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神话版:时间之轮

一、Unreal神话版:The Wheel of Time(论文文献综述)

季相娣[1](2021)在《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ime to Fly (Excerpts)》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一篇英译汉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任务原文取自《重生》(Time to Fly)前八章。该文本由艾琳·罗伯逊·哈姆拉所着,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失去亲人后,如何走出悲痛,勇敢面对生活,追寻梦想的故事。回忆录作为自传体的一种,是记录作者个人经历的文学形式,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等特点。该作品通过记录作者的亲身经历,鼓舞很多人正视生活中的“失去”,不畏生活中的困难,对读者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此外,《重生》一书目前在国内外尚无中文译本,因此,译者选择该书作为此次翻译任务的文本,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译者也希望能给中国读者一些启发,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现文中的长句是此次英汉翻译的难点,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结构层次复杂,修饰成分多样以及句子语序颠倒。诸多学者曾就英语长句的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译者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策略为指导,根据本文中长句的主要特点分别采取了刘宓庆所提出的切断法、包孕法以及倒置法对原文中的长句进行翻译和分析。其目的在于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帮助读者充分了解原文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实现交际效果。本翻译实践报告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任务背景、任务描述以及任务的整体框架;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了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过程;第三章为案例分析,译者根据本文长句的特点,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的指导下,分别采用了切断、包孕及倒置三种技巧对选取的例子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此次翻译报告的结论,译者总结了翻译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对回忆录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有了一定了解,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作者的情感流露;其次,译者能够更灵活地运用交际翻译策略,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翻译实践;此外,译者对长句的翻译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此次翻译报告能为以后相关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崔文锦[2](2021)在《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次实践报告选择的文本为《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本》(Patricia Highsmith Her Diaries and Notebooks)1941年的日记和笔记本内容,主要记录原文作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分析源语文本的文本特点,发现源语文本隐性信息的特点特别突出,此次翻译实践主要从语义层面和文化背景层面分析隐性信息的翻译问题。首先,原文中出现大量含有隐性信息的名词和动词,直译译文显得单薄,也无法充分表达原文内容和作者情感;因此,需要运用增词,意译和引申等翻译技巧对其灵活处理。其次,在文化背景方面,文学和历史方面的隐性信息突出,若不显化出来会导致译文表意不明,甚至出现病句现象。所以需要结合相关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适当增译、意译或添加注释进行显化处理。通过撰写此次翻译实践报告,增强了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翻译方面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显化策略方面有更深的理解。此外,对其他译者翻译此类文本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刘细容[3](2020)在《戴安娜·狄·普里玛诗歌的反建制性》文中提出戴安娜·狄·普里玛是美国“垮掉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她在生活和作品中,怀疑物质主义,否定消费主义,反叛同质化要求;质疑性别歧视,拨正文化偏见,引领性革命;打破二元逻辑,抨击理性思维,寻求精神解放;表现出明显的反叛性、革命性、颠覆性的立场。这种反建制性更是深深根植于其诗学实践中。诗人打破“精雕细琢”的学院传统,摒弃严格的音步韵律规则,攻击理性主义和精英主义,形成一种自发式、即兴式、开放式的诗学。这种诗学强调调动身体感官,直接体悟事物,即兴自由书写,自发表露真情实感;认为诗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互动关系。在诗歌形式层面,这种诗学表现在跨行连续、第一人称叙事、摒弃标准大小写和标点符号、自由无韵诗行、嬉皮士俚语等创作技巧的应用。通过这种诗学创新实践,诗人巧妙地阐释了垮掉派的非依从精神;反叛父权主义,重构女性主体;融合禅宗非二元思想,颠覆文学传统,探索诗歌新形式。作为东西海岸垮掉派运动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联结者,普里玛通过其自发式诗学实践,坦诚直白地记录了垮掉派的身体和思想经历,深入刻画了垮掉派作为愤怒不满的自我放逐者、“至福乌托邦”的革命追求者、反叛求索的互助伙伴的形象,深刻诠释了垮掉派“非依从精神”的内涵。她/他们以身体为试验场,通过性自由、致幻剂和其它激进行为,质疑战后物质繁荣和僵化保守,反抗标准化要求。而在其疯狂行为的背后,实际是在追求一个“至福乌托邦”的革命愿景。但是,她/他们的浪漫主义祈愿只是一个正在发展和进行中的理念,并未能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垮掉派真正获得的是伙伴间的友情和陪伴。她/他们在纽约和旧金山成立互助社区,逃离社会桎梏,探寻文艺新表达。垮掉派虽然反叛主流价值观,但是他们对女性的态度却极具传统偏见。众多垮掉派男性在生活中忽视女性的存在,在创作中将女性刻画为“纯洁的天使”或“恶毒的魔鬼”的刻板印象。普里玛则关注女性,为女性正名。诗人通过改写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融合个人的现实经历,创造独特的女性神话,反叛男权主义,重塑女性主体:炫酷安静的色情女孩,暴力强大的狼女神,活力四射的母亲艺术家。女性通过离开父亲的处所,追随男友“在路上”,放纵身体,追求性自由。但是,在“垮掉派炫酷的原则”下,女性并未得到男性的平等对待,而只被当作沉默的小妞、妓女、赚钱工具或者奴隶妻子。为反抗等级制度,颠覆男权统治,诗人改写女性神话,唤起女性自信,释放阴性力量。当女性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时,她们勇敢成为自己的主人,大胆追求艺术事业,无惧成为单身母亲。普里玛认为,女性的生活要求就是她的艺术形式。作为一名诗人、母亲、剧场经理人、出版社编辑,普里玛的创作常常被打断。所以,她的诗歌呈现出素描化、模块化、碎片化的即兴书写特色。诗人擅长从生活中采撷灵感,将家庭日常生活融入写作,区别于垮掉派男性作家“反家庭”的写作态度。在“垮掉一代”探索“全新愿景”和“崇高现实”的过程中,她/他们渐渐发现酗酒、致幻剂、性自由等放纵身体的疯狂行为只是愤懑激情的“自我”与“自由乌托邦”的短暂联姻。要想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她/他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摆脱西方二元思想的桎梏。所幸,她/他们在东方佛禅中找到了这种智慧。在禅宗“顿悟自性”、“缘起性空”、“慈悲为怀”的哲思影响下,普里玛开放感官,依托直觉,顿悟本心,获得一种自由的“新意识”;参悟事物永恒变化及空无不定的本质,摒弃二元思维,采纳百家思想;妙万物之因缘,感众生之平等,知它物之悲苦,惜生命之美好,关注人与自然之和谐,倡导友爱互助。禅宗所提倡的“直指人心”、“不二法门”、“道法自然”与普里玛的开放式诗学相得益彰。开放式诗学关注人与自然的互动,认为诗歌创作有如在田间劳动,诗人调动身体感官,谱写诗行,传递能量,表达情感。前人对于普里玛的研究多集中于《狼女》这一部诗集,并多局限于女性主义思想的分析。本论文则精选其早、中、晚期三个创作阶段的代表诗歌为文本对象,将其创作视为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探究其思想发展的连贯性,管窥“垮掉派”的流转变化。本文以反文化运动思潮、女性主义、禅宗思想、自发式、即兴式和开放式诗学等多维思想和理论为基础,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全面、细致、深入地分析普里玛诗歌的共同性和延续性。本文认为,作为“垮掉派”一员,普里玛坦诚真实地记录了“垮掉一代”的反叛行为,深刻阐释其“非依从精神”。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普里玛又有别于垮掉派男作家大男子主义的立场。她以女性为创作中心,解构父权价值,重构女性主体。时光渐逝,普里玛及其伙伴渐悟早年的激情放纵并未能带来真正持久的心灵解放。于是,她/他们转向东方佛禅寻求一种思考人生、看待万物的全新思维方式,探寻真正的思想自由和精神稳定。在“非二元”禅宗思想启迪下,诗人超脱了青年时期的激进愤懑,逐渐进入一种隽永澄明、无我无尘的禅定自由之境。普里玛的诗歌不仅体现了其反建制、反传统的态度,更表明她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相互联系的理解和关注。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人类需要放弃怀疑和偏见,反对武器和暴力,学会紧密联系,互助共赢。普里玛的诗歌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万物互依存的事实,倡导人们践行友爱慈悲,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许嘉欣[4](2020)在《《回乡:父亲、儿子和他们的土地》(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英译中翻译报告,翻译材料节选自利比亚裔美国作家希沙姆·马塔尔的传记小说《回乡:父亲、儿子和他们的土地》。该书于2017年获得普利策最佳传记奖。作者记录了自己在卡扎菲政权垮台后回到故土利比亚寻父的经历,他向世人展示了这段时间利比亚的社会现状,以及自己为了确定父亲命运和拿回遗产所做出的努力。笔者翻译了本书的二分之一,并将其作为本翻译报告的材料内容。本报告总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翻译项目介绍,简短介绍了项目背景、项目描述以及报告结构;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详述了笔者的译前、译中和译后工作;第三章是本翻译报告的核心内容,着重分析名词词组的翻译并总结翻译方法和技巧;第四章则是翻译实践总结部分,主要内容有翻译发现、翻译局限以及建议。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信息高度浓缩的名词词组的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出发,经过译后总结笔者发现,在翻译时,笔者主要采取了直译、增译、转换、后置定语前置、拆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来翻译两类名词词组,从而达到准确传达原文含义,提高表达效果、减少阅读障碍的目的。通过本次翻译实践项目,笔者充分认识到要学好翻译,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自身的翻译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杨梓悠[5](2019)在《架构理论视域下《荒原》中译本意象重构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荒原》是着名诗人T·S·艾略特创作的长诗,该诗被视为英美现代诗歌里程碑之一以及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之一。艾略特以七种语言写就此诗并大量引用文学典故、宗教典故和传说,通过这些支离破碎的意象,他暗示了战后的西方社会能在死亡之中寻求复活,在堕落之中寻找救赎和在衰败之中追求繁荣的诗歌主题。从语言认知研究角度来看,相应意象暗示上述主题,并建构六个主要框架:[死亡]、[复活]、[堕落]、[救赎]、[衰败]和[繁荣]。由于《荒原》在诗坛中的强大影响力,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仅中译本就多达12个版本。意象暗示诗歌主题,因此重构意象再现原作主题是这部诗作翻译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赵萝蕤译本、查良铮译本和汤永宽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原作为参照,从认知语言学架构理论的视角和突显这两个维度,对比分析这三个译本在重构意象方面的差异及原作主题的达成度。根据架构理论,原文注释是相关框架的组成部分,是读者理解对应意象的基础;视角是认知角度的选择,视角不同意义有别;突显展示信息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不被突显则会被背景化,就诗歌而言,意象的突显与否直接影响主题的达成。对比这三个译本的意象重构可发现,赵译对原注翻译最完整并针对中文读者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有利于读者理解原诗意象和主题;查译和汤译清晰地再现大部分意象的视角,帮助中国读者以和外国读者一样的方式理解意象;赵译和汤译呈现了清晰的突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激活他们认知中的相应架构。从架构理论角度而言,赵译补充的注释和清晰的突显可触发意象所属的架构,最有效暗示原作主题。汤译的意象注释不充分,无法帮助中国读者把部分意象视为相关架构的成分,导致原作主题达成度不足。而注释翻译的缺漏和突显的削减则使查译的意象重构无法有效暗示原作主题。基于本研究对中译本意象重构的对比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意象重构可采取三种策略:(1)架构对应策略,即忠实再现原文的意象,同时准确清晰再现它的视角和突显,帮助读者激活对应架构,实现对原作主题的理解;(2)架构移植策略,即在目的语读者对原作意象理解有难度时增加译注,帮助读者建构与原文相同的架构;(3)架构替代策略,即基于目的语文化选择恰当的意象,建构能够表达原作主题的框架。

李苏婷[6](2018)在《论朱利安·巴恩斯《英格兰,英格兰》中的类像书写》文中认为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因大胆实验的写作手法和创新多变的叙事结构为人熟知。其作品颇多围绕对生命、历史、记忆、真实等主题的探讨。《英格兰,英格兰》(England,England,1998)是巴恩斯第八部长篇小说,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真实观念。本论文通过运用鲍德里亚提出的“类像”概念来探究该作品中的类像书写。首先,类像使主体产生非真实的认知。以主题公园项目组成员为代表的精英群体,误将类像世界等同于客观世界,试图通过超真实的类像世界来实现自我对真实的追寻。以真人秀扮演者为代表的大众群体,误将角色身份等同于自我身份,混淆了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差异。由怀特岛构成的类像世界成为了一个能独自运行的主体,而身处其中的不同阶层沦为客体。其次,超真实成为社会的建构方式。经重新打造、集英格兰全部精华文化于一体的用以高品质休闲旅游的怀特岛,被命名为“英格兰,英格兰”。而已衰退成死气沉沉、无人问津的英格兰主岛,被改名为“安吉利亚”。这两个被构建的社会是比客观真实社会更加真实的超真实社会。最后,类像世界中民族文化的表征呈现出非真实性。将英格兰历史遗产精确复制、恣意包装以吸引全球游客眼球的消费手段,使历史沦为人工符号,丧失了严肃性。再现的英格兰重要传统,如农产品展销会、初夏盛典等,变成无意义的表演,丧失了仪式感。以极度逼真的视听方式再现的民族文化被重新定义或改写,成为了类像世界的一部分。巴恩斯旨在表明,不是类像世界使当代英国人产生了非真实的自我认知,而是他们本身已经迷失了自我。通过再现英格兰历史和民族传统,该作品引起人们深刻的重视和反思:不应再沉浸于对昔日帝国地位的怀旧,而应关注当下社会,关注自我本真。

李杭峰[7](2018)在《《大海,大海》中的死亡审美》文中研究指明当代英国作家艾丽斯·默多克的《大海,大海》通过主人翁查尔斯一生中所目睹和亲身经历的种种死亡,来展开真实、内省、多元的死亡书写。死亡书写不仅传递着对生、死、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独特的价值表达,更蕴藏着丰富深刻的审美内涵,揭示了死亡的忧郁、神秘、浪漫、深邃以及超验之美。本论文运用中西方的死亡美学理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对《大海,大海》中的死亡审美进行阐释、解读。论文第二章讨论克里芒及阿丝蒂尔婶婶之死的忧郁与凄婉之美。克里芒被疾病折磨而死,犹如一朵鲜花凋零败落,慢慢枯竭。意识到自己的美貌正被死亡一点点吞噬,克里芒沉浸在精神忧郁和灵魂痛苦之中。查尔斯与她共同经历死亡来临之际的痛苦和挣扎,他们共同感受即将失去生命和爱人的伤感和恐惧。阿丝蒂尔婶婶之死以象征的形象在查尔斯的梦境中再现。梦境中反复出现的婶婶站在转动的黑胶唱片上永不停歇舞蹈的形象,以黑色和圆形象征着婶婶遭遇车祸的黑色轿车。“唱片”隐喻着死亡的哀歌。“唱片标签上撕破的纸”象征着死亡的毁灭力量。这个梦境从视觉、听觉上生动地再现了死亡的阴郁与伤感,表达了查尔斯内心的哀愁与忧伤。第三章研究提图斯之死及查尔斯死亡体验中的神秘与深邃。查尔斯在大海边看到的“惊悚骇人的海怪”意象旨在表达提图斯之死的神秘。“海怪”象征着某种神秘的死亡将至。查尔斯在梦境中也看到提图斯与海怪并置的油画,预示着提图斯与死亡之间不可避免的联结。最终,年轻的提图斯溺亡于大海,表明生死无常,难以逃脱的神秘厄运。查尔斯被朋友推下大海险些丧生,在坠海一刹那的虚空中,他的身体和灵魂感到深深的绝望与恐惧。在死亡面前查尔斯第一次感到作为个体的有限、脆弱和渺小。当他重新睁开眼,看到这个世界和自我的时候,他深深地领悟到生命的存在是那么的真实、重要,甚而呼吸都是快乐的。在死亡的极致体验中他领悟了生存的意义,重获精神和灵魂的自由。查尔斯的死而复生是他重新建构自我的契机,体现了死亡的深邃。第四章讨论詹姆斯之死中所体现的崇高、超验之美。詹姆斯成功救了查尔斯却没有挽救提图斯的生命,因此内心无法释怀。他决定进行一次“远行”,于是他有如高僧坐化般自主选择了死亡。他的死宁静、安祥,没有丝毫痛苦。詹姆斯的“远行”是对生死、轮回与真理的探索。他认为死亡是净化灵魂,完美人性、探寻真知的契机。詹姆斯之死从死亡观和死亡的形式上体现了通达、超验的美。另一方面詹姆斯通过自身的死为查尔斯赎罪。查尔斯出于自身的目的,拼命挽留提图斯以作为赢得哈特莉感情的筹码,结果造成提图斯悲剧命运的上演。詹姆斯深知,查尔斯的自私与贪婪间接造成提图斯之死,他也为自已未能阻止这一悲剧深感内疚。詹姆斯的死不是为自身的快乐与痛苦,而是为丑陋的人性与罪恶赎罪,体现了死亡的崇高。小说中克里芒及阿丝蒂尔婶婶之死中体现的忧郁之美,彰显了人类精神和情感的永恒伟大。提图斯和查尔斯之死中的神秘与深邃使人们更加敬畏生命和自然,关注生存。詹姆斯之死体现的崇高与超验激励人们积极承担起对自我、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责任,从而构建真、善、美的生存信念,以乐观的死亡观实现对现存世界的超越。

何梓健[8](2017)在《《纸—翻阅世界历史》(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文为一篇翻译报告,内容节选自美国着名社科类书籍作者、非小说作家马克·科兰斯基(Mark Kurlansky)的最新非小说作品《纸——翻阅世界历史》的第二、四章。源文本及目标文本将纸的独有历史跃然纸上,向广大读者呈现一个宏大的景象,既涵盖文学的特质,也具备非文学领域的千百知识——比如说一张普通的纸是如何从原料制成,并一举代替丝竹成为家喻户晓、登堂入室的“好帮手”的,又是如何由远古迈向现代,从破布皱皮到如今融合高科技的多元多功能纸,如此种种,皆由此书诉述展现——因此,其独有的历史性不言而喻,当然,原文也既广而深,涵盖琳琅的领域,商业、经济、文化、科技等尽收眼底。本文从目的论着手,以三法则为支撑,分别从词、句、篇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解构。在翻译之中,译者领略到作者丰厚的知识储备,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通,但同时也发现作者对某些事实有错误描述之嫌,如年代、作品作者生平,甚至连宣纸的产地也出错。出于目的原则,这些错漏必然需要得到更正,而这恰是目的论运用的最好体现:让目标语读者的阅读过程少一些障碍,少一些批评。方是译者及译作的目的所在。

朱雅楠[9](2017)在《《一段未被记录的历史:E.M.福斯特的人生》(节选)汉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中国读者迫切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近些年来,随着外国名作名译在中国的畅销,人们希望了解相关外国名人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观念,以求更好地理解其相关作品,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因此,译者应当在传记类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肩负起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以A Great Unrecorded History:A New Life of E.M.Forster(《一段未被记录的历史:E.M.福斯特的人生》)第二章、第四章为案例,从该理论针对信息型文本和表情型文本的翻译方法入手展开分析。实践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翻译材料的特点。第二章是翻译项目简介,主要介绍了翻译材料的来源及内容。第三章是翻译过程描述,主要介绍笔者为完成该翻译实践所做的工作。第四章是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部分,笔者在简要梳理文本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总结翻译方法。第五章是翻译实践总结部分,阐述了笔者的心得以及本次翻译实践的局限性。根据赖斯的理论,传记是一种介于信息型和表情型之间的文本类型。在翻译过程中,信息型文本应当注重原文的内容,表情型文本应当注重原文的美学形式。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希望本篇翻译实践报告能为传记类文本翻译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周怡宁[10](2017)在《解构西部神话:山姆·谢泼德三部家庭剧中的美国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姆·谢泼德(Sam Shepard)1964年在美国外外百老汇开始他的戏剧写作生涯,此后凭借五部家庭剧而广受关注,包括《饥饿阶级的诅咒》(Curse of the Starving Class,1977)、《被埋葬的孩子》(Buried Child,1979)、《真实的西部》(True West,1980)、《情痴》(Fool for Love,1983)、《心灵的谎言》(A Lie of the Mind,1985)。90年代,他凭借四本新剧重返戏剧舞台。他的戏剧积极探索了当代美国社会迷茫的根源。谢泼德的剧作中反复涉及美国神话的最本质内容西部及牛仔形象。本论文运用美国西部文学叙事作为参照深入考察谢泼德的创作主旨。在美国文学中,西部曾是许多作家笔下探讨的概念,形成了经典的传统套路。西部是一片男性重获新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由土壤;而作为西部偶像人物的牛仔是游离于社会之外、有节制地使用暴力的个人主义者。根据这一套路,谢泼德在他的剧作中对美国传说西部神话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本论文集中探讨谢泼德三部家庭剧中男性气质塑造与呈现。这三部作品分别是谢泼德的首部家庭剧《饥饿阶级的诅咒》(1977)、家庭五部曲的第四部《情痴》(1983)和一段创作间断后的作品《逝去的亨利·莫斯》(The Late Henry Moss,2000)。相信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谢泼德剧作的两大主题(美国西部和西部牛仔)的演变。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序言,除介绍谢泼德及其作品和梳理现有谢泼德研究文献之外,扼要介绍美国文学中“西部典型”的起源与发展,说明这一典型中的关键要素:西部背景和西部英雄。第二章着重分析谢泼德的《饥饿阶级的诅咒》以及牛仔作为孤独游侠的正面形象的颠覆。谢泼德将戏剧背景设置在欣欣向荣的消费主义社会下,应用怪诞讽刺,展现主人公威斯坦(英文‘西部’的谐音词)如何挣扎于混乱、无意义的生活之中:他无力认清和阐释自己生活的真实状况,也无力建构秩序于混乱之上,最终被驱逐出自己的社区。与自己不愿选择家庭生活的西部英雄不同,威斯坦四处漂泊,主要是因为他无力弥合理想牛仔生活与自己糟糕生活之间的差距,无力承担家庭责任。第三章主要分析谢泼德的《情痴》一剧,考察一名当代牛仔在建立独立人格过程中经历的危机。该剧中的牛仔不再是个人主义者,他受困于虚幻与现实的矛盾中:他无法填补角色扮演(试图达到‘自我理想’)与没有角色模范(即‘自我理想’)去模仿之间的缺口,只能在自我想象的世界里确立男性个性。为了突显男主人公内心的不稳定以及对个人身份的焦虑,谢泼德在表现两性冲突的自然主义方式中介入了一种时间上难以理解、富有幻觉感的演出设计,模糊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第四章重点考察谢泼德的《逝去的亨利·莫斯》,研究暴力在西部神话中作为革新性力量的颠覆;该剧呈现出暴力对男主人公家庭及自身肉体和心灵的伤害;谢泼德一改过去对强硬男性气概的模糊态度,直接批判了男性暴力。为了展现出男性强硬外表下不稳定的潜意识或者纠结的内心,谢泼德通过一种几乎完全碎片式的,反现实主义的,非直线型的近似于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展开该剧。最后一章是总结。在传统西部文学艺术中,牛仔的形象是自我独立的,独自骑马驰骋于旷野之上,时而短暂进入社区利用他的暴力技能恢复社会秩序,相反,谢泼德作品中的西部是一片边疆荒地,游荡于其上的是背离传统牛仔准则的男性。在这三部戏剧中,男性统治彻底崩塌,男性处于西部男性神话中的理想性形象与二战后他们的梦想幻灭的现实之间,这种处境造成他们心理‘分裂’。本论文提出,谢泼德本通过颠覆美国西部文学和电影中的传统男性形象,揭示了部分当代美国男性的生存处境危机。

二、Unreal神话版:The Wheel of Tim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nreal神话版:The Wheel of Time(论文提纲范文)

(1)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ime to Fly (Excerpt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ask Background
    1.2 Task Description
        1.2.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1.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Report Structure
Chapter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ocess
        2.1.1 Preparations of Translation Tools
        2.1.2 Preparations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2.1.3 Selection of Theoretical Basi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3 Case Analysis
    3.1 Introduction to Long Sentences
        3.1.1 Features of Long Sentences
        3.1.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Long Sentences
    3.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Long Sentences
        3.2.1 Cutting
        3.2.2 Embedding
        3.2.3 Reversing
Chapter4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2)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文本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
        1.2.2 文本内因素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翻译工具的使用
        2.1.3 翻译理论的准备
        2.1.4 翻译策略的选择
    2.2 制定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隐性语义信息
        3.1.1 含有隐性信息的名词
        3.1.2 含有隐性信息的动词
    3.2 隐性文化信息
        3.2.1 隐含的文学信息
        3.2.2 隐含的历史信息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经验总结
    4.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致谢

(3)戴安娜·狄·普里玛诗歌的反建制性(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0.1 Diane di Prima’s Life and Works
    0.2 Literature Review
    0.3 Theoretical Basis
    0.4 Framework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Non-Conformist Beat Spirituality in Spontaneous Poetics
    1.1 Discontent Beat-Down Outcasts
    1.2 Revolutionary Beatific-Utopia Pursuers
    1.3 Vigorous Mutual-Help Comrades
Chapter Two Anti-Patriarchal Female Subjectivity in Improvising Composition
    2.1 Cool Erotica Girlies
    2.2 Violent Wolf Goddesses
    2.3 Dynamic Mother Artists
Chapter Three Non-Dual Zen Buddhism in Open Form
    3.1 Enlightened Intuitive Perceiver
    3.2 Impermanent Mindful Syncretist
    3.3 Compassionate Ecological Protector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4)《回乡:父亲、儿子和他们的土地》(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Project Description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Stylistic analysis of textual features
        2.1.2 Types of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2.1.3 Translation tools
        2.1.4 Theoretical basi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Examples of Noun Phrase with Pre-modifier
    3.2 Translation Examples of Noun Phrase with Pre-modifier and Post-modifier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4.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1:Alignment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5)架构理论视域下《荒原》中译本意象重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Overview of The Waste Land
    2.2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2.2.1 Literary Perspective of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2.2.2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Poetics
        2.2.3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2.3 Research Gap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Frame Theory
        3.1.1 Frame
        3.1.2 Frame and Language Use
    3.2 Image
    3.3 Interaction between Frame and Image in Literary Works
Chapter Four Contrastive Study of Image Reconstruction in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Waste Land
    4.1 Frames and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4.1.1 Frames[DEATH] & [RESURRECTION]and Relevant Images
        4.1.2 Frames[DECAY] & [SALVATION]and Relevant Images
        4.1.3 Frames[DETERIORATION] & [PROSPERITY]and Relevant Images
    4.2 Image Reconstruction in the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Waste Land
        4.2.1 Image Reconstruction in Frames[DEATH] & [RESURRECTION]
        4.2.2 Image Reconstruction in Frames[DECAY] & [SALVATION]
        4.2.3 Image Reconstruction in Frames[DETERIORATION] & [PROSPERITY]
Chapter Five Implications of Image Reconstruction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5.1 Frame Correspondence
    5.2 Frame Transplant
    5.3 Frame Replacement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6.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References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论朱利安·巴恩斯《英格兰,英格兰》中的类像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Ⅰ. The Inauthentic Cognition of the Subjects
    1.1 Project Members’ Inauthentic Self-pursuit
    1.2 Backdrop Characters’ Inauthentic Self-identification
Ⅱ. The Hyper-real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eties
    2.1 “England, England” as a Commercialized Society
    2.2 “Anglia” as a Pre-industrial Rural Society
Ⅲ. The Unreal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3.1 English History as Artificial Sign
    3.2 English Tradition as Non-referential Performance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ppendix A
Appendix B
Acknowledgements

(7)《大海,大海》中的死亡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致谢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ris Murdoch and The Sea The Sea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The Melancholic Beauty of Death
    2.1 Clement's Death:The Extreme Love and Unbearable Pain
    2.2 Aunt Estelle's Death : Recollection of Perpetual Tenderness
Chapter 3 The Mysterious and Profound Beauty of Death
    3.1 The Profound and Mysterious Symbol of Death
    3.2 Titus' Death: Unavoidable Predestination
    3.3 Charles' Death : Regeneration of Humanity
Chapter 4 The Lofty and Transcendental Beauty of Death
    4.1 James' Journey: An Exploration on Life and Death
    4.2 James' Death : The Embodiment of Noble Humanit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uthor's Resume
Thesis Data Collection

(8)《纸—翻阅世界历史》(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work
        1.1.1 About the author
        1.1.2 About the work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s
    2.1 Preparation
        2.1.1 Source text
        2.1.2 Assistive tools
        2.1.3 Translation theory
    2.2 While-translating
        2.2.1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
        2.2.2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2.3 Proofreading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Skopos rule
    3.2 Fidelity rule
        3.2.1 Lexical analysis
    3.3 Coherence rule
        3.3.1 Syntactical analysis
        3.3.2 Textual analysis
Chapter Four Conclusions
    4.1 Conclusions
    4.2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References
Appendix 1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Appendix 2 Glossary
Appendix 3 Proper Names
Acknowledgements

(9)《一段未被记录的历史:E.M.福斯特的人生》(节选)汉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翻译项目简介
    1.1 翻译材料来源及选题目的
    1.2 原着内容简介及语言特色
第二章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阶段
    2.2 翻译实施阶段
    2.3 译后审校阶段
第三章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
    3.1 理论基础—文本类型理论
    3.2 案例分析
        3.2.1 长句的翻译
        3.2.2 被动句的翻译
        3.2.3 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
第四章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经验和心得体会
    4.2 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1《一段未被记录的历史:E.M.福斯特的人生》(节选)
    原文
附录 2《一段未被记录的历史:E.M.福斯特的人生》(节选)
    译文
附录 3 翻译稿件订正系统文件
附录 4 专业术语参考表(部分)
致谢

(10)解构西部神话:山姆·谢泼德三部家庭剧中的美国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Sam Shepard and His Works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The Western Genre
    1.4 The Purpose and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The Non-Family Man in Curse of the Starving Class (1977)
    2.1 A Destroyer at Home
    2.2 The Escapist Patriarch
    2.3 The Alienated Wanderer
Chapter Three The Simulated Cowboy in Fool for Love (1983)
    3.1 A Travesty of the Western Hero
    3.2 A Fatherless Cowboy
    3.3 A Man Trapped in Male Assumptions
Chapter Four The Destructive Veteran in The Late Henry Moss (2000)
    4.1 A Man in Crisis
    4.2 The Trouble-maker in the Family
    4.3 The Traumatized Traumatizer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Works Cited

四、Unreal神话版:The Wheel of Time(论文参考文献)

  • [1]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ime to Fly (Excerpts)[D]. 季相娣.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D]. 崔文锦.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戴安娜·狄·普里玛诗歌的反建制性[D]. 刘细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4]《回乡:父亲、儿子和他们的土地》(节选)翻译报告[D]. 许嘉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5]架构理论视域下《荒原》中译本意象重构的对比研究[D]. 杨梓悠. 广州大学, 2019(01)
  • [6]论朱利安·巴恩斯《英格兰,英格兰》中的类像书写[D]. 李苏婷.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2)
  • [7]《大海,大海》中的死亡审美[D]. 李杭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8]《纸—翻阅世界历史》(节选)翻译报告[D]. 何梓健. 暨南大学, 2017(02)
  • [9]《一段未被记录的历史:E.M.福斯特的人生》(节选)汉译翻译实践报告[D]. 朱雅楠. 青岛大学, 2017(01)
  • [10]解构西部神话:山姆·谢泼德三部家庭剧中的美国男性研究[D]. 周怡宁. 苏州大学, 2017(0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