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脑梗死223例临床分析

一、223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梅[1](2020)在《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涨,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糖尿病是心脑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糖尿病后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目前,糖尿病性心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以控制血糖为主。然而,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近年来,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普遍存在于糖尿病中,且与糖尿病后靶器官损伤关系密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血管炎症等,是心脑血管意外的起始环节。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疗效机制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对防治糖尿病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课题(1)首先基于数据挖掘,通过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出治疗糖尿病的高频中药,并分析糖尿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糖尿病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方向;(2)基于离体血管张力检测技术,对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进行实验研究,从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角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为葛根素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导入EndNote并利用EndNote对文献进行初步查重。阅读题目摘要后人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文献并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文献。最后提取文献要素,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16中的Excel对文献要素进行记录,并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使用Apriori算法,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中的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距离衡量方法是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实验研究:(1)应用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血管环进行30分钟预处理,再使用乙酰胆碱分别诱导内皮完整和去内皮小鼠颈总动脉的收缩。在加乙酰胆碱之前40分钟,加葛根素和其他抑制剂对血管环进行预处理,检测离体血管张力。随后使用葛根素分别对正常C57BL/6小鼠连续腹腔注射7天和14天,分离小鼠颈总动脉后参照之前的方法检测离体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变化;(2)利用高脂饮食喂养三周加链脲佐菌素(50mg/kg/d)连续腹腔注射一周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2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另设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颈总动脉前列腺素类含量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中药使用频次统计:频次≥20的中药有32味,频次最高的前5味依次是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2)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四气中性寒(842次)和性温(505次)频次最高,其次为性平(282次),再次为性凉(116次)和性热(18次);五味中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甘(1081次)、苦(911次)、辛(440次),味酸(150次)和味苦(115次)最少。归经方面,归肺(857次)、肝(850次)中药应用最多,其次为归脾(761次)、胃(662次)、心(613次)和肾(499次)经中药;3)中药类别统计:前三种类别分别是补气药(271次)、补阴药(192次)和活血调经药(172次)。另外,补虚药,包括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频次总计为575次,频率为32.4%。清热药,包括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以及清虚热药,频次总计为414次,频率为23.4%;4)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一共得到10组二联药和27组三联药对。5)聚类分析得到5组有意义的聚类组,分别是党参、太子参、黄芪、甘草、人参、枸杞子、黄精、葛根、麦冬、天花粉、知母、玄参、生地、泽泻、五味子;苍术、白术、当归、红花、川芎、丹参、赤芍、白芍、水蛭、地龙;山茱萸;黄连、黄芩。第二部分:实验一:(1)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由环氧合酶和血栓烷-前列腺素受体介导;(2)环氧合酶-2而非环氧合酶-1介导了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3)葛根素40min预处理可以抑制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4)给予小鼠连续腹腔注射50mg/kg 14天可以显着抑制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实验二: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可以显着抑制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和PGF2。和PGD2水平,但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没有影响,且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情况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1.糖尿病高频用药有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以补气益阴和清热活血中药为主。2.葛根素能够抑制T2DM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其机制可能在于抑制PGF2。、PGD2的释放。

段建霞[2](2018)在《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该次选取研究对象为114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各57例;且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57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经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观察组57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51%(2/57)低于对照组数据17.54%(10/57)(P<0.05)。结论于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治疗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改善病情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能力,且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及推广。

刘颖[3](2016)在《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与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效果,并分析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7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6),对照组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治疗,观察其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9%,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7%,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χ2=3.91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比容测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改善无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予以患者血、尿常规检查,无明显的异常。结论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任志强[4](2015)在《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68例,对其均进行降糖、降压、抗凝及护理干预等综合治疗,之后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比治疗前后的脑梗死体积。结果:68例患者经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83.82%;所有患者治疗后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降血糖、降血压、抗凝、改善脑代谢及加强护理等综合治疗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其脑梗塞体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深入探究和推广应用。

许素贞[5](2015)在《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33例患者均进行了优质护理,然后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在进行优质护理后,这33例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二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这33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9%,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结论 :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有利于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海秀芬[6](2014)在《糖尿病并发脑梗塞15例护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5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5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经过我院的治疗以后,显效9例,占60%,有效5例,占33.3%,治疗有效率为93.3%,无效1例,占6.7%,有效提高了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护理在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高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预后,而且能够提高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王艳昕,蔡永亮,许珍晶[8](2011)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中医诊治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呈突飞猛进的发病趋势,成了世界糖尿病发病重灾区之一,是影响国人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主要疾病之一。我国1991至2000年随访结束的主要死因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所致死亡占所有死因的第9位[1]。已有研究表明,糖

伦中恩[9](2010)在《糖尿病(消渴病)临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糖尿病人的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其对社会经济也带来庞大的负担。医学界一直重视研究该病,然而未见重大突破。古代中医曾详细探讨过该病,亦遗留了很多至今仍然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方法和处方。本文希望通过进行中医文献研究,从而深入地探讨糖尿病临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内容,包括:1)综合有关的古代中医文献资料,结合现代认识,由临床角度思考,独立剖析每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古代中医认识,研究着眼于为临床服务,以期挖掘古代中医珍贵智慧,弥补当今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治的不足。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古代中医文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历代医家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论述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探析中医对糖尿病并发症认识的发展及演变轨迹。3)通过比较现代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文献,发现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上的异同,期望能把古代的认识与现代的实践联系,借鉴古代中医的诊治认识,使现代临床诊疗糖尿病并发症变得更充实。4)将古代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方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频数分析,找出古代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常用药物,分析古代用药规律及特点,期望能为有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供更多借鉴和新的思路。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内容:翻查的中医书籍文献主要分古代中医文献和近代文献两种。古代中医文献以1911年为下限,并有近代中医文献以1949年为下限,文献类型包括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从书、类书、医案、医论、医话等。方法先以《中华医典》检索“消”、“消渴”、“三消”、“上消”、“中消”、“下消”、“脾瘅”、“鬲消”、“消瘅”、“消中”、“内消”、“肾消”、“肺消”、“渴利”、“消利”、“消肾”、“急消”、“脾消”等病名相关的并发症如“并病”、“变证”、“兼证”、“目疾”“视瞻昏渺”、“内障”、“雀目”、“胸痹”、“腰痛”、“水肿”、“水病”、“眩晕”、“关格”、“虚劳”、“尿浊”、“肾衰”、“胀满”、“吐逆”、“络病”、“疖”、“痈”、“痈疽”、“痹证”、“筋痹”、“脉痹”、“麻木”、“偏枯”、“痿证”、“脱疽”、“腹胀”、“痞满”、“呕吐”、“反胃”、“吞酸”、“骨痿”、“骨痹”等关键词,再通过翻阅了超过160种与糖尿病相关的重要中医书籍,抽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印象的文献内容,加以整理、分析。从历史的角度理顺文献的先后次序,综合地探讨每个时代中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和演变。又独立地抽取关于每种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内容,包括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描述、证型、治则治法、方剂、药物、剂型、煎煮法、预后、预防、调摄、医案、医话等,经过比较、整理、分析,并结合临床思维,总结出关于每种并发症的中医指南。现代文献主要从中医核心期刊、《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糖尿病专书、糖尿病指南、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网页中取得。检索工具主要使用《中国知网》(CNKI)、Pubmed及互联网等,查找关于“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糖尿病肺结核”等关键词。撰写关于每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现代认识,希望通过比较,分析出古代中医治疗该并发症的异同,取长补短,目的是为提高临床疗效。统计分析:在翻阅文献资料的同时,把相关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处方、药物、剂量、剂型、出处等记录下来。用数据库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分门别类,列于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下,当中确保没有重复药物名称或别名。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总结古代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并作出分析,从而推断古代中医治疗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处方、用药规律。结果糖尿病肾病属中医“肾消”、“消渴”并发“水肿”、“淋证”、“癃闭”、“尿浊”、“血尿”、“关格”、“虚劳”等范畴。其病位在肾,与肺、脾、肝、三焦、膀胱关系密切,亦涉及其余脏腑;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浊毒、湿热等。临床常见水肿、尿多、尿少、无尿、蛋白尿、气尿等症状。其主要有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热结、气血两虚、脾虚气陷、脾阳虚衰、肾气亏虚、肾阳衰惫、脾肾阳虚、水湿浸渍、膀胱湿热、肝阳上亢、浊毒犯胃、水凌心肺、溺毒入脑等15种证型。选取古代常用处方共12首。附有相关医案参考。分析古代治疗该病处方,可以看到,以往中医重视健脾、补肾、利水治疗糖尿病肾病,常用处方如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七味都气丸、麦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五苓散等。比较现代认识,现代中医较强调活血通络的方法,补气药则尤其重视黄芪,又强调排毒泄浊的重要性,在治疗方法上有进步。糖尿病眼病属中医“消渴”并发“圆翳内障”、“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青盲”、“血灌瞳神”、“眼底血证”、“雀目”等范畴。病位在目,涉及五脏,以脾、肝、肾为主;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本虚为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为瘀血、痰浊阻络。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视直如曲,甚至失明。有肝肾亏虚、脾虚气弱、脾虚湿困、心脾两虚、肝热上扰、阳亢动风、湿热蕴蒸、阴虚挟湿热、虚火伤络、气滞血瘀等10种证型。选了3个合适古方和3个医案。处方统计分析发现以往中医重视健脾补气、滋养肝肾、理气活血、化痰除湿的方法治疗糖尿病眼病,常用处方包括四物汤、六君子汤、人参养荣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饮、二陈汤等。糖尿病足属于中医“脱疽”、“筋疽”的范畴。病性属本虚标实,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湿热、邪毒、络阻、血瘀为标,病位在血、脉、筋。临床表现主要有足部感觉异常、感染、坏疽、痿缩、畸型。有湿热毒蕴、热毒阴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等6种证型。选了3个合适古方和3个医案。处方统计分析发现古代中医很重视内虚的情况,重视补益气血和清热解毒的方法,常用方剂有四妙勇安汤、八珍汤等。现代认识可以见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比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糖尿病心病属中医“消渴”并发“胸痹”、“厥心痛”、“心痛”、“心胃痛”、“真心痛”、“心悸”、“水肿”等范畴。病位在心,与肾、脾、肺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以心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寒凝、血瘀、痰阻、水停为标。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悸、怔忡、胸闷、胸痛、烦躁、气短、乏力等。有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肾不交、心阳不振、寒凝心脉、痰浊阻滞、心脉瘀阻、水饮凌心、阴阳两虚等9种证型。选了3个合适古方和4个医案。处方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治疗糖尿病心病用得最多的是补气益血的药物,其次是安神镇静的药物。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生脉散、人参养荣汤、交泰丸、朱砂安神丸。现代认识益气活血方法可以有效防治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属于中医“消渴”并发“中风”、“偏枯”、“仆击”、“昏厥”、“头痛”等范畴。其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肾诸脏。病性属本虚标实,与虚、火、风、痰、气、血相关,上实下虚,阳气夹风、夹痰、夹瘀、夹火,气逆于上,阴血不足亏虚于下,阴阳气血不相顺接。主要表现为突然昏迷或无昏迷,肢体瘫痪或偏瘫或麻木,轻则只感肢体变得无力,重则或见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或有抽搐。可分为风邪中络、肝阳上亢、肝阳闭窍、痰热腑实、风痰阻络、痰蒙清窍、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元气衰败、肝肾亏损等10种证型。统计分析中发现芍药用得最多,用得较多的还有补益气血的药物,育阴潜阳的龟版、清肝热的黄芩、祛除风痰的南星亦是常用之品。现代认识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主要证型为阴虚为主,兼气虚、瘀血阻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消渴”兼“痹证”、“血痹”、“络病”、“痿蹙”、“麻木”、“不仁”、“痛证”、“痿证”等范畴。其病性属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痰浊阻络为标。病位在脉络,与肝、肾、脾相关。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疼痛。有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阴虚血瘀、痰瘀阻络、气滞血瘀、湿热瘀阻、脾虚气陷、脾肾阳虚、肝肾亏虚等9种证型。合适古方选用5首,相关医案选用4个。处方统计分析可以看到,以往中医重视补益气、阴、血、肾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用处方如十全大补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现代认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经络瘀阻。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为基本治法。此外,本论文还阐述了有关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糖尿病性阳萎、强中、糖尿病性胃肠病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认识。结论通过查找大量古、近代有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文献,结合现代认识和中医临床思维,总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综合病机是:本虚标实,五脏的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瘀痰络阻为标。古代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常用的治法有健脾、养肝、滋肾、补气、补血、养阴、行气、活血等。再结合古代处方统计分析和现代认识,这研究启示我们应该重视治本补虚,重视使用补益药物以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性。

周喜燕[10](2010)在《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基础急性缺血中风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指出背景中风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脑血管病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其中1/3的患者死亡,另1/3的患者终身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都增加了不少的负担。治疗和防治中风病,首要的问题是对中风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通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来防治中风病。糖尿病是中风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从治疗危险因素的角度对中风病进行治疗,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防止复发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药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有独到的优势,面对多因素所致的中风危急重症病人,临床上采取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发挥综合效能,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本课题所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风协定方(益脑康胶囊),华佗再造丸和灯盏细辛注射液。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十五”数据库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中风合并糖尿病阴类证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残障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中医症征积分等方面的治疗作用;并通过动物实验,来探讨益脑康胶囊治疗急性缺血中风的疗效,从胰岛素抵抗角度来探讨益脑康胶囊治疗急性缺血中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临床部分依托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急性缺血中风辨证规范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在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组中,合并糖尿病和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其中医症征积分、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残障水平、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观察有糖尿病病史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在经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或西医基础治疗后,其中医症征积分、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残障水平、生活自理能力等的改善情况,来探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中风合并糖尿病阴类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实验部分将11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复合模型组、益脑康预防组、益脑康治疗组、立普妥治疗组。采用高脂膳食喂养法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复制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从行为学、生化指标、病理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干预上分别给予预先灌服益脑康胶囊(预用益脑康组)和正常治疗时点的益脑康胶囊、立普妥胶囊。本文分别从行为学(ZeaLonga评分法评价神经行为学的改变)、生化指标(血糖、胰岛素、脂联素、游离脂肪酸,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免疫组化(颈动脉脂联素表达水平的异常)、脑组织病理、大鼠脑含水量等方面来评价益脑康胶囊的治疗作用。观察益脑康胶囊对上述各项指标的作用。从胰岛素抵抗角度来探讨益脑康胶囊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临床部分:中医综合治疗组中合并糖尿病和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残障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中医症征积分(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影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分别经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和西医基础治疗后,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基线NIHSS总分相比较,两组在第21天的评分降幅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障水平,两组21天G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在第21天,随访的60天和90天,BI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症征积分中对生活的影响方面,在21天、90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减轻21天的残障水平;可以减轻治疗后21天和90天的中医症征;提高患者90天随访的生活能力;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有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趋势。可见此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血中风合并糖尿病阴类证患者确有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实验部分:本研究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发高血脂、胰岛素抵抗大鼠,在此基础上复制急性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灌服益脑康胶囊治疗7天后,治疗前后对比,益脑康胶囊可降低模型鼠的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立普妥可降低模型鼠的胰岛素水平,二者对脂联素水平影响不大,立普妥可降低模型鼠游离脂肪酸水平,预用益脑康胶囊可有效降低模型鼠游离脂肪酸水平。治疗后三个干预组组间比较,益脑康降血糖效果优于立普妥,三组在降低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脂联素方面差异无显着性,在降低游离脂肪酸方面,预用益脑康组优于益脑康组,与立普妥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模型鼠颈动脉脂联素免疫组化显示,治疗前复合模型组血管壁脂联素的阳性表达强度(2+)弱于正常组(3+),经药物干预后,各干预组血管壁脂联素的阳性表达强度均明显增强,其中预用益脑康组血管壁脂联素的阳性表达强度(4+)高于益脑康组和立普妥组(3+)。说明益脑康胶囊和立普妥在改善模型鼠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同时,增加了血管壁脂联素的表达。且预用益脑康组增强明显,说明预防用药效果显着。脑组织病理检测显示:治疗结束后,复合模型组脑组织水肿加重,炎症明显。干预各组跟同期复合模型组相比,皮质层神经元修复明显,炎症消失,水肿减轻,其中预用益脑康组比益脑康组神经元修复和水肿减轻明显,提示预防用药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效果显着。脑组织含水量,预用益脑康组、益脑康组、立普妥组均较复合模型组下降,但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部分: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急性缺血中风合并糖尿病阴类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水平;可以降低治疗后的中医症征积分;提高患者生活能力;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有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趋势。实验部分:益脑康胶囊能降低急性缺血中风大鼠游离脂肪酸水平,且预用益脑康效果显着;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提高模型鼠颈动脉脂联素的阳性表达,预防用益脑康效果优于短时间用药;改善大鼠脑组织水肿,修复受损脑组织皮质神经元,减轻血管周围水肿。实验结果表明益脑康胶囊可能是通过改善急性缺血中风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来发挥其治疗作用的,且预防用药效果优于短时用药。

二、223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23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病学研究
        1.1.2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1.3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治疗
    1.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1.2.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机制
        1.2.2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方法
        1.2.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1.3 中医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3.1 中医理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认识
        1.3.2 中药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1.4 中医治疗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1.4.1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中医学认识
        1.4.2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4.3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的现代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检索策略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3 数据规范方法
        2.1.4 数据筛选和提取
        2.1.5 数据挖掘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2.2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2.2.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2.2.4 中药类别统计
        2.2.5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2.6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葛根素对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3.1 葛根素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结果
        3.1.3 讨论
    3.2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结果
        3.2.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2 对比并发症
3 讨论

(3)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与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4)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观察
    2.2 治疗前后脑梗死体积对比
3. 讨论

(5)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 进行心理护理
        1.2.2 进行饮食护理
        1.2.3 进行并发症护理
        1.2.4 进行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糖尿病并发脑梗塞15例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1.3.2 一般护理:
        1.3.3 恢复功能:
        1.3.4 出院护理: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8)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中医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医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证候的研究
中医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1 中药汤剂的运用
    2 中成药的运用
    3 中药注射液的运用
        3.1 中药注射液的临床研究
        3.2 中药注射液的动物实验研究
    4 针刺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研究
    5 其他治疗

(9)糖尿病(消渴病)临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与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文献分析
        1.2.2 统计分析
    1.3 与糖尿病(消渴病)相关名词解释
        1.3.1 消
        1.3.2 消渴(消渴/上消)
        1.3.3 中消/消中
        1.3.4 下消/消肾/肾消
        1.3.5 消瘅
        1.3.6 脾瘅
        1.3.7 膈消/鬲消
        1.3.8 肺消
        1.3.9 食亦
2 研究结果
    2.1 糖尿病肾病
        2.1.1 概述
        2.1.2 病因病机
        2.1.3 临床表现
        2.1.4 治法方药
        2.1.5 合适古方选用
        2.1.6 医案医话选录
        2.1.7 治疗糖尿病肾病处方的统计分析
        2.1.8 现代认识
    2.2 糖尿病眼病
        2.2.1 概述
        2.2.2 病因病机
        2.2.3 临床表现
        2.2.4 治法方药
        2.2.5 合适古方选用
        2.2.6 医案医话选录
        2.2.7 治疗糖尿病眼病处方的统计分析
        2.2.8 现代认识
    2.3 糖尿病足
        2.3.1 概述
        2.3.2 病因病机
        2.3.3 临床表现
        2.3.4 治法方药
        2.3.5 合适古方选用
        2.3.6 医案医话选录
        2.3.7 治疗糖尿病足处方的统计分析
        2.3.8 现代认识
    2.4 糖尿病心病
        2.4.1 概述
        2.4.2 病因病机
        2.4.3 临床表现
        2.4.4 治法方药
        2.4.5 合适古方选用
        2.4.6 医案医话选录
        2.4.7 治疗糖尿病心病处方的统计分析
        2.4.8 现代认识
    2.5 糖尿病脑血管病
        2.5.1 概述
        2.5.2 病因病机
        2.5.3 临床表现
        2.5.4 治法方药
        2.5.5 合适古方选用
        2.5.6 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处方的统计分析
        2.5.7 现代认识
    2.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6.1 概述
        2.6.2 病因病机
        2.6.3 临床表现
        2.6.4 治法方药
        2.6.5 合适古方选用
        2.6.6 医案医话选录
        2.6.7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处方的统计分析
        2.6.8 现代认识
    2.7 糖尿病其它慢性并发症
        2.7.1 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
        2.7.2 糖尿病并发其它感染
        2.7.3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3 讨论
    3.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历史沿革
        3.1.1 春秋战国时期
        3.1.2 汉代
        3.1.3 隋代
        3.1.4 唐代
        3.1.5 宋代
        3.1.6 金元时期
        3.1.7 明代
        3.1.8 清代
    3.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及治疗的中医理论探讨
        3.2.1 从脾胃学说探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
        3.2.2 治疗糖尿病肾病古今治法的异同
        3.2.3 糖尿病肾病五脏相关
        3.2.4 糖尿病肾病辨病论治
        3.2.5 有消渴症状与无消渴症状的糖尿病肾病
        3.2.6 关于糖尿病眼病的辨证论治
        3.2.7 糖尿病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3.2.8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方法
        3.2.9 及早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性
        3.2.10 糖尿病足的中医病机与治疗启示
        3.2.11 糖尿病心病的诊断有一定难度
        3.2.12 伴有消渴症状与无消渴症状的糖尿病心病的治疗重点
        3.2.13 有关糖尿病心病的中医鉴别诊断
        3.2.14 有关糖尿病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
        3.2.15 古代中医方药为现代防治糖尿病心病带来的启示
        3.2.16 以证为纲,以病为目,展开糖尿病脑血管病的辨证论治
        3.2.17 关于糖尿病脑血管病病机、治法的认识
        3.2.18 有三消症状与无三消症状的糖尿病脑血管病的认识
        3.2.19 关于脑血管病(中风)的若干中医病名与治法认识
        3.2.20 古今认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和治法的异同
        3.2.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与治疗重点
        3.2.2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病机
        3.2.23 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处方药物的统计分析和启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10)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基础急性缺血中风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急性缺血中风病因病机及治疗现状与展望
        1 历代医家对缺血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缺血中风(脑梗塞)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第二节 缺血中风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第三节 缺血中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胰岛素抵抗与缺血中风发病的关系探讨
    第五节 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临床试验设计方案
        3.2 回顾性分析设计方案
    4 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基线分析
        5.2 合并糖尿病和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经中医综合治疗后两组的疗效比较
        5.3 中医综合治疗组和西医基础治疗组中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6 讨论
        6.1.糖尿病与缺血中风发病和预后关系探讨
        6.2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中风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动物与分组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动物死亡情况
        2.2 一般情况和症候学指标观察
        2.3 造模评价
        2.4 益脑康胶囊对急性缺血中风大鼠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2.5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
        2.6 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2.7 各组大鼠颈动脉脂联素表达
    3 讨论
        3.1 动脉粥样硬化并急性缺血中风大鼠复合模型评价
        3.2 从胰岛素抵抗角度探讨益脑康胶囊治疗脑梗塞的可能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223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效果分析[J]. 段建霞. 糖尿病新世界, 2018(06)
  • [3]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与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析[J]. 刘颖. 糖尿病新世界, 2016(09)
  • [4]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治疗[J]. 任志强.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19)
  • [5]对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讨[J]. 许素贞. 当代医药论丛, 2015(14)
  • [6]糖尿病并发脑梗塞15例护理分析[J]. 海秀芬.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07)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中医诊治进展[J]. 王艳昕,蔡永亮,许珍晶.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12)
  • [9]糖尿病(消渴病)临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文献研究[D]. 伦中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1)
  • [10]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基础急性缺血中风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D]. 周喜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