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及其影响因素

一、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及其影响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黄有辉[1](2021)在《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度是影响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的重要环境因子,盐度的变化还会对生长、发育、免疫等生命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是我国传统的淡水经济养殖动物,该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之一。随着人民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海水品种进行低盐驯化、淡水品种进行盐水养殖,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方向,对水产品进行盐度适应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的渗透生理以及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入手,首次探讨了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期为真正实现盐水养殖日本沼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影响在进行盐度养殖之前,对日本沼虾进行盐度驯化,通过逐步增盐的方法使其适应相应的盐度,驯化过程是日本沼虾调整渗透压适应盐度的过程。本研究设定四个盐度梯度,分别是淡水组(对照组)、盐度8、14、22,每日递增2盐度至所设盐度后适应一周,测定其血清渗透压和相应水环境渗透压,并对其血清中离子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血淋巴的渗透压与养殖环境的渗透压呈现出显着的线性关系,根据公式,推算出日本沼虾的等渗点为490 m Osm/kg H2O,达到等渗条件对应的水体盐度约为14.4。血清中Na离子和Cl离子的浓度变化趋势相似,都是随着盐度的升高,离子浓度升高,但都在盐度22组时,有较明显的降低的趋势,而盐度变化对K离子的离子浓度影响未出现显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的渗透压会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Na离子和Cl离子发挥重要作用。2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的表达Na+/K+-ATPase(NKA)和碳酸酐酶(CA)是两种重要离子转运酶,在维持甲壳动物渗透压平衡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日本沼虾是一种可以生活在淡水和低盐水域的中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但其盐度调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RACE克隆方法,得到了Na+/K+-ATPaseα亚基和CA基因的cDNA全长,并命名为Mnα-NKA和MnCA,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H378774和MH827971。Mnα-NKA全长3778 bp,30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09个氨基酸,序列不含信号肽,含有八个跨膜domains,一个ATP binding位点和一个磷酸化位点。MnCA全长为1407 bp,9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09个氨基酸,含有信号肽序列,有一段保守的碳酸酐酶区域(SEHTIDGVRYPMELHMV)以及由三个组氨酸残基(His-116,His-118,His-141)组成的可以直接与锌离子结合的锌结合位点。BLAST比对分析表明,Mnα-NKA和MnCA与其余甲壳动物表现出较高的同源保守性,分别为90%以上以及76%以上。相对荧光定量PCR显示,Mnα-NKA和MnCA在广泛表达于日本沼虾各组织中,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经逐步增盐法驯化日本沼虾后,发现在日本沼虾鳃和肝胰腺组织中,Mnα-NKA的表达量随盐度升高而升高,MnCA的表达量在鳃中盐度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肝胰腺中盐度8与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余盐度组也显着高于对照组,并对Mnα-NKA和MnCA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发现,在鳃组织中有大量分布。3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生长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当日本沼虾通过渗透压的调节已经适应了所处的盐度之后,如果继续对其盐度养殖,会对其生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对其造成氧化损伤影响其免疫功能?为了验证,本研究对日本沼虾在不同盐度(0、8、14、22)下养殖6周后,对其生长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日本沼虾在盐度14组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增重率及肝体比。盐度对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均受到盐度不同程度影响,在盐度14组活性最高,适宜盐度可以激活EcR、CDA1以及CHS的表达,表明一定的盐度可以促进日本沼虾的生长,在盐度14下日本沼虾处于较好地生长状态。本文检测了日本沼虾肝胰腺中非特异免疫酶(AKP和ACP),以及抗氧化相关酶(SOD、CAT、GPX、GST)以及GSH和MDA含量的变化,并检测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SOD、CAT、GPX、GST)以及免疫通路中关键基因的影响,发现适宜的盐度可以提高日本沼虾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免疫能力,但过高的盐度则会对其造成氧化损伤,甚至出现细胞凋亡。4等渗盐度下日本沼虾转录组学的研究适宜的盐度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盐度对哪些信号通路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对等渗盐度(14)下的日本沼虾进行了转录组学的研究。共得到35991条大于300 bp的Unigene,共有733条基因在日本沼虾对照组和等渗组中具有显着差异,其中上调基因共有416条,下调基因共有317条,共有170条差异基因富集到了GO数据库的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三个部分,差异基因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仅有91条差异序列与KEGG数据库比对成功,具有显着差异的富集通路多为代谢通路,而代谢通路中,脂代谢通路富集的基因最多的是甘油磷脂和甘油酯代谢信号通路,说明等渗盐度对脂质的代谢影响较为明显,可能与其肝胰腺性腺的发育有关,为日本沼虾的盐度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5盐度对日本沼虾代谢相关酶的影响以及AK的克隆和表达通过转录组学的数据得出,盐度对代谢通路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本文对脂代谢和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肝胰腺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糖代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等渗盐度下,由于机体不需要进行剧烈的渗透压调节,因此不需要动用体内的肝糖原和肌糖原产生较多的能量,盐度并未影响肌肉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但对肝胰腺中甘油三脂含量的影响较大。同时,我们克隆得到了日本沼虾能量代谢关键基因精氨酸激酶的两个亚型(MnAK2和MnAK3)的cDNA全长。MnAK2 cDNA的全长为1541 bp,开放阅读框1071 bp,共编码356个氨基酸,GenBank号码为MN149533。MnAK3cDNA的全长为1576 bp,GenBank号码为MN149534.1,106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6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日本沼虾AK与其余甲壳动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MnAK2和MnAK3在日本沼虾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MnAK2的表达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MnAK3则在所有盐度组均显着升高,WB的结果显示AK蛋白在盐度14和22组上调表达,表明在AK可能在日本沼虾调节能量代谢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综合以上试验,本研究发现日本沼虾能够通过渗透压调节基因的表达及离子浓度的变化来适应盐度的驯化,并且经过长期的盐度养殖发现,低浓度的盐度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日本沼虾体具有一定的盐度耐受性,为实现日本沼虾的盐水养殖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曹丹煜[2](2020)在《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特性及渗透压调节分子机制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盐度是影响硬骨鱼类生存,繁殖,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会根据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对鱼类造成渗透调节胁迫,影响其正常生长。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是一种广盐性硬骨鱼类,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据报道,军曹鱼成鱼的盐度适应范围在22.5至44.5 ppt之间,但关于其幼鱼的适宜生存盐度范围及其潜在的盐度适应机制还知之甚少。鉴于此,本研究以军曹鱼幼鱼(全长13.70±0.91cm,体重9.74±0.85g)为实验材料,探究不同盐度对军曹鱼幼鱼存活、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结构的影响;同时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鉴定与渗透压调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挖掘与盐度适应相关的SNP位点;最后克隆与鱼类盐度适应相关的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3基因的cDNA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探究不同盐度条件下AQP1和AQP3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论文取得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盐度对军曹鱼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在水温为26.5-28℃,溶解氧大于6mg/L的条件下,根据二点法,将30 d 70%死亡的盐度作为适宜存活临界盐度,将增长率为最佳增长率70%时所对应的盐度作为适宜生长临界盐度,最适存活盐度和最适生长盐度范围则为存活率或日生长率最高且差异不显着的几个实验组所对应的盐度范围。经统计分析,得出军曹鱼幼鱼(全长13.70±0.91cm,体重9.74±0.85g)的适宜存活盐度范围为3.68~37.43,最适存活盐度范围为10~34;适宜生长盐度范围为5.91~37.15,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2~31。2.盐度对军曹鱼幼鱼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以正常海水盐度30为对照组,10盐度为低盐度组,35盐度为高盐度组,经过30d的养殖实验后发现盐度对军曹鱼幼鱼血清渗透压、Na+和Cl-含量的影响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低盐度组血清渗透压在第一天开始急剧下降,第二天达到最低点,之后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但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高盐度组血清渗透压在第一天开始升高,第二天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在各时间点均与对照组和低盐组有显着差异(P<0.05)。低盐度组Na+含量在第二天达到最小值,之后逐渐上升并趋于平稳,各时间点N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高盐度组Na+含量在第二天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第30d时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其他时间点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低盐度组Cl-含量在第2d达到最小值,之后逐渐上升并趋于平缓,在第15d和第30d时血清中Cl-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盐度组Cl-含量在第2d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与对照组和低盐度组差异显着(P<0.05)。盐度对军曹鱼Na+/K+-ATP酶活力的影响更为明显。低盐度组与高盐度组均在第2d时Na+/K+-ATP酶活力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且低盐度组与高盐度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盐度对军曹鱼幼鱼组织结构的影响。以正常海水盐度30为对照组,10盐度为低盐度组,35盐度为高盐度组,对军曹鱼幼鱼进行为期30d的养殖实验。发现低盐度适应后,鳃丝和鳃小片宽度增大,鳃小片间距缩小,泌氯细胞数量减少;而高盐度适应后,鳃丝和鳃小片宽度缩小,鳃小片间距增大,泌氯细胞数量增多。低盐度组的各级肾小管管径增大,肾小球膨大,饱满充盈,与肾小囊内壁间隙小于对照组;高盐度组肾小球萎缩,与肾小囊内壁间隙大于对照组。低盐度组单层柱状上皮厚度增大,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而高盐度组杯状细胞胞体直径增大,其他方面无明显变化。4.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转录组学分析。以正常海水盐度30为对照组,10盐度为低盐度组,35盐度为高盐度组,经过30d的养殖实验后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军曹鱼鳃、肾和肠组织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转录组中获得了3,95,080,114个clean reads,这些clean reads组装成了65318个unigenes。其中N50大小为2758bp,在所有unigenes中共发现20,67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包括低盐度条件下的8,805个差异表达基因和高盐度条件下的11,866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DEGs在类固醇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能量代谢,渗透压调节和免疫反应中得到了显着的富集。鉴定的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军曹鱼盐度适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基因和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幼鱼机体发生了转录水平的变化,控制着对盐度变化的反应,调节细胞的其他功能,在应对盐度变化的同时也决定了军曹鱼盐度适应的分子策略。5.军曹鱼幼鱼转录组数据中盐度适应相关SNP的挖掘与分析在军曹鱼正常盐度、低盐和高盐转录组中,分别鉴定出了110453、110510和110216个SNP位点,转换分别占60.72%、60.71%和60.74%,颠换分别占39.28%、39.29%和39.26%。军曹鱼所有SNP位点分布于28511条SNP-unigene上,功能注释结果显示,总共有6480条SNP-unigene获得GO注释,13134条SNP-unigene获得KOG注释,5261条SNP-unigene获得KEGG注释。进一步富集分析显示,752个SNP-unigenes注释到“Tight junction”等多条盐度适应相关KEGG途径中;同时,根据SNP位点分布情况筛选到346个特异分布的盐度适应相关SNP位点。基于标准化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在军曹鱼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中共检测到26295个SNP位点,分布于7936个差异表达盐度适应相关基因中。6.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相关基因AQP1和AQP3的克隆及表达分析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得到的军曹鱼AQP1和AQP3基因cDNA序列的长度分别为741bp和744bp,分别编码246和247个氨基酸。BLAST分析显示其与高体鰤相似度较高,分别为90.65%和92.7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军曹鱼AQP1和AQP3在9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AQP1在肾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少,而AQP3在鳃中表达量最高,在脑中表达量最少。低盐适应后,AQP1基因在肾中表达量最高,肠次之,鳃最少;而高盐适应后AQP1基因与低盐适应的表达模式相同。AQP3基因低盐适应后在鳃中表达量最高,肠次之,肾最少;高盐适应后,AQP3基因在肠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肾次之、在鳃中表达量最少。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军曹鱼幼鱼为实验对象,一方面探讨了盐度变化对军曹鱼幼鱼存活、生长、生理生化及组织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分子水平上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初步研究了军曹鱼幼鱼渗透压调节相关机制和盐度适应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规律;同时,研究了军曹鱼AQP1和AQP3基因的基因结构和表达水平,以期阐释军曹鱼盐度适应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调节机制,为鱼类盐度适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曹丹煜,刘付柏,张野,陈刚,王忠良[3](2020)在《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不同海水盐度对全长为(13.70±0.91)cm,体质量为(9.74±0.85)g的军曹鱼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将30 d 70%存活率的盐度作为适宜存活临界盐度,将增长率为最佳增长率70%时所对应的盐度作为适宜生长临界盐度,最适存活盐度、最适生长盐度范围则为多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存活率、日生长率最高的几个实验组所对应的盐度范围.结果:在水温为26.5~28℃,溶解氧大于6 mg/L的条件下,军曹鱼幼鱼的适宜存活盐度范围为3.68~37.43,最适存活盐度范围为10~34;适宜生长盐度范围为5.91~37.15,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2~31.结论:军曹鱼作为广盐性鱼类,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性,当盐度变化超出最适范围时,养殖军曹鱼幼鱼对高盐更为敏感.

王常安[4](2015)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哲罗鱼(Hucho taimen)投喂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哲罗鱼(Hucho taimen)是我国珍稀名贵的冷水性鱼类之一,其生物学习性特殊,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且摄食不是十分积极。养殖条件下,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投喂,这一方面造成饲料浪费、水体污染,同时也影响鱼体生长发育。本研究的目的是以投喂时间、投喂频率、投喂量建立哲罗鱼仔稚鱼、幼鱼最适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的投喂模式,为其养护管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群体实验能量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摄食节律确定最适投喂时间,以摄食、生长、营养成分、能量收支、消化酶、免疫酶、血液代谢物等指标阐明最适投喂频率及投喂水平,查明仔稚鱼摄食感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及摄食强度的对应关系,用人工配合饲料改变仔稚鱼生物饵料投喂模式,综合环境因子(体重、水温和投喂水平)建立幼鱼的生物能量学摄食模型。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哲罗鱼的摄食存在节律性。不同体重(0.31+0.03 g;19.83±0.59 g;74.19±7.50g;1150.19±18.52 g)的摄食高峰时段出现在6:00-10:00和17:00-19:00,且均显着高于其他时段。28 d生长对比实验显示,根据日摄食节律设定投喂时间可提高生长和饲料效率。2.投喂频率显着影响哲罗鱼的摄食、生长及生理机能。经过35d的生长实验可知,0.43±0.03 g、19.91±0.72 g和69.22±4.87 g哲罗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1,960.07±12.56 g哲罗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2次d-1。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鱼体脂肪含量均有所增加,必需氨基酸沉积率、血清皮质醇含量、肝脏Hsp70和Hsp90 mRNA表达量显着增大,肠道消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缓慢降低的趋势,血清溶菌酶、一氧化氮合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投喂频率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和甘油三酯无显着影响。3.投喂水平显着影响哲罗鱼的摄食、生长、能量收支和生理机能。56 d的生长实验可知,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之间呈减速增长曲线关系。80%投喂水平有较高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生长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较高,必需氨基酸沉积率达最大值,代谢能较低。血清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随投喂水平的增加有所升高,但60%-100%投喂水平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投喂水平对血糖无显着影响。血清皮质醇、肝脏Hsp70和Hsp90 mRNA表达规律相似,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着增大,至80%投喂水平时趋于平缓。4.哲罗鱼仔稚鱼需在摄食感觉器官发育后用人工开口饵料进行投喂。初孵仔鱼嗅囊和口咽部味蕾小而浅,细胞未分化,27日龄仔鱼口咽部味蕾开始分化,多数个体(占66.7%)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此时仔鱼开始摄食。45日龄稚鱼味觉功能化。43~45日龄稚鱼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5级,嗅囊上皮分化,口咽部味蕾细胞基本都分化完成。用人工开口饵料对仔稚鱼进行投喂,其增重率和肥满度显着高于生物饵料组(水蚤和水蚯蚓),混合投喂组(水蚤,水蚯蚓和配合饲料),各组问成活率无显着差异。5.哲罗鱼幼鱼的摄食、生长和能量收支受体重和水温显着影响。哲罗鱼在15℃和18℃时,具有较高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表观消化率,且生长能比例有较高的分配。18℃是哲罗鱼最适生长水温。随着体重的增加,摄食率、特定生长率、排粪能和排泄能降低。6.哲罗鱼生物能量学摄食模型的构建。根据水温(12℃,15℃,18℃,21℃)、体重(17.11±1.25 g,110.77±10.92 g,465.15+45.54 g,1226.25±24.78 g)和投喂水平(50%,60%,70%,80%,90%,饱食)建立的哲罗鱼生物能量学摄食模型包括:能值子模型、最大摄食率子模型、排粪能子模型、排泄能子模型、代谢能子模型。经过生长实验验证,该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综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哲罗鱼的摄食存在节律性,不同生长阶段的日摄食节律均属晨昏型。根据日摄食节律设定的最适投喂时间,可提高生长和饲料效率。2.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显着影响哲罗鱼的摄食、生长及生理机能。哲罗鱼的最适投喂频率2~4次d-1。根据适宜的投喂频率和80%投喂水平进行投喂,可促进鱼体生长,提高饲料效率,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3.哲罗鱼仔稚鱼的摄食感觉器官与消化系统发育时序一致,并进行辅助摄食。仔稚鱼需在摄食感觉器官发育后进行投喂。27日龄仔鱼初次摄食时,可用人工开口饵料进行投喂而不依赖生物饵料。4.体重和水温显着影响哲罗鱼幼鱼的摄食、生长和能量收支。水温18℃时,哲罗鱼具有较高的摄食率、生长率、饲料效率,且生长能有较高的分配。随着体重的增加,哲罗鱼的摄食率、生长率、排粪能和排泄能降低。5.根据水温、体重和投喂水平建立的哲罗鱼生物能量学摄食模型可预测生长和最适投喂量,经过生长实验验证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赵顺顺[5](2013)在《海水重金属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双壳类金属硫蛋白的影响和非生物因子的干扰》文中认为重金属具有亲脂性、难降解性和高富集性,容易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行放大,海水中微量浓度的重金属即可引起生物机体的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甚至导致生物死亡。因此,寻找能够快速、准确监测海洋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水平的方法,对于及时掌握海水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性评价十分必要。运用生物标志物法监测海水重金属污染,能够反映海水中多重金属对生物的混合效应,灵敏度高且专一性较强。海洋双壳类金属硫蛋白(MTs)即是重金属毒性监测中常用的一类生物标志物。但是,相同重金属对不同物种MTs的诱导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物种其不同组织MTs对重金属暴露的响应程度也不相同,显示在重金属生物监测方面应选择适宜的生物种类和组织类型。定量监测海水重金属污染水平则需要获得重金属浓度—MTs诱导量及暴露时间—MTs诱导量的响应关系方程。另外,由于海水温度、pH值、盐度等因子的波动会对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干扰,影响其体内MTs的水平,造成海域现场监测结果的不准确性。本研究以中国沿海海域常见的双壳类生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实验对象,分别选用含单一重金属离子Cu2+、Zn2+、Cd2+、Hg2+的人工海水对蛤仔进行暴露培养,通过测定重金属在鳃和内脏中的总含量及可溶性含量变化,分析其在蛤仔组织中的富集规律;根据蛤仔鳃和内脏中MTs的水平随暴露浓度和时间的变化,选择适用于指示单一重金属污染的组织类型,并确定指示重金属污染的最佳浓度范围和暴露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蛤仔内脏比鳃更容易蓄积海水中的Cu2+、Zn2+、Cd2+、Hg2+,50μg/LCu2+、100μg/LZn2+、50μg/L Cd2+、5μg/LHg2+分别暴露5d后蛤仔鳃对4种重金属的BCF值分别为53.6、280.8、20.6、282.8,内脏的BCF值分别为676.8、268.1、47.4、565.6。进入鳃和内脏中的Cu2+和Cd2+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而Zn2+、Hg2+暴露下,亚细胞组分中的Zn、Hg主要以不溶形式存在。组织内富集金属Cu、Cd、Hg与相应组织中MTs含量之间的关系呈幂函数关系或负指数关系,而Zn的蓄积与MTs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直线方程表征。蛤仔内脏MTs对Cu2+暴露更为敏感,而鳃MTs则更适合指示海水Zn2+、Cd2+或Hg2+等重金属污染水平。在研究重金属单一暴露的基础上,分别将上述重金属离子2种或4种混合,研究复合污染下蛤仔MTs的响应规律,并与单一金属暴露相比较,探讨2种或4种重金属对蛤仔MTs的联合诱导效应机制。结果表明:双重金属和四重金属联合与对照组相比均能显着诱导蛤仔鳃和内脏MTs的合成。(Cu2+-Zn2+)联合暴露5d,蛤仔鳃和内脏MTs含量随混合金属浓度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Cu2+-zn2+)混合浓度的增大,其对鳃MTs的联合诱导表现为协同—相加—拮抗效应,对内脏MTs则表现为协同—拮抗效应。较低浓度(Cd2+-Hg2+)联合暴露响对MTs的诱导能力远远大于高浓度组,随着(Cd2+-Hg2+)混合浓度的增大,其对鳃MTs的联合诱导表现为协同—相加—拮抗效应,对内脏MTs则表现为协同—拮抗效应。在4种重金属离子联合暴露下,重金属浓度较低时,对鳃MTs联合诱导效应表现为相加作用,随着浓度增大则转变为拮抗作用,而对内脏MTs的联合诱导均表现为拮抗作用。研究非生物因子对蛤仔MTs的干扰程度,对复合污染下蛤仔MTs的响应值随海水温度、盐度、pH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探索,辨析这些因子的干扰作用并采取适宜方法对测定结果加以校正,以便于在消除非生物因子影响的前提下进行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评价。结果表明:上述非生物因子中温度、盐度变化对MTs的响应值影响较大,pH值的影响相对较小。①在蛤仔适宜生长的海水温度范围(5~20℃)内,无论是低浓度还是高浓度重金属污染区,鳃、内脏的MTs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同等污染水平在20℃时对MTs的诱导量最高。高、低浓度污染区的鳃MTs含量以及高浓度污染区的内脏MTs含量,与温度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性,可直接采用内插法,将MTs含量实测值转换为15℃时的校正值。②蛤仔MTs对重金属暴露的响应值受盐度影响呈“阶梯”状变化。如果以盐度30时的测定值作为基准值,以下情况无需进行校正:重污染区、盐度为20-35时,鳃MTs含量;盐度在20~35范围内时,低污染、重污染区内脏MTs含量。其他盐度范围下,所测定的鳃或内脏MTs均需采用内插法进行校正。③蛤仔MTs对重金属的响应受海水pH值的影响较小。以pH8.0的测定值作为基准,如果采用鳃MTs含量指示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在海水pH为7.5~9.0(低污染区)和pH7.5-8.0(重污染区)的测定值无需校正;如果采用内脏MTs含量指示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在海水pH为8.0~8.5(低污染区、重污染区)时的测定值无需校正。其他pH范围下所测定的鳃或内脏MTs均以pH8.0为准,需采用内插法进行校正。

刘海娟,陈瑞芳,彭银辉,杨家林[6](2012)在《军曹鱼人工繁育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分别进行室内和室外军曹鱼人工繁育试验。从海南、福建挑选亲鱼并育肥,注射激素使亲鱼产生精、卵,让卵自然受精。室内用网箱流水、黑桶充气和苗池充气等方式孵化受精卵,室外在池塘网箱中孵化受精卵,仔鱼开口后将其从网箱放出。仔鱼开口后及时投喂合适的饵料,培育30d后出苗。结果获得优质受精卵158.5万粒,孵化出仔鱼148.8万尾,孵化率93.8%,室内3种孵化方式中,网箱流水效果较好。室内育苗平均成活率12.61%,室外育苗平均成活率7.52%,室内培育比室外培育的平均成活率高5.08%。

施德亮[7](2012)在《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是典型的陆封型冷水性鱼类,为细鳞鲑一亚种,为中国特有,是世界上分布最南的鲑科鱼类,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地域分布范围狭窄,目前仅分布在中国黄河的渭河水系南、北部各支流上游和长江的汉水北侧支流渭水河、子午河上游。由于栖息地环境恶化、人类偷捕现象严重,导致秦岭细鳞鲑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因此物种保护、资源增殖的研究亟待加强。本文通过捕获野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观察了秦岭细鳞鲑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并研究出膜后仔稚鱼视网膜发育规律,旨在为秦岭细鳞鲑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提供数据支持。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秦岭细鳞鲑的卵为端黄卵,成熟卵为圆球形,黄色,密度大于水,含大量的卵黄,未吸水时卵径为(3.81+0.06mm),用生理盐水洗30s后卵径达到最大(4.25+0.05mm)。受精卵在9.31~12.80℃(平均水温为11.03+0.03℃)的水温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历经408h,所需积温为193.35℃·d,分为6个阶段26个时期,受精卵阶段(2.5h),卵裂阶段(12.5h),囊胚阶段(34h),原肠胚阶段(70h),神经胚阶段(24h),器官形成至破膜阶段(264h)。2.刚出膜的仔鱼体长为(9.64+1.03mm),体重为(22.9+2.0mg),体色透明,肌节明显,肛突明显,口已开启,胸鳍已经展开,尾鳍出现,背鳍雏形出现,脂鳍还未出现,尚无游泳能力;第3d的仔鱼背鳍出现,臀鳍、腹鳍出现雏形,体表出现少量的黑色素点;出膜第5d腹鳍和臀鳍界限分开明显,体表出现大量黑色素:第7d的仔鱼背鳍,腹鳍和臀鳍基本成形,脂鳍雏形出现,部分仔鱼已上浮;12d后卵黄囊开始消失,开始由内源性转向外源性营养;第46d出现幼鲑斑,体形已经达到幼鱼阶段。3.初孵秦岭细鳞鲑仔鱼眼径为(951+50.2μm),占体长的9.87%,这个比例随着仔鱼发育生长产生的变化不大(8.98%-10.44%),说明秦岭细鳞鲑的眼径相对体长较大;晶状体直径比眼径为23.03%-31.18%,晶状体占眼球的比例较大;从体长与全长的变化趋势看,显示秦岭细鳞鲑早期阶段整体生长缓慢,这符合冷水性鱼类的生长特点。4.秦岭细鳞鲑视网膜1DPH (Day Post-Hatch)时已经出现薄薄的一层色素上皮层,随着视网膜进一步发育,色素上皮层逐渐增厚。14DPH仔鱼视网膜开始有视网膜运动;秦岭细鳞鲑早期阶段视锥细胞出现时间早于视杆细胞,5DPH出现视锥细胞,9DPH出现少量的视杆细胞,随着秦岭细鳞鲑的生长发育,视锥细胞(C.)总体上呈基本不变水平,但略微有下降的趋势,视杆细胞(R.)逐渐增多;神经节细胞(G.)前期阶段(9-18DPH)下降明显,后阶段的变化趋于平缓降低;随着不断发育,视网膜网络汇聚程度也逐渐增强,该程度在后期更加明显。晶状体直径在31DPH前增加幅度很小,而后迅速增长,最小分辨角的最大值为20DPH时的0.0461,最小分辨角的最小值在56DPH时的0.0258。视网膜这种结构是与秦岭细鳞鲑在光线较强,光线变化较大的水质清澈的深潭中相适应,符合秦岭细鳞鲑的山涧溪流的栖息特性。

谢中国[8](2011)在《微胶囊饲料的研制及对日本对虾仔稚幼体消化生理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水仔稚幼体赖以生存的生物活饵由于营养不全面、生产成本高、易携带病原菌、供给不稳定等缺点与不足,成为制约海水养殖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微粒饲料不仅能有效弥补生物活饵的缺点与不足,而且质量和产量均可有效保证,更适合工厂化育苗生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喷雾干燥法、复合凝聚法、锐孔凝固浴法、流化床法制备微胶囊饲料,对微胶囊的物理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喷雾干燥法采用的壁材分别为明胶、明胶和麦芽糊精复合物,大部分微胶囊饲料粒径小于178μm,加工过程包膜维生素C的保留率仅为20.51%。壁材明胶、明胶和麦芽糊精复合物两种微胶囊的脂类包埋率分别为26.59%、18.07%,氮保留率分别为36.03%、24.93%。微观形态显示喷雾干燥法有较好的包埋效果,以明胶为壁材的微胶囊表面有褶皱,而以明胶和麦芽糊精为壁材的微胶囊表面有孔洞。复合凝聚法制备的壁材明胶和阿拉伯胶复合物的微胶囊出现粘连,微观形态没有明显的微胶囊效果,脂类包埋率和氮保留率分别为26.37%、27.47%,不适合于制备芯材组成复杂的微胶囊饲料。锐孔凝固浴法制备的微胶囊饲料粒径较大,表面粗糙凹陷,且有大量的裂缝,缺乏工业生产设备,难以大量制备微胶囊饲料。流化床法先将基础饲料通过挤出-滚圆法制成微丸,后于流化床底喷包衣制备成壁材乙基纤维素的微胶囊饲料,饲料形态规则,粒径合适,表面为均匀光滑一致的包衣膜,包衣效果良好,微胶囊饲料的包含率为97.2±1.7%,脂类包埋率为63.2±3.7%。在35.0‰的NaCl溶液中250-420μm的微胶囊饲料浸泡20 min、40 min、60 min氮保留率分别为73.6±2.6%、65.8±3.5%、53.7±4.2%。2.分别以明胶和乙基纤维素作为包衣壁材,流化床方法制备微胶囊饲料,饲料表面的微观形态为连续、致密的包衣膜,包衣完整,包衣效果明显。加工过程维生素C的保留率为88.2%。微胶囊饲料的粒径合适、沉降速度慢,分散性能好。壁材明胶微胶囊饲料、壁材乙基纤维素微胶囊饲料的产率分别为97.3%、98.2%;包含率分别为92.2%、95.8%;脂类包埋率分别为76.8%、85.3%;浸入35.0‰的NaCl溶液1 h溶出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87.14%、82.82%;pH值分别为5.98、6.24。壁材乙基纤维素微胶囊饲料在不同体系(pH、温度)的缓释性能优于壁材明胶微胶囊饲料。3.将微胶囊饲料饲喂10日龄的日本对虾糠虾Ⅱ期幼体20天,养殖试验分为四组:对照组饲喂50%虾片+50%卤虫;试验组Ⅰ饲喂50%壁材明胶的微胶囊饲料+25%虾片+25%卤虫;试验组Ⅱ饲喂100%壁材明胶的微胶囊饲料;试验组Ⅲ饲喂100%壁材乙基纤维素微胶囊饲料。各试验组幼体均能摄食饲料,试验组Ⅲ幼体有着最佳的生长效果,体重增长313.4%,而对照组体重增长仅为213.4%。与对照组相比,微胶囊饲料组(试验组Ⅱ、试验组Ⅲ)的日本对虾幼体在体重、全长和成活率方面均有显着性提高。试验组Ⅱ与试验组Ⅲ相比,日本对虾幼体的体重和成活率差异不显着,但全长差异显着。微胶囊饲料组的幼体与对照组相比较,蛋白酶活力、淀粉酶活力有显着性差异,但是碱性磷酸酶活力没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相比,淀粉酶活力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差异不显着,但胰蛋白酶活力差异显着。本研究中壁材明胶、乙基纤维素对日本对虾幼体消化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没有显着性的影响,说明了幼体的消化酶活力主要受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调控。4.组织学切片观察各试验组日本对虾幼体的肠道和肝胰脏结构,中肠管壁组织由内向外依次分成四层结构,分别是纹状缘、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肝胰脏主要结构有分泌细胞、吸收细胞和消化腺,相比较,未见异常,不同壁材的微胶囊饲料对消化道的结构无明显影响,能满足幼体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各试验组的日本对虾肠道上皮细胞未见异常。日本对虾幼体肠道吸收营养成分的重要方式是胞饮作用。对各试验组日本对虾幼体中肠的营养状态微观结构发现,营养成分从少到多,依次为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试验组Ⅲ,证实微胶囊饲料在消化道中有着明显的缓释作用,壁材乙基纤维素微胶囊比壁材明胶微胶囊缓释作用更强。5.在蛋白含量相同的前提下,改变芯材蛋白源(酪蛋白和鱼粉)的比例,以了解幼体对蛋白源的可选择性,分别对饲料和幼体的氨基酸进行测定,对幼体的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分析发现,饲料配方中酪蛋白含量的增加降低了幼体的生长性状和消化酶活力。饲料配方中鱼粉含量的增加要优于酪蛋白含量的增加。在粗脂肪相同的前提下,以鱼油取代饲料配方中的裂壶藻粉,分别对饲料和幼体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日本对虾幼体的脂肪酸18:2n-6的含量能反映饲料的脂肪酸18:2n-6含量差异。鱼油替代裂腹藻粉,能促进幼体的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提高。

蒋予川[9](2010)在《酶解军曹鱼头制备ACE抑制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已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来源于食品蛋白的降血压肽,由于安全性高、易吸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本论文以军曹鱼头为原料,经酶法、超滤、凝胶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研究了制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肽的工艺条件和技术方法,获得具有较高ACE抑制活性的军曹鱼头降血压肽。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所制备的降血压肽具有显着的降压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对军曹鱼头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军曹鱼头水分含量67.5%,粗蛋白14.75%,粗脂肪12.68%,灰分5.21%,非蛋白氮161mg/100g;脂肪酸的不饱和度为56%,EPA和DHA的含量高;总氨基酸含量为14274mg/100g,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93mg/100g,必需氨基酸为4418 mg/100g,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脯氨酸占结构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5.62%、14.46%、7.85%,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氨基酸评分为84。表明军曹鱼头含有高蛋白高脂肪,蛋白质营养价值高,适合作为酶法制备降血压肽的原料。2.优化了酶解法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条件。采用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五种蛋白酶对军曹鱼头进行单酶酶解,研究了不同酶解时间酶解物的ACE抑制率,筛选出木瓜蛋白酶2h的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最高为70.07%。以ACE抑制率为响应值,选取温度、加酶量、pH值三因素设计中心组合实验,结合不同时间水解度确定制备军曹鱼头ACE抑制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2、温度72℃、加酶量2300 U/g原料、pH6.0、水解时间4h,ACE抑制率为82.63%,水解度为17.21%。3.采用截留分子量8KDa、5KDa、3KDa的超滤膜对酶解液进行分级分离,得到四种超滤组分,探讨了超滤组分的ACE抑制活性、分子量分布和消化耐受性。结果表明:四种组分的ACE抑制活性随着分子量的减小而增强,其中组分Ⅳ(<3KDa)的ACE抑制活性最强,IC50为0.24 mg/mL,可溶性蛋白比重占酶解液的70.47%。对组分Ⅳ进行HPSEC测定,3KDa以下的肽占80.18%。对组分Ⅳ进行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以及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消化处理,消化后水解液中的肽的分子量向低分子量移动,其IC50值均有所降低。说明组分Ⅳ对胃肠道酶系具有较好的耐受性。4采用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组分Ⅳ,得到三个吸收峰,探讨层析组分的ACE抑制率、保温稳定性、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组分B的ACE抑制活性最强,IC50为0.004 mg/mL。酶解液中含有药物前驱型ACE抑制肽,组分Ⅳ为抑制剂型,Sephadex G-25分离组分是底物型ACE抑制肽。组分Ⅳ和组分B的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脯氨酸总和占结构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29.66%和45.14%。表明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ACE抑制肽得到了富集。5.通过动物实验考察了组分Ⅳ的降血压效果。以组分Ⅳ冷冻干燥品,灌胃原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观察血压在24h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剂量组以150mg/kg体重灌胃SHR,4h后SBP降幅最大为3 2 mmHg,小于阳性对照组卡托普利体重灌胃的降压效果;中剂量组以600mg/kg体重灌胃SHR,6h后SBP降幅最大为44 mmHg,与阳性对照组的降压效果相仿;高剂量组以1200mg/kg体重灌胃SHR,4h后SBP降幅最大为57mmHg,降压效果比阳性对照组好。此外,超滤组分Ⅳ对正常血压的WKY大鼠无显着降血压作用,对SHR的心率无显着影响。

苏友禄,孙秀秀,冯娟,郭志勋,徐力文,王江勇[10](2008)在《军曹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活体解剖和光镜技术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消化系统进行形态及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几部分组成。口咽腔大,粘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少量杯状细胞。食道很短,但上皮包括复层鳞状上皮区和单层柱状上皮区。胃膨大,呈Y形,在贲门和幽门部可观测到杯状细胞,胃体粘膜层下有大量的胃腺细胞。幽门盲囊发达,肠短但分3部分,前肠、中肠和后肠,肠道系数为0.43,肠道由前向后杯状细胞和粘膜皱褶不断减少。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肪含量丰富,胰腺属于散在性的,其外分泌部有许多腺泡组成,胰岛分散于外分泌部间。

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及其影响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及其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盐度对水生动物渗透压的影响
    第二节 盐度对水生动物生长生理的影响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渗透生理的影响
    第一节 盐度对日本沼虾渗透压及血清离子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沼虾Na~+/K~+-ATPaseα 亚基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第三节 日本沼虾碳酸酐酶C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第三章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抗氧化酶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第四章 盐度养殖日本沼虾的转录组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精氨酸激酶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全文总结和展望
    1 全文总结
    2 本文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Ⅱ 日本沼虾成虾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致谢

(2)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特性及渗透压调节分子机制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军曹鱼的研究概况
        1.1.1 军曹鱼简介
        1.1.2 军曹鱼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
        1.2.1 盐度对鱼类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1.2.2 盐度对鱼类组织结构的影响
        1.2.3 盐度对鱼类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及NKA酶活性的影响
    1.3 转录组技术及转录组数据中SNP标记的开发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技术及其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3.2 转录组数据中SNP标记的开发及其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4 鱼类盐度适应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AQP1基因研究进展
        1.4.2 AQP3基因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特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用鱼
        2.1.2 实验设计
        2.1.3 实验管理
        2.1.4 指标测定与数据统计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军曹鱼幼鱼适宜存活盐度和最适存活盐度
        2.2.2 军曹鱼全长适宜增长盐度和最适盐度
        2.2.3 军曹鱼体重适宜增长盐度和最适盐度
        2.2.4 军曹鱼适宜生长和最适生长盐度
    2.3 讨论和小结
3 盐度对军曹鱼幼鱼血清渗透压、离子含量、Na~+/K~+-ATP酶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用鱼
        3.1.2 实验设计
        3.1.3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3.1.4 组织切片的制作及观察
        3.1.5 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及Na~+/K~+-ATP酶活力的测定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盐度对军曹鱼血清渗透压的影响
        3.2.2 盐度对军曹鱼血清离子的影响
        3.2.3 盐度对军曹鱼鳃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3.2.4 盐度对军曹鱼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3.2.5 盐度对军曹鱼肾组织结构的影响
        3.2.6 盐度对军曹鱼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和小结
4 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0 实验用鱼
        4.1.1 实验设计
        4.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4.1.3 RNA提取
        4.1.4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4.1.5 序列组装和功能注释
        4.1.6 基因差异表达和富集分析
        4.1.7 qPCR验证
    4.2 结果
        4.2.1 转录组测序、组装及比对
        4.2.2 所有单基因的注释和功能分析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4.3 讨论
        4.3.1 参与类固醇生物合成的基因
        4.3.2 参与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基因
        4.3.3 参与谷胱甘肽代谢的基因
        4.3.4 参与能量代谢的基因
        4.3.5 参与渗透调节的基因
        4.3.6 参与免疫反应的基因
5 军曹鱼幼鱼转录组数据中盐度适应相关SNP的挖掘与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用鱼
        5.1.2 实验设计
        5.1.3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5.1.4 SNP位点的检测
        5.1.5 SNP-unigene序列功能注释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转录组数据及SNP位点数据分析
        5.2.2 SNP-unigene序列注释
        5.2.3 SNP-unigene序列GO分类
        5.2.4 SNP-unigene序列KOG分类
        5.2.5 SNP-unigene序列KEGG分析
        5.2.6 盐度适应相关SNP-unigene的富集及特异SNP位点分析
        5.2.7 差异表达盐度适应相关基因SNP位点分析
    5.3 讨论和小结
6 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相关基因AQP1和AQP3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设计及采样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总RNA提取
        6.2.2 cDNA的合成
        6.2.3 军曹鱼AQP1和AQP3 基因克隆
        6.2.4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2.5 AQP1和AQP3 基因的组织表达及盐度适应后的差异表达情况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军曹鱼AQP1和AQP3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6.3.2 AQP1和AQP3 蛋白三级结构分析
        6.3.3 AQP1和AQP3 基因的相似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
        6.3.4 AQP1和AQP3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6.3.5 AQP1和AQP3 基因在盐度适应后的表达变化
    6.4 讨论和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实验管理
    1.4 指标测定与数据统计
    1.5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军曹鱼幼鱼适宜和最适存活盐度
    2.2 军曹鱼全长适宜和最适增长盐度
    2.3 军曹鱼体质量适宜和最适增长盐度
    2.4 军曹鱼适宜和最适生长盐度
3 讨论

(4)人工养殖条件下哲罗鱼(Hucho taimen)投喂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鱼类投喂研究概况
    1.2 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
        1.2.1 水温
        1.2.2 体重
        1.2.3 食物
        1.2.4 光照
        1.2.5 溶氧
        1.2.6 氨氮
        1.2.7 盐度
        1.2.8 其他环境因子
        1.2.9 生物因素
    1.3 鱼类摄食的感觉机能
    1.4 鱼类摄食的调控机制
    1.5 摄食节律
    1.6 摄食频率
    1.7 摄食水平
    1.8 鲑鳟鱼投喂技术
        1.8.1 投喂时间
        1.8.2 投喂频率
        1.8.3 投喂量
        1.8.4 投喂方式
    1.9 哲罗鱼生物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1.9.1 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1.9.2 生活习性
        1.9.3 哲罗鱼研究概况
        1.9.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5 研究路线
2 哲罗鱼的投喂时间及摄食节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2.2.3 生物学指标计算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摄食节律
        2.3.2 胃排空率
        2.3.3 投喂时间实验
    2.4 讨论
        2.4.1 摄食节律
        2.4.2 胃排空率
        2.4.3 投喂时间
    2.5 本章小结
3 哲罗鱼的投喂频率及生理响应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实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3.2.3 营养成分
        3.2.4 消化酶活性
        3.2.5 血清代谢物
        3.2.6 基因表达
    3.3 结果
        3.3.1 生长性能
        3.3.2 营养成分
        3.3.3 氨基酸沉积率
        3.3.4 肠道消化酶
        3.3.5 血清代谢物
        3.3.6 血清免疫指标
        3.3.7 应激反应
    3.4 讨论
        3.4.1 生长性能
        3.4.2 营养成分
        3.4.3 消化酶
        3.4.4 血清代谢物
        3.4.5 免疫力和应激反应
    3.5 本章小结
4 哲罗鱼的投喂水平及能量学、生理响应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实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4.2.3 营养成分和消化率
        4.2.4 消化酶活性
        4.2.5 血清代谢物
        4.2.6 基因表达
        4.2.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生长性能
        4.3.2 最适投喂水平
        4.3.3 营养成分
        4.3.4 排泄率、排粪率和表观消化率
        4.3.5 氨基酸沉积率
        4.3.6 能量收支
        4.3.7 肠道消化酶
        4.3.8 血清代谢物
        4.3.9 应激反应
    4.4 讨论
        4.4.1 生长性能
        4.4.2 营养成分
        4.4.3 消化机能
        4.4.4 能量收支
        4.4.5 血清代谢物
        4.4.6 应激反应
    4.5 本章小结
5 哲罗鱼仔稚鱼摄食感觉器官的发育与摄食强度的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计
        5.2.2 采样时间和组织学观察
    5.3 结果
        5.3.1 嗅囊发育过程
        5.3.2 味蕾发育过程
        5.3.3 仔稚鱼摄食器官发育与摄食强度的关系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哲罗鱼仔稚鱼的人工开口饵料投喂模式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设计和饲养条件
        6.2.2 实验饲料
        6.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6.3 结果
        6.3.1 仔鱼摄食行为
        6.3.2 生长性能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体重和水温对哲罗鱼幼鱼摄食的影响及能量学机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饲料
        7.2.2 实验鱼驯化
        7.2.3 生长实验
        7.2.4 营养成分和消化率
        7.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7.3 结果
        7.3.1 最大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
        7.3.2 营养成分
        7.3.3 能量收支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哲罗鱼的生物能量学摄食模型
    8.1 引言
    8.2 生物能量学摄食模型的建立
        8.2.1 能值子模型
        8.2.2 摄食率子模型
        8.2.3 排粪子模型
        8.2.4 排泄子模型
        8.2.5 代谢子模型
        8.2.6 模型总结
        8.2.7 生长模型
        8.2.8 最适摄食率模型
        8.2.9 模型准确性检验
    8.3 模型验证
        8.3.1 实验设计
        8.3.2 结果
    8.4 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哲罗鱼的投喂模式
    9.1 引言
    9.2 投喂时间
    9.3 投喂频率
    9.4 饲料的选择
    9.5 投喂量
    9.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海水重金属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双壳类金属硫蛋白的影响和非生物因子的干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海洋中重金属的来源、行为及其危害
        1.1.1 海洋重金属来源
        1.1.2 海洋重金属的行为
        1.1.3 海洋重金属的危害
    1.2 海洋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1.2.1 国外海域海水重金属污染情况
        1.2.2 我国海域海水重金属污染情况
    1.3 海水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现状
    1.4 海水重金属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1.4.1 乙酰胆碱酯酶(AChE)
        1.4.2 抗氧化防御系统
        1.4.3 腺苷三磷酸酶(ATPase)
        1.4.4 DNA损伤
        1.4.5 金属硫蛋白(MTs)
    1.5 双壳类MTs应用于海水重金属监测需要解决的问题
        1.5.1 何种组织器官的MTs能够较灵敏地指示海水重金属污染?
        1.5.2 如何设计重金属实验浓度才是合理的?
        1.5.3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MTs的诱导规律如何?
        1.5.4 非生物因子对重金属诱导MTs有何干扰?哪些因子的波动会显着
        影响MTs对重金属的指示效果?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 海水铜和锌在菲律宾蛤仔中的积累及其对MTs诱导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仪器
        2.2.3 方法
    2.3 结果
        2.3.1 暴露培养期间鳃和内脏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2.3.2 重金属浓度对蛤仔组织中MTs诱导量的影响
        2.3.3 暴露时间对鳃和内脏中MTs含量变化的影响
    2.4 讨论
        2.4.1 Cu和Zn在蛤仔中的积累特征
        2.4.2 蛤仔组织中Cu和Zn积累量与MTs诱导量的关系
        2.4.3 蛤仔MTs诱导量与海水Cu、Zn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2.4.4 Cu、Zn对蛤仔MTs诱导量与暴露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2.4.5 利用蛤仔MTs监测Cu~(2+)、Zn~(2+)污染的可行性分析
    2.5 小结
3 海水镉和汞在菲律宾蛤仔中的积累及其对MTs诱导规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方法
    3.3 结果
        3.3.1 暴露培养期间鳃和内脏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3.3.2 重金属浓度对蛤仔组织中MTs诱导量的影响
        3.3.3 暴露时间对鳃和内脏中MTs含量变化的影响
    3.4 讨论
        3.4.1 Cd和Hg在蛤仔中的积累特征
        3.4.2 蛤仔组织中Cd和Hg积累量与MTs诱导量的关系
        3.4.3 蛤仔MTs诱导量与海水Cd、Hg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3.4.4 Cd、Hg对蛤仔MTs诱导量与暴露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3.4.5 利用蛤仔MTs监测Cd~(2+)、Hg~(2+)污染的可行性分析
    3.5 小结
4 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MTs的联合诱导效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仪器
        4.2.3 方法
    4.3 结果
        4.3.1 Cu~(2+)-Zn~(2+)混合体系对菲律宾蛤仔MTs的联合诱导
        4.3.2 Cd~(2+)-Hg~(2+)混合体系对菲律宾蛤仔MTs的联合诱导
        4.3.3 Cu~(2+)-Zn~(2+)-Cd~(2+)-Hg~(2+)混合体系对菲律宾蛤仔MTs的联合诱导
    4.4 讨论
        4.4.1 组织中MTs含量随混合体系中重金属暴露浓度的变化
        4.4.2 重金属混合体系与单一暴露对蛤仔MTs诱导的差异性
        4.4.3 重金属对蛤仔MTs的联合诱导效应机制分析
        4.4.4 蛤仔MTs指示海水重金属污染研究方法探讨
    4.5 小结
5 非生物因子对菲律宾蛤仔MTs含量影响初探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仪器
        5.2.3 方法
    5.3 结果
        5.3.1 海水温度对重金属诱导蛤仔MTs的影响
        5.3.2 海水盐度对重金属诱导蛤仔MTs的影响
        5.3.3 海水pH值对重金属诱导蛤仔MTs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海水温度波动对重金属胁迫下蛤仔MTs响应的干扰分析
        5.4.2 海水盐度波动对重金属胁迫下蛤仔MTs响应的干扰分析
        5.4.3 海水pH值波动对重金属胁迫下蛤仔MTs响应的干扰分析
        5.4.4 非生物因子对重金属诱导MTs的干扰消除方法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四种重金属单一暴露对蛤仔MTs的诱导特征
        6.1.2 重金属对蛤仔MTs的联合诱导效应
        6.1.3 非生物因子对重金属诱导MTs的影响与消除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军曹鱼人工繁育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亲鱼培育和受精卵孵化方法
    1.3 仔鱼及稚鱼的培育方法
    1.4 室内外的育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鱼培育与催产结果
    2.2 受精卵孵化结果
    2.3 室内外育苗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亲体提前育熟的因素
    3.2 受精卵孵化方式和影响因素
    3.3 室内外育苗的关键
    3.4 鱼苗的消毒

(7)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早期生活史简述
        1.1.1 国内外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划分
        1.1.2 卵的类型、特征及仔鱼分层分布特点
        1.1.3 鱼类早期摄食及营养
        1.1.4 影响鱼类早期发育的非生物因素
        1.1.4.1 水温
        1.1.4.2 溶氧
        1.1.4.3 光照
        1.1.4.4 水质和盐度
        1.1.4.5 敌害捕食
    1.2 鱼类视觉器官概述
        1.2.1 鱼类视觉器官构造
        1.2.2 鱼类视觉器官研究概述
        1.2.3 鱼类视觉器官主要功能
    1.3 秦岭细鳞鲑研究进展
        1.3.1 秦岭细鳞鲑生物学特征及生态习性
        1.3.2 中国鲑科鱼类地理分布简述
        1.3.3 秦岭细鳞鲑物种保护及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秦岭细鳞鲑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来源
        2.2.2 实验方法
        2.2.3 样品采集与观察
        2.2.4 孵化和养殖条件
        2.2.5 发育积温算法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时序
        2.3.1.1 受精卵
        2.3.1.2 卵裂阶段
        2.3.1.3 囊胚阶段
        2.3.1.4 原肠胚阶段
        2.3.1.5 神经胚阶段
        2.3.1.6 器官形成到破膜阶段
        2.3.2 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发育
        2.3.3 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时间
    2.4 讨论与分析
        2.4.1 秦岭细鳞鲑繁殖习性及胚胎发育特征
        2.4.2 影响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和仔稚鱼生长的因素
        2.4.2.1 胚胎发育影响因素
        2.4.2.2 仔稚鱼生长影响因素
        2.4.3 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及展望
第3章 秦岭细鳞鲑视网膜早期发育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来源与处理
        3.2.2.1 全长、体长、眼径和晶状体直径测量
        3.2.2.2 单位面积上视锥数量测定
        3.2.2.3 视网膜上分布的3种细胞计数
        3.2.2.4 眼最小分辨角(MSA)计算
        3.2.2.5 数据处理及图片拍摄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秦岭细鳞鲑眼球早期形态学变化
        3.3.2 秦岭细鳞鲑视网膜主要层次的形态发育
        3.3.2.1 色素上皮层(PE)中黑色素的分布
        3.3.2.2 光感受细胞的种类及分布
        3.3.2.3 外核层、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的发育
        3.3.3 三种视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数量及其比值
        3.3.3.1 分布数量
        3.3.3.2 数量比
        3.3.3.3 晶状体直径与最小分辨角(MSA)
    3.4 讨论
        3.4.1 秦岭细鳞鲑视网膜结构与发育
        3.4.2 秦岭细鳞鲑视网膜运动反应
        3.4.3 视觉器官发育与摄食等行为关系的探讨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前言
    4.2 系统开展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各方面的研究
    4.3 储备野生亲鱼及培育子一代亲鱼实现全人工繁殖
    4.4 加强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和管理手段
        4.4.1 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及生境
        4.4.2 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宣传和渔政管理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图版
    图版Ⅰ 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时序图
    Plate Ⅰ Development stage of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embryo
    图版Ⅱ 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发育图
    Plate Ⅱ Development of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arvae and juveniles
    图版Ⅲ 秦岭细鳞鲑早期视网膜发育图
    Plate Ⅲ Development of Retina During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Ontogeny
    图版Ⅳ 秦岭细鳞鲑早期视网膜发育图
    Plate Ⅳ Development of Retina During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Ontogeny
致谢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课题组项目

(8)微胶囊饲料的研制及对日本对虾仔稚幼体消化生理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活饵的缺点与不足
    1.2 仔稚幼体消化系统的发育特征
    1.3 仔稚幼体消化酶的变化模式
    1.4 仔稚幼体的营养需求及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4.2 脂类
        1.4.3 维生素和矿物质
    1.5 微粒饲料的制备现状及研究进展
        1.5.1 微粘饲料
        1.5.2 微胶囊饲料
        1.5.3 复合微粒饲料
        1.5.4 微粒饲料的水中稳定性
    1.6 微粒饲料的消化率
    1.7 日本对虾的养殖现状及幼体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
    1.8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胶囊饲料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原料的预处理
        2.3.2 喷雾干燥法
        2.3.3 复合凝聚法
        2.3.4 锐孔凝固浴法
        2.3.5 流化床法
        2.3.6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预处理结果
        2.4.2 喷雾干燥法
        2.4.3 复合凝聚法
        2.4.4 锐孔凝固浴法
        2.4.5 流化床法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流化床法制备微胶囊饲料及其理化性质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流化床工艺参数优化
        3.3.2 流化床加工制备
        3.3.3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3.3.4 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
        3.3.5 粒径分级与容积密度的测定
        3.3.6 包含率、脂类包埋率和产率
        3.3.7 扫描电镜观察
        3.3.8 饲料的沉降速度及分散性
        3.3.9 饲料pH 值测定
        3.3.10 饲料溶出物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3.11 微胶囊在不同体系中的缓释性能
        3.3.12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流化床工艺参数对微胶囊的影响
        3.4.2 微胶囊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
        3.4.3 维生素C 的保留率
        3.4.4 粒径分级及容积密度
        3.4.5 包含率、脂类包埋率和产率
        3.4.6 微胶囊饲料的微观形态
        3.4.7 饲料的沉降速度与分散性
        3.4.8 饲料pH 值
        3.4.9 饲料浸入水体前后的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3.4.10 微胶囊饲料在不同体系中的缓释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胶囊饲料对日本对虾幼体生长、消化酶活力和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养殖系统
        4.3.2 饲养管理
        4.3.3 胃肠饱满度测定
        4.3.4 生长性能测定
        4.3.5 取样
        4.3.6 消化酶活力测定
        4.3.7 组织学观察
        4.3.8 超微结构观察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胃肠饱满度
        4.4.2 生长性能
        4.4.3 日本对虾幼体的常规营养成分
        4.4.4 消化酶活力
        4.4.5 肠道的显微结构
        4.4.6 肝胰脏的显微结构
        4.4.7 中肠细胞的超微结构
        4.4.8 微胶囊饲料在消化道中的缓释性能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芯材中不同的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对日本对虾幼体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饲料的氨基酸测定
        5.3.2 饲料的脂肪酸测定
        5.3.3 养殖试验及取样
        5.3.4 生长性能测定
        5.3.5 日本对虾幼体的氨基酸测定
        5.3.6 日本对虾幼体的脂肪酸分析
        5.3.7 消化酶活力测定
        5.3.8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饲料的氨基酸组成
        5.4.2 饲料的脂肪酸组成
        5.4.3 日本对虾幼体的生长性能和体组成
        5.4.4 日本对虾幼体的氨基酸组成
        5.4.5 限制性氨基酸的确定
        6.4.6 日本对虾幼体的脂肪酸组成
        5.4.7 消化酶活力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附录1: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附录2:致谢
附录3:部分试验图片

(9)酶解军曹鱼头制备ACE抑制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军曹鱼简介
    1.2 高血压的概述
        1.2.1 高血压的概念
        1.2.2 高血压的诊断
        1.2.3 高血压的危害
        1.2.4 高血压的治疗
    1.3 ACE 抑制肽
        1.3.1 ACE 抑制肽的作用机理
        1.3.2 ACE 抑制肽的构效关系
        1.3.3 ACE 抑制活性评价
        1.3.4 获取降血压肽的方法
        1.3.5 分离纯化方法
        1.3.6 水产蛋白源降血压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军曹鱼头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军曹鱼头的一般营养成分分析
        2.3.2 军曹鱼头的氨基酸组成
        2.3.3 军曹鱼头的脂肪酸组成
    2.4 小结
3. 酶解军曹鱼头制备 ACE 抑制肽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一酶酶解产物的ACE 抑制活性
        3.3.2 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ACE 抑制率的单因素试验
        3.3.3 响应面分析木瓜蛋白酶酶解军曹鱼头的工艺条件
        3.3.4 各因素重要性分析
        3.3.5 双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3.3.6 验证试验
        3.3.7 优化水解条件下不同时间对ACE 抑制活性和水解度的影响
    3.4 小结
4. 军曹鱼头蛋白 ACE 抑制肽的分离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超滤法分离纯化军曹鱼头酶解物
        4.3.2 组分Ⅳ(<3KDa)的性质
        4.3.3 组分Ⅳ(<3KDa)的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
        4.3.4 酶解液及分离组分对ACE 保温稳定性分析
        4.3.5 组分Ⅳ和组分B 的氨基酸分析
    4.4 小结
5. 军曹鱼头 ACE 抑制肽的降血压效应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组分Ⅳ对SHR 血压的影响
        5.3.2 组分Ⅳ对WKY 血压的影响
        5.3.3 组分Ⅳ对SHR 心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军曹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消化系统的外部形态
    2.2 消化系统的组织学
        2.2.1 消化道
        2.2.2 消化腺
3 讨论

四、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及其影响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D]. 黄有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2]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特性及渗透压调节分子机制的初步分析[D]. 曹丹煜.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3]军曹鱼幼鱼盐度适应性研究[J]. 曹丹煜,刘付柏,张野,陈刚,王忠良.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0(03)
  • [4]人工养殖条件下哲罗鱼(Hucho taimen)投喂模式的研究[D]. 王常安.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2)
  • [5]海水重金属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双壳类金属硫蛋白的影响和非生物因子的干扰[D]. 赵顺顺.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7)
  • [6]军曹鱼人工繁育试验研究[J]. 刘海娟,陈瑞芳,彭银辉,杨家林. 广西科学, 2012(03)
  • [7]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研究[D]. 施德亮.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8]微胶囊饲料的研制及对日本对虾仔稚幼体消化生理影响研究[D]. 谢中国. 江南大学, 2011(01)
  • [9]酶解军曹鱼头制备ACE抑制肽的研究[D]. 蒋予川. 广东海洋大学, 2010(06)
  • [10]军曹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J]. 苏友禄,孙秀秀,冯娟,郭志勋,徐力文,王江勇. 南方水产, 2008(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