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教学带来一丝新鲜空气

一、他们,给教学带来缕缕清风(论文文献综述)

刘涵[1](2021)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将统编本初中语文六册教材选文与原文逐字逐句对比,我们发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加工有四百多处,这四百多处加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围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的加工,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梳理统编本教材选文标点符号的加工情况并探究原因;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将这种加工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出教学策略。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理清标点符号加工的概况。由此得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共有替换、增加、删减三种加工类型,以及仅增加、仅替换、增加+替换、删减+替换、删减+增加+替换五种加工类型组合方式;在年级分布上,标点符号加工数量以七到九年级为阶梯依次递减;在加工程度上,文学文本加工数量高于非文学文本。第二章统计分析点号加工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句内点号加工程度高于句末点号,加工原因可以从规范角度、停顿角度、语气角度、情感角度等方面进行归因,但点号的加工存在不一致和弱化文章意蕴两点待商榷的地方。第三章统计分析标号的具体情况。由本章可以得出标号最主要的加工类型为替换,其次为删减和增加,标号的加工主要遵循规范性、时代性、生动性等原则,但同样标号存在加工标准不明确以及加工后减少文章生动性两处待推敲的地方。第四章按照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板块探究标点符号加工的教学应用策略,提出教师应该基于学情成为标点符号的“加工者”。

张志琼[2](2019)在《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以洛阳市实验中学“主体共生课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国家积极推行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课前自学质疑、课上巩固提升,重在发展高效课堂。中国的翻转课堂模式与基础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国家在各大中小学积极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深切重视,各级学校都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在认知上和实践上都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如何兼顾好语文学科的双重属性?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利于其长期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召唤、对其阅读和初步理解知识的要求、对其援疑质理的包容、对其合作探究组织表达能力的锻炼,都是语文学科发展急需要的。无论从大的时代背景还是从具体的教育一线工作来讲,翻转课堂都是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其积极影响不容忽视。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在工作中的具体调研,对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实践研究。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践和实践过程中人的发展诉求是研究的主要问题。首先论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意义和方法。其次做个案探究,以洛阳市实验中学“主体共生课堂”为例,“主体共生课堂”是主体共生教育思想紧密融合进翻转课堂模式中形成,该部分重点分析语文学科发展现状,以具体课例为依托进行实践探究和评价反思,发现有效经验和问题。接着进行个案调查,做学生问卷调查分析,重点关注学生课前“自学”“质疑”、课上“巩固”“提升”的实效性;做教师访谈分析,重点听取一线语文教师对翻转课堂的评价和意见反馈。最后分析实践研究效果并做出思考,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模式对学生语文成绩、能力和教师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对教师要求很好,想要实效性更强,还需要更多的政策、资源支持。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特点,阐述了研究不足和展望。本论文对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实践探究,主要创新点在于:①以具体学校较为成熟的课改实践为依托;②有大量典型小课例和完整课例,又有问卷调查和访谈,实践探索客观且全面;③综合且客观评价实践效果,不规避实际成绩,同时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实践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契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事实求是、因材施教,让个性化学习有了可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也能谋求教师自身的突破和发展。

姚心瑞[3](2019)在《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初,许多教育学者投入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探索与创新,试图改变知识体系陈旧,教学模式化、技巧化、非生活化的过度实用主义的教学现状,形成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语文教学理念。其中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备受关注。这一理念摒弃功利,在教学实践中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力求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学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高效地进行阅读学习,以情感体验情感,用心灵触碰心灵,以生命解读生命,真正与作者共鸣,而且文学素养、审美感知、情感体验等都获得了提升。同时,这一理念对于教师正确教学观的树立,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本论文共分三章对论题进行阐述。第一章是关于“诗意语文”教学理念的简单概述。笔者主要从这一理念的形成历程、内涵与价值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首先从滥觞、探索、定向和创新三阶段具体介绍了“诗意语文”的形成历程;接着从与王崧舟“诗意语文”比较与其本身的内蕴两个角度阐释了董一菲“诗意语文”内涵;最后,阐明了这一理念的价值。第二章,重点探讨“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笔者根据教学的主要环节主要从备教、实施、评价三方面结合案例具体分析阐述了董老师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备教方面,董老师注重运用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意,呈现语文本色;实施方面,董老师擅于造境导课,得法拓展,雅致对话;评价方面,主要针对董老师自评的三方面—教学节奏、语言、内容与点拨展开论述。第三章,主要探讨“诗意语文”的启示,并针对这一理念的阅读教学提出教学建议。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教学过于功利化的发声,对诗意与浪漫的追求,这一理念的追求与实施不仅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榜样作用。笔者选择这一名师的教学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挖掘其精髓,以运用于阅读教学实践,为其他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启示。

陆菲[4](2018)在《苏州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开发与使用》文中研究说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开发与使用地方文化资源是丰富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等方法,从阐述作文教学中开发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意义入手,对语文观念的发展、当前高中生作文现状的调查研究、苏州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在开发和使用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由绪论、结语以及正文三章组成。第一章着力研究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开发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第二章重在研究开发内容、开发途径及开发方式。对种类繁多的苏州地方文化进行归纳、取舍,开发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本文主张师生、学校、社会多种开发途径的有效结合,在遵循心理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知、行、思三种方式来开发苏州地方文化,生成作文素材资源。第三章主要分析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强调学生要有主动使用意识;二是寻找到苏州地方文化与作文训练的契合点;三是建立个性专题素材库。关于作文训练,可以结合苏州的生活习俗训练记叙类文章,结合苏州的风景名胜训练抒情类散文,结合苏州地方文化训练论述类文章。为达到学生作文时能熟练、灵活地提取素材的目的,主张建立专题素材库。并依据作文常见主题类型对素材库进行分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类别。积极开发和使用苏州地方文化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通过文化理解与传承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黄云玲[5](2018)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犹如一缕缕清风,给生物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它发挥教书育人的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成才,还有利于学生"成材"。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对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

王晓颖[6](2017)在《《荷塘月色》教学解读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之一,在过去近九十年的时间里,它在许多读者中享有盛誉。《荷塘月色》作为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目,经历了怎样的的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其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史对我国语文教育有怎样的启示?这是本研究拟探索的主要问题。文章发表之初时的民国时期,读者们的眼光聚焦于其作为白话散文的语言风格;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致使文中“漫步荷塘”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被过分放大,掩盖住了文章在写作手法等方面的优点;改革开放以后,文章逐渐得到了读者们的全面赏析,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进入新世纪,更多的文学鉴赏理论被应用于实践,文章主题也因为“精神分析学”的介入而得到了更多元的解读。与此同时,《荷塘月色》也在不同时期受到了教科书编者们不同程度的青睐,虽然在入选教科书时,它在不同的时期里历经了不同程度的删减,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终于得以较完整地呈现在教科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则经历了与文学界对于文章的解读相似的轨迹,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而在同一时期内,当时的文学解读教学解读之间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多元解读”以其锐不可挡之势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了教师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驻足回望历史,按照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将《荷塘月色》问世以来近九十年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回顾和综述不同时期对于《荷塘月色》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找寻同一时期内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之间的关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为眼前的困境找寻可以借鉴的解决思路。

屠江华[7](2017)在《论龚琳娜“新艺术”音乐的特色》文中指出中国“新艺术”音乐是由中国歌唱家龚琳娜和德国籍作曲家罗伯特·卓立茨(Robert Zollitsch)共同创立的一种全新风格的艺术化音乐。其最大特色就是所有的音乐都以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整个“新艺术”音乐风格的基底,其次就是由一人主唱、小型中西器乐伴奏团以及独立创作的词曲三部分相互融合支撑而组成,然后是不拘于任何一种固有的音乐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再融合外来音乐,融会贯通,以最合适的形式来呈现最终的作品,而且所有“新艺术”歌曲都是以原创音乐为主,旨在激活传统,连接东西,创新新声,服务音乐。本论文主要从三大部分来论述“新艺术”音乐的特色。第一部分阐述“新艺术”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新艺术”音乐的特点和模式,包括龚琳娜创立中国“新艺术”音乐前后的演唱风格的不同之处,“新艺术”音乐的组成部分和歌曲创作来源;第二部分主要将选取的最新歌曲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部分分析、总结“新艺术”音乐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龚琳娜和老锣自身有着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龚琳娜对音乐有着独特而清新的理解和诠释,着重突出中国特色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新艺术”音乐中的地位,注重与国际音乐接轨。龚琳娜带着她和老锣创立的有着别具一格的全新风格的“新艺术”音乐进入到大众的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阵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风。随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新艺术”音乐,龚琳娜在全国各地进行“新艺术”音乐的演出并开展相关的学术讲座,并发动了公益活动“声音行动”教育项目,旨在传播中国最独特的发声和唱法以及音乐理念,让中国新艺术音乐和新艺术歌曲能够被更多的人们所认知和了解。笔者因受龚琳娜老师的学术讲座的启发,想进一步深入探究和分析龚琳娜和“新艺术”音乐的特色,同时,笔者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声乐的发展和传承做一丝贡献。

宋丽媛[8](2016)在《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编写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根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为教师教学提供最有效的教学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的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一直备受关注与争议,可是对蒙古族的《汉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关注少之又少,没有自己独立的编写体系。在《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这部分设计的特别少,写作知识不够明确,教学目标不够清晰,结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总体分析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教学设计出现了条理不清、知识混乱、重难点模糊的现象。对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内容的梳理;横向比较蒙古族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和汉族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异同;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蒙校高中学生的汉语写作现状;访谈形式调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大附中的高中汉语教师,了解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和编写建议。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来分析现行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了相应的编写建议有:增加汉语写作指导的编写比例;凸显民族汉语写作指导的特点;提高汉语写作知识的确定性和层级性;合理安排汉语写作指导的结构;提出比较明确的汉语写作教学目标;提出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提供比较有效的资料链接。在第三部分根据这些编写建议对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一册和一单元进行简单的编写设计。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尝试从宏观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基于对以往对“《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研究”和“写作相关研究”之上,根据蒙古族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部分提出编写依据和编写建议,并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做出的具体的编写设想,使《汉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写作指导的质量得以提高。希望通过对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编写设计,期望能够推动教师教学用书改革的深入,加强对《汉语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论研究,促进汉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写作指导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楚畑玥[9](2016)在《初中生元认知训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基于出声思维法》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从最初对其涵义、要素的研究转向了如今对于有效训练方法的探讨。出声思维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元认知训练方法,许多教师将其引入教学中,但多以经验之谈呈现,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而阅读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以语文阅读为依托,探讨以出声思维为主的元认知训练方法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期对当今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选取济南市育贤中学初中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编制出声思维训练方案,主要从教师示范、学生陈述和学生练习三方面进行为期十周的训练,采用《学生自我监控问卷》和学生考试成绩对训练效果进行检测,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出声思维法是一种有效的元认知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元认知总体水平与其中十项因子方面都有显着提高,两班学生在元认知总体水平以及其中十项因子上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对初二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是有效的。2.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语文、数学、英语成绩显着相关,与学生的总体成绩也显着相关,说明元认知与学业成绩存在密切的关系。3.学生的元认知总体水平和补救性因子对学业成绩构成显着回归效应,元认知能够对学业成绩做出预测,说明以出声思维法为主的元认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4.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在性别与生源地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各维度中,只有方法性因子在性别方面差异显着,其余各因子均显示差异不显着。

赖潺[10](2016)在《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必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的地位十分突出。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语言障碍,思维和情感的深广度难以达到文言本身的要求。面对这种教学困境,我们必须去找寻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种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教学方式。有鉴于此,高中语文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便应运而生了。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是在新课标理念背景下提出的,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自主阅读,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文本内部,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可以是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是层次结构,可以是表现手法,可以是文章的精彩片段,学生在思考、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对文本产生自己的独特理解甚至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用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用批注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引入到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克服了传统观念主导下阅读教学的流弊,摆脱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在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中有效进行阅读教学。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使学生自己建构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格世界。本论文从当下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出发,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存在的教学困境进行反思,进一步探讨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及实施,并总结了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选题的原因、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简述。第二部分: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思考,首先界定了批注式阅读教学和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概念。其次,揭示了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倡对高中语文文言文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从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建构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论述了新课标下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分别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这两个角度来论述。第五部分:新课标下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写作的作用。第六部分:关于新课标下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要把握的一个“量”。 (二)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要避免两个“不”。(三)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三个“要求”。

二、他们,给教学带来缕缕清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他们,给教学带来缕缕清风(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由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意义
    5 语料来源
第1章 标点符号加工概况
    1.1 标点符号加工基本类型的统计分析
    1.2 标点符号加工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1.3 小结
第2章 点号加工情况分析
    2.1 点号的替换
    2.2 点号的删减
    2.3 点号的增加
    2.4 点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3章 标号加工情况分析
    3.1 标号的替换
    3.2 标号的删减
    3.3 标号的增加
    3.4 标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4章 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的教学应用策略
    4.1 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应用
    4.2 写作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运用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以洛阳市实验中学“主体共生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国内外现状分析
        2. 研究综述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二、洛阳市实验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个案实践探究
    (一) 洛阳市实验中学“主体共生课堂”的形成
        1. 发展历程
        2. 发展宗旨
        3. 发展成果
    (二) “主体共生课堂”语文学科的发展
        1. 发展概况
        2. 核心突破——课前任务实施
    (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翻转教学优秀课例展示
        1. 课例展示
        2. 评价及反思
    (四)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翻转教学优秀课例展示
        1. 课例展示
        2. 评价及反思
三、洛阳市实验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个案调查
    (一)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1. 对翻转课堂课前自学质疑阶段实践情况调查分析
        2. 对翻转课堂课上巩固提升阶段实践情况调查分析
    (二) 教师访谈分析
        1. 访谈目的
        2. 访谈内容
        3. 访谈结果及分析
四、洛阳市实验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及思考
    (一) 学生成绩方面
    (二) 学生能力方面
    (三) 教师发展方面
五、结语
    (一) 本研究特点
    (二)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翻转课堂课前自学质疑阶段实践情况调查分析》
附录二 《对翻转课堂课上巩固提升阶段实践情况调查分析》
致谢

(3)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概述
    第一节 “诗意语文”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诗意语文”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章 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第一节 “诗意语文”之备教
    第二节 “诗意语文”之实施
    第三节 “诗意语文”之评价
第三章 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第一节 “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第二节 “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4)苏州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开发与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作文教学中开发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意义
    第一节 作文教学中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背景
        一、语文课程观念的发展
        二、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第二节 当前高中生作文教学资源的现状
        一、调查问卷设置说明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苏州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二、充满活力、影响深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开发内容
        一、苏州历史人物及人文精神研究
        二、苏州物产及饮食文化研究
        三、苏州生活习俗研究
        四、苏州小巷及园林研究
    第二节 开发途径
        一、师生层面的开发
        二、学校层面的开发
        三、社会层面的开发
    第三节 开发方式
        一、知——多观察、多阅读、多记忆
        二、行——走出去、走进去、走远些
        三、思——敢思考、多思考、深思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效使用
    第一节 学生是使用的主体
        一、提升主动使用意识
        二、立意与情感的个性呈现
    第二节 苏州地方文化与作文训练的契合点
        一、结合苏州的生活及习俗训练记叙类文章
        二、结合苏州的风景名胜训练抒情类散文
        三、结合苏州地方文化训练论述类文章
    第三节 依托地方独特文化,建立个性专题素材库
        一、个性专题素材库分类
        二、专题素材库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后记

(5)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学生敢于批判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三、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6)《荷塘月色》教学解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文献综述
        1.作为阅读文本的《荷塘月色》
        2.作为教学文本的《荷塘月色》
二、《荷塘月色》在民国时期的解读状况
    (一)《荷塘月色》文本诞生的背景:白话文运动
        1.文学革命的胜利
        2.《小说月报》的改版
        3.“国语教科书”的问世
    (二)文学界对《荷塘月色》的解读
        1.《荷塘月色》及其写作背景简介
        2.对“小品文”的关注
        3.对“语言”的关注
        4.关于“月夜听蝉”
    (三)《荷塘月色》在教科书中的呈现
        1.国语课程标准的渐变
        2.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渐变
        3.入选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的情况总述
        4.教材分析
    (四)小结
三、《荷塘月色》在“十七年”间的解读状况
    (一)文艺方针与文学解读
        1.“十七年”间的文艺政策
        2.文学界对《荷塘月色》的解读
    (二)教材建设与教学解读
        1.教材建设
        2.教学解读
    (三)小结
四、《荷塘月色》在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的解读状况
    (一)文艺政策的调整
    (二)文学界对《荷塘月色》的解读
        1.对于文章的多方位赏析
        2.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重点把握
        3.多角度的比较阅读
        4.几个颇受争议的问题
    (三)《荷塘月色》的教学解读
        1.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建设概况
        2.入选中学教科书的情况概述
        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小结
五、《荷塘月色》在二十一世纪的解读状况
    (一)文学解读
        1.综述类文章数量的渐增
        2.几个仍然在争议中的问题
        3.“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荷塘月色》
        4.比较阅读的继续拓展
        5.呼唤对“审美价值”的关注
    (二)教学解读
        1.入选中学教科书的情况概述
        2.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三)小结
六、小结
    (一)解读的“延续”与“创新”
    (二)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的互动关系
    (三)外界环境影响着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
    (四)《荷塘月色》教学解读的优化
        1.“知人论世”要“知的全面”
        2.教材编排可适当进行学科间的融合
        3.积极吸纳学术界的最新解读成果
参考文献
    1.连续出版物
    2.专着
    3.论文集
    4.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论龚琳娜“新艺术”音乐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
    1.4 选题意义
第2章 龚琳娜“新艺术”音乐的渊源
    2.1 “新艺术”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2.1.1 “新艺术”音乐的形成之路
        2.1.2 “新艺术”音乐的发展历程
    2.2 “新艺术”音乐的创新特色
        2.2.1 根深蒂固于中国特色音乐
        2.2.2 中西方音乐元素的结合
        2.2.3 伴奏乐队与合唱团
        2.2.4 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
第3章 龚琳娜的“新艺术”歌曲
    3.1 古词新唱
        3.1.1 古诗词歌曲的渊源
        3.1.2 古诗词歌曲的意蕴
        3.1.3 专辑《唐宋东西》的分析
        3.1.3.1 静夜思
        3.1.3.2 《将进酒》与《登高》
    3.2 引经据典
        3.2.1 《山海经》—很久以前
        3.2.2 《西游记》—金箍棒
    3.3 地域特色
        3.3.1 茉莉花
        3.3.2 小河淌水
第4章 “新艺术”音乐的艺术特色
    4.1 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音乐
        4.1.1 丰富扎实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
        4.1.2 多种多样的传统民族特色唱腔的运用
        4.1.3 人歌相容的音乐艺术境界
    4.2 致力于多元化的国际音乐
        4.2.1 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
        4.2.2 中西乐器与人声的配合
        4.2.3 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5章 龚琳娜“新艺术”音乐带来的启示
    5.1 对歌曲创作及演唱的启示
        5.1.1 一度创作的启示
        5.1.2 二度创作的启示
    5.2 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启示和意义
        5.2.1 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5.2.2 传统音乐元素和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创作题材
        5.2.3 重视声乐中的人文精神和声乐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8)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1. 相关概念界定
        2. 国内相关研究
        3. 国外相关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意义
一、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研究
    (一) 现行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写作指导的梳理
        1. 高中五册《汉语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体系梳理
        2. 高中五册《汉语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结构梳理
        3. 高中五册《汉语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内容梳理
    (二) 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写作指导的调查与分析
        1. 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比较研究
        2. 对蒙校高中汉语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
        3. 对蒙校高中高一学生的汉语写作情况的调查问卷分析
        4. 对某高一蒙古族学生一年的汉语写作水平的分析
        5. 对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优点分析
        6. 对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不足分析
二、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编写建议
    (一) 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编写依据
        1. 理论依据
        2. 实践依据
    (二) 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编写建议
        1. 增加汉语写作指导的编写比例
        2. 凸显民族汉语写作指导的特点
        3. 提高汉语写作知识的确定性和层级性
        4. 合理安排汉语写作指导的结构
        5. 提出明确清晰的汉语写作教学目标
        6. 提出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7. 提供比较有效的资料链接
三、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编写设计
    (一) 汉语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编写构想
        1. 编写说明
        2. 编写总体目标
        3. 编写结构的具体构想
    (二) 汉语必修二第一单元《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初中生元认知训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基于出声思维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元认知的文献综述
        2.1.1 元认知的概念及要素
        2.1.2 元认知的评定方法
        2.1.3 元认知的训练方法
    2.2 关于出声思维法的文献综述
        2.2.1 出声思维的背景及概念
        2.2.2 出声思维法的分析方法
        2.2.3 关于出声思维法的研究
        2.2.4 对本文中“出声思维训练”的说明
    2.3 学业成绩概念
    2.4 关于出声思维法、元认知与学业成绩的研究
        2.4.1 元认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2.4.2 出声思维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4.3 出声思维、元认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第3章 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方法
    3.6 研究过程
        3.6.1 实验准备
        3.6.2 前测
        3.6.3 实验干预
        3.6.4 后测
        3.6.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7 具体训练方案
        3.7.1 课前准备
        3.7.2 课堂训练
        3.7.3 课后完善
第4章 结果
    4.1 干预前语文阅读现状及元认知水平现状
        4.1.1 语文阅读现状总结
        4.1.2 实验班与控制班元认知水平前测差异比较
    4.2 实验前后两班元认知水平差异性分析
        4.2.1 实验班元认知水平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4.2.2 控制班元认知水平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4.2.3 实验班与控制班元认知水平后测差异性分析
    4.3 实验前后两班学业成绩差异性分析
        4.3.1 实验班与控制班学业成绩前测差异性分析
        4.3.2 实验班与控制班学业成绩后测差异性分析
        4.3.3 实验班、控制班学业成绩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4.4 元认知水平性别间的差异性分析
    4.5 元认知水平生源地间的差异性分析
    4.6 实验训练后元认知水平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4.7 出声思维训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实验有效性的讨论
        5.1.1 关于实验控制的讨论
        5.1.2 关于实验内容和方法的讨论
    5.2 实验训练前后差异性讨论
        5.2.1 元认知水平差异性方面
        5.2.2 学业成绩差异性方面
        5.2.3 性别,生源地差异性分析方面
    5.3 出声思维训练作为一种元认知训练方法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
    5.4 实验训练后态度调查
    5.5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第6章 启示和建议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生自我监控量表
    附录B《中国石拱桥》
    附录C 阅读习题节选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必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1.1 文言文地位
        1.1.2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1.1.3 新课标的要求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简述
        1.3.1 文献法
        1.3.2 观察法
        1.3.3 访谈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内涵
        2.1.1 批注式阅读
        2.1.2 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2.2 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3章 新课标下对高中文言文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3.1 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3.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3.3 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
    3.4 有利于建构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5 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第4章 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
    4.1 从教师角度
        4.1.1 示范引领,激发兴趣
        4.1.2 授之以渔,课内得法
        4.1.3 组织活动,课外练习
    4.2 从学生角度
        4.2.1 批注角度
        4.2.2 学习方式
第5章 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写作的作用
第6章 新课标下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6.1 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要把握的一个“量”
    6.2 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要避免两个“不”
    6.3 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三个“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他们,给教学带来缕缕清风(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D]. 刘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以洛阳市实验中学“主体共生课堂”为例[D]. 张志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姚心瑞. 宁夏大学, 2019(02)
  • [4]苏州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开发与使用[D]. 陆菲. 苏州大学, 2018(04)
  • [5]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 黄云玲. 新课程(中学), 2018(06)
  • [6]《荷塘月色》教学解读史研究[D]. 王晓颖.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7)
  • [7]论龚琳娜“新艺术”音乐的特色[D]. 屠江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蒙校高中《汉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作指导的编写研究[D]. 宋丽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9]初中生元认知训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基于出声思维法[D]. 楚畑玥. 南昌大学, 2016(03)
  • [10]高中文言文批注式阅读必要性研究[D]. 赖潺.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