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饲用高粱——金草一号

一、新型饲草高粱——晋草1号(论文文献综述)

吴国芳[1](2021)在《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 hybrid)杂种优势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可多次刈割利用,是重要的一年生饲用作物。但因其幼嫩茎叶中含有一定量的氢氰酸,家畜采食过量易产生中毒现象。因而培育低氢氰酸含量的高丹草是重要育种目标。在课题组前期对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主效QTL PA7-1定位研究基础上,我们用高丹草(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对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定位研究发现了另一个相关的主效QTL PA 7-2。进而采用BSA-SSR方法和低氢氰酸含量目标性状QTL侧翼的SSR标记,从高丹草群体1200个分离单株中筛选建立了等位基因重组QIRs群体,经套袋自交得到F3分离群体,并从中筛选出130个F3重组株构建了精细定位群体。本试验重点对PA 7-1和PA7-2这两个主效QTL进行了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挖掘和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从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的1200个F2群体单株中各选10个低氰与高氰植株的DNA等量混合建立基因池,并以亲本为对照筛选得到SSR适宜引物11对。用这11对引物对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及其双亲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多态性条带位点253个。2.利用这253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一个基于高丹草F2群体的连锁群图谱,其覆盖基因组长度211.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M。QTL定位检测到4个与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的QTLs,只有PA 7-1和PA 7-2为主效QTL,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7.4%和47.1%。3.采用QTL侧翼SSR标记对1200个F2单株进行筛选,分别建立了 2个PA 7-1和PA7-2的QIRs群体,各包含379和121个重组株。利用单粒传法分别获得了 F2:3群体,基于该群体再次进行QTL定位,验证了 PA7-1和PA7-2的稳定性。4.为缩短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区间,利用高丹草130个F3重组单株的精细定位群体分别进行了精细定位。最终将PA7-1确定在标记SORBI4G4-120和SORBI4G4-680之间,包含8个SSR标记;将PA7-2确定在标记Sobic.8g1-600和XM00242-400之间,包含6个SSR标记。5.对PA7-1的8个和PA7-2的6个SSR标记片段进行回收、纯化、测序及与已知的高粱基因组比对分析,首次建立了PA7-1和PA7-2高分辨率的物理图谱。将PA7-1确定在高粱第4号染色体的203.6 kb基因组区域内,该区间包含了 18个候选基因;将PA7-2确定在高粱8号染色体上18.4 kb和25.5 kb的区域内,以及该染色体上克隆BAC 88M4基因AY661656.1上,它们共包含了 5个候选基因。6.通过RT-PCR表达水平验证发现,PA7-1有2个基因XM 021458168.1和XP021313843.1,PA7-2有1个基因AY661656.1,这3个基因在低氰的父本红壳苏丹草和F2植株的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中均有显着表达,表明它们是调控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

吕鑫,平俊爱,李慧明,牛皓,王玉斌,王瑞,楚建强,詹鹏杰[2](2020)在《青贮型饲草高粱晋牧4号的选育及其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提高饲草高粱生物产量及其适口性,2013年以新型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3SX14A为母本,以含光敏基因的SCR2247为父本组配而成青贮型高粱/苏丹草杂交种,2014—2017年分别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不同生态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0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定名为晋牧4号。晋牧4号平均生物产量达到97 834.4 kg/hm2,较对照海牛增产14.04%,适宜种植推广地区为甘肃、辽宁、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地。

王红林,左艳春,严旭,周晓康,寇晶,蒲军,张浩仁,杜周和[3](2020)在《一份多年生高粱属新材料的农艺性状及其饲用潜力评价》文中指出为明确高粱属新材料’SX-1’的基本性能,对其饲用潜力进行初步评价,本研究以’晋牧1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 cv.’Jinmu No. 1’)为对照进行连续2年品比试验,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成分等进行测定。新材料’SX-1’表现为多年生且雄性不育,第1年抽雄期刈割时平均株高为311.33 cm,显着高于(P<0.05)’晋牧1号’(263.00 cm),分蘖数为12.00~13.00个,第2年分蘖数极显着提高(可达40个以上)。建植第1年鲜草总产量为110822.43 kg/hm2,显着低于(P<0.05)’晋牧1号’(125846.43 kg/hm2);但干草总产量(22300.71 kg/hm2)显着高于(P<0.05)’晋牧1号’(19039.32 kg/hm2)。’SX-1’建植第2年鲜、干草总产量为150373.33 kg/hm2和28866.77 kg/hm2,分别较’晋牧1号’高10.53%和38.00%,同时较第1年增加了35.69%和29.44%。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含量年平均分别为9.98%、53.28%和2.20%,均与’晋牧1号’(10.05%、53.93%、2.09%)差异不显着(P>0.05);酸性洗涤纤维年均为35.25%,显着低于(P<0.05)’晋牧1号’(45.20%);粗灰分为8.59%,显着高于(P<0.05)’晋牧1号’(7.57%)。相对饲用价值为107.27,高于’晋牧1号’(92.61)。新材料’SX-1’生物产量高、耐刈割、饲用品质优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多年生高粱血缘的高粱属种间杂交种是选育饲草高粱的潜在方向。

彭安琪,李小梅,王红,李昌华,李小铃,闫艳红,张新全[4](2019)在《8种一年生饲料作物生产性能及相对饲用价值》文中指出在四川雅安、仁寿对8种一年生饲料作物进行营养品质分析及生产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晋草8号、晋草11号(饲草高粱)在两试点均具有较好的生长势,株高、干物质(DM)产量、粗蛋白(CP)产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产量均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 <0.01),相对饲用价值(RFV)在125.00以上(晋草11号在雅安除外,为114.39)。晋草11号在雅安的干物质产量最高,为20.11 t·hm–2,其次为晋草8号、正红311(青贮玉米);晋草8号在仁寿的干物质产量最高,为10.39 t·hm–2,其次为晋草11号、正红311;晋草8号在雅安的CP产量和WSC产量最高,其次为晋草11号;晋草11号在仁寿的CP产量最高,其次为对照品种雅玉青贮8号(青贮玉米)、正红311;WSC产量以晋草8号、雅玉青贮8号以及正红311最高。综合草产量与品质,晋草8号、晋草11号和正红311适宜在两试点推广种植。

杜志宏,平俊爱,吕鑫,李慧明,牛皓,王玉斌[5](2019)在《饲草高粱杂交种晋草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晋草9号是以不育系A3SX1A为母本、恢复系SCR2-1为父本,于2011年组配而成的饲草高粱杂交种,2年全国区域试验鲜重每667m2平均产量6818.2 kg,比对照皖草2号增产0.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855.2kg,比对照皖草2号增产8.1%。该杂交种具有茎叶木质素含量低、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生物产量高、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等特点,是牛、羊、鱼的优质饲草,也是当前我国退耕还林的优势草种。

王红林,严旭,左艳春,周晓康,寇晶,杜周和[6](2018)在《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文中指出高粱×苏丹草杂交种(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是以收获地上营养体(茎、叶)为主要目标的一类高粱属饲用作物,其饲草品质好、抗性强、生产潜力大。本文综述了高粱野生近缘种的利用及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现状与饲用价值,指出高粱野生近缘种在选育饲草高粱方面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利用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苏丹草种间杂交是选育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主要途径;我国开展高粱×苏丹草杂交种育种研究起步虽晚,但成果显着,已选育出众多品质优良品种;褐色中脉(brown midrib)高粱×苏丹草杂交种木质素含量低、饲用消化率高,但如何解决木质素引起的产量降低是褐色中脉品种选育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青饲与青贮后饲喂都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

董玉兰,张林[7](2016)在《江安县新型饲草高粱引进试验初报》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江安县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迅猛,优质饲草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我县农牧业发展。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引进优质饲草品种已经成为我县畜牧工作发展的突破口。本文分析了我县种植饲草高粱的生长条件,总结了2016年我县引进新型饲草高粱的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出了适合我县种植饲草高粱配套栽培技术,为我县发展饲草高粱提供了科学依据。

平俊爱,张福耀,杜志宏,吕鑫,李慧明,杨婷婷,牛皓,姚琳[8](2015)在《‘晋牧1号’高丹草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为提高饲草产量及适口性,2005年以新型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3SX14A为母本,以SCR72为父本组配而成高粱/苏丹草杂交种,2006—2011年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2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晋牧1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Jinmu 1’)。结果表明:‘晋牧1号’高丹草平均干草产量10020kg·hm-2,比对照‘皖草3号’增产5.90%,比‘乐食’增产10.70%,适宜在北京、天津、新疆、四川、山西等地种植推广。

李源[9](2015)在《BMR饲草高梁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分别选取白脉(White midrib, WMR)、蜡脉(Green midrib, GMR)、褐色中脉(Brown midrib, BMR)的青贮高梁(Sorghum bicolor (L.) Moench)、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Piper) Stapf.)、高丹草(S.bicolor (L.) Moench×S.sudanense (Piper) Stapf.)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3年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饲草高粱(青贮高粱、苏丹草、高丹草)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不同叶脉类型饲草高粱品质性状的表达规律,构建了BMR饲草高粱营养生长模型,研究了BMR饲草高粱木质素含量变化对抗倒性的响应,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木质素合成过程中关键酶基因COMT的功能特性及木质素含量降低的分子机制。为饲草高粱种质资源的挖掘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利用方式下BMR-6、BMR-12型饲草高粱(青贮高粱、苏丹草、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白脉、蜡脉饲草高粱相比,在相同茬次及刈割次数处理下,BMR-6、BMR-12型青贮高粱的鲜、干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BMR-6型下降幅度较高;BMR-6型苏丹草的鲜、干草产量在相同处理下比对照是增加的;BMR-6型高丹草的鲜、干草产量比对照是降低的。相同BMR饲草高粱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状均不同品种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可能与遗传背景有关。(2)通过对不同叶脉饲草高梁品质性状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叶脉饲草高粱的品质性状呈显着性差异(P<0.05); BMR饲草高粱(BMR-6+BMR-12)的平均ADL、NDF、ADF含量分别比非BMR类型(WMR+GMR)降低28.0%、4.1%、5.8%,平均CP含量增加8.0%;BMR饲草高粱中以BMR-12型的ADL含量比BMR-6显着降低24.2%,CP含量显着升高13.0%;不同叶脉饲草高粱品质特性排序为:BMR-12>BMR-6>GMR>WMR。BMR型饲草高粱的品质特性从拔节期(株高130cm)就开始表达,尤以BMR-12饲草高粱品质性状表现较优。(3)通过不同时期BMR饲草高粱营养品质性状的动态分析,建立了BMR饲草高粱营养生长变化规律的模型。结果表明,BMR-6、 BMR-12型饲草高粱的株高、干物质产量随生育天数的增加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ADL、NDF、ADF含量变化呈“升-降-升”趋势,符合曲线方程变化规律,CP含量符合指数衰变式模型。研究结果为BMR饲草高粱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4)通过构建BMR-12型饲草高粱及其近等基因系,测定ADL含量、抗倒指数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BMR-12单株的木质素含量显着低于对照N-12(P<0.05),抗倒指数(0.29)显着高于对照的0.22(p<0.05)。 BMR-12、 N-12中木质素含量与抗倒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21,二者无显着相关性,由此表明,BMR饲草高梁木质素含量的降低并不一定降低其抗倒性。(5)利用RT-PCR和RACE分析了BMR饲草高粱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功能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包括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含有1089bp核苷酸,编码362个氨基酸,GC含量66.21%,分子量为39.6kDa,等电点pI为5.6。序列比对发现,BMR基因型突变体与对照序列存在两个碱基差异,其中第1个碱基没有造成氨基酸的改变;第2个突变造成129位点的谷胺酰胺(Glu)变成终止子,造成转录提前终止。这一突变很可能导致BMR饲草高粱木质素含量的降低。

吕鑫,张福耀,平俊爱,杜志宏,李惠明,杨婷婷,田兆祥[10](2012)在《不同品种(系)饲草高粱国家区域试验分析》文中认为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2005—2006年国家饲草高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苏波丹外,其他品种均比较适宜在全国各区试点所在地区种植。7个不同生态类型的饲草高粱品种(系)的产量不是有规律地变化,具有不同的生态特征。不同生态区组间引种、引用时应对引种地区的气候、栽培技术和本地的条件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引种饲草高粱的范围,达到有效利用。用传统的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多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的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来度量2005—2006年全国高粱区试饲草组区试资料的区域适应性(稳产性)、丰产性及试验地点对品种差异的分辨力等进行了客观评价,该统计分析方法直观,意义明确,计算简便,值得借鉴、学习、推广使用。

二、新型饲草高粱——晋草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饲草高粱——晋草1号(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高丹草概述
    1.2 氢氰酸
        1.2.1 非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1.2.2 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1.3 QTL定位
        1.3.1 QTL定位原理及步骤
        1.3.2 QTL定位的方法
        1.3.3 QTL定位验证
        1.3.4 QTL精细定位
        1.3.5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分析
    1.4 高丹草QTL定位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群体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种植
        2.1.2 氢氰酸含量测定
        2.1.3 DNA提取及BSA基因池的建立
        2.1.4 SSR适宜引物的筛选及PCR扩增
        2.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2.1.6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2.1.7 遗传群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分析
        2.1.8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等位基因重组群体的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氢氰酸含量测定
        2.2.2 基因组DNA纯度的电泳检测
        2.2.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2.2.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获得
        2.2.5 高丹草遗传图谱构建及氢氰酸含量QTL定位
        2.2.6 QIRs群体获得
    2.3 讨论
        2.3.1 BSA法评价
        2.3.2 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图谱研究
        2.3.3 QTL定位准确性
        2.3.4 等位基因重组株QIRs分析
    2.4 小结
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群体构建
        3.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3.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3.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3.1.5 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3.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3.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3.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3.2.4 PA7?1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3.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3.2.6 PA7?1 的精细定位
        3.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3.2.8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建立与候选基因分析
    3.3 讨论
        3.3.1 主效QTL PA7?1 的稳定性
        3.3.2 主效QTL PA7?1 精细定位的准确性
        3.3.3 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候选基因
    3.4 小结
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群体构建
        4.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4.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4.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4.1.5 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4.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4.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4.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4.2.4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4.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4.2.6 PA7?2 的精细定位
        4.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4.2.8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构建与候选基因分析
    4.3 讨论
        4.3.1 PA7?1 和PA7?2 的加性效应
        4.3.2 精细定位可行性分析
    4.4 小结
5 PA7?1 和PA7?2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表达水平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植物总RNA的提取
        5.1.3 cDNA的合成
        5.1.4 半定量RT?PCR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氢氰酸含量差异
        5.2.2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5.2.3 候选基因的RT?PCR表达验证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6.1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6.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6.3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2)青贮型饲草高粱晋牧4号的选育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育过程
        1.1.1 母本A3SX14A选育。
        1.1.2 父本SCR2247选育。
        1.1.3 晋牧4号饲草高粱选育。
    1.2 品种比较试验
    1.3 区域试验
    1.4 生产试验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特征
    2.2 产量表现
        2.2.1 品种比较试验。
        2.2.2 区域试验。
        2.2.3 生产试验。
    2.3 营养成分
3 结论与讨论

(3)一份多年生高粱属新材料的农艺性状及其饲用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细胞学观察
    1.4 物候期及农艺性状调查
    1.5 品质分析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材料特性
    2.2 物候期
    2.3 不同材料刈割期农艺性状
    2.4 草产量及茎叶比
    2.5 营养成分检测
3 讨论
    3.1 牧草品种间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差异
    3.2 饲草高粱育种的新方向
    3.3 多年生饲草高粱的利用优势
4 结论

(5)饲草高粱杂交种晋草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2.2 生物学特性
    2.3 木质素
3 产量表现
    3.1 鉴定品比试验
    3.2 区域试验
4 栽培技术
    4.1 播前准备
    4.2 适时早播, 合理密植
    4.3 间苗、定苗
    4.4 化学除草, 合理水肥
    4.5 病虫害防治
    4.6 适期刈割, 高产高效
5 制种技术要点
6 适宜推广区域

(6)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
    1.1 高粱的野生近缘种及其利用
    1.2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2 褐色中脉基因的利用
3 饲用价值
    3.1 基础营养组成
    3.2饲喂效果
    3.3 抗营养因子
4 应用前景

(7)江安县新型饲草高粱引进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饲草高粱引进条件
    1.1 江安县气候特征
    1.2 饲草高粱生长特性
2 饲草高粱品种介绍
    2.1 晋牧1号
    2.2 海牛 (饲用甜高粱)
3 江安县饲草高粱种植情况
    3.1 产量表现
    3.2 经济产值
4 饲草高粱配套栽培技术
    4.1 地块要求
    4.2 播种要求
    4.3 种植密度
    4.4 施肥要求
    4.5 病虫害防治
    4.6 刈割和留茬要求

(8)‘晋牧1号’高丹草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育过程
    1.2 品比试验
    1.3 区域试验
    1.4 生产试验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特征
    2.2 生物学特性
    2.3 产量表现
        2.3.1品种比较试验
        2.3.2区域试验
        2.3.3生产试验
    2.4 营养成分
3 讨论
4 结论

(9)BMR饲草高梁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BMR饲草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不同叶脉饲草高粱材料品质特性的动态表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BMR饲草高粱营养生长模型的构建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BMR饲草高粱COMT基因的功能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同品种(系)饲草高粱国家区域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2006年各参试品种产量统计
    2.2 2005—2006年参试品种 (系) 的联合方差分析
    2.3 品种间的比较
    2.4 参试品种 (系) 的丰产性、稳定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四、新型饲草高粱——晋草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D]. 吴国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青贮型饲草高粱晋牧4号的选育及其特性研究[J]. 吕鑫,平俊爱,李慧明,牛皓,王玉斌,王瑞,楚建强,詹鹏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0)
  • [3]一份多年生高粱属新材料的农艺性状及其饲用潜力评价[J]. 王红林,左艳春,严旭,周晓康,寇晶,蒲军,张浩仁,杜周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7)
  • [4]8种一年生饲料作物生产性能及相对饲用价值[J]. 彭安琪,李小梅,王红,李昌华,李小铃,闫艳红,张新全. 草业科学, 2019(02)
  • [5]饲草高粱杂交种晋草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杜志宏,平俊爱,吕鑫,李慧明,牛皓,王玉斌. 中国种业, 2019(01)
  • [6]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J]. 王红林,严旭,左艳春,周晓康,寇晶,杜周和. 草业科学, 2018(12)
  • [7]江安县新型饲草高粱引进试验初报[J]. 董玉兰,张林. 四川农业科技, 2016(10)
  • [8]‘晋牧1号’高丹草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研究[J]. 平俊爱,张福耀,杜志宏,吕鑫,李慧明,杨婷婷,牛皓,姚琳. 草地学报, 2015(06)
  • [9]BMR饲草高梁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表达[D]. 李源.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8)
  • [10]不同品种(系)饲草高粱国家区域试验分析[J]. 吕鑫,张福耀,平俊爱,杜志宏,李惠明,杨婷婷,田兆祥.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9)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