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创新教育

一、北京建工学院注重创新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贾露露[1](2021)在《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伴手礼创意设计》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对校园文化伴手礼的调研,分析研究伴手礼文化的特点特征,再结合昆明理工大学的校园文化元素为原型基础,进行文化的抽象提取,再应用到伴手礼的设计当中,通过对比各校伴手礼文化的特点,分析优点和缺点,总结特性,研究设计出独属于昆明理工大学的伴手礼文化产品。伴手礼文化,这个词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伴手礼表现形式最早形成于人们开始互赠礼物,也就是古人的“伴礼”,起到互相祝福对方的作用,在中国,身为礼仪之邦的大国,更是少不了互赠礼物,俗话说,礼尚往来,送出去的不只是“礼物”,而是一份情怀,是一份祝福。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伴手礼,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都要担负大学生积极向上热爱校园文化的责任,校园文化伴手礼,能够唤起当代学生对地方文化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伴手礼赠与来访者,也起到一个对我们学校文化的宣传作用,对提升学校知名度、传承校园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昆明理工大学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的精神文化,本论文依据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以此调研提取元素,对伴手礼进行再设计,旨在研究出符合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且具有代表性的伴手礼产品。

朱厢炜[2](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王甜[3](2020)在《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以Y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皆处于变迁、过渡转型之中。它一方面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悄然改变着我们生存所依赖的社会资源,甚至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正如俗语所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20世纪80年代起,民办高等教育在艰难的复兴之路中摸索前进,并迅速发展起来。民办高校起初期冀以规模争夺优势,最终结果却适得其反,因而以质量为旨规的内涵建设成为其必由之路。“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奠基者,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其生存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若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时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政府、社会对民办高等院校及其教师存在些许认知、情感和制度伦理等方面的偏颇,造成教师的非友善的生存环境,以致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处于不乐观的生存状态,进而影响其生存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本文试图遵循“历史考察、实践观照、问题梳理、成因阐释和对策提出”的指导思想,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研究。通过与Y学院的三位教师进行深入交流,聆听他们在入场抉择、身临其境和未来期望中内心声音和具体典型性故事,揭示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处于生存与职业、物质和精神交相互动的历史境遇中面临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得出:Y学院教师工作环境和谐、职业认同感高,但教师们的身份地位不明、工作负荷过重、专业发展受阻、职称评审过于严苛、组织归属感不强等。基于此,从传统文化的滞差效应、政策制度的伦理性偏失、民办高校管理模式的固着化、教师职业普罗化、个体生命者的意识方面分析原因,进而从宏观把控、微观调整、文化熏陶和个体统整的方面提出解蔽路径。其中,宏观把控方面包括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监督均衡机制、明晰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地位、完善资金运筹机制等等,通过加强顶层制度建设来建构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熏陶方面包括萃取传统文化精髓,建设和而不同的文化、注重社会参与合作的文化、加强和谐共生的文化熏陶等,改变社会的偏见从而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微观调整方面包括型塑独特的管理理念、健全教师的各种管理机制等,以提供绿色的制度保障以创建和谐校园。个体统整的方面包括转变“随遇而安”的观念、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型塑民办高校教师自我生存的意识,进而促进教师的自我整合,改善民其生存状态,以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生存质量。

眭婵娟[4](2020)在《专业对口率视野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 ——以扬州市Y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寻求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将会催生一批高职院校,江苏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大省,招生总人数相比之前也应有所增加。高职院校要大规模扩招生源,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色高水平院校。社会的需求、政策的推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等都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了全新的需求。然而,经济发达地区每年都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院校输出端和社会需求输入端之间的缺口,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高职院校每年的就业率整体上呈现很高的态势,可是专业对口率偏低,导致专业结构失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从专业对口率的视角探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利于提高专业对口率、增强专业认同感、提升专业素养,对于把握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扬州市有六所高职院校,以Y高职院校为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基于其专业设置较全面,是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代表性。研究从专业对口率的视角,对老牌专业和新设专业的毕业生、学院管理者、教师和校企合作的企业管理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课程设置和实践实训的需求不匹配、实习实训的客观条件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专业设置与地方新兴产业发展适配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专业对口率,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基于专业对口率的视角,提出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成果导向教育、合理设置课程的比重和难度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等措施,促进专业和职业的有效衔接,提高专业对口率,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赵丽[5](2020)在《台州学院转专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校办学制度的不断健全、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提升,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政策也在寻求不断完善。转专业问题一直都是大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但转专业学生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部分学生转专业后处于迷茫状态,严重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因不适应而休学的情况。为此,转专业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一直受到高校及社会所关注,如何构建全面、完善的管理对策一直是研究者们所要寻究的。目前社会及各高校对转专业成功的学生持续跟踪调查的仍是较少,台州学院关于转专业问题的研究已是十年之前。在新时代下,切实需要对转专业管理制度及转专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寻究加强台州学院转专业学生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研读中国和浙江省转专业管理制度,吸取其他院校优秀管理经验,从转专业管理的角度,对台州学院转专业学生情况统计分析,并对转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及个别访谈,详细了解转专业学生的现状及转专业后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发现在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如转专业政策措施宣传不到位,教学管理未能持续跟踪后续管理,转专业学生未得到足够重视等问题,同时归纳总结出转专业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优秀经验,立足于当前探索剖析,对进一步提升转专业管理效果提出思考。结合转专业管理现状的实践调研,从制度管理、教辅人员、学生管理三个方面探究加强台州学院转专业学生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剔劣换优教学相关制度,创新优化教学管理,注重教学质量监控、教管协同联动,严格落实管理要求,构建多维育人,加强组织领导和细节管理,及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真正为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江雪标[6](2020)在《民办高校样板党支部的培育和建设研究——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直属党支部为例》文中指出文章以新时代民办高校基层党建为着眼点,以建工学院党建工作为例,详细阐述了该支部通过抓认识,把握内涵功能;抓教育,夯实思想基础;抓管理,强化刚性约束;抓组织,发挥带作用等"四个抓"的样板党支部创建做法,总结了班子、阵地、制度在创建中的保障作用,以期对新时期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所启发。

孙会雨[7](2020)在《建筑行业BIM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在未来有较快的发展,我国BIM技术的应用刚刚起步,掌握BIM技术的人才匮乏,将导致我国BIM技术推进缓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企业通过自主培养BIM人才的方式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时不断引进BIM人才,但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市场中人才缺口仍然较大。职业学院是我国目前最普及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批量产出人才,针对BIM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也从职业学校入手,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帮助鼓励职业院校进行BIM人才培养,职业学院在不断摸索前进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BIM人才教育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目前职业学院遇到最普遍的问题。目前职业学院采取的BIM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双元制”,主要是通过不同方式实现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没有具体的、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引入“1+X”模式。本文通过对BIM人才培养的评价因素、质量指标分析,对“1+X”模式融入BIM人才培养的操作途径进行研究,结合原有模式进行了“1+X+Y”和“1+X+1”模式的创新。另外将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训室条件、校企合作深度和就业作为四个因素,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1+X”模式下BIM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本文还通过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案例,分析了“1+X”模式融入BIM人才培养后的效果,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作为全国首批“1+X”试点院校,在该模式下实现了更有利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证明了“1+X”模式融入BIM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BIM人才培养案例,建立“1+X”制度BIM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在BIM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李博,张茂雨,陈辉[8](2018)在《借鉴“创客”理念 重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工科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对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探索,阐述了国内同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学习模型的更新、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实践平台的建设等。

王兴田,苏双容[9](2017)在《学、研、乐、住的“成长小镇”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建工学院与环境学院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各大学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过度的功能分区易导致校区尺度失衡,学生们疲于奔波在各功能区之间,导致校园丧失了亲和力。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渠道极为丰富,大学授受知识的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现代大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变化,都对校园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新的思考。

格根塔娜[10](2014)在《依托专业特色优势 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建筑工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文中研究说明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既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的主体精神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如何实现多样化和展现个性特色,建工学院的做法如下:依任专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重点发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

二、北京建工学院注重创新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建工学院注重创新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伴手礼创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校园文化概述
    2.1 校园文化
    2.2 昆明地域文化
    2.3 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
        2.3.1 昆明理工大学精神文化元素
        2.3.2 昆明理工大学标志文化元素
        2.3.3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文化元素
第三章 校园文化伴手礼产品概述
    3.1 伴手礼产品概叙述
        3.1.1 伴手礼产品价值分析
        3.1.2 伴手礼产品设计策略和设计原则
    3.2 校园文化伴手礼产品分析对比
        3.2.1 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伴手礼产品现状分析对比
        3.2.2 其他校园文化产品对比
    3.3 校园文化伴手礼产品定位
    3.4 校园文化伴手礼设计定位
第四章 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伴手礼产品设计实践
    4.1 昆明理工大学伴手礼产品包装图案设计
        4.1.1 特色文化元素提取
        4.1.2 色彩设计应用
    4.2 “昆工青春”系列文具设计
        4.2.1 创意来源
        4.2.2 造型解析
        4.2.3 材质解析
    4.3 “昆工时光”系列文具设计
        4.3.1 创意来源
        4.3.2 造型解析
        4.3.3 材质解析
    4.4 “昆工流年”茶具设计
        4.4.1 创意来源
        4.4.2 造型解析
        4.4.3 材质解析
    4.5 “把昆工带回家”创意手工皂设计
        4.5.1 创意来源
        4.5.2 造型解析
        4.5.3 材质解析
第五章 结论
    5.1 设计总结
    5.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创产品调查研究统计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3)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以Y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时代境遇: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
        1.1.2 政策导向: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1.1.3 改革契机:民办高校战略转型的关键要求
        1.1.4 现实呼唤:改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失的要求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述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民办高校
        1.4.2 民办高校教师
        1.4.3 生存状态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对象的择取
        1.5.4 研究资料的梳理
第二章 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现实表征
    2.1 学校环境的素描
        2.1.1 Y学院的基本概况
        2.1.2 教师的办公教学环境
    2.2 K老师:积极而谨慎的规则倡导者
        2.2.1 K老师的形象素描
        2.2.2 入场突围:学校返聘
        2.2.3 身入其境:与日俱进
        2.2.4 未来规划:“默默坚守,发挥余热”
    2.3 H老师:责任感强烈、正统的专任教师
        2.3.1 H老师的形象素描
        2.3.2 入场突围:机缘巧合
        2.3.3 身入其境:大有迳庭
        2.3.4 未来规划:“安于现状,绠短汲深”
    2.4 L老师:理性且乐观的进取者
        2.4.1 L老师的形象素描
        2.4.2 入场突围:命运抉择
        2.4.3 身入其境:谋事在人
        2.4.4 未来规划:“短暂的停留,希望在公办”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透视
    3.1 入场缘法差异化
    3.2 临境生存差距化
        3.2.1 薪酬福利梯度大,闲暇时间无保障
        3.2.2 教学负荷过重,科研有心无力
        3.2.3 培训体系不合理,职称评审缺乏特色化
        3.2.4 身份地位不明晰,专业发展阻力大
        3.2.5 工作环境和谐,民主管理敷衍
        3.2.6 职业认同感高,组织认同不强
    3.3 未来规划差别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根源探寻
    4.1 市场经济的功利色彩浓厚
    4.2 政策制度的伦理性偏失
    4.3 传统文化的滞差效应
    4.4 民办高校管理思维的固着化
    4.5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的普罗化
    4.6 个体生命者的独立意识明显
        4.6.1 教师生存价值观念的转变
        4.6.2 教师认同的二重性
第五章 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解蔽之策
    5.1 宏观把控:建构良好的政策环境
        5.1.1 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均衡监督机制
        5.1.2 明晰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地位
        5.1.3 完善资金运筹机制
    5.2 文化熏陶: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5.2.1 萃取传统文化精髓
        5.2.2 注重社会合作的文化
        5.2.3 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
    5.3 微观调整:创建互惠学校生态圈
        5.3.1 型塑独特的管理理念
        5.3.2 优化教师管理的机制
    5.4 个体统整:型塑教师的生存自觉
        5.4.1 转变“随遇而安”的观念
        5.4.2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探寻人生出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专业对口率视野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 ——以扬州市Y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 政策驱动
        (二) 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三) 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四) 基金项目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研究
        (二)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对口率的研究
        (三) 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 专业
        (二) 专业建设
        (三) 专业对口率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理论分析
        (一) 人力资本理论: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驱动力”
        (二) 专业周期理论: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活化剂”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 适应政策需要
        (二) 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内容
        (四) 调查方法
        (五) 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
        (一) 老牌专业之一: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对口率调查
        (二) 老牌专业之二: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口率调查
        (三) 新设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口率调查
        (四) 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专业建设问题的表征性描述
        (一) 专业设置偏离岗位实际需求
        (二) 专业认同感不高
        (三) 课程设置不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
        (四) 实习实训的客观条件不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 专业设置与地方新兴产业适配度不高
    二、专业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自身的特殊性
        (二) 学生缺乏对专业的全面认知
        (三) 课程建设前期调研不足
        (四) 实习实训经费投入不足
        (五) 新兴专业建设缺乏资金
第四章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策略建议
    一、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专业和职业的有效衔接
    二、合理设置课程的比重和难度,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
    三、实施成果导向教育,提高专业实习效果
    四、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与行业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台州学院转专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转专业研究概述
        1.4.1 国外转专业研究概述
        1.4.2 国内转专业研究概述
        1.4.3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启示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调查法
        1.6.3 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转专业管理制度及台州学院转专业方案和标准简介
    2.1 转专业基本概念
    2.2 转专业管理制度
        2.2.1 国家转专业管理制度
        2.2.2 浙江省转专业管理制度
        2.2.3 台州学院转专业管理制度
    2.3 台州学院转专业方案和标准简介
第三章 台州学院学生转专业管理现状分析
    3.1 台州学院
    3.2 转专业学生情况概述
    3.3 问卷调研分析总结
        3.3.1 案例情况介绍
        3.3.2 问卷调研分析
        3.3.3 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转专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转专业管理情况
    4.2 学生转专业管理效果
第五章 加强台州学院转专业学生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制度管理方面
        5.1.1 统筹兼顾,全面梳理教学管理制度
        5.1.2 创新优化教学管理
        5.1.3 完善在线教育资源,探索协同育人
        5.1.4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健全完善评价制度
        5.1.5 加强宣传引导和疏导
        5.1.6 做好保障工作,加强家校沟通
    5.2 教辅人员方面
        5.2.1 明确职责,严格落实管理要求
        5.2.2 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构建多维育人
        5.2.3 转变理念,优化设计,有效反思,提升质量
        5.2.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5.3 学生管理方面
        5.3.1 实行有效监管和思想教育
        5.3.2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
        5.3.3 教导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和学习力
        5.3.4 加强心理建设,学会自我解压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民办高校样板党支部的培育和建设研究——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直属党支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工学院党支部的基本情况
二、建设“样板党支部”的主要做法
    (一)抓认识,深刻把握新时代民办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功能。
    (二)抓教育,不断凝聚新时代民办高校基层党建的思想共识。
    (三)抓管理,不断强化新时代民办高校基层党建的刚性约束。
    (四)抓组织,全面发挥新时代民办高校基层党建的纽带作用。
三、创建“样板党支部”的主要保障
    (一)班子是核心。
    (二)阵地是基础。
    (三)制度是保证。

(7)建筑行业BIM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之处和关键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BIM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及现状
        2.1.1 国内BIM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2.1.2 国外BIM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现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2.2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2.2.3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2.3 借鉴与启示
        2.3.1 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2.3.2 借鉴与启示
3. BIM人才培养模式
    3.1 BIM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探析
        3.1.1 BIM人才培养规律特点与目标分析
        3.1.2 BIM人才培养模式过程特点分析
        3.1.3 BIM人才培养途径特点分析
        3.1.4 BIM人才培养机制特点
    3.2 “1+X”人才培养模式的阐述
        3.2.1“1+X”模式定义
        3.2.2 “1+X”模式的特点
    3.3 “1+X”模式用于BIM人才培养的操作途径
        3.3.1 培训课程体系构建
        3.3.2 企业、高校双元师资队伍建设
        3.3.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实现“1+X+Y”模式
        3.3.4 实现“1+X+1”模式
        3.3.5 “1+X”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不同之处
4. “1+X”模式在BIM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4.1 “1+X”模式下BIM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探析
        4.1.1 “1+X”模式下BIM人才培养评价关键指标分析
        4.1.2 BIM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4.2 “1+X”模式下BIM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
        4.2.1 建立有效的BIM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4.2.2 “1+X”模式下BIM人才技术等级标准设立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BIM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5.1 学校概况
    5.2 学校“1+X”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和结果评价
        5.2.1 “1+X”人才培养模式运用
        5.2.2 结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借鉴“创客”理念 重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
二、学习模型的更新与创客运动的兴起
三、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构
四、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积极探索师生共创模式

(9)学、研、乐、住的“成长小镇”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建工学院与环境学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寓学于乐的活力空间
2交流融合的共享场所
3建筑材料与细节
4总结

(10)依托专业特色优势 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建筑工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托专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二、重点发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一) 凸显精神文化魅力, 在立德树人上求实效
        1. 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
        2. 典型引领, 利用节点。
        3. 大力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二) 发挥环境文化的作用, 让学生在浸润中成长
    (三) 营造才智文化氛围, 激励大学生成人成才
    (四) 拓展校园文化空间, 向社会实践延伸
    (五)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三、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四、北京建工学院注重创新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文化伴手礼创意设计[D]. 贾露露.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以Y学院为例[D]. 王甜. 山西大学, 2020(12)
  • [4]专业对口率视野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 ——以扬州市Y高职院校为例[D]. 眭婵娟. 扬州大学, 2020(05)
  • [5]台州学院转专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赵丽.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民办高校样板党支部的培育和建设研究——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直属党支部为例[J]. 江雪标. 祖国, 2020(04)
  • [7]建筑行业BIM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D]. 孙会雨. 浙江大学, 2020(01)
  • [8]借鉴“创客”理念 重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 李博,张茂雨,陈辉. 中国大学教学, 2018(06)
  • [9]学、研、乐、住的“成长小镇”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建工学院与环境学院设计[J]. 王兴田,苏双容. 时代建筑, 2017(04)
  • [10]依托专业特色优势 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建筑工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成果[J]. 格根塔娜. 学理论, 2014(1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