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垦解决水电工程占地的成功实践

一、以造地复耕解决水电工程建设占地的成功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华[1](2021)在《黄河下游某防洪工程移民补偿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民补偿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补偿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移民安置是典型的非自愿移民,因此,在移民迁移补偿政策制定、移民安置规划编制、土地办证等方面都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明确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理论基础,基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移民补偿的现状分析,得出移民补偿标准、占地、搬迁与安置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确定补偿中问题的重要性、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进一步验证和确定移民补偿中的关键问题,最后针对关键问题提出策略与措施。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工程移民问题,尤其是其中关乎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乃至于经济发展的移民补偿问题。文章旨在通过案例对象的研究,深度挖掘出这些问题,进行归类,进而能够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策略,为工程有效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在研究分析黄河下游某防洪工程移民补偿问题过程中,主要基于了财产权保障理论、土地发展权理论、公平理论、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理论,并结合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最终通过会网络分析方法(SNA)计算出影响移民补偿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出了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某防洪工程四类移民补偿可能存在的问题,即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土地外各类补偿以及政策支持,其中除了土地外各类补偿之外的三类问题是某防洪工程移民补偿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对此,文章对于这三类问题通过梳理相关资料,予以了进一步细化与明确,并针对性提出了三类问题的对策:政策制定要以公平化为导向、移民补偿要到位就必须在初始规划阶段进行科学化处理、进行长效补偿机制构建保障移民补偿能够到位。整体而言,文章通过识别移民补偿问题的具体表现的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建议或者方案可为改善黄河防洪工程移民补偿问题提供借鉴。

任有职[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研究 ——以河南省淇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乡村要振兴,不仅要有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收入稳定、收入分配合理有序,也要有存量用地来进行村庄规划建设,从而实现富美新农村。但目前我国农村大量资产还处于闲置未利用状态。例如,以宅基地、耕地、林地和四荒地为主的闲置土地,以季节性和常年闲置的农房等农村闲置资产在农村大量存在。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利用方式较少、一户多宅超标现象严重、退出机制不畅等因素导致土地荒废和农房闲置现象发生。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村闲置房屋至少有7000万套,农村居民点空闲闲置用地面积达200万hm2左右,且这个数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还在增长。这些农村闲置资产未盘活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庄的规划建设,阻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2015年,全国选取33个试点县进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截止2018年底,试点地区有14万户农民退让闲置宅基地,面积总共8.4万亩,这些闲置资产的盘活利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存量用地。因此,盘活利用农村的闲置资产,可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淇县实地入村调查、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并结合农业和土地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目前淇县农村闲置资产的现状、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同时借鉴国内的盘活利用经验,为探索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方式提供参考。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网上资料库,检索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充分了解关于农村闲置资产方面的相关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为本文打好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统计表和问卷调查表,结合在部分地区实地访谈,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支撑自己的主要观点;通过案例分析法,发现并深入探讨农村资产盘活利用的难点和瓶颈,学习借鉴先进典型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结论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能为其他地区的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提供参考。

谭飞[3](2020)在《潍河五莲县段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潍河古称潍水,位于山东半岛地区中部,地处胶莱河以西、白浪河以东,该河发源于沂水县官庄乡箕山西麓宝山坡村东北,最后由下营镇以北注入渤海莱州湾,流域面积6502km2,干流全长222km[1]。潍河五莲县段多年来一直未进行大规模治理,河道运行状况差,河槽淤积、河岸冲刷严重,防洪排涝能力薄弱。近年来,五莲县极端气候频现,受2018年“温比亚”台风、2019年“利奇马”台风的影响,潍河连续两年冲毁河岸,淹没农田,严重影响到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为保护沿线居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目标,拟对潍河五莲县段进行综合治理。本文以潍河五莲县段综合治理工程为可行性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等方式,对工程的区域概况、基本水文、地质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体现出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根据掌握的基础资料,对工程设计洪水、施工期洪水,河道疏浚、堤防及拦沙坎等内容进行设计,进而通过计算结果提出可行性的施工方案;最后综合分析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社会稳定性风险等对工程有较大影响的几方面因素,统筹考虑设计概算、经济分析等内容,对工程的可行性做出最终结论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探索建立工程运行管理与河湖长制相结合的工作制度,按照“幸福河”的标准开展管护工作。可为今后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对研究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及河湖长制的相关工作有一定借鉴。

武海峰[4](2019)在《晋西南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诱发的人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激烈,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开发建设项目诱发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水土流失预测与防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晋西南地区输气管道工程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要求,根据输气管道建设程序和流程,结合管道敷设地段的立地条件,对地貌扰动情况和不同施工工艺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划分了水土流失防治区域;在此基础上对长输管道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扰动土地的类型、时段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水土流失预测;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的原则,进行了水土保持措施综合设计;最后对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输气管道建设程序和流程,以及对地貌扰动情况和不同施工工艺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将水土流失防治划分为4个区域,即管道作业带区防治区、穿越工程防治区、弃渣场防治区和道路工程防治区。(2)晋西南地区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建设扰动和损坏原地貌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为128.51hm2,预测水土流失总量4.14万t,其中,原地貌预测水土流失量3.19万t,新增预测水土流失总量为0.95万t。新增预测的流失量中建设期为0.45万t,自然恢复期新增预测流失量为0.50万t。(3)针对输气管道建设期水土流失特点,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规定以及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96%,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6%,土壤流失控制比为0.7,拦渣率为90%,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7%,林草覆盖率为25%。(4)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后,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9.0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7.02%、拦渣率达到96.00%、土壤侵蚀模数可以降至1250t/km2·a,水土流失控制比可达到0.80。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项目建设区面积128.51hm2,可绿化面积为72.13hm2,到设计水平年时,植物措施面积74.68hm2,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6.58%,植被覆盖率可达到58.11%。因此,本项目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基本能够满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要求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徐凡[5](2019)在《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山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矿山建设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内容之一。三门峡市所处豫西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敏感,矿山特别是铝土矿开采引发的水土流失特点具有区域典型代表性,开展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对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植被恢复重建以及减少入黄泥沙与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以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区和渑池县近黄河干流区域典型铝土矿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生态学、地貌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和3S与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利用资源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金水河小流域观测站与五花岭径流观测场实测数据、典型铝土矿区调查数据与土样实验分析数据、铝土矿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等数据资料,应用ArcGIS、Excel2010等软件,分析三门峡市铝土矿开发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变化及响应,探求三门峡市铝土矿区采矿过程及闭矿后水土流失发生特点及发展规律,提出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ArcMap10.2解译三门峡市资源3高分辨率影像并利用LocalSpace Viewer移动端APP现场复核对三门峡市铝土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分析,选择崖底、鱼里、史家庄、瓦碴坡、七里沟-崤里、芦花岭、水泉洼、关家底8个典型铝土矿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各项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矿活动对降雨侵蚀力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不影响,均为区域背景值1100.1530MJ·mm/(hm2·h)和1;地形因子和植被覆盖及管理因子控制指标应不小于7.8863和0.2038,对抑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才能起到明显效果;采矿活动扰动后土壤容重从1.181.23g/cm3增大至1.271.50g/cm3、含水率从11.31%11.69%增大至12.30%15.90%、土壤孔隙率从55.43%59.04%减小到43.52%50.94%、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48%0.52%减小到0.08%0.29%,四项指标的变化均导致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增大。(2)通过对史家庄、芦花岭、崖底和瓦碴坡4个典型铝土矿区的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程度人为加剧开始于基础建设期,水土流失量占水土流失总量的9%20%;最大水土流失量产生于采矿服务期,占水土流失总量65%以上;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逐步减少,占水土流失的总量的15%25%。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量主要发生在露天采场和排土场,供水供电管线区水土流失量最小;芦花岭、崖底和瓦碴坡铝土矿露天采场区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42.18%、73.48%和48.27%,史家庄、芦花岭、崖底和瓦碴坡铝土矿排土场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71.00%、40.89%、16.93%和47.49%,史家庄、崖底和瓦碴坡铝土矿供水供电管线区水土流失量分别仅占水土流失总量的0.93%、0.74%和0.06%。(3)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斜坡防护、弃土(渣)拦挡、截排水、土地整治、植被重建和临时防护等关键防治技术:斜坡防护主要包括削坡开级和各类护坡,削坡开级能够有效地减小坡度坡长因子至控制指标7.8863,护坡可以改善下垫面条件、改变坡面汇水流路,两者结合构成坡面防治技术体系;弃土(渣)拦挡可有效保持再造堆积地貌坡脚稳定,局部减小地形因子,主要有永久拦挡和临时拦挡,是弃土(渣)防治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截排水具有防止降雨径流冲刷地表、有效降低水力侵蚀的作用,是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技术之一;土地整治能保证土壤可蚀性因子在采矿活动干扰后能够迅速恢复至原地貌水平,主要包括表土剥离收集利用和土地平整,是植被恢复重建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植被重建是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恢复矿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是矿山植被群落恢复和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是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直观体现;临时防护是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短期扰动区域采取非永久防护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避免二次污染等优势。(4)结合三门峡市铝土矿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技术体系,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对关键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提出设计要点和参考方案。

多玲花[6](2019)在《采煤沉陷地黄河泥沙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时间内不会变化,煤炭资源的开采为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土地沉陷,中东部高潜水位地区的沉陷地中约有85%以上为耕地,尤其我国东部矿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高水位的煤炭生产基地,土地沉陷造成大面积积水,导致大面积耕地丧失正常耕作能力。据统计采矿沉陷区以每年7万公顷的速度增长,因沉陷而造成的耕地损失将继续增加,使得我国本身就人多地少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复垦这部分因采煤沉陷而丧失耕地能力的耕地势在必行,而充填复垦技术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以往的挖深垫浅、煤矸石充填、粉煤灰充填等技术,因复垦效率低、充填材料短缺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污染等问题,难以解决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导致的矿地、矿农矛盾。利用采煤沉陷地距离黄河近的优势,用黄河泥沙进行充填复垦,既可以解决黄河渠道泥沙淤泥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充填材料短缺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工艺,指出了传统的不分条带单次充填工艺和分条带单次充填工艺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分条带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的原理、优势及工艺;给出了条带间交替充填的时间衔接模型和同步交替充填条带数量的数学概念模型;综合利用泥沙运动力学、土质学、土力学、流体力学、土壤学、农学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室内和野外试验,给出了黄河泥沙在条带内的运动特性以及垂线和沿程分布规律,结合野外充填复垦试验,进行了黄河泥沙沉降固结时间计算,并借助流体力学(Fluent)进行了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数值模拟;进行室内强化排水模拟试验,以期优选出最佳的排水方式;进行了野外种植试验,通过连续监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千粒重和复垦土壤剖面含水量、养分含量验证多次多层充填复垦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传统的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工艺存在适用范围小和复垦土壤质量差的问题,分条带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技术关键是解决土壤分层剥离和堆存、多次回填土壤与充填之间的耦合,其目的是实现在连续充填的条件下,构建高质量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如何实现连续充填是研究的重点,多次多层充填复垦的关键技术指的是实现连续充填的时间衔接、泥沙沉降固结和强化排水技术。(2)多次多层充填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连续充填,需要解决的是多次土壤回填和多次充填之间的耦合机制,本文以在黄河泥沙层中分别夹一层心土层和夹两层心土层的情况为例,给出了实现连续充填的时间模型和实现连续充填满足的同步交替充填条带数量的数学概念模型,从理论上解决了连续充填的关键问题。(3)充填泥沙沉降固结时间研究对于指导黄河泥沙充填以及实现连续充填,节约复垦时间和成本,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研究和野外充填复垦试验相结合,对泥沙沉降固结时间计算进行了探讨。①泥沙的粒径大小与泥沙的水力学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泥沙粒径是影响其起动、止动、沉降和悬浮的重要的因素;分别列出了充填过程中条带内泥沙垂线和沿程分布规律、泥沙沉降率、泥沙淤积和泥沙固结的理论公式。②进行了野外充填复垦试验,计算充填过程中各计算段的水力参数和沉降量等,包括平均谢才系数、平均水力坡度、水流摩阻流速、恢复饱和系数、充填条带上下断面含沙量、沉降率、淤积体积和淤积厚度。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的黄河泥沙的沉降厚度和试验数据基本一致。③通过排水固结时间计算知,固结系数为0.015656 m2/d,泥沙固结的时间因子Tv为0.575,本试验泥沙固结时间为9.18天。排水方式对于排水固结时间影响比较显着,合理的布设排水方式对于加速泥沙的排水固结具有重要的意义。④进行了黄河泥沙充填数值模拟,借助流体力学(Fluent)的欧拉模型进行模拟,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粗颗粒泥沙较细颗粒泥沙先沉降,符合泥沙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较好。(4)进行了强化排水室内模拟试验,对比分析5种处理的复垦效果(排水含沙量、排水泥沙粒径、玻璃槽内充填层表层泥沙粒径)、充填第一层黄河泥沙后剖面各层含水量变化和充填第二层黄河泥沙后剖面各层含水量变化,优选最佳的强化排水方式。由试验结果分析知,土工布具有较好的拦沙效果,可以将泥沙拦截在玻璃槽内;絮凝剂有利于细颗粒泥沙的快速沉降,减少排出;暗管处理的排水效果较好。(5)通过野外种植试验验证条带交替多次多层充填复垦效果。通过对2016年6月小麦、2016年9月玉米、2017年6月小麦、2017年9月玉米和2018年6月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分析知,对于同样的土壤厚度,多次多层充填形成的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较“上土下沙”型的双层土壤剖面构型的千粒重和产量大。不同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对农作物千粒重和产量具有一定影响,充填的层数、各充填层的厚度和夹心土层的厚度均是影响复垦效果的重要因素,甚至某些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的千粒重和产量大于对照。相对于“上土下沙”型剖面,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有利于蓄持更多的水分,更易保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且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有利于保持剖面全氮和速效钾。本文对采煤沉陷地黄河泥沙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分析知,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在工艺上是可行的,复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由于野外充填复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未来可以进行野外充填排水方式的试验,进一步验证室内试验的结果,同时本文仅从农作物千粒重、产量和土壤剖面含水量、养分含量分析了充填复垦效果,.方法比较简单,未来可以从综合效益分析其复垦效果。

王荷池[7](2018)在《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南京素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教育水平一直位于中国前列,南京城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以“南京近代教育建筑”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代表性。目前针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以个案居多,呈现独立、分散的状态,本文首次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南京近代教育建筑,以期对当今教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历史线索,为当今的校园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以史学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史、论结合。在爬梳剔抉国内外大量原始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研究,引入社会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系统性地呈现了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历程,整体梳理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发展特征,并揭示其背后的发展动因。本文通过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发展演变的分析,揭示了近代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内在过程和发展规律,探讨了近代教育理念的变迁如何影响教育建筑空间的发展。通过翔实的建筑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技术特征。本文研究内容由八章组成,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概况,对研究分期、分类的缘由进行阐述,提纲挈领地总结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特征,描述了目前现状。第三至六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研究,以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为主线,从纵横两个剖面展开:纵剖面根据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特点将1840—1949年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前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11—1937年)、日占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1949年),以时间为序梳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横剖面依本土与殖民两条线索,分别探讨了四个历史时期中的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的建筑本体特征、校园规划建设特征以及相应的学校建设策略、规章制度等,并总结出各历史时期教育建筑的发展动因。纵横两个剖面的研究形成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阶段性特征的翔实考证与历史发展脉络的全景式呈现。第七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成因探讨,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去认识教育建筑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发展动因,以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八章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王娜[8](2019)在《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文中研究说明淇澳,不只是一个位于珠江三角洲西江入海口的海岛,还是伶仃洋海域与大陆产生联系的历史节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下,淇澳岛的海岛社会发展随着空间生产的不断延伸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历时态的地方历史梳理为社会空间的建构提供借鉴的资源,人类实践活动的空间生产是动力,最终在形成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中,即保存现实的印迹,又映照历史的记忆。同时,海岛社会的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地理空间,而是一个充满社会文化的流动空间。空间的延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有物质性空间和精神性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空间的生产还是社会的建构,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建构论为基础,因而,同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态不是单一的演化,它在历程中可以呈现出多样化,而且总体的趋势是前进的。在淇澳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基于海岛位置、政府政策等外力因素,导致它处于“中心”与“边缘”关系的不断转化中,但以淇澳人这个历史主体为视角来分析,淇澳社会的态势是向上前进的。通过梳理历史上淇澳岛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可以探析出,空间与社会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生产的状态。能够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方式的变迁,每种社会发展形态中,都存在着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以生产方式的变迁为依据将社会与空间的复杂关系呈现出来。在征地运动之前,淇澳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出海打渔为副业。征地运动后,再加上淇澳大桥的修建,淇澳的生产方式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文章从淇澳岛的空间研究入手,以空间生产为视角,讨论在“中心”与“边缘”关系下海岛社会发展的形态历程,认识到空间的生产过程是由人的实践活动与物质基础相结合运作的结果,

刘虎,刘锦雯[9](2016)在《价值工程在淮河干流蚌浮段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基于淮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中引入价值工程研究模式,选择香浮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作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将施工准备阶段作为切入口,以河道疏浚工程排泥场布置等相关问题为研究重点,通过功能分析和方案创造,用合理的最小工程成本,实现综合最优的河道治理功能价值,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实践,达到优化设计和实施方案、节约工程投资的成效。

汪海飞[10](2015)在《安徽绩溪县抽水蓄能电站水土流失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对人类后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水电站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工程建设中尽量减小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保障经济可以持续发展,是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为例,对该水电站建设造成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预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对当地植被破坏、地表扰动的影响,分析工程布局、施工工艺、弃渣场选址、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复核工程建设确实无水土保持限制性因素;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地区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考虑该地区在工程中的用途,预测潜在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区域水土保持方法,对不同措施体系布局,进行植物种植区域选定,建立临时防护措施。根据工程项目技术参数与设计要求,提出具体的水土保持方法。最后,预测实施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表明本文水土流失防治研究方案能很好的控制水土流失情况,使得各项指标都能达到目标需求。并对该项目实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保证工程正常运营下,能够最大限度进行水土保持。从水土保持角度,本研究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能达到方案防治目标要求,不但可以有效治理工程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而且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态环境,并同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以造地复耕解决水电工程建设占地的成功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造地复耕解决水电工程建设占地的成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下游某防洪工程移民补偿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防洪工程移民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程性移民
        2.1.2 移民长效补偿机制
    2.2 征地及移民补偿基础理论
        2.2.1 财产权保障理论
        2.2.2 土地发展权理论
    2.3 移民补偿应用理论
        2.3.1 公平理论
        2.3.2 公共利益理论
        2.3.3 公共政策理论
第3章 黄河下游某防洪工程移民补偿的现状与问题
    3.1 工程概况
        3.1.1 某防洪工程建设背景
        3.1.2 工程建设概况
        3.1.3 工程占地投资与移民费用
        3.1.4 移民安置补偿要求
    3.2 移民补偿工作任务
        3.2.1 工作内容
        3.2.2 补偿费用的主要单位
        3.2.3 补偿与安置工作
    3.3 某防洪工程移民补偿现状
        3.3.1 补偿标准制定情况
        3.3.2 征地补偿实施情况
        3.3.3 当前针对移民补偿的政策支持情况
    3.4 某防洪工程移民补偿可能存在的问题
        3.4.1 移民补偿标准上存在的问题
        3.4.2 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中存在的问题
        3.4.3 移民搬迁与生活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3.4.4 移民补偿政策支持上存在的问题
第4章 移民补偿关键问题的确定
    4.1 调查设计
    4.2 调查对象
        4.2.1 样本选取原则
        4.2.2 调查分类
    4.3 问卷设计
    4.4 施工方移民补偿的调查结果
        4.4.1 工程实际的补偿方式
        4.4.2 工程实际的补偿标准
        4.4.3 某防洪工程实际的土地外各类补偿
        4.4.4 黄河下游某防洪工程实际的各类政策
    4.5 移民群体对移民补偿评价的调查结果
        4.5.1 移民群体对工程移民补偿的方式的评价
        4.5.2 移民群体对工程移民补偿标准的评价
        4.5.3 移民群体对工程移民土地外补偿的评价
        4.5.4 移民群体对工程移民补偿政策的评价
    4.6 基于SNA的移民补偿关键问题的确定
        4.6.1 基于SNA的关键影响因素网络构建
        4.6.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6.3 移民补偿影响因素网络分析
    4.7 工程移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4.7.1 临时占地补偿尚存在的突出问题
        4.7.2 移民补偿不到位引发的移民生产生活问题
        4.7.3 移民补偿无法顾及到的非物质性的生活环境适应问题
第5章 完善黄河下游某防洪工程移民补偿的策略与措施
    5.1 补偿政策的制定在政策上以公平为导向
        5.1.1 补偿政策制定考虑当地客观现实
        5.1.2 补偿政策施行坚持公平原则
    5.2 补偿初始规划阶段做到科学化
        5.2.1 充分分析该县移民区现状为科学规划打下基础
        5.2.2 科学的进行某县移民区安置地与模式选择
        5.2.3 前期移民政策要具体量化
    5.3 建构长效补偿机制
        5.3.1 明确长效补偿方案内容
        5.3.2 长效补偿方案决策和执行机制确定
        5.3.3 长效补偿方案运行
        5.3.4 长效补偿资金链管理
        5.3.5 长效补偿机制的监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研究 ——以河南省淇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农村资产闲置原因研究
        2.盘活利用政策研究
        3.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对策的研究
        4.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农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
        2.闲置土地
        3.闲置宅基地与房屋
        4.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二)相关理论
        1.产权理论
        2.公共选择理论
        3.“市场失灵”理论
第三章 淇县农村资产闲置盘活利用现状与不利影响
    (一)淇县闲置资产盘活利用进展——案例分析
        1.淇县石老公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
        2.淇县凉水泉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
    (二)淇县农村闲置资产未盘活利用情况
        1.资源性资产未盘活利用情况
        2.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未盘活利用情况
        3.淇县农村闲置资产特点分析
    (三)农村资产闲置未盘活利用的不利影响
        1.造成资源的浪费
        2.阻碍农村的发展
        3.激化农村矛盾
        4.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相违背
第四章 农村闲置资产未盘活利用的原因
    (一)农村资产闲置调查问卷调研分析
        1.调研对象和调研方式
        2.调研情况简要介绍
    (二)农村闲置资产未盘活利用原因分析
        1.盘活利用政策和法律保障存在缺陷
        2.农村土地流转和使用受限
        3.村庄规划长期缺失
        4.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
        5.政府管理监督职责不完善
第五章 国内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经验借鉴
    (一)重庆地票模式
        1.重庆地票模式简介
        2.地票模式的借鉴意义
    (二)天津"宅基地换房"
        1.天津实施"宅基地换房"情况简介
        2.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 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对策
    (一)完善制度体系
    (二)创新盘活模式
        1.按照参与成员划分
        2.按照土地功能划分
        3.按照资产类别划分
    (三)构建完善的农村规划
    (四)提高农民的参与度
    (五)加强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潍河五莲县段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工程区域概况
    2.1 工程自然概况
    2.2 历年洪涝灾害情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近期区域规划
3 工程水文与地质
    3.1 水文气象
    3.2 设计洪水计算
    3.3 支流洪水计算
    3.4 施工期洪水计算
    3.5 工程地质概况
    3.6 河道地质条件及结论
4 工程设计
    4.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2 工程等别与总体布置
    4.3 河道疏浚工程设计
    4.4 堤防工程设计
    4.5 护岸工程设计
    4.6 拦沙坎设计
    4.7 施工总进度
5 工程管理设计
    5.1 工程管理体制
    5.2 工程运行管理
    5.3 工程管护范围
    5.4 工程观测
6 工程方案评价
    6.1 工程概算
    6.2 国民经济评价及结论
    6.3 环境保护影响评价
    6.4 水土保持影响评价
    6.5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价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晋西南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长输天然气管道现状
        1.2.2 长距离输送天然气管道施工特点及难点
        1.2.3 天然气管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2.4 天然气长距离管道输送工程的敷设类型和水工保护防治措施
        1.2.5 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第二章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 项目概况
    2.2 项目区基本情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质地震
        2.2.4 气候气象
        2.2.5 水文
        2.2.6 土壤
        2.2.7 植被
        2.2.8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与水土流失量预测
    3.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1.1 项目建设区
        3.1.2 影响区
        3.1.3 防治责任范围界定结果
    3.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2.1 防治分区划分方法
        3.2.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结果
    3.3 水土流失现状
        3.3.1 水土保持概况
    3.4 水土流失量预测
        3.4.1 预测范围
        3.4.2 预测时段
        3.4.3 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3.4.4 水土流失量预测
        3.4.5 水土流失量预测汇总
        3.4.6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分析
        3.4.7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3.4.8 综合分析及指导性意见
第四章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4.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4.1.1 总体防治目标
        4.1.2 防治指标
    4.2 水土保持措施布设
    4.3 分区防治措施布设
        4.3.1 管道作业带防治区
        4.3.2 穿越工程区
        4.3.3 弃渣场防治区
        4.3.4 道路工程防治区
        4.3.5 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
第五章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
    5.1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预测依据
    5.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纸
致谢
个人简历

(5)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水土流失特点研究现状
        1.2.2 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3 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4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响应研究
        1.3.2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研究
        1.3.3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
2 三门峡市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矿产资源
        2.2.1 矿产资源概况
        2.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3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2.2.4 铝土矿分布情况
    2.3 水土流失
        2.3.1 水土流失现状
        2.3.2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2.3.3 水土流失的危害
    2.4 三门峡市铝土矿所在区域水土流失概况
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选取和计算
        3.2.2 数据资料获取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难点、可行性及创新点
        3.4.1 研究难点及采取的解决方法
        3.4.2 可行性
        3.4.3 创新点
4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
    4.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响应
        4.1.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4.1.2 采矿活动干扰下各影响因子水土流失响应
        4.1.3 结论
    4.2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
        4.2.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时间分布特征
        4.2.2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
        4.2.3 结论
    4.3 小结
5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5.1 水土流失防治关键措施分类
    5.2 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1 露天采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2 地下开采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3 生活管理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4 矿区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5 排土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6 供水供电管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3 水土流失防治关键技术
        5.3.1 斜坡防护技术
        5.3.2 弃(土)渣拦挡技术
        5.3.3 截排水技术
        5.3.4 土地整治技术
        5.3.5 植被重建技术
        5.3.6 临时防护技术
    5.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采煤沉陷地黄河泥沙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采煤沉陷地现状
        1.1.2 我国耕地现状
        1.1.3 采煤沉陷地复垦现状
        1.1.4 黄河泥沙淤积及利用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河泥沙复垦土地研究
        1.2.2 采煤沉陷地充填复垦技术工艺研究
        1.2.3 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工艺研究
        1.2.4 充填泥沙排水固结研究
    1.3 当前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黄河泥沙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工艺
    2.1 传统的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2.1.1 不分条带单次充填复垦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2.1.2 分条带交替式单次充填复垦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2.2 黄河泥沙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原理及工艺
        2.2.1 分条带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原理
        2.2.2 分条带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工艺
    2.3 黄河泥沙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关键技术
        2.3.1 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介绍
        2.3.2 黄河泥沙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关键技术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交替充填的时间衔接模型和同步交替充填条带数量模型
    3.1 黄河泥沙连续性充填的时间衔接模型
        3.1.1 黄河泥沙层中夹一层心土层时间衔接的概念模型
        3.1.2 黄河泥沙层中夹两层心土层时间衔接的概念模型
    3.2 同步交替充填条带数量计算方法
        3.2.1 黄河泥沙层中夹一层心土层的同步交替充填条带数量计算方法
        3.2.2 黄河泥沙层中夹两层心土层的同步交替充填条带数量计算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充填复垦泥沙沉降固结时间研究
    4.1 不同粒径泥沙运动特性
        4.1.1 起动与止动
        4.1.2 沉降与悬浮
        4.1.3 条带内泥沙淤积规律
    4.2 条带内含沙量垂线分布
    4.3 条带内含沙量沿程分布
    4.4 条带内黄河泥沙沉降率
    4.5 条带内黄河泥沙淤积
    4.6 条带内黄河泥沙固结
        4.6.1 压缩系数
        4.6.2 固结度
        4.6.3 固结系数
    4.7 计算方法在野外充填复垦试验的应用
        4.7.1 野外试验场位置
        4.7.2 充填复垦的必要性
        4.7.3 充填工艺基本介绍
        4.7.4 黄河泥沙粒径测试试验
        4.7.5 充填复垦过程中的参数
        4.7.6 引黄充填复垦条带的水力参数、泥沙沉降率和淤积厚度
        4.7.7 充填复垦排水固结时间计算
        4.7.8 黄河泥沙充填数值模拟
    4.8 本章小结
5 室内模拟强化排水试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试验步骤
        5.1.3 采样方法
        5.1.4 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排水方式的复垦效果分析
        5.2.2 充填第一层黄河泥沙(0~20 cm)后含水量变化分析
        5.2.3 充填第二层黄河泥沙(30~50 cm)后含水量变化分析
        5.2.4 覆盖表层土壤(50~70 cm)后含水量变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黄河泥沙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效果
    6.1 多次多层充填复垦试验场地概况
    6.2 试验场地小区布设
    6.3 农作物测产和土壤样品采集
    6.4 黄河泥沙多层充填复垦效果
        6.4.1 农作物产量和千粒重
        6.4.2 土壤剖面理化特性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创新研究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范畴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时空范畴界定
        三、相关概念解释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
        二、南京近代建筑史的研究
        三、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
        四、涉及到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
        五、研究现状的不足以及待发展之处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框架与结构
第二章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概略
    第一节 序幕:1840年以前中国境内的教会学校
    第二节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
        一、晚清时期清政府的教育变革
        二、晚清时期南京的教育变革
        三、晚清时期南京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第三节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概略及现状
        一、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发展分期
        二、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分类
        三、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空间分布
        四、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特征
        五、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840—1911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晚清南京的社会背景和学堂建设的关联因素
        一、晚清南京的社会背景
        二、清政府的教育变革促成新式学堂的开办
        三、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教会学堂的出现
        四、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
        五、主导学堂建设者:清政府官员、西方教会
    第二节 划时代的变革——本土新式学堂的创办
        一、新式教育目标下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清政府制订新式学制引导学堂建设
        三、新式学堂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传统书院的局部改造
        五、洋务学堂的建设
        六、维新学堂的建设
        七、新政学堂的建设
        八、各类新式学堂的建筑技术
        九、典型案例分析:江南水师学堂——本土新式学堂的起步
    第三节 中国主权之外的“文化飞地”——西方教会创办的学堂
        一、西方教会传教策略的转变:从“布道”到“办学”
        二、西方教会移植西方学校的建设模式
        三、教会学堂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教会学堂的建设
        五、高等教会学堂的创立
        六、教会学堂的建筑技术
        七、典型案例分析:汇文书院——晚清时期南京规模最大的教会学堂
    第四节 晚清南京的本土学堂与教会学堂对比研究
        一、学堂数量比较
        二、学堂建设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11—1937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南京的社会状况和学校建设的关联因素
        一、南京的社会状况
        二、教育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建筑业的发展与兴盛
        四、学校建设的新生力量:专业建筑师参与校园建设
    第二节 本土学校的发展与兴盛
        一、民国教育目标下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政府推行的学制及学校建设规则
        三、各类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学校的建设
        五、高等学校的建设
        六、军事学校的建设
        七、各类学校的建筑技术
        八、典型案例分析:从“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大学近代化历程的典范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扩张与发展
        一、西方教会的办学重心转向高等教育
        二、教会学校建设理念的发展流变:中西合璧成为主流
        三、教会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教会学校的建设
        五、高等教会学校的建设
        六、教会学校的建筑技术
        七、典例案例分析:金陵大学——开启中西合璧之先河
        八、典例案例分析:金陵女子大学——中国古典建筑复兴之作
    第四节 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对比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37—1945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南京的社会状况与学校状况
        一、南京沦陷前大量学校停办和内迁
        二、日占时期南京的社会状况
        三、日占时期南京的学校状况
    第二节 日占时期南京推行的办学策略和学校建设规则
        一、南京推行的办学策略
        二、教育制度对学校建设的管控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规则对学校建设的管控
        四、教育制度和建设规则的实施状况
    第三节 日占时期各类学校的建造实况
        一、学校营建特征与空间分布
        二、中国人开办的初、中等学校
        三、中国人开办的高等学校
        四、中国人开办的军事学校
        五、西方教会开办的临时补习班和少量初、中等学校
        六、日本人开办的少量初、中等学校和军事学校
        七、典型案例分析:日占时期的南京市立第一中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45—1949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抗战后南京的社会状况与学校状况
        一、抗战后南京的社会状况
        二、国民政府接收改组日治时期的学校
        三、内迁学校的复校与整顿
        四、新中国对南京学校的接管与改造
    第二节 本土学校原校舍的修缮与新一轮建设
        一、抗战后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国民政府对教育制度及建设规则的修订
        三、抗战后本土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五、高等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六、军事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七、各类学校的建筑技术
        八、典型案例分析:国立中央大学校分部丁家桥校区的建设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添建
        一、二战后西方教会从复兴—应变—撤退的办学历程
        二、教会学校的复校与整顿
        三、初、中等教会学校的修缮与添建
        四、高等教会学校的修缮
    第四节 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对比研究
        一、学校数量比较
        二、校园建设特征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成因探讨
    第一节 内在变革:社会意识形态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
        一、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教育目标更迭对应的教育建筑变迁
        二、国家制度法规对教育建筑的引导与管控
    第二节 外来影响:中西文化交流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
        一、中西教育建筑的发展历史比较
        二、中西教育建筑在南京的交汇
        三、中西文化“从碰撞到交融”的过程所对应的校园形态
        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中国近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南京近代教育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使南京近代学校的空间分布由集中式向均衡式转变,由城墙内向城墙外扩张
        三、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受制于教育业和建筑业的双重影响,近代教育理念决定了近代教育建筑的空间形制
        三、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是近代教育建筑得以建造实施的基础与前提
    第二节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南京市公布的近代教育建筑遗产名录
    附录二:南京市现存的近代教育建筑调查表
    附录三:1840—1949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统计表
    附录四:与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相关的学制和建设规则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四节 文章框架
第二章 当代淇澳岛海岛境貌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自然生态
    第二节 人口与教育
    第三节 宗族与组织
    第四节 经济与文化
    第五节 社会关系
    结语
第三章 清朝时期淇澳的生活图景
    第一节 贫民将钟宝
    第二节 聚集金星门
    第三节 白石街由来
    第四节 淇澳岛巡检司
    第五节 外商、士绅与官府
    结语
第四章 民国时期淇澳的聚落格局
    第一节 聚落空间
    第二节 居所建筑结构
    第三节 以“家”为单位的空间布局
    第四节 苏兆征故居
    第五节 走出村落
    结语
第五章 改革开放前淇澳岛人口流动
    第一节 生产空间的重新配置
    第二节 社会阶层变更
    第三节 1949年—改革开放前淇澳人通婚范围
    第四节 偷渡港澳谋生
    结语
第六章 90年代以来淇澳海岛变半岛
    第一节 征地运动
    第二节 身份转变
    第三节 淇澳大桥的修建
    第四节 居住格局变化
    第五节 外来人口进入
    结语
第七章 淇澳宗教信仰的三重空间
    第一节 一重空间:以“家”为单位的祭拜空间
    第二节 二重空间:以“社”为单位的祭拜空间
    第三节 三重空间:淇澳庙宇祭拜空间
    第四节 坟地也有着标识农耕的空间的作用
    第五节 第三重空间中的祭祀活动(一)
    第六节 第三重空间中的祭祀活动(二)
    结语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安徽绩溪县抽水蓄能电站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抽水蓄能电站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区概况
    2.1 研究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概述
        2.1.1 工程地理位置
        2.1.2 工程等级与规模
        2.1.3 工程项目组成
        2.1.4 项目主要建筑物布置
        2.1.5 工程征占地
        2.1.6 工程移民安置
        2.1.7 工程投资及进度安排
    2.2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2.2.1 地形地貌条件
        2.2.2 地质及地震条件
        2.2.3 气象与水文
        2.2.4 土壤条件及植被分布
    2.3 社会经济情况
    2.4 土地利用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3.1 水土流失特点
    3.2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3.3 占地类型
    3.4 土石方平衡分析
    3.5 施工工艺分析
    3.6 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
        3.6.1 类比法公式计算
        3.6.2 流失系数法
    3.7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
    3.8 水土流失情况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研究
    4.1 水土流失防治
        4.1.1 防治目标
        4.1.2 防治目标执行标准
        4.1.3 防治责任范围确定依据
        4.1.4 防治责任范围
        4.1.5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4.1.6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原则
        4.1.7 水土保持措施整体布置
    4.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2.1 Ⅰ区枢纽工程防治区
        4.2.2 Ⅱ区交通设施防治区
        4.2.3 Ⅲ区料场及中转料场防治区
        4.2.4 Ⅳ区弃渣场及表土堆存场防治区
        4.2.5 Ⅴ区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
        4.2.6 Ⅵ区移民安置防治区
    4.3 防治措施施工方法
        4.3.1 工程措施
        4.3.2 植物措施
    4.4 防治效果预测
        4.4.1 林草植被恢复率
        4.4.2 林草覆盖率
        4.4.3 拦渣率
        4.4.4 土壤流失控制比
        4.4.5 扰动土地整治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以造地复耕解决水电工程建设占地的成功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下游某防洪工程移民补偿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秀华.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研究 ——以河南省淇县为例[D]. 任有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潍河五莲县段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评价[D]. 谭飞.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晋西南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D]. 武海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5]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D]. 徐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6]采煤沉陷地黄河泥沙交替式多次多层充填复垦关键技术[D]. 多玲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7]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D]. 王荷池. 东南大学, 2018(01)
  • [8]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D]. 王娜. 厦门大学, 2019(07)
  • [9]价值工程在淮河干流蚌浮段工程中的应用[J]. 刘虎,刘锦雯. 水利经济, 2016(05)
  • [10]安徽绩溪县抽水蓄能电站水土流失防治研究[D]. 汪海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