏发育区相吻合,可以为坳陷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重要的启示。论文含插图63幅,表格23个,参考文献119篇。

陈治军,刘舵,刘护创,任来义,韩伟,高怡文,赵春晨,李科社[4](2018)在《银额盆地厚层粗碎屑岩沉积特征与地层沉积年代的厘定》文中研究说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简称银额盆地)中生界中下部广泛发育一套厚层粗碎屑岩,结合沉积特征,利用U-Pb定年、孢粉和介形虫资料对其沉积年代进行的厘定结果显示,这些粗碎屑岩可能是凹陷形成初期扇三角洲、水下扇等环境接收的沉积,相对稳定的湖盆沉降和沉积速率形成了银额盆地沉积地层"广泛发育、局部巨厚"的分布特征。锆石U-Pb测年厘定的粗碎屑岩沉积时间为115.6137.0 Ma,对应年代为早白垩世。粗碎屑岩段的孢粉以Classopollis-Protoconiferus-Perinopollenites组合为特征,介形虫化石主要有单肋女星介、圆星介、狼星介等。这些古生物特征与前人建立的银额盆地及其周缘盆地早白垩世化石特征相似。因此,该粗碎屑岩的地层年代应该为早白垩世,其底界应该是下白垩统底界,可以作为区域性标志层。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银额盆地中生界下白垩统底界划分依据不明确、划分方案不统一的问题,也能为中生界断陷湖盆形成时期的确定、该区地层普遍缺失的三叠纪—侏罗纪时段的构造演化特征研究等提供依据。

王大华[5](2016)在《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提出本论文充分利用钻井(孔)、地震、重磁电资料和地面地质资料,在吸收和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应用定量构造解析技术,采用局部构造解剖与区域构造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柴东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发育盆缘、盆内逆冲和盆内挤压-走滑三大逆冲断裂体系和挤压、伸展、走滑3大类构造样式,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区”构造地层格架。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燕山早中期伸展弱断陷-挤压拗陷沉积阶段、燕山晚期强烈挤压剥蚀阶段、古近纪-新近纪挤压拗陷沉积阶段和喜山晚期挤压走滑沉积阶段等四个阶段,并建立了“持续推覆-走滑型”构造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燕山早中期伸展弱断陷-挤压拗陷控制中生界沉积,燕山晚期强烈挤压隆升控制侏罗系残留分布,喜山期强烈挤压控制侏罗系生烃演化、圈闭形成与油气成藏、保存”的新认识。采用厘定盆地性质、落实地层厚度及分布、查明地层结构、恢复剥蚀量和压缩量、明确原始沉积范围等“七步法”恢复了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认为早中侏罗世柴东地区受马海-大红沟、欧龙布鲁克、柴旦凸起的分隔,发育尕西-鱼卡、红山-小柴旦、霍布逊、德令哈四个分隔性湖盆,以此为依据明确了现今残留凹陷与侏罗纪原型盆地的对应关系。多方法手段落实了中下侏罗统残留地层分布及控制因素,查明了不同类型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差异性,提出了“持续沉降型为侏罗系成熟生烃凹陷、构造正反转型为侏罗系低熟生烃凹陷”的新观点。综合构造、生烃、成藏演化特征及差异性,重新构建了构造-生烃-成藏演化匹配关系,明确了持续沉降型凹陷近源、继承性古构造带是最有利勘探方向。

冯阵东,彭君,李聪,李建国,史英,周薇[6](2015)在《井震结合法恢复剥蚀量—以查干凹陷苏二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查干凹陷现有资料特点,选择声波时差法计算井点剥蚀量,并根据地震反射特征推算无井区剥蚀厚度,使用井、震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苏二段剥蚀厚度恢复.研究表明:井点苏二段剥蚀量分布在130560m之间,准确度可以划分3个等级,拟合程度好、误差小的毛1等6口井计算结果最可信,可以作为全区剥蚀厚度恢复的控制点;苏二段剥蚀量受构造格局影响,乌力吉斜坡、巴润断层下盘等地层翘倾的高部位剥蚀量较大,一般大于500m,靠近洼陷中心剥蚀量减小,其中额很洼陷中心剥蚀厚度约50m,而虎勒洼陷中心近连续沉积,剥蚀量可以忽略.

魏巍,朱筱敏,国殿斌,蒋飞虎,谈明轩,吴陈冰洁,张剑锋,宋俭峰[7](2014)在《银—额盆地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分析化验、测试资料表明,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处于中成岩A1和A2亚期。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在早成岩期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使粒间孔隙迅速减小、物性变差。胶结作用进一步导致物性变差。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2 1002 800m)。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也促进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从浅层到深层,储层成岩程度逐渐增强。银根组主要发育早期胶结相,受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影响,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苏二段主要处于早期胶结和早期溶蚀相,储层物性较好,苏一段和巴二段主要发育中、晚期溶蚀相,次生孔隙发育,埋藏相对浅的苏一段物性更好,巴一段主要发育晚期胶结相,储层物性偏差。

郭爱军[8](2014)在《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成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东北赋煤构造区为研究对象,将东北地区的成煤盆地的构造演化放在整个欧亚大陆区域构造来研究,按照成煤原型盆地到赋煤构造带的成煤盆地构造演主线,对东北地区的区域构造、沉积环境、原型盆地特征、盆地变形与演化及动力学背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成煤原型盆地的探讨,建立了我国主要成煤期原型盆地的划分方案,分析了成煤原型盆地到现今赋煤构造单元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原型盆地与赋煤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文章研究认为,东北地区的成煤盆地的形成与后期的改造主要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环太平洋洋构造域。论述了侏罗纪到新生代东北地区盆地沉积环境与分布特征,原型盆地与构造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期的盆地构造演化规律,建立了东北地区中生代、新生代成煤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模型。最后,按照赋煤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案,将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赋煤构造亚区,11个赋煤构造带,并分别对3个赋煤构造亚区的11个赋煤构造带进行了详细论述。

旷红伟,柳永清,刘燕学,彭楠,许欢,董超,陈军,刘海,徐加林,薛沛霖[9](2013)在《兴蒙造山区及邻区早白垩世盆地岩石地层格架与沉积古地理演化》文中指出在重点梳理兴蒙造山区及其相邻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分布与沉积古地理特征的基础上,从地层沉积学角度探讨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特征。兴蒙造山区中东部在晚侏罗世巨厚粗碎屑沉积建造之上发育了巨厚的酸性-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与河流-湖泊相沉积岩系,构成中国东北部巨型NE向火山岩-沉积岩带。兴蒙造山区中东部早白垩世早中期以断陷(裂谷)盆地为主,古地貌以高地、河流和湖泊共存为特征,气候温湿且炎热,热河生物群萌生;早白垩世中晚期,北东向地壳强烈伸展并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展,沉积盆地及充填建造和热河生物群也相应地向更广泛区域辐射发展。兴安岭-燕山沉积-火山岩带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无关,板内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区域性伸展是其主要的成因动力机制,也是中国东部早白垩世中晚期更大规模区域性伸展作用的序幕。兴蒙东部早白垩世晚期沉积盆地发育和古地理格局受Izanagi板块向亚洲大陆东部俯冲弧后伸展构造机制约束。

杨国臣,焦大庆,肖斌,陈明权,刘建军,王彦丽[10](2013)在《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构造-层序-沉积特征、盆地原型及其成因机制》文中指出通过对钻井、测井、三维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白垩系至新生界划分为2个一级层序、4个构造层序、6个超层序和11个层序。根据等时层序格架下各层序单元内部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建立了不同级次构造成因层序的构造-层序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应力机制研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解析查干凹陷的构造-沉积史,将该凹陷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序列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和若干二级、三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进而分析了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凹陷原型的性质及成因机制。

二、查干凹陷原型盆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查干凹陷原型盆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区域地质概况
3 热水沉积岩岩石学特征
4 热水沉积矿物的沉淀序列
5 热水沉积矿物沉淀顺序控制因素分析
    5.1 岩浆活动
        5.1.1 岩浆性质
        5.1.2 岩浆活动强度
        5.1.3 元素活动性
    5.2 温度、压力及其下降速度
    5.3 不同热液活动阶段的热水性质
    5.4 距喷流口和溢流口位置的远近
6 结论与展望

(2)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地质特征与后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中亚造山带与石炭—二叠纪构造环境及盆地构造属性
        1.2.2 中新生代陆内构造与后期改造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1.4 主要测试方法说明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
        2.2.1 重力场特征
        2.2.2 磁力场特征
    2.3 构造单元划分
    2.4 岩石地层特征
        2.4.1 雅布赖-巴音诺尔公构造带
        2.4.2 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
        2.4.3 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
        2.4.4 雅干构造带
第三章 石炭—二叠纪盆地前寒武纪基底特性
    3.1 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的厘定
        3.1.1 新元古代淡色花岗岩的发现
        3.1.2 新元古代淡色花岗岩的地质意义
    3.2 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前寒武纪基底格架
        3.2.1 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基底特征
        3.2.2 雅布赖-巴音诺尔公构造带基底特征
        3.2.3 区域基底构造格架
第四章 石炭—二叠纪盆地沉积充填与构造属性
    4.1 岩石组合与沉积环境
        4.1.1 阿木山组(C2P1a)
        4.1.2 埋汗哈达组(P2m)
        4.1.3 阿其德组(P2a)
        4.1.4 哈尔苏海组(P3h)
    4.2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2.1 样品与实验结果
        4.2.2 源区风化作用及沉积分选
        4.2.3 源区物质组成
    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4.3.1 样品与实验结果
        4.3.2 统计比较分析
        4.3.3 沉积物源解释
    4.4 石炭—二叠纪盆地构造属性讨论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盆地后期改造特征
    5.1 构造变形变位特征与构造改造
        5.1.1 露头区构造变形变位特征
        5.1.2 覆盖区构造变形变位特征
        5.1.3 断裂构造年代学
        5.1.4 构造变形变位过程及其改造效应
    5.2 显生宙岩浆活动特征与岩浆热力改造
        5.2.1 珠斯楞-杭乌拉带
        5.2.2 宗乃山-沙拉扎山带
        5.2.3 雅布赖-巴音诺尔公带
    5.3 构造变动的低温热年代学记录
        5.3.1 样品与实验结果
        5.3.2 热史模拟
        5.3.3 讨论与小结
    5.4 后期改造特征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石炭—二叠纪盆地油气保存成藏单元与远景区
    6.1 石炭—二叠系烃源条件
    6.2 保存成藏单元与油气远景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二连盆地乌尼特坳陷早白垩世盆地三史分析与油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论文工作量
2 乌尼特坳陷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2.1 地质背景
    2.2 坳陷地层
    2.3 坳陷构造特征
    2.4 凹陷类型划分
    2.5 成因机制
    2.6 小结
3 吉尔嘎朗图凹陷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
    3.1 地层与烃源岩层
    3.2 剥蚀量恢复
    3.3 埋藏史恢复
    3.4 热史恢复
    3.5 生烃史恢复
    3.6 小结
4 洪浩尔舒特凹陷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
    4.1 地层与烃源岩层
    4.2 腾格尔组顶面剥蚀量恢复
    4.3 埋藏史恢复
    4.4 热史恢复
    4.5 生烃史恢复
    4.6 小结
5 乌尼特坳陷构造活动对三史的控制与油气成藏
    5.1 坳陷内其它凹陷三史的对比分析
    5.2 构造活动对埋藏史的控制
    5.3 油气成藏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银额盆地厚层粗碎屑岩沉积特征与地层沉积年代的厘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粗碎屑岩分布特征
3 岩石学特征
    3.1 陡坡带
    3.2 缓坡带
4 沉积特征
    4.1 沉积建造模式
        4.1.1 岩性组合特征
        4.1.2 沉积序列
        (1) 水下扇体系
        (2) 扇三角洲体系
    4.2 沉积模式
5 年代界定及其地质意义
    5.1 年代界定
    5.2 地质意义探讨
        5.2.1 粗碎屑岩地层底界的地质意义
        5.2.2 粗碎屑岩对于盆地地层对比的意义
        5.2.3 粗碎屑岩对于盆地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意义
6 结论与认识

(5)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二章 地层序列及其差异性
    2.1 柴东地区地层发育特征
        2.1.1 元古界发育特征
        2.1.2 古生界发育特征
        2.1.3 中生界发育特征
        2.1.4 新生界发育特征
    2.2 中新生代地层接触关系
    2.3 中新生代地层残留分布特征
        2.3.1 中下侏罗统残留分布特征
        2.3.2 上侏罗统、白垩系残留分布特征
        2.3.3 新生界残留分布特征
    2.4 中新生代地层差异性
        2.4.1 主要凹陷地层序列差异性
        2.4.2 凹陷内部地层序列差异性
第三章 区域构造特征
    3.1 构造背景
        3.1.1 板块构造演化
        3.1.2 基底特征
        3.1.3 区域断裂系统
    3.2 构造层序特征
        3.2.1 构造层序划分与特征
        3.2.2 沉积充填演化
    3.3 构造单元划分
        3.3.1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3.3.2 柴东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章 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样式
    4.1 柴东地区构造特征
        4.1.1 构造地层格架
        4.1.2 断裂展布特征
    4.2 构造建模及构造样式
        4.2.1 构造建模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4.2.2 盆缘山前带构造建模
        4.2.3 盆内山前带构造建模
        4.2.4 盆内凹陷带构造建模
        4.2.5 构造样式分析
    4.3 地质结构及变形特征
        4.3.1 地质结构特征分析
        4.3.2 变形特征分析
第五章 构造演化及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
    5.1 构造活动期次分析
        5.1.1 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期次
        5.1.2 断裂活动性分析
    5.2 构造演化特征
        5.2.1 东段欧龙布鲁克山-霍布逊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5.2.2 中段红山-小柴旦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5.2.3 西段鱼卡-马海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
    5.3 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
        5.3.1 侏罗纪盆地性质
        5.3.2 地层结构特征
        5.3.3 侏罗纪沉积充填特征
        5.3.4 剥蚀量与压缩量恢复
        5.3.5 古物源分析
        5.3.6 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
    5.4 构造演化对中新生界残留分布的影响
        5.4.1 燕山-喜山期构造运动对中生界残留分布的影响
        5.4.2 喜山期构造运动对新生界残留分布的影响
第六章 构造演化对成烃、成藏的控制作用
    6.1 烃源岩发育特征及评价
        6.1.1 烃源岩发育特征
        6.1.2 烃源岩评价指标
        6.1.3 侏罗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潜力评价
    6.2 构造演化对成烃的控制作用
        6.2.1 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
        6.2.2 构造演化对烃源岩热演化的控制
    6.3 构造演化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6.3.1 构造演化对圈闭的控制
        6.3.2 构造演化对输导体系的控制
        6.3.3 构造演化对油气藏保存的影响
    6.4 有利勘探方向
        6.4.1 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
        6.4.2 喜山晚期改造后的稳定区是有利勘探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井震结合法恢复剥蚀量—以查干凹陷苏二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区域地质概况
2井点剥蚀量的计算
    2.1计算原理简介
    2.2苏二段剥蚀量的计算
3井间剥蚀量的差异分析
    3.1计算模型选择
    3.2查干凹陷井间剥蚀量计算
4苏二段剥蚀量分布特征
5结论

(7)银—额盆地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储层特征
    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1.1 成分成熟度低
        2.1.2 结构成熟度低及胶结物含量高
    2.2 储层物性特征
3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3.1 机械压实作用
    3.2 胶结作用
        3.2.1 碳酸盐胶结
        3.2.2 石英胶结
        3.2.3 黏土矿物胶结
    3.3 溶蚀作用
        3.3.1 酸性流体溶蚀作用
        3.3.2 碱性流体的溶蚀作用———热液碱交代
4 成岩演化过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1 成岩阶段划分
    4.2 成岩演化过程及其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
5 结论

(8)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成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东北地区构造研究现状
        1.2.2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能源盆地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2 东北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格特征
    2.2 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磁场特征
        2.2.3 岩石圈结构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主要地块块特征
        2.3.2 主要主要断裂的特征
    2.4 区域构造演化
        2.4.1 前中生代演化
        2.4.2 中、新生代演化
3 成煤原型盆地与赋煤构造单元
    3.1 盆地的概念与界定
    3.2 成煤原型盆地构造类型研究历史
    3.3 成煤原型盆地类型划分方案
    3.4 赋煤构造单元
    3.5 成煤原型盆地构造演化
4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动力学背景
    4.1 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特征
    4.2 环太平洋构造域特征
        4.2.1 古太平板块洋板块演化阶段
        4.2.2 今太平洋板块演化阶段
5 东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
    5.1 早中侏罗世盆地沉积环境与分布
        5.1.1 沉积环境
        5.1.2 分布特征
    5.3 早侏罗世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探讨
6 东北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
    6.1 早白垩世盆地分布
    6.2. 海拉尔赋煤构造带原型盆地恢复
        6.2.1 含煤地层与沉积环境
        6.2.2 成煤盆地构造样式
        6.2.3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6.2.4 海拉尔赋煤构造带早白垩世原型盆地
    6.3 二连赋煤构造带原型盆地恢复
        6.3.1 含煤地层与沉积环境
        6.3.2 成煤盆地构造样式
        6.3.3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6.3.4 二连赋煤构造带早白垩世原型盆地
    6.4 三江—穆棱赋煤构造带原型盆地恢复
        6.4.1 含煤地层与沉积环境
        6.4.2 成煤盆地构造样式
        6.4.3 三江—穆棱赋煤构造带白垩世原型盆地
    6.5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探讨
        6.5.1 海拉尔成煤盆地构造演化
        6.5.2 二连成煤盆地构造演化
        6.5.3 三江—穆棱成煤盆地构造演化
7 东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盆地
    7.1 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沉积环境与分布
        7.1.1 沉积环境
        7.1.2 分布特征
    7.2 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探讨
8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与特征
    8.1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
    8.2 东北西部赋煤构造亚区
        8.2.1 海拉尔断陷赋煤构造带
        8.2.2 二连断陷赋煤构造带
        8.2.3 大兴安岭断隆赋煤构造带
        8.2.4 漠河断陷赋煤构造带
    8.3 东北中部赋煤构造亚区
        8.3.1 张广才岭断隆赋煤构造带
        8.3.2 黑河-小兴安岭断坳赋煤构造带
        8.3.3 松辽东部断阶赋煤构造带
        8.3.4 松辽西南部断坳赋煤构造带
    8.4 东北东部赋煤构造亚区
        8.4.1 三江-穆棱断拗赋煤带构造
        8.4.2 虎林-兴凯断陷赋煤构造带
        8.4.3 伊舒-敦密断陷赋煤构造带
9 结论和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9)兴蒙造山区及邻区早白垩世盆地岩石地层格架与沉积古地理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盆地发育与演化概况
3 兴蒙造山带早白垩世地层及沉积特征
    3.1 东天山北缘吐哈—准东—三塘湖地区
    3.2 北祁连—河西走廊—鄂尔多斯地区
    3.3 银额—东戈壁—二连-大兴安岭西部地区
    3.4 阴山—燕山—松辽地区
4 兴蒙造山区古地理演化规律与盆地构造背景讨论
5 结论

(10)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构造-层序-沉积特征、盆地原型及其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和地层概况
2 层序级次和层序地层格架
    2.1 层序级次划分
    2.2 层序地层格架
        2.2.1 超层序S1
        2.2.2 超层序S2
        2.2.3 超层序S3
        2.2.4 超层序S4
        2.2.5 超层序S5
        2.2.6 超层序S6
3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演化
    3.1 构造层序Ss1
    3.2 构造层序Ss2
    3.3 构造层序Ss3
    3.4 构造层序Ss4
4 构造成因层序单元及其构造-沉积分析意义
5 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及凹陷原型的性质和成因机制
    5.1 断陷阶段
    5.2 断—拗转化阶段
    5.3 稳定拗陷阶段
    5.4 拗—隆转化阶段
6 结论

四、查干凹陷原型盆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J]. 钟大康,苏琛,杨喆,贾晓兰. 古地理学报, 2019(05)
  • [2]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地质特征与后期改造[D]. 张少华. 西北大学, 2019(01)
  • [3]二连盆地乌尼特坳陷早白垩世盆地三史分析与油气成藏研究[D]. 薛志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4]银额盆地厚层粗碎屑岩沉积特征与地层沉积年代的厘定[J]. 陈治军,刘舵,刘护创,任来义,韩伟,高怡文,赵春晨,李科社. 沉积学报, 2018(03)
  • [5]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D]. 王大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6]井震结合法恢复剥蚀量—以查干凹陷苏二段为例[J]. 冯阵东,彭君,李聪,李建国,史英,周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4)
  • [7]银—额盆地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 魏巍,朱筱敏,国殿斌,蒋飞虎,谈明轩,吴陈冰洁,张剑锋,宋俭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12)
  • [8]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成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D]. 郭爱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2)
  • [9]兴蒙造山区及邻区早白垩世盆地岩石地层格架与沉积古地理演化[J]. 旷红伟,柳永清,刘燕学,彭楠,许欢,董超,陈军,刘海,徐加林,薛沛霖. 地质通报, 2013(07)
  • [10]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构造-层序-沉积特征、盆地原型及其成因机制[J]. 杨国臣,焦大庆,肖斌,陈明权,刘建军,王彦丽. 古地理学报, 2013(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