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爆破测控系统

一、钢瓶爆破测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琼[1](2018)在《水压试验用校准瓶标定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气瓶水压试验是气瓶质量检测中的核心项目,GB/T9251-2011《气瓶水压试验方法》和CGA C-1-2009《Methods for Pressure Testing Compressed Gas Cylinders》均采用外测法进行水压试验,用于检验气瓶的超压承载能力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为了保证试验精度和结果的有效性,在进行外测法水压试验前必须使用校准瓶对试验装置进行校准,因此,校准瓶本身的精度对水压试验的准确性具有绝对性意义。本文依托“大工—大连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工程实践基地”对外测法水压试验系统用校准瓶的高精度标定系统开展了分析与设计,构建了完整的校准瓶标定系统,并对国产的校准瓶进行标定。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对气瓶水压试验中校准瓶的要求进行分析,改进校准瓶标定试验的试验设备;确定校准瓶标定试验中对测量仪表的量程和精度要求,并确定标定试验的操作步骤;对多个点的标定试验提出单点独立标定、多点连续标定的标定模式。(2)利用VB作为软件开发平台,结合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word作为文档处理平台,针对气瓶信息管理、设备校验、标定试验、数据处理、报表要求设计试验系统。系统采用条形码技术、二维码技术分别实现气瓶管理、信息的存储。采用自动标定和手动标定的方式实现单点独立标定、多点连续升压标定、多点连续降压标定。在试验过程中自动采集、显示和保存试验数据;试验结束可以查询试验数据、对试验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最终试验结果自动填写在报表中。(3)对同一个校准瓶分别进行单点独立标定试验和多点连续标定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两种试验方法测得的数据的偏差小。因此,在实际的校准瓶标定试验中,可以根据校准瓶使用单位的要求采用单点独立标定或者多点连续标定进行标定试验。通过国家气瓶型式试验中心的实际检验,证明校准瓶标定精度稳定可靠,重复率好,所校准的水压试验系统能够有效检测受试气瓶的承压特性,能够替代进口产品,并为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

黄烨翔[2](2018)在《多工位液化石油气钢瓶水压试验流水线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液化石油气在我国能源市场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液化石油气钢瓶作为液化石油气的储存工具,具有重复利用率高和运输便捷的优点,因此在国内被广泛应用,市场保有量超3亿只。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液化石油气钢瓶在制造与服役过程中,需要进行水压检测,以确保其安全性能。目前国内外市场对钢瓶水压检测设备做了很多研究,但在实际应用上仍存在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钢瓶检测需求。为解决现今人工水压试验钢瓶检测效率低,人工需求大,数据采集与记录易错等问题,本文对水压试验中的钢瓶智能读码,单工位水压试验流程控制,多工位协调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多工位液化石油气钢瓶水压耐压试验流水线。首先结合国家水压试验的相关技术要求,提出了流水线的机械设计方案,其主要由视觉读码进瓶线,注水杆机构和水压试验小车三部分组成。基于多工位水压试验流水线设备特点和控制难点并结合设备的机械设计提出了相应的逻辑控制方案,实现了多工位的协调工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针对水压试验小车注水,升压和排水阶段三个细节进行优化。根据枝状管网水力模型计算,调节水泵参数,解决了多瓶注水时水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注水杆内外管偏心圆方案,达到了不改变管径提高排水速度的目的。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出了钢瓶膨胀量,完成高压泵的特性选取。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VB.NET软件的上位机程序,使用模块化编程,多线程的技术,实现流水线的自动控制,各工位状态的实时监控,钢瓶编码数据的读取及记录。最后,按照本文设计制造了流水线,验证设备的可行性和稳定性。通过实践结果表明,该流水线能够实现水压试验的自动化,大幅缩减单瓶平均检测时间,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增加生产效率,提高数据准确度,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王余彬[3](2016)在《气瓶水压试验装置的设计及其参数和标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瓶作为典型的储运设备,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气瓶本身主要是用来储存高压气体,一旦发生泄漏或者爆炸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将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对于气瓶的质量控制要求极为严格。水压试验是气瓶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检测环节,水压试验装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气瓶质量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气瓶生产效率及检测效率等。本文对于水压试验装置进行了探讨,对气瓶检测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综合比较外测法和内测法水压试验的优缺点,分析其检测原理,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优化试验装置,并设计了一套双工位外测法气瓶水压试验装置,完成相关元件的选型。利用VC++6.0设计开发了一套可视化水压试验控制软件,并完成硬件选型,控制电路的设计。分析目前各标准中对于水压试验参数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探讨对保压时间及泄压时间造成影响的因素,利用搭建完成的水压试验装置,通过实验得出合理的保压时间以及泄压时间,使其在满足试验要求下提高检测效率,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分析容积残余变形率作为评判标准的理论依据,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气瓶内外壁进行分析有限元分析,对比发现两者在试验压力下的变形情况,得出原来的评判标准容积的残余变形率并不能准确的反映气瓶的所受应力情况。分析了目前采用容积残余变形率作为评判标准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将容积弹性变形量引入评判标准,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准度,通过理论论证其可行性,为制定更加合理的水压试验标准提供有益的帮助。

何常青[4](2015)在《航天xx吨氢氧发动机试验系统低温燃料贮箱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低温供应系统是整个低温试验系统的动力之源,大容积的低温贮箱在供应系统里起核心作用,其中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研究解决并实现工程应用。研究设计能保安全、保品质地为发动机提供燃料的大容积低温贮箱对航天发动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氢氧火箭发动机低温燃料贮箱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我国在此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对航天发动机试验低温推进剂供应系统以及低温贮箱的绝热、支撑结构、安全泄放和制造等技术进行了综述。其次,论文以一台80m3的液氢贮箱为例详细论述了贮箱的设计方案。根据工况参数,按照相关国家法规和标准,确定了结构尺寸,绝热形式,管路流程,安全附件等,对内容器和外壳进行强度校正,以确保贮罐使用安全,性能可靠,结构优化。接着,论文对贮箱进行了有限元应力分析。分析了内容器下封头、内支腿和地脚螺栓等在空载、满罐操作状态等五种工况下的受力状态,指出了最大应力所在位置,并给出了提高安全性的方案。最后,论文从热损失、绝热层厚度及表面温度三方面对绝热设计进行了阐述,详细给出了80m3液氢贮箱的封头、圆柱体、加注管、放气管、增压管及内容器支腿的漏热量,得出了液氢日蒸发率为0.76%的结论。论文有着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成果能够在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及探月、登月计划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及检验。此外,随着低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论文成果会在国民经济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梁新星[5](2015)在《煤炭地下催化气化特性及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受煤层赋存状况、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制约,地下煤制气的组成、热值以及产气稳定性都难以达到地面煤制气的效果,限制了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本课题将催化气化原理应用到地下煤制气中用以提高一次荒煤气的质量。试验主要以三种典型煤样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多功能地下气化催化剂添加装置和两种催化剂注入方法,选择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作为主催化剂,利用卧式固定床反应器对煤的催化热解、煤焦催化气化进行了化学反应特性、动力学、热力学的研究并深入分析了催化作用机理,最后采用中试装置及线型分布式多孔注气点气化炉对无烟煤煤层进行了地下催化气化验证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地下催化剂注入法对煤进行催化反应,可以提高煤气质量和气化反应速率。具体概括如下:催化剂提高了热解过程中气态产物的产率和H2组分含量。基于比表面积测试、XRD、 SEM分析,催化剂使无烟煤比表面积增加并延缓了无烟煤的石墨化进程。催化作用后的煤焦表面较原煤、原煤焦产生了更多的孔道,并且表面粗糙度增加、反应活性能力提高。地下催化气化可以提高煤焦的碳转化率,增加有效气的含量。利用不同数学模型及对模型进行修正并基于Arrhenius方程计算得出:Ca(OH)2可使煤焦富氧-水蒸气气化反应较催化前的表观反应速率提高1.34-1.41倍,表观活化能下降31-33kJ·mol-1:添加复合催化剂Ca(OH)2-Na2CO3的表观活化能较添加Ca(OH)2下降10.44-16.10kJ·mol-1,且Ea与指前因子A存在线性补偿关系。利用线型分布式多孔注气点气化炉及采用不同工艺进行催化气化时,煤气组分较催化前更接近于热力学理论煤气,气化效率、燃烧区面积均优于常规气化,并且催化气化对地下炉一次荒煤气的脱硫及脱焦具有协同效应。催化点火可以提高煤层升温速率,并且温度变化趋势与数值模拟过程基本一致。

李晓增,何国山,潘永红,刘东发,肖智仁[6](2014)在《消防产品水压测试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消防产品水压测试系统的原理、技术要求和设计要点。针对系统的试验及功能需求,选用合适的增压系统、测量仪表、承压管道、PLC等硬件,并利用Lab VIEW平台设计了相应的测控软件,实现消防产品水压爆破试验的自动控制,数据实时采集、处理、显示、储存和试验结果打印输出。

崔勇[7](2014)在《煤层逆向燃烧气化机理及工艺过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将逆向燃烧气化方法应用到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中,以期解决正向气化中后期高强度气化过程难以继续进行问题。通过研究逆向燃烧气化过程中气相流动状态、火焰的移动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煤层正逆向联合燃烧气化工艺。利用该工艺获得与正向气化同样热值和品质的煤气,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基于逆向燃烧气化的过程特点,本论文利用高温气化反应炉研究了渗流通道逆向燃烧气化的特性;通过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富氧—水蒸气气化工艺煤层正逆向燃烧气化过程,并验证了此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逆向燃烧气化火焰工作面移动速度与氧气流量成正比。火焰移动速度与氧气流量的关系式可用一级阿累尼乌斯动力学方程来表达,通过调节汽氧比可以控制反应炉的气化温度,褐煤和烟煤适合的汽氧比分别为1.5:1-2:1和1.3:1-1.75:1,通过正逆向联合燃烧气化工艺延长气化时间25%,煤气中有效组分(CO+H2)含量超过60-70%,符合做合成气的要求。

王振锋[8](2014)在《瓦斯抽采浓度控制机理及管路浓度自动调控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煤层瓦斯抽采是治理矿井瓦斯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最有效方法之一,它不仅是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而抽采钻孔和管路中的瓦斯浓度不仅关乎矿井安全,而且是抽采出来的瓦斯能否被利用的先决条件,如何提高管路瓦斯的抽采浓度,控制管路抽采瓦斯在爆炸限以外,是井下瓦斯抽采技术领域公认难题,实现管路瓦斯的检测监控以及瓦斯浓度的自动化调控对瓦斯抽采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某时刻抽采瓦斯浓度的高低取决于钻孔内的瓦斯流量和漏气量的大小,围绕这一基本问题,文章对影响钻孔瓦斯流量的主控因素、影响钻孔漏气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研究管路瓦斯抽采浓度自动化调控系统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分析煤层瓦斯赋存与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达西定律,推导出了钻孔瓦斯流量的求解方程,并对影响其大小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煤层瓦斯压力下,如果负压的变化范围值相同,流量的改变量为一固定值;提出钻孔流量变化率以及单位负压流量变化率的概念,通过简化理论公式和赋值分析,提出通过计算单位负压流量变化率的大小合理优化其抽采负压的大小对提高钻孔瓦斯流量以及钻孔瓦斯浓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2)在对钻孔周围煤岩体应变和位移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钻孔漏气圈的概念,认为同等条件下,漏气圈面积越大,漏气量就越大,并对影响钻孔漏气圈面积大小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探讨钻孔周围煤体渗透率的变化,应用气体渗流理论推导出了钻孔漏气量和钻孔瓦斯浓度的求解方程,结合前一章内容推导出计算某时刻钻孔瓦斯浓度的理论公式。3)提出基础浓度、汇入浓度和即时浓度的概念,认为调整即时浓度的大小的关键是改变钻孔的汇入浓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是钻孔直径、塑性圈半径、封孔支护力、封孔段的有效长度、抽采过程中的负压。4)提出了流量加速度的观点,指出钻孔内瓦斯浓度随负压变化升高或降低,主要取决于瓦斯涌出量加速度和钻孔漏气量加速度的比值W,当W>1时,提高负压可以提高封孔单元的瓦斯抽采浓度,降低抽采负压时将降低封孔单元的瓦斯抽采浓度;W<1时,提高抽采负压时将降低封孔单元的瓦斯浓度,降低抽采负压时将提高封孔单元的瓦斯抽采浓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W来合理优化瓦斯浓度的方法和建议。5)基于主动支护式封孔原理,研制了囊袋式注浆封孔装置,并进行了工程应用,实验证明了新型封孔方法与现行的聚氨酯封孔法相比可以提高钻孔的瓦斯浓度和抽采流量。6)设计出了煤层参数不同时瓦斯浓度随抽采负压变化的测试实验装置,并进行了不同煤层瓦斯压力下钻孔瓦斯浓度随抽采负压变化的实验分析,以及漏气量随抽采负压变化的实验分析,认为钻孔瓦斯的抽采浓度随抽采负压提高的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煤层瓦斯压力、钻孔的密封程度以及漏气裂隙中微小颗粒的运动状态,并据此提出了最佳抽采负压的观点,认为在瓦斯抽采的过程中,抽采负压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抽采负压,并进行了最佳抽采负压的归类分析,认为通过探寻最佳负压可以调整钻孔瓦斯抽采浓度,在保证最高抽采浓度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漏气量。7)结合论文的理论分析以及实验室实验,提出了瓦斯抽采管路浓度自动调控预警系统的构想,系统利用计算机、传感器以及动作执行机构可检测并调整管路的抽采负压到最佳状态。并根据动作执行机构的不同设计了三套方案,经过比较,最终确定了以电动阀作为动作执行机构的方案。分别对主控系统、传感器、以及动作执行机构进行了讨论,完成了硬件设备的选型、PLC程序的设计、触摸屏组态界面设计上位机组态界面设计,并进行了全面的联机测试。8)在焦煤集团九里山矿进行了瓦斯浓度自动调控预警系统的安装测试,并根据工程实践地点的煤层地质条件和钻孔封孔参数进行了系统预设值的确定,搜索出了实验巷道的最佳抽采负压和最佳抽采浓度,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

张建[9](2013)在《工业规模CO2管道泄漏试验装置设计与安装》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对环境、气候的重大影响已经逐渐凸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问题之一。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有望实现二氧化碳接近零排放。捕集的纯净二氧化碳应用高压管线运输,是目前大规模捕集二氧化碳最可靠、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但是高压运输管道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在得到公众认可之前尚需大量的科研论证。目前,人们对许多重气和有毒气体的泄漏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氧化碳的泄漏,特别是二氧化碳高压运输管道泄漏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本实验设计着眼于模拟工业规模的二氧化碳运输管道泄漏实验,建立了大型二氧化碳管道泄漏实验装置,选用不同喷射口径的法兰,测量泄漏过程中,管道内二氧化碳状态变化和泄漏后的扩散情况,其结果可用于进行数据建模,准确预测流体相发生泄漏时的释放速率,扩散的范围和浓度分布以及紧急隔离区域的安全范围等。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完成了实验装置的建立,进行了多次模拟实验,运用自行设计的数据采集系统能够采集到不同实验条件下,高压管道内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数据和扩散区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分布的实验数据,证明了实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装置的实用性。随着实验数据的不断增加,这些结果将会为将来二氧化碳高压运输管道的工业化应用的安全防护提供数据,同时也将成为紧急预案制订的科学依据和相关立法的依据。

李丹丹[10](2013)在《基于LabVIEW的加气站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对加气站监控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LabVIEW的独特的图形化编程特点, LabVIEW技术已经被应用在越来越多的监控领域,加气站监控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伴随着LabVIEW软件功能的逐渐增多,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展,其性能也越发强大。因此,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LabVIEW的加气站监控系统。首先,本文对我国各大加气站的运作流程做了深入的调研工作,具体的说明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基于LabVIEW的加气站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详细的阐述了图形化软件的基本理论基础,以及此监控系统的基本运作方式、一些函数的基本概念,同时对一些常用结构进行了介绍。根据对LabVIEW软件的研究,构建了一套功能完善的加气站监控系统。基于LabVIEW的加气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基于LabVIEW的平台上,编制出对加气站进行统一监控的系统的前面板以及程序框图,使监管人员通过PC机能够直观方便的观测加气站运行的状态以及对加气机进行管理,本课题中采用的主要硬件系统结构为星型结构,主控上位机采用我们经常使用的PC机,由于PC机上串口数量有限,那么我们在PC机与加气机之间添加一个多串口转接盒,通过RS-232串口与各加气机相连进行通信,实验室条件有限,所以采用下位机模拟现实中的加气机,本文中所用的下位机为PIC16F877单片机,通过编程驱动下位机模拟加气机向上位机发送模拟量,如温度,压力等数据,这样以便更好的实现信息的双向传输且更方便管理。主控上位机主要负责实时监测加气机的液位,压缩天然气的温度,压强等,当超过一定的上下限,报警系统会发出警报,同时还可以对液态气的单价进行设定下发。综上所述,本课题中所设计的加气站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加气机内温度,气压等参数的采集,液化天然气单价的设定,对加气机相关参数的采集,保存,以及对历史的数据查询等。

二、钢瓶爆破测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瓶爆破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水压试验用校准瓶标定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气瓶介绍
        1.1.1 气瓶的分类
        1.1.2 气瓶的检验
        1.1.3 国内外气瓶水压试验比较
    1.2 水压试验方法
        1.2.1 耐压试验
        1.2.2 内测法水压试验
        1.2.3 外测法水压试验
        1.2.4 试验方法的比较
    1.3 校准瓶介绍
    1.4 校准瓶发展现状
    1.5 控制软件介绍
        1.5.1 编程语言VB介绍
        1.5.2 后台数据库Access介绍
        1.5.3 VB链接Word技术
    1.6 试验装置
        1.6.1 增压系统
        1.6.2 数据采集系统
        1.6.3 其它试验装置介绍
    1.7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2 标定试验分析及试验装置设计
    2.1 校准瓶在水压试验装置中的使用
        2.1.1 考核标准
        2.1.2 校准瓶的管理
    2.2 测量仪表要求
        2.2.1 压力测量仪表
        2.2.2 温度测量仪表
        2.2.3 气瓶体积变形值测量仪表
    2.3 标定试验分析
        2.3.1 试验步骤分析
        2.3.2 试验方法分析
    2.4 试验数据分析
        2.4.1 试验数据的有效性判断
        2.4.2 数据处理方法
    2.5 报表需求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校准瓶标定系统功能设计
    3.1 信息管理
    3.2 系统控制
    3.3 试验操作
        3.3.1 试验操作步骤
        3.3.2 单点独立标定
        3.3.3 多点连续标定
    3.4 数据处理
    3.5 报表设计
    3.6 数据库设计
        3.6.1 数据库的安全
        3.6.2 数据库结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校准瓶标定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
    4.1 辅助系统设计
    4.2 校准瓶标定系统设计
        4.2.1 主窗体设计
        4.2.2 校准瓶信息录入窗体设计
        4.2.3 设备校验窗体设计
        4.2.4 校准瓶标定界面设计
        4.2.5 数据曲线查询窗体
        4.2.6 试验记录查询窗体
    4.3 系统实现
    4.4 校准瓶标定方法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多工位液化石油气钢瓶水压试验流水线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流水线总体结构设计
    2.1 钢瓶水压试验方法及要求
        2.1.1 钢瓶水压试验方法及装置
        2.1.2 耐压法试验要求
    2.2 钢瓶水压试验流水线功能要求分析
    2.3 钢瓶水压试验流水线总体结构设计
    2.4 读码进瓶线结构设计
        2.4.1 读码进瓶线总体设计
        2.4.2 进瓶输送线速度和尺寸设计
        2.4.3 读码进瓶线传动设计
        2.4.4 读码进瓶线滚筒设计
    2.5 水压试验小车结构设计
        2.5.1 水压试验小车总体设计
        2.5.2 水压试验小车工位框架设计
        2.5.3 注水杆设计
        2.5.4 水压试验小车管道设计
        2.5.5 水压试验小车水箱设计
        2.5.6 水压试验小车底座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水线控制系统设计
    3.1 水压试验的步骤流程
    3.2 传感器选型依据
        3.2.1 温度传感器选型依据
        3.2.2 压力传感器选型依据
    3.3 气缸的选型
    3.4 工控机及数据采集卡的选型
    3.5 拍照读码逻辑设计
    3.6 水压试验小车逻辑设计
    3.7 流水线进出瓶逻辑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水线管道细节优化
    4.1 进水总管道水力计算
    4.2 钢瓶膨胀量和加压水量计算
    4.3 注水杆进出液口优化
        4.3.1 注水杆进出液口模型
        4.3.2 平行板缝隙流动模型
        4.3.3 环形缝隙流动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水线监控程序设计
    5.1 监控软件的开发环境
    5.2 监控程序总体设计
    5.3 监控程序开关量点位设计
    5.4 监控程序模拟量输入设计
    5.5 监控程序界面设计
        5.5.1 系统参数栏
        5.5.2 工位状态栏
        5.5.3 钢瓶数据和水压试验曲线模块
        5.5.4 待检钢瓶编号显示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气瓶水压试验装置的设计及其参数和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气瓶水压试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气瓶水压试验发展现状
        1.2.2 国内气瓶水压试验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气瓶水压试验平台的设计
    2.1 气瓶检测方法的比较
        2.1.1 内测法的原理
        2.1.2 外测法的原理
    2.2 水压试验的总体设计
    2.3 高压水路的设计
        2.3.1 增压装置
        2.3.2 压力测量仪表
        2.3.3 泄压装置
        2.3.4 高压阀块及其他部件
    2.4 低压水路的设计
        2.4.1 水套装置的设计
        2.4.2 低压阀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系统的开发
    3.1 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3.2 工控机选型
    3.3 数据采集单元
        3.3.1 多功能输入输出单元
        3.3.2 气瓶容积变形量测量
        3.3.3 压力传感器
        3.3.4 温度传感器
    3.4 控制电路的设计
    3.5 试验软件系统的开发
        3.5.1 试验软件总体设计
        3.5.2 气瓶信息管理模块
        3.5.3 数据采集模块
        3.5.4 控制模块
        3.5.5 报表信息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压试验参数设定
    4.1 参数设定的意义
    4.2 影响因素
        4.2.1 试验装置对试验参数的影响
        4.2.2 弹塑性材料的影响
        4.2.3 水的体积与温度压力之间的互相影响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前的准备
        4.3.2 不同的保压时间的实验
        4.3.3 不同的泄压速度的实验
        4.3.4 实验结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压试验评判标准的研究
    5.1 评判标准的理论计算
        5.1.1 残余变形产生原因
        5.1.2 容积残余变形率理论分析
    5.2 气瓶内外壁的非线性分析
        5.2.1 气瓶模型的建立
        5.2.2 单元的选择和网格的划分
        5.2.3 非线性压力容器的弹塑性分析
    5.3 评判标准存在的缺陷
        5.3.1 内外壁不一致
        5.3.2 其他缺陷
    5.4 新的评判标准的提出
        5.4.1 容积弹性变形
        5.4.2 理论论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详细摘要

(4)航天xx吨氢氧发动机试验系统低温燃料贮箱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氢氧发动机试验低温燃料储箱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航天推进剂供应系统低温燃料贮箱技术分析
    2.1 航天发动机试验低温推进剂供应系统
    2.2 低温贮箱的绝热技术
    2.3 低温贮箱的支撑结构技术
    2.4 低温贮箱的安全泄放技术
    2.5 低温贮罐的制造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氢贮箱设计方案
    3.1 参数要求
        3.1.1 设计基本参数
        3.1.2 材料选取
        3.1.3 工艺管口
        3.1.4 主要技术要求
    3.2 结构方案设计
        3.2.1 容器的综合分类
        3.2.2 真空绝热的方式设计
        3.2.3 内外罐体的连接机构选择
        3.2.4 内部部件的设计及布置
        3.2.5 贮箱的设计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氢贮箱结构强度校核
    4.1 内容器的强度计算及校核
        4.1.1 符号
        4.1.2 圆筒计算
        4.1.2.1 按内压计算
        4.1.2.2 外压校核
        4.1.3 封头计算
        4.1.3.1 受内压椭圆形封头计算
        4.1.3.2 外压校核
        4.1.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2 外容器计算
        4.2.1 圆筒外压计算
        4.2.2 封头的计算
    4.3 开孔补强
        4.3.1 内容器开孔补强
        4.3.2 内容器各开孔的补强计算结果及分析
        4.3.3 外容器开孔补强
    4.4 法兰的设计及计算
        4.4.1 凸缘法兰设计及计算
        4.4.2 法兰盖的设计及计算
        4.4.3 异型法兰的设计计算
    4.5 热应力计算
        4.5.1 直接用-253℃液氢直接预冷时的热应力计算
        4.5.2 直接用-80℃氢气预冷时的热应力计算
    4.6 安全泄放量、安全阀内径的设计及计算
        4.6.1 安全泄放量的计算
        4.6.2 安全阀内径的计算
    4.7 增压集气管及防涡导流锥设计计算
        4.7.1 增压集气管
        4.7.2 防涡导流锥
    4.8 风载和地震载荷的计算
        4.8.1 质量载荷计算
        4.8.2 自振周期的计算
        4.8.3 地震载荷及地震弯矩计算
        4.8.4 风载荷和风弯矩计算
        4.8.5 最大弯矩计算
        4.8.6 圆筒应力校核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贮箱有限元分析
    5.1 计算条件和部位
        5.1.1 计算条件
        5.1.2 计算部位
    5.2 模型处理
        5.2.1 工况说明
        5.2.2 材料参数及载荷参数
        5.2.3 密度调整
        5.2.4 地脚约束
    5.3 关键计算
        5.3.1 水平地震加速度计算
        5.3.2 计算结果说明
    5.4 有限元模型
        5.4.1 有限元模型图
        5.4.2 计算结果图
        5.4.3 结论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温绝热设计及计算
    6.1 绝热体的热损失计算
    6.2 绝热层厚度的计算
    6.3 表面温度计算
    6.4 80m~3液氢贮箱绝热层的传导传热计算
        6.4.1 封头部份传热计算
        6.4.2 圆柱部分传热计算
        6.4.3 加注管的漏热
        6.4.4 放气管的漏热
        6.4.5 增压管漏热
        6.4.6 内容器支腿漏热
        6.4.7 蒸发率的计算
    6.5 漏放气的吸附设计及计算
        6.5.1 内外筒体漏气速率对真空的影响
        6.5.2 夹层材料的放气速率
        6.5.3 5A分子筛装填量计算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煤炭地下催化气化特性及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煤炭地下气化发展过程及现状
        2.1.1 国外煤炭地下气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煤炭地下气化研究现状
    2.2 煤炭地下气化基本原理及工艺
        2.2.1 煤炭地下气化基本原理
        2.2.2 煤炭地下气化稳定性影响因素
        2.2.3 煤炭地下气化工艺方法
        2.2.4 煤炭地下气化气化参数分析
    2.3 催化气化的研究现状
        2.3.1 催化气化的特点
        2.3.2 催化剂的类型
        2.3.3 催化气化反应机理
        2.3.4 催化气化动力学
        2.3.5 催化气化的环境影响
    2.4 地下催化气化的影响因子
        2.4.1 催化剂的特征
        2.4.2 煤质特征
        2.4.3 气化工艺
        2.4.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5 地下与地面催化气化的区别
        2.5.1 催化剂
        2.5.2 添加方式
    2.6 煤炭地下催化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2.6.1 基础研究方面
        2.6.2 工业应用方面
    2.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7.1 研究内容
        2.7.2 技术路线
3 实验设备、样品及方法
    3.1 引言
    3.2 实验原材料
        3.2.1 煤样分析
        3.2.2 催化剂制备
    3.3 实验装置
        3.3.1 催化剂添加装置
        3.3.2 实验设备及方法
4 煤炭地下催化热解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无催化剂时煤热解特性
        4.2.1 实验数据
        4.2.2 无催化剂热解分析
    4.3 催化剂对煤地下热解反应性的影响
        4.3.1 催化剂对有效气的影响
        4.3.2 催化剂对多碳烃类C_2的影响
        4.3.3 催化剂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4.3.4 催化剂对煤焦的影响
        4.3.5 煤焦SEM分析
    4.4 催化剂在热解过程中的机理分析
    4.5 催化热解适应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煤焦地下催化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5.1 煤焦地下催化气化独立方程分析
    5.2 内、外扩散阻力消除
    5.3 煤焦地下催化气化反应性研究
        5.3.1 气化时间及最佳气化温度
        5.3.2 浓度对催化气化的影响
        5.3.3 催化剂配比形式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5.3.4 地下催化剂注入法对催化气化的影响
        5.3.5 煤种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5.4 煤焦地下催化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5.4.1 x-t变化关系
        5.4.2 动力学模型研究及讨论
    5.5 补偿效应及反应机理分析
    5.6 地下催化气化适应性分析
        5.6.1 煤种催化适应性分析
        5.6.2 适用反应带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煤炭地下催化气化工艺试验
    6.1 煤炭地下气化炉的准备及现场模拟填煤
        6.1.1 炉型及填煤方式
        6.1.2 线型分布式多孔注气点气化炉的特点
        6.1.3 顶底板岩层模拟
        6.1.4 温度场热电偶布置
        6.1.5 压力测点布置
    6.2 工艺试验过程及试验数据
        6.2.1 点火阶段
        6.2.2 催化点火段传热数值模拟分析
        6.2.3 空气连续气化
        6.2.4 80%富氧气化试验
        6.2.5 93%富氧、93%富氧-水蒸气浓度气化试验
        6.2.6 反向操作过程
    6.3 气化效果分析
        6.3.1 析空区扩展情况
        6.3.2 气化效率及煤层气化率
        6.3.3 比消耗量
    6.4 热力学理论煤气分析
    6.5 地下气化过程污染物测定
    6.6 催化剂固硫-脱焦协同效应
        6.6.1 硫化物的生成及固硫效果
        6.6.2 催化剂对焦油的裂解效果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消防产品水压测试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消防产品水压测试系统原理
3 测试系统的技术要求
    3.1 试压范围
    3.2 压力仪表
    3.3 变形量测定用仪表
    3.4 承压管道要求
    3.5 测控系统要求
4 测试系统硬件选择
    4.1 增压系统
    4.2 测量仪表
    4.3 承压管路
    4.4 残余变形量检测柜
    4.5 控制及数据计算处理
5 测控软件设计及应用
6 系统应用情况
7 结论

(7)煤层逆向燃烧气化机理及工艺过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思路
        1.1.3 主要研究内容
        1.1.4 本文创新点
    1.2 正向燃烧气化工艺现状
        1.2.1 有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1.2.2 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1.2.3 混合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1.3 煤层逆向燃烧技术的研究
    1.4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模型试验
    1.5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5.1 煤炭地下气化物理模型
        1.5.2 煤炭地下气化数学模型
2 煤层地下逆向燃烧气化过程基础理论
    2.1 逆向燃烧气化物理化学过程
    2.2 煤层逆向燃烧气化反应中的化学变化
        2.2.1 碳的燃烧反应
        2.2.2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2.2.3 水蒸气分解反应
        2.2.4 水煤气变换反应
    2.3 煤焦燃烧气化反应机理和速率方程
        2.3.1 煤焦和氧的燃烧反应
        2.3.2 煤焦和水蒸气气化反应
    2.4 逆向燃烧气化过程的传递规律
        2.4.1 传质过程
        2.4.2 传热过程
        2.4.3 气相运动方程
    2.5 气化通道内的火焰工作面逆向移动
    2.6 小结
3 煤焦CO_2 及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3.1 煤样基本特性分析
        3.1.1 试验原料
        3.1.2 煤质特征分析
    3.2 褐煤煤焦的制备
    3.3 褐煤煤焦性质与讨论
        3.3.1 热解温度对煤焦中 C、H、和N 的影响
        3.3.2 热解温度对煤焦孔隙结构的影响
    3.4 试验装置与流程
    3.5 试验方法
        3.5.1 试验操作过程
        3.5.2 试验条件选择
        3.5.3 试验数据采集
        3.5.4 样品气化碳转化率和反应速率计算
    3.6 试验结果与讨论
        3.6.1 褐煤煤焦/CO_2 及水蒸气气化反应性
        3.6.2 气化温度与碳转化率的关系
        3.6.3 气化温度、碳转化率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3.6.4 气化温度对褐煤煤焦反应性的影响
        3.6.5 煤焦-CO_2 和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3.7 地下气化操作条件的优化
    3.8 小结
4 渗流通道逆向燃烧气化特征试验
    4.1 试验部分
        4.1.1 试验装置组成
        4.1.2 高温气化反应炉炉体
        4.1.3 反应管
        4.1.4 硅碳棒
        4.1.5 炉衬
        4.1.6 保温材料
        4.1.7 炉壳
        4.1.8 热电偶
    4.2 试验步骤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逆向燃烧气化火焰工作面扩展
        4.3.2 不同氧气流量对火焰移动速度的影响
        4.3.3 高温气化炉纯氧-水蒸气逆向燃烧气化特性参数
    4.4 小结
5 煤层正逆向燃烧气化模型试验
    5.1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
        5.1.1 煤炭地下气化模型试验系统
        5.1.2 测控及分析系统
        5.1.3 模拟煤层与顶底板构建
        5.1.4 材料
    5.2 试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褐煤正逆向燃烧气化工艺制取富氢合成气
        5.3.2 不同煤种正逆向燃烧气化工艺特性研究
    5.4 煤层正逆向燃烧气化试验特性参数
    5.5 小结
6 煤层正逆向燃烧气化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6.1 基于GSF 的煤炭地下气化数值模拟软件的二次开发
        6.1.1 GSF 程序结构分析
        6.1.2 Compaq Visual Fortran 6.0 编译环境
        6.1.3 常微分方程求解器
        6.1.4 软件开发及参数设定
        6.1.5 算例介绍
    6.2 基于非稳态渗流传递的煤炭地下气化数值模拟
        6.2.1 物理数学模型
        6.2.2 传质过程
        6.2.3 传热过程
        6.2.4 气相运动方程
        6.2.5 燃烧气化反应方程
    6.3 煤层正逆向燃烧气化过程数值模拟
        6.3.1 一维火焰工作面移动速度
        6.3.2 二维燃烧气化温度场分布
        6.3.3 产气组分模拟
        6.3.4 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校准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8)瓦斯抽采浓度控制机理及管路浓度自动调控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提高瓦斯浓度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现有瓦斯浓度控制技术存在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2 钻孔周围煤层瓦斯运移机理分析
    2.1 煤层内瓦斯赋存与流动状态分析
        2.1.1 研究瓦斯的赋存及流动的基本方法
        2.1.2 瓦斯在煤层中的单向流动分析
        2.1.3 瓦斯在煤层中的径向流动分析
        2.1.4 瓦斯在煤层中的球向流动分析
        2.1.5 顺层抽采钻孔瓦斯流量分析
    2.2 影响钻孔瓦斯流量主要因素分析
        2.2.1 煤层瓦斯压力影响钻孔瓦斯流量分析
        2.2.2 煤层透气性系数影响钻孔瓦斯流量分析
        2.2.3 钻孔流量变化率观点的提出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抽采钻孔封孔漏气影响因素分析
    3.1 瓦斯抽采钻孔封孔的基本概念
    3.2 钻孔封孔漏气机理分析
        3.2.1 封孔钻孔漏气的途径分析
        3.2.2 基于钻孔漏气圈概念的漏气分析
        3.2.3 影响钻孔漏气圈面积因素分析
    3.3 钻孔漏气量分析
        3.3.1 钻孔漏气量的求解方程
        3.3.2 应力及变形对煤体渗透率的影响
        3.3.3 钻孔破碎区煤体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
        3.3.4 封孔单元漏气量影响因素分析
    3.4 封孔单元瓦斯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3.4.1 封孔单元内瓦斯浓度分析
        3.4.2 流量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及分析
    3.5 基于主动式支护理论的封孔方法研究
        3.5.1 新型注浆封孔装置的结构原理
        3.5.2 新型注浆封孔方法的封孔原理
        3.5.3 新型注浆封孔方法的工程实践
    3.6 本章小结
4 抽采负压影响瓦斯浓度及漏气量实验室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原理
    4.3 试验方法过程及分析
        4.3.1 封孔单元内模拟参数改变的实验方案
        4.3.2 不同煤层瓦斯压力下负压变化时瓦斯浓度变化实验
        4.3.3 抽采负压影响钻孔漏气量实验
        4.3.4 最佳抽采负压观点的提出
    4.4 瓦斯抽采浓度自动调控及预警系统方案的提出
    4.5 本章小结
5 瓦斯抽采管路浓度自动调控预警系统研究
    5.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5.1.1 风动马达作为动作机构
        5.1.2 伺服电机作为动作机构
        5.1.3 电动阀作为动作机构
    5.2 硬件设计及选型
        5.2.1 主控系统的选型
        5.2.2 传感器的选型
        5.2.3 动作执行机构的选型
    5.3 软件设计与组态编程
        5.3.1 PLC控制程序设计
        5.3.2 触摸屏组态设计
        5.3.3 上位机组态设计
    5.4 设备连接及整体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瓦斯抽采浓度自动化调控及预警系统工业性试验
    6.1 实验矿井及巷道选址
    6.2 系统的安装及调试
        6.2.1 上位机的选址与安装
        6.2.2 动作执行机构的安装
        6.2.3 传感器的安装
        6.2.4 PLC控制柜的安装
        6.2.5 井下设备间的连接及测试
    6.3 瓦斯浓度自动化调控预警系统的工程测试
        6.3.1 基本参数确定及设置
        6.3.2 数据采集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工业规模CO2管道泄漏试验装置设计与安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0 温室效应
        1.1.1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1.2 当前世界现状
        1.1.3 当前中国现状
    1.2 CCS应用
        1.2.1 CCS简介
        1.2.2 CCS应用行业
        1.2.3 CCS捕集的二氧化碳应用
    1.3 CCS技术应用前的安全问题
        1.3.1 管道安全研究的意义
        1.3.2 CO_2管道的发展现状
        1.3.3 CCS高压管道泄漏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项目申请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重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方案设计
        2.1.1 实验现有条件
        2.1.2 实验地点的选择
        2.1.3 实验方案
    2.2 实验场地设计
        2.2.1 试验场地的选择
        2.2.2 试验现场的设计与建设
    2.3 加热系统设计
        2.3.1 加热系统组成
        2.3.2 加热系统热量衡算
        2.3.3 小结
    2.4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4.1 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2.4.2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2.4.3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组成
        2.4.4 小结
    2.5 气象采集系统设计
        2.5.1 中央主气象站
        2.5.2 便携式小型气象站
        2.5.3 气象数据传输与存储
    2.6 数据测量点设计
        2.6.1 管道上测量点设计
        2.6.2 扩散区测量点设计
        2.6.3 小结
    2.7 电力系统设计
        2.7.1 电力用电计算
        2.7.2 电力连接设计
        2.7.3 小结
    2.8 爆破片装置与引爆系统
        2.8.1 装置组成及工作原理
        2.8.2 小结
    2.9 其他准备工作
3 实验操作部分
    3.1 实验任务与任务分配
    3.2 实验操作
    3.3 成功试验
    3.4 小结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管道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4.2 喷放流量的测定
    4.3 扩散区CO_2浓度分布
    4.4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LabVIEW的加气站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1.2.1 加气站监控装备的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1.2.2 图形化程序设计技术概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图形化设计技术与应用系统开发环境的构建
    2.1 虚拟仪器的基本构成
    2.2 选用合适的软件开发平台
    2.3 LabVIEW 常用函数和程序结构以及编程模式的介绍
        2.3.1 LabVIEW 中的常用函数
        2.3.2 LabVIEW 中的常用程序结构
        2.3.3 LabVIEW 中的常用编程模式
    2.4 加气站的总体构架和运行模式
        2.4.1 加气站的储气系统
        2.4.2 压缩天然气 CNG 加气站的类型
        2.4.3 CNG 加气站的性质
    2.5 加气站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成
        2.5.1 CNG 加气站的系统组成和基本配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气站监控系统设计
    3.1 加气站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3.1.1 监控系统的硬件架构设计
        3.1.2 监控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
    3.2 加气站监控系统通信功能设计
    3.3 基于 LabVIEW 的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3.3.1 监控软件的主面板
        3.3.2 时间显示
        3.3.3 单价设定
        3.3.4 客户管理
        3.3.5 气机管理
        3.3.6 温压监控
        3.3.7 数据采集
    3.4 内存的优化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气站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分析
    4.1 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的评估方法
        4.1.1 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方法
        4.1.2 系统安全性的评估方法
    4.2 加气站监控系统可靠性分析
        4.2.1 加气站监控系统可靠性等级划分
        4.2.2 加气站监控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
    4.3 加气站监控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钢瓶爆破测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压试验用校准瓶标定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赵丽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2]多工位液化石油气钢瓶水压试验流水线设计与开发[D]. 黄烨翔.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3]气瓶水压试验装置的设计及其参数和标准的研究[D]. 王余彬. 江苏科技大学, 2016(03)
  • [4]航天xx吨氢氧发动机试验系统低温燃料贮箱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常青.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5]煤炭地下催化气化特性及工艺的研究[D]. 梁新星.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6]消防产品水压测试系统的设计研究[J]. 李晓增,何国山,潘永红,刘东发,肖智仁. 广东建材, 2014(12)
  • [7]煤层逆向燃烧气化机理及工艺过程模拟研究[D]. 崔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2)
  • [8]瓦斯抽采浓度控制机理及管路浓度自动调控预警系统研究[D]. 王振锋. 河南理工大学, 2014(03)
  • [9]工业规模CO2管道泄漏试验装置设计与安装[D]. 张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10]基于LabVIEW的加气站监控系统设计[D]. 李丹丹.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