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免疫刺激剂大肠埃希菌疫苗的研制及效价测定

一、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婷[1](2016)在《表面展示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的大肠杆菌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疾病,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两种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随着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生和对抗生素在奶牛乳房炎治疗中的限制,促使人们研究和使用疫苗免疫接种来预防奶牛乳房炎。为了研制一种既可以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又可以抵抗大肠杆菌感染的疫苗,本研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保守性抗原蛋白TRAP用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C展示在大肠杆菌表面,并研究其免疫原性。实验通过Overlap PCR的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蛋白基因与大肠杆菌OmpC基因融合,并分别将OmpC-TRAP和OmpC连接在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CT和pC。然后将pCT和pC分别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的阳性表达菌株分别命名为BL21/pCT株和BL21/pC株。用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了与预期分子量一致的蛋白质,进一步进行全菌体蛋白和膜蛋白western-blot分析、全菌体ELISA检测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TRAP蛋白展示在大肠杆菌表面。取8周龄ICR小鼠分为4组,即BL21/pCT组、BL21/pC组、TRAP组和PBS组。将抗原BL21/pCT全菌体、BL21/pC全菌体、TRAP蛋白和PBS分别与弗氏完全佐剂以1:1乳化后肌肉注射接种小鼠。初次免疫接种后3周以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后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后1周检测脾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水平;加强免疫后2周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抗体亚类,并用金黄色葡萄球菌Newman株和HLJ23-1株以及大肠杆菌2002-1株进行攻毒。结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Newman株、HLJ23-1株和E.coli 2002-1株的攻毒后,PBS对照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10%、0、0时,BL21/pCT组小鼠的存活率最高,分别为为70%、70%、40%。重组菌BL21/pCT能够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和大肠杆菌抗体,抗体亚类主要为IgG1和IgG2a;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和大肠杆菌裂解物刺激,脾淋巴细胞产生高水平的IFN-γ、IL-4和IL-17。结果表明,本实验构建的BL21/PCT成功将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展示在大肠杆菌表面,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好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并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奶牛乳房炎疫苗提供参考。

李曼[2](2016)在《刚地弓形虫WH3-GRA15-GFP核酸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可寄生于人和许多动物的有核细胞内,引起机会性人兽共患性弓形虫病,大多数感染者无临床症状,但对于具有免疫缺陷的人则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弓形虫病至今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疫苗防治是发展方向。但由于弓形虫有着复杂的生活史以及多种入侵宿主途径,虫体具有多种高度多态性的特异性抗原并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导致弓形虫疫苗的研制与其它细菌和病毒性传染病疫苗相比更加复杂。目前对弓形虫疫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使弓形虫疫苗的研发有了很大突破。有研究报告,GRA15疫苗用于昆明小鼠的免疫可产生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基于文献报道GRA15的疫苗的免疫原性效果,本研究将制备的WH3-GRA15-GFP核酸疫苗直接肌注免疫小鼠,通过观察和检测弓形虫WH3-GRA15-GFP核酸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筛选WH3-GRA15-GFP核酸疫苗能否作为抗击弓形虫感染的候选疫苗,以期用于弓形虫病的预防和治疗。目的:利用GRA15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观察WH3-GRA15-GFP核酸疫苗对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克隆Chinese 1型弓形虫Wh3株GRA15编码序列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中构建重组质粒WH3-GRA15-GFP,脂质体法转染T293细胞并观察体外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PBS对照组、空质粒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8只,均通过股四头肌注射方式免疫小鼠,其中实验组每鼠注射WH3-GRA15-GFP重组质粒1001μg,空质粒对照组注射pEGFP-C2质粒1001μg,PBS对照组注射无菌PBS缓冲液100μ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分别于每次注射前和末次注射后第2周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IgG、IgGl、IgG2a抗体和IL-2、IL-4、IL-10、IFN-γ等细胞因子。末次注射后2周,各组随机挑选13只小鼠腹腔攻击感染弱毒株弓形虫速殖子1000个/只,观察其存活时间,评价免疫效果,5只实验组小鼠检测重组质粒在免疫小鼠体内表达情况。结果:WH3-GRA15-GFP核酸疫苗小鼠体内有表达但不能诱发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实验组小鼠血清特异IgG、IgG1、IgG2a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没有显着变化(p>0.05),IL-2、IL-4、IL-10、IFN-y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相比均没有增加(p>0.05)。各组小鼠遭弓形虫攻击感染后的平均存活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H3-GRA15-GFP核酸疫苗在BALB/c小鼠体内有表达但对鼠弓形虫感染无免疫保护性,可能不宜作为弓形虫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

何洪波[3](2012)在《禽病原性大肠杆菌E058株ompT、cvaC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认为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病原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PEC)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肉芽肿(Hjarre氏病)、滑膜炎、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病,CRD)、腹膜炎、输卵管炎、禽蜂窝织炎、肿头综合症、全眼球炎及脐炎/卵黄囊感染等。该病给世界范围内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ompT基因编码外膜蛋白酶,cvaC是大肠杆菌素V的结构基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ompT、cvaC基因在有毒力菌株中的阳性率很高。本研究旨在研究ompT、cvaC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了解APEC ompT与cvaC基因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为揭示APEC的致病机理及进一步构建APEC弱毒疫苗株奠定基础。本试验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ompT和cvaC的基因缺失突变株。首先PCR扩增ompT和cvaC基因,并将其插入到pMD(?)18-T simple vector载体,再运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将Zeocin抗性基因分别插入到目的基因ompT和cvaC中,构建出带Zeocin抗性基因标志的载体T-ompT-Zeo和T-cvaC-Zeo,最后PCR扩增片段ompT-Zeo和cvaC-Zeo,并电转化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E058,筛选出E058突变株E058AompT及E058AcvaC。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Zeocin抗性基因片段单拷贝插入;RT-PCR结果表明突变株的ompT基因及cvaC基因不能转录,但其上下游基因的转录正常;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突变株E058△ompT及E058△cvaC的生长速度与亲本株E058相似,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SPF鸡血清杀菌试验、HD11细胞吞噬试验、12日龄SPF鸡胚致死试验结果说明,与野生株E058相比,突变株E058△ompT及E058△cvaC只表现出了轻微致弱;E058、E058AompT、和E058△AcvaC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分别为104.4、106.0和105.1CFU;体内竞争及动态分布试验表明,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E058△ompT在各个被检脏器中数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显着,而E058△cvaC在部分被检脏器中数量有所下降,但并未达到显着水平,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E058△ompT突变株较野生株毒力下降明显,E058△cvaC突变株毒力较野生株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从而表明ompT基因与APEC E058株的致病性有关,cvaC与APEC E058株的致病性不相关。

林小敏[4](2005)在《新型免疫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蒋禄萍[5](2002)在《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对比试验方法,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复合免疫刺激-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结果,试验组菌苗的保护率为84.62%,均高于对照组氢氧化铝胶苗组(53.85%,P<0.05)、蜂胶佐剂苗组(58.33%,P<0.05)、空白对照组(38.46%,P<0.01);试验组小白鼠的增重率为27.52%,均高于对照组氢氧化铝胶苗组(22.31%,P<0.01)、蜂胶佐剂苗组(23.98%,P<0.01)、空白对照组(17.22%,P<0.01);试验组的免疫器官指数为8.01%,高于空白对照组(7.67%,P<0.01)与铝胶苗组(7.96%,P>0.05)。表明该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免疫效力较好,复合免疫刺激物具有较强的免疫增强力,是一种较好的免疫佐剂。

蒋禄萍,杨双喜,高绍彬,何进军[6](2001)在《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文中指出采用对比试验方法 ,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 ,进行了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结果表明 :试验组菌苗的保护率为 84 .6 2 % ,高于对照组、氢氧化铝胶苗组 5 3.85 %(P <0 .0 5 )、蜂胶佐剂苗组 5 8.33% (P <0 .0 5 )、空白对照组 38.4 6 % (P <0 .0 1) ;试验组小白鼠的增重率为 2 7.5 2 % ,高于对照组氢氧化铝胶苗组 2 2 .31% (P <0 .0 1)、蜂胶佐剂苗组 2 3.98% (P <0 .0 1)、空白对照组 17.2 2 % (P <0 .0 1) ;试验组免疫器官指数为 8.0 1% ,高于空白对照组 7.6 7% (P <0 .0 1)与铝胶苗组 7.96 % (P >0 .0 5 )。表明该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免疫效力较好 ,复合免疫刺激物具有较强的免疫增强力 ,是一种较好的免疫佐剂。

高崧[7](2001)在《我国部分地区禽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免疫保护机理和与低致病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协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大肠杆菌病是家禽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有关该病的流行病学资料零散、缺乏代表性;在该病的免疫保护机理方面,外胰蛋白型、外膜蛋白本身与免疫保护间的关系未见报道,有关该病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在该病的致病机理方面,临诊上低致病性禽流感常与禽大肠杆菌病并、继发,但用实验证实两者间存在致病协同作用却未见报道。本文就我国部分地区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免疫保护机理、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协同致病作用以及禽源大肠杆菌1型菌毛抗原多样性的分子基础等方面展开的研究,从而为该病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一、我国部分地区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从江苏、广东、河南、新疆、四川、北京、黑龙江等18个省、市、自治区临诊上有典型大肠杆菌病病变的病禽1051羽采集病料,分离培养和鉴定出595株大肠杆菌。经O血清型测定,除144株未能定型、11株自凝外,共鉴定出440个分离株的O血清型。这些分离株覆盖了60个血清型,但以O18、O78、O2、O88、O11、O26、O4、O1、O127和O131等10个血清型为主,共264株,占定型菌株的60%;前6种血清型在种类上只占定型菌株血清型总数的10%,却拥有204个分离株,占定型菌株的46.36%。因此,可以认定O18、O78、O2、O88、O11、O26等6个血清型为优势血清型。取来自不同地区的优势血清型分离株60个,2 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以每株 10’菌落形成单位(CFU)细菌气管内接种 1日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6羽,根据接种后7天内发生死亡和病变鸡的比例,确定出高致病株、中度致病株和低致病株分别为 83.33O、10%和 6.67%;其它常见血清型 O4、OI、O127和O131分离株30个和非常见血清型分离株10个,按同样方法接种1日龄易感鸡6羽,高致病株、中度致病株和低致病株分别为 90%、10%和 0%。结果表明:我们所收集的分离株均有致病性,其中,83%以上的分离株属高致病株,其他为中度和低致病株。 测定了从我国 18个省、市、自治区分离到的 204个禽病原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分离株的外膜蛋白型(outer membrane pfotein pattem,OMP型人这些分离株共产生T 4个 OMP型,56个 O18分离株可分为 3个 OMP型,54个 O78分离株、28个OZ分离株、26个O88分离株、22个* 分离株和18个O26分离株,分别出现了4、2、l、3和1个OMP型。其中,OMP-l型为6个血清型所共有,OMP-3型则同时存在于* 8、O78、OZ和** 分离株中。结果表明,优势血清型中,O18、O78、OZ和Oil分离株具有多样性的OMP型,而O88、O26分离株的OMP型则高度一致,所测6个优势血清型的分离株间存在共同的OMP型。二、鸡大肠杆菌病免疫保护机理的实验研究 以禽病原性大肠杆菌 OIS、O78分离株制成超声波裂解铝佐剂灭活疫苗兔疫14日龄鸡,以相同或不同外膜蛋白型(OMP型)的O18、O78分离株攻毒。结果表明:078血清型中相同和不同OMP型分离株间均能获得最大保护:018血清型中相同*MP型分离株间获得最大保护,而不同*MP型分离株间不能保护: D上述两个血清型的分离株间不论 OMp型是否相同,均缺乏保护。: 以自行建立的间接ELISA试验、常规间接血凝试验分别测定了试验鸡临攻毒前针对大肠杆菌 OMPs和脂多糖口,LPS)的抗体。结果表明:免疫组鸡血清中上述两种抗体明显高于攻毒对照组;在免疫组,存活鸡临攻毒前血清中上述两种抗体滴度恒高于死亡鸡,但除3个组外,多数组差异不显着:攻毒对照组这一关系不稳定。以上结果说明:禽大肠杆菌疫苗的免疫保护,主要与O血清型有关,部分与 OMP型有关,如 OIS分离株;免疫保护性抗原含 OMPS和LPS等多种抗原成分的表位。 高进:禽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免疫保护机理和与低致病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协同3 从禽源性大肠杆菌 037株提取 OMPs、LPS后,分别以含 Zing、ling OMPs的 油乳剂苗于 2周龄、4周龄时分别免疫易感鸡,在免疫鸡 5周龄时以 10’菌落形成 单位(CFU)037株攻毒,结果2个组的免疫保护效力分别为 94厂4%和 78.95%。 以含 0二singI.125mg LPS的油乳剂苗同法免疫后攻毒,其免疫效力分别为 36.84% 和 31.58%;以含 1.25帖 OWS+0.125mg LPS的油乳剂茵同法免疫和攻毒,免疫 效力为84.ZI% 以含2.5 X m’CFU灭活的全菌油乳剂苗免疫后攻毒,免疫保护 效力为78.95%。上述结果表明,外膜蛋白、脂多糖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以及新域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苗病毒与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间的协同致病作用 以 2种剂量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mildly path

二、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表面展示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的大肠杆菌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奶牛乳房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2.2 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1.3 革兰氏阴性菌表面展示系统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表面展示S.aureus TRAP的E.coli BL21菌株构建
    2.1 材料
        2.1.1 质粒及菌株
        2.1.2 工具酶及化学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2 模板DNA的获取
        2.2.3 重组质粒pCT和pC的构建
        2.2.4 TRAP蛋白表面定位的鉴定
        2.2.5 实验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PCR扩增结果
        2.3.2 重叠延伸PCR方法融合OmpC和TRAP的基因
        2.3.3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2.3.4 重组菌株BL21/pCT和BL21/pC测序鉴定结果
        2.3.5 重组菌株BL21/pCT和BL21/pC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2.3.6 重组菌株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
        2.3.7 重组菌株全菌体ELISA检测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重组菌株BL21/pCT的免疫原性
    3.1 材料
        3.1.1 菌株和实验动物
        3.1.2 工具酶和化学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免疫抗原的制备
        3.2.2 试验动物分组及免疫接种
        3.2.3 免疫接种小鼠攻毒
        3.2.4 间接ELISA测定抗体水平
        3.2.5 抗体亚类的检测
        3.2.6 细胞因子的检测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TRAP蛋白纯化结果
        3.3.2 小鼠攻毒试验结果
        3.3.3 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3.3.4 抗体亚类的检测结果
        3.3.5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刚地弓形虫WH3-GRA15-GFP核酸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历
附录二 致谢
附录三 综述
    参考义献

(3)禽病原性大肠杆菌E058株ompT、cvaC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综述
    一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因子
        1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2 荚膜
        3 外膜蛋白(OMP)
        4 黏附素(Adhesin)
        5 毒素
        6 温度敏感性血凝素
        7 铁摄取系统(ferric uptake regulator,Fur)
        8 毒力岛(Pathogenecity island)
        9 其它致病因子
    二 同源重组技术研究进展
        1 同源重组策略
        2 Red重组系统的质粒系统
        3 Red重组系统的重组机制
        4 Red重组技术的应用前景展望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型免疫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ISCOM作为佐剂的作用
    2.1 ISCOM可以促进抗原的摄取
    2.2 ISCOM可以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
    2.3 ISCOM可以促进T细胞和B细胞增殖
3 影响ISCOM活性的因素
    3.1 制备ISCOM的组分
4 ISCOM的应用
    4.1 ISCOM在兽医疫苗中的应用
    4.2 作为抗原辅助物的应用
5 小结

(6)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试验动物
        1.1.3 试验药品
    1.2 试验方法
        1.2.1 黄芪补骨脂提取液的制备
        1.2.2 蜂胶醇提液的制备
        1.2.3 复合免疫刺激物的制备
        1.2.4 菌苗的制备
        1.2.4.1 大肠杆菌K88灭活苗的制备
        1.2.4.2 氢氧化铝苗的制备
        1.2.4.3 蜂胶苗的制备
        1.2.4.4 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 (简称复合菌苗) 的制备
    1.3 菌苗检验方法
        1.3.1 无菌检验
        1.3.2 安全性检验
        1.3.3 半数致死量 (LD50) 的测定
    1.4 菌苗效力测定
        1.4.1 免疫攻毒
        1.4.2 免疫增重率的测定
        1.4.3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2 试验结果
    2.1 LD50测定
    2.2 攻毒试验
    2.3 体重变化情况
    2.4 免疫器官指数比较
3 分析讨论
    3.1 攻毒试验结果显示, 在
    3.2 体重变化情况显示, 当以
    3.3 免疫器官指数比较表明, 当免疫
4 结论

(7)我国部分地区禽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免疫保护机理和与低致病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协同(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禽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与免疫保护机理的研究进展
    1、 禽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2、 离大肠杆菌病免疫保护机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禽大肠杆菌病有关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1、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的致病作用及其分子多样性
    2、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与其他病原间的协同致病作用
第一章 我国部分地区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1、 材料和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4、 结 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禽大肠杆菌病免疫保护机理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4、 结 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苗病毒与禽病原性大肠杆菌问的致病协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4、 结 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主要亚单位结构基因的克隆、测序与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4、 结 论
    5、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表面展示金黄色葡萄球菌TRAP的大肠杆菌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 陈晓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2]刚地弓形虫WH3-GRA15-GFP核酸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D]. 李曼.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2)
  • [3]禽病原性大肠杆菌E058株ompT、cvaC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D]. 何洪波. 扬州大学, 2012(07)
  • [4]新型免疫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的研究进展[J]. 林小敏.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5(03)
  • [5]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J]. 蒋禄萍. 四川畜牧兽医, 2002(05)
  • [6]复合免疫刺激物——大肠杆菌苗的研制及效力测定[J]. 蒋禄萍,杨双喜,高绍彬,何进军.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 2001(04)
  • [7]我国部分地区禽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免疫保护机理和与低致病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协同[D]. 高崧. 扬州大学, 2001(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