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家没有探索火星的计划

一、我国暂无探测火星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张柏楠,杨庆,杨雷,马晓兵,黄震[1](2021)在《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及其研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自由进出空间的水平.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国都在加紧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实现载人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更新换代.为满足载人航天后续发展需求,我国也在积极开展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可兼顾近地空间站运营、载人月球探测、载人及货物运输等多任务需求.飞船将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全面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并采用可重复使用设计,有效降低研制成本.本文对其研制需求、初步方案、技术特点,以及目前研制进展及后续工作进行了介绍.

龚升[2](2021)在《超音速火星探测器—降落伞系统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降落伞系统作为火星探测任务中最常见的空气动力学减速器,其在探测器再入、降落以及着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火星低密度环境和超音速流场中,柔性伞衣经常产生剧烈的振荡,在伞衣边缘出现褶皱、摆动以及翻转等不稳定现象,这大大影响了降落伞系统的气动减速性能。以前人们对超音速火星探测器-降落伞系统流场中非定常激波、湍流尾迹、旋涡等多物理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柔性伞衣被动大变形、悬挂伞绳等与周围超音速流体耦合作用产生不稳定现象的影响机理缺乏了解。因此对超音速火星探测器-降落伞系统流固耦合作用进行研究极具挑战性,也是深空行星探测领域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重大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采用Berger-Oliger类型三维多层块结构自适应网格加密策略、混合形式的TCD(Tuned Center Difference)和WENO(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计算格式以及基于拉伸涡亚格子模型的大涡模拟方法来处理流场中的强激波以及湍流大尺度旋涡结构等;建立了质量-弹簧-阻尼模型结合Kirchhoff-Love薄壳理论模型的柔性伞衣求解器以及二维类似弹簧模型的悬挂伞绳求解器,并成功与开源程序VTF(Virtual Test Facility)非定常可压缩流体求解器耦合并实现了松耦合算法,模拟了超音速火星探测器-刚性盘-缝-带型降落伞系统以及探测器-柔性BoP(Break-out Patch)型降落伞系统的气动减速性能以及流场结构特性等。模拟结果表明:只有保证流场自适应加密网格的分辨率才能精确模拟超音速火星探测器-刚性盘-缝-带型降落伞系统的气动减速性能以及流场结构特性,验证了流场自适应加密网格分辨率对复杂流场数值模拟的重要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超音速火星探测器-柔性降落伞系统的流固耦合作用奠定基础。研究发现探测器后端湍流尾迹是造成刚性盘-缝-带型降落伞系统流场不稳定现象的主要原因。探测器后端湍流尾迹与伞前弓形激波相互作用,导致伞衣内部形成低速回流区且流场极不稳定,周期性逆向运动溢出流体在伞衣边缘脱落形成旋涡结构进入到伞衣后端尾迹流场中,与流场湍流、超音速射流等多物理相互混合,造成了尾迹区流场高度紊乱且扰动增强,从而降低了降落伞系统气动减速性能。总结讨论了探测器的存在与否、探测器-降落伞系统拖尾比以及流体初始马赫数对柔性BoP型降落伞系统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音速流场中柔性伞衣都展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呼吸运动”现象;而探测器-降落伞系统拖尾比是柔性伞衣发生横向偏移的主要影响参量,并找到了降落伞系统相对较优的气动减速性能参数,即在流体初始马赫数为1.8且拖尾比为10.51时,探测器-柔性BoP型降落伞系统气动阻力系数明显增加且流场振荡扰动最小,气动减速性能最优。最后依据涡动力学分析,发现探测器后端湍流尾迹造成了柔性伞衣振荡不稳定现象。探测器后端尾迹区域内的涡结构丰富,其运动发展与伞前激波结构相互作用造成了伞衣内部流场扰动加剧,并使得柔性伞衣产生周期性“呼吸运动”现象,伞衣后端尾迹区域湍流以及分离流等多物理相互混合作用,使得流场涡结构分布饱满,从而影响了降落伞系统的气动减速性能。

王菊[3](2021)在《关于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梳理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科幻电影已在中国出现多年,但文化与历史原因使其未能在中国茁壮成长。近年来,国内科幻影视产业发展火热,在中国科幻影视创作进入蓬勃期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国内科幻电影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事实。电影评论对电影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对仍处于幼苗期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接受多角度的批评有益自身发展。江晓原是国内较早参与科幻电影评论的学者,他利用自身的学科背景,从科学与科学文化的角度提出不同以往的科幻电影评论。后逐渐将科幻纳入学术研究的范围,提出诸多关于科幻的学术创见,引起科幻界与学术界的重视。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提出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国内科幻电影研究现状和与江晓原相关科幻电影研究现状。认为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有其创新之处,提出关于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研究现状之不足,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分为“准风月谈”专栏、“幻影2004”专栏和“幻影2004”专栏之后三个时期。第三章分为科幻电影的共通现象、思想纲领与独特价值,观看科幻电影的理由与评价科幻电影的标准,科幻电影的主题分类以及科幻电影与科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第四章提出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价值,分为与科幻电影相关的价值和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价值。本论文共有两处创新:一是用科学史的方法系统梳理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整个历程;二是以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为基础,挖掘、整理出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重要结论,并结合江晓原其他相关科幻研究成果,力图系统把握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整体风貌,并尝试做出进一步阐释。

滕云杰[4](2020)在《空间激光通信系统无信标捕获与跟踪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低轨卫星搭载轻小型低功耗小体积通信载荷以及卫星组网通信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空间激光通信中以信号光束扫描覆盖不确定区域的无信标捕获与跟踪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捕获跟踪策略应运而生。深入研究影响无信标捕获与跟踪系统通信终端控制精度和跟踪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优化控制策略和扫描算法等是建立高速数据通信链路的关键。高捕获概率、高稳定跟踪精度是实现可靠星间激光通信的重要保障。但受限于通信终端间相对运动、卫星平台振动以及系统信号光束散角小等原因的影响,无信标捕获技术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从无信标捕跟技术的扫描策略、补偿算法以及跟踪控制策略等方面入手,对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无信标捕获与跟踪伺服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实验验证。首先,介绍了无信标捕获与跟踪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方案。针对现有无信标扫描方式无法覆盖较大范围不确定区域的问题,提出了转台与振镜相复合工作的新型扫描方式——分子区域扫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扫描模型,通过仿真对其进行验证并对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针对小束散角会降低系统捕获概率的问题,采用基于卫星振动功率谱的高斯白噪声滤波方法来模拟平台振动,实现了由振动引起漏扫的定量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重叠因子,更有效地在捕获过程中对漏扫进行补偿,提高系统捕获概率。其次,基于无信标潜望式捕跟系统,分析了潜望式转台自身存在坐标耦合的原因和耦合问题对跟踪控制造成的影响。针对潜望结构中平面反射镜与跟踪相机间相对位置改变导致光学传递关系变化的问题,建立了通信终端的光束传输矩阵模型。结合光路内轴系耦合误差等影响光路指向精度的因素,建立了基于潜望式二维伺服转台的解耦模型。通过仿真数据与实验测得数据的比对,验证了上述模型的准确性,从而实现了粗瞄准机构的坐标解耦,削弱了结构因素对系统跟踪精度的影响。然后,为实现高精度稳定跟踪,提出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增强伺服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和低速平稳性。分析了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潜望式捕跟系统中影响伺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逆变器的死区效应和电机输出相电流的检测误差等。为实现扰动条件下的高精度稳定跟踪,重点研究了周期性转矩脉动对控制系统跟踪精度产生的影响。设计了基于新型迭代学习算法,通过改变输出的控制量对潜望式终端主轴伺服系统中的速度回路进行了校正,提高了伺服系统的速度平稳性以及复合跟踪过程的动态响应性能,在有效抑制转矩脉动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最后,针对无信标捕跟系统性能优化方法,开展了室内与室外的实验验证工作。通过10米平行光管模拟平行入射光,进行了室内单端动态跟踪实验,跟踪精度优于2μrad,验证了解耦模型的准确性和高精度单端稳定跟踪。通过4.62km外场双端激光通信实验,在捕获阶段,验证了振镜与转台相复合的分子区域扫描的可行性,捕获时间优于49.1s。在跟踪阶段,通过六自由度摇摆台模拟卫星间相对运动,在此扰动条件下系统粗精复合跟踪精度优于6μrad。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空间激光通信无信标捕获与跟踪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对未来轻小型激光通信系统、空间组网以及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段新虎[5](2020)在《典型发动机喷焰的紫外辐射可探测性分析》文中指出火箭羽流是一种高速、高温、多组分的自由射流,在推进剂在燃烧室内燃烧后,通过喷嘴加速膨胀的过程排放到环境中。在高速入流的作用下,羽流与大气相互作用,羽流中富含燃料成分,从而发生燃烧。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空中会形成类似羽毛状的发光火焰流场,俗称尾喷焰。紫外预警系统是从导弹尾喷焰和颗粒中获取紫外辐射,以实现对导弹进行及时预警的目的,目前在航空航天、军事对抗、民用监测等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需求,因此,对发动机尾喷焰的紫外辐射机理及可探测性分析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天基紫外预警为应用背景,围绕喷焰紫外辐射机理和可探测性问题开展研究,以两型发动机喷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喷焰流场紫外辐射特性建模、大气背景紫外辐射特性仿真和典型工况下喷焰紫外辐射可探测性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自主建模仿真,计算得到了固、液两型发动机喷焰紫外光谱辐射亮度数据,分析获得了不同飞行高度喷焰紫外辐射光谱特征规律。(2)开展了对地球大气背景紫外辐射特性的计算分析,获得了不同波段、季节、气溶胶、太阳角、地面类型条件下大气透过率、背景辐射强度定量数据。(3)基于假定的探测场景,分析获得了不同波段、高度上喷焰紫外可探测距离,并基于目标和背景的大小关系获得了最佳探测波段。

张永杰[6](2020)在《空间辐射环境对PSD的辐射效应及基于DAMPE的宇宙线超铁核素(Z=30-40)丰度的测量》文中研究说明自Hess利用气球实验首次观测到来自地外的空间辐射,便开启了宇宙线实验观测和物理理论研究时代。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宇宙线物理学无论在实验观测设备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人们在全新角度上探索宇宙奥秘的一把利器。但究其基本问题如宇宙线起源、加速和传播,至今尚无明晰的答案,这也是人们在这一领域内不断前行的动力。PAMELA卫星在300 GeV处首次观测到偏离宇宙线单一幂律谱的质子能谱结构,DAMPE卫星在更高的能区14 TeV处发现了能谱变硬的现象,这对于揭示宇宙线的奥秘具有重大意义。DAMPE在观测宇宙线电子、质子能谱的高能段以高分辨低误差发现了能谱的精细结构,取得了重大突破。除了观测宇宙线丰度核的能谱外,测量数量稀少的超铁核素丰度对于研究宇宙线起源和加速机制则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事例统计的提高对于确定宇宙线高能段能谱精细结构以及超铁核素丰度测量至关重要。在改变不了几何接收度、电子学获取速率的前提下,延长卫星工作寿命是积累事例统计的唯一途径,因此开展评估空间辐射环境中的DAMPE工作寿命是很有意义的课题。由于DAMPE的分系统PSD安装在星体最外侧,完全暴露在辐射环境中而没有其他额外屏蔽,它面临的是最严重的辐射环境,因此以PSD为例研究辐射环境对探测器的辐射损伤是具有代表性的。本论文详细评估了空间辐射对PSD探测器部分的损伤,即塑料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并建立了空间辐射带电粒子对光电倍增管间接损伤的评估方法,这也为以后其他同类空间项目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DAMPE设计之初并没有观测超铁核素的目标,因此没有像Tiger、SuperTiger等气球项目一样在硬件上针对超铁核素观测做相应设计。但通过从DAMPE的束流实验数据出发,根据束流标定结果得出PSD的大动态范围能够覆盖到锆核(Z=40)的测量,因此基于DAMPE平台也可以开展超铁核素丰度的研究工作。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基于DAMPE观测超铁核素的一些基本特点:事例数稀少、在ΔE探测器上的能量沉积高、能量阈值难确定,然后基于这些特点发展了一套事例初选方法,并根据电荷重建算法对初选的事例进行重建,得到测量电荷谱。超铁核素事例在PSD单元条中的淬灭行为缺少束流实验验证,尝试了使用不同模型来描述超铁核素在PSD单元条中的淬灭行为,最后采用线性函数来描述超铁核素测量电荷与标准电荷间的关系。本论文也详细讨论了DAMPE的能量阈值选择问题,最后给出了BGO能量大于20 GeV下的超铁核素丰度测量结果,并于SuperTiger结果做了比较。目前给出的基于DAMPE超铁核素丰度的测量结果与SuperTiger观测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证明基于DAMPE开展超铁核素数据分析方法是可靠的,但目前的工作是初步的。下一步工作则是围绕能量阈值的难点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并通过模拟数据计算超铁核素事例的选择效率,进一步优化径迹选择算法,给出最终的超铁核素丰度测量结果。然后根据漏箱模型反推得到宇宙线源的超铁核素丰度结果,最后就该结果进行相关物理分析。

曾心[7](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琳琅满目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优秀的影视资源浩如烟海,铺天盖地般一卷袭向各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也深受影视作品的熏陶,各类富有不同魅力的影视作品对教学的影响愈加强烈。国外对于影视资源在教育上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步由理论走向实践化,国内也渐渐感受到该资源带给课堂的积极效果,但是发展起步还是比较慢,更多的是对于文科类的研究,理科研究成果匮乏。笔者看中影视资源的开发所带给高中物理的教学价值,该资源将成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和开发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研究所用到的理论依据分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视听教学理论,方法主要是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将其与当下非常热门的微视频进行了比对,以来加强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导向。再通过调查问卷对湖南省6所不同的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高中物理教师对影视资源在物理课堂上的运用有着较高的认同,认为其研究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但也承认在使用和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教师在使用时所遇到的疑难,笔者在第三章将影视资源按照科教类电视节目、纪录片资源、电影资源、新闻资源进行了详细分类,明确规定了使用时需满足的原则:需要性、科学性、典型性和生活性原则,根据其分类特点将视频划分成问答类和情景教学两大类模式,并按照两大模式建立了视频资源库,基本涵盖整个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最后在第四章重点针对不同授课类型和不同教学环节,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教学案例并分别总结了应用时的策略和注意事项供参考,新授课在应用时需要选取焕然一新,妙趣横生的资源;活动课在应用时需要选取能够创设场景,有组织性有调控性的资源;复习课在应用时需要选取能够延伸拓展,全面综合的资源;导入环节最主要的是注重问题意识;讲授环节最主要的是化抽象为具体;总结环节最主要的是注重拓展提升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廖蜜[8](2020)在《风云GNOS大气掩星资料处理方法与误差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自2013年成功发射FY-3C极轨气象卫星开始,我国风云系列卫星持续运行和提供导航卫星大气掩星GNOS探测接收处理和资料应用服务。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GNOS资料在资料预处理、产品反演、数据质量分析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需要攻关和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本论文全面梳理了GNOS仪器特征及资料处理方法,对GPS掩星和北斗掩星探测数据的误差特性做了详细分析,针对分析中发现的低频异常信号造成的大误差廓线问题,开展低信噪比环境下对低频异常信号的订正方法研究,结合订正方法衍生的噪声因子与GNOS敏感高度相位特征值,发展了反演算法中新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对改进后的GNOS折射率资料在GRAPES同化系统中开展效果试验。本论文的主要亮点工作有:1、针对现有的风云气象卫星上的掩星数据,以直接对比、间接对比、同类交叉校验等方法,对掩星探测数据的误差特性做了详细分析。分析发现,在FY-3C(D)GNOS双频大气探测中的低频信号中(即L2信号),在低信噪比下低层大气的跟踪和信号处理存在较大的误差。排除大误差廓线的影响,GNOS GPS掩星资料的平均偏差在0-45km范围内接近于零,再次证明了掩星探测的无偏特点,在5-25km范围内精度最高,折射率标准偏差小于1%。FY3D与FY3C之间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较好,精度相当,但仪器掩星天线在星上不利安装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多径效应对掩星探测造成系统性的误差,这为后续卫星仪器的安装和地面资料处理形成新的经验。2、结合GNOS仪器设计特点,针对低频掩星异常信号造成的大误差廓线问题,利用去电离层效应原理,在Culverwell与Healy的研究基础上,以Chapman电离层模型建立高低频信号的最佳关系,提出低频信号在中低层大气低信噪比环境下的订正方法,能够显着改善GNOS大气掩星的反演精度。订正前FY3C GPS掩星大误差廓线约占18%,订正后约占2.5%,比例下降86%左右,使得能够进入统计的样本量显着增多,并且总体保持了与优质样本相当的精度,尤其在10km以下,说明订正后低层大气探测有了更多的高质量样本。3、本论文基于反映仪器探测能力的60-80km敏感区的相位值特征,结合低频异常信号订正方法引入新的噪声因子参数,以内部物理方法联合甄别出异常廓线,发展了风云气象卫星掩星探测仪器反演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经统计验证,新的质控方法对于FY3C GPS掩星廓线准确率为95.4%,错误率为1.8%,能够识别绝大多数的异常廓线。4、开展了国产北斗卫星掩星大气资料的探测方法研究,通过分析北斗掩星资料的特点和误差特性发现,北斗掩星在核心高度的精度表现不俗,与其他GPS掩星资料的精度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作为世界上首个非GPS的掩星廓线,北斗掩星在核心高度的探测精度是可靠的。但是FY3D北斗的开环效果没有实际发挥出来,北斗掩星的探测深度率以及在对流层中的精度仍是探测的瓶颈。在北斗三种轨道中MEO轨道高度的掩星探测精度最高,GEO和IGSO由于精密定轨比MEO难度大,钟差精度较低,进而影响探测精度。北斗掩星的大误差廓线比例约为7.2%,主要出现在GEO和IGSO轨道掩星中,这与GPS掩星大误差出现的原因不同,还需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整体提升了对我国自主掩星探测仪器的认识,在低信噪比环境下低频信号在低层大气的探测有了新的解决方案,针对性地改进掩星探测数据产品的质量,为未来仪器设计和新的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和解决思路。本文研究成果在风云气象卫星地面系统顺利实施,使GNOS掩星资料广泛用于国内外数值预报中心,有效助力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的实际应用。

张博戎[9](2020)在《附加机动的深空探测引力辅助轨道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空探测是我国航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快速、高效地完成从地球出发至其他天体的发射轨道优化是开展实际工程的重要基础。对火星以远的深空探测任务,当前基于化学能推进的运载火箭难以将大质量有效载荷送入直接转移轨道,因此天体引力辅助技术广为应用。本文主要对引力辅助序列设计方法和深空探测弹道-轨道联合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平面二体引力辅助动力学模型,推导得到航天器引力辅助后在中心天体坐标系下的能量与速度变化公式,分析了轨道变化形式,以此为基础,提出航天器在引力辅助后与下一天体是否存在交会机会的判定准则,进一步基于区间分析思想,提出一种无附加机动引力辅助天体序列搜索算法,并自主编程实现。利用该算法,可以一次搜索得到满足出发能量和时间约束的所有引力辅助序列,以供轨道设计选择。考虑三维星历及附加脉冲机动后,本文以地球-木星转移为背景,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Pork-Chop图展现形式,对直接转移和多序列引力辅助转移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天体引力辅助转移轨道的窗口周期特性。在搜索结果中,可以找出与伽利略号、朱诺号等任务实例相匹配印证的结果。相比传统优化算法收敛得到的单点信息,通过本文方法得到的结果能为工程任务设计提供更加全面和充足的参考。建立了考虑运载火箭射向和末级滑行时间约束的弹道-轨道拼接计算模型,在无偏航假设下,得到任意深空出发速度对应的运载火箭射向和末级滑行时间表达式。利用该模型,深入研究了弹轨道可以成功拼接的集合范围随深空出发速度、发射场地理位置、射向和滑行时间约束范围的变化规律。提出深空出发“赤纬-发射能量”(δ-C3)图方法,可以表示指定型号运载火箭深空发射能力可行域,并快速判断该型火箭是否适用于特定深空发射任务,有助提升弹轨道拼接的设计效率。考虑火箭偏航能力后,本文基于运载火箭弹道模型和程序,建立了任意深空出发条件下的无量纲运载能力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出发速度角,得到窗口内所有转移轨道对火箭发射进入停泊轨道的轨道倾角要求。利用这一方法,能够快速计算在允许火箭偏航情况下,任意深空发射速度是否可以得到满足,以及满足后的运载能力损失大小。最后,本文以地球出发至灶神星探测为例,给出了直接转移和多种引力辅助转移轨道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出发窗口与运载火箭能力匹配分析,为实际工程任务设计提供了参考。

刘俊丽,高扬[10](2019)在《十年一剑刃锋利,苦寒方得梅花香——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发展历程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China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Competition,简称CTOC)依托中国力学学会,自2009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经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CTOC为国内各高校及研究机构提供了空间轨道设计与优化研究的交流平台,既为我国的空间探索与应用领域选拔和储备了后备人才,又为该领域的工程实践提供了知识储备。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回顾了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归纳总结了该竞赛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二、我国暂无探测火星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暂无探测火星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及其研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现状
    1.1 美国
    1.2 俄罗斯
    1.3 发展趋势分析
2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需求
3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初步方案
    3.1 设计参考任务
    3.2 初步方案
    3.3 主要技术特点
4 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进展
    4.1 缩比返回舱飞行试验
    4.2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
5 新一代载人飞船后续工作
    5.1 方案深化论证
    5.2 一体化设计
    5.3 MBSE方法应用
    5.4 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6 结束语

(2)超音速火星探测器—降落伞系统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缩写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降落伞系统研究的文献综述
        1.3.1 降落伞系统理论研究进展
        1.3.2 降落伞系统实验研究进展
        1.3.3 降落伞系统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数值方法
    2.1 引言
    2.2 流体控制方程以及湍流模型
        2.2.1 三维Navier-Stokes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2.2.1 大涡模拟方法
        2.2.2.2 亚格子模型
    2.3 离散方法
        2.3.1 空间离散
        2.3.2 时间离散
    2.4 激波处理方法
    2.5 动边界算法
        2.5.1 浸没边界法
        2.5.2 Level-set方法
    2.6 网格技术
        2.6.1 网格性质
        2.6.2 网格生成
        2.6.3 网格插值
        2.6.4 网格边界条件
        2.6.5 网格迭代计算
    2.7 本章小结
3 超音速火星探测器-刚性降落伞系统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三维探测器-刚性降落伞系统模型
    3.3 数值模拟方法
        3.3.1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3.3.2 网格生成和收敛性验证
        3.3.3 算法验证
    3.4 刚性降落伞系统气动性能以及流场特性分析
        3.4.1 探测器-刚性降落伞系统周期性变化特征
        3.4.2 探测器对刚性降落伞系统气动性能的影响
        3.4.3 马赫数对刚性降落伞系统气动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超音速火星探测器-柔性降落伞系统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三维探测器-柔性降落伞系统模型
    4.3 数值模拟模型
        4.3.1 伞衣结构模型
        4.3.2 悬挂伞绳模型
    4.4 流固耦合方法
    4.5 计算参数设置及网格生成
    4.6 降落伞系统气动性能分析以及算法验证
    4.7 探测器对柔性降落伞系统气动性能的影响
    4.8 拖尾比对柔性降落伞系统气动性能的影响
    4.9 马赫数对柔性降落伞系统气动性能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5 探测器-柔性降落伞系统涡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涡的识别
    5.3 柔性降落伞系统涡动力学分析
    5.4 探测器对柔性降落伞系统涡结构的影响
    5.5 拖尾比对柔性降落伞系统涡结构的影响
    5.6 马赫数对柔性降落伞系统涡结构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关于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梳理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科幻电影研究文献
        (二)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相关文献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历程
    一、缘起与“准风月谈”
        (一)江晓原研究科幻电影的缘起
        (二)专栏“准风月谈”
    二、 “幻影2004”
        (一)专栏“幻影2004”简介
        (二)专栏“幻影2004”影评梳理
    三、“幻影2004”之后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结论
    一、科幻电影的共通现象、思想纲领与独特价值
        (一)共通现象:对未来的黯淡设定
        (二)思想纲领:反科学主义纲领
        (三)独特价值:反思科技
    二、观看科幻电影的理由与评价科幻电影的标准
        (一)观看科幻电影的七个理由
        (二)评价科幻电影的两个标准
        (三)科幻电影的二重境界
    三、科幻电影主题分类
        (一)星际文明
        (二)时空旅行
        (三)造物主与被造物
        (四)生物工程
        (五)反乌托邦
        (六)生存环境
        (七)超自然能力
    四、科幻电影与科学的关系
        (一)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知识不必准确
        (二)科幻电影可以影响科学活动
    五、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价值
    一、与科幻电影相关的价值
        (一)为公众提供反科学文化的科幻电影欣赏视角
        (二)可以改变中国观众对科幻作品的科普诉求
        (三)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思想指南
    二、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价值
        (一)可以促进学术走出学术界与大众接轨
        (二)娱乐之地也可开垦出学术资源
        (三)开辟了科学史新的领域
    三、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空间激光通信系统无信标捕获与跟踪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
        1.2.1 国外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
        1.2.2 国内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
    1.3 空间激光通信捕获跟踪技术研究现状
        1.3.1 空间激光通信捕获方法研究现状
        1.3.2 空间激光通信跟踪方法研究现状
        1.3.3 空间激光通信无信标捕跟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空间激光通信PAT系统概述
    2.1 经典空间激光通信PAT系统
        2.1.1 经典PAT技术的基本概念
        2.1.2 经典PAT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1.3 经典PAT系统的工作过程
        2.1.4 经典PAT系统的特点
    2.2 空间激光通信无信标PAT系统
        2.2.1 无信标PAT系统结构组成
        2.2.2 无信标PAT系统控制结构组成
        2.2.3 无信标PAT系统功耗分析
        2.2.4 无信标PAT系统的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激光通信无信标捕获原理与扫描算法研究
    3.1 无信标捕获工作原理及实现方案
    3.2 无信标扫描模式研究
        3.2.1 扫描模式Ⅰ
        3.2.2 扫描模式Ⅱ
    3.3 无信标捕获新型快速扫描方式建立
        3.3.1 扫描方式分析
        3.3.2 空间激光通信无信标快速扫描方案
        3.3.3 分区域复合扫描策略建立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空间激光通信无信标捕获关键参数优化
    4.1 无信标捕获系统概率分析
        4.1.1 不确定区域对目标视场覆盖概率
        4.1.2 扫描束散角对视场覆盖概率
        4.1.3 捕获探测器的探测概率
    4.2 无信标捕获复合扫描分析
        4.2.1 子区域螺旋扫描时间
        4.2.2 复合扫描时间
        4.2.3 复合扫描时间与子区域的关系
    4.3 无信标捕获复合扫描重叠因子优化选取
        4.3.1 复合扫描子区域内重叠因子分析
        4.3.2 复合扫描相邻子区域间重叠因子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激光通信无信标捕跟控制策略
    5.1 潜望式捕跟终端轴系坐标耦合的优化方法研究
        5.1.1 粗瞄机构坐标解耦与光束传输矩阵建模
        5.1.2 潜望式终端捕跟系统轴系坐标耦合的优化方法
    5.2 潜望式捕跟终端转矩脉动的影响因素与抑制方法
        5.2.1 永磁同步力矩电机控制系统的转矩脉动抑制方法
    5.3 潜望式捕跟终端伺服控制系统鲁棒迭代学习控制策略设计
        5.3.1 PI-迭代学习控制律设计
        5.3.2 低速补偿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间激光通信无信标捕跟系统性能验证实验
    6.1 无信标光束单端稳定跟踪室内验证实验
        6.1.1 室内实验搭建
        6.1.2 粗精复合技术实现方式
        6.1.3 室内单端稳定跟踪精度分析
    6.2 无信标光束稳定双向捕获跟踪外场实验
        6.2.1 外场实验建立
        6.2.2 驱动系统的实现
        6.2.3 外场双端扫描捕获方法验证
        6.2.4 外场双端稳定跟踪精度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完成工作和创新性成果
        7.1.1 主要完成工作
        7.1.2 创新性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典型发动机喷焰的紫外辐射可探测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紫外喷焰辐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常见分子的紫外辐射机理研究
        2.2.1 OH分子化学反应发光机理研究
        2.2.2 CO+O化学反应发光机理研究
    2.3 喷焰光谱辐射传输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发动机喷焰流场与辐射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喷焰流场计算软件及数值方法
        3.2.1 流场计算软件介绍
        3.2.2 流场计算数值方法
    3.3 典型发动机喷焰辐射特性分析
        3.3.1 发动机A喷焰辐射特性分析
        3.3.2 发动机B喷焰辐射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紫外背景辐射分析
    4.1 引言
    4.2 紫外线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4.3 大气紫外透过率的分析
    4.4 大气紫外背景辐射的研究
    4.5 偶发现象对紫外大气背景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发动机喷焰紫外可探测性分析
    5.1 引言
    5.2 紫外探测技术
        5.2.1 紫外探测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5.2.2 影响紫外探测性能的主要参数
    5.3 紫外系统作用距离模型
    5.4 典型发动机喷焰的信噪比分析
    5.5 典型发动机喷焰的最大作用距离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空间辐射环境对PSD的辐射效应及基于DAMPE的宇宙线超铁核素(Z=30-40)丰度的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宇宙线起源、加速与传播
    1.2 宇宙射线探测
    1.3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rkMatterParticle Explorer,DAMPE)项目简介
        1.3.1 DAMPE的科学目标
        1.3.2 DAMPE的设计与分系统
第二章 空间环境辐射对PSD的辐射效应评估
    2.1 空间辐射环境概述
        2.1.1 空间环境辐射源
        2.1.2 空间辐射环境对空间粒子探测器辐射损伤机理分析
        2.1.3 空间辐射环境对DAMPE的影响(以PSD为例)
    2.2 基于SPENVIS对 DAMPE运行轨道所在空间环境的分析
        2.2.1 SPENVIS简介
        2.2.2 平均俘获带电子、质子流量计算
    2.3 PSD探测介质前材料对空间带电粒子的屏蔽作用分析
    2.4 空间带电粒子对PSD塑料闪烁体的总吸收剂量效应分析
        2.4.1 PSD塑闪单元条击中率评估
        2.4.2 PSD塑闪单元条辐照总吸收剂量计算
    2.5 空间带电粒子对PSD读出器件光电倍增管影响分析
        2.5.1 空间带电粒子对PMT的影响分类
        2.5.2 PMT工作寿命定义
        2.5.3 荧光辐照对PMT的影响评估
        2.5.4 实验室PMT寿命测试
        2.5.5 在轨PMT寿命评估
    2.6 小结
第三章 DAMPE对超铁元素(Z=30~40)测量能力的评估
    3.1 国际同类气球实验及空间实验对超铁元素的测量
        3.1.1 Tiger与 SuperTiger
        3.1.2 CALET
        3.1.3 其他空间核素探测器概述
    3.2 PSD的大动态范围测量设计及束流实验验证
        3.2.1 PSD的大动态范围设计
        3.2.2 束流实验准备
        3.2.3 束流实验数据分析
    3.3 在轨数据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DAMPE的超铁元素(Z=30~40)丰度的测量
    4.1 宇宙线超铁核素的特点
    4.2 事例预选
    4.3 在轨电荷重建
    4.4 淬灭效应修正
    4.5 阈值选择分析
    4.6 超铁元素丰度初步测量结果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1.1.2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1.1.3 影视资源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觉教学阶段
        1.2.2 视听教学阶段
        1.2.3 影视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2.4 个人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
        1.5.2 问卷调查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影视资源
        2.1.2 物理教学影视资源
        2.1.3 影视资源与微视频的关系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视听教学理论
    2.3 高中物理教师对影视资源运用现状的调查
        2.3.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2.3.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2.3.3 主要结论
    2.4 影视资源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价值
        2.4.1 有利于创设物理情境,建构物理观念
        2.4.2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科学思维
        2.4.3 有利于扩宽教学途径,提升科学探究
        2.4.4 有利于体现生活情怀,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3 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开发
    3.1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的分类
        3.1.1 科教类电视节目
        3.1.2 纪录片资源
        3.1.3 电影资源
        3.1.4 新闻资源
    3.2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原则
        3.2.1 需要性原则
        3.2.2 科学性原则
        3.2.3 典型性原则
        3.2.4 生活性原则
    3.3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的收集
        3.3.1 利用搜索引擎获取影视资源
        3.3.2 利用视频播放软件下载影视资源
        3.3.3 利用地区或学校视频资源库收集影视资源
    3.4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的加工
        3.4.1 录频软件式
        3.4.2 视频剪辑式
    3.5 高中物理不同模式下的影视资源汇总
        3.5.1 问答类视频
        3.5.2 情境教学视频
4 影视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1 影视资源在不同的授课类型中的应用
        4.1.1 新授课的应用案例
        4.1.2 活动课的应用案例
        4.1.3 复习课的应用案例
        4.1.4 不同授课类型的应用策略
    4.2 影视资源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4.2.1 导入环节的应用案例
        4.2.2 讲授环节的应用案例
        4.2.3 总结环节的应用案例
        4.2.4 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策略
    4.3 影视资源在教学应用过程的注意事项
        4.3.1 选择高质量、优质化的影视资源
        4.3.2 剔除影视资源中错误信息
        4.3.3 避免夸大影视资源的辅助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风云GNOS大气掩星资料处理方法与误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掩星技术与反演算法
    2.1 掩星探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2.2 GNSS系统介绍
        2.2.1 GPS系统
        2.2.2 GLONASS系统
        2.2.3 GALIEO系统
        2.2.4 北斗导航系统
        2.2.5 QZSS系统
    2.3 掩星反演算法
        2.3.1 附加相位
        2.3.2 弯曲角
        2.3.3 折射率
        2.3.4 温湿廓线
第三章 风云三号GNOS掩星资料处理
    3.1 GNOS仪器介绍
    3.2 星地接收和汇集
    3.3 GNOS掩星资料的业务处理
        3.3.1 精密定轨
        3.3.2 附加相位的处理
        3.3.3 弯曲角与折射率处理
        3.3.4 温湿廓线的处理
第四章 GNOS GPS掩星资料误差特性分析
    4.1 GPS掩星的空间分布、数量以及探测深度特征
    4.2 GPS掩星异常廓线误差特征
    4.3 GNOS GPS统计误差特征
        4.3.1 弯曲角
        4.3.2 折射率
        4.3.3 温湿廓线
    4.4 FY3C/FY3D GPS掩星廓线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斗掩星资料误差特性分析
    5.1 北斗掩星资料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北斗掩星异常廓线特征
    5.3 北斗掩星统计误差特征
    5.4 FY3C/FY3D北斗掩星与GPS掩星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信噪比下GNOS低频掩星异常信号订正方法研究
    6.1 大误差廓线原因详细解析
    6.2 低频异常信号订正方法研究
        6.2.1 电离层模型介绍
        6.2.2 两种模型下订正低频异常信号的能力分析研究
        6.2.3 Chapman模型峰值高度和标高的敏感性分析
        6.2.4 低频异常信号订正算法方案及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GNOS GPS大气掩星廓线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7.1 噪声因子估计
    7.2 信噪比分析
    7.3 平均附加相位分析
    7.4 质量控制方案与统计效果
第八章 GNOS GPS掩星资料的同化试验
    8.1 掩星资料同化前处理
        8.1.1 高度坐标转换
        8.1.2 质量控制
        8.1.3 稀疏化
    8.2 观测算子
    8.3 试验方案设计
    8.4 同化试验结果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9.1 总结
    9.2 论文创新点
    9.3 未来展望
缩写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附加机动的深空探测引力辅助轨道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已有研究综述
        1.2.1 空间轨道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综述
        1.2.2 弹道-轨道联合优化方法研究综述
        1.2.3 轨迹优化算法及软件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已有研究小结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动力学与优化算法模型
    2.1 星历及引力场模型
        2.1.1 DE405星历模型及其时空坐标系
        2.1.2 引力场模型
    2.2 兰伯特问题求解模型
    2.3 轨道转移Pork-Chop图模型
        2.3.1 轨道转移Pork-Chop图模型描述
        2.3.2 轨道转移Pork-Chop图模型验证
    2.4 粒子群优化算法模型
        2.4.1 粒子群优化算法模型描述
        2.4.2 粒子群优化算法模型验证
    2.5 弹轨道拼接模型
        2.5.1 逃逸轨道与停泊轨道拼接模型
        2.5.2 停泊轨道与发射弹道拼接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平面无附加机动模型下引力辅助序列准则研究
    3.1 基于单次引力辅助模型推导交会机会
        3.1.1 单次引力辅助模型的进一步推导
        3.1.2 引力辅助后航天器-天体交会机会判断
    3.2 类地行星引力辅助效果计算与分析
    3.3 最优引力辅助序列交会准则与搜索算法表述
        3.3.1 问题提出
        3.3.2 搜索算法设计
        3.3.3 初始条件
    3.4 搜索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ork-Chop图的多引力辅助序列任务规划方法研究
    4.1 利用Pork-Chop图计算并比较多序列转移轨道
        4.1.1 通过Pork-Chop图展现引力辅助转移窗口
        4.1.2 轨道寻优参数优化方法
    4.2 多引力辅助序列算例分析
        4.2.1 单次引力辅助转移窗口分析
        4.2.2 附加单次深空脉冲机动对转移窗口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深空探测弹道-轨道拼接δ-C3图方法研究
    5.1 轨道拼接计算模型与自由度分析
        5.1.1 逃逸轨道与停泊轨道拼接问题分析
        5.1.2 停泊轨道与发射弹道拼接问题分析
    5.2 运载火箭射向与滑行时间匹配规律分析
        5.2.1 停泊轨道公共点与发射场异半球且高于发射场纬度
        5.2.2 停泊轨道公共点与发射场异半球且低于发射场纬度
        5.2.3 停泊轨道公共点与发射场同半球且低于发射场纬度
        5.2.4 停泊轨道公共点与发射场同半球且高于发射场纬度
        5.2.5 四类停泊轨道公共点与发射场位置匹配关系小结
    5.3 考虑约束的弹轨道拼接问题解集范围分析
        5.3.1 考虑射向约束的解集范围
        5.3.2 考虑滑行时间约束的解集范围
    5.4 利用“赤纬-能量”(δ-C3)图描述运载火箭深空发射能力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小行星探测弹道-轨道一体化设计研究
    6.1 小行星探测轨道-弹道模型的特点与约束
        6.1.1 轨道模型的特点与约束
        6.1.2 弹道模型的特点与约束
        6.1.3 弹道-轨道联合优化设计方法
    6.2 弹道约束形式与算例分析
        6.2.1 探测目标选取
        6.2.2 考虑弹道约束对运载能力影响分析
        6.2.3 调整偏航能力对弹轨道拼接的影响分析
        6.2.4 调整射向对弹轨道拼接的影响分析
    6.3 典型小行星探测任务算例分析
        6.3.1 直接转移
        6.3.2 无附加机动引力辅助转移
        6.3.3 附加脉冲机动引力辅助轨道转移
        6.3.4 出发窗口对比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使用主要符号意义
附录B 世界航天使用行星引力辅助技术的实际任务统计
附录C 粒子群优化算法适应度评价函数测试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十年一剑刃锋利,苦寒方得梅花香——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发展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CTOC创立背景
2 历届CTOC举办与组织历程
3 中国团队的GTOC参赛成绩逐年提升
4 CTOC的特色与创新
    4.1 不断提出创新题目
    4.2 组织形式的创新举措
    4.3 聚焦难点与推动创新研究
    4.4 对参赛者的激励与团队合作的鼓励
5 结束语

四、我国暂无探测火星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及其研制进展[J]. 张柏楠,杨庆,杨雷,马晓兵,黄震. 科学通报, 2021(32)
  • [2]超音速火星探测器—降落伞系统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 龚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关于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梳理与评价[D]. 王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空间激光通信系统无信标捕获与跟踪技术[D]. 滕云杰.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5]典型发动机喷焰的紫外辐射可探测性分析[D]. 段新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空间辐射环境对PSD的辐射效应及基于DAMPE的宇宙线超铁核素(Z=30-40)丰度的测量[D]. 张永杰. 兰州大学, 2020(09)
  • [7]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研究[D]. 曾心.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风云GNOS大气掩星资料处理方法与误差分析研究[D]. 廖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20(06)
  • [9]附加机动的深空探测引力辅助轨道优化技术研究[D]. 张博戎.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0(01)
  • [10]十年一剑刃锋利,苦寒方得梅花香——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发展历程回顾[J]. 刘俊丽,高扬. 力学与实践, 2019(0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