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曲面的数值概念机模型几何特性估计(英文)

一、基于面元的数值化概念机模型几何特性估算(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谢银模[1](2021)在《典型固体微结构表面光谱辐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调控手段丰富、调控能力强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目标探测、航天器热控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同时,基于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随温度可逆变化的特点,在上述各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尽管针对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已开展较多,但是对实际机加工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加工后的基材形貌对金属表面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同时,工程中常会对加工完的铝合金表面进行阳极氧化处理以提高表面的耐腐蚀和耐磨性等性能。阳极氧化会导致铝合金表面生长一层多孔阳极氧化铝(AAO)类光子晶体微结构涂层。由于AAO涂层的存在,原表面辐射特性将发生显着变化。然而目前AAO涂层的结构参数对其表面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此外,相比于辐射特性相对稳定的AAO涂层,基于二氧化钒(VO2)的热致变色微结构智能涂层因其辐射特性可以随温度变化自适应调节,在航天器热控和节能智能窗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尽管针对VO2热致变色智能涂层的相关研究已开展较多,但对智能涂层辐射特性及其使用性能的调控规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首先以实际机加工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和铝合金阳极氧化表面处理产生的AAO微结构涂层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搭建了新型的卧式散射特性自动测量仪。利用所研制的散射仪研究了实际加工表面和AAO涂层表面的散射特性,并应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研究了表面结构对其红外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为相关表面在目标识别和辐射传热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其次,分别以航天器热控领域的VO2多层膜微结构智能涂层和节能智能窗领域的VO2核壳纳米粒子系微结构涂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涂层结构参数和材料光学常数对其光谱辐射特性和智能调控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工作包括: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新型卧式散射特性自动测量仪,使用抛光硅片和标准漫反射板对散射仪的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了所研制散射仪测量的准确性。利用散射仪针对三种机加工方式(平铣、刨削、平磨)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开展了实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当入射平面与平铣加工面条纹平行时,其表面BRDF呈漫反射分布特性;当入射平面与平铣加工面条纹垂直时,其表面BRDF呈镜反射分布特性。但是刨削和平磨加工面的BRDF随入射方位角的变化规律与平铣加工面呈现截然相反的规律。应用蒙特卡洛光线追踪(MCRT)方法研究了不同偏振光和不同入射角度下类光栅平磨加工面在半球空间的散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类光栅平磨加工面在半球空间的散射分布范围呈椭圆形区域。为研究基材表面形貌对类光栅微结构金属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本文分别建立了矩形、正弦、圆弧尖头、锯齿型等规则的光栅表面模型,同时考虑到加工表面的形貌具有一定随机性,建立了高斯随机类光栅表面模型。基于FDTD方法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周期长度、表面形貌、入射光偏振态等对类光栅微结构金属表面光谱发射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正弦、圆弧尖头和锯齿光栅表面光谱吸收率曲线彼此相似,高斯随机类光栅表面的光谱吸收率在相同粗糙度情况下最大。为研究铝合金阳极氧化表面处理后产生的AAO类光子晶体涂层的辐射特性,本文利用所研制的散射仪对其表面散射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并应用FDTD方法对其表面红外光谱发射率进行了理论研究。基于实验和计算结果,分析了AAO的结构参数对其表面BRDF和红外光谱发射率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AAO涂层表面的BRDF主要受孔隙率的影响,这主要由于孔隙率变化使得AAO涂层等效折射率变化引起的。而AAO涂层的红外光谱发射率主要由孔隙率及其厚度共同决定。AAO涂层的发射率在3~10μm波段随着孔隙率增大而减小,随膜厚的增大而增大;在10~15μm波段随着孔隙率增大而增大,但不随膜厚变化。相比于AAO涂层,VO2热致变色微结构涂层因其辐射特性能随温度可逆变化的独特优势,使其在智能热控涂层和节能智能窗涂层领域极具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以VO2多层膜微结构智能热控涂层为研究对象,基于传输矩阵(TMM)方法研究了间隔层材料折射率以及不同膜层厚度对VO2/Spacer/Al三明治结构热致变色涂层辐射特性及发射率调控值的影响规律。其次,针对VO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系热致变色智能窗涂层,采用等效介质理论结合传输矩阵方法研究了壳材料光学常数、壳厚、粒子体积分数和涂层厚度对智能窗涂层辐射特性及其调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层材料折射率主要影响VO2/Spacer/Al结构智能涂层金属态的发射率,且最优的折射率范围为3.2~4.2。对于VO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系智能窗涂层,发现当壳材料的折射率在1.6~2.3之间时,可以起到提升智能窗涂层太阳热调控能力的作用,且存在最佳的相对壳厚。

苍圣[2](2021)在《基于压缩感知与稀疏表示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分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光谱遥感技术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地图测绘等各个方面,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服务。在林业遥感应用上,高光谱遥感技术也凭借具有大量的光谱信息这个特点在森林树种分类、森林病虫害监测评估、火灾监测、森林资源变化信息提取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为森林经营与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新手段。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植被的反射光谱来得到高光谱的特征,但是由于高光谱存在信息量大、数据冗余等问题,影响了高光谱数据信息的处理。如何解决该问题已经成为了高光谱遥感研究的热点及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从我国森林林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高光谱遥感技术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中,高光谱图像的存储存在“休斯状态”、“同谱对映异构”、“同构异构”等问题。另外,由于大量的数据处理以及高光谱数据信息的收集和传输速度慢等问题,对中后期的图像和图像分辨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对高光谱图像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之后,在压缩感知和稀疏表示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高效高光谱分类方法的科学研究。通过对真实的乌伊岭高光谱遥感图像的森林类型分类和树种分类实验,表明了该方法在分类问题上的有效性。具体的研究如下:(1)对研究区的高光谱遥感影像进行了图像预处理,具体包括数据读取、去条带、坏线修复、大气校正、几何精校正、裁剪与镶嵌等。通过HJ-1A卫星获得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共有115个波段,波段间相关程度很大,冗余信息多,同时众多的波段数量对数据处理速度和数据处理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2)针对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冗余问题,本文利用分块压缩感知思想并结合TV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GISMT压缩感知和谱间预测的高光谱遥感影像重构模型。首先基于分块采样方式,将降维后的遥感图像划分为若干个互不重叠的等尺寸图像块,再根据遥感图像的基本先验知识得到改进的联合稀疏表示模型,分别对各个子图像块进行随机采样;最后结合TV方法的ALM重构算法,实现了从所有图像块压缩采样得到的少量测量值中重构出降维后的高光谱遥感图像。所研究的重构算法与单一的ALM重构算法相比较,时间复杂度更小。GISMT压缩感知和谱间预测的高光谱遥感影像降维方法可以与森林分类相结合。经过重构处理后的高光谱遥感影像的稀疏性更加明显,为后续的基于压缩感知与稀疏表示的分类算法打下基础。(3)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降维与谱间预测重构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核函数将样本映射到高维空间,在高维特征空间内根据稀疏表示系数进行特征选择。在分类过程中,采用基于谱间预测重构与多核支持向量机的高光谱分类算法。通过在标准高光谱数据(集)库上的实验研究表明,该算法在小样本学习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分类精度。该算法可用于一般性的实验数据,且分类效果较好,达到95%以上,但对于森林类型分类仅达到90%以上,还有待改进。(4)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与稀疏表示的窗口自适应的遥感影像森林分类方法。该算法针对高光谱遥感图像“同谱异物、同物异谱”、“维数灾难”等现象导致的难以高精度分类问题,以及无法发挥重构后的图像的稀疏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方面,研究形状自适应搜索算法来充分挖掘图像光谱结构信息,将其用于稀疏表示模型的系数求解优化,提升表示的准确性。同时,相似像元的联合分类能够有效去除孤立像元分类产生的类似“椒盐噪声”的分类结果,从而提升整体分类性能。实验中,对比了经典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在解决高光谱图像森林大类分类问题上有很高的分类精度,平均分类精度可达到90%以上,甚至个别分类精度超过96%。(5)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与稀疏表示的无监督字典学习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分类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无监督的分类方法,采用基于压缩感知的字典学习方法代替基于训练样本光谱的字典构造方法,有助于构建结构紧凑、表示性能更强的字典,从而提升对复杂光谱结构的精确表示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分类性能上有较大优势,该方法应用在乌伊岭树种识别中,可以得到较好的森林树种分类的效果。与其他字典学习分类方法相比,该算法不仅在分类精度上有显着提升,达到95%以上,且也有效减少了算法的运行时间。

王宪磊[3](2020)在《基于CFD的大侧斜螺旋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船舶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大型化和高速化为主,而随着船舶航行速度的快速升高,常规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已经不能满足中高速船舶的效率需求;此外,船舶航速提高所引起的船后尾流的不稳定性会降低螺旋桨的空泡性能,常规螺旋桨也无法减缓空泡现象的产生。当船舶螺旋桨发生严重空泡后会引发螺旋桨桨叶剥蚀、螺旋桨使用寿命缩短、螺旋桨水动力性能降低以及船体振荡压力增大等。因此,船舶领域对中高速船舶螺旋桨的设计研发越来越重视,而作为特种船舶推进器的大侧斜螺旋桨由于其特殊的侧斜结构而在性能方面表现优异。目前,基于设计参数对中高速船舶大侧斜螺旋桨的性能研究已经逐渐成为船舶领域的热门课题。为了研究设计参数对大侧斜螺旋桨水动力及空泡性能的影响,以STAR-CCM+仿真软件为实验平台,首先对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实验进行了精确性验证,以Hassan Ghasseni等人所研究的大侧斜螺旋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实验和湍流模型仿真精度的对比实验,提出了较为合理的网格划分方法并选择了合适的湍流模型。通过开展水动力性能仿真实验,将仿真结果与Hassan Ghasseni等人所测得的水池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并验证了仿真实验的精确性。然后,采取单一变量原则并以上述大侧斜螺旋桨为模型桨,建立了基于三种设计参数的九个大侧斜螺旋桨模型。最后,分别采用了稳态计算和瞬态计算的方式对以上三组模型进行了性能仿真实验,计算出定常流场和非定常流场下不同设计参数的大侧斜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和空泡性能的仿真结果。通过对不同设计参数下大侧斜螺旋桨的仿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设计参数是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侧斜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和空泡性能的。通过STAR-CCM+仿真软件后处理功能,将仿真数据与可视化图像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侧斜角度的增大,螺旋桨的水动力及空泡性能都有所提升,而当侧斜角度超过一定阈值后,其推进效率及空泡率不升反降,且桨叶叶面压力分布也随之改变;随着盘面比的增大,螺旋桨的水动力及空泡性能会有所提升且桨叶受力更均匀,而效率却会下降;随着纵倾角的增大,螺旋桨桨叶叶面压力分布变化相对较小,且螺旋桨的水动力及空泡性能变化也相对较小,相较于其他两个设计参数,其对螺旋桨性能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本文以大侧斜螺旋桨为研究对象,研究并探讨设计参数对其水动力性能和空泡性能的影响关系,能够为中高速船舶螺旋桨的设计研发提供一些借鉴性的建议。

崔兆东[4](2019)在《基于断面的三维地质建模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交通建设领域已经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隧道工程作为交通基础建设领域的控制性工程,在建设复杂性不断加大的同时对施工期的开挖和运营期的维护等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隧道工程中,地质构造复杂,地质信息众多,面对大量的传统二维图件资料,普通的地质工作者以及隧道设计和施工人员很难全面、准确、直接的了解隧道周围的整体地质情况,难免为隧道工程的建设带来困难与失误。因此,传统的二维工程地质方法已不再适应当前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三维地质建模及隧道模型的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三维地质建模就是以各种原始地质数据为基础,建立能够反映地质体构造形态、构造关系及地质体内部属性变化规律的数字化模型,通过适当的可视化方式,能够展现虚拟的真实地质环境。基于此,论文首先对三维地质建模的整体流程和基于断面轮廓线的建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几种常用局部优化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断面轮廓线形式下的归一化重构三维地质体表面模型的方法;通过地质体相同属性地层区块单元之间的连接算法建立了模型中所有几何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其次,论文对隧道开挖建模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隧道断面轮廓线预处理之后在完成了在地质体模型中创建三维隧道模型的工作;最后,为了将三维隧道地质模型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论文对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基于OSG+Qt搭建的三维组件库环境中开发了三维隧道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实现了模型的旋转、缩放、分层显示等可视化功能。三维地质建模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学科,本文的研究综合利用了工程地质学、空间立体几何学、计算机图形学以及隧道工程中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将传统的二维工程地质研究引入到三维空间中,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隧道工程作为地下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对于隧道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周皓宇[5](2019)在《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总体参数优化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翼布局无人机在气动效率和隐身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具备多任务能力的无人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是不同任务需求所规定的任务剖面不一,单一机型通常难以兼顾各飞行任务下的最优性能。无人机族策略为实现多任务能力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本文研究对象是一种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概念方案,包括打击和侦察任务的两个子机型,机身设计为通用平台,机翼设计为专用可替换模块。本文目的是为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总体参数综合分析和优化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飞翼布局无人机族的设计特点,研究了无人机族外形参数化方法,并通过CATIA二次开发实现了各机型在干净构型和操纵面偏转构型下的三维建模。采用快速数值方法(全速势方程和面元法)和工程方法相结合的气动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子机型的干净构型气动特性和起飞、巡航状态下配平构型的气动特性。2)在现有理论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适用于无人机的推进系统模型、重量分析模型、性能分析模型,通过多学科模块的集成,建立了总体方案的综合分析模型。3)研究了无人机族设计的优化方法,定义了单机型和飞机族的优化问题,采用了二级优化策略,设计了适用于无人机族的总体参数优化流程,并通过iSIGHT平台实现了优化过程。通过分析优化结果,研究了机身通用性约束带来的机身重量和部分性能的折衷。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地对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总体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计算结果合理。

赵豪[6](2019)在《动静态目标的太赫兹特性仿真软件的开发》文中指出太赫兹(THz)主要指频率位于0.1THz-10THz之间的波段,有着不同于微波和红外波的发射和散射特性。但目前国内外对太赫兹的研究还属于相对比较落后的阶段。研究粗糙目标的太赫兹散射特性对于雷达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空间目标的探测、识别、追踪等也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对粗糙目标基于BRDF五参数半经验模型下的THz RCS计算进行研究,并基于此开发了一款静动态目标的太赫兹散射仿真软件。该软件结合了目标后向THz RCS角分布、频率分布计算以及可视化仿真。分为两大模块:静态模块和动态模块。静态模块中集成了BRDF建模、RCS计算、数据分析等功能,而动态模块则能够建立可视化仿真场景,在仿真场景中对具有进动、章动运动的空间目标的后向THz RCS进行分析。本文对粗糙目标的THz RCS的计算是基于BRDF五参数半经验模型的,因此静态模块中第一个子模块是关于BRDF五参数模型的。该模块根据输入参数来查询已建立好的BRDF五参数模型数据集,并调用计算模块计算反射亮度随角度的分布,将结果绘制成曲线。第二个子模块则是基于BRDF五参数模型的数据集计算不同目标的后向THz RCS角分布、频率分布。目标模型使用3D Max建模,剖分成三角面元格式,并基于OpenGL完成了目标模型的三维显示功能。计算结果可手动保存在相应的结果数据集中。计算结果的数据集可以在数据分析模块中被绘制成曲线,便于比较和分析。动态模块则利用静态模块中建模的计算方法,在可视化仿真场景中对空间目标的THz RCS进行实时计算。可视化仿真场景是基于STK的STKX组件,将STK的二维、三维图形控件无缝地集成到开发软件中。动态模块可以进行可视化仿真场景的建立,添加具有进动、章动运动的空间目标,添加天基探测器等仿真对象。并导出其轨道、姿态数据报表,对空间目标对天基探测器的可见性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计算中的坐标转换等问题。进而对空间目标的后向THz RCS在场景演示时进行实时计算,计算结果以曲线和数据的形式随仿真场景一起演示。

孙仕[7](2019)在《基于离散元的无黏性干颗粒土剪切振动流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土木工程领域,土体作为大量工程结构的承载体,频繁地受到动荷载作用,如地铁隧道周边岩土体、高速列车路基、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等。土体受动荷载作用下可能由固态向液态(流态)转变,其承载力下降,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国内外学者针对含水砂土的液化问题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反映土颗粒相互作用机理的振动流化现象仍缺乏深入的理解。本文基于振动流化理论以及国外学者Taslagyan博士开展的振动直剪试验成果,以离散元软件PFC3D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展开无黏性干颗粒土的振动流化特性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依托试验和相关理论,分别建立了玻璃珠和粗砂试样的振动直剪试验三维离散元数值模型;为保证数值试验的准确性,对颗粒的各细观参数进行标定;通过按一个周期分段施加墙体水平速度的方法实现上剪切盒的振动模拟。(2)将数值试验结果与室内试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剪应力、竖向位移、抗剪强度包线等参数,研究试样发生振动流化的宏观力学及变形特性。(3)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是展开细观分析的前提。针对模型的尺寸效应,考虑模型最小尺寸与颗粒最大粒径之比,展开对比建模分析。(4)根据振动前的局部体应变分布规律将模型划分为多个分析区域,采用多种可视化方法展现试验过程中的多个细观物理参数演化过程,探讨流化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及颗粒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维直剪模型中,采用按周期分段施加水平速度的方法可以有效模拟振动过程,根据颗粒粒径选取较小的模型宽度,在保证模拟结果可靠性的同时能显着提高模型计算效率;振动流化伴随着试样残余抗剪强度、内摩擦角和竖向位移等宏观参数减小,振动流化限是描述振动流化特性的重要参数,可以反映材料抗流化能力的强弱;振动流化过程中试样各细观参数均表现出典型的应变局部化特征,将流化的主要发生区域称为流化剪切带,带内试样呈现局部体应变、孔隙比增大而局部配位数减小等细观特征,其厚度约为中值粒径d50的13.314.5倍。

滕强[8](2019)在《灯光罩网渔船船体及特殊结构强度评估》文中提出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开始加强对自己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同时积极开展对公海和极地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渔业由近海向远洋转型升级已成为当今国际海洋渔业发展的潮流。为此我国出台了远洋渔船建造及燃油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国远洋渔业捕捞迅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灯光罩网渔船现已逐步成为当前远洋捕捞的主要船型,该类型远洋渔船的结构依据《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2015》进行设计,其中波浪载荷的确定仍沿用传统的经验性静态公式。而随着远洋渔船的航行速度的提高、作业海区的外延、结构形式的变化以及捕捞方式的改进等因素,灯光罩网渔船结构在实际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为业界所关注。本文针对一艘现役灯光罩网渔船采用2013年底CCS推荐的基于三维势流理论的软件COMPASS WALCS-Basic,给出了危险工况下的波浪载荷及其引起的应力响应,并与规范中的名义波浪弯矩及其相应的应力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波浪载荷和极限强度实际存在的不确定性,对远洋渔船在危险工况下的总纵强度进行可靠性分析,给出了具体的评估原理和步骤。本文还采用有限元理论,对灯光罩网渔船在作业工况下撑杆结构的局部强度进行计算分析,推荐一种撑杆结构强度的评估方法。本文的工作内容和所得的结论,可对远洋渔船的结构设计和建造规范的进一步修订提供理论参考。

钱耀如[9](2018)在《风力机非定常气动特性和流场的数值计算》文中提出风力机复杂的工作环境包括大气边界层、湍流、风速和风向的瞬时变化及偏航等因素,使得其非定常气动特性的计算极具挑战性。随着大型风场的建立,风力机尾流以及相互之间干扰作用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深入探索风力机流场的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特性,对风力机优化设计、风电场优化布局以及风资源的高效利用十分重要。本文围绕风力机的非定常气动特性和流场特征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基于SST k-ω模型建立了改进部分平均湍流模型(SST-PANS),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求解fk的方法,该模型为雷诺平均方法(RANS)和直接数值模拟(DNS)的混合模型;实现了大涡模拟(LES)方法中的动态亚格子模型与基于涡量扰动方法的湍流入流边界条件的植入;对经典致动线模型进行了完善,完成了集整机叶片、机舱和塔架于一体的致动线方法(ALM),并与RANS、LES和PANS三种湍流模型耦合应用于尾流研究。基于RANS以及脱体涡模拟(DES)分别针对轴流和偏航状态的风力机气动力特性和近尾流区流场特征开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风力机在轴流和偏航状态的扭矩和推力的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与以往文献结果相比计算精度较大幅度提高。对比分析了轴流旋转状态下叶片截面翼型的升阻力特性与二维结果,给出了三维旋转效应造成的风力机叶片内区(叶根至60%R截面)翼型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上升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湍流模型对存在分离和失速状态的风力机非定常气动力计算精度影响较大,DES方法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大风速偏航状态叶片内区的法向力和切向力的变化规律,给出与实验结果较为接近的动态失速迟滞环,而RANS方法则处于明显劣势。数值计算中还发现了偏航状态下机舱与风力机叶尖/根涡之间发生了相互干扰作用,并指出机舱在偏航风力机近尾流特性研究中的影响不可忽略。采用ALM-LES方法对风力机尾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入流条件下风力机的气动性能变化以及尾流的发展特性。研究表明ALM-LES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和细致地描述风力机尾流场的涡系发展和湍流特征。对偏航状态风力机的气动性能以及尾流特征进行了细致地分析,给出了功率随偏航角的变化规律。偏航工况尾流偏斜现象随着偏航角增大或尖速比的增加而愈发明显。通过对偏航尾流的数值结果分析,发现偏航导致风力机尾流呈现强烈的三维不对称特性,尾流在风轮宽度方向产生的诱导不对称,使得尾流在宽度方向上风侧流管出现扭曲变形,在高度方向则呈现扩张和延展。风剪切效应导致风力机的功率输出下降,尾流在垂直方向也出现扭曲现象。对两台风力机之间的尾流干扰现象进行数值计算研究,首先采用ALM-LES方法,探索了不同布局方式和入流条件下尾流干扰对风力机输出功率和载荷的影响,并给出了尾流场的发展规律及湍流特征。研究发现,相对于风剪切以及高湍流强度入流风环境因素影响,风力机的排布方式对整体的风能利用率影响较大。当两台风力机尾流重叠范围越大、流向间距越小时,下游风力机受上游风力机尾流影响越严重,功率系数也越低。本文还针对大涡模拟方法中亚格子模型的适配性以及PANS和LES两种湍流方法对风力机尾流干扰计算的影响进行了对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亚格子模型的选择对尾流的湍流特性的描述影响较小,PANS方法对于风力机功率、推力以及尾流场速度分布的计算结果与LES精度相当,但其方法简单且计算量较小,可广泛应用于风力机尾流的工程研究。

刘蕾[10](2017)在《基于光热性能模拟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办公建筑是我国公共建筑能耗主体和节能重点之一。建筑实际运行能耗数据对于指导低能耗设计工作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性能模拟多基于简化模型和标准工况、且对于室内性能水平、使用者舒适度及行为模式的考虑不足,所得的数据很难直接应用于低能耗设计工作中。目前我国各地区针对办公建筑的能耗统计及公示工作刚刚起步,我国现有的能源统计数据过于宏观和笼统,虽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典型建筑类型中设立试点,但样本量有限且对于严寒地区的统计调查样本数据还是空白,我国严寒地区相较于其他气候区能耗构成有其特点,能耗问题更为严峻,相关研究亟待展开。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通过对哈尔滨地区为代表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研究严寒地区建筑空间设计参数、使用者行为等对运行能耗及室内光热性能的影响程度及作用规律,针对现有性能模拟中简化模型、标准工况、CIE标准天空模型到考虑实际工况、使用者行为影响等问题进行修正,尽量使模拟结果贴近实际使用中的办公建筑运行能耗数据。建立数学预测模型,对办公建筑整体能耗进行预测。提出基于光、热以及光热耦合性能模拟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为日后的建筑设计或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具体研究工作包括:从研究办公建筑空间发展历程入手,从类型学角度抽象建筑原型,提取现代办公建筑空间模式,结合对严寒地区办公建筑空间设计参数分布状况的实地调研,确定设计参数特征值域,按参数分布特征制定其相应模数、计算参数敏感系数,构建严寒地区办公建筑典型模型,根据不同空间组织和面积规模共分为六种典型模型。典型模型的建立解决了简化模型对于模拟精度影响过大的问题,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础;针对严寒地区能耗构成特征,对办公建筑照明能耗、采暖供冷能耗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典型模型,分别筛选影响其整体能耗及性能表现的主要设计变量;再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设计变量对整体能耗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忽略不足以影响整体能耗的参数,解决了简化模型对于结果精度的干扰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运用HDR-I技术,通过拍摄HDR图片对场景亮度、照度伪彩图、眩光等进行分析,与即时问卷进行对比,确定了适用于评价严寒地区光环境性能评价指标(DA、UDI)及光热耦合环境性能指标(DGP);使用哈尔滨市光气候实测数据,修正PEREZ天空模型的总辐射光通量及散射辐射光通量,建立严寒地区光气候PEREZ天空模型代替CIE标准天空用于光环境及光热耦合性能模拟,使用HDR-I技术对模拟结果的验证,以保证预测结果的正确性。将HDR-I技术用于对室内光热耦合性能的实测评价中,解决了现有标准中的性能指标和天空模型不契合严寒地区地域性特征的问题,保证了模拟边界条件的精确度;通过使用DIVA软件,根据反射光线追踪的原理,采用蒙特卡洛采样法,对真实光环境进行模拟运算,预测照明能耗及室内自然采光照度分布;使用Trnsys软件多温度场分析模块,实现光热耦合环境动态模拟,计算包含太阳辐射得能的全年采暖供冷能耗,保证了所建立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整体能耗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使用敏感性分析法确定影响整体能耗的主要变量、明确优化参数、优化方向,优化收益。并通过实际案例演示基于动态模拟的严寒地区低能耗设计流程及优化设计方法,使得研究成果在方案设计早期即可便捷地介入设计。本文总结归纳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典型模型旨在为严寒地区办公建筑方案设计初期提供整体设计的引导指标或参照物,提供可参照的数据模型。整体能耗预测模型可用于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阶段明确建筑低能耗设计的重点及优化趋势,并可预测优化收益,为实现低能耗设计目标提供便捷有效的方法。本文提出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不局限于办公建筑这一单一类型,它属于一个普适的方法体系,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建筑类型中去。本文通过研究基于光热耦合性能模拟提出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构建严寒地区低能耗设计研究的理论框架,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低能耗建筑设计及研究提供依据。

二、基于面元的数值化概念机模型几何特性估算(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面元的数值化概念机模型几何特性估算(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固体微结构表面光谱辐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微结构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研究现状
        1.2.1 光栅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
        1.2.2 阳极氧化铝光子晶体微结构涂层表面辐射特性
        1.2.3 热致变色微结构智能涂层表面辐射特性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类光栅微结构表面散射特性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表面散射特性
        2.2.1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2.2.2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与各辐射量之间的关系
    2.3 卧式散射特性自动测量仪研制与性能测试
        2.3.1 光路结构设计
        2.3.2 机械转台设计与设备实现
        2.3.3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2.3.4 散射仪的性能测试
    2.4 机加工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散射特性实验研究
        2.4.1 不同机加工方式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表征
        2.4.2 不同类别机加工表面的双向反射分布特性
        2.4.3 不同牌号铝合金平磨加工表面双向反射分布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类光栅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理论计算
    3.1 引言
    3.2 表面辐射特性计算方法
        3.2.1 蒙特卡洛光线追踪方法
        3.2.2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3.3 类光栅微结构表面的偏振光BRDF特性计算
        3.3.1 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
        3.3.2 不同入射角度下类光栅表面的半球散射分布特性
        3.3.3 温度对类光栅铝表面BRDF的影响
    3.4 类光栅微结构表面光谱辐射特性计算
        3.4.1 类光栅微结构表面模型
        3.4.2 表面粗糙度对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
        3.4.3 周期长度对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
        3.4.4 形貌对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
        3.4.5 氧化层对类光栅金属铝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阳极氧化铝类光子晶体微结构涂层辐射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多孔阳极氧化铝涂层的表征分析
    4.3 多孔阳极氧化铝涂层表面散射特性实验研究
        4.3.1 孔隙率对表面BRDF的影响
        4.3.2 膜厚对表面BRDF的影响
        4.3.3 不同孔隙率阳极氧化铝涂层表面BRDF的半经验模型拟合
    4.4 多孔阳极氧化铝涂层的红外光谱辐射特性研究
        4.4.1 孔径和孔间距对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
        4.4.2 孔隙率对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
        4.4.3 膜厚对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
        4.4.4 入射极角对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结构热致变色智能涂层光谱辐射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多层膜微结构涂层辐射特性计算方法
    5.3 VO_2/Spacer/Al微结构热致变色智能热控涂层辐射特性
        5.3.1 VO_2/Al微结构热致变色智能热控涂层辐射特性
        5.3.2 间隔层折射率对VO_2/Spacer/Al微结构涂层辐射特性的影响
        5.3.3 膜层厚度对VO_2/Spacer/Al微结构涂层辐射特性的影响
        5.3.4 增加防氧化层对VO_2/Spacer/Al微结构涂层辐射特性的影响
    5.4 VO_2核壳粒子系热致变色智能窗涂层辐射特性及调控性能
        5.4.1 VO_2核壳粒子系智能窗涂层模型与辐射特性计算方法
        5.4.2 粒子系涂层光谱辐射特性计算模型验证
        5.4.3 壳材料光学常数对涂层辐射特性的影响
        5.4.4 壳厚对涂层辐射特性的影响
        5.4.5 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和涂层厚度对涂层辐射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压缩感知与稀疏表示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目的
        1.1.2 课题的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高光谱遥感数据分类研究
        1.3.1 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应用概述
        1.3.2 高光谱遥感数据分类依据
        1.3.3 高光谱遥感数据分类方法
        1.3.4 高光谱遥感数据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1.4 基于压缩感知的森林高光谱遥感数据分类算法
        1.4.1 压缩感知在森林高光谱遥感图像重构中的作用
        1.4.2 压缩感知在森林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及优势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路线
    1.6 章节安排
2 相关技术概述及数据处理
    2.1 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类型分类算法概述
        2.1.1 森林高光谱遥感影像重构算法
        2.1.2 森林高光谱遥感影像降维算法
        2.1.3 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分类算法
    2.2 森林分类中的压缩感知算法
        2.2.1 信号的稀疏表示
        2.2.2 测量矩阵的设计
        2.2.3 信号重构算法的设计
        2.2.4 分块压缩感知方法
        2.2.5 高光谱图像重构算法
        2.2.6 高光谱图像特征分析
    2.3 森林影像相关实验数据集
        2.3.1 Indian Pines数据集
        2.3.2 Salinas-A数据集
        2.3.3 PaviaCentre数据集
    2.4 黑龙江省伊春乌伊岭林场数据集
        2.4.1 伊春乌伊岭概况
        2.4.2 伊春乌伊岭地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
        2.4.3 伊春乌伊岭地区高光谱遥感数据预处理
    2.5 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类型分类指标体系
        2.5.1 混淆矩阵
        2.5.2 误差矩阵基本精度指标
        2.5.3 Kappa系数
    2.6 本章小结
3 高光谱遥感影像压缩与重构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高光谱遥感影像压缩方法研究
        3.2.1 高光谱遥感影像压缩技术介绍
        3.2.2 分块压缩感知的遥感图像压缩方法研究
        3.2.3 改进的分块压缩感知的遥感图像压缩方法研究
        3.2.4 基于GISMT的压缩感知高光谱图像重压缩法研究
    3.3 高光谱遥感影像重构方法研究
        3.3.1 基于参考波段复合预测模型的高光谱遥感图像重构方法研究
        3.3.2 基于GISMT压缩感知和谱间预测的高光谱影像重构算法研究
        3.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特征降维与谱间预测的多核支持向量机分类研究
    4.1 基于压缩感知和多特征集成的高光谱影像降维算法
    4.2 基于压缩感知样本稀疏的支持向量机高光谱分类改进算法
    4.3 基于压缩感知的多核支持向量机的高光谱分类算法
        4.3.1 支持向量机的高光谱影像分类算法
        4.3.2 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问题
    4.4 基于谱间预测重构与多核支持向量机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算法
        4.4.1 经典数据集实验结果与分析
        4.4.2 乌伊岭区森林类型分类
    4.5 小结
5 基于CS与稀疏表示的有监督学习森林分类方法研究
    5.1 高光谱遥感影像稀疏描述
        5.1.1 稀疏表示分类器原理
        5.1.2 高光谱影像稀疏表示与分类方法
    5.2 基于形状自适应稀疏表示的高光谱森林影像分类
        5.2.1 窗口边缘匹配搜索
        5.2.2 联合稀疏表示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分类
    5.3 实验过程
        5.3.1 实验设置
        5.3.2 分类性能对比实验
        5.3.3 参数分析与讨论
    5.4 小结
6 基于CS与稀疏表示的无监督字典学习森林分类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光谱稀疏表示的字典学习
    6.3 基于在线字典学习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分类
        6.3.1 稀疏先验和空间先验的混合约束
        6.3.2 在线字典学习模型与优化算法
        6.3.3 基于稀疏系数的线性分类算法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实验设置
        6.4.2 分类性能对比
        6.4.3 参数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1研究总结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基于CFD的大侧斜螺旋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趋势及发展现状
        1.2.1 螺旋桨研究的发展趋势
        1.2.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2.1 控制方程
    2.2 湍流模型
        2.2.1 直接数值模拟方法
        2.2.2 大涡模拟方法
        2.2.3 雷诺平均法
    2.3 流场模拟方法
    2.4 控制方程离散化
        2.4.1 有限差分法
        2.4.2 有限元法
        2.4.3 有限体积法
    2.5 流场计算的SIMPLE算法
    2.6 本章小结
3 仿真实验精确性验证
    3.1 模型建立
        3.1.1 型值点坐标转换
        3.1.2 建模过程
    3.2 计算域的建立
        3.2.1 计算域的划分
        3.2.2 边界条件的设定
    3.3 网格划分
        3.3.1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2 网格精细化处理
    3.4 湍流模型的选择
    3.5 仿真实验精确性验证
    3.6 仿真结果的后处理
        3.6.1 压力分布及速度矢量图
        3.6.2 壁面处理
        3.6.3 涡流捕捉
    3.7 本章小结
4 水动力性能的稳态计算实验
    4.1 侧斜分布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4.1.1 敞水性能曲线
        4.1.2 压力分布
    4.2 盘面比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4.2.1 敞水性能曲线
        4.2.2 压力分布
    4.3 纵倾角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4.3.1 敞水性能曲线
        4.3.2 压力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空泡性能的瞬态计算实验
    5.1 控制方程及参数设置
        5.1.1 控制方程
        5.1.2 参数设置
    5.2 侧斜分布对空泡性能的影响
        5.2.1 空泡仿真实验
        5.2.2 空泡现象对推力性能的影响
    5.3 盘面比对空泡性能的影响
        5.3.1 空泡仿真实验
        5.3.2 空泡现象对推力性能的影响
    5.4 后倾角对空泡性能的影响
        5.4.1 空泡仿真实验
        5.4.2 空泡现象对推力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断面的三维地质建模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建模国外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建模国内研究现状
    1.3 三维地质建模在隧道工程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可视化技术
    2.1 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体系
    2.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2.2.1 基于面元表示的模型
        2.2.2 基于体元表示的模型
        2.2.3 基于混合表示的模型
    2.3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总结和比较
    2.4 三维可视化技术
        2.4.1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2.4.2 三维图形可视化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断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
    3.1 Delaunay三角剖分
        3.1.1 基本理论
        3.1.2 标准Delaunay三角剖分
        3.1.3 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
    3.2 断面数据的预处理
    3.3 断面轮廓线建模方法
        3.3.1 断面轮廓线的建模思想及原理
        3.3.2 全局优化方法
        3.3.3 局部优化方法
        3.3.4 基于断面轮廓线建模方法存在的问题
    3.4 复杂断面形式的面模型重构算法
        3.4.1 归一化面模型重构算法的基本思想
        3.4.2 归一化面模型重构算法的具体步骤
        3.4.3 归一化构建无约束Delaunay三角网
    3.5 三维地质模型体生成算法
        3.5.1 二维层状结构地层模型
        3.5.2 三维块状结构地层模型
        3.5.3 地层区块连接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断面的隧道开挖建模算法研究
    4.1 隧道开挖轮廓线的预处理
    4.2 断面二维隧道模型的开挖算法
        4.2.1 地层线与隧道轮廓线的求交
        4.2.2 限定约束边的添加
        4.2.3 断面三角网格的优化
        4.2.4 二维隧道模型的生成
    4.3 建立三维隧道模型
    4.4 相邻断面隧道模型分层算法
        4.4.1 三角曲面的求交
        4.4.2 隧道曲面的重构
        4.4.3 隧道曲面的分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隧道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实现
    5.1 开发平台
        5.1.1 计算几何算法库
        5.1.2 OSG嵌入Qt
        5.1.3 OSG的渲染与交互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运行环境
        5.2.2 系统需求分析
        5.2.3 系统设计原则
        5.2.4 系统体系结构
        5.2.5 系统界面设计
    5.3 主要建模过程
        5.3.1 新建地质工程
        5.3.2 装载线路文件
        5.3.5 装载地质横断面文件
        5.3.6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5.3.7 建立三维隧道模型
    5.4 模型的可视化展示
        5.4.1 模型的旋转
        5.4.2 模型的缩放
        5.4.3 模型的分层显示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总体参数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飞翼布局作战无人机
        1.2.2 可重构模块化设计
        1.2.3 飞机族多学科设计优化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本文内容
第二章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外形参数化方法
    2.1 坐标系定义
    2.2 参数化模型
        2.2.1 平面形状参数
        2.2.2 翼型剖面参数
        2.2.3 机身控制曲线
    2.3 基于CATIA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2.3.1 基于VB的 CATIA二次开发方法
        2.3.2 三维模型建模流程
        2.3.3 重要几何特征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气动分析方法
    3.1 气动分析工具
        3.1.1 FLO22程序
        3.1.2 PAN AIR程序
        3.1.3 FRICTION程序
    3.2 气动分析自动化流程
        3.2.1 干净构型气动分析流程
        3.2.2 巡航构型气动分析流程
        3.2.3 低速构型气动分析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多学科综合分析模型
    4.1 推进系统模型
        4.1.1 推力特性
        4.1.2 油耗特性
        4.1.3 特征尺寸与重量估算
    4.2 重量分析模型
        4.2.1 重量分类
        4.2.2 结构重量估算方法
        4.2.3 推进系统重量
        4.2.4 系统设备重量估算
    4.3 性能分析模型
        4.3.1 场域性能
        4.3.2 任务性能
        4.3.3 设计点性能
        4.3.4 RCS计算模块
    4.4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总体综合分析模型
        4.4.1 各学科模型集成方法
        4.4.2 无人机族总体综合分析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总体参数优化
    5.1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设计要求
    5.2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优化问题表述
        5.2.1 单机型优化问题
        5.2.2 无人机族优化问题
    5.3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优化求解方法
        5.3.1 二级优化方法
        5.3.2 组合优化策略
    5.4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优化过程的实现
        5.4.1 i SIGHT自动化分析框架
        5.4.2 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流程
    5.5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优化结果与分析
        5.5.1 单机型优化结果与分析
        5.5.2 无人机族优化结果与分析
        5.5.3 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方案代价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动静态目标的太赫兹特性仿真软件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粗糙目标THz散射特性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空间目标可视化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设计及相关技术
    2.1 系统方案设计及软件框架
    2.2 STK简介
        2.2.1 STK工具包简介
        2.2.2 STK基本功能模块
        2.2.3 STK中的目标模型
    2.3 编程工具及STKX组件简介
        2.3.1 应用开发语言C#简介
        2.3.2 STKX组件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RDF的目标太赫兹散射特性建模
    3.1 粗糙样片THz波段BRDF建模
        3.1.1 BRDF综述
        3.1.2 BRDF五参数半经验模型
        3.1.3 BRDF建模界面程序
    3.2 目标后向THz RCS计算
        3.2.1 目标模型的三维显示
        3.2.2 目标THz波段RCS的计算
        3.2.3 目标后向RCS计算功能设计
    3.3 数据分析模块
        3.3.1 数据管理设计
        3.3.2 数据分析对比部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动态目标的太赫兹散射特性建模
    4.1 动态模块的主界面
    4.2 基于STK的仿真场景
        4.2.1 仿真场景的搭建
        4.2.2 添加卫星对象
        4.2.3 添加空间目标对象
    4.3 太赫兹波散射RCS计算模块
        4.3.1 卫星与动态空间目标的可见性分析
        4.3.2 卫星与动态空间目标的坐标系转换
        4.3.3 动态空间目标的太赫兹波RCS实时计算
    4.4 仿真场景的演示及帮助文档
        4.4.1 仿真场景的演示
        4.4.2 帮助文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离散元的无黏性干颗粒土剪切振动流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颗粒材料力学特性研究
        1.2.1 细观力学研究方法
        1.2.2 临界状态表征
        1.2.3 应变局部化(剪切带)研究
        1.2.4 直剪试验概述与数值模拟研究
    1.3 振动荷载作用下土体力学特性研究
        1.3.1 土体流化概念提出
        1.3.2 振动流化试验与机理研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离散元方法及振动流化理论
    2.1 离散元理论
        2.1.1 颗粒流模型
        2.1.2 力与位移法
        2.1.3 牛顿第二定律
        2.1.4 接触模型
    2.2 振动流化理论
        2.2.1 惯性流化力学
        2.2.2 初始流化状态
        2.2.3 中级流化与总体流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动直剪试验数值建模
    3.1 直剪试验三维离散元建模
        3.1.1 振动直剪试验简介
        3.1.2 颗粒生成与墙体建立
        3.1.3 围压伺服控制系统
        3.1.4 模型参数计算
    3.2 模型细观参数标定
        3.2.1 摩擦系数
        3.2.2 接触杨氏模量
        3.2.3 刚度比
        3.2.4 试验细观参数的确定
    3.3 数值模型曲线拟合
    3.4 振动阶段模型
        3.4.1 计算时间步长
        3.4.2 振动过程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振动流化宏观力学及变形特性研究
    4.1 数值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1.1 剪切强度
        4.1.2 剪切变形
    4.2 模型尺寸效应研究
        4.2.1 对比模型建立
        4.2.2 尺寸效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振动流化细观力学特性研究
    5.1 应变局部化分析区域划分
        5.1.1 模型内测量球布置
        5.1.2 计算分析区域确定
    5.2 剪切振动流化特性分析
        5.2.1 位移场
        5.2.2 体应变
        5.2.3 孔隙比
        5.2.4 配位数
        5.2.5 接触力链
        5.2.6 组构各向异性
    5.3 单个振动周期内颗粒流化特性分析
        5.3.1 水平速度场
        5.3.2 局部细观参数演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8)灯光罩网渔船船体及特殊结构强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波浪载荷研究现状
        1.2.2 船舶总纵弯曲可靠性的研究现状
        1.2.3 撑杆(吊臂)结构强度评估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现代波浪载荷理论与应用
    2.1 概述
    2.2 海洋波浪
        2.2.1 海浪简介
        2.2.2 海浪的描述
    2.3 规则波中三维势流的波浪载荷理论计算
        2.3.1 坐标系
        2.3.2 浮体上的三维水动压力
        2.3.3 浮体运动方程
        2.3.4 流体动压力与浮体载荷组合
    2.4 波浪载荷的短期分析
    2.5 波浪载荷的长期期分析
        2.5.1 波浪弯矩幅值响应的长期预报
    2.6 算例与分析
        2.6.1 样本船的原始数据
        2.6.2 危险工况的选取
        2.6.3 波浪弯矩幅频特性计算
        2.6.4 波浪弯矩的短期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MPASS WALCS-Basic软件对规范中波浪弯矩设计值的分析与比较
    3.1 概述
    3.2 规范中合成波浪弯矩的计算与强度校核
        3.2.1 静水弯矩计算
        3.2.2 波浪弯矩计算
        3.2.3 船体剖面模数计算
        3.2.4 总弯曲力矩和应力校核
    3.3 特征最大值的确定
    3.4 算例与分析
        3.4.1 静水弯矩和剖面模数的计算
        3.4.2 波浪弯矩幅的特征最大值计算及与规范设计值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体总纵强度可靠性分析
    4.1 概述
    4.2 中心点法
    4.3 验算点法
    4.4 非正态变量情况
    4.5 船体总纵强度计算时载荷S的确定
    4.6 船体总纵强度计算时最大承载能力R的确定
    4.7 算例与分析
        4.7.1 计算条件
        4.7.2 最大承载能力统计特征计算
        4.7.3 合成波浪弯矩幅极值的统计特征计算
        4.7.4 总纵弯曲可靠性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具撑杆装置系统强度评估
    5.1 概述
    5.2 摇荡惯性力对杆端载荷的影响
    5.3 吊绳与撑杆受力理论分析
    5.4 按设计荷载对吊绳及撑杆进行强度评估
    5.5 撑杆的极限承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风力机非定常气动特性和流场的数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风力机非定常特性
    1.3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方法
        1.3.1 叶素动量理论
        1.3.2 涡尾迹方法
        1.3.3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工作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及在风力机上的应用
    2.1 引言
    2.2 雷诺平均方法
    2.3 大涡模拟方法
        2.3.1 滤波方法
        2.3.2 亚格子模型
    2.4 混合模型
        2.4.1 SST-DES混合模型
        2.4.2 SST-PANS混合模型
    2.5 致动线尾流计算方法
        2.5.1 风力机叶片气动力计算
        2.5.2 机舱与塔架体积力计算
    2.6 大涡模拟的湍流入流条件
        2.6.1 预前模拟方法
        2.6.2 序列合成方法
    2.7 算例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力机非定常气动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介绍
    3.3 轴流状态风力机气动性能及流场分析
        3.3.1 计算工况及数值计算参数设置
        3.3.2 计算网格与边界条件
        3.3.3 风轮的扭矩和推力
        3.3.4 叶片典型截面的压力分布
        3.3.5 风轮近尾流区流场特征
        3.3.6 三维旋转效应
    3.4 偏航状态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
        3.4.1 计算网格与边界条件
        3.4.2 风轮扭矩与推力
        3.4.3 近尾流区域流场分析
        3.4.4 机舱对偏航流场计算的影响
        3.4.5 典型截面法向力和切向力
        3.4.6 三维动态失速和旋转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致动线-大涡模拟方法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ALM-LES方法算例验证
        4.2.1 计算网格和边界条件
        4.2.2 气动特性分析
        4.2.3 流场特征分析
    4.3 不同来流条件下风力机气动性能和尾流数值模拟
        4.3.1 计算模型简介
        4.3.2 计算网格和工况
        4.3.3 均匀轴向来流风轮气动特性及尾流分析
        4.3.4 偏航状态下风力机的尾流特征
        4.3.5 湍流入流对风力机性能和尾流的影响
        4.3.6 风剪切对风力机性能和尾流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力机尾流干扰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计算模型介绍
    5.3 单台风力机气动性能和尾流数值计算验证
        5.3.1 计算网格和参数选取
        5.3.2 气动特性分析
        5.3.3 尾流特征分析
    5.4 串列全尾流状态两台风力机气动特性和尾流干扰特性研究
        5.4.1 计算工况、网格和参数选取
        5.4.2 串列全尾流布局下两台风力机的气动特性
        5.4.3 串列全尾流布局下两台风力机尾流场特征
        5.4.4 不同亚格子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5.5 错列两台风力机气动特性和尾流相互作用研究
        5.5.1 计算网格和参数设置
        5.5.2 错列偏尾流布局下两台风力机的气动特性
        5.5.3 错列偏尾流分布两台风力机的尾流特征
    5.6 入流条件及布局形式对风力机尾流干扰的影响
        5.6.1 湍流强度对两台风力机尾流干扰的影响
        5.6.2 流向间距对串列分布风力机气动特性和尾流特征的影响
        5.6.3 横向偏置距离对错列分布两台风力机尾流场的影响
        5.6.4 剪切入流对两台风力机尾流干扰的影响
    5.7 ALM-PANS尾流干扰计算对比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光热性能模拟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办公建筑能耗实测数据研究现状
        1.3.2 室内环境性能模拟研究现状
        1.3.3 建筑低能耗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3.4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要素解析
    2.1 办公建筑运行整体能耗构成
    2.2 办公建筑室内性能要素
        2.2.1 室内光环境性能
        2.2.2 室内光热耦合环境性能
    2.3 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变量
        2.3.1 建筑外环境设计变量
        2.3.2 建筑形态设计变量
        2.3.3 围护结构设计变量
        2.3.4 自然采光辅助系统设计变量
    2.4 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办公建筑空间典型模型构建
    3.1 现代办公建筑基本空间模式
        3.1.1 平面空间模式
        3.1.2 剖面空间模式
        3.1.3 空间组织模式
    3.2 严寒地区办公建筑空间模式调研
        3.2.1 调研原则与方法
        3.2.2 空间设计参数采集与分析
    3.3 严寒地区办公建筑空间典型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光环境性能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
    4.1 办公建筑自然采光设计及模拟工具选择
        4.1.1 办公建筑自然采光
        4.1.2 办公建筑室内光环境要求
        4.1.3 模拟工具选择
        4.1.4 室内照度计算方法
    4.2 模拟参数设定
        4.2.1 办公建筑空间光环境设计影响因素
        4.2.2 基于地域性光气候的天空模型
        4.2.3 模型精度验证及其他参数设定
    4.3 基于光环境性能的办公建筑照明能耗预测模型
        4.3.1 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光环境设计变量
        4.3.2 建筑光环境设计变量的模拟情景
        4.3.3 照明能耗预测模型
        4.3.4 预测模型验证
    4.4 基于光环境性能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
        4.4.1 敏感性分析法确定需优化的设计参数
        4.4.2 针对外窗可见光综合透过比的设计策略
        4.4.3 针对层高进深比的设计策略
        4.4.4 针对窗墙比的设计策略
        4.4.5 针对建筑平面布局的设计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热环境性能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
    5.1 严寒地区办公建筑热环境设计要求及影响因素
        5.1.1 办公建筑热环境相关设计要求
        5.1.2 办公建筑热环境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5.2 模拟参数设定
        5.2.1 模拟场景
        5.2.2 Trnsys参数设定
    5.3 基于动态热环境模拟的办公建筑采暖供冷能耗预测模型
        5.3.1 主成分分析法筛选热环境设计变量
        5.3.2 围护结构采暖供冷能耗预测模型
        5.3.3 预测模型验证
    5.4 基于热环境性能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
        5.4.1 敏感性分析法确定需优化的设计参数
        5.4.2 针对墙体材料的设计策略
        5.4.3 针对屋面材料的设计策略
        5.4.4 针对外窗材料的设计策略
        5.4.5 针对遮阳变量的设计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光热耦合性能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
    6.1 自然采光辅助系统
        6.1.1 眩光及其评价流程
        6.1.2 自然采光辅助系统分类
        6.1.3 自然采光辅助系统控制算法
    6.2 模拟参数设定
        6.2.1 模拟情景组
        6.2.2 参数设定
    6.3 基于光热耦合性能的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
        6.3.1 针对遮阳百叶(Venetian Blinds)的设计策略
        6.3.2 针对遮阳窗帘(Mechoshade System)的设计策略
        6.3.3 针对遮阳搁板(Brise Soleil)的设计策略
        6.3.4 光热耦合下遮阳设施的节能贡献
        6.3.5 遮阳设施的性能综合评价
    6.4 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应用示例
        6.4.1 项目基本情况及能耗估算
        6.4.2 优化设计
        6.4.3 整体能耗预测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严寒地区办公空间光环境设计及舒适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2 严寒地区办公建筑参数测量采集表
附录 3 严寒地区天空模型待定系数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基于面元的数值化概念机模型几何特性估算(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固体微结构表面光谱辐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谢银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压缩感知与稀疏表示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森林分类方法研究[D]. 苍圣.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基于CFD的大侧斜螺旋桨性能研究[D]. 王宪磊.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基于断面的三维地质建模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崔兆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飞翼布局无人机族总体参数优化方法[D]. 周皓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动静态目标的太赫兹特性仿真软件的开发[D]. 赵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基于离散元的无黏性干颗粒土剪切振动流化特性研究[D]. 孙仕.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灯光罩网渔船船体及特殊结构强度评估[D]. 滕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1)
  • [9]风力机非定常气动特性和流场的数值计算[D]. 钱耀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
  • [10]基于光热性能模拟的严寒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D]. 刘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