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实行“一费制”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

一、贫困地区“一费制”执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湖北省英山县个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鹏[1](2021)在《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与人类发展始终相伴的话题。为摆脱贫困,人们致力于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多角度探讨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扶贫实践经历萌芽—起步—探索—推进—深化发展历程,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和扶贫开发项目的持续实施推进,各级政府、社会主体、市场力量广泛参与文化扶贫,我国极度贫困人口迅速下降。然而,在中国农村特定的场域,文化因素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结构、经济基础、社会构成等,导致了多重要素并存、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构性”贫困。应对区域性贫困和个体性贫困交错,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并存,贫困代际传递凸显等深度贫困问题成为文化扶贫的题中之义。同时,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通过文化扶贫手段消除贫困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贫困与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在梳理文化扶贫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文化扶贫实践进行中外考察,探究文化扶贫适用的特定场域环境,借助典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实证考察,探究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结构性问题,探索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文化扶贫政策路径,为进入新时期的文化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尝试与现实参考。在理论层面,本文重点关注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理论基础和政策适用场域研究。在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方面,对照贫困概念的经济学阐释,在梳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收入(消费)贫困与能力贫困和贫困地区的内涵基础上,对贫困概念进行文化学阐释,重点关注“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概念辨析,论证了“文化贫困乃经济贫困之根源”等核心命题。在文化扶贫的基础理论方面,尝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文化扶贫进行阐释,明确了文化扶贫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具备制度变迁特征,具有典型的空间适用特征等。总结文化扶贫“扶智说”“扶志说”与“文化精准扶贫说”三类的政策界说,阐述文化扶贫可以治愚、可以消除贫困文化和可以协同经济扶贫等政策功能。借助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域外反贫困理论,重点分析了贫困文化理论的兴起、融合以及在中国的泊入与发展等基础问题,建立起文化扶贫研究的一个分析框架。在文化扶贫适用方面,归纳出贫困地区的类型,描绘出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安贫守旧的人生观、物化功利的价值观、闲暇无意义的时间观、非理性的“面子”消费观等贫困文化图景,及其呈现出来的亚文化体结构化、贫困文化遗传性、贫困要素体系化等文化特征,明晰了贫困文化“从个体到群体”与“从群体到个体”的浸渍作用机理。在实践层面,本文通过考察国外文化扶贫的价值取向与政策措施,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文化扶贫实践“文化教化与动员—经济扶贫的辅助—文化扶贫探索起步—文化扶贫多元融合”的发展阶段,厘清中国文化扶贫政策的变迁历程。聚焦贫困地区作为文化扶贫的特定研究场域,分析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文化困境和现行文化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镇化趋势与乡村文化重建之空间对接难题;(2)格式化文化供给与差序化文化需求之协同难题;(3)文化输入压力与内生性文化脱贫动力之匹配难题。选取湖北省黄冈市为样本,从公共政策视角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进行实证考察,总结黄冈在文化生产能力、供给能力、保障能力和发展动能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探索以文化扶贫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两类政策路径。总结黄冈文化扶贫案例的特色与经验,并从中提取可供复制的政策价值启示。全文对文化扶贫作出以下基本判断:(1)文化因素是造成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2)文化扶贫是相对贫困时期扶贫政策的重要着力点;(3)贫困地区是相对贫困时期文化扶贫的主战场;(4)文化扶贫政策必须推动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力。新时期优化文化扶贫政策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形成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总体策略。

朱红梅[2](2020)在《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西山”地域的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协作互动性明显增强,区域分化和无序开发局面日趋固化,“多中心网络化”格局逐步形成,为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由于我国地域空间差异大,导致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无序开发问题突出、地区间恶性竞争加剧、区域分割严重、跨区域的基础设施无法共建共享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迫切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调发展战略,大力强化“协同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域休闲体育旅游走协同发展道路。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遵循“一般到个案再到一般”的逻辑思维基础上首先对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进行一般分析;其次从现实基础、发展脉络、现实意义以及运行情况等四个方面对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进行个案探析;得出今后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展望。进而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是当下休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区域休闲体育旅游的稳固发展。(2)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构成了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自在发展阶段、初步协同阶段以及深化协同阶段为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历程。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的协同发展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情况主要包括运营现状、运营模式、运行路径和运行效果,进而得出运行反思。(4)对一般区域休闲体育协同发展提出展望。协同发展虽成为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高级形式,但仍须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和保障机制,完善地方法规。

彭娇娇[3](2020)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37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我国“三农”问题在农村发展中一直长期存在,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推动“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总抓手;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不同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呈现出了地区差异;且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采取的乡村振兴措施所产生的效率情况也难以直接估计,而这不仅仅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实施成效还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因发展资源有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所以怎样使贫困地区有限的乡村资源投入发挥最大的产出效益,减少投入资源的浪费,以提高该地区乡村振兴水平成为了现农村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故本文研究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SBM模型和Tobit模型以湖北省37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运用2017年数据对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截面分析,并探析出影响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相关因素。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得到投入和产出指标,再利用SBM超效率模型来对湖北省37个贫困县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然后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37个贫困县乡村振兴水平的效率值来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Tobit模型进一步探析出影响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因素。通过以上研究发现:(1)湖北省贫困县整体乡村振兴水平较好,但仍有6个贫困县乡村振兴水平未达到充分有效;(2)湖北省贫困县乡村振兴水平无论是未达到有效前沿面还是达到效率生产前沿面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情况,这表明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资源的投入;(3)湖北省贫困县乡村振兴水平主要是受“人地钱技”等因素的影响,其起到了正向影响作用且根据影响强度大小依次为农用地保障、乡村人才保障、现代技术保障和财政投入保障;而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则未产生明显的作用。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论和乡村振兴战略当前的实施现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即加强政府组织规划能力,合理配置投入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用地规模化经营;规范政策制度建设,保障“人地钱技”可持续供给;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廖逸儿[4](2019)在《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文中提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财政精准扶贫是公共财政的价值体现,也是确保完成新时期我国扶贫攻坚任务的物质保障。历史经验表明,财政政策重在落地。从财政资金管理流程来看,明确绩效目标,以评价检验和驱动目标实现对于提升支出绩效,提高公共财政公信力和执行力,增强政治信任,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梳理我国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演变过程,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包含凸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和可以量化的技术目标,这种特征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谋而合。基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财政绩效评价的理念方法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的结构维度,构建结构化的目标检验体系,以2016-2017年广东省财政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取得基础数源,对其量化目标的检验结果显示:专项资金总体绩效表现一般,存在补助对象识别不精准、部分基层财务合规性不足等问题;价值依附于个体而存在,从个体发展权考虑,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运用深度访谈法与观察法等手段,对财政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价值目标检验发现,价值“扶贫”受到重视并收到成效,但扶贫对象基本生理保障不足、农村教育存在安全隐患、教学点学生社交得不到保障、贫困家庭拒绝扶助并表现“贫困无奈”、贫困生缺乏内生动力。究其原因在于:高强度考评与权责分立导致目标置换;扶贫与教育部门间职权错位与职能重叠;全国范围内教育系统间数据联通不畅;基层财政薄弱难以支撑教育精准扶贫长期性巨额投入;财政教育精准扶贫价值目标检验体系尚不成熟;等等。财政绩效评价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从“工具-价值”视角,依据存在问题,分析成因,要确保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目标实现,应高度重视价值目标与量化目标的融合;强调“人民满意”价值导向;建立“扶贫部门识别、教育部门提供在学证明”的贫困生瞄准机制;基于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国教育数据联网;强化教育财政投入激励机制,构建“以省为主”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同时,应立足于基层实际,构建对目标的纠错纠偏机制,以及基层容错机制。本研究涉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范畴与教育精准扶贫领域。主要创新:一是选题跨公共管理学、财政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研究问题是国家推进扶贫攻坚的重大问题;二是研究区分价值目标与量化目标,并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4E”维度相对应,从形式上推动目标纠正纠偏。当然,本文研究涉及的样本量有限、产出目标检验较为单一等,有待日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万物春[5](2019)在《湖北省英山县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在重点投入扶贫项目的攻坚工程,这些问题在世界上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也是脱贫项目的领路者。2015年l 1月28日,于北京召开的党中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认准目标、艰苦奋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所有贫困地区在2020年之前能够跟其他地区一起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旅游扶贫凭借着它较广的覆盖面、强大的外溢效应等特点成为世界公认的产业扶贫主要方式,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国家能够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本文选取湖北省英山县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以文献分析法、野外考察法为辅,层次分析法为主,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法并结合旅游扶贫的相关理论对英山县的旅游扶贫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试图结合旅游发展找到该地区更快更有效的脱贫方法,既有促进该区脱贫摘帽的现实意义,又具有能够在旅游扶贫上让研究体系的理论意义更加丰富和完善。从当地贫困原因出发,分析总结出英山县的贫困原因;然后,以构建英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为支撑点,找到适合英山县旅游扶贫的系统模式;最后,以提出的旅游扶贫开发策略为落脚点,根据构建的“英山旅游扶贫开发的系统模式”,围绕“推行机制,实施旅游创新”、“描绘蓝图,布局旅游产业”、“体现服务,完善旅游要素”、“开展营销,彰显英山形象”、“优化环境,推进共建共享”以及“构建多产业融合,全面实现“旅游+”六个方面的具体开发措施为英山的旅游扶贫之路找到合适的捷径。

杨蓝天[6](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研究 ——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2月,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意见》中着重指出,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实施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等支援农村地区的相关政策。本研究的调研县为湖北省G县,G县是农村教育滞后,缺乏农村教师的国家级贫困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笔者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对湖北省G县进行实际调研,开展县级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研究。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对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力的主要核心概念、构成要素以及理论基础形成基本认识,同时,通过阅读政策文本,对“特岗教师计划”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及对湖北省教育政策的梳理,形成对其整体的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湖北省G县实际情况及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全面了解G县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力的现状,探讨教育政策执行力在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升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本研究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认为湖北省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感召力不足,政策组织宣传形式化;二是协调力不足,部门协同机制缺失;三是领导力不足,部门责任定位不清;四是创新力欠缺,政策实施措施针对性不强;五是应变力欠缺,实施措施灵活性不足。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五个提升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应对策略: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地方实施细则;二是加强执行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各种配套措施;三是强化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创建有效的监督机制;四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效果;五是构建合理的政策伦理观,提升政策的地方适用性。

汪传艳[7](2014)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府财政责任不明确、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过重等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难题。200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从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入手,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此次改革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城镇化发展为背景,立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大规模问卷调研和访谈,探讨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机制改革工作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理顺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关系,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校日常运转、减轻了农村家庭经济负担、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而,此项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改革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也有机制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不全。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四项内容,许多需要正常开支的项目如代课教师工资、后勤人员工资、中心校运转资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债务偿还及学校维稳费用等项目都未被考虑在政策范围内,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或造成违规列支行为。(2)公用经费拨付方式不合理。我国按照学生生均人数单一的拨款方式对学校规模、学校类型、地域类型及教育政策、教育目标等影响学校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考虑不够,客观上造成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其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及高寒地区学校最为严重。(3)公用经费拨付总额不足。总体上看,公用经费拨付额度仅能维持最基本的运转需要。公用经费不足的具体体现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高寒地区主要体现为取暖费不足;中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日常运转资金不足;东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资金不足。(4)贫困寄宿生补助政策的实施存在地区差异,补助比例、受惠群体范围及补助方式均存在不合理之处:补助比例过大或过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部分群体因政策因素被排除在外;一次性发放现金的方式造成资金利用低效。(5)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出“中部塌陷”格局。较之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县级财政在各项目的责任分担上均承担了更多的投入责任,但经济发展水平及中央政府资助力度均赶不上其他地区,从而使得中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6)政府间的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对具体项目而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对“分项目”的责任划分存在错位现象,将占义务教育经费大头的教师工资交由县级财政负担;而将不易核定、需要因校制宜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交由省级财政负担。这种责任划分方式导致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成为新机制改革成效最低的两项内容。(7)“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对社会时代背景考虑不够。“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拘泥于解决过去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缺少对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的考虑。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布局及农村学生上学方式、就学地点都有了较大变化,新机制改革执行“城市”、“农村”两种不同的标准,使得部分农村学校、部分农村学生无法分享改革利益。通过上述研究,研究者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应立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立足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建立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进一步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维持运转的正常开支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内。

何杰[8](2013)在《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之间产生极大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因而,在新世纪,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支持性教育政策,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民生工程”。本文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对新世纪以来江苏省L县实施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支持性教育政策的特征和县域执行的路径进行反思与分析,并就支持性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议。因而本研究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本论文共七章。除第一章导论部分外,其余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新世纪我国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以及个案县L县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执行的总体性研究。第二章运用政策的“多源流理论”对支持性教育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动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并对国家和江苏省自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进行梳理,同时分析这些支持性教育政策执行所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对研究个案县江苏省L县的总体性描述。通过对江苏省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变迁以及教育的现状描述,为支持性教育政策在L县的执行寻求历史和现实的土壤。同时对L县当前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行动与成效进行整体考察。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在这三章里,笔者从政策执行的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资料,依次对L县的支教政策、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政策的执行及其取得的积极成效、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第四章里,L县的支教政策执行出现支教动机异化、支教缺乏针对性、支教管理上的“真空”、人情在支教考核中的渗透等问题,研究者认为其在于支教政策执行中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农村学校在支教政策中的“失语”、支教执行评价主体单一、支持政策能力有限等原因所致。在第五章里,L县在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中之所以出现政策执行主体转移、对学校能力的过分依赖和对教育资源的分割利用等三个问题,研究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政策的目标群体真正置于关爱支持的“中心地位”。在第六章里,通过对政策链条上的县政府、教育局、镇政府、学校的政策执行考察,研究者认为需要关注政策县域执行过程中因县域内的“非话语权力”而导致的政策执行权力重构和关系运作现象。第三部分为第七章。本部分研究是对前面研究的反思与建议。首先,研究者总结了支持性教育政策特征,研究者认为,支持性教育政策作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政策,其政策特征体现在政策理念从促进义务教育的平等走向均衡、中央和省级政府逐渐成为政策的责任主体、政府财政成为执行的经费投入主体、政策调整对象逐渐多元化、城市教育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等五个方面。其次,研究者对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行政驱动和民间驱动这两种典型的政策执行路径进行反思,分析了这两种政策执行模式的利弊。最后,研究者对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议,研究者认为,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构建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整合推进模式,而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强化支持性教育政策执行自由裁量权的伦理控制、完善支持性教育政策的县域运行机制、改善支持性教育政策的县域执行环境。

曾新[9](2012)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相适应,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试图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好公共教育资源,适当集中办学,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和教育质量低的中小学,实现区域(县、市、区)内或更大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那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否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研究经历和调查,就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政策建议。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全文共分为七章进行探讨: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第二章对与本文的核心概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从理论上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第三章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宏观背景和目的,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大调整,既可以说是税费改革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我国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它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四章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成效,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一大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被调整和撤销,教育资源得以进一步集中,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使得更多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五章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存在的问题,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尽管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但也对农村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和阻碍,学校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第六章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其主要原因是:注重效率,忽视公平;注重调整的速度,忽视科学的规划;重视集中办学,忽视分散办学;重视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忽视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重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忽视教师队伍建设。第七章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适应的对策思路,即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科学地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既要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应适当照顾分散校点;协调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农村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

陈印政[10](2010)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现状研究 ——以山东省C县X镇为例》文中提出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障的,要求全体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强制性地接受规定年限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是教育机会民主化表现的主要形式;更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全面发展,民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然而,在国家实现对所有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和山东省实施素质教育新政的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仍存在相当严重的辍学现象。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棘手的难题。为了系统地考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本研究选取省级贫困县、兼具革命老区和山区特征的C县X镇为个案,以实地调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全面而理性地分析了辍学现象的现状。调查数据表现出辍学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增长趋势;并且在六年级和八年级出现辍学高峰;小学低年级就出现女童辍学回家做家务的情况,但到了初中便很多出现女生辍学现象,但出现了辍学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导致了在校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男女比例失调现象;初中阶段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的隐性辍学现象,令实际辍学数据与政府统计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调查显示,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因素,亦有教育外部的因素,且表现出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态势。在教育内部因素方面,完全由家庭贫困原因造成的辍学已经很少出现,学生“厌学”取代家庭贫困成为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而造成“厌学”的原因是贫困导致的师资业务素质低下、教育教学条件落后;以及“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的摧残、学校教育内容脱离农村的实际。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最根本原因在于师资队伍的落后。在教育外部因素方面,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家长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落实,造成了一定范围的辍学现象。而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缺乏治理而导致的混乱的学校周边环境、打工潮的吸引、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影响着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面对这种现实困境,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到贫困地区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政府和教育部门对他们的关注,努力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其长期发展的后顾之忧,甚至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寻找新的出路。家长也应尽到自身的责任,保障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国家实现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之后,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支持的力度以改善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成为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本研究将继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贫困地区“一费制”执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湖北省英山县个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贫困地区“一费制”执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湖北省英山县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第2章 贫困与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
    2.1 贫困的经济学阐释
        2.1.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1.2 收入(消费)贫困与能力贫困
        2.1.3 贫困地区
    2.2 贫困的文化学阐释
        2.2.1 贫困文化
        2.2.2 文化贫困
        2.2.3 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2.3 文化扶贫的政策学阐释
        2.3.1 文化扶贫的公共政策属性
        2.3.2 文化扶贫的政策界说
        2.3.3 文化扶贫的政策功能
第3章 文化扶贫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文化扶贫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3.1.2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3.1.3 域外的反贫困理论
    3.2 贫困文化理论:文化扶贫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3.2.1 贫困文化理论的兴起:结构解释的式微
        3.2.2 贫困文化理论的发展:文化适应过程的多重解释
        3.2.3 贫困文化理论的融合:结构与文化的双重视角
        3.2.4 贫困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泊入与发展
        3.2.5 文化扶贫分析的基本框架
    3.3 历史制度主义:文化扶贫的一个政策研究视角
        3.3.1 历史制度主义发展脉络
        3.3.2 历史制度主义现实应用
        3.3.3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扶贫
第4章 文化扶贫实践的中外考察
    4.1 中国文化扶贫实践的演变历程
        4.1.1 文化教化与动员阶段(1949-1978)
        4.1.2 经济扶贫的辅助阶段(1978-2000)
        4.1.3 文化扶贫探索起步阶段(2001-2010)
        4.1.4 文化扶贫多元融合阶段(2011-2020)
    4.2 中国文化扶贫的政策导向变迁
        4.2.1 战略定位:从“漫灌式”文化扶贫到精准扶贫
        4.2.2 路径选择:输血式文化扶贫到造血式文化扶贫
        4.2.3 价值取向:从单纯扫盲活动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3 国外文化扶贫的价值取向与政策启示
        4.3.1 扶贫先扶智——英美的教育扶贫
        4.3.2 习性改造——法国的文化资本扶贫
        4.3.3 情境再造——日韩的乡村振兴政策
        4.3.4 国外文化扶贫实践述评
第5章 中国文化扶贫适用的特定场域
    5.1 贫困地区的类型
    5.2 贫困地区的文化困境
        5.2.1 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表现
        5.2.2 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特征
        5.2.3 贫困文化的浸渍作用
    5.3 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
        5.3.1 城镇化趋势与乡村文化重建之空间对接难题
        5.3.2 格式化文化供给与差序化文化需求之协同难题
        5.3.3 文化输入压力与内生性文化脱贫动力之匹配难题
第6章 公共政策视角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实证考察
    6.1 样本选择: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6.1.1 样本基本概况
        6.1.2 样本的主要特征
        6.1.3 选择黄冈为样本的理由
    6.2 黄冈的贫困文化表征
        6.2.1 文化生产能力:文化品牌缺失与文化产业羸弱
        6.2.2 文化供给能力:“内生型”与“外源型”双重匮乏
        6.2.3 文化保障能力:“硬环境”和“软环境”普遍缺位
        6.2.4 文化发展动能:人才规模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6.3 黄冈策略:以文化扶贫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1 “软硬兼施”:重建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体系
        6.3.2 “优化环境”:强化文化政策与科技联合保障体系
        6.3.3 “动能再造”:构建专业人才、民间精英、志愿者联动机制
    6.4 黄冈路径:燕儿谷模式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6.4.1 燕儿谷项目概括
        6.4.2 燕儿谷模式的基本特色
        6.4.3 燕儿谷模式的扶贫成效与样本效应
    6.5 黄冈样本的特色与启示
        6.5.1 黄冈样本的基本特色
        6.5.2 黄冈样本的启示
第7章 文化扶贫的基本判断与政策优化
    7.1 文化扶贫的基本判断
        7.1.1 文化因素是造成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
        7.1.2 文化扶贫是相对贫困时期扶贫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7.1.3 贫困地区是相对贫困时期文化扶贫的主战场
        7.1.4 文化扶贫必须推动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力
    7.2 文化扶贫的政策优化
        7.2.1 总体趋势:文化扶贫实践将向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演进
        7.2.2 内容趋向:文化扶贫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7.2.3 主体趋势: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力
        7.2.4 路径趋向:构建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多元统筹发展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西山”地域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国家政策支持推动休闲体育旅游迎来政策风口
        1.2.2 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导致休闲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1.2.3 旅游经济“圈”时代助推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
        1.2.4 协同发展演变为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高级形式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解读及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解读
        1.4.2 相关理论基础
    1.5 休闲体育旅游相关文献综述
        1.5.1 休闲体育旅游相关主题分析
        1.5.2 关于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
        1.5.3 关于休闲体育旅游的分类
        1.5.4 关于休闲体育旅游的特征
        1.5.5 关于休闲体育旅游的价值功能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田野调查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概况
    3.1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背景
    3.2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脉络
        3.2.1 初始阶段
        3.2.2 经验阶段
        3.2.3 理性阶段
    3.3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现状
        3.3.1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3.3.2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3.3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一般模式
4 西山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个案探析
    4.1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4.1.1 区域位置独特、地缘关系密切
        4.1.2 资源禀赋各异、互补性强
        4.1.3 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差异大
        4.1.4 休闲体育蓬勃发展、特色鲜明
    4.2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脉络
        4.2.1 自在发展阶段(1990-2002)
        4.2.2 初步协同阶段(2003-2012)
        4.2.3 深化协同阶段(2013年-至今)
    4.3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功效
        4.3.1 有利于实现区域休闲体育旅游规模经济
        4.3.2 有利于发挥地区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比较优势
        4.3.3 有利于推动休闲体育旅游扶贫攻坚进程
    4.4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4.4.1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现状
        4.4.2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模式
        4.4.3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路径
        4.4.4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效果
        4.4.5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反思
5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展望
    5.1 建立跨行政区划的组织协调机构
    5.2 加快构建自组织协调管理机制
    5.3 加强区域休闲体育旅游规划工作和体系建设
    5.4 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及完善地方发展方法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3)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37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湖北省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测度分析
    第一节 湖北省贫困地区发展基本情况
    第二节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方法确定与模型选择
    第三节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评价与分析
第四章 湖北省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Tobit模型原理
    第二节 乡村振兴水平影响因素的变量选取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二)财政支出与财政政策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
        (四)目标与绩效目标
        (五)目标检验
    四、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
        (二)关于教育财政支出与扶贫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
        (四)关于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的研究
        (五)文献评析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考察法
        (三)统计分析法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逻辑思路
        (三)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方法
    一、教育精准扶贫理论
        (一)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制度保障
        (二)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长期性举措
        (三)公共财政是教育精准扶贫的物质基础
    二、政策执行理论
        (一)政策目标实现是政策的终极目标
        (二)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阶段
        (三)公共选择机制下政策执行偏误难以避免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绩效目标价值理论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引入、目的与功能定位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管理手段的双重理性
        (三)绩效目标价值决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四、财政支出绩效目标检验的技术体系与方法
        (一)绩效目标检验及其分类
        (二)公共价值的可得性
        (三)绩效目标检验的体系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绩效目标
    一、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政策阶段性演进
        (一)早期教育扶贫阶段
        (二)教育财政扶贫形成阶段
        (三)“两基”全覆盖与助学体系完善阶段
        (四)新时期教育精准扶贫阶段
    二、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绩效目标
        (一)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目标需求
        (二)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绩效目标体系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绩效目标特征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价值目标与量化目标
        (一)价值目标
        (二)量化目标
        (三)作为财政绩效评价的目标界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检验体系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双重属性
        (一)以监督提效降耗为目标的工具属性
        (二)以公众满意度为主导的价值属性
        (三)评价适用的前提条件
    二、绩效目标检验视角
        (一)第四代评价的提出与意义
        (二)“工具-价值”绩效检验视角
    三、“量化-价值”绩效目标检验体系构建
        (一)体系构建
        (二)量化目标检验具体思路
        (三)价值目标检验具体思路
    四、目标检验个案选择
        (一)广东贫困情况基本介绍
        (二)广东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化目标检验
    一、量化目标检验:以广东省财政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为例
        (一)资金概述
        (二)评价范围与对象
        (三)评价体系与评分标准
        (四)评价组织与流程
        (五)实地考察抽样与满意度调查
    二、量化目标检验的基本结果
        (一)总体结果
        (二)区域结果
        (三)指标结果
    三、量化目标实现偏差及其原因
        (一)量化目标实现偏差
        (二)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价值目标检验
    一、价值目标的构成与检验方法
        (一)价值目标的构成
        (二)检验方法
    二、深度访谈结果
        (一)教育扶贫补助广覆盖下成效明显
        (二)学生教育需求保障难精准
    三、满意度测量及分析
        (一)普通师生与家长的满意度
        (二)贫困户与扶贫干部的满意度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四、价值目标实现偏差的直接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需求难保障
        (二)扶助对象强自尊与扶贫考核间矛盾导致低满意度
        (三)教育精准扶贫补助化导致教育扶贫效果不彰
        (四)信息系统维护不足与管理条块化导致瞄准偏差
        (五)农村生源流失给农村教育规划与保障带来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目标完善及绩效提升
    一、量化目标与价值目标实现偏差的深层原因
        (一)高强度考评与权责分立引起目标置换
        (二)扶贫与教育部门间职权错位与职能重叠
        (三)全国范围内教育系统间数据联通不畅
        (四)基层难支撑教育精准扶贫长期性巨额投入
        (五)财政教育精准扶贫价值目标检验体系尚不成熟
    二、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人民满意”价值导向
        (二)建立绩效评价纠偏机制与容错机制
        (三)形成“扶贫-教育”贫困生瞄准机制
        (四)实现全国范围教育数据联网
        (五)构建“以省为主”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三、延伸与讨论
        (一)2020 年全面教育脱贫的形式意义与实质内涵
        (二)未来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的支出重点
        (三)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及“量化-价值”绩效目标检验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S市问卷调查中师生与家长所提到关于当前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
    附录2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评分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湖北省英山县旅游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旅游扶贫理论及相关理论
    2.1 旅游扶贫理论
        2.1.1 旅游扶贫概念
        2.1.2 旅游扶贫原则
    2.2 相关理论
        2.2.1 乘数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4 福利经济学理论
3 英山县贫困状况及成因分析
    3.1 英山县概况
        3.1.1 交通区位条件
        3.1.2 自然地理特征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2 英山县贫困状况
    3.3 英山县贫困成因
4 英山县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4.1 英山县旅游资源分类与调查
        4.1.1 旅游资源概述
        4.1.2 旅游资源分类
    4.2 英山县旅游资源评价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建立评价模型
        4.2.3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4.2.4 重要性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5 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构建
    5.1 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前景与目标
        5.1.1 旅游扶贫开发前景
        5.1.2 旅游扶贫开发目标
    5.2 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关键因子分析
        5.2.1 整合地方特色文化
        5.2.2 政府主导尊重市场
        5.2.3 景区发展有侧重
        5.2.4 多产融合齐头并进
        5.2.5 贫困摘帽可持续发展
    5.3 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构建
        5.3.1 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系统模式
        5.3.2 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系统模式的特点
6 旅游扶贫模式下的具体开发策略
    6.1 推行机制,实施旅游创新
        6.1.1 健全领导机制,强化自身建设
        6.1.2 创新旅游扶贫管理机制
        6.1.3 理顺旅游扶贫整合协调机制
        6.1.4 创新旅游扶贫考核奖励机制
        6.1.5 加快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6.1.6 提升贫困人口参与度
    6.2 描绘蓝图,布局旅游产业
        6.2.1 科学定位
        6.2.2 规划先行
        6.2.3 丰富产品
    6.3 体现服务,完善旅游要素
        6.3.1 完善旅游便行功能
        6.3.2 完善智慧旅游功能
        6.3.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6.3.4 完善旅游服务要素
    6.4 开展营销,彰显英山形象
        6.4.1 高位宣传提升“知名度”
        6.4.2 创新宣传提高“精准度”
        6.4.3 节会营销增强“美誉度”
        6.4.4 植入营销增强“关注度”
    6.5 优化环境,推进共建共享
        6.5.1 推动旅游和生态共生共享
        6.5.2 推动旅游和文明共生共享
    6.6 构建多产业融合,全面实现“旅游+”
        6.6.1 推动旅游+文化
        6.6.2 推动旅游+体育
        6.6.3 推动旅游+农业
        6.6.4 推动旅游+扶贫
        6.6.5 推动旅游+招商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研究 ——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湖北省“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特岗教师计划”政策背景
    二、“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内容
        (一)政策文本梳理
        (二)政策文本分析
    三、我国“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初期阶段(2006 年-2008 年)
        (二)发展阶段(2009 年-2012 年)
        (三)稳定深化阶段(2013 年-至今)
    四、湖北省“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湖北省“特岗教师计划”及相关政策概述
        (二)湖北省“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实施成效
第三章 G县特岗教师政策执行情况概述
    一、湖北省G县基本情况
    二、湖北省G县特岗教师政策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现状
    三、湖北省G县特岗教师政策执行以来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形式
    一、感召力不足,政策组织宣传形式化
    二、协调力不足,部门协同机制缺失
    三、领导力不足,部门责任定位不清
    四、创新力欠缺,政策实施措施针对性不强
    五、应变力欠缺,实施措施灵活性不足
第五章 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实施细则过于抽象,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二、权力过于集中,相关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欠缺
    四、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激励机制缺失
    五、政策认同度不高,利益主体价值差异较大
第六章 提升G县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应对策略
    一、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地方实施细则
    二、加强执行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各种配套措施
    三、强化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创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五、构建合理的政策伦理观,提升政策的地方适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北省G县“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执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城镇化发展给新机制改革带来新的挑战
        1.1.2 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必须深化改革
        1.1.3 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
        1.3.2 新机制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村
        1.4.2 农村教育
        1.4.3 机制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阶段的方法
        1.5.2 资料分析阶段的方法
    1.6 样本基本特征
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2.1 公共财政理论
        2.1.1 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范围
        2.1.3 有关公共财政理论的争议与共识
        2.1.4 公共财政理论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2.2 财政分权理论
        2.2.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2.2.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2.2.3 财政分权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争议
        2.2.4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3.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3.1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乡为主”的体制时期(1985-1993年)
    3.2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镇为辅”时期(1994-2000年)
    3.3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时期(2001-2005年)
    3.4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时期(2006年至今)
4.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4.1 政府财政投入主渠道功能凸显
        4.1.1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免杂费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的分担情况
        4.1.2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分担情况
        4.1.3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分担情况
        4.1.4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免费教科书资金的分担情况
        4.1.5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分担情况
    4.2 农村中小学校保运转水平得到提高
        4.2.1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及生均水平逐年提高
        4.2.2 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逐年提高
    4.3 农民义务教育负担切实减轻
        4.3.1 收费项目和收费额度显着减少
        4.3.2 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及补助比例显着提高
        4.3.3 “营养餐改善计划”取得显着成效
    4.4 “校财局管”制度促进经费管理精细化
    4.5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得到保障
        4.5.1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逐年提高
        4.5.2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
    4.6 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5.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5.1 公用经费使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1.1 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
        5.1.2 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运转相对困难
        5.1.3 公用经费仍存在被挤占现象
        5.1.4 部分地区市直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偏低
    5.2 “免、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5.2.1 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的质疑较大
        5.2.2 贫困寄宿生补助比例、补助范围及发放方式不尽合理
        5.2.3 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5.3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5.3.1 教师工资福利整体水平偏低
        5.3.2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
        5.3.3 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效果不尽理想
    5.4 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存在的问题
        5.4.1 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缺口较大
        5.4.2 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
        5.4.3 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困难
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要
    6.2 “分项目”承担主体存在错位现象
    6.3 公用经费拨付方式缺乏科学性
    6.4 诱致性变迁改革方式忽视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6.5 教育部门的“弱经费管理权”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
        7.2.2 以满足学校实际需求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
        7.2.3 构建“以省为主”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及“以县为主”的校舍维修机制
        7.2.4 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8)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核心概念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
    一、政策产生
    二、政策行动
第三章 个案县情: 江苏省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
    一、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L县的教育变迁
    三、L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行动及其成效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L县教师支教政策执行考察
    一、支教政策的执行与积极成效
    二、支教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三、支教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L县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考察
    一、L县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及其成效
    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L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政策执行考察
    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实践
    二、L县的政策执行与积极成效
    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反思与建议
    一、支持性教育政策的特征
    二、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路径的反思
    三、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有效执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9)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来源
    五、逻辑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 逻辑思路
        (二)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辨析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宏观背景
        (一) 农村适龄人口减少的必然选择
        (二) 农村税费改革的自然选择
        (三) 人口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四) 乡镇行政区划改变的直接影响
        (五)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
        (一)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证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 各级政府出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文件证实布局调整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 各地的实际做法也证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进行布局调整的直接目的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成效: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判断和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标准
        (一)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 学校规模效益
        (三) 义务教育教师素质
        (四) 义务教育质量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成效
        (一) 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 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
        (三) 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
        (四) 提高了义务教育质量
第五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一、教学点与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继续拉大
        (一) 教育经费短缺
        (二) 校舍破烂陈旧
        (三) 教学设备奇缺
        (四) 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
    二、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和县镇学校差距拉大
        (一)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仍然短缺
        (二) 贫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落后
        (三) 偏远贫困地区学生的辍学现象严重
    三、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落后
        (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不足,制约着其主体功能的发挥
        (二)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不规范,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 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关照
    四、农村学校与县镇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差距大
第六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
    一、注重效率,忽视公平
    二、注重调整的速度,忽视科学的规划
    三、重视集中办学,忽视分散办学
    四、重视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忽视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五、重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忽视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章 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
        (一) 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
        (二) 建构教育补偿机制,对布局调整中利益受损者进行利益补偿
        (三) 畅通农民意愿表达渠道,构建公正合理的学校撤并程序
    二、科学地进行学校布局规划
        (一) 物质性约束条件对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
        (二) 社会性约束条件对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
        (三) 教育性约束条件对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
    三、既要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应适当照顾分散校点
    四、协调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 继续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 大力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
        (三) 加大对贫困学生和寄宿生补助力度
        (四) 实施偏远地区义务教育“校车工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农村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
        (一) 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二) 创新教师招聘思路,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
        (三) 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组织城镇重点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
        (四) 大力提高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经济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现状研究 ——以山东省C县X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 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 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 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义务教育
        (二) 贫困地区
        (三) 辍学
    三、目前相关研究综述
        (一) 当前研究现状
        (二) 文献研究综述
        (三) 当前研究的不足
        (四) 本调查的立足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实施基本情况
    一、我国农村实施义务教育的历程
    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实施现状
        (一) 校容校貌变化显着
        (二) 真正实现免费教育
        (三) 教育实施仍有困难
        (四) 学生辍学现象严重
    三、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危害
        (一) 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
        (二) 阻碍农村经济文化发展
        (三) 危害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第二章 辍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地区的选择及依据
        (一) 能够反映调查“切片”
        (二) 调查现场进入相对容易
        (三) 统计方便
    二、调查地区教育基本情况简介
    三、调查方法
        (一) 统计学龄人口总数
        (二) 核实在校学生总数
        (三) 逐一核实辍学学生数量
        (四) 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 辍学人数随年龄增长
        (二) 低龄儿童辍学现象严重
        (三) 初中在读学生男女比例失调
        (四) 隐性辍学非常严重
        (五) 与政府统计数据的对比
第三章 学生辍学因素分析
    一、政府因素分析
        (一) 《义务教育法》缺乏可操作性
        (二) 政府教育投入不足
        (三) 应试教育
        (四) 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
    二、教师因素分析
        (一) 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
        (二) 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三) 优秀教师流失,师资队伍不稳定
        (四) 大学生农村从教适应能力不强
        (五) “临时任课教师”普遍存在
        (六) 教师培训缺乏实效性
    三、家长因素分析
        (一) 因超生等原因造成的贫困
        (二) 家长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三) 对子女缺乏管理
        (四) 家庭突发变事
    四、学生个人因素分析
        (一) 厌学
        (二) 自卑感
        (三) 升学无望
    五、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一) “读书无用论”
        (二) 打工潮的吸引
        (三) 校园暴力事件令学生没有安全感
        (四) 校园周边环境吸引学生辍学
第四章 控制辍学的措施
    一、政府在控制辍学中应尽的责任
        (一) 颁布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
        (二) 政府加大对农村财政支持力度
        (三) 建立多样的人才成长机制
        (四) 精选对农村发展有用的教育内容
    二、改善教师队伍水平的措施
        (一) 解决城乡教师编制倒挂,提高农村师生比例
        (二) 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三) 从政策上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从教
        (四) 把农村教师培训落到实处
    三、父母有责任保障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一) 明确责令子女辍学是违法行为
        (二) 提高对子女受教育的认识
        (三) 多关心女子的生活、学习
        (四) 承担保障子女接受教育的义务
    四、避免因学生原因导致辍学
        (一) 改变教育评价体制
        (二) 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
        (三) 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五、克服社会文化因素对辍学的影响
        (一) 学校多宣传读书成功的典型
        (二) 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贫困地区“一费制”执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湖北省英山县个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D]. 何鹏. 武汉大学, 2021(02)
  • [2]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西山”地域的调研[D]. 朱红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37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D]. 彭娇娇. 吉首大学, 2020(03)
  • [4]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D]. 廖逸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湖北省英山县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 万物春.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6]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政府教育政策执行力研究 ——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为例[D]. 杨蓝天.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7]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D]. 汪传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8]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D]. 何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9]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 曾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4)
  • [10]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现状研究 ——以山东省C县X镇为例[D]. 陈印政.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