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扬尘污染监测与分析

一、丹东市沙尘污染监测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欢,谢海燕,李新琪[1](2021)在《喀什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解喀什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污染特征及气象因素的影响,基于喀什市3个环境监测站点2015—2019年的逐时观测数据,分析了PM10,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同期气象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及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了PM10,PM2.5的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9年喀什市PM10年均质量浓度变化较大,PM2.5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PM2.5质量浓度在12月至次年5月值较高,PM10的高浓度期在2—5月;空间层面上颗粒物污染整体表现为城区的吾办监测点污染最为严重;PM2.5与气象因子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与气温、风速、能见度呈负相关,与湿度、气压呈正相关。

连俊标,王式功,罗彬,杜云松,张巍,蒋婉婷[2](2019)在《四川盆地一次当地排放和沙尘输送双重影响的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四川盆地大气污染及其成因的特殊性,利用四川盆地18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2月19日—2018年1月3日四川盆地由当地排放和外来沙尘输送双重影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12月19—28日四川盆地环流场配置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垂直温度层结稳定,在当地污染源持续排放下污染物浓度缓慢上升,此阶段为静稳型大气污染。29日冷空气过程打破前期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环流场及垂直温度层结,气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但伴随冷空气活动的外来沙尘输送使PM10浓度迅速增大,部分城市出现沙尘型重污染;特别是广元地区受沙尘直接影响最严重,PM10浓度为原来的4.5倍;成都市虽未通过沙尘天气的表观判断,但对颗粒物离子浓度和化学组分都有显着影响。因此,当时PM10和CO浓度24 h比值变化受沙尘输送和天气条件共同影响,在不同时段和地区都存在明显差异,初步揭示出由静稳型大气污染向沙尘型污染转换阶段的内在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陈卫卫,刘阳,吴雪伟,鲍秋阳,高枞亭,张学磊,赵红梅,张世春,修艾军,程天海[3](2019)在《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重度污染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已成为我国又一个霾污染多发和重发区域.采用2013~2017年东北区域大气污染物地面监测数据、卫星数据和气象数据等信息,探讨了中国东北地区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与重度污染成因.结果表明,"沈阳-长春-哈尔滨"带状城市群是全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空气质量指数(AQI)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污染最严重,春季吉林省西部周围为椭圆形污染区,夏季和秋季大部分时间空气质量最佳.3个典型的霾污染时期是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即秋末和初冬,时期一),12月下旬和1月(即冬季最冷的时候,时期二),及4月到5月中旬(即春季沙尘和农业耕作期).时期一,季节性作物残茬焚烧和冬季采暖用煤燃烧产生的PM2.5强排放是极端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AQI> 300);时期二,在最严寒月份里,重度霾污染事件(200

李琳[4](2018)在《辽宁地区不同等级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霾天气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天气现象,辽宁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最近几年霾天气现象时有发生,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大气能见度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加强对霾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霾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和霾天气的形成发展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2014-2016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逐时污染物浓度资料,对霾日进行等级划分,再对不同等级霾天气进行时空特征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2016年沈阳市各气象因子和污染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采用后向轨迹模型聚类分析方法,分析2014年和2015年辽宁地区不同后向轨迹与霾天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选取辽宁省一次重霾天气过程,基于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探空资料分析此次霾天气过程中各气象要素变化,利用后向轨迹模型分析污染气体的输送方向和路径,得出此次霾天气发展和维持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变化看,辽宁省月均霾日数1月最多,6月最少;秋冬季最多,占全年霾日数的70%以上,夏春季较少;在2014年到2016年期间,霾日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轻度、中度霾日数均呈逐年递减变化,轻度霾日数最多;而重度和严重霾日数变化不显着,霾日数也偏少。由空间分布看出,霾日数在月、季和年的分布上均为中部多,东、西部少的态势。在空间上存在一个高值区(沈阳)和两个副高值区(锦州和鞍山)。(2)相对湿度和颗粒污染物与能见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和月变化规律。与6项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性最高的为PM2.5,达到-0.71,PM10的相关系数略低于PM2.5;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性最高的为相对湿度,达到-0.57。能见度与PM2.5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条件下均高于PM10,其中冬季能见度与颗粒物的相关性最大。(3)不同方向后向轨迹所对应霾天气的发生概率和等级明显不同。辽宁地区在四个季节中的霾天气发生时段均以本地排放和区域间城市输送为主,区域输送包括来自京津冀、山东地区的污染物在西南气流作用下输送到辽宁地区以及来自黑龙江、吉林地区的污染物在秋冬季偏北气流作用下输送到辽宁地区。(4)对辽宁省一次霾天气过程成因分析得出,黑龙江、吉林地区大范围秸秆焚烧产生的颗粒物(PM2.5、PM10)和气体污染物(CO、NO2)是此次霾天气主要污染来源,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物受偏北风的影响吹向辽宁地区。辽宁地区大气层结稳定、风速小、相对湿度大、近地面存在深厚逆温层,使污染物垂直和水平扩散受到抑制并在辽宁地区不断积聚。污染物在大范围弱降水过程影响下吸湿增长,加重了空气污染程度。

董丽[5](2017)在《基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辽宁省大气颗粒物浓度遥感估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雾霾天气频发,不但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造成财政损失,更是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健康造成了众多负面效应。大气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方面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开展PM2.5、PM10浓度的监测和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选择辽宁省为研究区,探究城市空气中PM2.5浓度、PM10浓度的变化特征;提取监测点相对应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温度、相对湿度、边界层高度、纬向风速、经向风速和气压数据,探讨AOD和各个气象因子与PM2.5、PM10浓度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PM2.5、PM10浓度遥感估算模型,并进一步估算辽宁省PM2.5、PM10浓度,在宏观上了解辽宁省PM2.5、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全年PM2.5与PM10浓度变化趋势一致。春季和冬季PM2.5和PM10浓度较高且波动性较强,夏季和秋季PM2.5和PM10浓度较低且变化较为平稳。AOD、气压、相对湿度、边界层高度对PM2.5和PM10浓度影响显着。订正后的PM2.5、PM10浓度的回归模型的确定系数较直接的回归模型均提高明显。在垂直和湿度耦合订正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的PM2.5、PM10浓度的全年逐步回归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监测值间的确定系数R2分别提高到0.602和0.516,PM2.5浓度的秋季和冬季遥感估算模型、PM10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监测值间的确定系数R2均高于全年模型的R2,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PM10粒子中粗粒子对气溶胶的消光不敏感,导致PM10浓度模型的精度普遍低与PM2.5浓度模型的精度。反演得到的PM2.5浓度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周边山地丘陵地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群;PM10浓度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市和西南部城市,高值区分布在中心城市和西北部城市地区。PM2.5、PM10浓度的估算值与AOD的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各城市污染程度具有差异性,在不同的时期,污染物浓度差异显着。估算的PM2.5、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和各城市的监测值分布基本一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李宗杰[6](2017)在《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特征变化及对沙尘天气的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沙尘天气主要受下垫面以及大气运动情况的综合影响,干旱区的荒漠戈壁以及植被覆盖非常低接近裸露的地球表面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沙尘源物质,不稳定的空气和气流是沙尘天气发生的动力源,沙尘源和动力源是沙尘天气发生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众多的科学家已经对沙尘天气发生的条件包括沙尘源以及动力源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当然关于沙尘天气发生条件的相关研究也是系统了解和研究沙尘天气,从而有效治理沙尘天气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要更加科学的预报和防治沙尘天气,更应该从降水化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沙尘天气发生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干旱地区大气降水的独特意义就是对沙尘天气的指示,而大气降水中主要阴阳离子的浓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大气降水中化学物质成分以及大气中物质成分的变化,大气降水是清洁和净化研究区大气污染环境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大气降水事件的发生以及对大气环境的清洁与净化,使得大量的漂浮在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入到降水中,这就导致大气降水中主要阴阳离子浓度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使得大气降水的p H、EC和主要阴阳离子浓度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大气降水的p H、EC和离子浓度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环境的变化状况。而目前关于沙尘天气的研究主要致力于观测分析、成因与预报、卫星遥感监测和地球化学示踪等领域,而大气降水化学对沙尘天气指示的相关研究只是停留在某些气候因子与沙尘天气的关系研究方面,有关大气降水特征变化对沙尘天气指示作用的相关报道目前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分析石羊河流域的大气降水特征变化和石羊河流域的大气降水特征的时空变化,对石羊河流域的降水类型和大气降水离子的主要来源进行分析,最后探讨p H、EC以及大气降水主要离子对石羊河流域沙尘天气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通过对石羊河流域一个水文年大气降水样品的分析,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中p H值的变化范围为从6.62到8.53,其平均值为7.46,偏碱性。石羊河流域的大气降水绝大多数集中在p H值在7-8之间;从季节变化来看,石羊河流域春季(7.55)的p H值最大,其次为冬季(7.46)和夏季(7.46),而石羊河流域秋季(7.36)的p H值最小;从石羊河流域p H值的空间变化来看,从石羊河流域的上游到下游p H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R2=0.8724),石羊河流域上游p H值的平均值为7.36,石羊河流域中游p H值的平均值为7.55,而石羊河流域下游p H值的平均值为7.6。从每个观测站点的p H值来看,黑松驿、民勤、古浪、武威、西大河、九条岭和乌鞘岭的p H值分别为7.63、7.6、7.52、7.51、7.36、7.36和7.36;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样品EC的变化范围在17.28-787.00μS/cm之间,最大值出现在2014年2月28日,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8月11日,EC的平均值为179.68μS/cm。通过对石羊河流域EC季节变化的分析来看,石羊河流域冬季(261.15μS/cm)的EC值最大,其次为春季(238.76μS/cm),接下来是秋季(187.02μS/cm)的EC值,而夏季(140.19μS/cm)的EC值最小。冬春两季的EC值相差不大但明显高于夏秋两季的EC值。通过对石羊河流域EC空间变化的分析来看,从上游到下游石羊河流域的EC的变化与研究区p H值的空间变化一致都呈增加的趋势。从每个观测站点的EC值来看,中游黑松驿的EC值最高,为225.93μS/cm,其次为西大河(218.58μS/cm),民勤、武威、古浪、九条岭和乌鞘岭的EC值分别为176.06μS/cm、175.58μS/cm、155.98μS/cm、105.30μS/cm和104.23μS/cm;通过对石羊河流域一个水文年降水中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SO42-、Ca2+、NO3-、Cl-、Na+、K+、Mg2+、NH4+、NO2-和F-的离子浓度为28.74μeq/L、17.77μeq/L、12.16μeq/L、8.24μeq/L、5.71μeq/L、3.83μeq/L、3.42μeq/L、1.97μeq/L、0.44μeq/L和0.19μeq/L。从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中阴阳离子浓度的整体大小来看,Ca2+和Na+的浓度占了阳离子总离子浓度的71.08%,所以Ca2+和Na+是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阳离子。而SO42-和NO3-的浓度占了阴离子总离子浓度的82.18%,所以SO42-和NO3-是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因此从阴阳离子浓度变化的整体情况来看,石羊河流域的主要降水类型为SO42--Ca2+-NO3-,且SO42-、Ca2+和NO3-离子浓度之和占石羊河流域总离子浓度的71.14%,其中SO42-、Ca2+和NO3-分别占总离子浓度的34.85%、21.55%、14.75%;九条岭的阳离子浓度大小顺序(Ca2+>Na+>K+>NH4+>Mg2+)基本与西大河(Ca2+>Na+>K+>Mg2+>NH4+)的阳离子浓度大小顺序相同。西大河、九条岭和乌鞘岭的主要阴离子大小顺序都为SO42->NO3->Cl-。古浪和黑松驿的阳离子浓度相同为Ca2+>Na+>Mg2+>K+>NH4+,而古浪与武威的阴离子浓度基本相同,但与黑松驿的完全不同。民勤属于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区域,阴阳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NO3->Ca2+>Cl->SO42->Na+>NH4+>K+>Mg2+>NO2->F-,离子浓度值分别为13.94、13.51、12.28、12.06、6.17、4.35、2.68、1.68、0.25和0.06μeq/L;石羊河流域的阴阳离子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石羊河流域的离子浓度的季节大小变化为:冬季(16.38μeq/L)石羊河流域的离子浓度最大,其次为春季(9.22μeq/L)的离子浓度,而春季的离子浓度略大于秋季(9.20μeq/L)的离子浓度,夏季的离子浓度最小为5.54μeq/L,石羊河流域冬春季大气降水样品中的离子浓度较高,而夏季离子浓度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分析和端元贡献分析表明,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中的阴阳离子主要受控于地壳源和人为源。通过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在干季,粉尘随西风环流从中亚和西亚以及中国西北沙尘源地区到达研究区,而在湿季,粉尘通过来自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季风环流到达研究区。因此可以将石羊河流域的降水类型主要分为混合降水类型(包括季风和西风的共同影响)、西风降水类型和季风降水类型。研究区在采样期间的所有降水样品中季风降水占了19%,西风降水占了33%,而混合降水占了总降水次数的48%;通过对石羊河流域p H、EC和阴阳离子浓度对典型沙尘天气的指示来看,随着沙尘天气的发生p H和EC均呈增加趋势,但大气降水p H和EC对沙尘天气的指示还受气候因子的影响,特别是风速的影响。典型的沙尘天气发生后,石羊河流域降水中阴阳离子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从典型沙尘天气发生前后石羊河流域阳离子浓度的整体变化来看,三次典型沙尘天气发生后,Na+、K+、Mg2+、Ca2+和NH4+的变化平均值分别为22.62μeq/L、17.17μeq/L、9.83μeq/L、42.03μeq/L和-0.05μeq/L。沙尘天气发生后最为敏感的阳离子是Ca2+,其次为Na+,K+和Mg2+居中,而NH4+是最不敏感的阳离子。三次典型沙尘天气发生后阴离子浓度平均变化的大小顺序为SO42->NO3->Cl->F->NO2-,阴离子浓度的平均变化值分别为40.92μeq/L、24.33μeq/L、21.10μeq/L、0.08μeq/L和0μeq/L。沙尘天气发生后石羊河流域阴离子浓度变化最敏感的离子是SO42-,其次为NO3-,Cl-仅次于NO3-,而NO2-基本不随沙尘天气的发生而变化。

邱雪[7](2015)在《2004-2013年新疆PM10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文中提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大气颗粒物,是影响位于西北干旱区的新疆的大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呼吸系统、心肺功能等)等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PM10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现并揭示其规律、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环保部门提供的API指数换算而来的PM10数据,以及由气象部门提供的能见度、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风速等相关数据,分析了20042013年新疆数据完整的16个监测站PM10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阿克苏、阿勒泰、阿图什、博乐、阜康、哈密、和田、喀什、库尔勒、奎屯、石河子、塔城、吐鲁番、乌苏、五家渠、伊宁),以及其中有气象数据支持的10个监测站PM10浓度与主要气象要素的关系,以期了解位于西北地区的新疆空气质量状况,为有效控制PM10污染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20042013年,新疆PM10浓度年均值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天山以北站点的年均值普遍低于天山以南,且16个监测站中有13个站PM10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质量标准70μg·m-3。PM10浓度季节分布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秋季次之,夏季最低。(2)20042013年,新疆大部分站点PM10年际变化较稳定,波动较小,其余站点PM10年际变化曲线主要呈“U”型和“W”型。但PM10月变化波动较大,主要有两种变化趋势: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U”型,和冬春季节高于夏秋季节的“M”型。(3)无论是在全部天气条件下,还是晴空条件下,PM10浓度均值都是天山以北低于天山以南,但在排除了天气过程尤其是降水的影响后,所有站点晴空条件下的PM10浓度都比全部天气条件时要高。(4)晴空条件和全部天气条件时的PM10浓度年际变化曲线大致吻合,只是整体上浓度值略微偏高。(5)20042013年新疆全部天气条件及晴空条件能见度、晴空条件干能见度均为天山以北高于天山以南,相应的晴空干消光系数为天山以北低于天山以南。其中,天山以北站点的晴空能见度比全部天气能见度略微高些,但受沙尘污染较多的天山以南站点,由于PM10浓度较高,大都是晴空能见度比全部天气能见度要低。(6)PM10浓度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均不太大,都表现为弱相关。其中与气温和风速呈弱正相关,与气压、温度、降水呈弱负相关,PM10浓度与气压的相关性较明显。

张国荣,梁铁军,董海涛,吴凡[8](2010)在《沙尘天气监测及指标界定探讨》文中指出对2008年和2009年丹东市沙尘天气的气象观测和环境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气象部门通过观测水平能见度及风速来确定沙尘天气及等级,但不能测定沙尘天气出入境时间、沙尘浓度及降尘量,沙尘夜间袭来还可能漏测;环保部门还没有沙尘天气分级技术标准,对PM10低于0.6mg/m3的沙尘天气还没有指标确认。应整合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沙尘天气监测资源,监测沙尘天气出入境时间、级别和沙尘落入量,共同发布沙尘天气预警和预报。

李水玉[9](2010)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以葫芦岛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葫芦岛市原名锦西市,于1994年9月更名为葫芦岛市。位于我国的渤海沿岸,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渤海经济圈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便捷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经济扩张优势。然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葫芦岛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对葫芦岛市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旨在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和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分析葫芦岛市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变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探讨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统筹葫芦岛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对策和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葫芦岛市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系列生态问题。2、依据环境容载力指数和规划指导思想,对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目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强度对区域环境影响分别作出评价,结论为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3、依据土地生态建设分区管制原则,将葫芦岛市域划分为特殊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生态保育区和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区。4、在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方面,提出保障基础性生态用地;有效提高用地结构的生态功能;构建生态良好的用地格局;保护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用地等优化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方面规划方案。在土地利用模式方面,提出协调土地开发与绿地建设;协调土地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协调土地利用与矿山生态建设;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耕地-农业生态功能;综合协调海滨岸线的利用等构建生态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高虹[10](2004)在《丹东市颗粒物污染分析》文中提出采用历史资料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丹东市颗粒污染的特征、来源和危害 ,确定提高燃煤锅炉的脱硫除尘效率 ,植树造林 ,增加城市绿地 ,消除裸地和建筑扬尘等都可减少颗粒物的污染和危害

二、丹东市沙尘污染监测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东市沙尘污染监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喀什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分析
        3.1.1 颗粒物年均变化特征
        3.1.2 颗粒物月均变化特征
        3.1.3 颗粒物季节变化特征
        3.1.4 颗粒物日均变化特征
        3.1.5 典型时期颗粒物变化特征
    3.2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线性回归分析
    3.3 PM2.5和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2)四川盆地一次当地排放和沙尘输送双重影响的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算法介绍
2 污染过程概述
    2.1 区域平均时间变化
    2.2 沙尘影响判定与评估
    2.3 AQI时空分布
3 污染期间天气概述
    3.1 500 hPa高空环流场
    3.2 700 hPa天气型
    3.3 850 hPa区域平均时间变化
    3.4 垂直层结剖面分析
4 沙尘过程分析
    4.1 沙尘期间代表城市污染要素时间变化
    4.2 沙尘过程风场与污染物浓度24 h比值变化
6 结论与讨论

(3)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重度污染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1 地面监测数据
        1.2.2 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AOD)
        1.2.3 火点信息
        1.2.4 气溶胶亚类垂直分布信息
        1.2.5 气象数据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概况
    2.2 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2.3 区域典型重度污染成因分析
        2.3.1 秋末冬初(时期一)
        2.3.2 冬季中期(时期二)
        2.3.3 春季(时期三)
    2.4 区域典型重度污染减控措施分析
3 结论

(4)辽宁地区不同等级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霾的定义
        1.2.2 国外对霾天气研究现状
        1.2.3 国内对霾天气研究现状
        1.2.4 霾天气成因研究
        1.2.5 输送作用对霾天气影响的研究
        1.2.6 国内各地区霾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辽宁省地形和气候概况
    2.2 数据提取及处理
        2.2.1 气象观测数据来源
        2.2.2 污染物浓度数据来源
        2.2.3 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模型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霾的等级划分
        2.3.2 不同等级霾日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3.3 能见度影响因子分析
        2.3.4 混合层高度计算
        2.3.5 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模型
        2.3.6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第三章 辽宁地区霾天气时空特征分析
    3.1 辽宁地区霾日数月际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3.1.1 时间变化特征
        3.1.2 空间变化特征
    3.2 辽宁地区霾日季节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3.2.1 时间变化特征
        3.2.2 空间变化特征
    3.3 辽宁地区霾日年际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3.3.1 时间变化特征
        3.3.2 空间变化特征
    3.4 辽宁地区不同等级霾天气时空特征分析
        3.4.1 时间变化特征
        3.4.2 空间变化特征
第四章 辽宁地区霾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4.1 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4.1.1 能见度月际变化规律
        4.1.2 六种污染物浓度年变化规律
        4.1.3 能见度与PM_(2.5)、PM_(10)浓度日变化规律
        4.1.4 能见度影响因子分析
        4.1.5 不同季节能见度与PM_(2.5)、PM(10)浓度相关性分析
    4.2 不同输送条件与霾天气发生率的关系
        4.2.1 2014 年不同输送条件与霾天气发生率的关系
        4.2.2 2015 年不同输送条件与霾天气发生率的关系
    4.3 霾天气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一次典型霾天气过程为例
        4.3.1 天气形势分析
        4.3.2 气象要素分析
        4.3.3 能见度影响因素分析
        4.3.4 气流轨迹模式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论文图表统计

(5)基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辽宁省大气颗粒物浓度遥感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颗粒物研究进展
        1.2.2 主要的卫星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
        1.2.3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大气颗粒物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5.1 技术路线
        1.5.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区域概况
        2.1.2 大气污染状况
    2.2 数据来源以及预处理
        2.2.1 MODIS气溶胶产品及预处理
        2.2.2 地面PM_(2.5)、PM_(10)浓度监测数据及预处理
        2.2.3 气象数据及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识别
    3.1 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
        3.1.1 大气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变化
        3.1.2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月变化特征
        3.1.3 PM_(2.5)、PM_(10)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3.2 区域PM_(2.5)、PM_(10)浓度的影响因子识别
        3.2.1 各因子的预分析
        3.2.2 单因子的GAM模型分析
        3.2.3 多因子的GAM模型分析
        3.2.4 各因子对PM_(2.5)浓度的影响
        3.2.5 各因子对PM_(10)浓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颗粒物的遥感估算模型
    4.1 PM_(2.5)、PM_(10)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
        4.1.1 PM_(2.5)、PM_(10)浓度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4.1.2 订正后的PM_(2.5)、PM_(10)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
        4.1.3 PM_(2.5)、PM_(10)浓度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4.2 模型验正结果分析
        4.2.1 PM_(2.5)浓度的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4.2.2 PM_(10)浓度的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动态变化
    5.1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大气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特征变化及对沙尘天气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沙尘天气
        1.1.2 沙尘天气的危害
        1.1.3 沙尘天气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1.4 我国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
        1.1.5 我国沙尘天气的时间变化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观测分析与成因预报研究现状
        1.3.2 卫星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3.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4 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现状
        1.3.5 大气降水对沙尘天气的指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典型沙尘天气的选取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2 气候状况
    2.3 水文状况
    2.4 土壤和植被状况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2 主要的研究方法
        3.2.1 富集因子及端元贡献
        3.2.2 后向轨迹模型
第4章 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p H变化及对沙尘天气的指示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气降水pH值的时间变化
        4.2.2 大气降水pH值空间变化
        4.2.3 大气降水pH值对沙尘天气的指示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EC变化及对沙尘天气的指示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气降水EC的时间变化
        5.2.2 大气降水EC的空间变化
        5.2.3 大气降水EC对沙尘天气的指示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离子特征及来源分析
    6.1 引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气降水离子变化及降水类型
        6.2.2 大气降水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
        6.2.3 大气降水离子来源分析
        6.2.3.1 相关性性分析
        6.2.3.2 因子分析
        6.2.3.3 富集因子分析
        6.2.3.4 后向轨迹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气降水离子浓度对沙尘天气的指示
    7.1 引言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大气降水离子浓度与降水量、风速和相对空气湿度的关系
        7.2.1.1 离子浓度与降水量的关系
        7.2.1.2 离子浓度与风速的关系
        7.2.1.3 离子浓度与气温的关系
        7.2.1.4 离子浓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7.2.2 大气降水阳离子浓度对沙尘天气的指示
        7.2.3 大气降水阴离子浓度对沙尘天气的指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8.2.1 存在的问题
        8.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简介

(7)2004-2013年新疆PM10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PM_(10)浓度特征
        1.2.2 PM_(10)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1.2.3 PM_(10)和大气能见度的相关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研究资料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PM_(10)的换算方法
    3.2 干消光系数和干能见度的算法
    3.3 相关分析法
    3.4 空气质量分级
第四章 PM_(10)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4.1 PM_(10)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4.1.1 PM_(10)浓度年均值空间变化
        4.1.2 PM_(10)浓度季节空间变化
    4.2 PM_(10)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4.2.1 PM_(10)浓度年际变化
        4.2.2 PM_(10)浓度月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M_(10)浓度特征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5.1 全部天气和晴空条件下新疆PM_(10)浓度的变化特征
        5.1.1 PM_(10)浓度空间变化
        5.1.2 PM_(10)浓度年际变化
    5.2 新疆PM_(10)浓度特征与能见度的关系
    5.3 新疆PM_(10)浓度特征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5.3.1 新疆PM_(10)浓度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5.3.2 新疆PM_(10)浓度与主要气象要素的关系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沙尘天气监测及指标界定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丹东市沙尘监测现状
    1.1 沙尘监测及方法
    1.2 监测结果
    1.3 沙尘天气测定结果分析
        1.3.1 气象观测的优缺点
        1.3.2 环境监测的优缺点
2 沙尘监测指标设计
    2.1 指标设计思路
    2.2 沙尘生成
    2.3 沙尘级别
    2.4 沙尘出入境测定
    2.5 增加沙尘天气污染监测项目
    2.6 沙尘天气报告及预警的发布
3 结束语

(9)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以葫芦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国际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2.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水文的影响
    2.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4.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群落水平上的影响
        2.4.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影响
        2.4.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景观水平上的影响
3 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简述
    3.1 单项评价方法
        3.1.1 因子分析法
        3.1.2 相关分析法
        3.1.3 回归分析法
    3.2 综合评价方法
        3.2.1 模糊综合评判法
        3.2.2 层次分析法
4 葫芦岛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建设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地理概况
        4.1.3 社会经济概况
        4.1.4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4.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环境响应
        4.2.1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特征
        4.2.2 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
        4.2.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
        4.2.4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
    4.3 环境质量评价
        4.3.1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4.3.2 水环境质量评价
        4.3.3 声环境质量
    4.4 环境容载力评估
        4.4.1 环境容量评估
        4.4.2 环境承载力评估
        4.4.3 环境容载力测度
    4.5 土地生态建设分区管制
        4.5.1 分区原则
        4.5.2 分区及管制目标任务
5 葫芦岛市土地利用生态建设规划方案
    5.1 优化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
        5.1.1 保障基础性生态用地
        5.1.2 有效提高用地结构的生态功能
        5.1.3 构建生态良好的用地格局
        5.1.4 保护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用地
    5.2 构建生态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5.2.1 协调土地开发与绿地建设
        5.2.2 协调土地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
        5.2.3 协调土地利用与矿山生态建设
        5.2.4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5.2.5 维护耕地-农业生态功能
        5.2.6 综合协调海滨岸线的利用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丹东市沙尘污染监测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喀什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张凯欢,谢海燕,李新琪.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1(06)
  • [2]四川盆地一次当地排放和沙尘输送双重影响的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研究[J]. 连俊标,王式功,罗彬,杜云松,张巍,蒋婉婷.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05)
  • [3]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重度污染成因分析[J]. 陈卫卫,刘阳,吴雪伟,鲍秋阳,高枞亭,张学磊,赵红梅,张世春,修艾军,程天海. 环境科学, 2019(11)
  • [4]辽宁地区不同等级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D]. 李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1)
  • [5]基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辽宁省大气颗粒物浓度遥感估算研究[D]. 董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3)
  • [6]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特征变化及对沙尘天气的指示意义[D]. 李宗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7]2004-2013年新疆PM10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D]. 邱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8]沙尘天气监测及指标界定探讨[J]. 张国荣,梁铁军,董海涛,吴凡. 北方环境, 2010(05)
  • [9]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以葫芦岛市为例[D]. 李水玉. 辽宁师范大学, 2010(05)
  • [10]丹东市颗粒物污染分析[J]. 高虹.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4(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