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诗歌:从《天涯》杂志与诗歌的“互动”看当代诗歌的发展

一、天涯诗说——从《天涯》杂志与诗歌的“互动”看当代诗歌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何璐[1](2018)在《介入与扩展:90年代以来的“大文学”理念的流变 ——以《天涯》的“大文学”实践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地处海南的《天涯》以复兴“大文学”传统进行改版,引起了学界乃至思想文化界的强烈反响。随着时代背景的风云激变以及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近十年来《天涯》也逐渐进入了“低落”期。虽然,作为一个“探索者”形象的《天涯》一直在积极努力地跟上时代飞速发展的脚步,尝试与各类新媒体融合,甚至期望利用新媒体探寻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但是,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的狂暴席卷下,这种略显“个人英雄主义”的奋力反抗,更像是的一叶风雨飘摇的孤弱扁舟,映射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苍凉之感,同时,也显示出一种落日余晖的悲壮情怀。本文试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考察一本文学期刊实践“大文学”理念的背景、过程、成果以及现状,来对这一时期的“大文学”理念及其相关实践进行还原性地回溯,在此基础上论述,新媒体时代之下的文学参与时代对话、介入文化语境、介入不同文学形态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今天重提“大文学”理念、扩展文学范式的合理性。本文从介入与扩展两个向度探讨了“大文学”这个概念对于当下文学的推进意义。其中,扩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边界与范畴的延展。从这个角度去看,“大文学”并不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概念,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在沉积了古代中国文人的文学习惯与观念的同时,又逐渐汲取了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经验。这种边界的延展使得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学刊物寻找到了一条短暂的出路,即20世纪末以《天涯》为代表的“综合化”改版热潮。而“大文学”的介入主要可作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介入”是作为一种文学信念来叙述的,也即文学对于现实的介入。《天涯》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意义非凡的尝试,在面临“纯文学”以及文人身份被边缘的困境之时,他们以边缘化的身份介入现实、介入话语中心,在复兴“文、史、哲三位一体”的大文学传统的视野下进行了颇具影响力的跨文体实践。另一方面是从文体以及文学生态的角度去谈,“介入”是指文学介入新的表现形态,以达到与新媒体、数字化的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对于此,《天涯》也做出了努力,但是面对各类新媒体的井喷式地生长速度,《天涯》显现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当然,这也是传统文学形态在面临新兴载体形态不可回避的必经之路。事实上,本文在此所提的“大文学”理念更多地是指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和视野,而非某种具体的、固定不变的文学定义,这是一个不断流变、不断演进的理念,并非一个过去式的概念,因此它应当具有不断变化、更新的共时性和时代性意义。基于此,本文在最后概述了新媒体时代下的“大文学”理念的流变,以及“大文学”应如何“介入”与“扩展”,从而取得合理性。在笔者看来,重点在于,我们的文学、文学创作者以及研究者应该要有摒弃的勇气、创造的能力、更新的信念。

傅元峰,李倩冉[2](2015)在《杨键文学年谱》文中提出一九六〇年,大饥荒。一个小女孩问她妈妈:"我可以不死吗?"/一个小男孩问他妈妈:"我可以不死吗?"——《哭庙·一九六〇年》二十五岁的马鞍山务工者杨再准回了一趟安徽老家,安徽省无为县已饿殍遍野,食尸的乌鸦密布,仅县城就饿死三万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自一九五八年从无为县来矿区上班,为持家曾做过高危的扳道工。妻子没有正式工作,

向卫国[3](2004)在《天涯诗说——从《天涯》杂志与诗歌的“互动”看当代诗歌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80年代末,诗歌遭重创,直至90年代中期还没有恢复元气,“不仅官方渠道的诗报诗刊进一步萎缩,就是大众传媒也很少提及诗和诗人,重要的文学刊物基本上拒绝诗歌,没有诗的位置”。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南着名的人文和文学杂志《天涯》于1996年改版,创设“九十年代诗歌精选”(从2000年起改为“新千年诗歌精选”)

向卫国[4](2004)在《天涯诗说——从《天涯》杂志与诗歌的“互动”看当代诗歌的发展》文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末,诗歌遭重创,直至90年代中期还没有恢复元气,“不仅官方渠道的诗报诗刊进一步萎缩,就是大众传媒也很少提及诗和诗人,重要的文学刊物基本上拒绝诗歌,没有诗的位置”。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南着名的人文和文学杂志《天涯》于1996年改版,创设“九十年代诗歌精选”(从2000年起改为“新千年诗歌精选”)

二、天涯诗说——从《天涯》杂志与诗歌的“互动”看当代诗歌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涯诗说——从《天涯》杂志与诗歌的“互动”看当代诗歌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介入与扩展:90年代以来的“大文学”理念的流变 ——以《天涯》的“大文学”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文学”理念的提出与演变
    第一节 大文学观念的发展源流
        一、大文学观念的传统源流
        二、近现代文学史中的“大文学”观念
        三、80年代以来的“大文学”观念
    第二节 90年代以来“大文学”理念的构成背景
        一、消费文化及新媒体对文学的裹挟
        二、文学意义的扩大化
        三、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学期刊
第二章 探索者:《天涯》的崛起与“失落”
    第一节 《天涯》的起落
        一、“探索者”《天涯》的崛起
        二、《天涯》的“失落”
    第二节 《天涯》式的“大文学”理念的实践
        一、介入现实与扩展范畴
        二、文本内容中所体现的“大文学”
        三、《天涯》杂志与新媒体的合谋
    第三节 《天涯》“失落”的部分原因
        一、矛盾性:迎合读者与自我坚持
        二、来自新媒体更强劲的冲击
第三章 共时性:重提“大文学”理念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文学”理念
        一、跨越界限:各媒介形式的融合
        二、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勃兴
        三、去中心化的“互读”倾向
    第二节 介入:文学与时代语境的对话
        一、介入新的表现形态与时代语境
        二、跳出精英化与庸俗化的圈子
    第三节 扩展:建立一种文学新范式的合理性
        一、何为当下文学新范式
        二、文学性与审美性:合理的限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天涯诗说——从《天涯》杂志与诗歌的“互动”看当代诗歌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介入与扩展:90年代以来的“大文学”理念的流变 ——以《天涯》的“大文学”实践为例[D]. 何璐.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2]杨键文学年谱[J]. 傅元峰,李倩冉. 东吴学术, 2015(02)
  • [3]天涯诗说——从《天涯》杂志与诗歌的“互动”看当代诗歌的发展[J]. 向卫国. 诗探索, 2004(Z2)
  • [4]天涯诗说——从《天涯》杂志与诗歌的“互动”看当代诗歌的发展[J]. 向卫国. 诗探索, 2004(Z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