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卡那霉素可溶性粉剂成分含量的测定

一、复方卡那霉素可溶性粉组分含量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魏秀丽,张传津,张琦,刘霄飞,张志民,杨志昆[1](2021)在《UPLC-PDA联合UPLC-MS/MS法确证一批未知药品中的卡那霉素》文中研究指明采用UPLC-PDA联合UPLC-MS/MS方法确证了未知药品中的卡那霉素。样品经提取稀释后,采用ACQUITY UPLC T3色谱柱为分离柱,UPLC-PDA初步筛查,再用正离子扫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上机测定。结果显示,未知物确证是卡那霉素;样品检出限为0.1μg/mL,定量限为0.2μg/mL。本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此批次未知药品中卡那霉素的检测。

陈秀芳[2](2021)在《2019~2020年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研究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Apg)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鼻腔和窦的炎症,表现流涕、面部水肿和结膜炎,可造成育成鸡的生长不良和产蛋鸡产蛋率下降。近年来该病在国内规模化蛋鸡场中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研究在国内部分发生IC的规模化蛋鸡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测定了流行菌株的致病性,通过体外药敏试验了解Apg分离株耐药情况,为防控IC的流行提供参考。1、2019~2020年部分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江苏、河北及宁夏等地疑似发生IC的规模化蛋鸡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临床样品进行Apg菌株分离鉴定和Page法血清分型。结果显示调查的发病鸡群中A、B、C 3种血清型Apg均有流行,在分离鉴定的40个Apg分离株中包括血清A型1 1株、血清B型10株和血清C型19株,表明血清C型已经上升为当前流行株的最优势的血清型,该结果与前期国内调查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各发病鸡群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病主要以春末夏初和秋冬换季时多发,发病鸡群日龄以产蛋期为主,但也有部分鸡群在30~40日龄育雏阶段早期感染和发病,多个鸡群被发现同时存在2种甚至3种血清型菌株的感染。前期已报道外膜蛋白Hmtp210在不同血清型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对40个分离株Hmtp210基因高变区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相同血清型菌株之间同源性较近,而不同血清型菌株在进化树上均位于各自独立的进化分支。该结果表明,利用Hmtp210基因高变区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的结果与Page法血清分型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有望作为一种血清学分型的替代方法应用于Apg菌株的快速分型。鉴于当前血清C型已经在调查鸡群中广泛流行,本研究又进一步开展了 C型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研究以2020/JS80株对32日龄的SPF鸡进行人工感染,观察攻毒后鸡群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检测攻毒菌株在体内的复制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攻毒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在攻毒后24 h鸡群即表现明显的精神沉郁;攻毒后第3天为发病高峰,发病率达到100%,发病鸡面部肿胀,鸡群采食量和饮水量显着减少;攻毒后第5天,鸡群临床症状开始逐渐减轻,采食量和饮水量增加,面部肿胀也逐渐消退;攻毒后第7天,鸡群精神状况和食欲基本恢复正常。发病鸡剖检可见鼻腔内大量黄色胶冻样物,气管有出血点,脾脏和法氏囊肿大。病理组织切片可观察到眶下窦巨噬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浸润,气管纤毛部分脱落,气管黏膜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qPCR检测结果显示,攻毒菌株主要在鼻腔和气管中定植和复制,但在攻毒后3d至5d攻毒鸡表现明显的菌血症,在血液和多个组织器官(胸腺、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均可检测到细菌。2、副鸡禽杆菌的耐药性分析本研究选取临床上常用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氨基糖胺类、氟喹诺酮类、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分离株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株均表现出很强的多重耐药性。(1)所有分离株对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均耐药,MIC值最高达256 μg/mL;(2)对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对土霉素除1株敏感外其它菌株均耐药,将近一半的分离株对强力霉素耐药;(3)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阿莫西林和头孢噻呋钠敏感性较高。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1)当前规模化蛋鸡场Apg流行情况较为复杂,A、B、C 3种血清型均有流行且两种以上血清型混合感染较为普遍,C型菌株致病力强且已经上升为当前流行的优势血清型;(2)分离菌株多重耐药现象非常普遍,但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多敏感,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黎欣[3](2020)在《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中试生产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艾地普林(Aditoprim,ADP)作为一种新型的苄胺嘧啶类抗菌增效剂,与同类兽药相比安全性更高、抗菌效果更好,其特点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上市。本课题在艾地普林原料药完成中试生产及前期开展的单复方注射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药、天然药物)》开展艾地普林注射液和艾地普林-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注射液的中试生产、产品质量研究及稳定性研究。为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一类新兽药的申报提供数据支持,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稳定、有效的合格产品。根据药物的溶解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确定注射液的组方。ADP注射液中ADP的含量为5%;辅料选用1,2-丙二醇作为助溶剂用量为30%;10%HCl为助溶剂用量为2.5%;亚硫酸氢钠为抗氧化剂用量为0.1%;尼泊金乙酯作为防腐剂用量为0.18%;注射用水作为溶剂定容至规定体积。ADP-SMZ注射液中ADP的含量为2%,SMZ的含量为10%;辅料选用1,2-丙二醇作为助溶剂用量为50%;三乙醇胺作为溶解SMZ的助溶剂用量为9%;乳酸作为ADP的助溶剂用量为2%;泊洛沙姆作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5%;硫代硫酸钠作为抗氧化剂其用量为0.1%;尼泊金乙酯作为防腐剂用量为0.18%;注射用水作为溶剂定容至规定体积。在实验室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对注射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注射液性状、p H、稳定性、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的量来确定各关键步骤的工艺参数。确定配液温度为40℃、搅拌时间为30 min;过滤采用0.22μm的滤膜;灭菌条件为121℃灭菌30 min。对确定的工艺进行逐步放大验证,以保证此处方工艺的安全稳定。实验室工艺验证从100 m L放大到500m L然后放大到5 L,对每批次产品按照质量检测项目进行检查,合格后进行中试生产。于2019年2月底在河南后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符合GMP标准的制剂车间进行ADP注射液和ADP-SMZ注射液的中试生产。ADP注射液30 L/批共三批,规格为10 m L/支,得到批号20190225的注射液2827支、批号20190226的注射液2883支和批号20190227的注射液2835支。各批次收率分别为94.23%、96.10%、94.50%。ADP-SMZ注射液150 L/批,规格为10 m L/支,得到批号20190228的注射液14165支、批号20190301的注射液14202支、批号20190302的注射液14131支。各批次收率分别为94.43%、94.68%、94.21%。制剂的质量研究是制剂组方筛选和工艺优化的重要科学基础,通过对组方和工艺优化后的结果,能为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本课题建立了艾地普林、磺胺甲恶唑及其有关物质的HPLC检测方法。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强的专属性,能适用于艾地普林、磺胺甲恶唑及其有关物质IMP-1、4-对氨基苯磺酸(Sulfanilic acid,SA)的分析检测。使用Agilent Eclipse XDB-Phenyl液相柱,柱温为30℃;紫外检测波长为283 nm,流动相为三乙胺:乙腈:水(1:150:849),使用磷酸调节溶液p H至6.50,采用等度洗脱法,流速为1.0 m L/min。在此色谱条件下,有关物质IMP-1和对氨基苯磺酸均能与主峰艾地普林和磺胺甲恶唑得到良好分离,且相邻峰之间的分离度超过1.5。按照ADP注射液和ADP-SMZ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对三批中试产品进行有关项目考察。ADP注射液为淡黄色澄清透明液体,p H约为5.88,ADP药物含量为102.56%,有关物质含量为0.12%,按照制剂通则各项检测均合格,无溶血性及刺激性。ADP-SMZ注射液为浅黄色澄清透明液体,p H约为7.51,ADP和SMZ的药物含量分为101.56%和103.56%,有关物质含量为0.11%,按照制剂通则各项检测均合格,无溶血性,无刺激性。根据《兽药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对ADP注射液和ADP-SMZ注射液的中试产品进行1个批次的影响因素试验和3批次的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研究。其中包材稳定性试验与加速试验和长期实验一同进行。观察了注射液的外观性状,测定了p H、药物含量、有关物质含量等。结果表明在高温下,中试产品ADP注射液颜色略微加深,有关物质含量增加0.25%,需常温放置;在强光照射、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稳定;6个月加速试验药物含量降低3.51%、有关物质含量增加0.21%、p H升高0.53;18个月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其各项质量指标符合标准。中试产品ADP-SMZ注射液在高温下颜色略微加深,有关物质含量增加0.28%,需常温放置;强光照射、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稳定;6个月加速试验药物总含量降低2.88%,有关物质含量增加0.25%,p H升高0.47;15个月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其各项质量指标符合标准。质量研究与处方、工艺流程的研究即相互独立又存在密切联系。通过以上研究,将艾地普林原料药制备成注射液,得到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ADP注射液和ADP-SMZ注射液,应用于临床作为猪呼吸道、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药物。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完整的制剂研究标准,对艾地普林单复方注射液进行科学的研制,确保制剂剂型的选择依据充分,组方合理,工艺稳定,生产过程可控,能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本注射液中试生产的成功,是将实验室研究一步步的转化为可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基础,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药品的保障。临床研究表明,其应用范围较广,与同类制剂相比较而言更具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方结红[4](2018)在《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传播与适应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第一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饲用抗生(菌)素的大量使用在促进畜产品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隐患,耐药微生物及其耐药基因通过猪肉产业链的传播,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磺胺类药物是使用量最大的兽用抗菌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其耐药微生物及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是猪肉产业链中耐药基因的主要来源之一。大肠杆菌作为耐药基因的供体、受体和中间载体,是抗生(菌)素耐药基因传播的重要媒介和潜在来源库。生猪屠宰厂是猪肉产业链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之一。因此,本课题以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携带的磺胺耐药基因在猪肉生产及环境中的分布特征、传播及在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代价和可能存在的适应性机制,为控制细菌耐药基因通过猪肉产业链的传播与扩散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和磺胺耐药菌株的亲缘关系:建立了可视化高效同步检测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RPA-LFD方法。通过该方法探明了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分布特征:磺胺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70.2%,其中sul1 为 18.86%,sul2 为 22.29%,sul3 为 3.43%,各个采样点的大肠杆菌sull和sul2基因携带率互有高低,但都显着高于sul3基因(p<0.05)。复合磺胺耐药基因携带率为25.71%,其中sul1+sul2 为 20.00%,sul1+sul3为1.71%,sul2+sul3为 3.14%,sul1+sul2+sul为0.86%,sul1+sul2组合的携带率在各个采样点都显着高于其它组合方式(p<0.05)。之后,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分子分型技术,分析了 34株包含不同来源全部7种磺胺耐药基因排列组合的代表性大肠杆菌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成功将其分为29个脉冲型和25个ST型。34株大肠杆菌谱型分散,同一克隆型菌株数少,且同一克隆型的菌株携带的磺胺耐药基因型不尽相同,表明34株大肠杆菌整体亲缘性较远,其携带的磺胺耐药基因存在少量随细菌的垂直传播,但可能主要以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1 gene transfer,HGT)的方式进行水平传播。2.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经HGT介导的水平传播:通过Southern杂交对17株携带复合型磺胺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sul1、sul2和sul3基因进行定位,9株的磺胺耐药基因全部位于质粒,4株全部位于基因组,另有4株同时位于质粒和基因组上。13株大肠杆菌其携带磺胺耐药基因的质粒均可通过接合转移和质粒转化获得接合子和转化子。接合子和转化子质粒分型结果一致,且13株中有11株的质粒属于IncF/IncK多复制子质粒。采用PCR walking法对13株质粒结合子和转化子进行侧翼序列和遗传环境分析,9个sul1基因有7个位于两个IS6插入序列之间;11个sul2基因有11个与链霉素耐药基因strA和strB相邻,7个sul2基因位于转座子序列tnpA和tnpB或插入序列IS6和IS5之间;9个sul3基因有6个位于插入序列IS6和IS256之间。另对8株大肠杆菌位于基因组上的磺胺耐药基因进行侧翼序列和遗传环境分析,其中5个sull基因均位于1型整合子上;7个sul2基因均位于IS6和IS91插入序列之间;2个sul3基因均没有与可移动元件相邻。以上结果表明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经HGT介导的水平传播有:(1)通过IncF/IncK多复制子质粒介导进行水平传播;(2)质粒上sul1、sul2和sul3主要通过插入序列(IS6、IS5、IS256和IS26)、转座子序列(tnp4和tnpB)和1型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进行水平传播;sul2基因还可在链霉素共选择作用下进行水平传播;(3)基因组上的sul1基因主要通过1型整合子进行水平传播;sul2基因主要通过插入序列IS6和IS91进行水平传播;sul3基因侧翼序列无可移动遗传元件,水平传播潜力小。3.sul3基因与sul1和sul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差异:为了研究sul1、sul2和sul3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本课题构建了遗传背景一致的分别携带sul1、sul2和sul3基因的工程菌株。对菌株分别进行两两体外竞争试验,发现在营养充足、无药物选择压力、无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菌株E.coli BL21:pET23a-sul3的适应性代价选择系数S为-0.087±0.020,S<0,表现为有适应性代价;菌株五.coli BL21:pET23a-sul1 和E.coli BL21:pET23a-sul2 的适应性代价选择系数S分别为0.021±0.012和0.019±0.016,S>0,在竞争试验中适应性良好。此外,菌株E.coli BL21:pET23a-sul3的生长能力、质粒稳定性和运动能力都显着低于其它2株菌(p<0.05)。进而利用Label-free定量蛋白组学和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在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上探索磺胺耐药基因表达时大肠杆菌适应性变化的机制,结果显示E.col BL21:pET23a-sul3的适应性代价显着大于其它2株菌的主要原因有:1)细菌运动性相关蛋白FliZ、FliA、FliC和LrhA的差异表达影响了E.col BL21:pET23a-sul3的运动性;2)外膜孔道蛋白OmpD和ABC转运系统中ATP结合蛋白UgpC、RbsA、GsiA的差异表达影响了E.col BL21:pET23a-sul3的能量代谢;3)二氢蝶酸合成酶SUL3表达量较SUL1和SUL2显着降低(p<0.05),导致其叶酸合成调控能力下降,影响了E.col BL21:pET23a-sul3的繁殖能力。综上所述,生猪屠宰厂不同来源大肠杆菌sull和sul2基因的携带率显着高于sul3基因(p<0.05)。质粒上sull、sul2和sul3基因主要是通过IncF/IncK多复制子质粒介导以及插入序列(IS6、IS5、IS256和IS26)、转座子序列(tnpA和tnpB)和1型整合子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水平传播。基因组上sull和sul2基因主要是1型整合子和插入序列IS6和IS91介导的水平传播。位于基因组上的sul3基因侧翼序列缺乏可移动遗传元件,因而水平传播潜力小。sul3基因与sul1和sul2基因在遗传环境和适应性上的差异是sul3基因在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中的携带率显着低于sull和sul2基因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生猪屠宰厂磺胺耐药基因传播的认识,为寻找控制磺胺耐药基因随猪肉产业链传播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农业部[5](2004)在《农业部公布2003年第四季度兽药抽检不合格品(续二)》文中指出

农业部[6](2004)在《农业部公布2003年第四季度兽药抽检不合格品》文中研究说明

王苏华,冯群科[7](2002)在《复方卡那霉素可溶性粉组分含量的测定》文中提出通过实验筛选,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卡那霉素可性粉盐酸多西环素含量,采用微生物效价测定法测定复方卡那霉素可溶性粉卡那霉素的含量,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8.4%,相关系数达到0.9993。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8](2002)在《农业部发布《关于2001年上半年全国兽药抽检情况的通报》》文中提出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9](2001)在《二OOO年第四季度全国兽药抽检不合格产品汇总表》文中研究表明

钱民怡[10](2017)在《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到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金黄色葡萄球(金葡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针对其感染,抗生素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PR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严重威胁到常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AMO)的药效。我国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本研究拟从中药中筛选可增强PRSA和MRSA对AMO敏感性的中药单体/提取物并研究其协同抗菌机制,中西复配研制复方制剂,以期为耐药金葡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治疗提供一个有效新制剂。本研究借助联合药敏试验(棋盘法)从21种中药中筛选得到黄芩素(BAI):≥2 μg/mL可使AMO对MRSA标准菌株ATCC3359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由64 μg/mL降低至≤4 μg/mL,即AMO+BAI逆转了 ATCC33591对AMO的耐药性,两者联合对MRSA和PRSA临床分离菌株均呈现协同抗菌作用。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表明16μg/mLBAI可使AMO对ATCC33591的MBC值由64μg/mL降至16μg/mL;时间杀菌曲线测定表明32μg/mL AMO与64 μg/mL BAI联合作用至24 h细菌全部死亡,比单药降低了约1011CFU/mL和109 CFU/mL;BAI可增强AMO的抗菌后效应(PAE),使其对ATCC33591的PAE由1h延长至3h;防突变浓度(MPC)测定结果表明,BAI可减小AMO对金葡菌的MPC及MPC/MIC值而减少其耐药突变选择窗,提示两者联合应用可减缓金葡菌耐药性的发生。通过构建粒细胞减少小鼠大腿肌肉感染模型研究了AMO+BAI对小鼠MRSA感染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两者联合用药在小鼠体内杀菌效果要优于单药。对AMO+BAI的协同抗菌机制进行了初探。用碘量法测定BAI对青霉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AI可通过抑制青霉素酶活性对AMO起保护作用,但其抑制效果弱于β-内酰胺抑制剂—克拉维酸钾。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 MRSA重组菌株(RN4220+pAM401-mecA),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表明BAI同样可增强RN4220+pAM401-mecA对AMO的敏感性。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BAI对RN4220+pAM401-mec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表达量并无显着影响。通过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和荧光成像法分析了 BAI对PBP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AI能明显抑制青霉素敏感蛋白PBP3的活性,而对PBP2a的活性则无影响。综上结果表明BAI通过抑制青霉素酶和PBP3的活性来发挥其与AMO的协同抗菌作用。通过单因素筛选分散媒等辅料后,以沉降体积比和重分散性为考察指标,借助正交设计对制剂的处方与工艺进行优化,并于中试车间进行工艺放大,成功研制出3批样品——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建立了制剂中AMO和BAI含量检测的HPLC法,经方法学验证两种药物方法的回收率高(>99%)、线性良好、专属性强、精密度、重复性和耐用性良好,测得3批中试样品中两药的含量均大于97%。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制剂符合质量要求,在避光、室温下保存,至少保持18个月稳定。进行了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对临床泌乳期奶牛乳房炎的疗效研究。选择38头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50个患病乳区),以每个乳区作为单个病例,根据给药前细菌分离结果将病例平均分为受试药物组和对照药物(速诺LC)组。结果表明,对于金葡菌感染的乳房炎,受试药物的治愈率为50.00%,与对照药相当(45.00%);而对MRSA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受试药物组的治愈率要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0%和20.0%;对于总的细菌学治愈率,受试药物组与对照药物分别为68.42%和69.09%,结果表明受试制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具有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得到AMO+BAI对耐药金葡菌具有协同抗菌效应,BAI可降低AMO的MPC而减缓金葡菌耐药性的发生;BAI与AMO的协同抗菌机制与BAI抑制青霉素酶和PBP3的活性有关;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了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该制剂质量可控,对金葡菌引起的泌乳期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中西合用”制剂的研制为兽用新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新型奶牛乳房炎复方制剂的研制与新药注册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

二、复方卡那霉素可溶性粉组分含量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卡那霉素可溶性粉组分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UPLC-PDA联合UPLC-MS/MS法确证一批未知药品中的卡那霉素(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及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色谱条件
    2.2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2.4 样品制备
        2.4.1 阴性样品
        2.4.2 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2.4.3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工作液的制备
        2.4.4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工作液的制备
        2.4.5 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2.4.6 阳性添加样品的制备
    2.5 提取净化方法
        2.5.1 UPLC-PDA供试品
        2.5.2 UPLC-PDA/MS供试品
    2.6 方法线性考察及添加回收试验结果
        2.6.1 UPLC-PDA专属性
        2.6.2 UPLC-MS/MS专属性
        2.6.3 标准曲线
        2.6.4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 讨论与结论

(2)2019~2020年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研究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流行病学
        1.1 Apg血清分型
        1.2 国外Apg感染的流行现状
        1.3 国内Apg感染的流行现状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2.2 病原分离与鉴定
        2.3 血清学诊断
        2.4 分子生物学诊断
    3 综合防控
        3.1 药物防治
        3.1.1 国外菌株耐药现状
        3.1.2 国内菌株耐药现状
        3.2 疫苗预防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2019~2020年部分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1 材料
        1.1 病料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1.5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2.2 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2.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2.2.2 PCR鉴定
        2.3 分离株Hmtp210基因高变区扩增及序列分析
        2.3.1 Hmtp210基因高变区引物设计
        2.3.2 Hmtp210基因高变区PCR扩增
        2.3.3 Hmtp210基因高变区遗传进化分析
        2.4 C型副鸡禽杆菌的致病性实验
        2.4.1 实验分组及攻毒
        2.4.2 攻毒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4.3 攻毒后组织载菌量测定
    3 结果
        3.1 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3.1.1 临床诊断及细菌分离
        3.1.2 PCR鉴定及血清分型
        3.2 分离株Hmtp210基因高变区扩增及序列分析
        3.2.1 Hmtp210基因高变区序列扩增
        3.2.2 Hmtp210基因高变区序列遗传进化分析
        3.3 C型副鸡禽杆菌的致病性实验
        3.3.1 临床症状和病变
        3.3.2 病理变化
        3.3.3攻毒后各组织器官载菌量
    4 讨论
第二章 副鸡禽杆菌耐药性分析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参考菌株
        2.2 Apg菌株的准备
        2.3 抗生素的准备
        2.4 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2.5 抗生素药敏结果判定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中试生产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1.2.1 艾地普林和磺胺甲恶唑的研究进展
        1.2.2 磺胺类复方制剂的研究进展
        1.2.3 中试放大的研究进展
        1.2.4 注射液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仪器与设备
    2.2 药品与试剂
        2.2.1 试验药品
        2.2.2 试验试剂
    2.3 中试工艺研究
        2.3.1 ADP注射液的组方优化
        2.3.2 ADP-SMZ注射液的组方优化
        2.3.3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2.3.4 注射液制备的工艺优化
        2.3.5 注射液制备的工艺验证及中试生产
    2.4 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的质量研究
        2.4.1 注射液的外观性状
        2.4.2 ADP和SMZ的鉴别
        2.4.3 注射液的可见异物检查
        2.4.4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
        2.4.5 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2.4.6 装量差异检查
        2.4.7 热原检查
        2.4.8 注射液中有关物质检查
        2.4.9 含量测定
        2.4.10 注射液溶血性试验
        2.4.11 注射液的刺激性试验
    2.5 中试产品稳定性研究
        2.5.1 影响因素试验
        2.5.2 加速试验
        2.5.3 长期试验
        2.5.4 包材相容性试验
3 结果
    3.1 注射液中试工艺研究
        3.1.2 ADP注射液的组方
        3.1.3 ADP-SMZ注射液组方
        3.1.4 原辅料相容性考察
        3.1.5 注射液制备工艺流程
        3.1.6 注射液实验室工艺验证
        3.1.7 GMP车间中试生产
    3.2 ADP注射液质量考察
        3.2.1 ADP注射液的外观性状
        3.2.2 ADP注射液的鉴别
        3.2.3 ADP注射液的可见异物检查
        3.2.4 ADP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检查
        3.2.5 ADP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3.2.6 ADP注射液的装量差异检查
        3.2.7 ADP注射液的热原检查
        3.2.8 ADP注射液的有关物质检查
        3.2.9 ADP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3.2.10 ADP注射液的溶血性试验
        3.2.11 ADP注射液的刺激性检测
    3.3 ADP-SMZ注射液质量检测
        3.3.1 ADP-SMZ注射液的外观性状
        3.3.2 ADP-SMZ注射液的鉴别
        3.3.3 ADP-SMZ注射液的可见异物检查
        3.3.4 ADP-SMZ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检查
        3.3.5 ADP-SMZ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3.3.6 ADP-SMZ注射液的装量差异检查
        3.3.7 ADP-SMZ注射液的热原检查
        3.3.8 ADP-SMZ注射液的有关物质检查
        3.3.9 ADP-SMZ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3.3.10 ADP-SMZ注射液的溶血性
        3.3.11 ADP-SMZ注射液的刺激性
    3.4 注射液的HPLC检测方法考察
        3.4.1 有关物质方法学考察
        3.4.2 注射液含量检测方法学考察
    3.5 稳定性评价
        3.5.1 ADP注射液的稳定性试验
        3.5.2 ADP-SMZ注射的液稳定性试验
4 讨论
    4.1 组方和工艺优化分析
    4.2 有关物质检测分析
    4.3 注射液稳定性分析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兽用抗菌增效剂制剂的研究进展
    6.1 甲氧苄啶
        6.1.1 磺胺氯吡嗪钠-甲氧苄啶可溶性粉
        6.1.2 恩诺沙星-甲氧苄啶颗粒剂
        6.1.3 头孢噻呋-甲氧苄啶注射剂
        6.1.4 海南霉素钠-甲氧苄啶溶液
        6.1.5 氟苯尼考-甲氧苄啶长效注射液
        6.1.6 恩诺沙星-乳酸甲氧苄啶溶液
        6.1.7 琥乙红霉素-乳酸甲氧苄啶纳米乳
    6.2 二甲氧苄啶
        6.2.1 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可溶性粉
        6.2.2 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溶液
        6.2.3 磺胺对甲氧嘧啶-二甲氧苄啶预混剂
    6.3 艾地普林
    6.4 其他
        6.4.1 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穿心莲联用
        6.4.2 青蒿素-二甲氧苄啶联用
    6.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Ⅰ 研究生简介
    附录 Ⅱ 注射液质量标准

(4)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传播与适应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兽用磺胺类抗菌药在生猪养殖业中的应用和污染现状
        1.2.2 猪肉产业链中磺胺耐药细菌及其耐药基因污染现状
        1.2.3 磺胺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4 细菌耐药的水平传播机制研究进展
        1.2.5 细菌耐药基因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1.2.6 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的分布、传播和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和携带磺胺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可同步检测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多重RPA-LFD检测方法建立
        2.3.2 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耐药特征与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分布特征分析
        2.3.3 生猪屠宰厂携带磺胺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分析
    2.4 讨论
        2.4.1 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多重RPA-LFD检测方法建立
        2.4.2 生猪屠宰厂不同来源大肠杆菌的分离与耐药谱特征分析
        2.4.3 生猪屠宰厂不同来源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分布特征分析
        2.4.4 生猪屠宰厂携带磺胺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经HGT介导的水平传播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定位分析
        3.3.2 携带sul1、sul2和sul3基因的质粒可转移性分析
        3.3.3 携带sul1、sul2和sul3基因质粒复制子分型分析
        3.3.4 质粒上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侧翼序列与遗传环境分析
        3.3.5 基因组上磺胺耐药基因sull、sul2和sul3的侧翼序列与遗传环境分析
    3.4 讨论
        3.4.1 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定位分析
        3.4.2 定位于质粒的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HGT水平传播分析
        3.4.3 定位于基因组的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HGT水平传播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适应性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适应性代价分析
        4.3.2 sul1、sul2和sul3基因适应性差异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4.4 讨论
        4.4.1 磺胺耐药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4.4.2 磺胺耐药基因工程菌适应性代价的研究
        4.4.3 磺胺耐药基因工程菌适应性机制的探索
    4.5 本章小结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奶牛乳房炎现状
    1.3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3.1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
        1.3.3 抗耐药金葡菌的药物研发概况
    1.4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的研究进展
        1.4.1 理化性质
        1.4.2 药效学与临床疗效
        1.4.3 药代学
        1.4.4 毒理学
        1.4.5 制剂学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抗菌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抗MRSA的中药筛选结果
        2.3.2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葡菌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2.3.3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2.3.4 体外杀菌曲线的绘制结果
        2.3.5 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结果
        2.3.6 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结果
        2.3.7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在MRSA感染小鼠的药效学结果
    2.4 讨论
        2.4.1 关于与阿莫西林联用对MRSA具有协同作用的中药筛选
        2.4.2 关于黄芩素对阿莫西林抗MRSA的增敏作用与其结构的关系
        2.4.3 关于对小鼠金葡菌感染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2.4.4 关于防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
    2.5 小结
第三章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抗菌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黄芩素与多种抗生素对MRSA的联合作用
        3.3.2 黄芩素与青霉素酶联用对阿莫西林/青霉素G抗菌活性的影响
        3.3.3 黄芩素对青霉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3.4 重组菌RN4220+pAM401-mecA的构建结果
        3.3.5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MRSA重组菌的联合抗菌效果
        3.3.6 黄芩素对MRSA重组菌PBP2a表达量的影响
        3.3.7 黄芩素对PBP2a、PBP3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
    3.4 讨论
        3.4.1 关于黄芩素对青霉素酶活性的影响
        3.4.2 关于黄芩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协同作用
        3.4.3 关于黄芩素对mecA表达水平的影响
        3.4.4 关于黄芩素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活性的影响
        3.4.5 黄芩素与阿莫西林协同抗MRSA作用其他可能机理
    3.5 小结
第四章 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的研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制剂处方及工艺的确定
        4.4.2 质量考察结果
        4.4.3 制剂中药物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测定结果
        4.4.4 制剂的稳定性
    4.5 讨论
        4.5.1 关于剂型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
        4.5.2 关于制剂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
        4.5.3 关于制剂中药物含量的检测方法
        4.5.4 关于制剂中有关物质的研究
        4.5.5 关于制剂的稳定性
    4.6 小结
第五章 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对泌乳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疗效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临床观察结果
        5.3.2 细菌学检查结果
    5.4 讨论
        5.4.1 关于病例的选择
        5.4.2 关于疗效的判定
        5.4.3 关于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5.4.4 关于细菌的分离情况
        5.4.5 关于给药剂量和治疗效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复方卡那霉素可溶性粉组分含量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UPLC-PDA联合UPLC-MS/MS法确证一批未知药品中的卡那霉素[J]. 魏秀丽,张传津,张琦,刘霄飞,张志民,杨志昆. 中国兽药杂志, 2021(07)
  • [2]2019~2020年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研究与耐药性分析[D]. 陈秀芳. 扬州大学, 2021
  • [3]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中试生产及质量研究[D]. 黎欣.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传播与适应性机制研究[D]. 方结红.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1)
  • [5]农业部公布2003年第四季度兽药抽检不合格品(续二)[J]. 农业部. 中国兽药杂志, 2004(08)
  • [6]农业部公布2003年第四季度兽药抽检不合格品[J]. 农业部. 中国兽药杂志, 2004(06)
  • [7]复方卡那霉素可溶性粉组分含量的测定[J]. 王苏华,冯群科.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2(06)
  • [8]农业部发布《关于2001年上半年全国兽药抽检情况的通报》[J].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中国兽药杂志, 2002(01)
  • [9]二OOO年第四季度全国兽药抽检不合格产品汇总表[J].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中国兽药杂志, 2001(03)
  • [10]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D]. 钱民怡.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