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企业效率监测有效

一、哈尔滨市 企业效能监察有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张朔[1](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执政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两条平行的垂直监察机制,以监察机构和廉政制度为节点的监察网络,对党政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实施监管。中共的顶层设计颇为有力,但地方组织资源大都需服务于紧迫的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处于起步状态的监察板块遭到了一定忽视,无法从组织力量中汲取充足的营养,监察主体与监察客体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对比略显悬殊。全国执政并非意味革命步入“安全区”,中共执政初期可谓外忧内患兼具,外有严酷的军事斗争和国际压迫,内部统一全国还在进行之中,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尚在摸索之中,因而迫切需要一批坚守先进性、纯洁性的共产党员,来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同时应对潜伏在国际局势上的种种危机。如何实现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措施,即成为执政者所面临的一大考验。在这种形势下,中共首先以批评教育为主的整风运动提升干部质量,继而在朝鲜战争带来的经济困境中,以群众协同“作战”的形式发动“三反”、“五反”运动对新型经济贪腐行径实施有力打击。运动式反腐短暂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但并未根除贪腐难题,为了标本兼治,中共开始从制度建设着手,以监察体系建设来寻求解决之道。1954年至1955年间,人民监察委员会依照宪法更迭为监察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标志着中共反腐模式从“运动反腐”到“制度反腐”的初步尝试。新成立的监委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监察模式,并切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了“双重领导”的全新领导体制。通过反腐机制的构建和党政监察机关的通力协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时刻,根除了旧社会遗留的腐败毒瘤,构建了国内党内监督的新体系。

朱叶琳[2](2019)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常州市公共服务热线效能提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姝婷[3](2019)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Z公司绩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进口航空轴承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核心技术封锁严密。HZ公司作为中国航发旗下唯一的轴承研制企业,肩负着的振兴国产航空轴承的使命。然而HZ公司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绩效管理这一项。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占据核心位置,只有高效的绩效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HZ公司想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建立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HZ公司结合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了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平衡计分卡理论,它是一种源于西方的先进的绩效管理方法。随后对HZ公司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深入研究了HZ公司当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HZ公司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可行性。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本文对企业进行了内外部环境分析并绘制了企业的战略地图,又根据战略目标的导向原则将战略目标在四个维度分解为公司层级考核指标,然后将指标逐级向下分解,分解为部门层级和个人层级的考核指标。随后本文为HZ公司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在绩效考核结束后增加绩效反馈和改进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指标,使绩效管理体系得到持续的优化。同时将该体系与预算体系、薪酬体系和企业文化体系的连接,形成一个动态的交互的管理体系。最后为了保障该体系的实施公司成立绩效考核小组,在实施前做好宣贯和培训,并增加相应的激励措施。运用平衡计分卡了理论可以提升公司的绩效管理水平和整体运营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有效融合。

谢能重[4](2018)在《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研究 ——以G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难点和关键,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及“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基本路径。有组织就有管理及目标,“以评促建”符合组织管理和激励原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政府推进型法治政府建设模式”,依法行政考评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动力。在考评体系中,社会评议成为学界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各地政府实践中反映集中的实际难题。在社会评议中,公众参与及公众满意度评价的民主性、科学性有赖于社会透明开放、公众理性表达,以及调查技术成熟可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基于依法行政的专业属性,弥补公众评价的局限,专家评议更能体现专业理性,在社会评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力图从价值和技术层面,依据地方实践及实证经验,探讨两者功能边界及其互补互证的关系,旨在为完善社会评议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涉及法学与公共管理等学科理论方法。通过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探讨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公众满意度评价与专家评议的法理依据、体系结构和现实条件。首先,研究立足于民主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理论、法治政府评价理论和政府绩效评价理论,认为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应体现结果导向和公众满意导向,构建“政府主导-第三方实施-公众满意度评价-专家评议”的组织体系。其次,研究认为,公众满意度评价体现公众参与的民主性和目的性,但公众参与表面化与形式化弱化了评价的民主价值,评价大众化与依法行政的专业性形成矛盾;专家评议弥补公众评价之短,体现专业性与针对性,但专家的技术理性有赖于开放透明的社会环境,确保专家的中立性离不开评价主体的独立性。由此,政府内部主导的社会评议既要发挥二者互补互证的功能,更要引入第三方行使实施权。当然,确保评价的科学性、民主性、法治化和公信力,独立第三方评价(作为评价主体)不可或缺。本研究的创新:一是创新构建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体系。社会评议是依法行政考评的核心问题,确保考评的功能发挥绕不开公众满意度与专家评议及其关系,基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合,研究在明晰公众满意度评价与专家评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了两者互补互证的评价体系;二是创新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理念导向。依法行政考评及其社会评议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在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本项研究引入绩效评价的理念方法,弥补目标式考评不足,增强社会评议的民主性和法治价值。

汤希[5](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检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提出纪检制度的良性运转是严肃党的纪律和维护党内政治生态的有效保证,加强党的纪检制度建设是党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和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纪检制度变迁是对原有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既体现了改革开放背景下制度本身的更替演进,也反映着不同时期中央对执纪监督的要求和从严治党理念的渐次推进。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纪检制度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作出了适时调整,从自身制度逻辑出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不断丰富起纪检制度的功能内涵并保持着多样化的制度延展。近年来,从严执纪理念深入付诸实践并取得诸多成果,纪检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作为唯一的党内专责监督制度,纪检制度的创新发展对实现全面从严治党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纪检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试图对这一变迁历程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历史经验与历史启示。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文革”爆发前夕,在借鉴苏共监察体制模式基础上,党的纪检制度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这一先期实践为纪检制度的重启提供了重要参考。“文革”爆发后,党的各级监察机关受到严重冲击,法纪缺失使得党内政治生活混乱,党内弥漫着消极风气。“文革”结束后,整顿党风,恢复党规党法,纠正错误路线以实现全面拨乱反正是纪检制度恢复建立的现实背景。1978年至1987年是新时期党的纪检制度重建和发展的初步探索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纪委,成立了专门的纪检办事机构,承担起重塑党的纪律的重要任务,负责起草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章的修订和其他党规党法的制定为纪检工作的全方位推进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完成拨乱反正任务中逐步树立了纪委权威,在初步探索中开启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纪检制度体系之路。1987年至1993年是治理整顿前后党的纪检制度的变迁发展阶段。治理整顿前,中央纪委根据“党政分开”原则进行了纪检机构改革,先后建立健全了报告制度,完善了归口审理制度。“六四”政治风波的发生使党中央提高了对党内腐败现象的警惕,开始以反腐为导向构建起实现拒腐防变的纪检制度。为更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程,治理整顿后中央作出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决定,各级纪委开始合署办公模式。1993年至2002年是改革大潮再起下党的纪检制度建设的持续推进阶段。在合署办公的条件下,纪检制度逐渐成为反腐败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工作机制方面的法规制度,执纪监督的惩处制度,案件查处的规章制度等,都呈现出从碎片化向体系化发展的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纪体系正在形成。这一时期纪检制度建设也存在一定局限,集中表现为执纪监督机制不健全和制度供给不均衡。2002年至2012年是党的纪检制度的深入发展阶段。新世纪初,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对健全纪检工作提出了新理念新构想,在构建惩防体系中突出纪委的组织协调功能。随着纪委影响力的提升,“谁来监督党委和纪委”的问题也正式进入纪检制度的设计范畴,一些地区进行了不少开拓性尝试。另外,巡视制度和派驻制度也在积极稳妥中推进。2012年以来是新时代党的纪检制度的创新发展阶段。纪检机关作为实现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体,深化纪检制度改革继而实现创新发展是提升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为此,党中央作出了新判断,提出了新理念,确立了新目标。纪检制度在机构设置、职责定位、领导体制、执纪形态、派驻巡视和自我监督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与此同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纪检制度变迁历程,它直接体现了党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变化,纪检制度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应当注重三个维度:领导体制的推陈与鼎新,制度功能的强化与博弈和执纪反腐的张力与协调。另一方面可借鉴以下几点启示:以职能定位清晰为根本,坚持执纪标准从严的正确方向,发挥领导体制创新的先导作用,释放巡视派驻异体监督效能,以党规党法作为纪检工作的重要依据。

杨菲[6](2017)在《基于KPI法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政府及其它公共部门的绩效问题,是决定政府执政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有效的措施对政府的绩效进行评估,从而提高政府及其它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民众的满意度,既是评价政府工作成效和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解决有效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由于行政体制制约,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与实施发展速度很慢,科学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法还没能在全国各级政府普遍推广,实施绩效评估的各级政府也存在着评估指标不专业化,评估方法不完善,评估观念落后等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水平和能力。从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及实践看,企业和事业单位(例如学校等)由于性质单一、绩效因果关系密切、直观等因素,绩效评估方法的运用及指标的设定已经相对成熟。政府与企业相比,属于构成更加多样、体系更加庞杂的组织体系。但在绩效评估方面,也应是由更多的类似企业的单体结合在一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所以,与企业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现存问题的分析、对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与比较,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以及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改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措施。论文首先是对现行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程序、绩效评估方法的梳理,阐明现行的绩效评估中各种方法的原理、优势,缺陷和不足,每一种单一方法的使用都没能使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取得最满意的效果,科学的评估体系必须要引进针对性强,着重量化分析,并能使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因此,论文尝试用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简称KPI)构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分析KPI的基本特征及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在联系,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并与个人的目标相结合,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在评价方式和体系上做出相应调整,使其更加适用于评价考核政府体系,并把构建的关键绩效指标法评估体系应用于海伦市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绩效评估。实证研究中,综合利用了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伦市政府的绩效进行评估,得出海伦市政府的绩效评估结果为“优秀”。这与海伦市现行的绩效评估方法得出的结论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指标选择的出发点上,建设服务型政府,真正从民生角度考核GDP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良好初衷,因此,KPI的方法使用,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当然,和其他方法一样,KPI法有本身的局限性,应用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和局限性,研究中提出了弥补KPI不足的建议措施。KPI的应用,只是整个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提高政府绩效评估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全方位的,全程的,全员的系统工程,在构建科学化的绩效评估方法体系基础上,我们更需要着眼于依法行政,使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纳入法律法规,对评估工作有一个制度的约束;转变政府公务人员观念;成立专业的政府绩效评估机构;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等各种综合措施共同推进,使得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真正能把政府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在肯定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业绩,鼓励广大公务人员的工作努力,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各个方面提供最权威的依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这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使命,也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韩一玲[7](2017)在《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区治理机制对社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月坛街道围绕地区居民和单位的实际需求,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利益共享三项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街道的各项职能,大力促进社会建设中政府纵向管理和社会力量横向参与的同步、协调发展。为了对以往社区治理的工作效果进行有效的检验和总结,更好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在月坛街道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机制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的效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所用的方法,以及创新点,梳理出了本文的框架。2、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社区治理的参考文献和学术着作,讨论了社区治理的概念,介绍了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阶段和国内社区治理的经验。3、介绍月坛街道社区治理现状。一是对月坛街道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二是对目前推进的“三个机制”进行梳理,包括“一委多居、多居一站”综合试点、推进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参与式”治理、推进和优化社区工作群众满意度评价,为下一章的实证研究做好了准备。4、提出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包括社区治理权不清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程度低、社区工作者存在问题,社会组织存在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整理和分析。5、提出了解决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并对建议进行了推广,使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本文分别从完善社区治理保障机制、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程度、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四个方面,就如何完善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机制,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戴祥玉[8](2017)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在深化改革阶段,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战略的能动回应,在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持续适应治理需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正确地设计和建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既是加快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效能的前提条件。但是,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实践效果来看,由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行为受其独立的利益取向和原有治理模式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推进创新过程中时常伴随着运动化、形式化、偏利化等短效化、难以持续发展的创新困境,不仅造成治理创新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存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项目与社会创新需求的供需错位的问题,影响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构建有效的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来实现并展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潜在优势。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既有研究成果来看,现有文献虽已就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效果、创新内容和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分范式,缺乏对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施情境复杂性和治理创新模式适应性的系统考量,并未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施机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运行逻辑和有效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尝试性构建“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预设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内在发展诉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有效发展路径。就研究内容而言,本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视角,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两个层面,对该机制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阐述。其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产生、再创新过程与地方政府对于治理创新环境的创新动议、创新规则和创新形式密切相关,结合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践特征,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信息探查-内置规则-结构化行为”三个维度,探究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机理与面临的现实挑战。其三,通过增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信息-精准化、规则-适用化和行为-效能化”三个方面构建有效自我推进机制,以期增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创新效能。本文的研究展开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本章作为全文的开篇,主要是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明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该研究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晰本研究的总体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提出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本章首先对既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回顾和反思,概括出既有研究中关于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创新议题、创新偏好和创新形式;然后详细阐释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研究进路,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复杂运行环境、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特征及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等方面,阐释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行本文研究的契合性,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的自适应模型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特点,尝试性构建“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第三章,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辐照。本章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结合历史资料分析,缕析出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所经历的机械式适应实施、依附式适应实施和偏利式适应实施三种基本的创新实施形态,并呈现出“失谐增量”的创新实施特征。继而,基于2016年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对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现实挑战、创新切入点、创新维度和模式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地方政府在推进治理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化存量这一实践路向,并提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发展逻辑。第四章,创新动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启动基础。创新动议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运行的启动环节,信息探查表征着地方政府在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从治理环境中抽取创新信息的过程。结合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施过程,促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形成创新动议的信息源主要包括创新环境信息源、创新主体信息源和创新功能信息源三个方面。现阶段,驱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政策引导、区位竞争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持存性发展要求,结合各地政府治理创新成功案例,保持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灵敏性和环境适应性,需能动的地方政府、宽松的系统耦合、去中心化和制度化的治理过程为保障。第五章,内置规则: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依据。内置规则约束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处理治理创新信息、选择创新内容的整个过程。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包括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两种类型,是各种治理制度、治理规范、治理理念和组织文化的综合,规定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具体行为模式。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过程中,规则的有效运行需要根据环境要求进行持续的修正,其修订模式主要包括外嵌型、内源型和融合型三种类型。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置规则在潜在利益冲突、原有路径惯性和现实制度环境的作用下,面临偏利性、前摄性和盲从性等适用性挑战。第六章,结构化行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行动定势。结构化行为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创新动议和内置规则的综合作用下,而呈现出的作用于治理环境的模式化创新行为,呈现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定向发展趋势。基于创新样态的表征性创新实践和基于创新策略的权宜性创新实践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两种基本结构化创新行为,其中,表征性创新实践包括创新内容、创新功能和创新工具等创新样态,策略性创新实践则是影响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现实图景的内在选择逻辑。结合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可知,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在创新内容、区域分布、政府层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异,不过,成功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路径在价值驱动、决策导向、创新主客体定位和过程导向等方面是基本一一致的。第七章,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塑路径。本章立足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有效发展路径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设计,首先对有效自我推进机制的构建要素、内在逻辑和运行条件进行理论阐释,然后结合我国各地成功的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以“问题引领、结构支撑、管理配套“为关键环节,从“信息-精准化、规则-适用化和行为-效能化”三个方面,阐明有效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整体性实践路径。

翁仙红[9](2017)在《基层政府绩效考评研究 ——以建德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当前公共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绩效考评,既承担着强化政府服务职责,也担负着提升行政效率的责任。政府绩效考评同时兼具提升政府绩效、督查政府行为以及改进政府形象等诸多作用,得到了各方重视。最近几年,绩效考评在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当中出现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总体上我国的政府绩效考评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对于政府绩效考评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不足、规范运行的程度不足、绩效考评标准体系的权重划分不合理、考评方式不健全、监督与约束方面制度机制比较缺乏等诸多问题。对于政府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在此背景下,建德市进行了绩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笔者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找出了建德市当前基层政府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原因,尝试从现行基层出发,提出了相应的理路和对策,即,建立第三方评估、公众参与评估和完善政府内部评估等若干配套机制,将综合考评结果与行政问责制相结合,强化综合考评结果运用,实现综合考评结果使用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等解决思路,提高基层政府的绩效。

胡世伟[10](2017)在《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和倡导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被视为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法宝。党中央历届领导集体都对党风廉政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先后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方法。国有军工企业是共和国长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其运作经营情况不仅关乎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且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国有军工企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推动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抓好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新时期我国国有军工企业生动活泼的现实土壤,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就国有军工企业这一特殊领域如何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探索、总结和研究。首先,在厘清党风廉政建设基本概念、科学内涵等的基础上,对党风、廉政,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在中国政党政治中的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系统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遵循。其次,对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失范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虽然在组织、制度和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到当代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在思想认识、监督管理和制度执行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现象在威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侵犯职工群众根本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扰乱国有军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削弱军工企业搏击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国防武器装备研制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存在严重危害。再次,借鉴国外部分企业反腐败的基本经验,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积极从企业文化的视角就新时期加强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探索。既要传承和大力弘扬已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又要积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主动运用各种管理创新的举措,开展企业使命、职业道德、廉洁文化、问题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实践,使企业文化为我所用,为提升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水平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最后,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目标和实现途径,在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原则框架内,通过理顺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创新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进而构建出集责任机制、工作机制、问责机制于一体的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及运行机制。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概括,探索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律,通过中航工业昌飞等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践案例,论证了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路径,在当前我国大力加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对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大型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哈尔滨市 企业效能监察有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尔滨市 企业效能监察有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选题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
2 全国执政初期:反腐败问题的提出与初步措施
    2.1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反腐败斗争与经验
    2.2 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初期的“大环境”与“小环境”
    2.3 腐败问题的初显
        (一) 胜利带来的浮躁之风浮现
        (二) 贪污财物的问题初现端倪
        (三) 政权交替的混乱局面与少数高级干部的“堕落”
    2.4 监察机构的初步架设与不足
        2.4.1 党、政、军监察机构的组建
        2.4.2 监察主体与监察客体力量的不均衡
3 运动反腐:刮骨疗毒的“猛药”
    3.1 前奏:粮食困难、强迫命令与突击整风
    3.2 引子:朝鲜战争、三年整党规划和增产节约运动
    3.3 高潮:“三反”运动与“五反”运动
        3.3.1 “三反”运动的开端
        3.3.2 “运动下行”的阻力
        3.3.3 运动式反腐的推进
        3.3.4 迭起:“五反”运动
        3.3.5 收缩、收尾与核查
    3.4 运动反腐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4 制度反腐:治腐模式的初步探索
    4.1 从运动到监管:反腐败思想的过渡
    4.2 治腐机制的重组
        4.2.1 财经监察制度
        4.2.2 人民监察制度
    4.3 监察力量的充实
        4.3.1 监察机关职能的强化
        4.3.2 监察干部的补充
    4.4 监察方法的变革
        4.4.1 重点检查:围绕中心任务
        4.4.2 监察机构的调适与协作
    4.5 监察机构的再次整合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Z公司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平衡计分卡理论在HZ公司的适用性分析
    2.1 HZ公司简介及组织架构
        2.1.1 HZ公司简介
        2.1.2 公司的使命和愿景
        2.1.3 公司组织架构
    2.2 HZ公司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2.2.1 缺乏战略规划
        2.2.2 指标体系不完善
        2.2.3 绩效管理环节缺失
        2.2.4 缺乏奖惩措施
    2.3 HZ公司绩效考核方法选择
        2.3.1 绩效管理方法对比分析
        2.3.2 平衡计分卡为HZ公司解决的主要问题
    2.4 建立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则及步骤
        2.4.1 建立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则
        2.4.2 建立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绘制HZ公司战略地图并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3.1 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
        3.1.1 利益相关者分析
        3.1.2 PESTEL分析
    3.2 开发公司战略地图
    3.3 建立平衡计分卡考核指标体系
        3.3.1 建立公司层级的平衡计分卡考核指标
        3.3.2 建立部门层级的平衡计分卡考核指标
        3.3.3 建立个人层级的平衡计分卡考核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Z公司绩效管理体系
    4.1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4.1.1 绩效考核部门及考核原则
        4.1.2 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
        4.1.3 绩效考核计算方法
        4.1.4 绩效考核实施步骤
    4.2 建立绩效反馈与改进环节
    4.3 将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体系与其他体系相连接
        4.3.1 预算管理
        4.3.2 薪酬体系
        4.3.3 企业文化
    4.4 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4.4.1 组织保障
        4.4.2 宣贯与培训
        4.4.3 有效激励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4)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研究 ——以G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三、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四、核心概念和研究范畴
        (一)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
        (二)依法行政考核与依法行政考评
        (三)内部考核与社会评议
        (四)公众参与与公众满意度评价
        (五)工具理性与专家评议
    五、文献综述
        (一)关于法治政府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依法行政理论的研究
        (三)关于法治政府评价的研究
        (四)文献简评
    六、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数据分析法
    七、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的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的理论支撑
        (一)民主法治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理论
        (三)法治政府评价理论
        (四)政府绩效评价理论
    二、价值意蕴:社会评议在依法行政考评中的功能定位
        (一)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体现价值理性
        (二)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体现工具理性
        (三)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体现法治价值
    三、法律基础: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的宪法法律依据
        (一)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的宪法依据
        (二)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的法律法规依据
        (三)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的规范性文件依据
    四、法理诠释:社会评议的公共性与权利属性
        (一)是依法行政及依法行政考评公共性的需要
        (二)是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机制
    五、评议范式:社会评议的方法论
        (一)以结果和公众满意为评议导向
        (二)以主观评价为社会评议路径
        (三)社会评议中的权力主体类型划分
        (四)社会评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体系构建
    一、制度框架:社会评议体系构建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考评的制度设计
        (二)依法行政考评制度评析
        (三)社会评议体系的框架限制与突破
    二、实践经验:法治评价的实践与经验启示
        (一)国外及港台地区关于法治评价的实践经验
        (二)国内第三方组织关于法治评价的实践经验
        (三)国内外实践的特征与启示
    三、公信力: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评议组织体系
        (一)社会评议中的关联主体
        (二)政府主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特征
        (三)公众参与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题中之意
        (四)专家参与是社会评议合理性的体现
        (五)第三方组织实施是社会评议运行有效性的保证
    四、执行力:大众化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社会评议技术体系
        (一)评议指标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二)公众满意度评价的民主性与合目的性
        (三)专家评议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五、运行机制: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机制构建
        (一)组织领导机制
        (二)协调激励机制
        (三)监督实施机制
        (四)运行保障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公众满意度评价
    一、公众满意度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内涵
        (二)公众满意度评价的理论背景
        (三)公众满意度评价的经典模型
        (四)依法行政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可行性
    二、依法行政公众满意度评价主体
        (一)社会公众参与满意度评价的动因
        (二)参与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主体及其类型划分
        (三)确定公众满意度评价主体的原则
    三、依法行政公众满意度评价内容与问卷设计
        (一)评价指标的维度设计
        (二)评价内容及指标
        (三)公众满意度评价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四、依法行政公众满意度评价的操作方法
        (一)公众满意度评价主体抽样
        (二)公众满意度评价数据收集方法
        (三)调查质量控制
        (四)评价结果应用
    五、案例分析:F市依法行政考评公众满意度评价实践
        (一)F市依法行政考评公众满意度评价主体与指标
        (二)案例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专家评议
    一、专家评议的理论分析
        (一)专家的界定及其角色
        (二)依法行政的专业性对专家评议的需求
        (三)专家评议的技术理性
    二、专家评议实践案例与启示
        (一)“余杭法治指数”中的专家评议
        (二)“法治政府绩效评价”中的专家评议
        (三)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三、专家评议内容与方法
        (一)专家评议的内容维度
        (二)专家评议的主要方法
    四、专家评议的实现机制
        (一)评议专家分类
        (二)组建具有针对性的专家库
        (三)专家评议的公信力保障机制
    五、专家评议与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互补互证
        (一)公众满意度评价的现实困境
        (二)专家评议的现实困境
        (三)专家评议与公众满意度评价的融合
        (四)专家评议与公众满意度评价、内部考核的内在逻辑
        (五)社会评议融合机制构建
    六、案例分析:Q市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的专家评议实践
        (一)专家评议方案
        (二)案例评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的实践审视
    一、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实践的制度层面分析
        (一)G省、F市和Q市案例选择依据
        (二)三地2016年依法行政考评主体及样本分布
        (三)三地2016年依法行政考评内容与指标设计
        (四)地方依法行政考评实践范式与评析
    二、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实践的结果层面分析
        (一)G省2016年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概述
        (二)G省2016年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结果
        (三)影响依法行政考评公众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三、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社会公众参与开放度有限削弱民主价值
        (二)社会公众参与有效性不足弱化技术理性
        (三)考评主体对公众的回应缺乏刚性要求
        (四)专家评议缺乏顶层设计
        (五)社会评议缺乏法律规范
        (六)社会评议的技术路径是政治理性主导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完善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思路建议
    一、重塑依法行政考评的理念导向
        (一)以绩效理念推进依法行政考评
        (二)强化政府与社会的双重回应互动
        (三)增强评议结果“倒逼推动”功能
    二、提升公众参与的开放度与有效性
        (一)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二)增强第三方组织的力量
        (三)改进公众满意度评价技术路径
    三、充分发挥专家评议理性
        (一)正确认识专家的评议理性
        (二)充分发挥专家的中介作用
    四、加强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法治化建设
        (一)强化对政府考评权的约束
        (二)制定统一的考评法律法规
        (三)培育社会评议的法治文化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检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述评
    四、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点与难点
    六、资料介绍
第一章 党的纪检制度重建的深远背景
    第一节 纪检制度的酝酿构想与初步建设
        一、酝酿构想(1921-1931)
        二、初步建设(1931-194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纪检制度的曲折发展
        一、良好开端(1949-1955)
        二、曲折前进(1955-1978)
    第三节 “文革”结束后党的纪检制度重建的必要性
        一、风气亟待整顿
        二、“党要有党规党法”
        三、“把过去的问题了结”
第二章 新时期党的纪检制度重建和发展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纪检工作的全方位推进
        一、建立纪检组织
        二、重塑党的纪律
        三、修订党规党法
    第二节 纪检制度的运行
        一、前提:树立纪委权威
        二、关键:双重领导体制
        三、保障:多种方式方法
    第三节 探索的意义与局限
        一、纪检制度的探索成果
        二、纪检制度建设的局限
第三章 治理整顿前后党的纪检制度的变迁发展
    第一节 治理整顿前的纪检制度改革
        一、纪检组织机构改革
        二、重视“好经验”
        三、不断适应与调整
    第二节 治理整顿期间纪检制度的深化
        一、“立案有程序、量纪有标准”
        二、汲取教训警惕腐败
        三、“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
        四、党规党法的原则调整
        五、走出一条制度反腐“新路子”
    第三节 治理整顿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初探
        一、完善党政监督体制的内在要求
        二、已有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基础
        三、合署办公体制的改革意义
第四章 改革大潮再起下党的纪检制度建设持续推进
    第一节 党内规范的调整
        一、党规党法的规范性调整
        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规范
    第二节 纪检工作的制度化延伸
        一、巡视制度初步确立
        二、内部监督机制生成
        三、派驻领导体制改革试点
    第三节 探索推进中的成就与局限
        一、探索成就
        二、探索中的不足
第五章 党的纪检制度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健全纪检工作新理念
        一、健全反腐体系新构想
        二、突出组织协调功能
        三、借鉴各方有益经验
    第二节 健全纪检制度的思路
        一、注重办案效果
        二、慎用“两规”措施
        三、防止“灯下黑”的开拓性尝试
    第三节 健全纪检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二、完善巡视工作体制机制制度
        三、全面实行派驻机构统一管理
第六章 新时代党的纪检制度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纪检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一、新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二、新理念:“聚焦主业主责”
        三、新目标:纪检体系现代化
    第二节 新时代纪检制度的全面创新
        一、“攥紧拳头”:纪检机构做“加减法”
        二、“两个责任”:定位准才能责任清
        三、领导体制:三个《提名考察办法》
        四、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五、“两个全覆盖”:派驻与巡视并重
        六、严防“灯下黑”:“打铁还需自身硬”
    第三节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实践与阶段性成果
第七章 评析与启示
    第一节 对党的纪检制度变迁的历史评析
        一、领导体制的推陈与鼎新
        二、制度功能的强化与博弈
        三、执纪反腐的张力与协调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纪检制度变迁的现实启示
        一、以职能定位清晰为根本立足点
        二、坚持执纪标准从严的正确方向
        三、发挥领导体制创新的先导作用
        四、释放巡视派驻的异体监督效能
        五、党规党法为纪检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KPI法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取得的成绩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内涵
        2.1.1 中央政府
        2.1.2 地方政府
    2.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含义
        2.2.1 地方政府职能
        2.2.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2.3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程序
        2.3.1 前期准备阶段
        2.3.2 中期实施阶段
        2.3.3 后期结果反馈阶段
    2.4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相关理论
        2.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4.2 目标管理理论
        2.4.3 委托代理理论
        2.4.4 治理理论
3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3.1.1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3.1.2 政府绩效评估现行方法
    3.2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意义认识不足
        3.2.2 缺乏独立的、专业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3.2.3 仍然沿用传统落后的评估方法
        3.2.4 评估主体缺乏多方参与性
    3.3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问题成因
        3.3.1 以内部自律性评估为主,第三方评估缺位
        3.3.2 传统绩效观和本位主义思想影响评估实施
        3.3.3 绩效测度偏重活动和投入,脱离评估初衷
        3.3.4 评估信息系统不健全,评估人才缺失
4 KPI法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应用实证
    4.1 KPI法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应用的可行性
    4.2 KPI体系的构建
        4.2.1 KPI体系构建的步骤
        4.2.2 KPI体系的基本内容
    4.3 基于KPI法的海伦市政府绩效评估
        4.3.1 海伦市政府发展的基本情况
        4.3.2 海伦市政府KPI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4.3.3 海伦市政府绩效评估过程
        4.3.4 绩效评估结果
    4.4 KPI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优势和局限
        4.4.1 KPI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优势
        4.4.2 KPI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局限
        4.4.3 弥补不足和局限的方法
5 改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措施
    5.1 加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约束
    5.2 转变政府公务人员观念
    5.3 成立专业的政府绩效评估机构
    5.4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治理理论阐释与经验借鉴
    2.1 概念和理论
        2.1.1 社区
        2.1.2 治理
        2.1.3 社区治理
        2.1.4 机制、治理机制、社区治理机制
    2.2 文献综述—研究文献的梳理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 经验借鉴
        2.3.1 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阶段
        2.3.2 国内社区治理的经验
第3章 月坛街道社区治理现状
    3.1 月坛街道基本情况
        3.1.1 月坛街道区域现状与特点
        3.1.2 社区治理的原则和目标
    3.2 月坛街道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情况调查
        3.2.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3.2.2 调查问卷的结果
        3.2.3 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3.3 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推进“三个机制”
        3.3.1 “一委多居、多居一站”综合试点
        3.3.2 推进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参与式”治理
        3.3.3 推进和优化社区工作群众满意度评价
第4章 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社区治理权责不清
        4.1.2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程度低
        4.1.3 社区工作者存在问题
        4.1.4 社会组织存在问题
    4.2 原因分析
        4.2.1 定位不明确
        4.2.2 居民认同感低
        4.2.3 社区工作者机制不健全
        4.2.4 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
第5章 完善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机制的对策措施
    5.1 建立“中心制”治理机制
        5.1.1 实现四大职能
        5.1.2 强化“三大功能”
    5.2 建立居民参与机制
        5.2.1 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
        5.2.2 建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5.3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5.3.1 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地位
        5.3.2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5.3.3 建立薪酬与奖励机制
    5.4 积极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
        5.4.1 发挥月坛“建协”力量
        5.4.2 完善社会组织发展激励机制
        5.4.3 推动社会组织自主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定位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
        二、治理创新
        三、自我推进机制
    第四节 研究理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既有研究范式回顾及分析要素
        一、既有研究范式回顾与反思
        二、议题、偏好与形式: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三要素
    第二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要及其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要
        二、复杂适应系统的内涵解读
        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第三节 CAS理论视域下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
        一、创新动议:推进治理创新的基础条件
        二、内置规则:选择创新行为的内在依据
        三、结构化行为:作用于创新环境的行动定势
        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有效自我推进机制的构建维度
第三章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辐照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演变
        一、计划执行型创新阶段:机械式增量适应(1949年-1978年)
        二、赋权试验型创新阶段:依附式增量适应(1978年-1994年)
        三、项目自选型创新阶段:偏利式增量适应(1994年—至今)
    第二节 优化存量: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向——基于2016 年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现实挑战
        二、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切入点解构
        三、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维度与模式
        四、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创新路向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发展逻辑的理论揭示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
        二、失谐的“增量创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现实辐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动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启动基础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类型与作用机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信息源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环境信息源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主体信息源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功能信息源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三维动力
        一、以政策引导为推力:维系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方向
        二、以区位竞争为拉力:维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价值
        三、以技术创新为促力:维护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效能
    第四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适应性保障
        一、主动性保障:能动的地方政府
        二、多样性保障:宽松的系统耦合
        三、回应性保障:去中心化与制度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置规则: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依据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内涵及作用机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显性规则
        二、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隐性规则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修正模式
        一、事件驱动的外嵌型规则修正模式
        二、竞争导向的内源型规则修正模式
        三、发展取向的融合型规则修正模式
    第四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适用性挑战
        一、潜在利益冲突引致的“偏利性”创新挑战
        二、原有路径惯性召致的“前摄性”创新挑战
        三、现实制度环境导致的“盲从性”创新挑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化行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行动定势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结构化行为及基本特点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样态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内容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功能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增效工具
    第三节 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策略:审视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行为的现实视角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情境动因与创新策略形式
        三、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策略选择逻辑与运作图景
    第四节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主要差异与有效创新路径的要素检视——基于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主要差异
        二、地方政府成功治理创新路径的要素检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塑路径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理论构建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机理启示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构要素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条件
        一、动议层面:增益创新的“痛点思维”及其创新原则
        二、规则层面:自适应创新的功能要求及再造方式
        三、行为层面:创新控制的管理内涵及控制维度
    第三节 重塑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创新回应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治理创新的“痛点思维”
        二、提升规则适用性:以合作为指向搭建治理创新的开放平台
        三、强化创新公共性:以效能为方向内置治理创新的“增效芯片”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2000-2015年)
    附录2:山东省L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基层政府绩效考评研究 ——以建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层政府绩效考评的内涵、特点和重要性
    2.1 政府绩效考评的内涵及特点
        2.1.1 政府绩效考评的含义
        2.1.2 基层政府绩效考评的特点
    2.2 基层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性
第三章 建德市绩效考评的现状分析
    3.1 建德市绩效考评的主要成绩
    3.2 建德市绩效考评的基本状况
        3.2.1 乡镇工作目标综合考核的基本情况
        3.2.2 市级机关综合考评的基本情况
    3.3 建德市绩效考评存在问题和原因
        3.3.1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3.3.2 缺少监督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制度设计
        3.3.3 民主参与的意识不到位
        3.3.4 政府机关绩效考评的约束力有所不足
第四章 基层政府绩效考评机制的完善
    4.1 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4.1.1 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内涵和引入的原因
        4.1.2 科学设定第三者评估的方式
    4.2 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估机制
        4.2.1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4.2.2 公众参与的例子
        4.2.3 通过社情民意调查吸收公众参与
    4.3 完善政府内部评估制度
        4.3.1 完善绩效考评相关法律法规
        4.3.2 充分调动政府部门对绩效考评的积极性
        4.3.3 建立绩效考评的监督机制
    4.4 评估结果的全方位运用
        4.4.1 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考评结果运用现状
        4.4.2 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考评结果运用的策略
        4.4.3 完善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和反馈
    4.5 建德市政府考核评估体系的构筑
        4.5.1 绩效考评体系构建
        4.5.2 完善绩效考评的有关机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2.3 实践经验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党风廉政建设
    2.1 党风廉政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
        2.1.1 党风廉政建设的科学内涵
        2.1.2 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1.3 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2.2 中国政党政治与党风廉政建设
        2.2.1 中国政党政治
        2.2.2 党风廉政建设在中国政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2.3 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概述
        2.3.2 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概述
        2.3.3 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章 党风廉政建设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国有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3.1.1 国有军工企业的特点
        3.1.2 国有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状况
        3.1.3 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发展的特点
    3.2 党风廉政建设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作用
        3.2.1 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
        3.2.2 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2.3 有利于为科研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3.2.4 有利于保护领导干部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3.2.5 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3.3 党群组织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和责任
        3.3.1 党组织具有政治核心地位
        3.3.2 党委承担主体责任
        3.3.3 纪委承担监督执纪责任
        3.3.4 工会和职工群众具有监督职责
第四章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
        4.1.1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保障不断夯实
        4.1.2 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
        4.1.3 强化监管确保了企业各项权力的规范运行
    4.2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失范现象及其危害
        4.2.1 失范现象的主要表现
        4.2.2 腐败给国有军工企业带来的严重危害
    4.3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4.3.1 腐败较严重是失范现象产生的社会因素
        4.3.2 价值多元化是失范现象产生的思想因素
        4.3.3 经济转型期是失范现象产生的客观因素
        4.3.4 法制不健全是失范现象产生的制度因素
第五章 国外企业预防与治理腐败的现状及启示
    5.1 国外企业腐败现象透视
        5.1.1 商业贿赂成为许多企业营销手段之一
        5.1.2 官商勾结现象时有发生
        5.1.3 着名公司财务丑闻屡见不鲜
    5.2 国外企业对腐败的预防与治理
        5.2.1 建立公司治理结构
        5.2.2 寻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干预
        5.2.3 发起经济自由化的改革
        5.2.4 把聚光灯照向黑暗的角落
        5.2.5 严厉打击和积极防范商业贿赂行为
    5.3 国外企业反腐败的实践及启示
        5.3.1 国外企业反腐败的实践
        5.3.2 国外企业反腐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六章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文化保障
    6.1 使命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取向
        6.1.1 企业使命的内涵作用及意义
        6.1.2 使命文化在国有军工企业的实践
        6.1.3 使命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
    6.2 职业道德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6.2.1 职业道德的文化内涵
        6.2.2 职业道德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实践
        6.2.3 职业道德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作用
    6.3 廉洁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6.3.1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6.3.2 国有军工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6.3.3 国有军工企业廉洁文化的价值取向
        6.3.4 国有军工企业廉洁建设的文化思考
    6.4 问题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6.4.1 问题文化的提出与内涵
        6.4.2 问题文化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实践
        6.4.3 问题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
    6.5 制度文化是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保证
        6.5.1 制度文化的内涵
        6.5.2 制度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6.5.3 制度文化建设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实践
        6.5.4 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体系构建
    7.1 党风廉政建设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7.1.1 从严治党整顿作风的原则
        7.1.2 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
        7.1.3 依法治企强化监督的原则
    7.2 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发展的三个关系
        7.2.1 监督和保障的关系
        7.2.2 执纪问责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7.2.3 惩治与预防的关系
    7.3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体系构建的三个机制
        7.3.1 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
        7.3.2 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
        7.3.3 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问责机制
    7.4 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创新
        7.4.1 构建党风廉政建设“大监督”格局
        7.4.2 运用管理工具,提高监督实效
        7.4.3 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7.4.4 加强廉洁风险防控
第八章 展望
    8.1 国有军工企业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坚强堡垒
    8.2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
    8.3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助推国有军工企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四、哈尔滨市 企业效能监察有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实践研究[D]. 张朔.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7)
  • [2]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常州市公共服务热线效能提升的研究[D]. 朱叶琳. 南京理工大学, 2019
  • [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Z公司绩效管理研究[D]. 刘姝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依法行政考评社会评议研究 ——以G省为例[D]. 谢能重.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检制度变迁研究[D]. 汤希.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基于KPI法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D]. 杨菲.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2)
  • [7]月坛街道社区治理机制研究[D]. 韩一玲.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8]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D]. 戴祥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基层政府绩效考评研究 ——以建德市为例[D]. 翁仙红. 西北大学, 2017(04)
  • [10]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D]. 胡世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