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在TAM治疗乳腺癌中的作用

一、TGF-β在TAM治疗乳腺癌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晨,杨文山,董宪喆,胡园[1](2021)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作用综述》文中提出巨噬细胞广泛参与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其表型和功能具有很大可塑性。肿瘤微环境能够诱导巨噬细胞分化,在不同微环境下巨噬细胞可分化为经典活化型(M1表型)和替代活化型(M2表型),而大量活化的巨噬细胞浸润肿瘤间质,被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多具M2表型,能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型区分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的阐明,为围绕巨噬细胞展开的肿瘤靶向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赵丽君[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角霜对乳腺癌干细胞活性及TGF-β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联合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模型,探讨鹿角霜能否通过干预TGF-β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干细胞样特性发挥抗肿瘤作用,为补肾类中药鹿角霜在乳腺癌预防及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中医药数据库BATMAN-TCM和中国知网收集鹿角霜的化学成分信息,利用BATMAN-TCM和TCMSP数据库预测各化学成分的潜在靶点,用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乳腺癌干细胞靶点,二者取交集获得鹿角霜干预乳腺癌干细胞潜在靶点,用String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互作分析,获得鹿角霜干预乳腺癌干细胞关键靶点和化合物,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利用Cytoscape3.8.0软件对鹿角霜干预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成分-靶点-通路构建网络图,并进行分析。2.将细胞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0.2mg·m L-1鹿角霜含药血清处理组、0.4mg·m L-1鹿角霜含药血清处理组和0.6mg·m L-1鹿角霜含药血清处理组。培养24h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记录;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増殖程度的影响;采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鹿角霜含药血清作用于乳腺癌细胞MDA-MB-231后TGF-β信号通路中TGFBR1和SMAD2的m RNA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鹿角霜含药血清作用于乳腺癌细胞MDA-MB-231后TGF-β信号通路中TGFBR1和SMAD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从BATMAN-TCM数据库和知网获得鹿角霜成分33个,从BATMAN-TCM和TCMSP数据库获得鹿角霜潜在靶点16377个,从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乳腺癌干细胞靶点688个,将鹿角霜和乳腺癌靶点取交集后获得共有靶点503个,用String数据库对503个共有靶点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得到20个核心靶点IL6、VEGFA、GAPDH、STAT3、INS、TNF、CXCL8、AKT1、MAPK3、MYC、MAPK1、TP53、FN1、CASP3、MMP9、JUN、CXCR4、EGF、SRC、NOTCH1及其相对应的6个关键化合物磷酸钙、碳酸钙、丙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503个共有靶点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得到生物学过程3938条,主要参与了调节细胞粘附、调节蛋白激酶活性、淋巴细胞活化、转移酶活性的正调控、血管发育、细胞群增殖的负调控、激酶活性的正调控、血管发育、MAPK级联的调节、白细胞分化等;细胞组分208条,主要参与了膜的侧面、受体复合物、细胞质核周区、膜筏、膜微区、质膜蛋白复合物、质膜外侧、粘着、细胞-基底连接、转移酶复合物等;分子功能326条,主要是激酶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激酶活性、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蛋白激酶结合、磷酸转移酶活性,醇基为受体、蛋白激酶活性、受体调节活性、受体配体活性、信号受体激活剂活性等。京都基因本体论分析170条,主要是癌症的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乳腺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刺猬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通过鹿角霜干预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说明鹿角霜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来干预乳腺癌干细胞。2.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形态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鹿角霜含药血清组的MDA-MB-231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存活能力下降,细胞稀落,形态不规则,体积明显缩小,部分细胞脱落,悬于培养液之中。3.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増殖的影响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2mg·m L-1、0.4mg·m L-1、0.6mg·m L-1三种不同浓度鹿角霜含药血清均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P<0.05),而浓度为0.6mg·m L-1的鹿角霜含药血清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显着;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三种不同浓度鹿角霜含药血清均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集落形成数(P<0.05),而0.6mg·m L-1的鹿角霜含药血清对细胞集落形成数的抑制作用最显着。4.鹿角霜含药血清对TGF-β信号通路中TGFBR1、Smad2表达量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2mg·m L-1、0.4mg·m L-1、0.6mg·m L-1三种不同浓度鹿角霜含药血清干预24h后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TGFBR1、Smad2 m RNA转录水平显着降低(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2mg·m L-1、0.4mg·m L-1、0.6mg·m L-1三种不同浓度鹿角霜含药血清干预24h后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TGFBR1、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模型中发现,鹿角霜不同浓度含药血清中的多个组分,能够协同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的目标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下调TGF-β通路中关键分子TGFBR1及下游信号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关欣[3](2021)在《SHON通过降低PTEN的稳定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文中指出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报告统计,2018年全球大约有210万(11.6%)乳腺癌新发病例和63万(6.6%)乳腺癌死亡病例。其中,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70%-75%。根据NCCN指南和2018版中国乳腺癌专家共识指南推荐,诊断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患者,应按照指南给予相应的内分泌治疗。尽管内分泌治疗能够大大降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复发风险,但仍有30%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因为原发或继发内分泌耐药导致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内分泌耐药机制主要包括:ER结构或功能异常;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交互作用;RNA异常调控;药物的代谢变化等。因此,探索一个能够预测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的生物标记物至关重要。人源特异性分泌致癌基因(secreted hominoid-specific oncogene,SHON)是位于7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架为282 bp编码93个氨基酸的人类致癌基因。研究发现SHON在人体多个组织器官内和癌细胞系均有表达。SHON是受雌激素调节的致癌基因,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内,SHON过表达可增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迁移、存活,减少凋亡。同时,SHON还可以诱导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向癌细胞转化,增强其增殖、贴壁不依赖生长等肿瘤细胞生长特性。此外,SHON通过调控Bcl-2的表达水平、激活PI3K/AKT/mTOR等信号传导通路增强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英国诺丁汉医学研究中心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650例乳腺癌患者病理切片SHON的表达情况,得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核内SHON过表达可以增强他莫昔芬治疗的敏感性,延长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时间(breast cancer specific survival,BCSS)。可见,SHON可以成为预测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然而,SHON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SHON过表达和SHON基因敲减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系,探究SHON的生物学功能以及SHON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建立SHON过表达MCF7和T47D细胞系,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实验、MTT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Wound healing细胞划痕实验验证SHON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系的影响;(2)利用RNA干扰技术敲减MCF7和T47D细胞系SHON基因,通过以上功能性实验验证SHON基因敲减对乳腺癌细胞系的影响;(3)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探究SHON过表达或敲减对PI3K/AKT/mTOR通路磷酸化的影响;(4)探究利用PI3K抑制剂Wortmannin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SHON致肿瘤作用的影响;(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探究SHON的直接作用靶点;(6)通过Western blot和各种功能性实验验证上调PTEN的表达对SHON致肿瘤作用的影响。结果:(1)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建立SHON过表达MCF7和T47D细胞系,并利用RT-PCR实验证明细胞系建立正确;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实验、MTT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Wound healing细胞划痕实验证明SHON过表达可以增强MCF7和T47D细胞系的肿瘤特性;(2)通过RNA干扰技术建立SHON基因敲减细胞系,并利用RT-PCR实验证明细胞系建立正确;通过以上各种功能性实验证明SHON基因敲减可以降低MCF7和T47D细胞系的肿瘤特性;(3)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明,SHON过表达后,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蛋白AKT和磷酸化AKT表达水平均提高;SHON基因敲减后,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蛋白AKT和磷酸化AKT表达水平均降低。由此得出,SHON过表达可以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4)通过各种功能性实验证明,应用PI3K抑制剂Wortmannin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可以降低SHON的致肿瘤作用,由此可以推断SHON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增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肿瘤特性;(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明,SHON的直接作用靶点是PTEN;SHON过表达后,PTEN表达水平降低;SHON基因敲减后,PTEN表达水平提高;SHON和PTE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6)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各种功能性实验证明,上调PTEN的表达可以明显降低AKT和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同时可以明显逆转SHON的致肿瘤作用。结论:本研究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和RNA干扰技术建立SHON过表达和敲减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系,通过一系列功能性实验从细胞水平上进一步验证SHON过表达可以增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SHON基因敲减可以降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并且深入探讨SHON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所得结论如下:(1)SHON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增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2)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可以明显降低SHON的致肿瘤作用;(3)SHON的直接作用靶点是PTEN,SHON通过降低PTEN的稳定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4)上调PTEN的表达可以有效逆转SHON的致肿瘤作用。

赵虔[4](2021)在《HP-β-CD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乳腺癌是女性癌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一种异型表型的乳腺癌类型,因缺乏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被称为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TNBC发病年轻化、肿瘤侵袭性高、转移性高,现阶段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已成为我国女性健康的最大杀手。胆固醇是一种细胞存活必备的脂类物质,其稳态的调控决定着细胞功能的正常运作。然而在TNBC中往往会观察到细胞内胆固醇的异常积聚,这种现象被证明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靶向胆固醇的药物治疗对TNBC具有重要意义。2-羟丙基-β-环糊精(2-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是一种含有七个葡萄糖单元的环状寡糖,它能够与疏水性化合物(如胆固醇)络合形成包合物。该化合物常应用于药物的输送载体,并有望成为Niemann-Pick C型疾病的临床治疗药物,但在治疗癌症方面的作用却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HP-β-CD对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作用。首先,我们证明HP-β-CD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G1期向S期转换,并且HP-β-CD的抗肿瘤作用依赖于它的胆固醇络合能力。进一步我们用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证明HP-β-CD能够抑制小鼠中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在对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分析中,我们发现HP-β-CD促进了T细胞的浸润,并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CCL2)途径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向TME的募集。同时HP-β-CD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而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改善了免疫抑制环境,促进T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HP-β-CD的治疗也抑制了由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所介导的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此外,我们还证明了HP-β-CD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的生长,说明HP-β-CD的抗肿瘤效果可能具有广谱性。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确定HP-β-CD具有强大、广谱的抗肿瘤特性,预示着HP-β-CD可能具有成为抗肿瘤临床药物的潜力。

申季明[5](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622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及调控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不断优化其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包括患者自身情况对预后的影响和基于肿瘤基因改变导致的预后变化。对于患者自身的情况,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2等三种受体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最大,但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受体的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研究很少。而随着高通量测序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基于基因组学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的分析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青睐。通过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越来越多的预后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其中,由于其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便于在血清,尿液,组织唾液等体液中检测以及在体液中稳定等特点,越来越多的长链非编码RNA被发现,但是很多新发掘的lncRNA的功能是未知的,因此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预测,并通过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使越来越多具有重要功能并可以指导乳腺癌预后的lncRNA被发现。研究方法:1.利用单中心乳腺癌患者临床数据探究受体变化对于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2.利用单因素分析、cox LASSO回归和多因素分析通过GEO数据集筛选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lncRNA;3.利用CIBERSORT方法预测GEO数据集中每位患者微环境中免息浸润细胞的含量比例;4.利用WGCNA方法聚类不同临床表型与基因模块间的关系;并用利用GO分析富集基因通路;5.利用K-M PLOTTER、TCGA数据库、CCLE数据库进行外部验证及表达量验证;6.利用q RT-PCR实验检测各细胞系中LINC00622的表达情况及siRNA和过表达质粒的效率;7.利用流式分选验证THP-1细胞表面抗体的变化情况;8.利用cytokine array检测过表达LINC00622后下游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并应用TIMER2.0在线数据库及ELISA实验验证;9.利用Lnc Locator数据库预测LINC00622的亚细胞定位,并应用FISH实验进行检验;10.应用RBPDB、starbase、Annolnc2网站共同预测与LINC00622相结合的RBP,应用RPISeq预测LINC00622与HuR结合能力;11.利用RIP实验验证HuR与LINC00622、PDGFA m RNA和TGF-β1 m RNA的结合;12.利用western blot及q RT-PCR实验探究LINC00622与HuR的上下游关系;13.利用MTS法检测LINC00622是否影响细胞的增殖能力;14.利用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探究LINC00622是否对细胞周期有影响;15.Transwell法用来检测LINC00622及HPRT1对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变化的影响;16.利用western blot检测LINC00622对细胞EMT相关指标的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1.原发灶与转移灶受体状态不同对患者预后有影响;2.LINC00622、LINC00324、LINC00841和HAR1A与乳腺癌患者预后高度相关;3.WGCNA聚类得到的黑色模块与M1型巨噬细胞高度正相关,与basal-like亚型正相关;4.LINC00622与免疫及细胞因子功能相关;5.外部验证得到LINC00622与LINC00324高表达患者预后不良;6.在线网站预测LINC00622无编码能力;7.LINC00622在乳腺癌中低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8.THP-1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后,表面CD86表达升高,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后,表面CD163表达升高;9.乳腺癌细胞敲减LINC00622后,与巨噬细胞共培养,M1型巨噬细胞减少,乳腺癌细胞过表达LINC00622后,与巨噬细胞共培养,M1型巨噬细胞增多;10.LINC00622可能通过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11.过表达LINC00622后,细胞上清中PDGFA及TGF-β1因子下调;11.LINC0062主要定位于细胞浆;12.LINC00622可以与HuR结合;13.LINC0062作为HuR上游调控HuR;14.HuR可以与PDGFA m RNA和TGF-β1 m RNA结合;15.LINC00622抑制乳腺细胞增殖能力;16.过表达LINC00622使乳腺癌细胞发生G1期阻滞,敲减LINC00622细胞S期增加;17.LINC00622抑制乳腺癌细胞系的迁移与侵袭;18.受LINC00622调控的HuR与嘌呤代谢相关;19.嘌呤代谢补救途径中的HPRT1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20.敲减HPRT1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21.HPRT1的m RNA可以与HuR结合;22.LINC00622通过HuR调控HPRT1。结论:1.LINC00622可以作为预后指标有效指导乳腺癌患者预后;2.LINC00622可以通过RNA结合蛋白HuR调控下游PDGFA及TGF-β1的含量,调控微环境中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3.LINC00622可以通过HuR调节嘌呤代谢补救途径中限速酶HPRT1的含量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陈晓英[6](2021)在《TGF-β1通过TP63促进乳腺癌自噬并抑制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癌症,这种侵袭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自噬与凋亡对肿瘤细胞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研究细胞自噬与凋亡,对阐明肿瘤细胞发生机制以及肿瘤发生过程中如何维持肿瘤细胞微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自噬是通过吞噬自身的蛋白质、细胞器等大分子,然后借助溶酶体将这些大分子降解,从而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了细胞,稳定了细胞的内部环境,有助于提高细胞生存能力。凋亡是从体内清除衰老细胞的一种程序性死亡方式,在调节细胞内稳态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能促进或抑制细胞生长,是一种双功能的调节因子。研究表明自噬、凋亡可以与TGF-β相互作用,进行免疫调节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然而关于TGF-β在乳腺癌中调控自噬与凋亡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探讨TGF-β是如何调控乳腺癌自噬与凋亡的作用机制,可以为早期乳腺癌诊断提供标志物和精准治疗的分子靶点。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检索出850例B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本信息,分析获取了30个差异表达的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s,ARGs)。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确定与乳腺癌生存相关的ARGs,在此基础上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从ARGs中筛选出了与乳腺癌自噬相关的预后基因,并进行验证。通过WB检测转染小干扰RNA下调TP63后乳腺癌细胞的自噬水平及凋亡水平。取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于乳腺癌细胞,通过MDC染色和western blot法对其自噬水平及TP63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用平板克隆实验、CCK-8、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检测了TGF-β1诱导处理后细胞的凋亡水平及TP63蛋白表达水平。运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进行生存曲线分析,探究乳腺癌中TP63的预后潜力。我们成功构建了乳腺癌预后风险模型,并从中筛选出了一个自噬相关的预后基因TP63。WB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细胞系中下调TP63的表达促进了自噬并抑制了凋亡。我们在JASPAR数据库中成功预测到TGF-β1与TP63存在结合位点,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WB结果显示,TGF-β1的确可以抑制乳腺癌自噬相关的预后基因TP63的表达水平。MDC染色的结果表明自噬水平与TGF-β1诱导成浓度依赖性(p<0.05)。WB结果显示TGF-β1诱导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被促进(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被抑制(p<0.05),说明MDA-MB-231和MCF-7细胞的自噬水平可以受TGF-β1诱导。平板克隆实验和CCK-8结果显示TGF-β1抑制细胞增殖(p<0.05),并具有浓度依赖性。通过Annexin V-FITC/PI法我们可以观察到TGF-β1显着抑制了细胞凋亡率(p<0.05)。WB结果显示TGF-β1诱导处理后,TP63表达下降(p<0.05),Bax表达下降(p<0.05),而Bcl-2表达升高(p<0.05)。基于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显示TP63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呈正相关,在乳腺癌中具有预后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推测TGF-β1靶向TP63促进乳腺癌自噬并抑制凋亡,这或许能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王明浩[7](2020)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38万,死亡病例约45万[1]。目前,乳腺癌常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并行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尽管目前的研究认为术后辅助治疗是预防复发和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但常规的辅助治疗并无法让所有的乳腺癌患者获益[2]。乳腺癌患者中有15%的患者为三阴性乳腺癌,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这部分患者在常规手术及化疗完成后,无法进行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较高,是乳腺癌中预后最差的一种分子亚型[3]。因此,寻找新的适合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4]。传统中医药及其提取物在预防肿瘤发生、抑制瘤灶形成、防止复发转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槐耳是一种中药药用真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槐耳多糖[5]。目前已有其成品槐耳颗粒(国家一类新药)应用于多种临床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具有抗肿瘤作用,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有实验研究证实,槐耳多糖对实验室培养的多种乳腺癌细胞系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但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槐耳多糖是否能改善乳腺癌患者的DFS和OS?其重要作用机制是什么?本课题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实验方法和结果1、槐耳颗粒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中心2010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三阴性乳腺癌病理分期为Ⅰ-Ⅲ期患者201例,随机分为服用槐耳颗粒组(实验组)和未服用槐耳颗粒组(对照组),中位随访46个月,观察患者的DFS和OS。结果:实验组101例患者中,有13例(12.9%)患者疾病发生进展,其中死亡患者10例(9.9%),除1例患者为非正常原因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因疾病进展死亡。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有18例(18.0%)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其中死亡患者14例(14.0%)。实验组与对照组5年总DFS比为87.1%VS 8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6),5年总OS比为90.1%VS 8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6)。但亚组分析中发现,在Ⅲ期患者中5年总实验组与对照组DFS分别为81.3%VS 53.8%,有统计学差异(P=0.03);5年总OS分别为87.5%VS 65.4%,有统计学差异(P=0.046)。此外,实验组进展13例患者中,服药6个月组中出现疾病进展10例(76.9%),服药18个月组出现疾病进展3例(23.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8)结论:槐耳颗粒能有效提高Ⅲ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DFS与OS;2、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的初步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槐耳多糖针对体外乳腺癌4T-1细胞的侵袭迁移的影响及体内小鼠肺转移模型的相关实验对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做了初步的探讨。结果:(1)通过Transwell实验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control组243±21,PS-T处理组52±8,p=0.000);(2)1×106 4T1细胞铺满6孔板后用枪头划痕,12h和24h后观察对照组和1μg/ml、5μg/ml槐耳多糖处理组划痕宽度,对照组划痕宽度明显小于实验组;(3)4T-1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肺转移模型实验中,对于肺转移结节进行评分统计,I级:结节直径<0.5mm;II级:0.5mm≤结节直径<1mm;III级:1mm≤结节直径<2mm;IV级:结节直径≥2mm。转移结节评分计算公式:I×1+II×2+III×3+IV×4。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表面结节评分为64.7±6.2,显着高于高剂量(13.7±4.1,p=0.008)及低剂量(42.7±5.3,p=0.026)槐耳多糖处理组;(4)利用western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CDH1)、Occludin(OCLN)和Cytokeratin(CK8);间质marker:N-cadherin(CDH2)、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结果发现经槐耳多糖处理后4T-1细胞上皮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结论:(1)槐耳多糖抑制4T-1细胞侵袭及迁移的能力,并且能够显着抑制4T-1细胞EMT发生;(2)槐耳多糖能够显着抑制乳腺癌高转移性4T-1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肺转移3、自噬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章节首先利用共聚焦、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观察PS-T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自噬从细胞到蛋白水平的影响进行观察,之后我们通过合成ATG5干扰稳转慢病毒构建了ATG5稳定干扰乳腺癌细胞系,对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进行观察,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自噬在PS-T抑制MDA-MB-231细胞EMT转化中的作用。结果:(1)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经过5μg/ml PS-T处理24h后,自噬标志性蛋白LC3-I/II都明显增多,同时P62蛋白减少,Beclin-1蛋白增多,利用LC3-RFP-GFP双色腺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通过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进行了观察,LC3-GFP和LC3-RFP同时增多,且LC3-RFP数量显着增加;(2)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Occludin和Cytokeratin;间质marker:N-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发现经LY294002处理后,显着抑制了槐耳诱导EMT的表皮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3)构建自噬关键蛋白ATG5稳定干扰细胞系。首先设计了靶向ATG5 mRNA 393、443及853位点的三条siRNA,利用qPCR分析了靶向小片段的干扰效率,结果显示靶向853位点的siRNA效率最高,达到70%。将siRNA小片段插入pLVX-Sh RNA2-Puro质粒中,构建慢病毒重组质粒。将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LVX-ShRNA2-Puro-Homo-ATG5-853,将其包装后将转入HEK293细胞中,转染后24h及72h观察其转染效率,测得慢病毒p LVX-ATG5滴度为:8×107TU/ml。感染MDA-MB-231,48h后观察其感染效率。随后我们使用筛选出的最佳浓度0.2μg/ml Puromycin对阳性细胞进行筛选。利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称为MDA-MB-231-siATG5细胞系,然后利用westernblotting及免疫荧光验证ATG5干扰效果。(4)利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MDA-MB-231-siNC及MDA-MB-231-siATG5迁移能力,结果提示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siNC组283±21,siNC+PS-T处理组98±8,p=0.015)。siATG5组271±25,siATG5+PS-T处理组238±18,p=0.082。可见siATG5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76,同时划痕实验也验证了该结果。(5)利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干扰自噬关键蛋白ATG5后对PS-T抑制MDA-MB-231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siNC组37±6,siNC+PS-T处理组14±4,p=0.011)。siATG5组39±9,siATG5+PS-T处理组35±18,p=0.064。可见siATG5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81。(6)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了ATG5干扰之后,EMT相关蛋白的变化。将细胞经培养基或5μg/ml槐耳多糖处理24h后裂解细胞并收集蛋白,western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CDH1)、Occludin(OCLN)和Cytokeratin(CK8);间质marker:N-cadherin(CDH2)、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结果发现经槐耳多糖处理后MDA-MB-231-siNC细胞上皮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而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被逆转。结论:(1)PS-T显着诱导MDA-MB-231细胞自噬水平上调;(2)抑制自噬能够下调PS-T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抑制作用;(3)ATG5干扰后下调了PS-T对MDA-MB-231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4)ATG5干扰后下调了PS-T对MDA-MB-231 EMT转化的抑制作用。4、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本章节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证实EMT转化的关键转录因子Snail在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是通过降解Snail转录因子,从而调节Snail下游的EMT相关蛋白的转录水平。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槐耳多糖对MDA-MB-231或MDA-MB-231-siATG5细胞系LC3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最后利用Transwell实验反向验证过表达Snail能够逆转PS-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作用的抑制。结果:(1)通过western检测Snail的蛋白水平。结果发现PS-T处理后能够明显减少胞内Snail的蛋白量,但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明显减弱,对Snail几乎无影响;(2)构建了E-cad蛋白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随后检测了其对PS-T处理的反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μg/ml PS-T处理组的荧光比值明显上调,接近5倍,而在干扰ATG5的细胞内这一作用几乎消失(p=0.0008);(3)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槐耳多糖对MDA-MB-231或MDA-MB-231-siATG5细胞系LC3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PS-T处理后LC3蛋白表达增加,同时能够明显减少胞内Snail的蛋白量,但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明显减弱,对Snail几乎无影响。(4)将MDA-MB-231细胞首先进行pcDNA3.1-snail转染,转染24h后进行transwell实验检测,结果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Vector组37.3±1.5,Vector+PS-T处理组13.0±1.2,p=0.0001),说明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侵袭能力降低;过表达snail组54.3±2.8,过表达snail+PS-T处理组49.7±1.5,p=0.2182。可见过表达snail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1。结论: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是通过降解Snail转录因子参与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

姚昌洋[8](2020)在《探究Six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一直威胁着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对乳腺癌的不断研究,肿瘤细胞的发生及进展过程逐渐显露,有研究显示Six1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收集104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的相关数据,探究Six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差异与临床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科行手术治疗的104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ix1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利用GraphPad Prism进行绘制及分析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乳腺癌生存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其表达差异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实验得出,在104例患者中,共有60例患者乳腺癌组织Six1高表达,44例低表达,在正常组织中,10例高表达,94例低表达,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统计学分析可知,患者乳腺癌组织Six1的表达在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肿瘤直径50mm为界限进行分组,肿瘤直径≥50mm乳腺癌组织Six1的表达率明显增加,与肿瘤直径<50mm乳腺癌组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x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淋巴结阳性数目的增加,表达明显增高(P<0.05);在肿瘤组织学分级方面,G3期较G1期或G2期,Six1的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Six1的表达情况可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结论本研究得出,Six1在乳腺癌的进展中对肿瘤具有促进作用,其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并且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数目及病理分级都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Six1有可能作为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种肿瘤标志物。

王晓飞[9](2020)在《TGF-β抑制剂与阿霉素共递送的纳米载体增敏肿瘤化疗与免疫治疗》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纳米药物合成工艺的发展成熟,许多功能化的纳米药物逐步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肿瘤治疗方面,纳米药物为传统医学带来新的生机。在动物模型中,纳米药物因其独特的尺寸优势更易在肿瘤处富集(全称EPR效应)。但在实际肿瘤治疗过程中,EPR效应在患者体内表现并不明显,纳米药物递送效率低下,为其临床应用带来诸多阻碍。原因在于肿瘤微环境中不规则的血管与淋巴管使得肿瘤内部间隙流体压力升高,血液灌注减少,纳米粒子难以进入肿瘤内部。同时,异常增生的细胞外基质组成了纳米药物进入肿瘤的物理屏障。因此,纳米药物经血液循环后主要分布在肿瘤血管周围和肿瘤表层,难以发挥药物的功效。不仅如此,氧气的运输和淋巴细胞在肿瘤处的浸润也受到了限制,使得许多肿瘤治疗方案效果甚微。另外,肿瘤微环境中包含着许多免疫抑制性分子和细胞。肿瘤表面表达的PD-L1分子作为免疫检查点之一,会诱导T细胞凋亡和失活,直接影响CTL的肿瘤杀伤能力,从而引发肿瘤免疫逃逸。由此可见,各种药物递送过程和治疗方式都无可避免的受到肿瘤微环境的影响。TGF-β作为肿瘤微环境中一种高表达的细胞因子,它通过对基质成纤维细胞、血管生成和ECM的调节作用间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同时,它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分子,具有抑制T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减少肿瘤处T细胞数量的功能。因此,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将TGF-β作为治疗靶点,通过抑制剂抑制其通路,起到正常化肿瘤处细胞外基质,降低肿瘤处间隙流体压力,辅助药物在肿瘤内部高效且均匀富集的作用。与此同时,ECM的降解能够提升肿瘤处的血供,提高肿瘤处的氧气含量,促进免疫细胞的浸润,为后续的化疗和免疫治疗扫清了障碍。基于上述设计思路,我们合成了一种多孔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8作为药物载体,通过配位作用实现了同时对化疗药物DOX和TGF-β抑制剂LY364947的负载(ZIF-8-DOX-LY)。ZIF-8作为药物载体其优势在于具有载药率高,p H响应性的结构特点,能够提高两种小分子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我们还进一步利用超声的方法在ZIF-8-DOX-LY表面修饰了红细胞膜以提高载药体系的生物安全性和稳定性,最终得到了ZIF-8-DOX-LY-RM。我们不仅对该体系的粒径、表面电位、形貌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还在小鼠体内验证了负载两种药物的ZIF-8材料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功能。之后,我们以小鼠乳腺癌4T1皮下瘤为模型,将负载双药的ZIF-8-DOX-LY-RM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L1抗体联合使用,显着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所构建的ZIF-8-DOX-LY-RM体系能够通过对肿瘤微环境的有效调控,实现增敏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目的,为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吕庆[10](2019)在《转录因子E2F5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影响和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乳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本研究即通过对E2F家族成员在乳腺癌中表达水平的检测,筛选出了乳腺癌潜在相关基因E2F5,并通过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进而通过体内、体外的一系列实验,揭示E2F5的在TNBC中的生物学功能,并进一步探讨E2F5发挥作用的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本课题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方法检测了E2F家族基因在10对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通过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和GEO(Genom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的公共数据进行验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logical chemistry,IHC)方法检测E2F5在258例乳腺癌组织及6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组织水平上E2F5蛋白表达与258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在细胞水平的实验中,通过慢病毒稳定转染与si RNA瞬时转染技术构建E2F5过表达细胞株MDA-MB-231、MDA-MB-468和敲降细胞株SUM159、BT549,并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Transwell迁移与侵袭实验、成球培养实验等研究E2F5对TNB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肿瘤干细胞特性的影响,并通过CCK-8法检测E2F5基因敲降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采用q RT-PCR检测细胞干性、化疗耐药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相关标志物。进一步在E2F5过表达细胞系中通过si RNA瞬时转染敲降ZEB2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i RNA对ZEB2的敲降效率,采用低吸附板成球培养法检测ZEB2基因沉默对E2F5过表达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干细胞特性的影响。结果RT-PCR结果显示E2F基因家族m 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中E2F1、E2F3和E2F5上调最为显着,结合TCGA、GEO公共数据的表达分析结果筛选出了差异表达最显着的基因E2F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E2F5阳性表达率为36.0%,而癌旁组织中E2F5不表达(P<0.001)。在E2F5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中统计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显示,E2F5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期状态、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分子分型有关,在年龄≤45岁组、未绝经组、有淋巴结转移组、III期组的表达阳性率较年龄>45岁组、绝经组、无淋巴结转移组、I-II期组更高,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TNBC组阳性率为61.5%,显着高于Luminal B组、Luminal A组及Her-2组(p<0.001)。Kaplan-Miere生存分析表明,E2F5阴性组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均优于阳性组(P<0.001),亚组分析显示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尤为明显。而Cox回归分析结果则说明E2F5蛋白表达是乳腺癌独立风险因素(OR=1.587,95%CI=1.355-2.386,P=0.027)。体外实验中,CCK-8、克隆形成及体内成瘤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E2F5显着促进TNBC细胞的增殖,Transwell实验表明E2F5显着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成球培养实验中敲降E2F5能够降低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特性,且q PCR检测发现CD44、SOX2和SOX9等干性相关标志物显着下调。同时,敲降E2F5能够增加TNBC细胞对阿霉素、紫杉醇和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可导致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BCRP表达水平降低。RT-PCR检测发现E2F5与EMT的发生显着相关,并影响包括ZEB2在内的多种EMT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敲降ZEB2表达后,成球培养实验表明敲降ZEB2可逆转E2F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干性增强作用。结论本研究表明E2F5在乳腺癌的发生、转移以及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E2F5在体内和体外水平都能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干细胞特性,表现为增强三阴性乳腺癌的增殖、迁移、侵袭、成瘤能力及化疗抵抗性。E2F5通过促进EMT相关转录因子ZEB2表达,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提高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干细胞特性。

二、TGF-β在TAM治疗乳腺癌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GF-β在TAM治疗乳腺癌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作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TAM极化与分型
2 TAM和肿瘤微环境的关联
3 TAM促进肿瘤细胞侵袭性
4 TAM与肿瘤免疫
5 TAM参与新生血管生成
6 TAM与癌症的预后及治疗
7 结语

(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角霜对乳腺癌干细胞活性及TGF-β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
    1.2 细胞株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试剂
    1.6 主要试剂配制
2.实验方法
    2.1 网络药理学
    2.2 鹿角霜含药血清制备
    2.3 细胞培养
    2.4 CCK-8细胞增殖实验
    2.5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2.6 Western Blot
    2.7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2.8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网络药理学
    3.2 鹿角霜含药血清对MDA-MB-231细胞形态学观察
    3.3 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4 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3.5 鹿角霜含药血清对TGFBR1、SMAD2表达量的影响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TGF-β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SHON通过降低PTEN的稳定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 章 绪论
    1.1 乳腺癌概述
        1.1.1 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1.1.2 乳腺癌发病因素
        1.1.3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
        1.1.4 乳腺癌TNM分期
        1.1.5 乳腺癌分子分型
        1.1.6 乳腺癌的诊断
        1.1.7 乳腺癌的治疗
    1.2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
        1.2.1 ER信号传导通路
        1.2.2 他莫昔芬耐药机制
        1.2.3 AIs耐药机制
    1.3 SHON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意义
        1.3.1 SHON的定位和生物学功能
        1.3.2 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作用机制
        1.3.3 SHON与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之间的关系
第2 章 构建SHON过表达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材料和器材
        2.2.3 溶液配制
        2.2.4 细胞系
        2.2.5 实验方法
        2.2.6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SHON过表达细胞系的mRNA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 章 SHON过表达细胞系肿瘤特性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3.2.3 溶液配制
        3.2.4 细胞系
        3.2.5 实验方法
        3.2.6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SHON过表达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3.3.2 SHON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3.3 SHON过表达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3.3.4 SHON过表达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5 SHON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 建立SHON基因敲减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系及其肿瘤特性检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4.2.3 溶液配制
        4.2.4 细胞系
        4.2.5 实验方法
        4.2.6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SHON基因敲减细胞系的mRNA检测
        4.3.2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4.3.3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3.4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4.3.5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4.3.6 SHON基因敲减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HON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增强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5.2.3 溶液配制
        5.2.4 细胞系
        5.2.5 抗体
        5.2.6 实验方法
        5.2.7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SHON过表达或敲减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影响
        5.3.2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5.3.3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5.3.4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5.3.5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5.3.6 阻断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SHON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6.2.3 溶液配制
        6.2.4 细胞系
        6.2.5 抗体
        6.2.6 实验方法
        6.2.7 统计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SHON过表达或敲减对PTEN表达水平的影响
        6.3.2 SHON降低PTEN的稳定性对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磷酸化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调PTEN的表达对SHON致肿瘤作用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试剂
        7.2.2 实验材料与器材
        7.2.3 溶液配制
        7.2.4 细胞系
        7.2.5 抗体
        7.2.6 实验方法
        7.2.7 统计分析
    7.3 实验结果
        7.3.1 上调PTEN的表达对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磷酸化的影响
        7.3.2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7.3.3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7.3.4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7.3.5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7.3.6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7.3.7 上调PTEN的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讨论
第9章 结论
第10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HP-β-CD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腺癌的发展现状及其分类
        1.1.1 乳腺癌的发展现状
        1.1.2 乳腺癌的分类
        1.1.3 乳腺癌的治疗现状
    1.2 胆固醇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
        1.2.1 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
        1.2.2 胆固醇是乳腺癌发展的风险因素
        1.2.3 胆固醇与肿瘤微环境
    1.3 2-羟丙基-β-环糊精
    1.4 选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细胞系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耗材
        2.1.4 实验药品
        2.1.5 实验试剂
        2.1.6 细胞培养试剂
        2.1.7 免疫印迹与荧光抗体
        2.1.8 实验仪器
    2.2 细胞培养及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传代
        2.2.3 细胞冻存
        2.2.4 细胞复苏
        2.2.5 MTT法
        2.2.6 细胞克隆生成实验
        2.2.7 细胞划痕迁移实验
    2.3 小鼠培养及实验方法
        2.3.1 小鼠饲养
        2.3.2 肿瘤小鼠造模
        2.3.3 小鼠分组和给药方法
        2.3.4 小鼠组织获取
        2.3.5 石蜡切片
        2.3.6 H&E染色
        2.3.7 免疫组化
        2.3.8 组织细胞总胆固醇酶法测定
        2.3.9 组织甘油三酯测定
        2.3.10 组织游离脂肪酸测定
        2.3.11 ELISA
    2.4 蛋白质印迹法
        2.4.1 组织蛋白提取
        2.4.2 蛋白浓度测定
        2.4.3 凝胶制备
        2.4.4 样品制备
        2.4.5 电泳
        2.4.6 转膜
        2.4.7 抗体孵育结合
    2.5 mRNA定量分析
        2.5.1 细胞及组织RNA提取
        2.5.2 反转录
        2.5.3 qRT-PCR荧光定量分析
    2.6 流式细胞术
        2.6.1 细胞周期分析
        2.6.2 组织免疫细胞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HP-β-CD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3.1.1 HP-β-CD比 β-CD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
        3.1.2 HP-β-CD促进TNBC细胞的凋亡
        3.1.3 HP-β-CD抑制TNBC细胞的干性、增殖与迁移
    3.2 HP-β-CD通过抑制细胞胆固醇抑制TNBC细胞生长
        3.2.1 HP-β-CD处理降低细胞胆固醇含量
        3.2.2 回补胆固醇恢复HP-β-CD抑制的肿瘤细胞生长与迁移
    3.3 HP-β-CD抑制小鼠TNBC的生长与发展
        3.3.1 HP-β-CD降低了小鼠体内肿瘤大小
        3.3.2 HP-β-CD激活胆固醇逆转运抑制胆固醇累积
        3.3.3 HP-β-CD治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3.4 HP-β-CD调控内质网应激改善TME
        3.4.1 HP-β-CD增加T细胞的浸润
        3.4.2 HP-β-CD改善TME中的免疫抑制环境
    3.5 HP-β-CD治疗激活小鼠的免疫能力
    3.6 HP-β-CD通过MAPK途径抑制巨噬细胞向TME募集
        3.6.1 肿瘤中TAM及其标志物的表达被抑制
        3.6.2 HP-β-CD抑制 TNF-α/CCL2 通路抑制 TAM的募集
    3.7 HP-β-CD 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
        3.7.1 HP-β-CD 抑制 TNBC 细胞向肝脏和肺脏的转移
        3.7.2 HP-β-CD通过抑制EMT而抑制肿瘤转移
        3.7.3 HP-β-CD抑制黑色素瘤的转移及发展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622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及调控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622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乳腺癌GEO数据集的筛选与标准化
        2.2 COX生存分析及Least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
        2.3 CIBERSORT
        2.4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
        2.5 在线数据库的使用
    3 结果
        3.1 筛选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lncRNA
        3.2 利用CIBERSORT预测患者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比例
        3.3 利用WGCN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3.4 应用K-M PLOTTER在线数据库进行外部验证
        3.5 LINC00622的相关信息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LINC00622通过HuR-PDGFA/TGF-β1诱导乳腺癌微环境中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siRNA及质粒转染
        2.2.3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2.2.4 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RNA表达
        2.2.5 总蛋白的提取及定量
        2.2.6 蛋白免疫印迹
        2.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
        2.2.8 细胞因子芯片(cytokine array)
        2.2.9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2.10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技术(RNA Immunoprecipitation)
        2.2.11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
        2.2.12 统计学分析
        2.2.13 在线数据库的使用
    3 结果
        3.1 不同分子亚型中LINC00622表达情况的验证
        3.2 敲减及过表达LINC00622的效率检验
        3.3 乳腺癌细胞中的LINC00622影响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
        3.4 LINC00622与免疫及细胞因子功能相关
        3.5 细胞因子PDGFA和 TGFβ1与LINC00622相关
        3.6 LINC00622主要分布于细胞浆
        3.7 LINC00622可以与RNA结合蛋白HuR结合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LINC00622通过HuR-HPRT1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与迁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MTS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2.2.3 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2.2.4 siRNA转染
    3 结果
        3.1 LINC00622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3.2 LINC00622使乳腺癌细胞发生G1期阻滞
        3.3 LINC00622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与侵袭
        3.4 HPRT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
        3.5 LINC00622通过HuR-HPRT1调控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调控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TGF-β1通过TP63促进乳腺癌自噬并抑制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噬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槐耳颗粒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自噬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机制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自噬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肿瘤抑制还是肿瘤促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自噬与肿瘤上皮-间充质转换的调节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8)探究Six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四

(9)TGF-β抑制剂与阿霉素共递送的纳米载体增敏肿瘤化疗与免疫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肿瘤化疗的优势与不足
        1.1.2 EPR效应与纳米药物
        1.1.3 肿瘤微环境与药物递送
        1.1.4 免疫治疗与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1.2 TGF-β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1.2.1 TGF-β在肿瘤微环境调节中的应用
        1.2.2 TGF-β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1.2.3 TGF-β在抑制肿瘤转移中的应用
    1.3 基于MOFs体系的肿瘤协同治疗
        1.3.1 MOFs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3.2 基于MOFs体系的肿瘤协同治疗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TGF-β抑制剂和DOX共递送纳米系统ZIF-8 的构建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ZIF-8纳米载体的制备
        2.2.3 红细胞膜的提取及ZIF-8-RM的制备
        2.2.4 ZIF-8纳米载体的尺寸及电位测量
        2.2.5 ZIF-8 纳米载体的XRD测定与电镜表征
        2.2.6 ZIF-8-RM及红细胞膜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7 ZIF-8-DOX的载药率测定
        2.2.8 ZIF-8-RM的稳定性及p H响应性药物释放曲线测定
        2.2.9 ZIF-8-RM的体外生物安全性测定
        2.2.10 统计学差异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ZIF-8纳米载体的粒径及电位表征
        2.3.2 ZIF-8 纳米载体的XRD结果分析及扫描电镜结果
        2.3.3 蛋白凝胶电泳结果及分析
        2.3.4 DOX的紫外吸收标准曲线及ZIF-8的DOX载药率
        2.3.5 ZIF-8-RM稳定性表征和不同p H值响应性释放表征
        2.3.6 ZIF-8-RM在不同细胞系中细胞毒性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IF-8-LY-RM肿瘤基质清除作用与改善药物分布能力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BALB/C-nu小鼠乳腺癌皮下瘤模型的构建及分组
        3.2.3 小鼠肿瘤Collagen-1 荧光切片染色
        3.2.4 ZIF-8-IR820-RM荧光探针的构建及肿瘤富集实验
        3.2.5 ZIF-8-DOX-RM在肿瘤处的药物分布
        3.2.6 统计学差异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小鼠肿瘤Collagen-1 荧光切片结果及分析
        3.3.2 ZIF-8-IR820-RM小鼠肿瘤富集结果及分析
        3.3.3 ZIF-8-IR820-RM小鼠离体器官分布结果及分析
        3.3.4 ZIF-8-DOX-RM肿瘤分布荧光切片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OX乏氧耐药的探究与ZIF-8-LY-RM改善肿瘤乏氧环境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常氧或乏氧条件下DOX和 ZIF-8-DOX-RM对肿瘤细胞的毒性
        4.2.3 常氧或乏氧条件下肿瘤细胞对DOX和 ZIF-8-DOX-RM的摄取
        4.2.4 常氧或乏氧条件下DOX和 ZIF-8-DOX-RM在肿瘤细胞内产生ROS的检测
        4.2.5 ZIF-8-LY-RM调节肿瘤处HIF-1α检测
        4.2.6 小鼠肿瘤含氧血红蛋白光声成像
        4.2.7 统计学差异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常氧或乏氧条件下DOX和 ZIF-8-DOX-RM的细胞毒性结果及分析
        4.3.2 常氧或乏氧条件下肿瘤细胞对DOX和 ZIF-8-DOX-RM的摄取的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表征
        4.3.3 常氧或乏氧条件下DOX和 ZIF-8-DOX-RM在细胞内ROS产生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4.3.4 小鼠肿瘤HIF-1α荧光切片结果及分析
        4.3.5 小鼠肿瘤含氧血红蛋白的光声成像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IF-8-DOX-LY-RM联合PD-L1 抗体的在体治疗及免疫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BALB/C白鼠乳腺癌皮下瘤模型的构建
        5.2.3 小鼠治疗给药及抗肿瘤效果监测
        5.2.4 小鼠肿瘤T细胞在肿瘤处的浸润
        5.2.5 ZIF-8纳米粒子的在体生物安全性
        5.2.6 统计学差异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ZIF-8-DOX-LY-RM联合PD-L1 抗体的抗肿瘤效果
        5.3.2 小鼠肿瘤处T细胞浸润结果及分析
        5.3.3 小鼠治疗期间体重变化监测及器官H&E染色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总结
    6.2 本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转录因子E2F5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影响和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E2F5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TCGA及 GEO数据库中公共数据的利用
        4.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果
        1.E2F基因家族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2.E2F5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E2F5表达水平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2F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处理与统计
    结果
        1.过表达E2F5 促进TNBC细胞的增殖
        2.敲降E2F5 表达抑制TNBC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3.敲降E2F5 表达抑制TNBC细胞的肿瘤干细胞特性
        4.敲降E2F5 表达增加TNBC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5.E2F5 促进TNBC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
        6.ZEB2在TNBC细胞中受E2F5 的正向调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上皮间质转化与乳腺癌耐药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TGF-β在TAM治疗乳腺癌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作用综述[J]. 王一晨,杨文山,董宪喆,胡园.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1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角霜对乳腺癌干细胞活性及TGF-β通路影响的研究[D]. 赵丽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SHON通过降低PTEN的稳定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肿瘤特性[D]. 关欣. 吉林大学, 2021(01)
  • [4]HP-β-CD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赵虔.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622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及调控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D]. 申季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TGF-β1通过TP63促进乳腺癌自噬并抑制凋亡的研究[D]. 陈晓英.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7]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明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探究Six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D]. 姚昌洋.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TGF-β抑制剂与阿霉素共递送的纳米载体增敏肿瘤化疗与免疫治疗[D]. 王晓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转录因子E2F5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影响和相关机制研究[D]. 吕庆. 苏州大学, 2019(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