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锥虫对抗吡哆醇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一、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宋国清[1](2008)在《洞庭湖区水牛伊氏锥虫感染情况及防治》文中指出伊氏锥虫病是由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在马、骡、驴、牛、骆驼等家畜血浆及组织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牛感染伊氏锥虫后呈隐性经过,造成贫血,进行性消瘦等。本研究在了解洞庭湖区水牛伊氏锥虫感染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对比试验,以期找寻一种更好的方法来防治伊氏锥虫病。1.通过血涂片染色镜检及鲜血压滴,对洞庭湖区的常德地区的澧县、鼎城、临澧、西洞庭与岳阳地区的钱粮湖农场、君山农场、华容县养殖户所饲养的水牛,共370头水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7个地方水牛伊氏锥虫病的感染率分别是1.5%、2.3%、1.3%、8.7%、10.2%、3.8%、4.5%。2.采用冰瓶与普通冰箱进行伊氏锥虫的保存试验,结果发现心血和肝脏中的伊氏锥虫可在冰瓶和普通冰箱中保存1-2天,在不超过21℃的温室下保存18-24小时锥虫对小白鼠有致死力。3.测定伊氏锥虫致死小白鼠的最低条数。结果表现在室温18℃,放置1小时,其最低致死量为4600条,放置12小时为1.25亿条,在28℃,放置80分钟为19万条。还观察到:小白鼠出现虫体和死亡的时间与接种锥虫数有关。小白鼠也和大动物一样,体内虫体有“出现→消失→再出现”的循环现象。4.采用纳嘎诺、安锥赛、贝尼尔、锥嘧啶4种药物进行治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纳嘎诺的治疗效果最好,然后依次是安锥赛、贝尼尔、锥嘧啶。

刘全,刘文森,王祥生,陈丽凤[2](2006)在《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方法利用DEAE-纤维素柱从小鼠血液中纯化伊氏锥虫,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poly(A)Quik mRNA Isolation kit分离纯化mRNA。运用cDNA Synthesis Kit合成cDNA,以XR-λZAP为载体,构建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结果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重组率为98%,滴度为0.9×106pfu/ml,扩增后滴度为1×109pfu/ml结论成功构建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为伊氏锥虫免疫相关因子的基因筛选奠定了基础。

廖党金,沈杰,董望年[3](2006)在《伊氏锥虫安锥赛抗药性相关基因-TbTA1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机理,以布氏锥虫对砷剂药物抗药性相关的TbTA1基因设计引物,以55℃、57℃、60℃、63℃和65℃不同退火温度,分别从伊氏锥虫敏感株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TbTA1基因的全长序列,但是从安锥赛抗药株伊氏锥虫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都未扩增出TbTA1基因,这表明基因TbTA1可能与伊氏锥虫安锥赛抗药性的产生有关。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基因序列比较,它们有10个碱基不同,即第88位的G(T.e)-A(T.b)、第144位的T(T.e)-C(T.b)、第224位的C(T.e)-T(T.b)、第471位的C(T.e)-T(T.b)、第472位的A(T.e)-G(T.b)、第549位的G(T.e)-T(T.b)、第1 008位的C(T.e)-T(T.b)、第1 033位的A(T.e)-G(T.b)、第1 293位的A(T.e)-G(T.b)和第1 384位的T(T.e)-C(T.b),其中有5个碱基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即Val30(T.e)-Ile(T.b)、Ala75(T.e)-Val(T.b)、Ile158(T.e)-Val(T.b)、Thr345(T.e)-Ala(T.b)和Ser462(T.e)-Pro(T.b),这表明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差异可能是它们的种间差异。

廖党金,沈杰[4](2004)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选用克隆伊氏锥虫的安锥赛敏感株 C0 1、C0 3和 5个不同程度抗药株 C1、C2、C4、C6、C7,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它们的己糖激酶 (HK)、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G6 PDH)、丙氨酸转氨酶 (AL A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AT)同功酶 ,并测定胆碱酯酶活性。结果 ,这 5种酶与伊氏锥虫对安锥赛产生抗药性无关。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和测定这 7个样品的粗蛋白质 ,结果相对分子质量为 15 790带在抗药株 C1、C2、C4、C6和 C7含量较高 ,这表明它可能与安锥赛抗药性的产生有一定关系 ;相对分子质量为 1976 0带在高抗药株 C4、C6和 C7的含量很高 ,这表明它可能也与抗药性的产生有一定关系

廖党金,沈杰[5](2003)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中的TbTA1基因》文中提出为探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机理,以已报导的布氏锥虫对砷剂药物抗药性相关的TbTA1基因设计引物,以不同退火温度(55℃、57℃、60℃、63℃和65℃)和不同DNA聚合酶(Clontech的50×AdvantagePoly-meraseMix和上海生物工程公司的Taq聚合酶),分别从伊氏锥虫敏感株(C03)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分离出TbTA1基因的全长序列,而从抗药株(C7)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都没分离出TbTA1基因,这表明抗药株的Tb-TA1已发生改变;根据TbTA1的5’端和1041端设计引物,从敏感株和抗药株都分离到约1000bp的片段,这表明因安锥赛抗药性的产生而TbTA1的改变主要发生在TbTA1的1042-1415部分。由此确定TbTA1与伊氏锥虫的安锥赛抗药性有关。将伊氏锥虫敏感株的TbTA1克隆、测序,其序列与布氏锥虫TbTA1序列比较,它们有10个碱基不同,即第88位的GT.e-AT.b、第144位的TT.e-CT.b、第224位的CT.e-TT.b、第471位的CT.e-TT.b、第472位的AT.e-GT.b、第549位的GT.e-TT.b、第1008位的CT.e-TT.b、第1033位的AT.e-GT.b、第1293位的AT.e-GT.b和第1384位的TT.e-CT.b,其中有5个碱基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即Val30T.e-IleT.b、Ala75T.e-ValT.b、Ile158T.e-ValT.b、Thr345T.e-AlaT.b和Ser462T.e-ProT.b,这表明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差异可能是它们的种间

廖党金,沈杰[6](2003)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 为探讨伊氏锥虫的安锥赛抗药性机制,选用克隆伊氏锥虫的安锥赛敏感株C01、C02和7个不同抗药性程度株C1、C2、C4、C6和C7为材料。用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它们的HK、G6PDH、ALAT和ASAT同功酶,并测定胆碱酯酶活性,结果这5种酶与伊氏锥虫对安锥赛产生抗药性无关。用SDS-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和测定

廖党金,沈杰,周勇志[7](2001)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基础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基础 ,将伊氏锥虫单虫克隆 ,一部分克隆锥虫通过 2 8只免疫抑制小白鼠 ,用安锥赛亚治疗剂量治疗 ,使其产生抗药性 ,为抗药锥虫 ;另一部分克隆锥虫也通过 2 8只免疫抑制小白鼠 ,但不用药物治疗 ,为敏感锥虫 ,即对照。用体外生长抑制法测得抗药和敏感锥虫的 IC5 0 分别为 43.8和0 .16 878μg/ m L。分别提取它们的总 RNA和 m RNA,总 RNA分离出 3条带 ,即从电泳的阴极到阳极分别为 2 6 s、2 1s和 5 s,m RNA主要分布在 2 1s RNA之后。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法 ,以敏感锥虫的 c DNA为试验组 (Tester) ,抗药锥虫的 c DNA为驱动组 (Driver) ,共挑选出 34个阳性克隆。以 c DNA来合成探针 ,用 Southern dot blot鉴定 ,其中18个片段所在的基因是由于抗药性产生而表达量降低 ,这 18个片段长度为 30 0~ 70 0 bp

廖党金,沈杰[8](2001)在《抗安锥赛克隆伊氏锥虫的生物特性》文中提出为了解对安锥赛有抗药性的伊氏锥虫的特性和危害 ,将伊氏锥虫浙江株克隆 ,然后人工诱导其对安锥赛产生抗药性 ,观察抗药性锥虫的生物特性。克隆繁殖后的伊氏锥虫分为 3组 :C( 0 ) 0为原种对照组 ;C( 1 5) 0为不接触安锥赛的同步繁殖对照组 ;第 3组为连续经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人工诱导对安锥赛产生的 5种不同程度抗药性锥虫 C( 1 ) 6、C( 3 ) 1 6、C( 6) 4 3、C( 9) 83和 C( 1 5) 1 99。采用无细胞培养技术分别测定 C( 0 ) 0、C( 1 5) 0、C( 1 ) 6、C( 3 ) 1 6、C( 6) 4 3、C( 9) 83和 C( 1 5) 1 99的 IC50 ,结果依次为 0 .0 1 550、0 .0 1 3 4 6、0 .0 2 63、0 .1 0 2 3 7、1 .4 0 92 9、1 .92 2 90和 9.92 3 3 0。将这 7种锥虫各自按 1 .0× 1 0 4条 /只经腹腔感染 5只小鼠 ,镜检它们在小鼠尾血中的出虫时间 ,结果依次为 69.6、67.2、76.8、86.4、93 .6、98.4、96.0 h;各组感染小鼠存活时间依次为 1 54、1 4 2、1 94、2 0 7、2 0 5、1 98、2 0 2 h;各组死亡率均为 1 0 0 %。结果表明 ,伊氏锥虫经安锥赛作用于小鼠体内传 1 5代后 ,其生长繁殖和对小鼠的毒性均发生变化 ,随着伊氏锥虫对安锥赛的抗药性程度升高至 IC50为 1 .92 2 90 ,抗药锥虫的生长繁殖速度降低 ,对小鼠的毒性减弱 ,但毒性并不随锥虫抗

廖党金[9](2001)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的抗药性研究》文中提出家畜伊氏锥虫病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流行,在我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流行,主要危害牛、马、猪、羊、骆驼等家畜,防治我国家畜锥虫病的药物主要是安锥赛。安锥赛使用三十多年来,在一些地区陆续发现抗药性,为了指导我国各地区正确地使用安锥赛来防治家畜锥虫病,预防锥虫抗药性的产生和消除已有的抗药性奠定科学基础,开展了以下研究。 为探讨一种快速筛选抗锥虫药物有效剂量的方法,即通过24-48小时体外培养,求得其参考治疗剂量。采用生长繁殖抑制法测定伊氏锥虫分离株XJCA、HBM、ZJB1、JSB1、JSB2和ZJB2对安锥赛的敏感性,它们的IC50依次是0.001511、0.008436、0.01550、0.0162、0.05906和0.08260μg/ml;用小白鼠体内试验,测定这6株伊氏锥虫的CD100,结果这6个分离株的CD100值依次为3.5mg/kg、5.0mg/kg、7.0mg/kg、7.1mg/kg、11.0mg/kg和13.0mg/kg。它们的IC50与CD100的相关性经计算和检验分析,相关系数为0.222,这表明它们呈曲线性正相关,并以IC50与CD100作出了它们的相关“曲线”。 采用生长繁殖抑制试验法(无细胞培养技术)测定我国的主要伊氏锥虫分离株的IC50,即XJCA、GXM、HBM、ZJB、JSB2、AHB、GDB2、YNB、HNB、GDH、JSB1和GDB1,结果它们的IC50值分别是0.001511、0.00739、0.008436、0.01246、0.0162、0.0164、0.0225、0.0246、0.0376、0.0535、0.05906和0.06694μg/ml。为印证生长繁殖抑制试验,选择XJCA、HBM、ZJB和JSB1分离株进行小白鼠治疗试验,安锥赛治疗剂量为5.0mg/kg,结果治愈率分别为100%、100%、90%和60%。这表明生长繁殖抑制试验结果与小白鼠治疗试验结果呈正相关。以这十二个分离株的IC50值查以上曲线求得它们的CD100值,即参考治疗剂量,分别是:XJCA为2.6mg/kg、GXM为4.8mg/kg、HBM为5.0mg/kg、ZJB为7.0mg/kg、JSB2为7.1mg/kg、AHB为7.1mg/kg、GDB2为8.0mg/kg、YNB为8.4mg/kg、HNB9.6mg/kg、GDH为10.8mg/kg、JSB1为11.0mg/kg和GDB1为11.9mg/kg;结果表明前三个分离株对安锥赛没有抗药性,后九个分离株对安锥赛已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即75%的地区的伊氏锥虫已产生抗药性。 为了深入观察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形成和为研究抗安锥赛伊氏锥虫的生物学、生化及抗药性的分子机制人工培育了伊氏锥虫抗药株材料,将 伊氏锥虫浙江水牛株克隆,克隆虫体为 COI;一部分虫体连续经环磷酚胺免 疫抑制的小白鼠,用安锥赛亚治疗剂量治疗该小白鼠,使伊氏锥虫对安锥赛 产生 7个不同程度的抗药株,即 C IC7;另一部分虫体也连续经环磷酚胺免 疫抑制的小白鼠,作为伴随 CS和 C7的同步繁殖,即不用药物的 C02和 C03。@结果 C01、C02、C03、CI、CZ、C3、C4、CS、C6和 C7所用安锥赛齐量依 次为0、0、0、6、16、40、80、196。406、638mg/kg;它们经小白鼠的传代 数依次为 0、15、28、l、3。6、9、15、22和 28代。用体夕生长繁殖抑伟法 测得它们 的IC。。值依次为0.of 550、0.01346、0.01687、0刀8260、0.10237、 1.40929、1.92290、9.92330、23.56300、和 43.84000卜g/ml。结果表明安锥赛 亚治疗剂量与伊氏锥虫抗药性的 IC;。值呈曲线关系,从 CI到 C4的 IC。。值上 升较缓慢,从C4后的u。值上升较快,几乎呈直线上升:用体内试验测试 C01、CI、CZ、C3禾 C4的 CD;。。值,结果 C01 组和* 组的 CD川。值分别为 7刀 mg/kg和 13刀mg从g。CZ、C3和 C4由于抗药性程度过高均不能治愈, 因此尚未测到它们的 CD;。。值( 经 15代免疫抑制小白鼠培育抗药性,其 IC。。 值分别是 C01 和 C02的 IC50值的 640和 737倍;C7经 28代免疫抑帘小臼鼠 培育抗药性,其 IC;。值分别是 COI和 C03的 IC;。值的 2828和 2599倍。这些 结果表明伊氏锥虫经免疫抑制小白鼠对安锥赛产生抗药性的速度是非常快 的。”抗药性锥虫的生物学特性是否有其特点,迄今尚未见报告。培育的克隆 伊氏锥虫敏感株(C01和 C02)和不同抗药程度的克隆伊氏锥虫抗药株(CI CS),分别感染小白鼠,镜检它们在小白鼠尾血中的出虫时间,结果依次为 69石、67卫、76.8、86.4。刃石、98.4和96刀小时:各组感染小白鼠存活时间 依次为154、142、194、207、205、198、202小时;各组死亡率都为100%。 这表明伊氏锥虫经安锥赛作用于小白鼠体内传15代后,其生长繁殖和对小白 鼠的毒性发生变化,随伊氏锥虫对安锥赛的抗性程度升高至IC。。为1.9229, 抗药锥虫的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并且抗安锥赛伊氏锥虫对小白鼠的毒性减弱, 但毒性并不随着锥虫抗药性程度的提高而进?

廖党金,沈杰[10](2000)在《锥虫抗药性的遗传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洞庭湖区水牛伊氏锥虫感染情况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伊氏锥虫的病原学特征
    2. 伊氏锥虫生物学特征
    3. 伊氏锥虫病流行病学特征
    4. 伊氏锥虫病诊断
    5. 抗伊氏锥虫病药学研究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洞庭湖区水牛伊氏锥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试验药品与仪器仪器
        1.3 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鲜血检查结果
        2.2 临床症状
        2.3 感染率
        2.4 吸虫昆虫检查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季节
        3.2 伊氏锥虫感染情况
        3.3 伊氏锥虫病诊断方法
        3.4 伊氏锥虫传播媒介
第二章 水牛伊氏锥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试验方法
        1.3 伊氏锥虫对小白鼠致死量研究
    2 结果
        2.1 计数方法结果
        2.2 保存活力结果
        2.3 伊氏锥虫对小白鼠致死量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计数方法讨论
        3.2 关于伊氏锥虫的保存条件
        3.3 伊氏锥虫对小白鼠的致死量条件
第三章 四种药物对伊氏锥虫的杀灭效果
    1 材料方法
    2 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虫株
    2 主要试剂
    3 文库的构建
        3.1 伊氏锥虫的纯化
        3.2 伊氏锥虫总RNA的提取
        3.3 伊氏锥虫mRNA的分离纯化
        3.4 cDNA合成
        3.5 cDNA片段的分离纯化
        3.6 外源cDNA与λZAP的连接及包装
    4 cDNA文库滴度及重组率的测定
    5 cDNA文库插入片段检测
结 果
    1 总RNA 的提取和mRNA 的分离
    2 cDNA文库的质量鉴定
讨 论

(3)伊氏锥虫安锥赛抗药性相关基因-TbTA1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DNA和总RNA及mRNA提取
        1.2.2 PCR和RT-PCR
        1.2.3 阳性菌落挑选和测序
        1.2.4 序列分析
2 结 果
    2.1 DNA、总RNA和mRNA提取
    2.2 RT-PCR产物分析
    2.3 PCR产物分析
    2.4 cDNA和基因组DNA为模板的产物比较
    2.5 TbTA1的不同长度片段
    2.6 测序和Blast查询
    2.7 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比较
3 讨 论

(4)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纯净锥虫的分离
    1.3 锥虫粗蛋白质溶液的制备
    1.4 同功酶的分离和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1.5 蛋白质的电泳分离
2 结果
    2.1 同功酶的分离和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2.2 蛋白质的电泳分离
3 讨论

(7)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基础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抗药性伊氏锥虫的准备
    1.3 锥虫的扩增和收集
    1.4 抗药性分子的筛选
2 结果
    2.1 伊氏锥虫的抗药性水平
    2.2 RNA
    2.3 抑制性消减后第2次PCR分析
    2.4 克隆鉴定
3 讨论

(9)伊氏锥虫对安锥赛的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综述
    Ⅰ. 引言
    Ⅱ. 锥虫抗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酶
        腺苷酸的吸收
        基因
        展望
    Ⅲ. 锥虫抗药性的遗传特性
        抗药性形成的原因
        影响抗药性形成的因素
        抗药性的稳定性
        抗药性遗传的分子机理
        抗药性在遗传过程中的扩散
        总结与展望
研究报告
    第一章 伊氏锥虫抗安锥赛株的生物学和生化特性及抗药性检测研究
        Ⅰ. 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检测和检测方法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Ⅱ. 抗安锥赛伊氏锥虫株的培育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Ⅲ. 抗安锥赛伊氏锥虫株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Ⅳ. 抗安锥赛伊氏锥虫株的同功酶和蛋白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第二章 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Ⅰ. 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基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Ⅱ. 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用中的TbTA1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致谢

(10)锥虫抗药性的遗传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药性形成的原因
2 影响抗药性形成的因素
3 抗药性的稳定性
4 抗药性遗传的分子机理
5 抗药性在遗传过程中的扩散
6 总结与展望

四、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洞庭湖区水牛伊氏锥虫感染情况及防治[D]. 宋国清.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2]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J]. 刘全,刘文森,王祥生,陈丽凤.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6(05)
  • [3]伊氏锥虫安锥赛抗药性相关基因-TbTA1的分析[J]. 廖党金,沈杰,董望年. 畜牧兽医学报, 2006(04)
  • [4]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J]. 廖党金,沈杰. 中国兽医学报, 2004(01)
  • [5]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中的TbTA1基因[J]. 廖党金,沈杰. 四川畜牧兽医, 2003(S1)
  • [6]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A]. 廖党金,沈杰.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3
  • [7]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基础初探[J]. 廖党金,沈杰,周勇志.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1(03)
  • [8]抗安锥赛克隆伊氏锥虫的生物特性[J]. 廖党金,沈杰. 中国兽医学报, 2001(03)
  • [9]伊氏锥虫对安锥赛的抗药性研究[D]. 廖党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01)
  • [10]锥虫抗药性的遗传特性[J]. 廖党金,沈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0(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